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台灣工業團體特質與演變之探討
作者:王朝枝
校院名稱:國立政治大學
系所名稱:中山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
指導教授:高永光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00
主題關鍵詞:工業團體人民團體多元主義Pluralism新國家主義Neostatism組合主義Corporatism侍從主義clientelism「黨國」國家」社會」私己」四元分析架構台灣區營造公會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3) 博士論文(2)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3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260
論 文 摘 要
本文所關注的重點﹐是台灣區工業團體的集體特質。這些特質究竟為何﹖基本上可從結構層面與運作層面進行分析。就結構層面而言﹐國民黨依循「組織﹑動員」的概念﹐一方面以黨國一體制的威權式領導﹐全面而深入地介入台灣所有的工業團體組織當中﹐以建立黨團組織及選派重要幹部的方式﹐掌控工業團體的組織動態;另一方面又將工業團體進行極細的分類﹐使各個同業公會的力量分散﹐並以「業必歸會」﹑「一區一會」﹑「入會許可」等強制手段﹐防止同業公會跨區集結而形成勢力。換言之﹐整個操作的目的﹐就在於壓制工業團體形成自主性的力量。不管是在解嚴前還是解嚴後﹐主政者都希望同業公會能隨其意志發揮御用的作用﹐而非依功能需要或會員期望來發揮效用。
緊接著的問題是﹐國民黨為何能遂行其目的﹖也就是說﹐國民黨是在何種環境條件下做到的。其實在解嚴前後的手段並不相同﹐在解嚴前是以嚴密的組織控制方式﹐在解嚴後則改採侍從的方式攏絡。這種手段上的改變與國民黨統治基礎的轉變有關。由於同業公會領導者長期為政權所指派﹐始終處於聽命的型態下﹐所以當統治者的需求有所變化時﹐互動模式自然也就跟著轉變。
至於在運作層次而言﹐我們由工業團體內部運作的邏輯來看﹐並非依據西方人民團體的運作概念﹐即相互之間皆以共同體成員的態度相對待﹐而是以「擬似家族團體連帶」的型態﹐訴諸小團體的認同。於是會務的運作﹐就形成小團體與小團體之間不斷合縱連橫的對抗過程。這種不同於西方的運作邏輯﹐究竟從何而來﹖我們從歷史的追溯中﹐以及從西方市民社會共同體文化﹐與中國特殊的差序格局文化的對比中﹐發現西方社會的基本組成單元是個人﹐整個社會就是由一個個權利義務相等的個體所組成﹐因此可在團體內訴諸平等對待;反觀中國﹐組成社會的基本單元是家族﹐個人只能在家族的脈絡中被定位﹐因此每個人身上﹐都承載著無數的家族關係網絡。這種文化性格養成之後﹐便時常以「關係」的角度來衡量親疏遠近﹑屬己或不屬己了。
為將上述工業團體的兩種特質融入同一個解釋架構當中﹐筆者特別建立起「黨國」﹑「國家」﹑「社會」﹑「私己」四元分析架構﹐希望能對台灣工業團體的角色與運作﹐開啟一種新的視域與認識。
參考書目
中文部分:
丁仁方﹐1999﹐《威權統合主義:理論﹑發展﹑與轉型》﹐台北:時英出版社。new window
丁仁方﹐1992﹐〈臺灣的統合主義〉﹐《中山社會科學季刊》﹐7卷4期。
丁仁方﹐1996﹐〈民主化對經濟組織的影響:威權統合主義的轉型〉﹐陳文俊編: 《台灣的民主化:回顧﹑檢討﹑展望》﹐高雄:國立中山大學政治學研究所。
中國國民黨中央社會工作會印﹐1990﹐《人民團體黨團工作手冊》。
尹仲容﹐1973﹐《我對台灣經濟的看法》﹐台北:經設會。
內政部社會司編印﹐1987﹐《社會及工商團體研究論集》。
內政部社會司編印﹐1990﹐《工商業團體法令彙編》。
