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一九五○年代的中國第三勢力運動
作者:萬麗鵑
校院名稱:國立政治大學
系所名稱:歷史學系
指導教授:林能士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01
主題關鍵詞:第三勢力運動自由中國民主反共兩個中國搶救中華民國救國會議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13) 博士論文(1)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13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60
近代中國自由民主運動的發展,隨著時遷勢移與人物思想的轉換推演,嘗起落盛衰的各展其面貌,然主軸仍可要言為:從西方思想觀念的輸入,到激烈反傳統思想,乃至後來的以自由民主為宣傳工具,到以實踐凸顯道德尊嚴的一個發展脈絡; 意即一種由學理輸入到反躬自省,乃至落實理論的蛻變過程,反映在政治、社會文化各層面,即為各式“救亡圖存”運動的順勢而興。然而,在此起彼落、前仆後繼的種種救亡運動進程,檢視一九五○年代的中國第三勢力運動,無論在發展過程、歷史意義,抑或承先啟後的角色定位等方面,於研究認知上,皆顯示了不同程度的混淆、輕忽,甚而有所誤解與詆毀之評價。即以學術研究的質、量水平言,比較同時期中國兩大分裂政治實體運作的「《自由中國》事件」與「鳴放運動」,其豐富實遠甚海外的第三勢力運動。欲突破此研究上的不足,首要且基礎的工作,仍在還原歷史,明白交待第三勢力運動的發展過程。更何況它與中國大陸或台灣自由民主運動的發展,多少存在著歷史淵源或牽扯連繫的關係。無論自微觀或宏觀的角度言,皆有釐清此段歷史的必要。是以,還原史實並提出問題與解釋觀點,冀望更多研究討論的投入,是筆者關懷重點與研究動機所在。
復觀近代中國歷史的發展,自由民主始終為各類政治社會運動訴求的一個重要標的;如何規範自由、如何體現民主,歷經漫長而動盪的政治社會變遷後,縱使兩個分治政體皆以自由民主為號召,皆陪襯有“民主黨派”或“在野黨派”,然無可諱言的,自由民主究竟所指為何?又從何落實?中國自由民主的方向與成效如何?藉由檢視一九五○年代的中國第三勢力運動,以其為自由民主運動嘗試的一個重要面向,當可為上述議題提供一種註解。
另一方面,無論自西方政黨政治的角度言,或就中國實際政治情勢分析,第三勢力的政治發展空間或運作成效,皆有其侷限;更何況還需面對影響運動未能開展的諸多複雜因素,包括領導中心的整合、組織成員的吸納與規範、經費籌措與採取路線,以及運動本身的合理化與自我定位等問題。再就整個歷史發展的大環境言,一九五○年代的國內、外政治局勢,詭譎多變,各政府當局均有其內政、外交問題,亟需解決與折衝,如何考量維護各自利益以調整其決策,如中共對海外第三勢力運動人士的統戰時機問題,台灣國府在不同階段對運動陣營的回應、分化及滲透問題,尤其是美國政府對自由民主勢力的立場問題等,透過分析第三勢力的訴求與互動,亦可探其究竟。意即自第三勢力的內部發展與外部對應問題,當可了解當時海外民主運動的一個發展面向與成敗關鍵,而此亦是筆者關切之研究重點。
又綜合西方經驗並審視中國國情,討論有關中國第三勢力運動的承續問題,四○年代部分以廣義言,在政經主張上應較傾向於英國式和平變革的費邊社會主義,於政治現實上則指國、共兩大政黨以外的各黨派組織,在政治理想與原則方面,則尤其強調代表自由民主勢力的一方。相較於五○年代的中國第三勢力所倡議者,除了政經原則類似與民主原則承續外,在政治立場與作用方面,已有很大變化;既非疏通國、共兩黨而取其中間路線,亦非調和美、蘇兩國或兩種主義,以求世界和平。意即五○年代的第三勢力運動,其主張基調是反共,尤其是中國共產黨;反獨裁,即國民黨在台灣的專政;及堅持自由民主的立場與民主中國之標的。其成員則多為對舊政權缺失記憶猶新,對未來新政權又諸多疑慮而流亡海外者;背景則有來自各黨派異議人士或知識份子。
關於論文章節的安排,除緒論、結論外,正文計分為四章。第一章緒論,除了述及研究動機與研究概況、史料運用等寫作方面的背景外,並介紹一九四○年代第三勢力的活動與訴求,特別是自由民主人士在一九四九年的抉擇,及其日後境遇。以組織論,主要指「民盟」,以人物言,則討論了張東蓀、羅隆基與儲安平等自由民主人士,在中共「人民民主專政」下,仍企圖維護昔日理念或知識分子尊嚴而遭受整肅的事件。
正文部分則分別以運動的組織發展、理論訴求與外在環境之對應,呈現一九五○年代中國第三勢力運動的起落盛衰及其肇因。第二章論述運動的醞釀經過與組織的初起,及韓戰事起,在美援號召下,各種團體並興且彼此在人事上的分合。並分別敘述第三勢力運動的兩次整合高峰與發展過程,前者為中國自由民主戰鬥同盟,後者為自由中國民主政團同盟與中國民主反共聯盟;於人事、組織形式與政治策略上,皆有所調整。第三章討論運動理念的闡述與推展問題。首先討論第三勢力人士如何藉由時代政治社會背景、及歷史承續關係,說明第三勢力運動發展的必然性,意即首先合理化其存續的條件,以抗拒外來之成見、非議。次則分別透過第三勢力所論述的運動目標、社會基礎,至其擬採取的手段、步驟與組織策略,說明第三勢力運動的主觀願望和信念根由,並及運動方向之調整、理論和實際的落差等各種困境問題的浮現。
