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臺灣紀念郵票與時代意涵之研究—以兩蔣時期為中心(1945-1988)
作者:楊紫瑩
作者(外文):Yang, Tzu-Zing
校院名稱:中國文化大學
系所名稱:史學系
指導教授:陳鵬仁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19
主題關鍵詞:紀念郵票歷史記憶文化復興國族教育Commemorative StampsHistorical MemoryCultural RenaissanceNational identity education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10
近代新式郵政制度的出現,免除古代郵驛制度的各種弊端。同時,應運而生的郵票,是經過政府單位選定主題印製而成,是一種公開發行的有價票券,透過郵政系統的傳遞,流通於世界各地。故郵票在圖像與數字或文字的結合之下,蘊含著象徵意義。郵票與發行國的國家形象、局勢環境、政治決策、文化背景息息相關,其中尤以「紀念郵票」具有特定的發行目的,是以紀念某一事件而特別發行的郵票。其目的在對內宣達政令,對外表明國家的立場與特色。因此,郵票成為另類的記錄國家歷程與軌跡的重要史料。
本文以戰後兩蔣主政時期所發行之紀念郵票所乘載的時代意涵為探討對象,藉由歷年發行紀念郵票上的設計風格的變化,觀察當代的社會文化變遷。在蔣中正時期以建設臺灣、光復大陸、穩定發展,厚植國力為主。此時期各類型的紀念郵票主題,以反共復國為導向的國族教育為主。在蔣經國時期,臺灣經濟穩定發展,政府帶動國家的民主改革,奠定三民主義之民主憲政基礎。其次,在幾番嚴重的外交事件與能源危機的衝擊下,影響著國家的政經環境;而此時期國民體育的振興,經濟上的蓬勃發展,莊敬自強的凝聚意識,皆躍於當代郵票圖像上。
透過郵票與其他媒介的宣傳,潛移默化中,建立了社會忠孝節義的核心價值。當代國族教育成功,也為外交風暴與兩岸軍事對峙的特殊時期,帶來社會人心的安定力量。再者,在郵票票面上加蓋的改值痕跡,紀錄了大環境的劇烈變動;郵票票值的變化,反映當代的經濟現象。郵票紙質色澤的演進,呈現製作技術的進步。由於票面圖像主題受到政治外交、社會經濟與文化環境的影響,反映了當代的背景特色,瀏覽其中,重現歷史記憶。
從本研究可以了解到郵票的發行時機與其呈現的圖像,是深具意義的。中華民國從1912年成立至今,外在環境影響著它的政治、社會、經濟、文化等層面,從中我們可以觀察到執政者在面對這些不可控的因素下,做出因應決策與執行,在歷史的進程裡,有時順勢而為、盡如人意,有時大勢已去、難以挽回,無論順逆之境,皆在考驗、淬煉、造就這個國家的生命能量。
Since the early modern period, the emergence of the modern western postal service system was to solve the various drawbacks of ancient postal. Accordingly, stamps, the subjects of which were selected by a government, had been issued to be securities circulating all over the world through the postal system. Therefore, stamps were endowed with different symbolic implications when combined with images, numbers, or language words. The issuing of stamps were directly related to the national images, surroundings, political decision-makings, and cultural backgrounds of their issuer countries. “Commemorative stamps,” in particular, were specifically issued to commemorate certain historical events. Domestically, they may publicize governmental orders; internationally, they may express a country’s position and national characters. Therefore, stamps become an alternative national history record and tracks.
This dissertation aims to explore the implications of the times presented in the commemorative stamps issued during the post-war presidencies of Chiang Kai-shek and Chiang Ching-kuo. It then proceeds to observe contemporary social culture of commemorative stamps of various years through their designing styles and changes. Over the Chiang Kai-shek years, the government had been focused on the construction of Taiwan, restoration of Mainland China, stable development, and amassing of national power. So the various styles of commemorative stamps at this time were chiefly for national identity education, restoring leadership in mainland China. During the period of Chiang Ching-kuo, Taiwan’s economy steadily boomed and the government initiated democratic reformations, laying the ground for constitutional democracy based on the Three People’s Principles. Although Taiwanese politico-economic environment was influenced by several diplomatic incidents and energy crises, it strove to raise itself up in international sports, economic booming, and self-strengthening consciousness. All this was presented in contemporary stamp images.