王明輝﹐1994﹐〈從台灣地方選現象談台灣民間社會〉﹐台北:《思與言》﹐卅二卷四期。
王家銓﹑周建卿著﹐1985﹐《中華民國社會發展史》﹐第二冊﹐台北:《近代中國出版社》。
王振寰﹐1988﹐〈國家角色﹑依賴發展與階級關係〉﹐台北:《台灣社會研究季刊》﹐第一卷第一期。
王振寰﹐1989﹐〈台灣的政治轉型與反對運動〉﹐台北:《台灣社會研究季刊》﹐第二卷第一期。new window
王振寰﹐1993﹐〈台灣新政商關係的形成與政治轉型〉﹐台北:《台灣社會研究季刊》﹐第十四期。new window
王振寰﹐1996﹐《誰統治台灣﹖─轉型中的國家機器與權力結構》﹐台北:巨流。
王振寰﹑方孝鼎合著﹐1993﹐〈國家機器﹑勞工政策與勞工運動〉﹐收錄於《資本﹑勞工與國家機器》﹐台北:唐山出版社。
王振寰﹑錢永祥合著﹐1995﹐〈邁向新國家﹖民粹威權主義的形成與民主問題〉﹐台北:《台灣社會研究季刊》﹐第二十期。
王國聯﹐1991﹐《我國工商業團體制度研究》﹐內政部社會司發行。
台灣社會研究編委會﹐1995﹐〈由新國家到新社會──兼論基進的台灣社會研究〉﹐台北:《台灣社會研究季刊》﹐第二十期。new window
台灣區營造工程工業同業公會第廿一屆第二次理事會議會議記錄﹐1995.1.21。
台灣區營造工程工業同業公會第廿一屆第三次理事會議會議記錄﹐1995.4.8。
台灣區營造工程工業同業公會第廿屆第十次理事會議會議記錄﹐1994.6.17。
台灣區營造工程工業同業公會簡報。
市古宙三﹐1994﹐〈1901-1911年政治和制度的改革〉﹐收錄於《劍橋中國晚清史》下冊。
田弘茂﹐1989﹐《大轉型─中華民國的政治和社會變遷》﹐台北:時報。
石之瑜﹐1995﹐《人性與中國主權》﹐台北:世界書局。
石之瑜﹐1995﹐《後現代的國家認同》﹐台北:世界書局。new window
石元康﹐1998﹐《從中國文化到現代性:典範轉移﹖》﹐台北:東大圖書公司。new window
全漢昇﹐1978﹐《中國行會制度史》﹐台北:食貨出版社。
朱沛幗﹐1991﹐《台灣地區經濟發展的政經結構分析─國家組合主義的理論與論證》﹐碩士論文﹐台北:中央警官學校政研所。
朱雲漢﹐1989﹐〈寡佔經濟與威權政治體制〉﹐《壟斷與剝削:威權主義的政治經濟分析》﹐台北:台灣研究基金會。
朱雲漢﹐1992﹐〈台灣政治轉型期政商關係的再結盟〉﹐《中山社會科學季刊》﹐七卷四期。
朱雲漢﹑黃德福合著﹐1989﹐《建立台灣的政治經濟新秩序》﹐台北:國策中心。
江迅和木魚﹐1987﹐〈為民間社會辯護〉﹐台北:《南方雜誌》 第十期。
何炳棣﹐1974﹐《中國會館史論》﹐台北:臺灣學生書局。
吳文程﹐1995﹐〈台灣政治轉型理論的分析架構的探討〉﹐《東吳政治學報》﹐第四期。new window
吳永毅﹐1988﹐〈論營造業的國家─資本─勞動的關係─由非正式部門的個案研究所作的推論〉﹐台北:《台灣社會研究季刊》﹐第一卷第二﹑三期。new window
吳庚﹐1985﹐《經濟部暨所屬行政機關委託民間團體辦理業務可行之研究》﹐台北:經濟部。
吳芳銘﹐1996﹐《地方派系的結盟與分析變遷之研究》﹐碩士論文﹐嘉義:國立中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
吳叡人譯﹐1999﹐Benedict Anderson著﹐《想像的共同體:民族主義的起源與散布》﹐台北:時報文化出版公司。
宋鎮照﹐1995﹐《發展政治經濟學》﹐台北:五南圖書公司。
李允傑﹐1992﹐《台灣地區工會政策的政治經濟分析》﹐台北:巨流圖書公司。new window
李金梅譯﹐1995﹐Hobsbawn著﹐《民族與民族主義》台北:麥田出版社。
李國鼎﹐1978﹐《台灣經濟快速成長的經驗》台北:正中書局。
李國鼎﹑陳木在合著﹐1987﹐《我國經濟發展策略總論》上冊﹐台北:聯經出版公司。
李培元﹐1997﹐《政治商品化理論》﹐台北:揚智文化事業公司。
