:::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巨靈:百年新詩形式的生成與建構(1917-2017)
作者:許舜傑 引用關係
作者(外文):Xu, Shun-Jie
校院名稱: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系所名稱:國文學系
指導教授:許俊雅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17
主題關鍵詞:新詩現代詩自由詩分行詩散文詩圖象詩新詩形式臺灣現代詩新格律詩新詩美學胡適現代主義詩歌後現代詩Modern Taiwanese PoetryModern Chinese PoetryModern Poetryfree versenew fixed versepoetic formspoetry analysismodernist poetrypostmodern poetryversevisual poetryprose poetryaesthetics of poetryHu Shih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1)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26
本文以「詩行」為核心,探討新詩的基本形式「分行自由體」的生成,以及在分行自由體的主導下,新詩如何建構起千變萬化的形貌。過去新詩的形式研究主要關注「新格律詩」和「圖象詩」的發展,但是對於新詩的主導形式,也就是分行自由體卻鮮少關注。長期避開不談的結果,造成對新詩形式原理的陌生,多以形式自由、反對格律、沒有固定規則等概括論之,更將新詩的形式完全視為移植西方詩歌形式的結果,對新詩形式的生成產生了諸多誤解。
為探討這個問題,本文共分七個部分。〈緒論〉詳述研究動機、研究範圍、研究方法等,從「詩行」的角度,提出新的現代詩歌分類方式。第一章探討百年來漢語詩歌從破體再到定體的過程,發現到新詩的形式並非完全移植自西方詩歌,而是古典漢詩破體之後的自然演變。第二章探討新詩的組成份子「漢字」以及「標點符號」、「空格」,提出漢字外型的「字元化」特徵,正是新詩之所以能夠順利採取分行形式完成現代化的關鍵,同時詳述空格與標點符號兩者的消長關係。第三章探討新詩的「句式」,以及「書寫方向」、「對齊方式」,說明新詩是如何由最初延續自舊詩「兩句一聯」的敘事結構,產生今日主導的「單層短句」句式。第四章探討新詩的「詩型」,因常用的分行詩、散文詩、圖象詩三種分類方式,在今日已經不能正確用以說明一首新詩的形式,本文以詩行的使用方式將新詩重新劃分為八種基本詩型,由新的角度檢視新詩的形式結構。第五章探討新詩的「定行化」,固定詩行數目是近年新詩定型最主要的方向,企圖使新詩從完全的自由體,成為一種有條件的準定型的半自由體。
〈結語〉部分,綜合前述對於新詩形式的討論,歸納出新詩形式的發展歷程,包括「生成階段」的「萌芽期」與「定體期」,以及「建構階段」的「奠基期」、「張揚期」、「混雜期」、「極簡期」,發現新詩的形式變化,與社會思潮、印刷排版技術密切相關,今日的數位行動時代正帶領了一波新的形式變革。最後,由形式直指新詩美學的根源,亦即現代人如何透過新詩表現出內心的詩意,而新詩的形式在傳達個人情志的過程中,發揮怎樣的作用。藉由各章成果,確立新詩形式的幾項重要特點:行句分離、終結詩體、由口語轉向書面,以及不對稱的詩歌美學,作為這趟深入新詩形式演變的奇妙旅程,一份完整的回顧。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Chinese free verse writing with specific focus on its free format. Studies of modern Chinese poetry used to pay more attentions to its pattern (visual poetry) as well as rules and forms (new fixed verse) rather than its free form. As a result, modern Chinese poetry movement had been mistaken for a direct transplant from western tradition of free verse writing.
In order to discuss the issue, the paper focuses on the line of poetry and consists of seven chapters. Origin, scope, methodology of study and perspective of free format had been explained in the Introduction chapter. And the first chapter explore the evolution of modern Chinese poetry is not an adaptation of the western, its from liberated to regulated form over past century were construed.
In the Second chapter, Chinese characters, punctuation marks and space as well as dynamics among them were elucidated as keys for the free format of modern Chinese verse writing while vicissitudes between punctuation marks and space. The Third chapter investigate how sentence structure, including direction and alignment of writing, was able to be transformed from past couplet to modern single format.
Types of modern Chinese poetry were discussed in the Fourth chapter by the usages of line, attempting to support modern Chinese poetry was divided and analyzed in eight basic styles instead of traditional three categorizations (verse, prose poetry, visual poetry). In view of the trend to return to more regulated format, the topic of the Fifth chapter focused on fixed verse development to the possible “semi-free” of modern poetry by fixed the sum of line.
To summarize, the study concluded that the evolution of modern Chinese poetry, following budding and shaping periods in “growth stage” through founding, developing, mixing and simplifying periods in “structure stage”, correlating closely with societal changes and printing technology. A brand new style of poetry is on the way in accordance with digital and mobile development.
Finally, discussion was focused on how aesthetic experience of inner beauty may be expressed by way of the form of modern poetry. The discussion above shows the form of the modern Chinese poetry with some important features included: the separation of the line and the sentence, the ending of the format, from the spoken language to the writing, and the asymmetric poetic aesthetics, as the wonderful journey and a complete review of the evolution of the modern Chinese poetry.
參考書目

一、詩集/詩選集
Apollinaire, Guillaume. Calligrammes, poemes de la paix et de la guerre (1913-1916) , SC: Nabu Press, 1998.
Edgar Allan Poe, Poems and essays on poetry, Manchester : Carcanet Press, 1995.
William Carlos Williams, Selected Poems, New York: New Directions, 1962.
于賡虞:《于賡虞詩文輯存》上冊,河南:河南大學出版社,2004年9月。
卞之琳:《雕蟲紀歷》,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79年9月。
孔孚:《孔孚集》,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6年1月。
文曉村:《新詩評析一百首》上冊、下冊,臺北:布穀出版社,1980年4月。
方思:《方思詩集》,臺北:洪範書店,1980年10月。
方群:《進化原理》,宜蘭:凱拓出版社,1994年5月。
方群:《文明併發症》,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7年1月。
方群:《航行,在詩的海域》,臺北:麋研筆墨,2009年9月。
方群:《微言》,新北市:遠景出版,2016年6月。
方旗:《哀歌二三》:臺北:方旗出版,1966年6月。
木心:《瓊美卡隨想錄》,臺北:洪範書店,1986年9月。
王小妮:《出門種葵花》,南京:江蘇鳳凰文藝出版社,2016年3月。
王今軒:《折箭賦:王今軒詩集》,臺南:世英,1977年1月。
王希成:《無境飛行》,高雄:春暉出版社,2003年12月。
王志堃:《孤寂記事》,臺北:圓神出版社,1990年7月。
王信:《冰戀》,臺北:爾雅出版社,1996年5月。
王珂:《新詩詩體生成史論》,北京:九州出版社,2007年5月。
王廣仁:《孤寂:王廣仁詩選集(1977-1990)》,臺北:書林出版,1998年5月。