Through the propaganda of stamps and other medium, the social core values of loyalty, filial pity, chastity, righteousness, had become deep-seated in Taiwan. And the success of contemporary national identity education safeguarded the society in a period of diplomatic storms and the cross-strait military confrontation. The marks of added values on stamps witnessed the changes of big environment. The rise of stamp values reflected contemporary economic phenomenon. The development of stamp’s paper quality and color represented the progress of technology. Under the impact of politico-diplomatic, socio-economic and cultural environment, the subjects of stamp images also reflected the features of contemporary background. The reviewing of all this can represent a historical memory.
Through this research, we come to conclude that the date of issue and images of stamps have profound implications. The Republic of China was proclaimed in 1912. Up to present, its political, social, economic, cultural aspects have been influenced by diplomatic surroundings. Under these uncontrollable factors, the leaders of the country have made responding decisions and excused them. In the course of history, some policies were done by taking advantage of the situation just as one wished; some policies were pursued against a phase, harsh and unsalvageable. Be it an advantageous or adverse situation, it is the trial, sharpening, enhancing of the country’s life energy.
徵引文獻
一、檔案資料
1.內政部檔案,「會商修正紀念日、節日實施辦法」,〈修正紀念節日實施辦法案〉,《內政部檔案》,內政部藏,檔案號:0071/B11802/19/0001/001。
2.內政部檔案,「檢送祭孔委員會第八次會議記錄」,〈改進祭孔禮樂案〉,內政部藏,檔號:0063/B11805/5/0002/006。
3.內政部檔案,「依照規定擬具孔子誕辰舉行紀念及祀孔典禮意見」,〈孔子誕辰紀念及祀孔典禮案〉,《內政部檔案》,內政部藏,檔號:0039/B11815/13-1/0001/001。
4.「檢送祭孔委員會第八次會議記錄」,〈改進祭孔禮樂案〉,《內政部檔案》,內政部藏,檔號:0063/B11805/5/0002/006。
5.內政部檔案,「總統府秘書長函復孔子誕辰請派員致祭一案」,〈孔子誕辰紀念及祀孔典禮案〉,內政部藏,檔號:0039/B1181/13-1/0001/001。
6.內政部檔案,「總統府秘書長函為中華民國各界紀念先總統蔣公逝世紀念擬與恭謁總統蔣公陵寢合併舉行一案」附件,〈總統蔣公是世紀念日案〉,內政部藏,檔號:0065/B11802/12/0001/008。
7.中華電信股份有限公司檔案,案名:《桃園國際機場航站大啟用時間即電信中心機房工程竣工日期》,檔號:A315800000M/0066/G21/000020,管有機關:國家發展委員會檔案管理局。