李雲漢﹐1994﹐〈中國民黨遷台前後的改造與創新〉﹐收錄於朱雲漢編﹐《中國國民黨黨史論文選集》第五冊﹐台北:近代中國出版社。
李達嘉﹐1994﹐《商人與政治─以上海為中心的探討(1895-1914)》﹐博士論文﹐台北: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研究所。
李劍農﹐1981﹐《先秦兩漢經濟史稿》﹐台北:華世出版社。
李劍農﹐1981﹐《宋元明經濟史稿》﹐台北:華世出版社。
李劍農﹐1981﹐《魏晉南北朝隋唐經濟史稿》﹐台北:華世出版社。
沈宗正﹐1993﹐《國家統合主義與台灣經濟發展經驗(1949-1987)─試析發展過程中國家與資本家及國家與勞工之關係》﹐碩士論文﹐台北: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
沈宗瑞﹐1990﹐〈國家角色與社會〉﹐收錄於《中山學術論叢》第九期﹐台大法學院三民主義研究所。
沈宗瑞﹐1991﹐〈國家組合主義與台灣勞工的政治權力〉﹐收錄於《中山學術論叢》第十期﹐台大法學院三民主義研究所。
沈宗瑞﹐1994﹐《台灣工會的角色與發展(1950~1992)──國家組合主義角度的分析》﹐博士論文﹐台北:國立台灣大學三民主義研究所。
沈宗瑞譯﹐1989﹐Cawson﹐ Alan著﹐〈多元主義﹑組合主義及國家角色〉﹐台北:《憲政思潮》﹐第八十一期。
沈宗瑞譯﹐1990﹐Peter J. Williamson﹐〈組合主義與多元主義之辯〉﹐台北:《憲政思潮》﹐第八十九期。
沈清松﹐1992﹐〈儒家之心源─仁民愛物的情懷〉﹐《傳統的再生》﹐台北:業強出版社。
沈渭濱﹐1914﹐〈上海總商會史稿〉﹐《上海總商會辦事報告》。
汪可威﹐1997﹐《國家﹑資本與層峰組織─工業總會如何代表與實踐資本家的利益﹖》﹐碩士論文﹐高雄:中山大學政治學研究所。
汪仲譯﹐1999﹐David Landes著﹐《新國富論》﹐台北:時報出版公司。
林佳龍﹐1989﹐〈威權侍從主義政體下的台灣反對運動〉﹐台北:《台灣社會研究季刊》﹐第二卷第一期。
林佳龍﹑邱澤奇編﹐王振寰等著﹐1999﹐《兩岸黨國體制與民主發展─哈佛大學東西方學者的對話》﹐台北:月旦出版社。
林萬億﹐1992﹐〈國家與社會政策:台灣與瑞典的比較〉﹐台北:《台灣民主化過程中的國家與社會》學術研討會。new window
林萬億﹐1994﹐《福利國家─歷史的比較分析》﹐台北:巨流。new window
林萬億﹐1995﹐〈論中國國民黨的社會福利觀〉﹐林萬億編﹐《台灣的社會福利:民間觀點》﹐台北:五南。new window
林爵士﹐1994﹐《農會選舉與農會發展之研究─以雲林縣東勢鄉為個案分析》﹐碩士論文﹐台北:國立政治大學三民主義研究所。
林鐘雄﹐1987﹐《台灣經濟發展四十年》﹐台北:自立晚報出版社。
社工會微縮檔案。
金相淳﹐1994﹐《臺灣和韓國在民主化過程中國家與勞動關係之比較研究:以國家組合主義(State Corporatism)觀點為主》﹐碩士論文﹐台北:國立臺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
柯志明﹐1988﹐〈原始積累平等與工業化〉﹐台北:《台灣社會研究季刊》﹐第一卷第一期。
段承璞﹐1992﹐《台灣戰後經濟》﹐台北:人間出版社。
胡偉良﹐1996﹐《營造人談營造事》﹐台北:台灣區營造工程工業同業公會編印。
范陽﹑張企泰譯﹐1985﹐Hegel著﹐《法哲學原理》﹐台北:里仁書局。
倪炎元﹐1995﹐《東亞威權政體之轉型─比較臺灣與南韓之民主化歷程》﹐台北:月旦。
唐力行﹐1997﹐《商人與中國近世社會》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徐正光﹐1987﹐〈統合政策下的台灣勞工〉﹐收錄於《第一屆勞資關係研討會論文集》﹐台北:中華民國勞資關係協進會。