王獨清:《聖母像前》,上海:創造社出版,1927年12月(二版)。
王獨清:《獨清自選集》,上海:樂華圖書公司,1933年9月。
王競擇:《忘言》,臺北:永望文化,1999年12月。
包慧怡:《我坐在火山的最邊緣》,鄭州:河南大學出版社,2016年8月。
北社(編):《新詩年選》,上海:亞東圖書館,1922年8月。
北島:《守夜:詩歌自選集 1972-2008》,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2009年7月。
古嘉:《詩領域》,臺北縣:河童出版社,2006年2月。
外山正一外、矢田部良吉、井上哲次郎(合編):《新体詩抄》初編本,東京:丸家善七,1882年8月。
瓦歷斯‧諾幹:《當世界留下二行詩》,臺北:布拉格文化,2011年12月。
田湜:《夢見映帆》,臺北:田湜出版,2001年。
田間:《田間詩選》,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3年2月。
白采:《羸疾者的愛》,上海:中華書局,1925年4月。
白萩:《蛾之死》,臺北:藍星詩社,1959年5月。
白萩:《天空象徵》,臺北:田園出版社,1969年6月。
白萩:《觀測意象》,臺中:臺中市立文化中心出版,1991年7月。
白靈:《可愛小詩選》,臺北:爾雅出版社,1997年2月。
白靈:《五行詩及其手稿》,臺北:秀威資訊科技出版,2010年12月。
石計生:《海底開滿了花》,臺北:唐山出版社,2001年8月。
任明信《你沒有更好的命運》,臺北:黑眼睛文化,2013年8月。
任明信《光天化日》,臺北:黑眼睛文化,2015年8月。
向明:《水的回想》,臺北:九歌出版社,1988年1月。
向明(編):《七十九年詩選》,臺北:爾雅出版社,1991年2月。
向明:《隨身的糾纏》,臺北:爾雅出版社,1994年3月。
向明:《陽光顆粒》,臺北:爾雅出版社,2004年12月。
向明、劉正偉(編):《新詩播種者 : 覃子豪詩文選》,臺北:爾雅出版社,2005年10月。
向明:《閒愁:向明詩集》,臺北:釀出版,2011年8月。
向陽:《種籽》,臺北:東大圖書,1980年4月。
向陽:《十行集》,臺北:九歌出版社,1984年7月。
向陽:《亂》,臺北縣:印刻文學,2005年7月。
托‧斯‧艾略特(Thomas Stearns Eliot)著,湯永寬、裘小龍等譯《荒原:艾略特文集‧詩歌》,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12年6月。
朱湘:《草莽集》,上海:開明書店,1927年8月。
朱湘:《石門集》,上海:商務印書館,1934年6月。
朱湘(著)、方銘(主編):《朱湘全集‧詩歌卷》,合肥:安徽文藝出版社,2017年1月。
朵思:《飛翔咖啡屋》,臺北:爾雅出版社,1997年5月。
灰馬:《切線:創世紀詩叢》,臺北:創世紀詩雜誌社,1992年6月。
西渡(編):《戈麥詩全編》,上海:上海三聯書店,1999年1月。
余光中:《蓮的聯想》,臺北:文星出版社,1964年6月。
余光中:《白玉苦瓜》,臺北:大地出版社,1974年7月。
余光中:《天狼星》,臺北:洪範書店,1976年8月。
余光中:《八十五年詩選》,臺北:現代詩季刊社,1997年6月。
余光中:《高樓對海》,臺北:九歌出版社,2000年7月。
余光中:《天國的夜市》,臺北:三民書局,2005年1月。
余光中:《太陽點名》,臺北:九歌出版社,2015年6月。
吳長耀:《山城傳奇》,臺北:詩之華出版社,1995年6月。
吳長耀:《逆溫層》,臺北:詩之華出版社,1997年5月。
吳庭嫻:《柔軟容器》,臺北:吳庭嫻出版,2013年9月。
吳懷晨:《浪人吟》,新北市:木馬文化,2015年11月。
宋尚緯:《輪迴手札》,桃園:逗點文創結社,2011年6月。
宋尚緯:《共生》,臺北:啟明出版,2016年3月。
宋尚緯:《鎮痛》,臺北:啟明出版,2016年3月。
宋尚緯:《比海還深的地方》,臺北:啟明出版,2017年3月。
李金髮:《微雨:李金髮詩集》,北京:北新書局,1925年11月。
李金髮:《為幸福而歌》,上海:商務印書館,1926年11月。
李金髮:《食客與凶年》,北京:北新書局,1927年5月。
李長青:《給世界的筆記》,臺北:九歌出版社,2011年12月。
李進文:《一枚西班牙錢幣的自助旅行》,臺北:爾雅出版社,1998年7月。
李進文:《如果MSN是詩,E-mail是散文》,臺北:爾雅出版社,2006年7月。
李進文:《除了野薑花,沒人在家》,臺北:九歌出版社,2008年2月。
李進文:《靜到突然》,臺北:寶瓶文化,2010年11月。
李進文:《不可能;可能》,臺北:爾雅出版社,2012年2月。
李進文:《雨天脫隊的點點滴滴》,臺北:九歌出版社,2012年11月。
李進文:《長得像夏卡爾的光》,臺北:寶瓶文化,2015年1月。
李進文:《微意思》,臺北:寶瓶文化,2015年8月。
李進文:《更悲觀更要》,臺北:聯合文學,2017年5月。
李雲顥:《河與童》,臺北:小小書房,2015年2月。
李寶樑:《紅薔薇》,上海:新文書社,1922年7月初版。收入劉福春,李怡主編《民國文學珍稀文獻集成‧第一輯‧新詩舊集影印叢編》第5冊,新北市:花木蘭文化,2016年4月。
杜十三:《石頭悲傷而成為玉》,臺北:思想生活屋,2000年1月。
杜國清:《望月》,臺北:爾雅出版社,1978年12月。
汪靜之:《寂寞的國》,上海:開明書店,1927年9月。
沈志方:《書房夜戲》,臺北:爾雅出版社,1991年5月。
沈志方:《結局》,臺北:爾雅出版社,2010年3月。
沈花末:《沈花末集》,臺南:台灣文學館,2010年1月。
沙靈(編):《365一日一小詩》第一輯,臺北:金文圖書,1981年12月。
沙靈(編):《365一日一小詩》第二輯,臺北:金文圖書,1982年3月。
芒克:《芒克詩選》,北京:中國文聯出版,1989年2月。
辛牧:《辛牧詩選》,臺北:創世紀詩雜誌社,2007年12月。
辛鬱:《辛鬱自選集》,臺北:黎明文化,1980年6月。
辛鬱:《豹》,臺北:漢光出版社,1988年8月。
辛鬱:《因海之死:辛鬱詩集》,臺北:尚書文化出版社,1990年4月。
辛鬱:《在那張冷臉背後》,臺北:爾雅出版社,1995年5月。
邢詒旺:《戀歌:七十首十四行與兩首長詩》,馬來西亞雪蘭莪:大將出版社,2007年10月。
初安民:《愁心先醉》,臺北:晨星出版社,1985年3月。
周亞平:《致齷齪司機》,重慶:重慶大學出版社,2015年4月。
周禹含:《抽取式森林》,桃園:逗點文創結社,2011年2月。
周倫佑:《在刀鋒上完成的句法轉換》,臺北:唐山出版社,1999年2月。
周策縱:《胡說草》,臺北:文史哲出版社,2008年07月。
周夢蝶:《有一種鳥或人》,收入曾進豐編《周夢蝶詩文集》第二冊,台北縣:印刻文學,2009年12月。
周夢蝶:《風耳樓墜簡》,收入曾進豐編《周夢蝶詩文集》第三冊,台北縣:印刻文學,2009年12月。
周慶華:《七行詩》,臺北:文史哲出版社,2001年6月。
孟樊:《S.L.和寶藍色筆記》,臺北:書林出版,1992年5月。
孟樊:《戲擬詩》,臺北:秀威資訊科技出版,2011年7月。
岩上:《岩上八行詩》,臺北:釀出版,2012年10月。
岩佐昌暲、劉福春(編):《紅衛兵詩選》,福岡市:中囯書店,2001。
林亨泰:《爪痕集》,臺北:笠詩刊社,1986年2月。
林亨泰(著)、呂興昌(編):《林亨泰全集》全十冊,彰化:彰化縣立文化中心,1998年9月。
林則良:《對鏡猜疑》,臺北:時報文化,1993年9月。
林則良:《與蛇的排練》,臺北:時報文化,1996年3月。
林建隆(著)、于彭(插畫):《林建隆俳句集》,臺北:前衛出版社,1997年12月。
林建隆:《生活俳句》,臺北:探索文化出版,1998年10月。
林建隆(著)、劉泰隆(繪圖):《鐵窗的眼睛:林建隆俳句集Ⅲ》,臺北:月旦出版,1999年11月。
林彧:《夢要去旅行》,臺北:時報文化,1984年7月。
林彧:《快筆速寫》,臺北:自立晚報社,1985年9月。
林彧:《單身日記》,臺北:希代書版有限公司,1986年3月。
林彧:《鹿之谷》,臺北:漢藝色研,1987年12月。
林彧:《嬰兒翻》,新北市:印刻文學,2017年7月。
林婉瑜:《愛的24則運算》,臺北:聯合文學,2017年3月。
林梵:《未名事件》,臺北:鴻蒙文學出版,1986年7月。
林慧姮:《一年花露水》,臺北:銀穗國際企業,2015年7月。
林燿德:《銀碗盛雪》,臺北:洪範書店,1987年1月。
林燿德:《都市之甍》,臺北:漢光文化,1989年6月。
林燿德:《1990》,臺北:尚書文化,1990年7月。
邱剛健:《再淫蕩出發的時候》,新北市:蜃樓出版社,2004年9月。
非馬:《非馬詩選》,臺北:臺灣商務出版,1973年6月。
侯吉諒:《交響詩》,臺北:未來書城出版,2001年4月。
俞平伯:《冬夜》,上海:亞東圖書館,1922年3月初版。收入劉福春,李怡主編《民國文學珍稀文獻集成‧第一輯‧新詩舊集影印叢編》第17冊,新北市:花木蘭文化,2016年4月。
姜卿雲:《心琴》,上海:古今圖書店,1925年4月。
查猛濟(編):《抒情小詩集》,上海:古今圖書店,1923年6月初版,1925年再版。收入劉福春,李怡主編《民國文學珍稀文獻集成‧第一輯‧新詩舊集影印叢編》第33冊,新北市:花木蘭文化,2016年4月。
洛夫:《時間之傷》,臺北:時報文化。1981年6月。
洛夫:《月光房子》,臺北:九歌出版社,1990年3月。
洛夫:《隱題詩》,臺北:爾雅出版社,1993年3月。
洛夫:《夢的圖解》,臺北:書林出版,1993年8月。
洛夫:《雪落無聲》,臺北:爾雅出版社,1999年6月。
洛夫:《背向大海》,臺北:爾雅出版社,2007年7月。
洛夫:《西貢詩抄》,收入《洛夫詩歌全集Ⅲ》,臺北:普音文化,2009年4月。
洛夫:《魔歌》,收入《洛夫詩歌全集Ⅳ》,臺北:普音文化,2009年4月。
洛夫:《洛夫詩歌全集》第Ⅰ、Ⅱ、Ⅲ、Ⅳ冊,臺北:普音文化,2009年4月。
洪淑苓:《預約的幸福》,臺北縣:河童出版社,2001年7月。
洪淑苓(主編):《在世界的裂縫:學院詩人群年度詩集(2004-2005)》,臺北:萬卷樓,2007年4月。
洪淑苓:《尋覓,在世界的裂縫》,臺北:釀出版,2016年8月。
紀小樣:《實驗樂團》,彰化:彰化縣文化中心,1997年7月。
紀弦(路易士):《行過之生命》,上海:未名書屋,1935年12月。
紀弦:《摘星的少年》,臺北:現代詩社,1954年5月。
紀弦:《飲者詩鈔》,臺北,現代詩社,1963年10月。
紀弦:《紀弦自選集》,臺北:黎明文化,1978年12月。
紀弦:《半島之歌》,臺北:現代詩季刊社,1993年8月。
紀弦:《紀弦詩拔萃》,臺北:九歌出版社,2002年8月。
紀弦:《年方九十》,臺北:文史哲出版社,2008年6月。
胡適:《嘗試集》1920年3月初版,收入劉福春、李怡主編《民國文學珍稀文獻集成‧第一輯‧新詩舊集影印叢編》第2冊,新北市:花木蘭文化,2016年4月。
胡適:《嘗試集》1922年10月增訂四版,收入劉福春,李怡主編《民國文學珍稀文獻集成‧第一輯‧新詩舊集影印叢編》第4冊,新北市:花木蘭文化,2016年4月。
胡適:《嘗試集》修訂版,臺北:胡適紀念館,1978年6月。
胡寶林:《去國》,臺北:創造力教室,1983年1月版。
風信子主編:《一頁一小詩》第三輯,臺北:水芙蓉出版社,1981年10月。
風信子主編:《一頁一小詩》第四輯,臺北:水芙蓉出版社,1981年10月。
候馬:《他手記》,南京:江蘇文藝出版社,2008年5月。
原筱菲:《時間之傷》,蘇州:蘇州大學出版社,2010年1月。
