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台灣放逐詩歌與詩學1895-1987年
作者:閔秋英
校院名稱:國立彰化師範大學
系所名稱:國文學系
指導教授:吳彩娥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1999
主題關鍵詞:台灣文學放逐詩學古典詩現代詩丘逢甲石中英洛夫簡政珍Taiwan LiteratureLiterature of ExileClassical PoetryModern PoetryQiu Feng-JiaShi Zhong-YingLuo FuChien Cheng-Chen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1)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1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593
台灣放逐詩歌與詩學—1895~1987年
提要
文學的表現,深受環境的影響。臺灣文學界傳承漢化的歷史脈流,因特殊的地理、歷史、人文環境而形成獨具特色的多元面貌。時至今日,文學「內涵主題」的探討,已較形式更形重要,且更能突顯時代的特質。「流離失散」與「時空越界」是二十世紀的時代特質,台灣從清末乙未割臺至1987年兩岸開放探親這段時空,可說是台灣「放逐流離」、「時空越界」最為強烈的時期,台灣詩歌也因這樣特殊的時空背景,而深具「放逐意識」。這樣時代特質下的「放逐意識」也形成了台灣不同於歷代詩歌的「放逐詩學」。詩人如何以「放逐書寫」追尋「心靈故鄉」,達至美學境界,是本論文關注重點,因此,「放逐詩學」集中於「詩歌內涵」與「詩學觀點」的探討。
台灣「放逐詩歌與詩學」是隨著時代的更動,迭有轉變。本論文遂將時間界定在西元1895~1987年,並以丘逢甲、石中英、洛夫、簡政珍四位詩人為代表,探討不同世代詩人的放逐書寫。台灣放逐詩歌與詩學,在不同世代的影響下,分別有著「獨善與兼善的自我掙扎」、「移民與遺民的歷史糾葛」、「文化祖國錯置的傷失」「知識份子的迷惘失落」「探問生命存有的質疑辯證」等放逐內蘊。
丘逢甲在抗日失敗後,回歸大陸祖籍,是深具「遺民」特質的放逐。石中英不願受困於殖民下的時空,乃是開拓空間以求新生的放逐。兩位古典詩人在傳統詩學與時代影響下,都深具清末以來詩史寫實及文化多重象徵的視域。1949年國府遷台,洛夫是大時代下被迫孤獨漂流的小我,其晚年則是追求「天涯美學」的自我放逐。簡政珍是深具知識分子知性探問「生命存有」的精神放逐。兩位現代詩人各自以不同世代的「放逐」內蘊,豐富且深化詩思,達至詩美學的極至。
西元1895~1987年間,從古典到現代;從清末到民國,由古典詩人丘逢甲、石中英到現代詩人洛夫、簡政珍,我們看到台灣詩歌的放逐書寫,由抒發放逐悲苦的私我書寫,到融合時代特質的大敘述;由深具傳統詩學特質的傳承到融鑄西方詩學的美學創發。「台灣放逐詩歌與詩學」的演變過程,是中國歷代詩歌文學少有的因緣聚會;也在歷史上留下了屬於台灣詩歌的特殊風貌與美學成就。
Taiwan Poetry and Poetics of Exile, 1895-1987
Abstract
The creation of literature is greatly influenced by its environment. Taiwan literature has inherited the Han culture; based on the particular geographical, historical, and humanistic situations, it has come to its multi-faceted beauty. Today, theme is more treasured than form in the research of literature, and the former functions better in revealing the historical features. “Diaspora” and “Transnationality” are two special features in the 20th century, and the time from the Japanese invasion of Taiwan in 1895 to the End of Martial Law in 1987 proves to be the conspicuous periods of Taiwan’s Diaspora and Transnationality. With such backgrounds, Taiwan poetry is rich in the “exilic consciousness,” which serves as the heart of Taiwan poetics of exile. How a poet uses the “exilic writing” to seek the “spiritual homeland” and thus attends the highest aesthetic horizon is the main concern of this thesis; such concern, therefore, extends to the contents of poetry and the perspectives of poetics.
Taiwan poetry and poetics of exile are changing with historical times. This thesis will define the span (1895-1987) by selecting four poets of different generations, Qiu Feng-Jia (丘逢甲), Shi Zhong-Ying (石中英), Luo Fu (洛夫), and Chien Cheng-Chen (簡政珍), to illustrate the various types of exilic writing. Taiwan poetry and poetics of exile reveals, in different stages, the phenomena of “the struggle between getting perfect alone and with others,” “the historical knot for being a migrant or a preceding dynasty person,” “the depression caused by the cultural motherland dislocated,” “the intellectuals’ confusion and sense of loss,” “the dialect between being and meaning of life,” and others.
Qiu Feng-Jia, who returned to the mainland China after he failed the defiance of Japanese invasion, reveals the typical exile of a preceding dynasty person. Shi Zhong-Ying, who was unwilling to be confined in a colonial world and thus heading somewhere, represents the exile that looks for a new life. Under the influence of traditional poetics and the historical times, the two classical poets have shown Qing’s historical realism and the multi-cultural symbolic vision. In 1949 when the government moved to Taiwan, Luo Fu was a reluctant young self-concerned wanderer, but in his old age, he turned to the self-exile that aimed at “aesthetics of diaspora.” Chien Cheng-Chen, an intellectual seeker, explored the spiritual exile and constantly questioned “being of life.” The two modern poets have reached the peak of poetics, respectively, by their separate exilic writings that root in different generations.
As the time of 1895-1987 saw the changes from the classical to the modern and also from the last year of Qing dynasty to the republic government, so we saw, from the classical poets Qiu Feng-Jia and Shi Zhong-Ying to the modern poets Luo Fu and Chien Cheng-Chen, the progress of the exilic writing of Taiwan poetry, which starts with self-exposition and goes to the large-scaled narration that touches history, and which begins at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poetics and then shifts to that which combines the modern western one. This progress proves to be a rare incident in the history of Chinese poetry and serves as an aesthetic achievement that reveals Taiwan poetry’s uniqueness.
Keywords: Taiwan Literature, Literature of Exile, Classical Poetry, Modern Poetry,
Qiu Feng-Jia, Shi Zhong-Ying, Luo Fu, and Chien Cheng-Chen
主要參考資料
詩文集
(一)丘逢甲
丘逢甲等撰:〈竹溪唱和集〉(《臺灣風物》第30卷第2期,民69年6月)
丘逢甲:《柏莊詩草》(臺北:臺北市文獻委員會,民69年6月)