8.外交部檔案,「中國加入萬國郵政會案」,〈1914年2月2日,外交部收交通部1月31日函-擬具照會瑞士政府加入萬國郵政會文二件,希查照酌核辦理,見覆由〉,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檔案館藏,檔號:03-02-080-01。
9.外交部情報司檔案,「外交部致電駐聯合國代表辦事處希查收上總統書並相機運用」,外交部藏,檔號:外(41)情二字第03384號,1952年4月11日。
10.外交部情報司檔案,「外交部致電駐聯合國代表辦事處關於反共戰俘成總統血書」(附件二 反共義士致總統之血書七件),檔號:情臺字42發字第624號,1952年10月19日。
11.外交部情報司檔案,「國防部電請外交部設法加強報導遣俘事」,1952年4月21日,檔號:(41)茂萬1509號。
12.外交部檔案,「處理反共義士歸國之經過」,《外交部(情報司)檔案》,國史館藏,檔號:172-3/5121。
13.外交部檔案,《日英會談與臺灣地位問題》,檔號:A30300000B/0053/13.1/12,1964年5月。
14.外交部檔案,《對日和約》,檔號:A30300000B/0039/12.6/36,1950年。
15.外交部檔案,「七千共俘上書聯軍」,〈韓境共俘問題〉,《外交部(情報司)檔案》,國史館藏,檔號:172-3/5908,1952年2月12日。
16.外交部檔案,〈反共義士之友運動簡則〉,案名:「訪問韓戰反共義士捐款慰勞」,檔號:A303000000B/0043/005.7/0001,1943年,管有機關:國家發展委員會檔案管理局,。
17.外交部檔案,〈外交部致電國防部關於韓境共俘上總統血書事〉,1952年5月2日,外交部藏,檔號:外(41)情二字第04082號。
18.外交部檔案,〈宣慰韓戰反共戰俘參考資料〉1953年8月15日),〈在韓中共俘虜〉,《外交部國際組織司檔案》,外交部藏,檔號:633.43/005。
19.外交部檔案,「美方要求訊問中共俘虜與來台反共義士」,本檔案為國防部下令海軍總部派艦至與那國島接獲曙光號來臺之公文。管有機關:國家發展委員會檔案管理局,檔號:A303000000B/0041/405.7/26。
20.外交部檔案,〈基督教萬國聯合會挑選投奔自由難民赴美報導共匪罪行〉,1962年,《外交部檔案》,管有機關:國家發展委員會檔案管理局,檔號:A303000000B/004/405.7/34。
21.外交部檔案,案名:美援協定,檔號:A303000000B/0036/604.7/0002,檔案管有機關:國家發展委員會檔案管理局。
22.外交部檔案,案名:復員計畫,檔號:A303000000B/0034/815.01/0015,檔案管有機關:國家發展委員會檔案管理局。
23.外交部檔案,「外交部長周書楷致外交部常務次長陳雄飛政務次長蔡維屏電」(紐約,1971年9月16日19時發,9月17日15時收),聯合國代表權,《外交部秘書處檔案》,檔號:818.4/0003。
24.交通部檔案,郵政總局第762號通令,1938年11月19日。
25.交通部檔案,郵政總局第770通令,1940年5月30日。
26.交通部檔案,郵政總局第2599號通代電,1943年5月8日。
27.交通部檔案,郵政總局渝視字第106號,密通代電附件「抗戰時期前線作戰官兵交寄家書優待辦法」,1943年。
28.交通部檔案,郵政總局例會通字第1257號訓令,1947年6月10日。
29.交通部檔案,郵政總局供會通字第1766號訓令,1948年4月9日。
30.交通部檔案,郵政總局第2599號通代電,1943年5月8日。
31.交通部檔案,郵政總局第762號通令,1938年11月19日。
32.交通部檔案,郵政總局第770通令,1940年5月30日。
33.交通部檔案,郵政總局渝視字第106號,密通代電附件「抗戰時期前線作戰官兵交寄家書優待辦法」,1943年。
34.交通部檔案,交通部赴外交部二年函字第二五六號公函,近史所檔案館藏,檔號:第03~02,24~35-1號,1913年2月23日,。
35.行政院檔案,《1941年1月4日交通部起草呈行政院文》, 1941年1月23日,勇肆字第1315號指令准予備案。
36.行政院檔案,《1941年1月4日交通部起草呈行政院文》,行政院1941年1月23日,勇肆字第1315號指令准予備案。
37.行政院檔案,〈戰區設置軍郵辦法〉十九條, 1955年6月。
38.行政院檔案,案名:鄉鎮倉庫新建工程卷,檔號:0048/1103/001,來源機關:行政院新聞局,管有機關:國家發展委員會檔案管理局。