唐捐:《暗中》,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7年5月。
唐捐:《無血的大戮》,臺北:寶瓶文化出版,2002年12月。
唐捐:《金臂勾》,新北市:蜃樓出版,2011年12月。
唐捐:《蚱哭蜢笑王子面》,新北市:蜃樓出版,2013年8月。
唐捐:《世界病時我亦病》,臺北:聯合文學,2016年4月。
唐捐:《網友唐損印象記:臺客情調詩》,臺北:一人出版社,2016年12月。
夏宇:《備忘錄》,臺北:夏宇出版,1984年9月。
夏宇:《腹語術》,臺北:現代詩季刊社,1991年3月。
夏宇:《●摩擦●無以名狀》,臺北:夏宇出版,1995年5月。
夏宇:《Salsa》,臺北:夏宇出版,1999年9月。
夏宇:《粉紅色噪音》,臺北:夏宇出版,2007年07月。
夏宇:《詩六十首》,臺北:夏宇出版,2011年10月。
夏宇:《88首自選》,臺北:夏宇出版,2013年2月。
夏菁:《五十弦》,臺北:釀出版,2014年1月。
孫梓評:《善遞饅頭》,臺北:木馬文化,2012年12月。
孫維民:《異形》,臺北:書林出版,1997年5月。
孫維民:《麒麟》,臺北:九歌出版社,2002年12月。
席慕蓉:《迷途詩冊》,臺北:圓神出版社,2002年7月。
徐玉諾:《將來之花園》,上海:商務印書管,1922年8月。
徐玉諾(著)、秦方奇(編校):《徐玉諾詩文輯存》,開封:河南大學出版社,2008年11月。
徐志摩:《猛虎集》,上海:新月書店,1931年8月。
徐志摩:《志摩的詩》,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3年8月。
徐志摩(著),楊牧(編校):《徐志摩詩選》,臺北:洪範書店,1987年11月。
徐志摩(著),陸小曼(主編):《徐志摩全集》1詩集,上海:上海書店,1988年1月。
徐志摩(著),陸耀東等(主編):《徐志摩全集補編》Ⅰ詩集,香港:商務印書館,1993年7月。
徐佩芬:《還是要有傢俱才能活得不悲傷》,臺北:釀出版,2015年4月。
徐佩芬:《在黑洞中我看見自己的眼睛》,臺北:啟明出版,2016年8月。
徐望雲:《傾訴:徐望雲情詩集》,臺北:業強出版,1994年7月。
徐雉:《雉的心》,天津:新中國印書館,1924年8月。
海子:《海子詩全集》,北京:作家出版社,2009年3月。
翁翁:《緩慢與昨日》,臺北:文訊雜誌社,2015年9月。
追奇:《這裡沒有光》,臺北:時報出版,2016年11月。
追奇:《結痂》,臺北:時報出版,2017年7月。
馬悅然:《俳句一百首》,臺北:聯合文學,2002年10月。 高大鵬:《獨樂園:高大鵬詩集》,臺北:時報文化,1980年8月。
高雄醫學院阿米巴詩社:《阿米巴詩選(1964—1984)》,臺北:前衛出版社,1985年4月。
商禽:《用腳思想:詩及素描》:臺北:漢光文化,1988年9月。
商禽:《夢或者黎明》,臺北:書林出版,1988年9月。
商禽:《商禽詩全集》,臺北縣:印刻文學,2009年4月。
康白情:《草兒》,上海:亞東圖書館,1922年3月。
張自英:《黎明集》,臺北:國防部印製廠,1950年10月。
張自英:《聖地》,臺北:黎明書屋,1951年10月。
張自英:《船》,臺北:黎明書齋,1952年6月。
張秀亞:《張秀亞全集》第一冊‧詩卷,臺南:臺灣文學館,2005年3月。
張棗:《張棗的詩》,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10年7月。
張棗:《張棗譯詩》,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15年6月。
張鳳:《活體詩》,上海:羣眾圖書公司,1935年12月。
張默:《小詩選讀》,臺北:爾雅出版社,1987年5月。
張默、蕭蕭(主編):《新詩三百首(1917-1995)》增定版(上下冊),臺北:九歌出版社,2007年1月。
張默:《張默小詩帖:1954-2010》,臺北:創世紀詩雜誌社,2010年5月。
淡瑩:《髮上歲月》,五月詩社文叢18,新加坡:七洋出版社,1993年4月。
淮遠:《虱跳》,新北市:遠景出版,2015年2月。
莊瑞琳:《神秘的季節》,臺北:木蘭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16年2月。
莫傑:《枝微末節》,臺北:唐山出版社,2007年1月。
許達然:《許達然集》,臺南:台灣文學館,2009年7月。
許嘉瑋:《七‧武‧海:十四行詩集》,苗栗:許嘉瑋,2015年11月。
郭沫若:《女神》,上海:泰東圖書局,1921年8月初版。收入劉福春、李怡主編《民國文學珍稀文獻集成‧第一輯‧新詩舊集影印叢編》第8冊,新北市:花木蘭文化,2016年4月。
郭沫若:《女神及佚詩》,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8年6月。
陳克華:《我撿到一顆頭顱》,臺北:漢光文化,1988年9月。
陳李才:《只不過倒下了一棵樹》,香港:練習文化實驗室有限公司,2017年2月。
陳育虹:《關於詩》,臺北:遠流出版,1996年。
陳育虹:《其實,海》,臺北:皇冠出版社,1999年5月。
陳育虹:《河流進你深層靜脈》,臺北:寶瓶文化,2002年6月。
陳育虹:《索隱》,臺北:寶瓶文化,2004年10月。
陳育虹:《魅》,臺北:寶瓶文化,2007年1月。
陳育虹:《之間》,臺北:洪範書店,2011年7月。
陳育虹:《閃神》,臺北:洪範書店,2016年10月。
陳義芝:《新婚別》,臺北:大雁書店,1989年9月。
陳義芝:《不能遺忘的遠方》,臺北:九歌出版社,1993年4月。
陳義芝:《不安的居住》,臺北:九歌出版社,1998年2月。
陳義芝:《掩映》,臺北:爾雅出版社,2013年10月。
陳黎:《親密書:陳黎詩選(1974-1992)》,臺北:書林出版,1992年5月。
陳黎:《家庭之旅》,臺北:麥田出版,1993年4月。
陳黎:《小宇宙:現代俳句一百首》,臺北:皇冠文學,1993年6月。
陳黎:《貓對鏡》,臺北:九歌出版社,1999年6月。
陳黎:《島嶼邊緣》,臺北:九歌出版社,2003年11月。
陳黎:《苦惱與自由的平均律》,臺北:九歌出版社,2005年11月。
陳黎:《小宇宙:現代俳句二〇〇首》,臺北:二魚文化,2006年6月。
陳黎:《輕/慢》,臺北:二魚文化,2009年4月。
陳黎:《我/城》,臺北:二魚文化,2011年6月。
陳黎:《妖/冶》,臺北:二魚文化,2012年9月。
陳黎:《朝/聖》,臺北:二魚文化,2013年5月。
陳黎:《島/國》,臺北:印刻文學,2014年11月。
陳黎:《小宇宙&變奏》,臺北:九歌出版社,2016年4月。
陳繁齊:《下雨的人》,臺北:時報出版,2016年11月。
陸志韋:《渡河》,新北市:花木蘭文化出版社,2016年4月。
鹿苹:《流浪築牆》,臺北:洪範書店,2005年8月。
傅一清:《流水一清》,新北市:花木蘭文化,2016年5月。
喬林:《文具群及其他》,臺北:文史哲出版社,2006年4月。
彭邦楨、墨人主編:《中國詩選》,高雄:大業,1958年3月。
曾美玲:《相對論一百》,臺北:書林出版,2015年7月。
曾肅良:《冥想手札》,臺北:詩之華出版社,1994年6月。
曾肅良:《花雨曼陀羅:曾肅良現代詩選》,臺北:三藝文化出版,2007年9月。
游喚:《游喚詩稿‧一九七六—一九七七》(游喚詩集甲稿),游喚出版,1977年。
游喚:《慢跑》(游喚詩稿乙集),新北市:駱駝出版社,1991年1月。
紫鵑:自編詩稿。
覃子豪:《覃子豪全集Ⅰ》,臺北:覃子豪全集出版委員會,1965年6月。
飲江:《於是:搬石你沿街看節日的燈飾》,新北市:遠景出版,2010年3月。
馮乃超:《紅紗燈》,上海:創造社出版,1928年2月。
黃俊:《戀中心影》,上海:新文化書社,1923年1月初版。收入劉福春、李怡主編《民國文學珍稀文獻集成‧第一輯‧新詩舊集影印叢編》第39冊,新北市:花木蘭文化,2016年4月。
黃恒秋:《葫蘆的心事》,臺北:笠詩刊社,1981年11月。
楊子澗:《來時路》,雲林縣斗六市:雲林縣政府,2017年3月。
楊小濱:《穿越陽光地帶》,臺北:現代詩季刊社,1994年9月。
楊小濱:《為女太陽乾杯》,臺北:傷物印書館,2011年。
楊小濱:《楊小濱詩x3:女世界》,臺北:釀出版,2014年11月。
楊小濱:《楊小濱詩x3:多談點主義》,臺北:釀出版,2014年11月。
楊小濱:《楊小濱詩x3:指南錄‧自修課》,臺北:釀出版,2014年11月。
楊小濱:《到海巢去》,新北市:印刻文學,2015年2月。
楊吉甫:《楊吉甫詩文選》,四川:四川省文化廳史志辦公室,1988年11月。
楊守愚:《楊守愚全集》,臺北:師大書苑,1996年5月。
楊牧:《傳說》,臺北:志文出版社,1971年3月。
楊牧:《楊牧詩集Ⅰ》,臺北:洪範書店,1994年5月。
楊牧:《楊牧詩集Ⅱ》,臺北:洪範書店,1995年10月。
楊牧:《楊牧詩集Ⅲ》,臺北:洪範書店,2010年9月。
楊喚:《楊喚詩集》,臺中:光啟社,1964年9月。
楊澤:《新詩十九首:時間筆記本》,臺北:印刻文學,2016年6月。
楚影:《你的淚是我的雨季》,臺北:釀出版,2013年8月。
楚影:《想你在墨色未濃》,臺北:釀出版,2015年7月。
楚影:《把各自的哀愁都留下》,臺北:啟明出版,2017年7月。
瘂弦(主編):《天下詩選Ⅰ》,臺北:天下遠見,1999年9月。
瘂弦(主編):《天下詩選Ⅱ》,臺北:天下遠見,1999年9月。
萩原恭次郎:《死刑宣告》,東京:長隆舍,1925年10月。
葉伯和:《詩歌集》,1920年5月初版,1922年5月再版。再版收入劉福春,李怡主編:《民國文學珍稀文獻集成‧第一輯‧新詩舊集影印叢編》第5冊,新北市:花木蘭文化,2016年4月。
葉覓覓:《漆黑》臺北:唐山出版社,2004年12月。
葉覓覓:《越車越遠》,臺北:田園城市文化,2010年6月。
葉覓覓:《順順逆逆》,臺北:田園城市文化,2015年11月。
葉覓覓:《嘹亮的雨水有原諒的美》:《順順逆逆》附贈別冊,臺北:田園城市文化,2015年11月。
葉維廉:《賦格》,臺北:現代文學出版社,1963年。
葉維廉:《愁渡》,臺北:仙人掌出版社,1969年10月。
葉維廉:《醒之邊緣》,臺北:寰宇出版社,1971年12月。
葉維廉:《野花的故事》,臺北:中外文學月刊,1975年8月。
葉維廉:《松鳥的傳說》,臺北:四季出版事業,1982年5月。
葉維廉:《冰河的超越》,臺北:三民書局,2000年11月。
詹冰:《綠血球》,苗栗縣:笠詩社,1965年10月。
詹冰:《太陽‧蝴蝶‧花》,1981年3月。
詹冰:《實驗室》,臺北:笠詩刊社,1986年2月。
詹冰:《詹冰詩全集(一)新詩》,苗栗:苗栗文化局,2001年12月。
詹冰:《詹冰詩全集(二)兒童新詩》,苗栗:苗栗文化局,2001年12月。
詹冰:《銀髮詩集》,高雄:春暉出版社,2003年10月。
零雨:《田園/下午五點四十九分》,新北市:小小創意有限公司,2014年6月。
熒惑(阮文略):《突觸間隙》,香港:文化工房,2015年7月。
管管:《管管詩選》,臺北:洪範書店,1986年1月。
管管:《管管‧世紀詩選》,臺北:爾雅出版社,2000年7月。
管管:《腦袋開花:奇想花園66朵》,臺北:商周出版,2006年5月。
聞一多:《死水》,上海:新月書店,1933年3月(四版),收入【現代文學名著原版珍藏】,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2004年7月。