徐正光﹐1989﹐〈從異化到自主:臺灣勞工運動基本性格和趨勢〉﹐徐正光﹑宋文理合編﹐《臺灣新興社會運動》﹐台北:巨流。new window
徐正光﹐1990﹐〈中產階級興起的政治經濟學〉﹐收錄於《變遷中臺灣社會的中產階級》﹐台北:巨流。new window
徐振國﹐1990﹐〈組合主義與經濟發展〉﹐中國民主的前途:台灣地區民主化的回顧與展望研討會﹐台北:民主基金會。
徐振國﹐1993﹐〈經濟發展與台灣地區的政治民主化〉﹐《東吳政治學報》﹐第二期。
徐振國﹐1997﹐《民間工商業公會與台灣政經體制的轉型Ⅱ》﹐國科會專題計畫研究成果報告。
徐瑞希﹐1991﹐《政商關係解讀》﹐台北:遠流出版公司。
徐瑞希﹐1991﹐《國家統合主義下的台灣工商業公會體制》﹐台北:中研院「近代台灣歷史文化」研討會。
徐鼎新﹐〈上海總商會大事記〉﹐《上海研究論叢選輯》﹐第一輯。
徐鼎新﹑錢小冰﹐1991﹐《上海總商會史(1902-1929)》﹐上海社科院。
馬德程譯﹐1985﹐Laurence J. C. Ma著﹐《宋代的商業與城市》﹐台北:中國文化大學出版社。
高永光﹐1995﹐《論政治學中國家研究之新趨勢》﹐台北:永然文化出版公司。new window
高立夫﹐1987﹐《海島中國》﹐台北:洞察出版社。
高承恕﹐1988﹐《理性化與資本主義──韋伯與韋伯之外》﹐台北:聯經出版公司。
高棣民﹐1987﹐《從國家與社會的角度觀察──台灣奇蹟》﹐台北:洞察出版社。
高翠蓮譯﹐弗朗茲.邁克爾著﹐〈十九世紀中國的地方主義〉﹐《國外的中國近代史研究》﹐第十一輯。
康樂譯﹐Max Weber著﹐《非正當性的支配──城市的類型學》﹐遠流出版社﹐民國82年。
康樂譯﹐Max Weber著﹐《經濟與歷史》﹐台北:遠流出版社﹐民國79年。
張茂桂﹐1984﹐《社會運動與政治轉化》﹐台北:國策中心。new window
張桓忠﹐《上海總商會研究(1902~1929)》﹐台北:知書房出版﹐1996。
張漢裕﹐《西洋經濟發展史》﹐台北:作者自印﹐1984。
張維麟﹐《台灣區營造業行銷管理之調查與研究》﹐1985﹐中原大學土木及水利工程研究所。
張靜﹐1998﹐《法團主義》﹐北京:中國社會出版社。
張學鶚﹐1998﹐《人民團體輔導制度之研究》﹐委託單位:內政部﹐執行單位:國際社會福利協會中華民國總會。
梁永煌﹑田習如等編著﹐2000﹐《拍賣國民黨──黨產大清算》﹐台北:財訊出版社。
梅家榆﹐1993﹐《政府與工商團體關係之研究》﹐碩士論文﹐台中:中興大學公共政策研究所。
許甘霖﹐1997﹐政治支配或市場邏輯──「黨營事業」概念的再探討﹐台北:《台灣社會研究季刊》﹐第廿八期。new window
郭廷以﹐1980﹐《近代中國史綱》﹐台北:北一出版社。
陳介玄﹐1994﹐《派系網絡﹑樁腳網絡及俗民網絡──論台灣地方派系形成之社會意義》﹐地方社會與地方政治專題研討會﹐台中:私立東海大學社會學研究所。
陳介玄﹐1995﹐《貨幣網絡與生活結構─地方金融﹑中小企業與台灣世俗社會之轉化》﹐台北:聯經。new window
陳水逢﹐1991﹐《現代政黨政治論》﹐台北:財團法人中日文教基金會。
陳其南﹐1999﹐《傳統制度與社會意識的結構》﹐台北:允晨文化公司。
陳怡仲﹐1994﹐《台灣組合主義體制的形成與轉化》﹐碩士論文﹐台中:東海大學政治學研究所政論組。
陳明通﹐1992﹐《威權體制下臺灣地方政治菁英的流通(1945~1986)──省參議員及省議員流動的分析》﹐博士論文﹐台北:國立臺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new window
陳明通﹐1995﹐《派系政治與臺灣政治變遷》﹐台北:月旦。
陳東升﹐1995﹐《金權城市》﹐台北:巨流圖書公司。
陳金貴﹐1995﹐《美國非營利組織的人力資源管理》﹐台北:瑞星圖書公司。new window
陳師孟等著﹐1991﹐《解構黨國資本主義》﹐台北:澄社出版。