39.行政院檔案,案名:閱讀豐年雜誌,檔號:0011/0002/1,來源機關:行政院新聞局,管有機關:國家發展委員會檔案管理局。
40.行政院檔案,案名:農民廣播電臺農民之聲節目女播音員,檔號:0046/0004/1,來源機關:行政院新聞局,管有機關:國家發展委員會檔案管理局。
41.行政院檔案,案名:拍攝紀錄片場景,檔號:0044/0002/1,來源機關:行政院新聞局,管有機關:國家發展委員會檔案管理局,1955年。
42.案名:《臺鐵鐵路電氣化》,檔號:A329000000G/0066/E-3.0.1/01,來源機關: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管有機關:國家發展委員會檔案管理局;
43.案名:《化學工業》,檔號:A329000000G/0066/P-84/01,1977~1985年,來源: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管有機關:國家發展委員會檔案管理局。
44.近史所檔案館,第03~02,24~35-1號檔,交通部赴外交部二年函字第二五六號公函,1913年2月23日。
45.唐縱,〈日本投降後我方處置之意見具申〉,國史館藏,《蔣中正總統檔案》,《特交檔》。
46.國史館藏檔案,「總統蔣中正接見美國總統私人代表墨菲大使談話紀錄」,〈黨政軍文卷/05國際情勢與外交/128外交-蔣中正接見美方外交大使談話紀錄〉,《蔣經國總統檔案》,1971年4月23日。
47.國史館藏檔案,〈本省實施土地改革概況〉,《地政處檔案》,檔號073,目錄號453。
48.國史館臺灣文獻館檔案,〈渝勝輪運抵高雄港起卸9千噸肥料〉,檔號:0044224008083011。
49.國史館臺灣文獻館檔案,〈嚴禁青蛙買賣以利糧食增產〉,檔號:0040766107240002,。
50.國防部檔案,蔣經國呈〈反共義士就業輔導處工作總報告〉,1954年6月,《留韓反共義士處理案》,《國防部檔案》,國防部藏,檔號:000123800100144。
51.國防部檔案,蔣經國呈〈反共義士就業輔導處工作總報告〉1954年6月,《留韓反共義士處理案》,《國防部檔案》,國防部藏,檔號:0001238900090047、0001238900090042。
52.國防部檔案,蔣經國呈〈反共義士就業輔導處工作總報告〉1954年6月,《留韓反共義士處理案》,《國防部檔案》,國防部藏,檔號:0001238900090042-50。
53.國防部檔案,蔣經國呈〈反共義士就業輔導處工作總報告〉1954年6月,《留韓反共義士處理案》,《國防部檔案》,國防部藏,檔號:000123800100144。
54.國防部檔案,蔣經國呈〈反共義士就業輔導處工作總報告〉1954年6月,《留韓反共義士處理案》,《國防部檔案》,國防部藏,檔號:0001238900090047、0001238900090042。
55.國防部檔案,蔣經國呈〈反共義士就業輔導處工作總報告〉1954年6月,《留韓反共義士處理案》,《國防部檔案》,國防部藏,檔號:0001238900090042-50。
56.國防部檔案,蔣經國呈〈反共義士就業輔導處工作總報告〉1954年6月,《留韓反共義士處理案》,《國防部檔案》,國防部藏,檔號:0001238900090042。
57.國防部檔案,〈對留韓反共志士來台處理方案的意見〉,〈留韓反共義士處理案〉,《國防部檔案》,國防部藏,檔號:000123870006010。
58.國防部檔案,〈對留韓反共志士來台處理方案的意見〉,〈留韓反共義士處理案〉,《國防部檔案》,國防部藏,檔號:0001238700060101。
59.蔣經國總統文物,典藏號:005-010100-00037-001,管有機關:國史館。
60.臺北市政府檔案,案名:實施耕者有其田一般業務案,檔號:A379000000A/0036/184.3/1,管有機關:國家發展委員會檔案管理局。
61.國家發展委員會檔案管理局,案名:〈台東大武圳灌溉工程第一期工程開工報告〉,檔號:0038/0436/0022,1949年3月。
62.國家發展委員會檔案管理局,案名:〈臺灣省參議會召開第一屆第六次大會第四次會議〉,檔號0037/6/1,管有機關:國家發展委員會檔案管理局。
63.國家發展委員會檔案管理局,案名:〈臺灣區生產管理委員會組織規程與常務委員、委員暨顧問名單〉,檔號:0038/0032.34/0220,管有機關:國家發展委員會檔案管理局。
64.國家發展委員會檔案管理局,案名:〈臺灣省施政方針〉,檔號:0038/0111/0005,管有機關:國家發展委員會檔案管理局。
65.國家發展委員會檔案管理局,案名:〈臺灣省國語推行委員會組織規程簽〉,1946年8月28日,檔號:0036/012/3,管有機關:國家發展委員會檔案管理局。