趙天儀等編:《混聲合唱——笠詩選》,高雄:春暉,1992年9月。
趙瑞蕻:《詩的隨想錄——八行新詩習作150首》: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3年2月。
劉半農:《揚鞭集》,北京:北新書局,1926年6月。(直排)
劉半農:《初期白話詩稿》,北平:星雲堂書店,1933年。
劉半農:《揚鞭集》,北京:中國文聯出版公司,1998年8月。(橫排)
劉季陵:《4+1個角落》,臺北:唐山出版社,1996年3月。
劉增杰(選釋):《抗戰詩歌》,開封:河南大學出版社,2005年8月。
潘柏霖:《我討厭我自己》,新竹:啟明出版社,2016年12月。
蔡炎培:《變種的紅豆》,臺北:遠景出版事業公司,1984年9月。
蔡瑞青:《斧頭花詩集》,臺中:白象文化,2011年4月。
蔣一談:《截句》,北京:新星出版社,2015年11月。
蔣勳:《多情應笑我》,臺北:爾雅出版社,1989年1月。
黎漢傑(編):《2014香港詩選》,香港:練習文化實驗室,2016年12月。
樹才:《樹才詩選》,武漢:長江文藝出版社,2011年10月。
穆木天:《旅心》,上海:上海書店,1989年6月。
蕭蕭:《舉目》,彰化:大昇出版社,1978年6月。
蕭蕭:《悲涼》,臺北:爾雅出版社,1982年11月。
蕭蕭:《毫末天地》,臺北:漢光文化,1989年7月。
蕭蕭:《緣無緣》,臺北:爾雅出版社,1996年3月。
蕭蕭:《雲邊書》,臺北:爾雅出版社,1998年7月。
蕭蕭(編):《2005臺灣詩選》,臺北:二魚文化,2006年2月。
蕭蕭:《後更年期的白色憂傷》,臺北:台灣詩學季刊社,2007年12月。
蕭蕭:《情無限‧思無邪》,臺北:釀出版,2011年3月。
駱寒超:《駱寒超詩論集》,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1991年3月。
駱寒超:《20世紀新詩綜論》,上海:學林出版社,2001年12月。
應修人、汪靜之、潘漠華、馮雪峰:《湖畔》,上海:湖畔詩社,1922年4月。
戴天:《岣嶁山論辯》,臺北:遠景出版社,1980年7月。
薛赫赫:《水田之春》,臺北:本來出版文化,2012年1月。
薛赫赫:《幽讀一朵小說》,臺北:本來出版文化,2013年1月。
薛赫赫:《光的人》,臺北:本來出版文化,2014年1月。
薛赫赫:《麻布是一張天空》,臺北:本來出版文化,2017年2月。
謝采江:《野火》,三塊協社,1923年10月初版。收入劉福春、李怡主編《民國文學珍稀文獻集成‧第一輯‧新詩舊集影印叢編》第39冊,新北市:花木蘭文化,2016年4月。
謝采江:《荒山野唱》,北京:海音書局,1926年11月初版。收入劉福春、李怡主編《民國文學珍稀文獻集成‧第一輯‧新詩舊集影印叢編》第40冊,新北市:花木蘭文化,2016年4月。
謝馨:《波斯貓》,臺北:殿堂出版社,1990年4月。
鍾喬:《鍾喬詩抄:來到邊境》,臺北:鍾喬出版,2008年1月。
鍾鼎文:《行吟者》,臺北:臺灣詩壇,1951年詩人節。
鍾鼎文:《山河詩抄》,臺北:正中書局,1956年1月。
隱地:《一天裡的戲碼》,臺北:爾雅出版社,1996年4月。
隱地:《生命曠野》,臺北:爾雅出版社,2000年1月。
隱匿:《自由肉體》,臺北縣:有河文化,2008年10月。
隱匿:《怎麼可能》,新北市:有河文化,2011年3月。
隱匿:《冤獄》,新北市:有河文化,2012年9月。
隱匿:《足夠的理由》,新北市:有河文化,2015年11月。
鴻鴻:《黑暗中的音樂:鴻鴻詩集》,臺北:曼陀羅創意工作室,1990年3月。
鴻鴻:《土製炸彈:鴻鴻詩集》,臺北:黑眼睛文化,2006年9月。
簡媜:《密密語》,臺北:洪範書店,2006年8月。
藍雲:《方塊舞》,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4年8月。
顏艾琳:《抽象的地圖》,臺北縣:臺北縣立文化中心,1994年6月。
顏艾琳:《骨皮肉》,臺北:時報文化,1997年6月。
馥泉:〈妹嫁〉二十九首,載於《詩》1卷3號,1922年5月,頁66-68。
羅任玲:《逆光飛行》,臺北:麥田出版,1998年5月。
羅智成:《泥炭紀》,香港:遠流出版,1989年8月。
羅智成:《寶寶之書》,臺北:遠流出版,1989年8月。
羅智成:《黑色鑲金》,臺北:聯合文學,1999年2月。
羅智成:《傾斜之書》,臺北:聯合文學,1999年2月。
羅智成:《擲地無聲書》,臺北:天下遠見,2000年5月。
羅智成:《地球之島》,臺北:聯合文學,2010年11月。
龐德(Ezra Pound)等,葉維廉(譯):《眾樹歌唱:歐美現代詩100首》(增定版),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9年12月。
耀旭:《一首永遠的詩歌是生命》,武漢:長江文藝出版社,2012年9月。
蘇曼殊:《曼殊大師詩文集》,香港:正風,1953年5月。
蘇紹連:《驚心散文詩》,臺北:爾雅出版社,1990年7月。
蘇紹連:《隱形或者變形》,臺北:九歌出版社,1997年7月。
蘇紹連:《私立小詩院》,臺北:秀威資訊科技出版,2009年7月。

二、報刊文獻
《一行》詩刊,紐約:一行詩社,1987年創刊。
《人民文學》,北京:中國作家協會,1949年創刊。
《上海文學》,上海:上海文學雜誌社,1953年創刊。
《大風》(濟南),濟南:大風月刊社,1941年創刊。
《大理文化》,大理:大理白族自治州文學藝術界聯合會,1979年創刊。
《小雅》,北平:小雅詩社,1936年創刊。
《小說月報》,上海:商務印書館,1910年(宣統二年)創刊。
《山東文學》,濟南:山東省作家協會,1950年創刊。
《山花》,貴陽:貴州省文聯;貴州省企業決策研究,1950年創刊。
《中外文學》,臺北:中外文學月刊社,1972年創刊。
《中國文藝》(北京),北京:中國文藝社,1939年創刊。
《中國作家》,北京:中國作家出版集團,1985年創刊。
《中國時報‧人間副刊》,臺北:中國時報,1955年前身《徵信新聞》開闢副刊。
《中國校園文學》,北京:中國作家出版集團,1989年創刊。
《中國詩歌》,武漢:《中國詩歌》編輯部,2010年創刊。
《中國鐵路文藝》,廣州:中國鐵路文學藝術工作者聯合會;中國鐵道出版社,1993年創刊。
《公教學生》,天津:天津工商學院公教出版社,1940年創刊。
《天涯》,海口:海南省作家協會,1972年創刊。
《太湖》,無錫:無錫市文學藝術界聯合會,1973年創刊。
《少年中國》,上海:少年中國學會,1919年創刊。
《少年月刊》,西安:共青團陜西省委員會,1976年創刊。
《文苑》,呼和浩特:內蒙古新華報業中心,1992年創刊。
《文潮》,上海:文潮社,1944年創刊。
《文學港》,寧波市文聯;寧波日報社,1979年創刊。
《文學與人生》,南昌:南昌市文聯,1980年創刊。
《文藝月刊》,南京:中國文藝社,1930年創刊。。
《文藝月刊》,徐州:中原藝社,1947年創刊。
《文藝先鋒》,重慶:文藝先鋒社,1943年創刊。
《文藝座談》,上海:文藝座談社,1933年創刊。
《北京文學》,北京:北京市文學藝術界聯合會,1950年創刊。
《北極星》詩刊,臺北:臺北醫學院北極星詩社,1964年創刊。
《市師》,天津:天津市立師範,1936年創刊。
《民鐸雜誌》,東京:民鐸雜誌社,1916年創刊。(1920年起遷至上海)
《禾風》,嘉興:嘉興職青業餘文藝研究社,1946年創刊。
《安徽文學》,合肥:安徽省文聯,2000年創刊。
《江南》(江南詩),杭州:浙江省作家協會;浙江日報報業集團,1980年創刊。
《自由青年》,臺北:自由靑年社,1950年創刊。
《西部》,烏魯木齊: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文聯,1956年創刊。
《作家》,長春:吉林省作家協會,1956年創刊。
《延安文學》,延安:延安市文聯,1979年創刊。
《承天月刊》,紹興:承天中學學生自治會出版股,1939年創刊。
《社區》,北京:《社區》編輯部,2001年創刊。
《阿米巴》詩刊,高雄:高雄醫學院阿米巴詩社發行,1964年創刊。
《雨花》,南京:江蘇省作家協會,1957年創刊。
《青年作家》,成都:成都市文學藝術界聯合會,1981年創刊。
《青年界》,上海:北新書局,1931年創刊。
《青春》,南京:南京市文聯,1979年創刊。
《南音:文藝雜誌》,臺北:南音雜誌社,1932年(昭和7年)創刊。
《南開初中》,天津:南開中學,1936年創刊。
《思維與智慧》,石家莊:河北師範大學,1982年創刊。
《星火》(瀋陽),瀋陽:星火刊行社,1946年創刊。
《星星》詩刊:成都:四川省作家協會,1957年創刊。
《秋水》詩刊,臺北:秋水詩刊社,1974年創刊。
《紅豆月刊》,香港:南國出版社,1933年創刊。
《風雨談》,上海:風雨談社,1943年創刊。
《飛天》,蘭州:甘肅省文聯,1950年創刊。
《家庭》,上海:家庭社,1937年創刊。
《展望特區》,海口:中共海南省委宣傳部,1991年創刊。
《時代文學》,濟南:山東省作家協會,1989年。
《時事新報‧學燈》,上海:時事新報,1918年創刊。
《時與潮文藝》,重慶:時與潮社,1943年創刊。
《朔方》,銀川:寧夏文學藝術界聯合會,1960年創刊。
《海翁台語文學》,台南:開朗雜誌事業有限公司,2000年創刊。
《海疆》,臺北:海疆出版社,1945年創刊。
《商職月刊》,天津:商联月刊社,1935年創刊。
《晨報副刊:文學旬刊》,北京:文學旬刊社編輯;晨報社出版,1923年創刊。
《晨報副刊》,北京:北京晨報社,1921年創刊。
《曼陀羅》詩刊,臺北:曼陀羅現代詩社,1987年創刊。
《海鷗詩頁》,花蓮:海鷗詩社,1962年創刊。
《涼山文學》,涼山:涼山彝族自治州文聯,1980年創刊。
《野火詩刊》,臺北:野火詩刊社,1962年創刊。
《現代評壇》,北平:北平現代評壇社,1935年創刊。
《現代詩》,臺北:現代詩社,1953年創刊。
《現代詩》復刊,臺北:現代詩季刊社,1982年創刊。
《現在詩》,臺北:唐山出版社,2002年創刊。
《笠》詩刊,臺中:笠詩刊社,1964年創刊。
《星座》詩刊,臺北:星座詩社,1964年創刊。
《創世紀》詩雜誌,臺北:創世紀詩刊社,1954年創刊。
《創造詩叢》,上海:星群出版公司,1947年創刊。
《揚子江詩刊》,南京:江蘇省作家協會,1999年創刊。
《散文詩》,益陽:湖南益陽市文聯,1985年創刊。
《散文詩世界》,成都:四川省散文詩學會,1992年創刊。
《朝華》,天津:河北省立女子師範學院出版,1929年創刊。
《華嚴》,北平:華嚴書店,1929年創刊。
《隆昌縣總動員宣傳周特刊》,四川隆昌市:隆昌縣動員委員會,1939年創刊。
《新世紀》,上海:新世紀月刊社,1945年創刊。
《新青年》,上海:群益書社,1915年創刊。(初名《青年雜誌》,1916年9月第二卷起改名《新青年》)
《新詩》,上海:新詩社,1936年創刊。
《新詩刊》,上海:新詩刊社,1938年創刊。
《新詩潮》,上海:新詩潮社,1948年創刊。
《新潮》,北京:北京大學出版,1919年創刊。
《新壘》,上海:新壘文藝月刊社,1933年創刊。
《歲月(燕趙詩刊)》,邯鄲:大慶市文聯,2006年創刊。
《當代人》石家莊:河北省文學藝術界聯合會,1949年創刊。
《葡萄園詩刊》,新北市:葡萄園詩刊雜誌社,1969年創刊。
《裕民》(南京),南京:裕民月刊社,1948年創刊。
《詩》,上海:中國新詩社,1922年創刊。
《詩刊》,北京:中國作家出版社,1957年創刊。
《詩地》,漢口:詩地社,1947年創刊。