丘逢甲:《嶺雲海日樓詩鈔》(南投中興新村:臺灣省文獻委員會,民83年5月)
丘晨波、黃志萍、李尚行等編:《丘逢甲文集》(廣東︰花城出版社1994年6月)
世界河南堂丘氏文獻社編:《丘逢甲遺作》(臺北︰世界河南堂丘氏文獻社1998年12月)
世界河南堂丘氏文獻社編:《丘倉海先生詩文錄》(臺北︰世界河南堂丘氏文獻社1998年12月)
(二)石中英
石中英撰,呂伯雄編:«芸香閣儷玉吟草»(台北:同泰印刷局,1975年排印)
石中英撰,呂伯雄編:《芸香閣儷玉吟草》(台北:龍文出版社,1992年重印初版)
呂伯雄撰,聶懋戡編:《竹筠軒伯雄吟草》(台北:龍文出版社,1992年重印初版)
(三)洛夫
洛夫:《靈河》(高雄:創世紀詩社,1957年12月,初版)
洛夫:《石室之死亡》(高雄:創世紀詩社,1965年1月,初版)
洛夫:《外外集》(高雄:創世紀詩社,1965年1月,初版)
洛夫:《詩人之鏡》(台北:大業書店,1969年5月,初版)
洛夫:《無岸之河》(台北:大林書店,1970年3月,三版)
洛夫:《魔歌》(台北:中外文學月刊社,1974年11月,初版)
洛夫:《洛夫自選集》(台北:黎明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75年3月,初版)
洛夫:《眾荷喧嘩》(台北:楓城出版社,1976年3月,初版)
洛夫:《洛夫詩論選集》(台北:開源出版公司,1977年1月,初版)
洛夫:《一朵午荷》(台北:九歌出版社,1979年7月,初版)
洛夫:《時間之傷》(台北:時報出版公司,1981年6月,初版)
洛夫:《孤寂中的迴響》(台北:東大圖書有限公司,1981年7月,初版)
洛夫:《洛夫隨筆》(台北:九歌出版有限公司,1985年10月,初版) 
洛夫:《釀酒的石頭》(台北:九歌出版有限公司,1986年7月,三版)
洛夫:《因為風的緣故——洛夫詩選(1955~1987)》(台北:九歌,1988年7月,再版)
洛夫:《月光房子》(台北:九歌出版有限公司,1990年3月,初版)
洛夫:《天使的涅槃》(台北:尚書文化公司, 1990年4月,初版)
洛夫:《詩的邊緣》(台北:漢光文化事業公司,1991年4月,二版一刷)
洛夫:《隱題詩》(台北:爾雅出版社,1993年3月,初版)
洛夫:《夢的圖解》(台北:書林出版社,1993年10月,初版)
洛夫:《雪崩——洛夫詩選》(台北:書林出版社,1993年10月,初版)
洛夫:《洛夫小品選》(台北:小報文化公司,1998年11月,第一版第一刷)
洛夫:《洛夫小詩選》(台北:小報文化公司,1998年11月,第一版第一刷)
洛夫:《雪落無聲》(台北:爾雅出版社,1999年6月,初版)
洛夫(著)、馬 森(主編):《形而上的遊戲》(台北:駱駝出版社,1999年9月初版一刷)
洛夫:《魔歌》(台北:探索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9年11月,初版)
洛夫:《洛夫世紀詩選》(台北:爾雅出版社有限公司,2000年5月,初版)
洛夫:《漂木——洛夫長詩》(台北:聯合文學出版社有限公司,2001年8月,初版)
(四)簡政珍
簡政珍:《季節過後》(台北:漢光文化事業,1988年)
簡政珍:《紙上風雲》(台北:書林書店,1988年)
簡政珍:《爆竹翻臉》(台北:尚書出版社,1990年)
簡政珍:《歷史的騷味》(台北:尚書出版社,1990年)
簡政珍:《浮生紀事》(台北:九歌出版社,1992年)
簡政珍:《詩國光影》(廣州:花城出版社,1994年)
簡政珍:《意象風景》(台中文化中心:1998年六月)
簡政珍:《簡政珍短詩選》(香港:銀河出版社,2002年六月)
簡政珍:《失樂園》(台北:九歌出版社,2003年五月)
簡政珍:《當鬧鐘與夢約會》(北京:作家出版社,2006年十月)
簡政珍:《放逐與口水的年代》(台北:書林書店,2008年九月)
(五)其他詩人
王松:《滄海遺民賸稿》(中興新村:台灣省文獻委員會,83年5月)
王松:《臺陽詩話》(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4年5月)
丘煒萲:《菽園詩集》(臺北:文海出版社民63年)
丘煒萲:《丘菽園居士詩集》(臺北:文海出版社民67年1月)
丘煒萲:《五百石洞天揮麈》(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續修四庫全書集部第1708冊2002年)
林文龍:《臺灣詩錄拾遺》(臺中: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79年12月)
呂汝玉等:《海東三鳳集》(臺北:臺灣史蹟研究1981年6月)
林爾嘉:《林菽莊先生詩稿》(臺北:文龍出版社1992年3月)
林朝崧:《無悶草堂詩存》(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3年9月)
吳曾祺編:《菽莊先生雲環夫人結婚三十年帳詞》(福建廈門,1921年12月)
吳濁流:《濁流詩草》(台北:台灣文藝雜誌社,1973年)
吳幅員編 《臺灣詩鈔》(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7年)
施士洁《後蘇龕合集》(南投中興新村:臺灣省文獻委員會,民82年9月)
施瓊芳《石蘭山館遺稿》(臺北:龍文出版社1992年3月)
施梅樵:《梅樵詩集》(台北板橋:龍文出版社,初版,2001年)
洪棄生:《寄鶴齋選集》(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72年8月)
洪棄生:《瀛海偕亡記》(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3年5月)
洪棄生:《寄鶴齋詩話》(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3年5月)
許南英:《窺園留草》《臺灣歷史文獻叢刊》‧(南投中興新村:臺灣省文獻委員會,民82年9月)
許丙丁:《許丙丁作品集》(臺南:臺南文化中心1996年5月)
許俊雅:《台灣寫實詩作之抗日精神研究—1895~1945年之古典詩歌》(台北市:國立編譯館,民86年)
陳漢光編:《臺灣詩錄》(臺中: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84年6月再版)
陳昭瑛:《臺灣詩選注》(臺北:正中書局1996年2月)
張我軍:《張我軍文集》(台北:純文學出版社,再版,1979年)
張李德和撰:《琳瑯山閣吟草》(台北:龍文出版社,1992年)
連橫:《雅堂文集》(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4年12月)
連橫:《臺灣詩薈雜文鈔》(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6年3月)
連橫:《台灣詩乘》(南投︰台灣省文獻委員會,1975年)
連橫:《台灣詩薈》(台北︰成文出版社,1977年)
連橫:《劍花室詩集》(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2年3月)
連橫:《臺灣詩薈》(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2年3月)
連橫:《臺灣詩乘》(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2年3月)
傅于天:《肖嚴草堂詩鈔》(臺北︰龍文出版社2001年6月)
彭國棟:《廣臺灣詩乘》(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56年4月)
黃金川:《金川詩草》(台北︰台灣英文雜誌社,三版修訂,1991年)
黃瀚:《禾山詩鈔》(未著錄出版資料)
黃遵憲:《人境廬詩草》(臺北︰鼎文書局1978年8月)
鄭用錫:《北郭園全集》(臺北︰龍文出版社1992年)
蔡罔甘撰:《旨禪詩畫集》(台北板橋︰龍文出版社,初版,2001年)
謝汝銓:《雪漁詩集》(臺北︰龍文出版1992年6月)
謝國文:《省廬遺稿》(臺北︰龍文出版社1992年)
全臺詩編輯小組編撰:《全台詩》(臺北:遠流;臺南,臺灣文學館,2004)
張默、蕭蕭主編:《新詩三百首》(台北︰九歌,2006年12月)
專書
(清)丁日健:《治臺必告錄》(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59年7月)
丁福保編:《清詩話》(台北:西南,初版,1979年)
丁福保編:《清詩話》( 臺北︰木鐸出版社1988年9月)
(元)方回:《瀛奎律髓》(台北:臺灣商務書店,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1983年)
(清)王凱泰:《臺灣雜詠合刻序》(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1958年10月)
(清)王輔之:《徐聞縣志》(臺北︰成文年版社1974年12月)
王國璠:《臺灣先賢著作提要》(新竹︰臺灣省立新竹社會教育館1974年6月)
王國璠、邱勝安:《三年來臺灣作家與作品》(高雄︰臺灣時報1977年8月)
王更生:《文心雕龍注》(臺北︰學海出版社1977年8月)
王瑤:《中古文學史論》(台北:長安出版社, 1982年)
王國璠:《板橋林本源家傳》(臺北︰林本源祭祀公業,1985年2月)
王俊義等:《清代學術與文化》(遼寧︰教育出版社1993年10月)
王爾敏:《晚清政治思想史論》(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5年2月)
王爾敏:《中國近代思想史論》(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5年2月)
王宏雄:《命定與抗爭——中國古典悲劇及悲劇精神》(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1996年3月 第1版第1刷)
王偉昶、邱勝安、程君顒、林志興等合著:《探索台灣》(台北:黎民,初版二刷,1998年8月)
王志弘著:《流動、空間與社會(1991-1997論文選)》(台北:田園城市文化事業,1998年)
王啟宗:《臺灣的書院》(臺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1999年6月增訂1版)
王鍾陵(主編),鄒建軍(選編):《二十世紀中國文學史文論精華——新詩卷》(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7月,1版1刷)
王汎森:《學術史與方法學的省思》(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2000年12月)
王汎森:《中國近代思想與學術的系譜》(臺北︰聯經出版有限公司,2003年6月)new window
王德威:《臺灣:從文學看歷史》(台北,麥田出版,民94,初版)
王寧:《中國文學與文化的認同.流散文學與文化身份認同》(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年1月第一版)