二、史料專書:
(一)、古籍史料
1.(漢)司馬遷撰,《史記》卷28,臺北 : 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2.(漢)劉向,《古列女傳》,臺灣: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3.(東漢)許慎,(清)段玉裁注,《說文解字》,臺北:藝文印書館,1955年。
4.(唐)杜佑,《通典》,卷7,典41,北京:中華書局,1988年。
5.(元)脫脫,《宋史》,卷181、365,北京:中華書局,1977年。
6.(宋)歐陽修、宋祈撰;楊家駱主編,《新唐書》,卷51,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2010年。
7.(南宋)李燾編撰,《續資治通鑑長編》卷118,北京,中華書局,1995。
8.(元)脫脫,《宋史》,卷365,臺北:中華書局,1965。
9.(清)文慶等纂,《籌辦夷務始末.同治朝》卷40,臺北:文海出版社,1971年。
10.(清)王彥威輯撰,《清季外交史料》,卷6,北平:鉛印本,1933-1935年。
11.(清)朱壽明纂,《光緒朝東華續錄選輯》(下),臺北:台灣銀行,1969年。
12.(清)何良棟輯,《皇朝經世文四編》,臺北:文海出版社,1911年。
13.(清)李鴻章,《李文忠公全集》,卷5,上海:商務印書館,1921年。
14.(清)邵之棠,《皇朝經世文統編》,臺北:文海出版社,1980年。
15.(清)席裕福撰,《皇朝政典類纂》,卷474,臺北:文海出版社,1969年。
16.(清)張廷玉等撰;楊家駱主編,《明史》,卷68,臺北:鼎文書局,1980年。
17.(清)馮桂芬,《校邠廬抗議》上卷,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
18.(清)賈楨等編,《籌辦夷務始末.咸豐朝》,卷27,臺北:文海出版社,1970年。
19.(清)趙爾巽等著,《清史稿》,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
20.(清)劉錦藻撰,《清朝續文獻通考》,卷353、375、377,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36年。
21.(清)鄭觀應,《盛世危言》,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
22.(清)蔣毓英《臺灣府志》,臺北:國史館臺灣文獻館,1993年。
23.故宮博物院明清檔案部編:《清末籌備立憲檔案史料》,臺北:中華書局,1979年。
24.(日)臺灣總督府,《海南島志》,臺北編者,昭和11年。

(二)史料文獻
1.王士英,《中國郵政史料叢稿》,臺北:今日郵政月刊社,1984年。
2.王正華編,《中華民國與聯合國史料彙編—中國代表權》,臺北:國史館,2001。
3.王孟瀟,〈清代末葉之文報局〉,《郵政資料》二集,臺北:臺北郵政博物館,1967年。
4.中國近代經濟史資料叢刊編輯委員會主編,《中國海關與郵政》,北京:中華書局,1988年。
5.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編,《清代檔案史料叢編第七輯》,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
6.尹慶耀,《中共對外關係史料(上)》,臺北:作者自版,1999年。
7.外交部編,《處理反共義士歸國之經過》,臺北:外交部,1954年10月。
8.交通部郵政總局編,《民國十年郵政年報》,臺北:交通部郵政總局,1922年。
9.交通部郵政總局,《郵政法》,臺北:交通部郵政總局,1924年。
10.交通部年鑑編纂委員會,《交通年鑑》,南京:交通部年鑑編纂委員會,1935年。
11.交通鐵道部交通史編纂委員會,《交通史郵政編》(四),臺北:交通鐵道部交通史編纂委員會,1930年。
12.交通部郵政總局編印,《郵政研究報告二-發行郵票政策之研究》,臺北:交通部郵政總局,1970年。
13.交通部郵政總局編,《中華郵政七十週年紀念-郵政大事記》第一集上、下冊,臺北:交通部郵政總局,1966年。
14.交通部郵政總局,《郵政法》,臺北:交通部郵政總局,2011年版。
15.臺北郵政博物館,《大清海關服務人名錄》影本,1895年。
16.吳質卿,《臺灣戰爭日記》,載於《中國近代史資料》,第三卷,1962年。
17.吳興鏞《黃金檔案-國府黃金運台》,臺北:時英出版社,2007年10月。