第四章探討第三勢力對國內外現實政治議題的觀點,即第三勢力不但將解決中國問題、建立民主中國視為目標,更以和平、民主原則重組世界國家秩序,為其終極關懷。故一方面對國際局勢關切,尤其影響中國反共形勢而及於第三勢力發展者,如韓戰、冷戰與台灣託管、兩個中國,乃至中共統戰等問題。另一方面,因運動策略與客觀環境變化,轉而加強訴求台灣執政黨與當局的民主化改革,如以民主原則團結反共力量,落實民主憲政等。倡議「政治反攻大陸,民主改造台灣」,來完成民主中國的使命。
第五章則論述台灣與美國的相對立場及其折衝下,第三勢力運動的消沉。探討自韓戰爆發後,美國由積極扶持到態度轉趨消極的經過,並說明這和韓戰期間美國對中共策略的討論與選擇,息息相關。另一方面,台灣的國府亦努力加強內部社會經濟的穩定,與政治方面的嚴密監控。消極面則阻止第三勢力運動宣傳的滲入本島,積極面則或以拉攏、收買方式分化,或滲透組織,並以破壞、恐嚇等方式打壓。第三勢力運動在內、外問題交逼下,終至消沉。
第六章結論,綜述運動失敗原因及其歷史評價,並論其予後人的反思。
一、中文部分
(一)史料
(1)檔案、史料彙編
《總裁批簽》,中國國民黨中央黨史委員會藏,1951~1960年。
中國民主同盟中央文史資料委員會編,《中國民主同盟歷史文獻,1941─1949》,北京:文史資料出版社,1983年。
中國國民黨中央改造委員會會議紀錄,黨史會藏,1950~1951年。
中國國民黨七屆中常會會議紀錄,黨史會藏,1953年。
司法行政部調查統計局第六組編,《中國黨派資料輯要》,中冊,台北:出版項不詳,1962年。
四川大學馬列教研室編,《國民參政會資料》,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4年。
易重光編,《黨天下與國家》,香港:自由出版社,1958年。
匪偽人事資料調查研究會編,《附匪黨派組織及重要附匪份子人事資料彙編》,台北:該會編印,1966年。
梁敬錞,《馬歇爾使華報告書箋註》,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4年。
彭明主編,《中國現代史資料選輯》,第六冊,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89年。
蔡尚思主編,《中國現代思想史資料簡編》,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3年。
(2)傳記、年譜、回憶錄
千家駒,《七十年的經歷》,香港:香港鏡報文化企業有限公司,1986年。
千家駒,《從追求到幻滅:一個中國經濟學家的自傳》,台北:時報文化出版企業有限公司,1993年。
李宗仁口述,唐德剛撰寫,《李宗仁回憶錄》,台北:曉園出版社有限公司,1989年。
李淵庭、閻秉華編,《梁漱溟先生年譜》,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1991年。
李維漢,《回憶與研究》,北京:中共黨史資料出版社,1986年。
汪東林,《梁漱溟問答錄》,香港:三聯書店有限公司,1998年。
胡頌平編,《胡適之先生年譜長編初稿》,第八冊,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4年。
胡適著,《胡適的日記》,第十七分冊,台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0年。
雷震著,《雷震日記》,傅正編,《雷震全集》,第三十二∼三十三、三十九冊,台北: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89─1990年。
徐鑄成,《徐鑄成回憶錄》,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98年。
許漢三編,《黃炎培年譜》,北京:文史資料出版社,1985年。
程思遠,《政海秘辛》,台北: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5年。
黃宇人,《我的小故事》,下冊,香港:吳興記書報社,1982年。
雷嘯岑,《憂患餘生之自述》,台北:傳記文學出版社,1982年。
裴斐、韋慕庭訪問整理,吳修垣譯,《從上海市長到台灣省主席〈1946─1953年〉──吳國楨口述回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
顧維鈞著、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譯,《顧維鈞回憶錄》,第七∼十二冊,北京:中華書局,1988─1993年。
(二)報刊、雜誌
《大道》,1950∼1951年。
《中央日報》,1950∼1954年。
《中國之聲》,1951∼1952年。
《公論報》,1954年。
《主流》,1947∼1948年。
《再生》香港版,1949∼1960年。
《自由人》三日刊,1951∼1959年。
《自由中國》,1950∼1958年。
《自由陣線》,1949∼1959年。
《自由報》,1961年。
《香港時報》,1950∼1960年。
《時與文》,1947年。
《祖國》,1953∼1964年。
《臺灣新生報》,1961年。
《獨立論壇》,1951∼1952年。
《聯合評論》,1958∼1964年。
《觀察》,1946∼1949年。
檀香山《新中國日報》,1949∼1965年。
舊金山《世界日報》,1949∼1965年。