文史哲出版社編輯部:《明清進士題名碑錄索引》(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82年)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中國現代化論文集》(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1年3月)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認同與國家:近代中西歷史的比較論文集》(臺北︰中央研究院) 
中國論壇編輯委員會:《知識分子與臺灣發展》(臺北︰中國論壇雜誌出版1989年10月)
尹章義:《臺灣近代史論》(臺北:自立晚報,1993年)
尹章義著:《台灣開發史研究》(台北:聯經,初版第三刷,1999年10月)
文訊雜誌社:《台灣現代詩史論——台灣現代詩史研討會實錄》(台北:文訊雜誌社,1996年初版)
方珊:《形式主義文論》(山東:山東教育出版社,1999年)
丘鑄昌:《丘逢甲交往錄》(武漢: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2004年10月)
古繼堂:《台灣新詩發展史》(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7年1月,再版)
幼獅編輯部,徐進夫(譯):《文學欣賞與批評》(台北:幼獅文化事業公司,1988年3月,11版)
白少帆、王玉斌、張恆春、武治純(主編):《現代台灣文學史》(瀋陽,遼寧大學出版社,1987年12月,第1版)
向 明 :《新詩五十問》(台北:爾雅,1997年2月,初版)
朱保炯、謝沛霖:《明清歷科進士題名錄》(臺北︰文海出版社,1984年1月)
朱光潛:《詩論》(台北:台灣開明書局,台版,1979年)
朱光潛:《悲劇心理學》(臺灣板橋市:民82年11月,二版)
朱光潛(著),黃基淦(主編):《悲劇心裡學》(台北:日臻出版社,1995年2月 初版1刷)
朱雙一:《戰後台灣新世代文學論》,(台北市:揚智,2004年)
伊能嘉矩:《臺灣文化志》(臺中︰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1985年11月)
江寶釵:《臺灣古典詩面面觀》(臺北︰巨流圖書公司,初版2印,1999年12月)new window
江寶釵:《嘉義地區古典文學發展史》(嘉義︰嘉義市立文化中心1998年6月)
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光復後台灣地區文壇大事紀要》(台北:文化建設委員會1985年6月)
安倍明義:《臺灣地名研究》(臺北︰武陵出版有限公司1996年9月,三版四刷)
衣若芬、劉苑如編:《世變與創化》(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2000年) 
呂正惠編:《文學的後設思考》(台北:正中書局,1993)
李威熊:《中國文化精神的探索》(台北:黎明文化事業公司,1985)
李又寧、張玉法:《中國婦女史論文集》第二輯  (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8年5月)
李曰剛:《中國詩歌流變史》(臺北:文津出版社,1987年2月)
李煥明:《生命的探索》(台北:明文書局,1987年10月,初版)
李元洛:《詩美學》(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90年2月,初版)new window
李守孔:《中國近代史》(臺北:三民書局,1990年8月)
李瑞騰:《新詩學》(台北:駱駝出版社,1997年3月,初版1刷)
李筱峰著:《台灣史100件大事》(台北:玉山社,1999年)
辛鬱、白靈、焦桐(主編):《九十年代詩選》(台北:創世紀雜誌出版社,2001年2月,初版)
(清)余文儀:《續修臺灣府志》(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2年4月)
余英時:《文化評論與中國情懷》(臺北︰允晨文化有限公司,1993年5月)
汪毅夫:《臺灣近代文學叢稿》(福建︰海峽文藝出版社,1990年7月)
汪毅夫:《臺灣近代詩人在福建》(臺北︰幼獅文化公司,1998年4月)
(明)吳訥:《文章辨體序說》(臺北︰長安出版社,1978年12月)
(清)吳大廷:《小酉腴山館主人自著年譜》(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71年12月)
吳濁流:《濁流詩草》(台北市:台灣文藝雜誌社,1973[民62])
吳天任:《黃公度先生傳稿》(臺北︰文海出版社,1978年1月)
吳宏聰等編:《丘逢甲研究》(廣東︰廣東人民出版社,1986年11月)
吳文星:《日據時期臺灣社會領導階層之研究》(臺北︰正中書局,1992年3月)new window
吳 曉:《詩歌與人生——意象符號與情感空間》(台北:書林出版有限公司,1995年3月,初版)
吳宏聰等:《丘逢甲研究》(臺北︰世界河南堂丘氏文獻社,1998年12月)
孟 樊 :《台灣文學輕批評》(台北:揚智文化事業公司,1994年9月,初版1刷)
孟 樊 :《當代台灣新詩理論》(台北:楊智文化事業公司,1998年5月,2版1刷)
沈清松主編:《中國人的價值觀──人文學觀點》(臺北︰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4年8月)
沈英名:《孟玉詞譜》(台北:正中書局,1973年)
何冠彪:《生與死──明季士大夫的抉擇》(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97年10月)
何金蘭:《文學社會學》(臺北︰桂冠圖書公司,1989年8月)
宋林飛:《社會傳播學》(上海市,人民出版社,2版,1995年)
呂健忠、李奭學(編譯):《近代西洋文學——新古典主義迄現代》(台北:書林出版有限公司,1992年10月,初版2刷)
邱紫華:《悲劇精神與民族意識》(武漢: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2000年3月,2版)
屈萬里:《詩經詮釋》(台北:聯經出版公司,1986年)new window
(清)林 豪:《東瀛紀事》(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57年12月)
林明德等(編):《中國新詩選》(增訂新版)(台北:長安出版社,1985年10月)
林能士等:《中國現代史》(臺北︰大中國圖書公司,1996年1月)
林文龍:《臺灣的書院與科舉》(臺北︰常民文化事業公司,1999年9月)
林衡道口述、楊鴻博整理:《鯤島探源》(台北:稻田,一版四刷,2000年)
林明德:《台灣現代詩經緯》(台北:聯合文學出版社有限公司,2001年6月,初版)
周俟松、杜汝淼撰:《許地山研究集》(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89年)
周振甫:《詩文鑑賞方法二十講》(台北:國文天地雜誌社,1989年11月,初版)
周春生:《悲劇精神與歐洲思想文化史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11月,1版1刷)
周婉窈著:《台灣歷史圖說》(台北:聯經,二版七刷,2000年)
(清)邱緝臣、邱韻香:《丙寅留稿 繡英閣詩合刊》(福建︰東山圖書館出版,1989年4月)
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系主編《日治時期臺灣傳統文學論文集》(臺北︰文津出版社,2003年2月)
洛夫等(編):《中國現代詩論選》(高雄:大業書店,1969年3月,初版)
柯慶明:《中國文學批評年選》(台北:巨人出版社,1967年8月,初版)
柯慶明:《境界的探求》(台北:聯經事業出版公司,1977年6月,初版)
柯慶明 :《境界的再生》(台北:幼獅文化事業公司,1998年10月,初版7刷)
洛夫:《孤寂中的迴響》(台北:東大,1981)
姚一葦 :《戲劇論集》(台北:台灣開明書店,1969年,12月,1版)
姚一葦 :《戲劇與人生》(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9年,1版)
姚一葦:《戲劇原理》(台北:書林出版有限公司,1992年,1版)new window
姚一葦:《戲劇與人生》(台北:書林出版有限公司,1995年,1版)
(清)胡建偉:《澎湖紀略》(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1年7月)
(清)范咸 :《重修臺灣府志》(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1年11月)
施懿琳:《臺中縣文學發展史》(臺中︰臺中縣之文化,1995年6月)
施懿琳、楊翠 :《彰化縣文學發展史》(彰化︰彰化縣之文化中心,1997年5月)
施懿琳、廖美玉:《台灣古典文學大事年表.明清篇》(臺北市:里仁,2008年11月)
施憲章等:《施氏世界》(彰化︰世界臨濮施氏宗親總會,1997年11月)
侯吉諒:《洛夫石室之死亡及相關重要評論》(台北:漢光文化事業公司,1987年6月,初版)
(清)唐贊袞:《臺陽見聞錄》(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6年9月)
唐君毅:《中國文化之精神價值》(台北:正中書局,1981年4月,3版)
翁聖峰:《清代臺灣竹枝詞之研究》(臺北︰文津出版社,1996年4月)
奚 密:《現當代詩文錄》(台北:聯合文學出版社有限公司,1998年11月,初版)
韋勒克等著,王夢鷗等譯:《文學論》(臺北︰志文出版社,1992年12月,再版)
徐堉等:《菽莊主人四十壽言》(福建廈門(未著錄資料))
(明)徐師曾:《文體明辨序說》(臺北︰長安出版社,1978年12月)
(清)徐宗幹 :《斯未信齋文編》(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0年10月)
徐復觀:《中國藝術精神》(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84年10月,8版)new window
徐博東、黃志萍:《丘逢甲傳》(臺北︰海峽學術出版社,2003年9月)
(晉)郭象:《莊子注》《四庫全書精華》(台北:古今大典文化事業公司,2000年10月,初版)
(清)高拱乾:《臺灣府志》(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0年2月)
高行健:《沒有主義》(台北市,聯經,2001年6月,初版四刷)
陸潤棠:《中西比較戲劇研究:從比較文學到後殖民論述》(台北:駱駝出版社,1998年6月,初版)
張同道:《探險的風旗——論二十世紀中國現代主義詩潮》(合肥,安徽省教育出版社,1998年1月,1版1刷)
張漢良、蕭蕭:《現代詩導讀》(台北:故鄉出版社,1979年11月,初版)new window
張漢良(著),瘂弦(主編):《現代詩論衡》(台北:幼獅文化公司期刊部,1977年6月)
張春榮:《詩學析論》(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87年11月,初版)