18.李雲漢主編,劉維開編輯,《中華民國抗日戰爭圖錄》,臺北:近代中國出版社,1995年8月14日。
19.何應欽,《中國戰區中國陸軍總司令部處理日本投降文件彙編》,上卷,臺北:國防部,1969年3月。
20.周琇環,《戰後外交史料彙編-韓戰與反共義士篇(一)》,臺北:國史館,2005年。
21.周琇環,《戰後外交史料彙編-韓戰與反共義士篇(二)》,臺北:國史館,2006年。
22.孫少穎,《大龍郵票與清代郵史》,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9年。
23.教育部編,《教育部實施九年國民教育籌備工作報告》,臺北:教育部,1968年。
24.教育部編,《第五次全國教育會議報告》,臺北,教育部,1970年。
25.秦孝儀編,《總統蔣公思想言論總集》,卷20,演講,臺北:中正文教基金會,1943年。
26.秦孝儀編,《總統蔣公思想言論總集》,卷24,演講,臺北:中正文教基金會,1960年。
27.秦孝儀編,《總統蔣公思想言論總集》,卷28,演講,臺北:中正文教基金會,1965年。
28.秦孝儀編,《總統蔣公思想言論總集》,卷29,演講,臺北:中正文教基金會,1967年。
29.秦孝儀編,《總統蔣公思想言論總集》,卷34,書告,臺北:中正文教基金會,1969年。
30.秦孝儀編,《總統蔣公思想言論總集》,卷37,文錄,臺北:中正文教基金會,1984年。
31.秦孝儀編,《總統蔣公思想言論總集》,卷40,書面致詞,臺北:中正文教基金會,1984年。
32.秦孝儀編,《先總統蔣公嘉言總集》,第4冊,臺北: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黨史委員會,1981年。
33.秦孝儀編,《總統蔣公大事長編初稿》,卷8,臺北:中正文教基金會,1978年。
34.秦孝儀編,《總統蔣公大事長編初稿》卷4,臺北:中正文教基金會,1978年。
35.國史館,《土地改革史料》,臺北:國史館,1988年。
36.國史館史料處編,《金門古寧頭、舟山登步島之戰史料初輯》,臺北:國史館出版,1979年。
37.國防部史編局編印,《美軍在華工作紀實(顧問團之部)》(臺北:國防部史編局,1981年。
38.國防硏究院院長訓詞編委會編,《陽明山講習錄 : 院長訓詞》,臺北:國防硏究院院長訓詞編委會,1962年。
39.國家發展委員會檔案管理局編,《曙光黎明-臺灣光復檔案專輯選輯》,新北市:檔案局,2015年10月。
40.張世瑛、蕭李居,《中華民國政府遷臺初期重要史料彙編-臺海危機(二)》,臺北:國史館,2013年。
41.張其昀主編,《先總統蔣公全集》,第2冊,臺北:中國文化大學,1984年。
42.張其昀主編,《先總統蔣公全集》,第3冊,臺北:中國文化大學,1984年。
43.許瑞浩、周琇環、廖文碩編輯,《中華民國政府遷臺初期重要史料彙編-嚴家淦與國際經濟合作》,臺北:國史館,2013年。
44.教育部教育年鑑編纂委員會編,《第三次中華民國教育年鑑:總述》,臺北:正中書局,1974年。
45.郵政總局,《民國十年郵政事務總論》,上海,郵政總局,1922年。
46.臺灣省文獻委員會、國防部史政編譯局編,《八二三戰役文獻專輯》,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4年。
47.臺灣文獻委員會編,《抗戰與臺灣光復史料輯要》,台中:臺灣文獻委員會,1995 年。
48.臺灣銀行印行,《淡新檔案行政編:初集》(下),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編,1997年。
49.樓祖詒,《中國郵驛史料》,南京:人民出版社,1958年。
50.潘安生,《郵政史料》,臺北:郵政博物館,1969年。
51.蔣中正,《蔣主席在首都慶祝還都大會上對全國同胞致訓》,1946年5月5日,中正紀念堂展示。
52.薛月順、曾品滄、許瑞浩,《戰後臺灣民主運動史料彙編(一)從戒嚴到解嚴》,臺北:國史館,2000年。
53.關賡麟,《交通史郵政篇》,第四冊,南京:交通部,1930年。
54.饒宗頤,《潮州志匯編》,交通志,香港:龍門書局,1965年。

(三)、一般專書
1.丁惠永,《中國百年大寫真》,吉林:吉林人民出版社,1996年。
2.大崙尾藝術工作隊,《彼岸-起義與叛逃的歷史回顧》,臺北:大崙尾藝術工作隊,2004年。
3.中央日報編,《中央日報:五十年來社論選集》,臺北:中央日報, 1978年。
4.中央日報編印,《歷史巨人的遺愛—蔣故總統經國先生紀念專輯》,臺北:中央日報,1988年。
5.中央改造委員會第四組編,《宣傳手冊》,臺北:中央改造委員會,1952年6月。