(三)專書
于平凡,《中國民主自由運動史話》,九龍:自由出版社,1950年。
友聯出版社編,《反共鬥爭與人類前進:國內外局勢的檢討與展望》,九龍:友聯出版社,1952年。
安東尼.紀登斯 ( Anthony Giddens ) ,鄭武國譯,《第三條路:社會民主的更新》,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94年。
余英時,《民主革命論》,台北:九思出版社,1979年。
吳昆財,《政權之爭──戰後國共談判,1945年8月∼1946年5月》,台北:唐山出版社,1994年。
吳雁南等主編,《中國近代社會思潮,1840─1949》,第四冊,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8年。
宋春等主編,《民主黨派與中共合作史》,瀋陽:遼寧大學出版社,1991年。
李松林主編,《中國國民黨史大辭典》,安徽:安徽人民出版社,1993年。
李微塵,《中國局勢的必然發展》,香港:自由出版社,1950年。
周鯨文,《風暴十年──中國紅色政權的真面貌》,香港:時代批評社,1959年。
林毓生著,《政治秩序與多元社會》,台北:聯經出版社,1989年。
邵玉銘,《中美關係研究論文集》,台北:傳記文學社,1987年。
邵延淼主編,《辛亥以來人物年里錄》,江蘇淮陰:江蘇教育出版社,1993年。
金耀基,《中國民主之困局與發展》,台北:時報出版公司,1991年。
金鐘主編,《共產中國五十年》,香港:沖天有限公司開放雜誌社,1999年。
胡偉希、高瑞泉、張利民著,《十字街頭與塔──中國近代自由主義思潮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
孫家麒,《我為什麼脫離臺灣國民黨》,香港:自力出版社,1961年。
孫家麒,《蔣經國竊國內幕》,香港:自力出版社,1961年。
秦孝儀主編,《中國現代史辭典──史事部分(二)》,台北:近代中國出版社,1987年。
馬五(雷嘯岑),《政治人物面面觀》,香港:風屋書店,1986年。
馬維政等編,《中國共產黨和民主黨派關係史》,長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5年。
張元傑總編,《台灣全記錄,1500 B. C.∼1989 A. D.》,台北:錦繡出版社,1990年。
張玉法,《近代中國民主政治發展史》,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99年。new window
莫理斯.迪韋爾熱 ( Maurice Duverger ) 著、雷競璇譯,《政黨概論》,香港:青文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1年。
郭廷以編著,《中華民國史事日誌》,第四冊,南港: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58年。
陳志奇,《美國對華政策三十年》,台北:中華日報社,1980年。
陳崇龍、謝俊主編,《海峽兩岸關係大事記》,北京:中共黨史出版社,1993年。
湯一介編,《論傳統與反傳統》,台北:聯經出版社,1989年。
楊天石,《海外訪史錄》,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98年。
楊奎松,《中共與莫斯科的關係(1920─1960)》,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97年。
葉永烈,《歷史悲歌──「反右派」內幕》,香港:天地圖書有限公司,1995年。
雷嘯岑,《憂患餘生之自述》,台北:傳記文學出版社,1982年
鄭大華,《張君勱傳》,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
薛化元,《《自由中國》與民主憲政》,台北:稻鄉出版社,1996年。
謝泳,《逝去的年代──中國自由知識分子的命運》,香港:天地圖書公司,1999年。
蘇格,《美國對華政策與台灣問題》,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1998年。
顧貝克 ( Anthony Kubek ) 著、新中國出版社譯,《遠東是怎樣失去的》,台北:譯者自印,1970年。
(四)論文
孔復禮著,李孝悌、沈松僑譯,〈公民社會與體制的發展〉,《近代中國史研究通訊》,第十三期(1992年3月)。
王杏慶發言,在「民主的香火──中國民主運動發展史(二)」座談會,《八十年代》,第四卷第一期(1982年2月15日)。
李微塵,〈在目前國際局勢演變下對我們現局的再認識〉,氏著,《中國局勢的必然發展》,香港:自由出版社,1950年。
李微塵,〈對中國局勢的認識〉,氏著,《中國局勢的必然發展》,香港:自由出版社,1950年。
李澤厚,〈五四的是是非非──李澤厚先生答問錄〉,湯一介編,《論傳統與反傳統》,台北:聯經出版社,1989年。
汪仲弘註釋,〈台北舊書攤上發現的「總統府秘書長箋函稿」〉,《傳記文學》,第七十一卷第四期(1997年10月10日)。
林毓生,〈中國自由民主運動的回顧與前瞻〉,氏著,《政治秩序與多元社會》,台北:聯經出版社,1989年。
馬五(雷嘯岑),〈「自由人」之產生與夭折〉,氏著,《政治人物面面觀》,香港:風屋書店,1986年。