張 法:《中國文化與悲劇意識》(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7年1月,1版3刷)
張岱年:《宇宙與人生》(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99年1月,1版1刷)
張炳楠:《清代臺灣教育史料彙編》臺中︰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73年4月
(清)張以誠:《陽江志》臺北︰成文出版社 1974年12月
張夢機:《古典詩形式結構》(台北:尚友出版社,1981年)
張永堂主編:《新竹市志》(新竹︰新竹市政府,1997年12月)
張高評:《宋代之新變與代雄》(臺北︰洪葉文化事業公司,1995年9月)
張高評編:《宋詩縱論叢編》(高雄︰麗文文化事業公司,1993年10月)
張秉戍、張哲庵編:《清詩鑒賞辭典》(重慶︰重慶出版社出版,1992年12月)
張鳳蘭:《丘逢甲之詩學研究》(臺北︰里仁書局,1998年3月)
張德興等編譯:《二十世紀西方美學經典文本》(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1年1月)
曹長青、謝文利:《詩的技巧》(台北:洪葉文化事業公司,1996年7月,初版1刷)
曹利華:《中華傳統美學體系探微》(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1999年1月,2版2刷)
連 橫:《雅言》(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3年2月)
連 橫:《雅言》(台北市,實學社,2002年,初版)
連 橫:《臺灣通史》(臺北︰眾文圖書公司,1994年5月,一版二刷)
郭紹虞編:《中國歷代文學論著精選》(臺北︰華正書局,1991年3月)
郭廷以:《近代中國的變局》(臺北︰聯經出版社,1987年6月)new window
郭廷以:《臺灣史事概說》(臺北︰正中書局,1993年11月,十一刷)
盛清沂:《臺灣史》(臺北︰眾文圖書公司,1994年5月,一版再刷)
許俊雅:《臺灣文學散論》(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4)
許俊雅:《臺灣寫實詩作之抗日精神研究》(臺北︰國立編譯館,1997年4月)
梅家玲:《漢魏六朝文學新論-擬代與贈答篇》(台北:里仁書局,1997年)
梁啟超:《飲冰室全集》(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60年3月)
梁啟超:《飲冰室文集》(臺北︰同光出版社,1980年7月)
梁啟超、蔡正華:《中國文學的特質》(台北:莊嚴出版社,1981年8月,初版)
梁啟超:《清代學術概論》(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4年1月,臺二版)
梁啟超:《飲冰室專集》(北京︰中華書局,1994年9月,一版二刷)
莊永明著:《台灣百人傳》(台北:時報文化事業,初版,2000年)
陳國瑛:《臺灣采訪冊》(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59年9月)
陳文達:《臺灣縣志》(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1年6月)
陳 璸:《陳清端公文選》(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1年9月)
陳淑均:《噶瑪蘭廳志》(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3年3月)
陳培桂:《淡水廳志》(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3年8月)
陳宗洛:《陳清端公年譜》(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4年11月)
陳 衍:《石遺先生集》(臺北︰藝文印書館,1964年)
陳逢源:《南都詩存》(未著錄出版資料,1972年)
陳延傑:《詩品注》(臺北︰臺灣開明書店,1978年10月)
陳逢源:《溪山煙雨樓詩存》(臺北︰龍文出版社,1992年3月)
陳鼓應:《悲劇哲學家——尼采》(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92年10月,3版1刷)
陳信元編:《許地山代表作》(臺北︰蘭亭書店,1983年6月)
陳其南:《臺灣的傳統中國社會》(臺北︰允晨出版社,1987年3月)new window
陳三井:《臺灣近代史事與人物》(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8年7月)
陳幸蕙:《七十七年文學評選》(台北:爾雅出版社,1989年3月,初版)
陳孔立:《清代臺灣移民社會研究》(福建︰廈門大學出版社,1990年10月)
陳 燕:《清末民初的文學思潮》(臺北︰華正書局,1993年9月)
陳啟佑:《花落又關情》(台北:月房子出版社,初版,1994年)
陳義芝(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人文教育研究中心(主編):《不盡長江滾滾來——中國新詩選注》(台北:幼獅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9年3月,2版)
陳昭瑛:《臺灣儒學》(臺北︰正中書局,2000年3月)
陳支平主編:《臺灣文獻匯刊》(福建︰廈門大學出版社,2004年12月)
陳芳明:《昨夜雪深幾許》(台北縣中和市,INK印刻文學,2008年9月,初版)
覃子豪:《論現代詩》(台中:曾文出版社,1982年6月,初版)
「現代詩學會議」籌備委員會主編《第三屆現代詩學術會議論文集》(彰化:國立彰化化師範大學國文學系,1997年5月)
曾文軒:《二十世紀末中國文學現象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年1月,1版1刷)
馮自由:《華僑革命開國史》(上海︰商務印書館,1947年)
逢甲大學人文社會研教中心主編:《丘逢甲與臺灣歷史文化學術研究討論會論文集》(臺中︰逢甲大學人文社會研教中心,1997年)
逢甲大學人文社會研教中心主編:《丘逢甲與台灣歷史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補編》(臺中︰逢甲大學人文社會研教中心,1997年)
逢甲大學人文社會研教中心:《丘逢甲、丘念台父子及其時代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中︰逢甲大學,人文社會研教中心,1999年5月)
國立歷史博物館編輯委員會:《府城文物特展圖錄》(臺北︰國立歷史博物館,1995年)
費 勇 :《洛夫與中國現代詩》(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94年6月,初版)
黃永武:《中國詩學 思想篇》(台北:巨流圖書公司,一版,1979年)
黃永武:《詩與美》(台北:洪範書店有限公司:1987年12月,4版)
黃維樑:《中國文學縱橫論》(台北:東大股份有限公司,1988年8月,初版)
黃秀政:《臺灣史研究》(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2年2月)new window
黃朝進:《清代竹塹地區的家族與地域社會》(臺北︰國史館,1995年6月)
黃典權:《臺南市志‧人物志》(臺北︰成文出版社,1983年3月)
黃大受:《臺灣史綱》(臺北︰三民書局,1993年8月)
程玉凰:《洪棄生及其作品考述》(臺北︰國史館,1997年5月)
鄒 魯:《少年的回顧》(臺北︰龍文出版社,1993年3月)
楊 勇:《陶淵明集校箋》(臺北︰盤庚出版社,1979年2月)
楊昌年:《現代詩的創作與欣賞》(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86年2月,再版)
楊護源:《丘逢甲傳》(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7年6月)
齊邦媛:《霧漸漸散的時候-台灣文學五十年》(台北市,九歌,民87,初版)
葉太平:《中國文學的精神世界》(台北:正中書局,1994年12月,初版)
葉榮鐘:《台灣人物群像》(臺北︰時報文化出版公司,1995年4月)
葉太平:《中國文學之美學精神》(台北:水牛圖書出版事業公司,1998年7月,初版)
葉嘉瑩:《迦陵談詩》(台北,東大,二版一刷,2005年)
葉維廉:《從現象到表現》,(台北市:東大,1994)
董小英:《再登巴比倫塔︰巴赫金與對話理論》(北京︰三聯書店,1995年3月)
熊月之:《西學東漸與晚清社會》(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年4月,二刷)
廖春金:《許南英傳》(南投︰臺灣文獻委員會,1998年6月)
臺南市文獻委員會:《臺南市志稿》(臺南︰臺南市文獻委員會,1959年)
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續修台灣縣志》(台灣文獻叢刊,第140種,台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臺灣教育碑記》(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59年7月)
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臺灣南部碑文集成》(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6年3月)
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續碑傳選集》(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6年4月)
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清會典臺灣事例》(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6年5月)
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臺灣輿地彙鈔》(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6年)
臺中市文獻委員會:《臺中市志稿》(臺中︰臺中市文獻委員會,1969年5月)
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清文宗實錄選輯》(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4年3月)