陳啟清﹐1998﹐《國家土地改革─戰後初期台灣兩岸比較分析》﹐博士論文﹐台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山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
陳義彥﹐1991﹐《台灣地區的政治民主化:行為層面的探討》﹐台北:行政院國科會專題研究成果報告。
勞委會﹐1996﹐《中華民國八十四年臺灣地區工會概況調查報告》﹐台北:勞委會。
彭懷恩﹐1992﹐《台灣發展的政治經濟分析》﹐台北:風雲論壇出版社。new window
湯志鈞主編﹐1989﹐《近代上海大事記》﹐上海辭書出版社。
華力進﹐1985﹐《政治學》台北:經世書局。
詹火生﹐1987﹐《社會政策要論》﹐台北:巨流圖書公司。
費孝通﹐1948﹐《鄉土中國》﹐上海﹐觀察社。
費維愷﹐1994﹐〈1870-1911年晚清帝國的經濟趨向〉﹐見《劍橋中國晚清史》下冊。
曾華源﹐1998﹐《非營利組織與社會發展》﹐台北:揚智文化事業公司。
黃健彰編﹐1974﹐《康有為戊戌變法真奏議》﹐台北:中央研究院史語所。
黃程貫﹐1992﹐〈強制入會!?〉﹐《臺灣社會研究季刊》﹐第十三期。new window
董安琪譯﹐Mancur Olson著﹐1998﹐《集體行動的邏輯》﹐台北:允晨文化公司。
廖益興﹐1993﹐〈地方派系與金權政治〉﹐《國家政策雙週刊》﹐第六十九期。
廖益興﹐1993﹐《臺灣地區威權統治下的政經體制》﹐碩士論文﹐台北:國立政治大學政治學研究所。
趙永茂﹐1989﹐《工商團體組織之研究》內政部委託專案研究報告。
趙永茂﹐1994﹐〈台灣地方自治發展中政治生態的轉變及其特質:一九八0年代的分析〉﹐《政治科學論叢》﹐第五期。new window
趙永茂﹐1994﹐〈非都會區之黑道與選舉之關係〉﹐《理論與政策》﹐八卷四期。new window
趙永茂﹐1996﹐〈台灣地方派系的發展與政治民主化的關係〉﹐陳文俊編﹐《台灣的民主化:回顧﹑檢討﹑展望》﹐高雄:國立中山大學政治學研究所。new window
趙岡﹑陳鐘毅﹐1993﹐《中國經濟制度史》﹐北京。
趙剛﹐1996﹐〈新的民族主義還是舊的﹖〉﹐台北:《台灣社會研究季刊》﹐第廿一期。new window
劉久清﹐1993﹐《社會問題與社會工作─一個整全的社會哲學的理論與實踐》﹐博士論文﹐台北:政治大學三民主義研究所。new window
劉佩怡﹐1993﹐《論中山學說中的國家理論》﹐碩士論文﹐台北:國立政治三民主義研究所。
劉素芬﹐1986﹐《經濟史》﹐台北:聯經出版公司。
劉進慶﹐1992﹐《台灣戰後經濟分析》﹐台北:人間出版社。
蔣夢麟﹐1997﹐《現代世界中的中國》﹐上海:學林出版社。
蔡明惠﹑張茂桂﹐1994﹐〈地方派系的形成與變遷:河口鎮的個案研究〉﹐《中央研究院民族所集刊》﹐第七十七期。
蔡徐修﹐1995﹐《臺灣解嚴前後的政商關係》﹐碩士論文﹐台中:東海大學政治學研究所政論組。
蔡靜儀譯﹐1991﹐P. M. Coble﹐ Jr 著﹐《金權與政權──江浙財團與國民政府》﹐台北:風雲論壇出版社。
鄭文義﹐1987﹐《我國雇主團體之研究》﹐內政部社會司編印。
鄭東元編﹐1892﹐《鄭觀應集》上冊﹐上海人民出版社。
鄭陸霖﹐1988﹐《台灣勞動體制形構的分析:歷史∕結構的取向》台大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鄧正來主編﹐1997﹐《布萊克維爾政治學百科全書》﹐北京:中國法政大學出版社。
蕭全政﹐1989﹐《政治經濟的整合─政治經濟的基礎理論》﹐台北:桂冠圖書公司。
蕭全政﹐1989﹐《發揮工商團體織功能之研究》﹐台北:內政部委託專業研究教報告。
蕭全政﹐1990﹐《台灣地區的新重商主義》﹐台北:國策中心。
蕭全政﹐1991﹐〈政府政策與企業發展的關係〉﹐台北:《社會科學論叢》。