《詩林》:哈爾濱:哈爾濱市文聯哈文藝雜志社,1984年創刊。
《詩林雙月刊》,上海:詩林社,1936年創刊。
《詩宗》季刊,臺北:詩宗社,1971年創刊。
《詩經》,上海:大夏诗社,1935年創刊。
《詩領土》,上海:詩領土社,1944年創刊。
《詩潮》,瀋陽:瀋陽市文聯,1985年創刊。
《詩選刊》 (下半月),西安:河北省作家協會,2008年創刊。
《詩選刊》,石家莊:河北省作家協會,1985年創刊。
《詩叢》,重慶:詩叢社,1942年創刊。
《鈴鐺》,天津:河北省立第一中學校,1932年創刊。
《福建文學》,福州:福建省文學藝術界聯合會,1951年創刊。
《綠風》:石河子市:新疆石河子文聯,1978年創刊。
《臺灣新聞報》,高雄:臺灣省政府,
《臺灣詩學季刊》,臺北:臺灣詩學季刊雜誌社,1992年創刊。
《稽中學生》,紹興:稽山中學學生自治會,1932年創刊。
《學友》(上海1946),上海:學友初版社,1946年創刊。
《蕙蘭》,杭州:蕙蘭校刊社,1925年創刊。
《遼河》,營口:營口市文聯,1978年創刊。
《龍族》詩刊,臺北:林白出版社,1971年創刊。
《聯合報‧副刊》,臺北:聯合報,1951年開闢副刊。
《礐光》,汕頭:汕頭礐光中學礐光編輯委員會,1929年左右創刊。
《藍星》,臺北:藍星詩社,1961年創刊。
《藝文》,不知:藝文社,1944年左右創刊。
《藝虹》,南昌:藝虹雜誌社,1947年創刊。
《藝術與生活》,北京:藝術與生活畫報社,1939年創刊。
《耀華校刊》,上海:耀華社刊物出版委員會,1937年左右創刊。
《鹽分地帶文學》,台南:台南縣政府文化局,2005年創刊。

三、古典文獻
王力:《詩經韻讀‧楚辭韻讀》,北京:中華書局,2014年3月。
王奕清(等編),孫通海、王景桐(校點):《欽定詞譜》,北京:學苑出版社,2008年6月。
呂不韋:《呂氏春秋》,北京:中華書局,2011年10月。
孟浩然:《孟浩然詩集》卷下,美國:美國哈佛燕京圖書館,明吳興淩濛初刊閔氏朱墨套印《盛唐四名家集》本。
屈萬里(詮釋):《詩經詮釋》,臺北:聯經,1983年3月。new window
揚雄(著),汪榮寶(義疏):《法言義疏》,北京:中華書局,1987年3月。
逯欽立(輯校):《先秦漢魏晉南北朝詩》,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1月。
黃玉順:《易經古歌考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年5月。
韓愈(著),閻琦(校注):《韓昌黎文集注釋》,西安:三秦出版社,2004年12月。
龔自珍:《龔自珍己亥雜詩注》,北京:中華書局,1980年8月。

四、相關專著
G. S. Fraser著,顏元淑主譯,張漢良、徐麗琴譯:《格律、音韻與自由詩》,臺北:黎明文化出版,1973年。
丁旭輝:《臺灣現代詩圖象技巧研究》,臺北:春暉出版社,2000年12月。
丁威仁:《戰後台灣現代詩的演變與特質(1949-2010)》,臺北:新銳文創,2012年6月。
于堅:《于堅的詩》,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0年12月。
于堅:《彼何人斯》,重慶:重慶大學出版社,2013年1月。
王力:《漢語詩律學》,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年12月。
王光明:《面向新詩的問題》,北京:學苑出版社,2002年11月。
王光明(編):《詩歌的語言與形式——中國現代詩歌語言與形式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4年9月。
王家平:《紅衛兵詩歌硏究:瘋狂的繆斯》,臺北:五南圖書,2002年。
王瑤:《中國新文學史稿》上冊,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82年11月。
王曉生:《語言之維:1917—1923年新詩問題研究》,上海:上海三聯書店,2010年12月。
白萩:《現代詩散論》,臺北:三民書局,2005年2月(二版)。
白靈:《一首詩的玩法》,臺北:九歌出版社,2004年9月。
任鈞:《新詩話》,新中國出版社,1946年。
任遠:《句讀學論稿》,浙江:浙江古籍出版社,1998年5月。
伊沙:《中國現代詩論》,西寧:青海人民出版社,2015年6月。
朱自清:《新詩雜話》,香港:太平書局,1963年4月。
朱恒:《現代漢語與現代漢詩關係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3年4月。
朱德發主編:《現代中國文學史精編(1900-2000)》,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2013年1月。
江依錚:《現代圖象詩中的音樂性》,臺北:秀威資訊,2012年12月。
江勇振:《日正當中1917-1927(舍我其誰:胡適 第二部)》,臺北:聯經出版社,2013年11月。
江勇振:《璞玉成璧1891-191(舍我其誰:胡適 第一部)》,臺北:聯經出版社,2011年1月。
江弱水:《中西同步與位移:現代詩人叢論》,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3年8月。
艾略特:〈三思「自由體詩」〉,收入托‧斯‧艾略特(Thomas Stearns Eliot)著,湯永寬、裘小龍等譯《荒原:艾略特文集‧論文》,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12年6月。
吳心海:《小雅:從爛縵胡同走出來的《小雅》詩刊及詩人》,新北市:遠景出版,2017年6月。
吳歡章編:《中國現代分體詩歌史》,上海:上海大學出版社,2008年7月。
呂進主編:《中國現代詩體論》,重慶:重慶出版社,2007年1月。
李怡:《中國新詩的傳統與現代》,臺北:秀威資訊科技出版,2006年11月。
李國輝:《自由詩的形式與理念》,北京:知識產權出版社,2016年1月。
李標晶:《二十世紀中國散文詩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4年12月。
李歐梵:《中西文學的徊想》,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5年11月。
杜國清:〈論「漢字作為詩的表現媒介」〉,收入《詩論‧詩評‧詩論詩》,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10年12月,頁172-186。new window
沈用大:《中國新詩史(1918-1949)》,福建:福建人民出版社,2006年1月。
周仲器、周渡合著:《中國新格律詩探索史略》,江蘇:江蘇大學大學出版社,2013年1月。
周伯乃:《早期新詩的批評》,臺北:成文出版社,1980年5月。
孟樊:《臺灣後現代詩的理論與實際》,臺北:揚智文化,2003年1月。new window
季永興《古漢語句讀》,北京:商務印書館,2001年12月。
於可訓:《新詩文體二十二講》,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12年12月。
林于弘:《台灣新詩分類學》,臺北:鷹漢文化,2004年6月。new window
林靜怡:《中西格律詩與自由詩的審美文化因緣比較》,臺北:秀威資訊科技出版,2011年3月。new window
林燿德:《觀念對話》,臺北:漢光文化,1989年8月。
姜濤:〈新詩的發生及活力的展開——20年代卷導言〉,收入《百年中國新詩史略——《中國新詩總系》導言集》,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年3年,頁25-51。
柏樺:《左邊:毛澤東時代的抒情詩人》,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2001年6月。
柯慶明:《境界的再生》,臺北:幼獅文化,1977年5月。
柯慶明:《中國文學的美感》,臺北:麥田出版,2000年1月。new window
柯慶明:《臺灣現代文學的視野》,臺北:麥田出版,2006年12月。new window
柯慶明:《柯慶明論文學》,臺北:麥田出版,2016年6月。new window
洪淑苓:《現代詩新版圖》,臺北:秀威資訊,2004年9月。
洪淑苓:《思想的裙角:臺灣現代女詩人的自我銘刻與時空書寫》,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14年5月。new window
胡全章:《清末白話文運動》,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5年6月。
胡適:〈寄陳獨秀〉1916年10月,收入《胡適文存》一集,上海:亞東圖書館,1921年,見《民國叢書》第一編綜合類冊93,上海:上海書店,頁1-5。
胡適:〈五十年來中國之文學〉,收入《胡適文存》二集,上海:亞東圖書館,1928年,見《民國叢書》第一編綜合類冊94,上海:上海書店,頁91-215。
胡適:《四十自述》第8版,上海:亞東圖書館,1947年6月。
胡適:《胡適留學日記》,長沙:岳麓書社,2000年11月。
胡適(口述),唐德剛(譯註):《胡適口述自傳》,臺北:遠流出版,2010年11月。
宮本徹、大西克也編:《アジアと漢字文化》,東京:放送大学教育振興会,2009年3月。
徐遲:〈總序:用彩色的光在螢幕上寫作、編輯和出版〉,《徐遲文集‧第一卷‧詩歌》,北京:作家出版社,2014年10月,頁13-24。
旅人(李勇吉):《中國新詩論史》,臺中:臺中縣立文化中心,1991年12月。
杜國清:《臺灣文學與世華文學》,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15年11月。new window
狹間直樹著,張雯譯:《日本早期的亞洲主義》,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7年2月。
草川未雨:《中國新詩壇的昨日今日和明日》,上海:上海書店,1985年3月。據北平:海音書局,1929年5月初版影印。
袁進主編:《新文學的先驅——歐化白話文在近代的發生、演變和影響》,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4年11月。
袁暉、管錫華、岳方遂著:《漢語標點符號流變史》,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9月。
馬悅然:〈被遺忘了的中國近代詩人和新詩〉,載於《明報月刊》36卷7期(總427期),2001年7月,頁49-53。
馬悅然:〈勞動號子的節奏與詩歌的格律〉,收入《另一種鄉愁》增定版,北京:新星出版社,2015年6月,頁62-65。
馬悅然:〈《左傳》中有口語嗎?〉,收入《另一種鄉愁》增定版,北京:新星出版社,2015年6月,頁73-75。
馬悅然:〈金子般的先秦文學〉,收入《另一種鄉愁》增定版,北京:新星出版社,2015年6月,頁83-85。
馬悅然:〈《水滸傳》的瑞典文譯本〉,收入《另一種鄉愁》增定版,北京:新星出版社,2015年6月,頁94-96。
馬悅然:〈關於漢語的詩律,1920年代的中文短詩與瑞典詩人特朗斯特羅默(川斯楚馬)的俳句〉演講稿,2016年11月15日臺師大國文學系演講。