張淑雅,〈台海危機前美國對外的政策(1953─1954)〉,《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二十三期(1994年6月)。new window
陳正茂,〈宣揚第三勢力的自由陣線〉,《全民半月刊》,第十二卷第十期(1991年11月25日)。
陳正茂,〈闡述五○年代香港「第三勢力」運動〉,《傳記文學》,第七十一卷第五期(1997年11月10日)。
楊天石,〈50年代在香港和北美的第三種力量──讀張發奎檔案札記之二〉,楊天石,《海外訪史錄》,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98年。
劉賓雁,〈難忘的一九五六∼五七──毛澤東發動反右運動的前後〉,金鐘主編,《共產中國五十年》,香港:沖天有限公司開放雜誌社,1999年〉。
冀建中,〈毛將焉附〉,湯一介編,《論傳統與反傳統──五四70周年紀念文選》,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9年。
戴晴,〈儲安平與黨天下〉,林道群、吳讚梅編,《這也是歷史:從思想改造到文化革命(1949─1979)》,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1993年。
二、西、日文部分
Barnett, A. Doak to Rogers, Walter S., September 1 , 1952 ,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胡適紀館館藏檔。
Giddens, Anthony, The Third Way : The Renewal of Social Democracy . Malden , Mass. : Polity Press , 1998 .
Chang, Carsun, The Third Force in China. New York: Bookman Associates Inc. ,1952 .
Department of State, Foreign Relations of the United States,1949 ( Washington : United States Government Printing Office , 1978 ) , Vol. Ⅷ , The Far East : China.
Department of State, Foreign Relations of the United States, 1950 ( Washington : United States Government Printing Office , 1976 ) , Vol. Ⅵ , East Asia and The Pacific.
Department of State, Foreign Relations of the United States, 1951 ( Washington : United States Government Printing Office , 1983 ) , Vol. Ⅶ , Korea and China.
Department of State, Foreign Relations of the United States,1952 -1954 ( Washington : United States Government Printing Office , 1985 ) , Vol. ⅩⅣ , China and Japan.
Davis, Michael C., ed., Confidential U. S. State Department Central Files. China,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 1955-1959【microfilm】:Internal Affairs. Frederick , MD:University Publications of America , 1987 .
Davis, Michael C., ed., Confidential U. S. State Department Central Files. Formosa, Republic of China , 1950-1954【microfilm】: Internal Affairs. Frederick , MD:University Publications of America , 1986 .
Yang, Tianshi, “ The Third Force in Hong Kong and North America During the 1950s “, in Jeans, Roger B.,ed., Roads Not Taken : The Struggle of Opposition Parties in Twentieth-Century China . Oxford : Westview Press , 1992 .
菊池貴晴,《中国第三勢力史論──中国革命におけゐ第三勢力の総合的研究》,東京:汲古書院,1987年。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