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清季申報臺灣紀事輯錄》(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4年7月)
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清季申報臺灣紀事輯錄》(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4年7月)
臺灣省文獻委員會:《台灣史》(台北:眾文圖書公司,一版五刷,1996年)
臺灣省文獻委員會:《重修臺灣省通志》(臺中︰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8年6月)
臺灣省文獻委員會:《清光緒朝中日交涉史料選輯》(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7年6月)
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劉銘傳撫臺前後檔案》(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7年6月)
臺灣省文獻委員會:《重修臺灣省通志》(臺中︰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8年6月)
臺灣省文獻委員會:《清光緒朝中日交涉史料選輯》(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7年6月)
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劉銘傳撫臺前後檔案》(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7年6月)
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安平縣雜記》(南投︰臺灣文獻委員會,1993年9月)
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臺灣關係文獻集零》(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4年5月)
臺灣師範大學文學院國文學系人文教育研究中心編:《第一屆臺灣本土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灣師範大學文學院國文學系人文教育研究中心,1995年)
鄭鵬雲:《師友風義錄》(臺北︰臺北文獻委員會,1976年)
鄭喜夫:《民國丘倉海先生逢甲年譜》(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1年11月)
鄭毓瑜:《六朝情境美學綜論》(台北:台灣學生書局,初版,1996年)
鄧傳安:《蠡測彙鈔》(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58年1月)
潘朝陽:《明清臺灣儒學論》(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01年10月)new window
蔡正華、梁啟超:《中國文學的特質》(台北:莊嚴出版社,1981年8月,初版)
蔡英俊編:《抒情的境界》(臺北︰聯經出版公司,1983年4月,第二印行)
黎漢基主編:《徐復觀雜文補編》第一冊(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2001年12月)
劉勰:《文心雕龍》(台南:唯一書業中心,初版,1975年)
劉登翰等:《臺灣文學史》(福建︰海峽文藝出版社,1991年6月)
(清)劉良璧:《重修福建臺灣府志》(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1年3月)
(清)劉 璈:《巡臺退思錄》(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58年8月)
劉增傑:《中國近代文學思潮》(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7年2月)
劉大杰:《中國文學發展史》(臺北︰華正書局,1977年5月)
劉若愚著 頼春燕譯:《中國人的文學觀念》(Chinese Theories of Literature)(台北,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1979,6月)
劉寧顏等纂修:《重修台灣省通志卷十˙藝文志著述篇》(南投:台灣省文獻委員會,1993年)
劉登翰、朱雙一:《彼岸的謬斯——台灣詩歌論》(南昌:百花州文藝出版社,1996年12月)(清)劉銘傳:《劉壯肅公奏議》(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7年6月)
劉 康:《對話的喧聲》(臺北︰麥田出版公司,1998年4月,初版二刷)
劉士林:《中國詩學精神》(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9年9月,1版1刷)
瘂 弦:《創世紀詩選》(台北:爾雅出版社,1984年9月,初版)
瘂 弦、簡政(主編):《創世紀四十年評論選(1954 -1994)》(台北:爾雅,1994年9月,初版)
(清)蔣師轍:《臺灣通志》(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2年5月)
龍彼德:《洛夫評傳》(南京:南京大學,1995年5月,1版1刷)
龍彼德:《一代詩魔——洛夫》(台北:小報文化有限公司,1998年11月,第1版第1刷)
龍應台:《大江大海1949》(台北:天下雜誌,2009年8月31日,第1版第1刷)
蕭 蕭:《現代詩縱橫觀》(台北:文史哲,1990年2月,初版2刷)
蕭 蕭 :《詩魔的蛻變》(台北:詩之華,1991年4月,初版)
蕭 蕭 :《現代詩學》(台北:東大,1998年8月,2版)
蕭 蕭(主編):《八十九年詩選》(台北:台灣詩學季刊雜誌社,2001年4月,初版)
盧德嘉:《鳳山縣采訪冊》(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0年8月)
盧嘉興:《臺灣古典文學作家論集》(臺南︰臺南文化中心,2000年11月)
盧錦堂:《臺灣史人物小傳》(臺北︰國家圖書館,2001年6月)
錢仲聯:《人境廬詩草箋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6月)
錢鍾書:《管錐篇》(蘭馨室書齋,1978年)
錢鍾書:《談藝錄》(臺北︰藍田出版社,1965年)
錢中文主編:《巴赫金全集》(河北︰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年)
賴建銘等纂修:《台南市志卷六學藝志文學篇》(台南:市政府,1985年)
賴芳伶:《清末小說與社會政治變遷》(臺北︰大安出版社,1994年9月)
應鳳凰等編:《光復後台灣地區文壇大事紀要》(台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1985年)
戴書訓等纂修:《重修台灣省通志卷十˙藝文志文學篇》第1冊、第2冊(南投:台灣省文獻委員會,1997年)
簡政珍:《語言與文學空間》(台北:漢光文化事業,1989年)new window
簡政珍:《詩心與詩學》(台北:書林出版有限公司,1999年12月,1版)
簡政珍:《放逐詩學》(台北市:聯合文學,初版,2003年)
簡政珍:《台灣現代詩美學》,(台北市:揚智,2004年)
簡後聰等編:《福爾摩沙傳奇:台灣的歷史源流》(台中:文建會中辦室,第1版上冊,2000年)
(清)謝金鑾、鄭兼才:《續修臺灣縣志》(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2年6月)
顏崑陽著:《古典詩文論叢》(台北:漢光文化事業,二版,1987年)
魏仲佑:《晚清詩研究》(臺北︰文津出版社,1995年12月)
韓愈:《韓愈文》(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2年4月,2版)
嚴迪昌:《清詩史》(臺北︰五南,1998年10月)
嚴 明:《清代廣東詩歌研究》(臺北︰文津出版社,1991年8月)
羅 青:《詩人之燈》(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92年7月,初版)
羅宗濤、張雙英《台灣當代文學研究之探討(1988-1996)》(台北︰萬卷樓,1999年5月,初版)
譚正璧:《中國女性的文學生活》(台北︰河洛圖書出版社,1975年)
龔顯宗著:《臺灣文學家列傳》(台南:市立文化中心,1997年)
龔鵬程:《讀詩隅記》(台北:華正書局,初版,1982年)
龔鵬程:《臺灣文學在臺灣》(臺北︰駱駝出版社,1997年3月)
龔鵬程:《文化文學與美學》(臺北︰時報文化出版公司,1988年2月)
龔鵬程:《詩史本色與妙悟》(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3年2月,增訂版1刷)new window
龔鵬程等編:《國史鏡原》(臺北︰時報文化出版社,1986年12月)
顧燕翎主編:《女性主義理論與流派》(台北︰女書文化,2000年,再版)
微捲
(清)徐宗幹編:《瀛洲校士錄》   中央圖書館臺灣分館微捲第239AQ號
曾朝枝:《東寧擊缽吟前集》  中央圖書館臺灣分館微捲第1925號1934年3月 
賴子清:《臺灣詩醇》  中央圖書館臺灣分館微捲第239AAH號1935年6月
外文譯著(依出版年排列)
(德)尼采著、劉崎譯:《悲劇的誕生》 (台北:志文出版社,1971年,初版)
(日)松浪信三郎著、梁祥美譯:《存在主義》 (台北:志文出版社,1982年9月,初版)
(西班牙)烏納穆諾著、蔡英俊譯:《生命的悲劇意識》(台北:遠景出版,1982年再版)
羅‧埃斯卡皮撰 王美華、于沛譯:《文學社會學》(安徽︰安徽文藝出版社 1987年9月)
(美)M.H.艾布拉姆斯著:《鏡與燈》(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9年,1版1刷)
蘇福克里斯著、冷川譯:《命運的悲劇——伊迪帕斯王》 (台北:水牛出版社,1991年初版)
亞里士多德著、姚一葦譯註:《詩學箋註》(台北:台灣中華書局,1992年1月,10版)
傅柯(Michel Foucault)著 劉北成 楊遠嬰譯:《瘋癲與文明》(Madness and Civilization )(台北:桂冠,1992年,初版)
羅思瑪莉˙侗恩著(Rosemarie Tong),刁筱華譯:《女性主義思潮》(台北:時報文化,初版,1996年)
(德)尼采著、周國平譯:《希臘悲劇》 (北京:商務出版社,1996年,1版)
(德)叔本華著、石沖臼譯、楊一之校:《作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西寧:青海人民出版社,1996年9月,1版1刷)
愛德華.薩伊德(Edward W. Said)單德興譯:《知識分子論》(台北:麥田出版,民86初版)