高蔚:《「純詩」的中國化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8年8月。
張中行:《文言和白話》,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5月。
張治:《蝸耕集》,收入《六合叢書》,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12年4月。
張漢良:《現代詩論衡》,臺北:幼獅文化,1977年。
張寶明:《文言與白話:一個世紀的糾結》,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14年5月。
曹先擢:〈漢字在日本‧引言〉,收入何群雄《漢字在日本》,香港:商務印書館,2001年4月,頁I-Ⅲ。
犁青(主編):《香港新詩發展史》,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14年5月。
許俊雅:〈日據時期台灣白話詩的起步〉,收入《台灣現代詩史論》,臺北:文訊雜誌社,1996年3月,頁35-59。
許霆、魯德俊合著:《十四行體在中國》,蘇州:蘇州大學出版社,1995年5月。
許霆:《趨向現代的步履——百年中國現代詩體流變綜論》,南京: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08年3月。
許霆:《中國新詩自由體音律論》,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6年3月。
郭攀:《二十世紀以來漢語標點符號研究》,武漢: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2009年10月。
陳文芬:〈專訪馬悅然,談《俳句一百首》〉,收入《俳句一百首》,臺北:聯合文學,2002年10月,頁120-141。
陳文芬:〈懷有一顆謙謹的心〉,收入《另一種鄉愁》增定版,北京:新星出版社,2015年6月,頁1-6。
陳仲義:《從投射到拼貼——臺灣詩歌藝術六十種》,桂林:漓江出版社,1997年12月。
陳仲義:《現代詩技藝透析》,臺北:文史哲出版社,2003年12月。
陳宗明:《漢字符號學:一種特殊的文字編碼》,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1年8月。
陳明台:《「詩と詩論」研究──昭和初期日本前衛詩運動の考察》,台北:笠詩社,1990年6月。
陳芳明:《鏡子和影子——現代詩評論》,臺北:志文出版社,1964年3月。
陳芳明:《詩和現實》,臺北:洪範書店,1977年2月。
陳芳明:《典範的追求》,臺北:聯合文學,1994年2月。
陳芳明:《現代主義及其不滿》,臺北:聯經出版社,2013年9月。new window
陳芳明:《很慢的果子:閱讀與文學批評》,臺北:麥田出版,2015年4月。new window
陳芳明:《美與殉美》,臺北:聯經出版社,2015年4月。new window
陳芳明:《革命與詩》,新北市:印刻文學,2016年3月。
陳啟佑(渡也):《歷山手記》,臺北:洪範書店,1977年8月。
陳啟佑(渡也):《渡也論新詩》,臺北:黎明文化事業公司,1983年9月。
陳啟佑(渡也):《新詩形式設計的美學》,臺中:台灣詩學季刊雜誌社,1993年2月。new window
陳啟佑(渡也):《新詩新探索》,臺北:秀威資訊科技,2016年1月。
陳培豐:《想像和界限:臺灣語言文體的混生》,臺北:群學出版,2013年8月。new window
陳愛中:《中國現代新詩語言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7年10月。
陳楓:《漢字義符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6年11月。
陳滅:《抗世詩話》,香港:kubrick出版,2009年7月。
陳義芝:〈臺灣後現代主義詩學的建構〉,收入《解嚴以來臺灣文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萬卷樓圖書有限公司,2000年9月,頁384-424。
陳歷明:《新詩的生成:作為翻譯的現代性》,北京:商務印書館,2014年10月。
陳巍仁:《臺灣現代散文新論》,臺北:萬卷樓,2001年11月。new window
陸錫興:《漢字傳播史》,北京:語文出版社,2002年9月。
陸耀東:《中國新詩史(1916-1949)》第1卷,武漢:長江文藝出版社出版,2005年1月。
彭小妍:《歷史很多漏洞:從張我軍到李昂》,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籌備處,2000年12月。
彭小妍:《浪蕩子美學與跨文化現代性:一九三〇年代上海、東京及巴黎的浪蕩子、漫遊者與譯者》,臺北:聯經出版,2012年2月。new window
曾琮琇:《台灣當代遊戲詩論》,臺北:爾雅出版社,2009年1月。new window
湯富華:《翻譯詩學的語言向度——論中國新詩的發生》,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13年12月。
舒蘭:《抗戰時期的新詩作家和作品》台北:成文出版社,1980年。
馮國榮:《新詩譜——新詩格式創制研究》,2010年2月。
馮勝利:《漢語韻律詩體學論稿》,北京:商務印書館,2015年1月。
黃永健:《中國散文詩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6年1月。
黃維樑:《怎樣讀新詩》,臺北:業強出版社,1989年4月。
楊小濱:《歷史與修辭》,蘭州:敦煌文藝出版社,1999年10月。
楊小濱:《語言的放逐:楊小濱詩學短論與對話》,臺北:釀出版,2012年2月。
楊小濱:《迷宮‧雜耍‧亂彈:楊小濱文學短論與文化隨筆》,臺北:釀出版,2012年4月。
楊宗翰:《異語:現代詩與文學史論》,臺北:秀威資訊科技出版,2017年1月。new window
楊昌年:《新詩研究》,臺北:蘭台書局,1975年9月。
楊昌年:《新詩品賞》,臺北:牧童出版社,1978年9月。
楊昌年:《新詩賞析》,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82年9月。
楊昌年:《現代詩的創作與欣賞》,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1年9月。
楊雅惠:《現代性詩意啟蒙:日治時期臺灣新詩的文化詮釋》,高雄:國立中山大學出版社,2007年5月。new window
葉維廉:〈散文詩——為「單面人」而設的詩的引橋〉,收入《解讀現代‧後現代——生活空間與文化空間的思索》,臺北:東大出版,1992年3月,頁196-209。
葛曉音:《先秦漢魏六朝詩歌體式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2年3月。
榮光啟:《「現代漢詩」的發生:晚清至五四》,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5年5月。
熊輝:《翻譯詩歌在中國的接受》,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年4月。
管錫華:《中國古代標點符號發展史》,成都:巴蜀書社,2002年10月。
蒲麗琳:〈白馬社詩人唐德剛教授〉,收入中國近代口述史學會編輯委員會編《唐德剛與口述歷史:唐德剛教授逝世周年紀念文集》,臺北:遠流出版,2010年10月,124-136。
趙小東:《現代漢語句法規範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12月。
趙家璧(主編):《中國新文學大系‧文學論爭集》,上海:良友圖書公司,1935 年。
劉士杰:《現代主義詩歌在中國的命運》,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9年7月。
劉禾編:《持燈的使者》,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17年1月。
劉波:《「第三代」詩歌研究》,保定:河北大學出版社,2012年4月。
劉琴:《現代漢語與現代文學的關聯性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0年6月。
劉福春:《新詩紀事》,北京:學苑出版社,2004年5月。
劉濤:《百年漢詩形式的理論探求——20世紀現代格律詩學研究》增定版,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年1月。
廢名:《新詩講稿》,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年3月。
潘麗珠:《現代詩學》,臺北:五南圖書,1987年9月。
蔡瑜:《唐詩學探索》,臺北:里仁書局,1998年4月。
鄭毓瑜:《引譬連類:文學研究的關鍵詞》,臺北:聯經出版公司,2012年9月。new window
鄭毓瑜:《姿與言:詩國革命新論》,臺北:麥田出版,2017年2月。new window
蕭蕭:《現代新詩美學》,臺北:爾雅出版社,2007年7月。new window
蕭蕭:《後現代新詩美學》,臺北:爾雅出版社,2012年2月。new window
錢志熙:《唐詩近體源流》,北京:北京大學出版,2015年1月。
謝武彰:《煙波手記》,臺北:蘭亭書店,1982年3月。
簡政珍:《台灣現代詩美學》,臺北:揚智文化,2004年7月。new window
織田作之助、田中英光、原民喜(著),伊藤整(等編):《織田作之助‧田中英光‧原民喜集》,《日本現代文學全集》第95冊,東京:講談社,1966年7月。
顏同林:《方言與中國現代新詩》,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8年8月。
魏繼洲:《形式意識的覺醒:五四白話文研究》,北京:民族出版社,2011年1月。
羅青:《從徐志摩到余光中》,臺北:爾雅出版社,1978年12月。
羅青:《詩的風向球》,臺北:爾雅出版社,1994年8月。
羅青:《詩的照明彈》,臺北:爾雅出版社,1994年8月。
蘭賓漢:《標點符號的運用藝術》,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6月。

五、期刊論文
丁寧:〈哼小調之前〉,載於《現代詩》第5期春季號,1954年2月,頁37-38。
丁魯:〈關於新詩形式問題的討論(筆談)〉,載於《江蘇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8卷3期,2006年5月,頁46-57。
三ツ井崇(著),李欣潔(譯):〈開化期朝鮮的「國文」與漢字/漢文的糾葛〉,載於《東亞史集刊》第3期,2012年12月,頁125-126。new window
三木直大:〈林亨泰中文詩的語言問題──以五○年代現代詩運動前期為中心〉:《台灣詩學季刊》37期,2001年11月,頁17-30。new window
方思:〈也談詩的形式〉,載於《現代詩》第5期春季號,1954年2月,頁16-17。
王光明:〈自由詩與中國新詩〉,載於《中國社會科學》第4期,2004年7月,頁161-172。