6.中央委員會第二組編著,《從大陸來信看--共匪「文化大革命」暴行》,第1至2輯,臺北:中央委員會,1967-1969年。
7.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毛澤東文集》,第七卷,北京: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1993年。
8.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周恩來年譜(1949-1976)》,上卷,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出版,1997年。
9.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建國以來毛澤東文稿》,第七冊,北京: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出版,1992年。
10.中國大陸災胞救濟總會編,《韓戰反共義士歸國紀實》,臺北:中國大陸災胞救濟總會,1988年。
11.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編,《當代中國軍隊的軍事工作》,上冊,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9年。
12.中國近代經濟史資料叢刊編輯委員會主編,《中國海關與郵政》,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
13.中國教育學會編,《九年國民教育實施二十週年紀念文集》,臺北:臺灣書店,1988年。
14.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臺灣光復紀實》,臺北:柏氏科技藝術(江蘇出版社授權),2005年。
15.中國國民黨中央黨史委員會、國史館、中國文化大學編,《張其昀先生文集》,卷16,臺北:中國文化大學出版部,1989年。
16.中華民國年鑑設編印,《中華民國年鑑》,臺北:中華書局,1951年。
17.中華人民共和國信息產業部《中國郵票史》編審委員會編,《中國郵票史》,第一卷,北京:商務印書館,1994年。
18.中華人民共和國信息產業部《中國郵票史》編審委員會編,《中國郵票史》,第二卷,北京:商務印書館,2004年。
19.中華人民共和國信息產業部《中國郵票史》編審委員會編,《中國郵票史》,第三卷,北京:商務印書館,2004年。
20.中華人民共和國信息產業部《中國郵票史》編審委員會編,《中國郵票史》第四卷,北京:商務印書館,2004年。
21.中華郵政史編纂小組,《中華郵政史:中華民國建國一百年紀念》,臺北,中華郵政股份有限公司,2011年。
22.互助營造股份有限公司,《臺灣營造業百年史》,臺北:遠流,2012年。
23.天津編輯中心編,《顧維鈞回憶錄縮編(下)》,天津:中華書局,1997年。
24.文馨瑩,《經濟奇蹟的背後-臺灣美援經驗的政經分析(1951~1965)》,臺北:自立晚報社文化出版部,1990年。
25.王功安、毛磊主編,「國共兩黨關係通史」(1921-1991),武昌:武漢大學出版社,1991年8月。
26.王作榮,《我們如何創造了經濟奇蹟》,臺北:時報文化,1978年。
27.王功安、毛磊主編,《國共兩黨關係通史》(1921-1991),武昌:武漢大學出版社,1991年8月。
28.王孟瀟,〈清代末葉之文報局〉,《郵政資料》二集,臺北:臺北郵政博物館,1967年。
29.王明珂,《華夏邊緣:歷史記憶與族群認同》,臺北:允晨文化實業股份有限公司,1997年。
30.王長璽、張維光,《臺灣土地改革》,臺北:臺灣省新聞處,1954年。
31.王彥,《砲擊金門》,南京:江蘇文藝出版社,1992年。
32.王泰來、郭冬編著,《見證1900~1911--解讀晚清明信片》,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2012年。
33.李明亮原著,王威智編,《臺灣老虎郵:百年前臺灣民主國發行郵票的故事》,臺北:蔚藍文化,2018年。
34.世界反共聯盟中華民國分會,《世盟奮鬥二十年》,臺北:世界反共聯盟中華民國分會,1987年。
35.世界知識出版社,《中美關係資料彙編》,第2輯,下,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1980年。
36.世界知識出版社編輯,《中華人民共和國對外關係文件集》,1卷,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1961年。