(法)米歇˙傅柯(Michel Foucault)著,林志明譯:《古典時代瘋狂史》(台北:時報文化出版社,初版,1998年)
(英)莎士比亞著、卞之琳譯:《莎士比亞四大悲劇》(台北:貓頭鷹出版社,1999年,初版)
學位論文(以年代排序)
張炎憲:《清代治台政策之研究》(台灣大學歷史所碩士論文,1973年)
王文顏:《台灣詩社之研究》(政治大學中研所碩士論文,1979年)
廖美玉:《杜甫連章詩研究》(東海大學中研所碩士論文,1979年)
劉妮玲:《清代臺灣民變研究》(台灣師大國研所碩士論文,1982年)new window
翁佳音:《台灣武裝抗日史研究》(台灣大學歷史所碩士論文, 1985年)
鍾美芳:《日據時代櫟社之研究》(東海大學歷史所碩士論文,1986年)
施懿琳:《日據時期鹿港民族正氣詩研究》(台灣師大國研所碩士論文,1986年)
許俊雅:《台灣寫實詩作之抗日精神研究》(台灣師大國研所碩士論文,1986年)
廖振富:《唐代詠史詩之發展與特質》(台灣師大國研所碩士論文,1989年)
衣若芬:《鄭板橋題畫文學研究》(台灣大學中研所碩士論文,1990年)
施懿琳《清代臺灣詩所反映的漢人社會》(臺北︰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博士論文1990年)new window
施懿琳:《清代台灣詩所反映的漢人社會》(台灣師大國研所博士論文,1991年)new window
徐肇誠:《丘逢甲《嶺雲海日樓詩鈔》研究》(台南:國立成功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1993年)
湯玉琦:《詩人的自我與外在世界──論洛夫、余光中、簡政珍的詩語言》(國立清華大學外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4年)
杜卉仙:《蘇黃唱和詩研究》(東吳大學中研所碩士論文,1996年)
李癸雲:《詩和現實的辯證──蘇紹連、簡政珍、馮青之研究‧簡政珍:現實的意象思維》(東海大學中研所,1996年5月碩士論文)
潘文祥:《洛夫詩的研究》(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97年6月)
吳毓琪:《南社研究》(成功大學中研所碩士論文,1998年)new window
楊明珠:《許南英及其詩詞研究》(文化大學中研所碩士論文,1999年)
趙文榮:《清代臺南地區的開發與社會變遷》(臺南師範學院鄉土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1999年)
葉連鵬:《澎湖文學發展之研究》(中央大學中研所碩士論文,民2000年)
吳品賢:《日治時期台灣女性古典詩作研究》(台灣師大國研所碩士論文,2001年)
陳鍾琇:《唐代和詩研究》(東海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年)
劉正忠:《軍旅詩人的異端性格——以五、六十年代的洛夫、商禽、瘂弦為主》(台北:國立台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1年1月)new window
閔秋英:《石中英及其《芸香閣儷玉吟草》研究》(彰化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年)
曾貴芬:《悲劇的主體價值體驗-洛夫〈漂木〉詮釋》(彰化師範大學國研所碩士論文,2002年)
賴筱萍:《丘逢甲潮州詩研究》(臺中︰逢甲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年)
鄭雅文:《從康有為和嚴復看晚清思想之嬗變》(彰化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年)
廖悅琳:〈語言.意象.詩美學──簡政珍現代詩研究〉(彰化師範大學國研所碩士論文2004年)
王惠玲:《丘逢甲、「詩界革命」及其與日治時期臺灣傳統文學的關係》(台中: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研所博士論文 2006年1月)
楊明珠:《海東四子研究》(台北:文化大學中研所博士論文,2007年6月)
陳室如:《中國近代域外遊記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博士論文,2007年6月)
高嘉謙:《漢詩的越界與現代性:朝向一個離散詩學(1895-1945)》(台北:國立政治大學中文研究所博士論文,2008年1月)new window
會議 期刊 報紙
《臺灣新報》  1896年1月至1898年5月
《臺灣日日新報》 1898年5月至1937年4月
《漢文臺灣日日新報》1905年7月至1911年11月
《臺南新報》   1921年5月至1923年12月
王甘菊 〈台南米街父子進士〉  《聯合報》1992年12月28日第17版
又吉盛清著 潘淑慧譯〈臺灣教育會雜誌──再版記及內容介紹〉 《國立中央圖書館臺灣分館館刊》第3卷第2期
王國璠〈倉海先生集外集〉《臺北文獻》直字第51、52期 1980年6月
王添源〈在詩藝和詩論之間:讀簡政珍《詩的瞬間狂喜》評介〉,《中時晚報副刊》,1991年10月20日
王玉麟,〈意象與記憶──讀簡政珍的「開學日」〉,《創世紀詩刊》(95/96 期),1993年12月,頁90-93
王寧川,〈意象與現實:從簡氏的詩中探索新詩的靈魂〉,《兩岸中生代詩學高層論壇暨簡政珍作品研討會》2007年3月,頁159-164。
毛一波 〈許南英的詩詞〉《臺灣文獻》第15卷第1期1964年3月
毛翰‧聖宏,〈論簡政珍的詩〉,《中外詩歌交流與研究》(大陸),1992年,頁39-42
毛文芳:<扮裝、認同與嬉戲-明清畫像題詠初探>(2002年,第六屆古典詩學會議資料)(清)丘逢甲等〈竹溪唱和集〉  《臺灣風物》第30卷第2期1980年6月
毛峰,<詩:擺盪於生死邊緣的瞬間--論簡政珍的詩>《創世紀》99期,1995年,頁76-86
毛峰,<詩與現實:生死糾纏--簡政珍詩學現實觀>,《作家報》,1995年
包恆新 〈臺灣愛國詩人許南英及其創作〉《福建論壇》第2期1982年
白靈:〈簡評簡政珍的詩「心事」〉,《85年詩選‧編者按語》,1996年,頁3
白靈:〈簡評簡政珍的詩「畢業考」〉,《87年詩選‧編者按語》,1998年
白靈:〈簡評簡政珍的詩「放逐(松鼠)」〉,《88年詩選‧編者按語》,1999年
白靈:〈簡評簡政珍的詩「之後」〉,《90年詩選‧編者按語》,2001年
白靈:〈虛擬實境與達觀詩學〉 《自由時報》第35版 2001年4月2日
白靈:〈簡評簡政珍的詩「中國」〉,《91年詩選‧編者按語》,2002年4月,台北:台灣詩學季刊,2003年4月,初版
白靈:〈介入與抽離──從簡政珍的詩看中生代詩人的說與不說〉,《兩岸中生代詩學高層論壇暨簡政珍作品研討會》2007年3月,頁194-205。new window
古遠清:〈生氣勃勃的開拓精神:評《臺灣新世代詩人大系》〉,《臺港文學選刊》(大陸),1991年11月,頁83-84
古遠清:〈以哲思點化生命的厚實:解讀詩人詩論家簡政珍>,《台灣新聞報.西子灣副刊》,1992年9月24日
古遠清:〈在沉靜肅穆中感動讀者:評簡政珍《歷史的騷味》〉,《新陸詩刊》10期,1993年6月
古繼堂:〈台灣學院派詩的繼承者簡政珍>,《台灣青年詩人論》,台北:人間,1996年4月,初版,頁205-215
古遠清:〈追求感覺的智慧〞──簡政珍的詩論和詩作〉,《兩岸中生代詩學高層論壇暨簡政珍作品研討會》2007年3月,頁148-151。
台港文學選刊:〈〈浮生紀事〉‧〈歷史的騷味〉:簡政珍專題〉,《台港文學選刊》,1993年5月
向明:〈簡評簡政珍的「旅次」〉,《79年詩選‧編者按語》,1990年
向明:〈向古人借火——淺談洛夫的幾首用典詩〉《文訊雜誌》革新號第31期1991年8月頁103-106
向明:〈龍種自與常人殊──對台灣中生代詩人成長及簡政珍作品透視〉,《兩岸中生代詩學高層論壇暨簡政珍作品研討會》2007年3月,頁136-142。
江昆峰:〈丘逢甲「柏莊詩草」試論〉《臺北文獻》直字第146期 2003年12月
(清)汪春源:〈汪進士自述〉  《臺南市政》第八期1965年1月
汪毅夫:〈《窺園留草》識小錄〉  《福建論壇》第2期1988年
汪啟疆:〈詩人的澄澈和投影──我讀簡政珍的作品認識〉,《兩岸中生代詩學高層論壇暨簡政珍作品研討會》2007年3月,頁206-214。
吳潛誠:〈在若有所悟的邊緣盤旋--評簡政珍《歷史的騷味》〉《中時晚報》1991年2月10日
吳新發:〈試析簡政珍《失樂園》>,《台灣詩學季刊》31期,2000年6月
吳當:〈在前衛與傳統之間——讀洛夫《世紀詩選》〉《明道文藝》第298卷2001年1月頁54-59
吳當:〈告別與叮嚀──賞析簡政珍的「畢業考」〉《拜訪新詩》台北:爾雅出版社,2001年2月
吳宗遠、戴慈蓉:〈詩人站在漂木上──簡政珍專訪〉,中山大學中文系編,《濤》 ,2002年6月
吳彩娥:〈古典書寫與主體性-施梅樵詩歌的一個考察〉《中台灣古典文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中:台中縣文化局,第一版,2002年)
李敏勇:〈洛夫的語言問題〉 《笠詩刊》 第110期 1982年8月 頁14-16
李瑞騰:〈簡評簡政珍的詩「臉孔」〉《74年詩選‧編者按語》,1985年,頁142-143
李元洛:〈一闋動人的鄉愁變奏曲—讀洛夫〈邊界望鄉〉〉《創世紀雜誌》第72期1986年7月頁15-18
李瑞騰:〈洛夫詩中的「古典詩」〉 《聯合文學》 第5卷第2期 1988年12月頁122-129
李瑞騰:〈簡評簡政珍的詩「問」〉,《80年詩選‧編者按語》,1991年,頁114
李癸雲:〈來回於詩與現實之間──論簡政珍的詩語言〉《與詩對話──台灣現 代詩評論集》,台南:台南縣文化局,2000年12月new window
杜榮根:〈試論早期「創世紀」的詩〉《創世紀雜誌》第89期 1992年7月 頁118-124
杜十三:〈錯把嘔血看成桃花——論洛夫詩藝術〉《創世紀雜誌》第102期1995年3月 頁81-88
沈奇:〈再度超越——評洛夫《隱題詩》兼論現代漢詩之形式問題〉《創世紀雜誌》第89期1992年7月 頁113-117
沈奇:〈蕭散詩意靜勝狂——讀洛夫詩集《雪落無聲》〉《創世紀雜誌》第122期2000年3月頁106-111
沈奇:〈詩心‧詩學‧詩話〉(沈奇訪談簡政珍)《創世紀詩刊》127期,2001年夏季號,69-79
沈奇:〈意象的姿容〞與〝現實的身影〞──簡政珍詩歌藝術散論〉,《兩岸中生代詩學高層論壇暨簡政珍作品研討會》2007年3月,頁143-147。
辛鬱:〈隱潛的冷感:初探簡政珍的創作心靈〉,《創世紀詩刊》,1989年11月,頁15
辛鬱:〈簡評簡政珍的詩「候診室」〉,《84年詩選‧編者按語》,1995年
辛鬱:〈簡評簡政珍的詩「過年」〉,《86年詩選‧編者按語》,1997年
宋螢昇:〈詩與現實磨合的美學高度〉,《當代詩壇》,45、46期,2006年10月,頁206-223。
宋劍華:〈知天命而不惑、思人生而?悟──簡政珍的詩歌印象〉,《兩岸中生代詩學高層論壇暨簡政珍作品研討會》2007年3月,頁113-115。
林燿德:〈淡中見奇、熱心冷筆:詩人簡政珍>,《自由青年》,1989年6月,頁52-57
林 南:〈廣闊繁富與細緻—試論洛夫詩的語言〉《中華文藝》第12卷2期1976年10月頁128-137