王劍:〈現代詩分行建構的理據與功能〉,載於《綿陽師範學院學報》第26卷7期,2007年7月,頁88-93。
白春仁:〈自由體詩印象〉,載於《蘇聯文學聯刊》第1期,1991年3月,頁73-76。
任鴻雋:〈新文學問題之討論〉,載於《新青年》第5卷2號,1918年,頁168-170。
朱經農:〈通信:新文學問題之討論〉,載於《新青年》第5卷2號,1918年,頁163-165。
佚名:〈我國最早的文字橫排書〉,載於《南京史志》第5期,1996年,頁53。
吳孟昌:〈林亨泰五○年代符號詩的生產及其文化位置評議〉:《當代詩學》第6期,2010年12月,頁1-25。new window
吳思敬:〈談新詩的分行排列〉,載於《詩刊》第3期,1985年4月,頁49-51。
吳淩:〈「舊瓶新酒」與「新瓶陳釀」──從嘗試期白話詩與自由體詩看中國早期新詩的傳統因素〉,載於《貴州社會科學》第4期,2000年8月,頁87-89。
吳露:〈論形式能否拯救新詩〉,載於《伊犁教育學院學報》第16卷4期,2003年12月,頁74-77。
呂保田:〈詩歌分行的技術意義和精神本質——威廉斯短詩《便條》之謎探析〉,載於《保定學院學報》第26卷3期,2013年5月,頁65-68。
李巧玲:〈郭沫若自由體詩的初建——泰戈爾影響帶來的詩體初變及詩體的理論建設〉,載於《青年文學家》第2期,2015年1月,頁31。
李清泉:〈世界詩歌自由體詩發展過程中的一次精神倒退——從北島的海外詩歌創作說開去〉,載於《牡丹》第2期,2008年3月,頁103-106。
李雁:〈論中國現代自由體詩與西方現代文化之關係〉,載於《山東師範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第54卷5期,2009年10月,頁34-37。
育熙:〈評《旅心》〉(一),載於《晨報副刊》,1927年12月1日。
周作人:〈古詩今譯〉,載於《新青年》第4卷2期,1918 年,頁124。
周作人:〈日本的詩歌〉,載於《小說月報》第12卷5號,1921年5月,頁2-10。
周亞民:〈日本江戶初期漢字異體字知識庫的建立〉,載於《臺北大學中文學報》第 11期,2012年3月,頁181-204。new window
周亞民:〈中日漢字詞比較知識庫應用:《道齋隨筆》與《省文纂考》為例〉,載於《臺北大學中文學報》第 12期,2012年9月,頁41-56。new window
周亞民:〈中日漢字知識庫:漢字傳播與擴散觀點〉,載於《東吳中文學報》第 24期,2012年11月,頁247-272。new window
周策縱:〈定形新詩體的提議〉,載於《八方文藝叢刊》第一輯,1979年9月,頁283-300。
尚和平:〈詩分行排列實質原因之探討〉,載於《寧夏社會科學》第6期,1991年12月,頁100-104。
林巾力:〈想像「現代詩」:以林亨泰五O年代的「現代主義」建構為例〉,載於《中外文學》第35卷2期,2006年7月,頁111-140。new window
林巾力:〈追求詩的純粹性:從楊熾昌到紀弦〉,載於《中外文學》第39卷4期,2010年12月,頁85-133。new window
林先渝:〈漢語漢字語的語源譜系與領域分佈〉,載於《韓國學報》 第24期,2013年6月,頁1-15。new window
林庚:〈節奏自由詩〉,載於《詩林》第2卷1期,1937年1月,頁4-6。
林遠澤:〈從洪堡特語言哲學傳統論在漢語中的漢字思維〉,載於《漢學研究》第33卷2期,2015年6月,頁7-48。new window
林鷺:〈野風吹過——憶詩人田湜〉,2002年10月21日《自由時報》自由副刊。
邵冠華:〈論聞一多的死水〉,載於《現代文學評論》第1-2期,1931年5月,頁24。
金明求:〈導入引進情景:宋元話本小說「入話」之「大眾化」敘事藝術〉,載於《政大中文學報》第6期,2006年12月,頁3-34。new window
姜耕玉:〈自由體詩並不「自由」〉,載於《綠風》第3期,1997年5月,頁14。
恬恬:〈新詩為什麼要分行〉,載於《中文自修》第2期,1996年2月,頁10-11。
施錡〈〈鏡影圖〉的道教源頭與文人趣味滲透:從趙孟螰〈自寫像〉說起〉,載於《民族藝術》第6期,2015年12月,頁148-157。
紀弦(青空律):〈五四以來的新詩〉,1954年《現代詩》7期秋季號,頁116-117。
紀弦:〈方思和他的詩〉(上),1955年《現代詩》11期秋季號,頁124-125。
紀弦:〈方思和他的詩〉(下),1955年《現代詩》12期冬季號,頁162。
紀弦:〈從「形式」到「方法」〉,1955年《現代詩》14期,頁41。
紀弦:〈談林亨泰的詩〉,1956年4月《現代詩》14期,頁66-69。
胡適:〈文學改良芻議〉,載於《新青年》2卷5號,1917年1月,頁2-4。
胡適:〈建設的文學革命論〉,載於《新青年》第4卷4期,1918年,頁289-306。
胡適:〈1917年11月20日致錢玄同信〉(〈讀小說及白話韻文〉通信),載於《新青年》第4卷1號,1918年,頁78。
胡適:〈通信:新文學問題之討論〉,載於《新青年》第5卷2號,1918年,頁165-173。
胡適:〈我為什麼要做白話詩〉(〈嘗試集自序〉),載於《新青年》第6卷5號,1919年,頁488-499。
胡適:〈談新詩:八年來一件大事〉,載於《星期評論》雙十節紀念專號,1919年10月,頁1-4。
胡適:〈逼上梁山——文學革命的開始〉,載於《東方雜誌》第31卷1號(三十週年紀念號),1934年,頁15-31。
夏濟安:〈白話文與新詩〉,收入《夏濟安選集》,載於《文學雜誌》第2卷1期,1957年3月,頁80。
孫國彬:〈試論朱德潤與〈渾淪圖〉〉,載於《美術研究》第3期,1990年10月,頁48-50。
宮力:〈豈有繩墨之可量哉—元代朱德潤〈渾淪圖〉繪法考〉,載於《中國藝術》 第1期,2016年2月,頁136-138。
旅人:〈詩的形式表現〉,載於《臺灣現代詩》第19期,2009年9月,頁92-101。
袁可嘉:〈自由體詩可以自由地譯嗎〉,載於《中國翻譯》第5期,1994年9月,頁16-20。
常明:〈對《論自由體詩》一文的若干訂正〉,載於《文學評論》第3期,1984年6月,頁144。
康白情:〈新詩底我見〉,載於《少年中國》第1卷9期,1920 年,頁1-14。
張保紅:〈論英詩中分行的功能及其在詩歌翻譯中的應用〉,載於《天津外國語學院學報》第12卷3期,2005年5月,頁6-12。
曹耀華:〈淺析分行在新詩表達中的審美意義〉,載於《語文教學通訊》第6期,2002年3月,頁42-43。
莫渝:〈詩的形式表現〉,載於《臺灣現代詩》第19期,2009年9月,頁102-109。
許俊雅:〈新詩教學:談新詩的標點符號與分行〉,載於《國立編譯館通訊》第12卷3期,1999年7月,頁14-24。
郭沫若:〈我的作詩的經過〉,載於《質文》第2卷2期,1936年,頁25。
郭洋洋:〈試論中國新詩形式的演變(1917-1927)〉,載於《華中師範大學研究生學報》第22卷4期,2015年12月,頁72-76。
陳仲義:〈分行跨行,外形式的雕蟲小技——現代詩語修辭研究之五〉,載於《南京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25卷1期,2012年2月,頁51-57。
陳志文:〈略論《安子日程》的漢語文化圈內涵—以喃字、中文與日語之兩字漢字為範疇〉,載於《明道日本語教育》第8期,2014年8月,頁39-56。
陳育虹:〈語言的N次方〉、(【聯副文學遊藝場】問句一行詩‧徵文駐站觀察),載於《聯合報》D3版(聯合副刊),2012年2月11日。
陳良運:〈論自由體詩〉,載於《文學評論》第2期,1984年4月,頁92-101。
陳明台:〈從橫的移植論臺灣現代詩的成立與展開──其與日本詩潮關聯的考察──林亨泰和「現代派」〉,載於《文學臺灣》第63期,2007年7月,頁98-121。
陶保璽:〈論郭沫若早期對新詩體的創造——兼論郭沫若並非自由體詩的典範詩人〉,載於《淮南師範學院學報》第5卷6期,2003年11月,頁32-50。
彭爭鳴:〈論自由體詩語言形式若干要素及其功能〉,載於《通化師院學報》第4期,1997年4月,頁50-53、68。
彭強民:〈現代詩分行書寫的聽覺美與視覺美〉,載於《桂林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學報》第21卷4期, 2007年12月,頁89-93。
游喚:〈從《易經》看現代詩的形式定位〉,收入《第三屆現代詩學術會議論文集》,彰化: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國文系,1997年5月,頁1-19。
陽麗君:〈二十世紀末現代漢詩分行的探討〉,載於《寶雞文理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第24卷1期,2004年2月,頁72-76、81。
黃心儀:〈臺灣圖象詩——讓文字越界〉:《漢學研究通訊》34卷1期,2015年2月,頁17-27。new window
葉櫓:〈分行、結構、意蘊——詩的形式要素試探〉,載於《詩探索》第5期,2016年9月,頁72-84。
葉瀾濤:〈分行:新詩形式革命的反思〉,載於《廣東海洋大學學報》第36卷5期,2016年10月,頁71-78。
聞一多:〈詩的格律〉,載於《晨報副鐫‧詩鐫》第7號,1926年5月,頁29-31。
聞一多:〈談商籟體〉,載於《新月》第3卷5-6期,1930年。
趙天儀:〈現代詩的形式與內容〉,載於《臺灣現代詩》第19期,2009年9月,頁127。
趙目珍:〈古典氣質、田園意識與性靈書寫——論唐毅的八行詩及其形式探索〉,載於《樂山學報》第30卷10期,2015年10月,頁30-35、60。
趙志方:〈西方現代詩論中的自由體抒情詩論〉,載於《外國文學》第2期,2009年3月,頁55-63、127。
劉半農(劉半儂):〈我之文學改良觀〉,載於《新青年》第3卷3號,1917年,頁9。
劉半農:〈國語問題中一個大爭點〉,載於《北京大學日刊》,3月33日,1922年。
劉景蘭:〈論徐志摩對新詩形式美建構的意義〉,載於《華中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2期,2006年3月,頁73-75。
蔡瑜:〈永明詩學與五言詩的聲境形塑〉,載於《清華學報》第45卷1期,2015年3月,頁35-72。new window
蔡瑜:〈永明詩學的另一面向——「文」的形構〉,載於《漢學研究》第33卷2期,2015年6月,頁227-260。new window
蔣美華:〈「詩」、「長詩」、「長詩美學」義界的存真辨偽〉,載於《文與哲》第7期,2005年12月,頁367-417。
蔣寅:〈一代有一代之文學———關於文學繁榮問題的思考〉,載於《文學遺產》第5期,1994 年9月,頁11-17。
鄭洪波:〈新體詩分行排列芻議〉,載於《黃河水利職業技術學院學報》第13卷3期,2001年9月,頁68-70。
黎志敏:〈從「白話語詞入詩」到「詩體大解放」——胡適新詩主張的形式問題分析〉,載於《湖南科技學院學報》第28卷10期,2007年10月,頁35-38。
黎志敏:〈新詩的「分行」形式〉,載於《作家》第4期,2008年2月,頁28-29。
蕭翠雲:〈仿擬/戲擬探源及兩者之間的糾葛〉,載於《東方人文學誌》第2卷3期,2003年9月,頁169-186。new window
賴賢宗:〈詩的曼陀羅:詩的形式表現的反思與突破〉,載於《臺灣現代詩》第19期,2009年9月,頁77-91。
錢玄同:〈1917年2月25日致陳獨秀信〉(通信欄),載於《新青年》第3卷1號,1917年,頁4。