蕭全政﹐1991﹐〈國民主義:台灣地區威權體制的政經轉型〉﹐台北:《社會科學論叢》。new window
錢永祥﹐1988﹐〈自由主義與政治秩序─對《自由中國》經驗的反省〉﹐台北:《台灣社會研究季刊》﹐第一卷第四期。new window
羅慎平譯﹐Patrick Dunleavy and Brendan Oleay 著1994﹐《國家論─自由民主政治學》﹐台北:五南圖書公司。
中文檔案與期刊:
《台灣社會研究季刊》﹐第一卷第一期﹑第一卷第四期﹑第二卷第一期﹑第十三期﹑第十四期﹑第二十期﹑第廿一期﹑第廿八期。
《中央社會工作會微卷檔案》卷九至卷十二。
《思與言》﹐卅二卷四期。
《中山社會科學季刊》﹐七卷四期。
《政治科學論叢》﹐第五期。
《理論與政策》﹐八卷四期。
《中央研究院民族所集刊》﹐第七十七期。
《憲政思潮》﹐第八十一期﹑八十九期。
《東吳政治學報》﹐第二期。
《台灣區營造工程工業同業公會理監事會議記錄》各期。
《營造會訊》各期。
外文部分:
Almond﹐Gabriel A.﹐"The Return to the State."﹐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Vol.82﹐ No.3。
Bachrach P. and Branz M.S.﹐l962(56)﹐"Two Faces of Power." 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
Barrow﹐Clyde W.﹐1993﹐"Critical Theories of the State:Marxists﹐Neo-marxist﹐Post-Marxist."﹐Wisconsin:The University of Winconsin Press。
Black﹐Antony.﹐1984﹐"Guild and Civil Society in European Political Thought from the Twelfth to the Present."﹐New York: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Bobbio﹐Norbetro.﹐1988﹐"Gramsci and the Concept of Civil Cociety."in J. Keane﹐ed.﹐"Civil Society and the State"。
Cawson﹐Alan.﹐1985﹐"Varieties of Corporatism:the Importance of the Meso-level of Interest Intermediation."﹐in A. Cawson﹐ed.﹐"Organized Interests and the State:Studies in Meso-Corporatism."﹐Beverly Hills﹐CA:Sage。
Chalmers﹐Douglas et al.﹐"Associative Networks:New Structures of Representation for the Popular Sectors?"in Douglas Chalmers et al. eds.﹐"The New Politics of Inequality in Latin America."﹐NY:Oxford University Press。
Charles Taylor.﹐1991﹐3(1) "Modlels of Civil Society"﹐Public Culture。
Chen-Kuo Hsu.﹐1987﹐"The Political Base of Changing Strategy Toward Private Enterprise In Taiwan 1945-1955."﹐The Ohio State University.