林 綠:〈評《魔歌》〉 《中外文學》 第3卷第8期 1979年1月 頁225-233
林燿德:〈以書寫肯定存有:簡政珍論>,簡政珍撰,《爆竹翻臉》,台北:尚書,1990年7月,頁193-201
林婷:〈評介簡政珍詩集《季節過後》>,簡政珍撰,《爆竹翻臉》,台北:尚書, 1990年7月,頁208-218
林亨泰等:〈詩人與語言的三角對話──林亨泰‧簡政珍‧林燿德會談〉簡政珍 撰,《歷史的騷味》,台北:尚書,1990年12月,頁171。
林亨泰:〈抽離的咬痕--論簡政珍的詩集《歷史的騷味》>《聯合文學》,1991年2月,頁174-177
林慶文:〈現象.閱讀.存在--簡政珍〈抽煙〉析論>《創世紀》101期,1993年,頁77-83
林燿德:〈論洛夫〈杜甫草堂〉中的「時間」與「空間」〉《創世紀雜誌》第102期1995年3月頁100-107
林孟輝:〈從書院學規看清代臺灣書院的儒學教育宗旨〉《孔孟月刊》第37卷第6期1999年2月new window
林貞吟:〈詩魔洛夫的詩思與詩藝〉 《中央日報》第18版 2001年10月31日
周俟松:〈隨地山臺灣行〉《文教資料簡報》第96期1979年12月
金樂敏:〈空不空 不空空——詩歌語言的禪喻〉《創世紀雜誌》第89期1992年7月頁105-106
孟樊:〈現代詩美學的新發現──評介簡政珍的《台灣現代詩美學》〉《文訊雜誌》,227期,2004年9月,頁32-34
俞兆平:〈論意象詩〉《創世紀雜誌》第89期,1992年7月,頁107-117
胡衍南:〈專訪詩人簡政珍教授>,《文訊》216期,2003年10月,頁86-90
姜翠芬:〈《暗戀桃花源》中的錯置和失落〉(《中外文學‧第34卷‧第九期‧2006年2月)
(清)施士洁《後蘇龕泉廈日記》《臺南文化》(舊刊)第8卷第2期1966年6月
施懿琳:〈日據時期台灣古典詩的抗議精神與比興諷喻傳統>《古典文學第十二集》(台北:學生書局,初版,1992年)
洛夫:〈簡評簡政珍的詩「春訊」〉,《81年詩選‧編者按語》,1992年,頁60
洛夫:〈簡評簡政珍的詩「返鄉前夕」〉,《83年詩選‧編者按語》,1994年,頁211
洛夫:〈簡政珍詩學小探〉,見《創世紀》詩刊108 期,1996年10月,頁72-74。
洛夫:〈《漂木》創作記事〉 《漂木》 台北 聯合文學出版社有限公司 2001年8月 頁248-271
洛夫:〈序簡政珍詩集《失樂園》〉台北:九歌,2003年 5月,初版,頁7-12
洪凌:〈現代主義的壯美與終結——從洛夫的詩作研究台灣現代詩的現代主義〉《創世紀雜誌》第102期,1995年3月,頁94-99
徐學:〈歷史的騷味:推薦意見〉《台港文學選刊》,1991年11月
徐望雲:〈漂木的旅程,人類的思路—長詩《漂木》賞析〉《自由時報》第39版2001年4月3日
孫維民:〈詩史還可以等一等──《台灣現代詩美學》讀後〉《當代詩學》,第1 期,2005年4月,頁206-209
奚密:〈滾過紅塵的蟬--評簡政珍《浮生紀事》>,《中時晚報》,1993年2月
海峽文藝出版社編,《臺灣文學史‧簡政珍》(大陸),1993年,《文學選刊》(大陸),1993年(93)5月,頁633-650
翁文嫻:〈西方美學與台灣詩壇的連結──評簡政珍的《台灣現代詩美學》〉,《台灣詩學》,學刊5號,2005年6月,頁267-273new window
翁文嫻:〈西方美學與台灣詩壇之連結─簡政珍詩學評析〉,《兩岸中生代詩學高層論壇暨簡政珍作品研討會》2007年3月,頁229-239。new window
陸潤棠:〈悲劇文類分法與中國古典戲劇〉 《中外文學》 第8卷第11期1982年頁30-43new window
張勝彥:〈清代臺灣書院制度初探〉《食貨月刊》第6卷第3、4期1976年6月
張默:〈簡評簡政珍的詩「地下室」〉,《76年詩選‧編者按語》,1987年,頁143
張默:〈簡評簡政珍的詩「飄升」〉,《82年詩選‧編者按語》,1993年,頁191-192
張默:〈簡評簡政珍的詩「畢業考」〉,《87年詩選‧編者按語》,1998年
張默:〈賞析簡政珍的「世紀末」〉,《天下詩選》,瘂弦主編,台北遠見出版社,1999年9月,pp.121-25
張默:〈簡評簡政珍的「過年」、「災前」、「之後」〉《現代百家詩選‧編者按 語》台北市:爾雅出版社,2003年,頁360
郭玉文:〈旋轉的光陰輪盤(〈開學日〉〈數字〉賞析)〉《中國語文》422 期1992年8月頁107-114
章亞昕:〈人文的詩心與貫通的詩學--論簡政珍的詩與詩論>,1996年
章亞昕:〈簡政珍:面對人生的本來面目〉,見《創世紀》詩刊108 期,1996年10月,頁62
章亞昕:〈簡政珍的詩歌觀念〉,《兩岸中生代詩學高層論壇暨簡政珍作品研討會》2007年3月,頁152-158。
梨芹:〈紙上風雲--詠者--記簡政珍>,《台灣新聞報.西子灣副刊》,1996年4月5日
許悔之:〈石室內的賦格——初探《石室之死亡》兼論洛夫的「黑色時期」〉《文訊》第25期,1986年8月頁151-169
許悔之:〈簡政珍詩作印象>,簡政珍撰,《爆竹翻臉》,台北:尚書,1990年7月,頁202-207
創世紀詩社:〈歷史的騷味--簡政珍詩作座談會>,《創世紀》83期,1991年4月,頁53-61
創世紀詩雜誌:〈簡評簡政珍的「流水的歷史是雲的責任」(當代中堅詩人新作展‧編輯部按語)《創世紀詩雜誌》138期,2004年3月,頁35
湯玉琦:〈苦澀的笑聲--感受簡政珍的詩>,《自由青年》,1990年11月,頁58-61
湯玉琦:〈歸看歷史--簡政珍詩作評介>,《台灣新聞報.西子灣副刊》,1992 年2月17日
湯玉琦:〈〈吉首夜市〉——賞析洛夫詩作的意境〉《創世紀雜誌》第88期1992年4月,頁100-103
湯玉琦:〈詩與存有--論簡政珍的詩>,《幼獅文藝》,1992年5月,頁86-97
程樂坤:〈讀簡政珍〉,《文藝界》(大陸),1993年11月
游淑靜:〈文學是人生的代言人:簡政珍的創作與人生>,《幼獅文藝》,1989年11月,頁10-14
游喚:〈事件的演出──評介簡政珍詩集《紙上風雲》〉,簡政珍撰,《爆竹翻臉》, 台北:尚書,1990年7 月,初版,頁219-223。
游喚:〈從題目學論洛夫的隱題詩〉 《創世紀雜誌》 第102期 1995年3月 頁88-93
游喚:〈簡政珍「問」賞析〉,《現代詩精讀》,臺北:五南出版社,1998年9 月,初版 一刷。
費勇:〈洛夫詩中的莊與禪〉 《中外文學》 第21卷第8期 1983年1月 頁115-142new window
費勇:〈圓融自然,晶瑩透剔——評洛夫詩集《月光房子》〉《創世紀雜誌》第83期1990年4月,頁128-129
費勇:〈現實的超越.語言的沉默--評簡政詩集《歷史的騷味》>,《台灣新聞報.西子灣副刊》,1991年8月26日
費勇:〈詩和現實的辯證--論簡政珍的詩>,《創世紀》90期,1992年10月,頁129-141
費勇:〈時間中的生命,現實中的歷史--評簡政珍的詩集《浮生紀事》>,《幼獅文藝》,1993年4月,頁48-55
費勇:〈簡政珍論>,《暨南學報》,1993年7月,頁122-129
費勇:〈關於歷史或現實的詩化詮釋:讀解簡政珍的兩首長詩〉,《台港文學選刊》,1993年5月
曾迺碩:〈中華民族乙未抗日史導論〉《臺灣文獻》第6卷第3期1955年9月
曾淑伶:〈新詩初探──談簡政珍的詩生活〉,《大明學報》2006年6月,頁1-10。
陳漢光:〈丘逢甲先生之詩〉  《臺灣文獻》第15卷第1期1964年3月
陳漢光:〈林氅雲先生家傳及其詩鈔〉《臺灣文獻》第17卷第3期1966年9月
陳漢光:〈鄭鵬雲的詩作及其他〉   《臺灣文獻》第18卷第4期1967年
連景初:〈三百年來臺灣的詩〉《臺南文化》舊刊第8卷第3期1968年9月
陳漢光:〈林健人先生詩作彙輯〉《臺灣風物》第22卷第2期1972年
陳幸蕙:〈簡評簡政珍的「洛夫作品的意象世界」〉《76年文學批評選‧編者按語》1987年頁70
陳子善:《臺港文學選刊‧推薦意見》(大陸),1991年1月,頁56
陳建民:〈詩的心相導向:論簡政珍的《歷史的騷味》〉,《中外文學》第250 期,1993年3月new window
陳建民:〈視點、心境、語言:論簡政珍的長詩〈歷史的騷味〉〉,《當代文學評論──中興大學外文系學報》創刊號,1993年5月
陳仲義:〈知性:思辯──構思──智慧〉,(簡政珍詩評例),《詩潮 》(大陸)58期,1994年7/8,頁34-36
陳建民:〈:〈九十年代詩美學——語言與心境〉 《創世紀雜誌》 第104期 1996年3月,頁104-109
陳建民:〈觀世心境的概念化呈現:論簡政珍詩集《浮生紀事》〉,《創世紀詩刊:專號詩人──簡政珍》第108期),1996年10月,頁 75-99
陳祖君:〈「鐵屋」裡的吶喊到「石室之死亡」的宣告——論洛夫詩與廿世紀中國文學史〉《創世紀雜誌》 第111期 1997年6月 頁102-116
陳建民:〈評簡政珍《意象風景》詩集〉,簡政珍撰,《意象風景》,台中:台中 市立文化中心,1998、5 出版,頁147-170。
陳大為:〈在語字中安排宇宙——論洛夫《魔歌》〉 《創世紀雜誌》第119期1999年6月 頁14-21
陳建民:〈心境意象的「意象思維」:評簡政珍的詩集《失樂園》〉,《文訊》211期,2003年5月
陳建民:〈四種長詩的可能:從洛夫、簡政珍、陳克華、林燿德的長詩創作探索起〉,《文與哲》第二期,2003年月6月,頁75-99
陳幸蕙:〈簡評簡政珍的「醋罐子」、「生日」〉,《小詩森林》,台北市:幼獅文藝, 2003年,頁162-165
陳仲義:〈詩說與詩寫互為辨證──簡政珍詩歌論〉,《兩岸中生代詩學高層論壇暨簡政珍作品研討會》2007年3月,頁172-182。new window
陳建民:〈簡政珍詩中後現代精神的正面導向〉,《兩岸中生代詩學高層論壇暨簡政珍作品研討會》2007年3月,頁215-228。new window
陳大為:〈台灣後現代主義詩學的評議和演練─評簡政珍《台灣現代詩美學》〉,《兩岸中生代詩學高層論壇暨簡政珍作品研討會》2007年3月,頁240-246。new window
黃典權:〈兩件新史料〉 《臺南市政》第八期 1965年1月
黃秀政:〈書院與臺灣社會〉   《臺灣文獻》第31卷第3期1980年9月new window
黃克武:〈民國初年孔教問題之爭論〉 《師範大學歷史學報》第12期
黃志萍、徐博東:〈試析丘逢甲詩歌的藝術特色及其詩歌理論〉《臺灣研究集刊》1987年第1期
黃永武:〈詩樂園三遷〉 《中華日報》第14版 1987年10月13日
黃河浪:〈羅門、林煥彰、簡政珍詩作賞析〉,《香港作家》,1993年11月
黃美娥:〈日治時代台灣詩社的社會考察〉(《台灣風物》47卷3期,1997年)new window
黃儀冠:〈園林空間與女性書寫-論清代隨園與袁枚女弟子的詩歌創作>(2002年,第六屆古典詩學會議資料)
傅素春:〈現實與情感的天秤:的詩作《失樂園》〉,《自由時報副刊》,2003年7 月27日
葉維廉:〈被迫承受文化的錯位——中國現代文化、文學、詩生變的思索〉《創世紀雜誌》第100期 1994年9月 頁8-22new window
齊邦媛:〈希臘神話與史詩中的悲劇英雄——中西神話中悲劇英雄的造像〉《中外文學》第4卷第3期 1975年8月 頁169-181new window
董永馳:〈歷史的掘墓人:讀簡政珍的《歷史的騷味》〉,《台港文學選刊》,1992 年5月
楊哲宏:〈談丘逢甲與謝道隆的情誼〉《臺灣文學觀察雜誌》第8期1993年9月
楊明珠:〈臺南「崇正社」「浪吟詩社」「南社」創立問題辨正〉《臺南文化》第51期2001年9月
楊四平:〈倫理視野下的當代〝城市寫作〞─以簡政珍的詩歌寫作為例〉,《兩岸中生代詩學高層論壇暨簡政珍作品研討會》2007年3月,頁183-186。