錢玄同:〈1917年底致胡適信〉(〈讀小說及白話韻文〉通信),載於《新青年》第4卷1號,1918年,頁79-80。
錢玄同:〈新文學與今韻問題〉(致劉半農信),載於《新青年》4卷1號,1918年,頁80-84。
錢玄同:〈嘗試集序〉(第一版),載於《新青年》4卷2號,1918年,頁136-142。
駱寒超:〈二十世紀中國新詩的形式探求及其經驗教訓〉,載於《中國社會科學》第4期,2002年7月,頁151-161、207。
薛世昌:〈比詩本身更深刻的東西——論詩歌分行排列的藝術意圖〉,載於《寫作(上旬刊)》第5期,2016年5月,頁87-92。
簡政珍:〈現代詩分行與思緒、轉喻的對應關系——以汪啟疆的詩集《季節》為例〉,載於《詩探索》第3輯,第5期,2016年9月,頁85-94。
藍棣之:〈論社會、歷史對新詩形式演變的影響〉,載於《文藝研究》第8期,2005年8月,頁43-47。
嚴平:〈論「言說」與自由詩的分行〉,載於《寶雞文理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第1期,2004年2月,頁67-71。
嚴明:〈試談新詩形式上的問題〉,載於《自由中國》第16卷12期,1957年6月,頁22-26。
嚴翼相:〈韓國漢字音和中國方言的語音類似度〉,載於《語言暨語言學》第6卷3期,2005年7月,頁483-498。new window

六、學位論文
牛麗:《論劉半農的新詩主張與創作》,重慶師範大學中國現當代文學碩士論文,2012年。
王強:《中國新詩的視覺傳播研究》,蘇州大學文藝學博士論文,2012年。
王慈憶:《戰後台灣現代詩中的文化認同研究——以「跨語詩人」及「渡台詩人」為觀察比較》,國立中正大學台灣文學所碩士論文,2007年。
付奎:《(「五四」—1958年)中國新詩民歌化現象》,蘭州大學中國現當代文學碩士論文,2007年。
申祐先:《韓國漢字歷史層次研究》,國立台灣大學文學院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15年。new window
石降紅:《試論新詩的音樂性問題》,上海師範大學文藝學碩士論文,2010年。
全春梅:《朝鮮近代自由詩形成過程研究》,中央民族大學中國少數民族語言文學博士論文,2009年。
江雅玲:《現代詩與視覺藝術之關連》,淡江大學英文學系博士論文,2003年。new window
余少君:《八○年代以降澳門後現代詩研究:以葦鳴與懿靈詩為例》,國立東華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碩士論文,2008年。
呂志鵬:《澳門中文新詩發展史研究(1938-2008)》,華東師範大學中國現當代文學博士論文,2009年。
宋友文:《白靈新詩形式與表現研究》,臺北市立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碩士論文,2014年。
李桂媚:《台灣新詩標點符號運用——以彰化詩人為例》,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台灣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2009年。
李遙:《聞一多新詩理論研究》,湖北師範學院文藝學碩士論文,2011年。
阮美慧:《台灣精神的回歸:六、七○年代台灣現代詩風的轉折》,國立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博士論文,2002年。new window
周鳳:《格律的幽靈—美國自由體詩歌的文化和作詩法》中的專業詞匯英譯漢翻譯經驗探討》,蘭州大學筆譯(專業學位)碩士論文,2013年。
尚文祥:《廢名新詩理論研究》,華中師範大學中國現當代文學碩士論文,2011年。
林于弘:《解嚴後臺灣新詩現象析論》,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所博士論文,2001年。new window
林柏宜:《五0年代臺灣現代詩的知性追求——以方思、黃荷生、黃用為研究對象》,國立政治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4年。
林秋芳:《胡適新詩節奏理論的形成》,國立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16年。(該文2021年才公開,本文僅參考其摘要)
侯圓圓:《中國新詩劇詩形態考察》,廣西師範大學中國現當代文學碩士論文,2013年。
侯滕驍:《林庚新詩格律理論探析》,海南大學文藝學碩士論文,2016年。
胡愛軍:〈朱湘對中國新詩形式建設的探索〉,上海大學中國現當代文學碩士論文,2013年。
胡萩梣:《戰後跨語一代詩人作品之標點符號研究》,國立屏東教育大學中國語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1年。
范佑綺:《一九八○年代台灣現代詩形構藝術之研究》,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13年。
孫緒敏:《論新詩體式之演變》,南京師範大學中國現當代文學博士論文,2011年。
袁媛:《美國現代詩裡的中國聲音》,廈門大學英語語言文學碩士論文,2006年。
陳全得:《台灣《現代詩》研究》,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1998年。new window
陳彥文:《向陽《十行集》之音韻風格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10年。
陳思嫻:《台灣現代圖象詩研究》,南華大學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年。
陳祖君:《「文革」新詩及其現代性論析》,重慶師範大學中國現當代文學碩士論文,2003年。
陳雪惠:《臺灣原住民族現代詩研究(1970─2013)》,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14年。new window
陳琬檸:《中國現代小詩與日本俳句的比較研究》,重慶師範大學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碩士論文,2013年。
陳鳳陽:《論康白情在中國新詩發生史上的意義》,蘇州大學中國現當代文學碩士論文,2008年。
陳璐:《中國早期新詩中的「留學生海外寫作現象」論》,西南師範大學中國現當代文學碩士論文,2003年。
陶銅殿:《越南新詩與中國唐詩》,湖南師範大學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博士論文,2014年。
斯雯:《斷裂的連接:試論新詩跨行》,華中科技大學現當代文學碩士論文,2013年。
程秀芬:《台灣童詩圖象技巧之研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語文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年。
黃郁婷:《現代詩論中「詩語言」的探討》,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5年。
黃淑玫:《現代詩音樂性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2010年。
鄒依霖:《現代詩音樂性及其與聲情關係之美學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中國文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年
雷奕:《文化視野下中國新詩跨文體書寫研究》,湖南師範大學中國現當代文學博士論文,2014年。
趙順良:《視覺詩的美學:以文藝復興的圖象詩及康明思的視覺詩為例》,國立政治大學英國語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6年。
劉宏怡:《以解構主義的觀點探討後現代詩的視覺表現形式》,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年。
劉彥龍:《歐化對第一個十年中國新詩的影響》,河南大學中國現當代文學碩士論文,2010年。
劉智群:《「現代詩體」與「現代詩質」的博弈》,首都師範大學文藝學碩士論文,2006年。
蔡明諺:《一九五○年代台灣現代詩的淵源與發展》,國立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08年。new window
蔡苗:《論新詩在形式上的探索經驗(二十世紀上半葉)》,四川外國語大學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碩士論文,2015年。
蔡惠任:《日本近現代詩在台灣的翻譯史:一九四九〜二○○二》,輔仁大學翻譯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年。
鄧婉婷:《1930年代台灣現代詩的成立與展開》,國立中正大學台灣文學所碩士論文,2010年。
鄧慶周:《外國詩歌譯介對中國新詩發生的影響研究》,首都師範大學文藝學博士論文,2007年。
鄭成志:《自由詩理念變遷研究(1917-1937)》,首都師範大學中國現當代文學博士論文,2008年。
謝向紅:《美國詩歌對「五四」新詩的影響》,首都師範大學文藝學博士論文,2006年。
藍念初:《葉維廉「中國現代詩的語言問題」研究》,國立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系現代文學碩士論文,2014年。new window
嚴忠政:《場域與書寫——新世代詩人書寫走向之研究》,南華大學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年。

七、網頁資料
「詩路」網站。網址:
http://faculty.ndhu.edu.tw/~e-poem/poemroad/fang-chi/category/introduction
吳昕孺:〈西藏行十五行詩之一:玉珠峰〉,發表於《中國西藏之窗》網站, 2008年7月31日回帖。網址:http://www.tibetwindow.com/bbs/17098.aspx
宋濤海:〈易經‧十四行詩對吟〉系列,發表於個人網站。網址:
http://home.blshe.com/blog.php?uid=15581&id=911001
國立臺灣文學館「2007臺灣作家作品目錄系統」網址:
http://www3.nmtl.gov.tw/Writer2/
第 10屆MYFONE行動創作獎,官方網頁「新聞大事記」,2016年10月20日。網址:https://www.myfone.org.tw/mmcr/MCR/news_content2.aspx?id=10_3
張金烈:〈張金烈十行詩歌18首〉發表於「張金烈的博客」,2016年6月28日。網址:http://blog.sina.com.cn/s/blog_12c4d09a60102whem.html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