Connolly﹐William.﹐1969﹐"The Challenge to Pluralist Theory."in William Connolly﹐(ed.) The Bias of Pluralism.﹐NY:Atherton。
Dahl﹐Robert A.﹐1961﹐"Who Governs?New Heaven."﹐Yale University Press。Eisenstadt S.W. & L. Roniger﹐1980﹐"Patron-Client Relation as a Model of Structuring Social Exchange."﹐Comparative Studies in Society and History 22(January)。
Dahl﹐Robert A.﹐1966﹐"Political Oppositions in Western Demorcracies."﹐Yale University Press。
Jessop﹐Bob.﹐1990﹐"State Theory:Putting Captalist State in Their Place."Pannsylvania:The Pannsylvania State University Press﹐University Park。
Krasner﹐Stephen D.﹐1984﹐"Review Article:Approaches to the State:Alternative Conceptions and Historical Dynamics." Comparative Politics﹐16(2)。
Lehmbruch﹐Gerhard.﹐1988﹐"Introduction:Neo-Corporatism in Comparative Perspective."in G. Lehmbruch & Schmitter﹐P.eds.﹐Patterns of Corporatist Policy Making. Beverly Hills﹐CA:Sage。
Levine﹐Rhonda F.﹐1984﹐"Bringing Classes Back In:State Theory and Theories of the State."﹐in R. F. Levine & J.Lembcke﹐(ed.) "Recapturing Marxism:an Appraisal of Recent Trends in Sociological Theory."﹐NY:Praeger。
Lindbolm﹐C. E.﹐1977﹐"Politics and Markets:The World''s Political-Economic System."﹐NY:Basic Books Inc.﹐Publishers。
Lipset﹐S.M.﹐1981﹐"Political Man:The Social Bases of Poblics."﹐Baltimore:THe John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O''Donnel﹐Guillermo and Schmitter﹐Philippe C.﹐1986﹐"Transitions from Authoritarian Role:Tentative Conclusions about Uncertain Democracies.﹐"Baltimore: The John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O''Donnel﹐Guillermo.﹐1977﹐"Corporatism and the Question of the State."﹐in James Malloy﹐ed.﹐"Authoritarianism and Corporatism in Latin America."﹐Pittsburgh﹐PA:University of Pittsburgh Press。
O''Donnel﹐Guillermo.﹐1988﹐"Bureauatic Authoritarianism."﹐Berkele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Panitch﹐Leo.﹐1980﹐"Recent Theorizations of Corporatism:Reflections on a Growth Industry."﹐British Journal of Sociology﹐Vol.31﹐ No.2;
Peter﹐Hall A.﹐1986﹐"Governing the Economy."﹐NY:Oxford University Press。
Riedel﹐Manfred.﹐1984﹐"The concept of ''Civil society'' and the Problem of its History Origin."﹐in Z. A. Pelcynski﹐ed.﹐"The State and Civil Society"。
Riedel﹐Manfred.〔Walter Wright trs.〕﹐1984﹐"''State'' and ''Civil Society'':Linguistic Context and Historical Origin."﹐in idem.﹐"Between Tradition and Revolution:The Hegelian Transformation of Political Philosophy."﹐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Schlozman﹐Key Lehman & Tieeney﹐John T.﹐1986﹐"Organized Interestx and American Democracy."﹐Boston College﹐Harper & Row Publishers.
Schmitter﹐Phillippe and Lehmbruch﹐G.﹐eds.﹐1979﹐"Trends Toward Corporatist Intermediation﹐"London:Sage.
Schmitter﹐Phillippe.﹐1974﹐"Still the Century of Corporatism?"in Tredrick Pick & Thomas Stritch﹐eds.﹐"The New Corporatism:Social-Political Structures in the Ibercian World."﹐Notre Dame﹐Ind.:University of Notre Dame Press.
Schmitter﹐ Phillippe.﹐1975﹐"Corporatism and Public Policy in Authoritarian Protugal."London:Sage Publication.
Skocpol﹐Theda.﹐1985﹐"Bringing the State Back In:Strategies of Analysis in Current Reserch."in P. B. Evans﹐D. Rueschemeyer & T.Skocpol (ed.)"Bringing the State Back In."﹐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Steven﹐Lukes.﹐l973﹐"Power:A Radical View."London:Macmillan.
Williamson﹐Peter J.﹐1989﹐"Corporatism in Perspective:An Introductory Guide to Corporatist Theory."London:Sage.
中 豊著﹐1998﹐利益集團﹐現代政治學叢書﹐日本:東京大學出版社。
uu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書籍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