廖毓文搜記:〈乙未抗日雜記〉《臺北文物》第9卷第1期1960年3月
廖咸浩:〈簡政珍《詩的瞬間狂喜》評介>,《中國時報.開卷版》,1991年10月18日 
褚育麟:〈跨出文學理論的沼澤:簡政珍《語言與文學空間》,《漢光書》12期,1989年2月new window
熊國華:〈論臺灣詩人簡政珍長詩「歷史的騷味」〉《廣東教育學院》(大陸)1992年1月頁32-35
熊國華:〈席捲歷史的新史詩--評簡政珍長詩《歷史的騷味》>《明道文藝》191期,1992年2月,頁137-143
熊國華:〈對生命的感悟和哲思──論簡政珍詩集《浮生紀事》〉,簡政珍撰,《浮生紀事》台北:九歌,1992、9,初版,頁165-184 。
熊國華:〈「詩魔」的藝術魅力——論洛夫的《詩魔之歌》〉《創世紀雜誌》 第93期1993年4月 頁86-93
熊國華:〈評簡政珍的詩集〉《創世紀詩刊:專號詩人-簡政珍》第108期1996年10月頁68-71
熊國華:〈寫實而又超寫實──評簡政珍的詩〉,《創世紀詩刊》(專號詩人:簡政珍)108 期,1996年10月,頁68-71
熊國華:〈現實的隱喻與生命的哲思──簡政珍《當鬧鐘與夢約會》管窺〉,《兩岸中生代詩學高層論壇暨簡政珍作品研討會》2007年3月,頁190-193。
黎活仁:〈宇宙樹的落葉——洛夫詩中樹、火等意象的研究〉《台灣文學觀察雜誌》第5期1992年7月 頁55-63
黎山嶢:〈詩美學:存在的考問,詩性的尋覓──簡政珍詩作探索〉,見簡政珍撰, 《意象風景》,台中:台中市立文化中心,1998、5 出版,頁171-190
樂蘅軍:〈悲劇英雄在中國古神話中的造像——中西神話中悲劇英雄的造像〉《中外文學》第4卷第3期 1975年8月 頁148-169new window
劉登漢:〈台灣詩人論札(三)——洛夫論〉《創世紀雜誌》 第85、86期1991年10月 頁85-86
劉武:〈瞬間的逃脫與永恆的時空:記台灣詩人簡政珍〉,《中國青年報》,1992年9月
劉岳兵:〈詩魔的禪悟 禪學的匯通——試論洛夫詩論歷程中超現實主義〉《幼獅文藝》1993年2月 頁48-55
劉強:〈大入大出大即大離——論洛夫詩的「當代性」〉《創世紀雜誌》第102期1995年3月頁108-120
劉志宏:〈從原點回(歸)到原點--評簡政珍的《失樂園》>,《創世紀》詩刊139期,2004年6月,頁159-168
蔣美華:〈簡政珍《失樂園》的「後現代」意涵與意義〉,簡政珍撰,《失樂園》, 台北:九歌,2003年5月,初版,頁206-210
蔣美華:〈簡政珍教授專訪特稿>,彰化師大國文系編,《長階》11期,2003年5月,頁1-18
蔣美華:〈簡政珍「語言」詮釋>,彰化師大國文系編,《長階》11期,2003年5月,頁10-13
蔣美華:〈簡政珍「失樂園」長詩的後現代義涵>《台港文學選刊》200期,2003年7月,頁44
蔣美華:〈簡政珍《失樂園》詩集的「當代性」詩美學>《明道文藝》330期2003年9月頁44
蔣美華:〈簡政珍的長詩美學>中山大學中文系《文與哲》學報,第三期2003年12月頁409-444
蔣美華:〈簡政珍「浮生紀事」長詩美學>彰化師大,《文學院》學報第二期2004年2月頁21-59
蔣美華:〈簡政珍《放逐詩學》的時空易位詩美學>,《文訊》220期,2004年2月,頁12-14
蔣美華:〈簡政珍詩作的意象存有>,修平學院,《2004年戰後台灣文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2004年3月,頁83-120
蔣美華:〈簡政珍「我們有如燭火」詮釋>彰化師大國文系編《長階》11期 2004年5月頁17-22
蔣美華:〈簡政珍詩作的意象性/音樂性>中山大學中文系,《文與哲》學報,第四期,2004年6月,頁551-588new window
蔣美華:〈簡政珍《台灣現代詩美學》評介>《東海大學文學院學報》四十五卷,2004年12月,頁513-519
蔣美華:〈思垂空文.與時俱化--簡政珍兩首歷史長詩的「虛空」美學>,中山大學中文系,《文與哲》第五期,2004年12月,17000字,頁381-406new window
蔣美華:〈簡政珍「意象思維」的詩史建構>《彰化師大文學院學報》第三期,2004年12月,頁91-132new window
蔣美華:〈簡政珍「不相稱」詩藝的<傷痕>震殤詩作詮釋>彰化師大國文系《長階》系刊13期,2005年5月
蔣美華:〈新世紀台灣長詩美學的航向>,《台灣詩學》學刊五號,2005年5月,頁107-146。new window
蔣美華:〈新世紀的台灣現代長詩體製新變:析論簡政珍<放逐與口水的年代>詩小說>,中山大學中文系,《文與哲》第六期,2005年6月
蔣美華:〈簡政珍與當代詩人「長詩書寫」的參差對照〉,彰化:國立彰化師大文學院,《彰化師大文學院學報》第四期,2005年12月,頁190-225。new window
蔣美華:〈「詩」、「長詩」、「長詩美學」義界的存真辨偽〉,高雄:國立中山大學中文系,《文與哲》第七期,2005年12月。
蔣美華:〈詩質稠密.意象敘述.圓轉結構--簡政珍<失樂園>長詩詮釋 >,台中:私立靜宜大學外語學院,《靜宜語文論叢》二卷一期,2006年6月。
蔣美華:〈定位簡政珍「長詩美學」的詩史游標>,國立中山大學中文系,《文與哲》學報第8期,2006年6月,頁493-522。
蔣登科:〈簡政珍:沉思者的詩藝探索〉,《兩岸中生代詩學高層論壇暨簡政珍作品研討會》2007年3月,頁165-171。
蔡淵洯:〈清代臺灣基層政治體系中非正式結構之發展〉《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第11期1983年6月new window
蔡素芬:〈漂泊的天涯美學—洛夫訪談〉《漂木》聯合文學出版社有限公司2001年8月頁282-289
蕭蕭:〈簡評簡政珍的詩「放逐」(仙人掌)〉,《89年詩選‧編者按語》,2000年
龍彼德:〈大風起於深澤——論洛夫的詩歌藝術〉《台灣文學觀察雜誌》第4期1991年11月頁120-139
龍彼德:〈飆升到新高度上的輝煌—喜讀洛夫的長詩《漂木》〉《漂木》台北,聯合文學出版社有限公司,2001年8月,頁272-281
鄭喜夫:〈丘菽園與臺灣詩友之關係〉《臺灣文獻》第38卷第2期 1987年6月new window
鄭明娳:〈詩的真象(論簡政珍的詩)〉,《臺灣日報副刊》,1989年11月18日
鄭明娳:〈簡政珍論〉,簡政珍撰,《歷史的騷味》,台北:尚書,1990年12月,頁151-157。
鄭慧如:〈現實與想像─以簡政珍為主,兼論台灣中生代詩人之作〉,《兩岸中生代詩學高層論壇暨簡政珍作品研討會》2007年3月,頁247-266new window
潘亞暾:〈簡政珍詩歌的語言風格>,《台灣新聞報.西子灣副刊》,1990年6月21日
潘朝陽:〈書院──儒教在地方的傳播形式〉《鵝湖》第21卷第5期1995年11月new window
賴鶴洲:〈臺灣古代詩文社〉 《臺北文物》第8卷第2期1959年6月 
賴子清:〈臺南詩文社〉《臺南文化》(新刊)第8期1980年1月
賴芳伶:〈那些已成浪花的時光-我讀簡政珍的《失樂園》>《海鷗》詩刊30期,2004年3月,頁108-114
蕭 蕭:〈「創世紀」風格與理論之演變—「新民族詩型」與「大中國詩觀」之檢討〉《創世紀雜誌》第100期1994年9月頁38-46
蕭 蕭:〈為《新詩三百首》催生—世紀之選 新詩的系譜與新詩地圖〉《聯合報》第37版1985年8月13日
聯合文學編輯部〈因為風的緣故—午後書房訪洛夫〉《聯合文學》第5卷第2期1988年12月頁130-133
聯合文學編輯部:〈評論家評洛夫〉《聯合文學》第5卷第2期 1988年12月 頁120-121
謝 冕:〈中國的循環:結束或開始〉《創世紀雜誌》第90、91期1992年10月 頁113-116
謝佳卿:〈臺灣民主國與劉永福〉《臺灣文獻》第52卷第2期2001年6月new window
謝鎮澤:〈簡政珍詩歌印象──從《當鬧鐘與夢約會》談起〉,《兩岸中生代詩學高層論壇暨簡政珍作品研討會》2007年3月,頁267-270。
簡政珍:〈洛夫作品的意象世界〉《七十六年文學批評選》 台北,爾雅出版社1988年3月,頁15-72new window
簡政珍:〈詩是感覺的智慧〉 《創世紀雜誌》 第83期 1990年4月 頁130-131
簡政珍:〈放逐詩學〉 《中外文學》 第20卷第6 期 1991年11月 頁4-24
簡政珍:〈余光中:放逐的現象世界〉 《中外文學》 第20卷第8 期1992年1月頁58-84new window
簡政珍:〈詩的哲學內涵〉 《中外文學》 第21卷第3期 1992年8月 頁59-60new window
簡政珍:〈詩的生命感〉 《創世紀雜誌》 第89期 1992年7月 頁102-104
簡政珍:〈張系國:放逐者的存在探問〉 《中外文學》 第24卷第21期1995年6月 頁20-42new window
簡政珍:〈白先勇的敘述者與放逐者〉《中外文學》第26卷第2 期1997年7月 頁169-194new window
簡政珍:〈在空境的蒼穹中眺望永恆的向度——論洛夫長詩《漂木》〉《漂木》台北,聯合文學出版社有限公司 2001年8月 頁6-19
魏星:〈午夜的風景──讀臺灣簡政珍詩作「火」〉(大陸),1992年2月,頁17-18
藍隸之:〈簡政珍:《歷史的騷味》〉,《台港詩歌》,1992年
譚桂林:〈玄學傳統與簡政珍詩歌中的反諷精神〉《兩岸中生代詩學高層論壇暨簡政珍作品研討會》2007年3月,頁187-189。
日據時期報刊雜誌
《臺南新報》:1924年至1935年(中有缺漏),微捲資料。
《台灣日日新報》:1924年至1935年五南出版社重印本。
《新高新報》:1929年5月至1931年12月(中有缺漏),微捲資料。
《三六九小報》:1930年9月至1935年九月,成文出版社重印。
《詩報》:1931年5月(第11號)至1944年9月(第319號)(中有缺漏)。
《藻香文藝》(半月刊):1931年11月(創刊號)至1932年2月(第5號)(中有缺漏)
《臺灣詩報》:1924年6月(第5號)至1924年11月(第11號)。
光復後雜誌期刊
《台灣詩壇》(台北:1951年起)
《詩文之友》(台北:1952年起)
《中華詩苑》(台北:1955年起)
《鯤南詩苑》(鳳山:1956年起)
《中華日報》(台南版:2001年3月9日)
《臺灣史料研究15期˙婦女史專題》
《臺灣文獻》39卷3期,1988年)
《臺灣風物》47卷3期
電腦網站
全台詩-智慧型全台詩庫http://cls.hs.yzu.edu.tw/TWP/
台灣文學工作室http://ws.twl.ncku.edu.tw/
台南府城導覽網頁(http://www.frontier.org.tw/culture/tainan/view.html)
台南市政府觀光網頁(http://tour.tncg.gov.tw/ac115.htm)
維基百科http://zh.wikipedia.org/wiki/
百度百科http://baike.baidu.com/view/
台灣現代詩美學http://ccsun.nchu.edu.tw/~ccchien/
古雅台語人-教學工坊http://staff.whsh.tc.edu.tw/~huanyin/mofa/l/mofa_lou.htm
中華詩庫-現代詩庫-洛夫詩選http://www.shigeku.com/shiku/xs/luofu.htm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