37.世盟中國總會編,《「華歐專案」實錄》,臺北:世界反共聯盟中華民國總會,1990年。
38.交通部郵政總局編,《郵政博物館成立紀念專輯》,臺北:交通部郵政總局,1966年。
39.交通部郵政總局編,《臺灣郵政光復廿年紀要》,臺北:交通部郵政總局,1966年。
40.江海東,《一萬四千個證人》,臺北:軍友報,1966年。
41.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編,《十項重要建設評估 》,臺北: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1979年。
42.行政院體育委員會,《中華民國建國 100年體育專輯—體育政策》,臺北:行政院體育委員會,2011年。
43.伯特蘭.羅素著,吳友三譯,《權力論》,北京:商務印書,1991年。
44.佚名,《未完成的革命-戊戌百年記》第一卷,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8年。
45.何智霖,《陳誠先生書信集—與蔣中正先生往來函電(下)》,臺北:國史館,2007年。
46.何鳳嬌編,《九年國民教育資料彙編》,臺北:國史館,2000年。
47.余玉賢主編,《臺灣農業發展論文集》,臺北:聯經出版,1975年。
48.余敏玲,《兩岸分治-學術建制、圖像宣傳與族群政治(1945-2000)》,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2014年。
49.克萊恩,《我所知道的蔣經國》,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90年2月初版。
50.吳冷西,《十年論戰-1956-1976中蘇關係回憶錄》,上冊,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1999年5月。
51.吳冷西,《憶毛主席-我親自經歷的若干重大歷史事件的片段》,北京:新華出版出版,1995年
52.吳淑鳳、陳中禹,《轉型關鍵-嚴家淦先生與臺灣經濟發展》,臺北:國史館,2014年。
53.吳淑鳳、薛月順、張世瑛編,《近代國家的型塑—中華民國際國一百年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上、下冊,臺北:國史館,2013年。
54.吳質卿,《臺灣戰爭日記》,轉載於《中國近代史資料》(重印),第三卷,1962年。
55.吳興鏞,《黃金檔案-國府黃金運台-1949年》,臺北:時英出版社,2007年10月。
56.行政院體育委員會,《建國百年體育專輯—奧林匹克活動》,臺北:行政院體育委員會,2011年。
57.呂亦成,《兩岸關係變遷(一九四九-一九九九)與反共眞諦之探討》,臺北市 : 撰者,2000年。
58.呂芳上,《中華民國近六十年發展史(上冊)》,臺北;國史館,2012年。
59.呂芳上,《中華民國近六十年發展史(下冊)》,臺北;國史館,2013年。
60.呂芳上主編:《蔣中正與民國史研究》,下冊,臺北:世界大同出版社,2011年
61.呂芳上主編,《蔣中正與民國政治II》,臺北:國立中正紀念堂管理處,2013年。
62.宋美齡,《蔣夫人宋美齡女士言論選輯》,臺北:近代中國,1998年。
63.李元平,《平凡平淡平實的蔣經國先生》,臺北:青年戰士報,1978年。
64.李元平等著,《臺海大戰下編:臺灣觀點》,臺北:風雲時代出版有限公司,1992年10月。
65.李功勤,《中華民國發展史—兼論兩個中國的互動與衝突》,臺北:幼獅文化,2004年。
66.李功勤,《百年大業-中華民國發展史》,臺北:幼獅文化,2011年。
67.李功勤,《艱困與榮光-臺灣政治發展史論》,臺北:幼獅文化,2009年。
68.李本京,《七十年中美外交關係》,臺北:黎明文化,1988年。
69.李本京,蔣緯國主編,《蔣中正先生與中美關係:從白皮書公佈到韓戰爆發》,臺北:黎明出版,1992年。
70.李志綏,《毛澤東私人醫生回憶錄》,臺北:時報文化出版公司,1994年。
71.李明亮,《臺灣民主國郵史及郵票》,花蓮:獨虎出版社,1995年。
72.李明亮原著,王威智編,《臺灣老虎郵:百年前臺灣民主國發行郵票的故事》臺北:蔚藍文化,2018。
73.李松林,《蔣經國的臺灣時代》,臺北 : 風雲時代出版,1993年。
74.李建興,《社會教育新論》,臺北:三民書局,1981年。
75.李建興,《綠旗處處飄》,臺北:幼獅文化,1984年。
76.李家泉,《臺海風雲六十年(1949-2009)》,北京:九州出版社,2010年。
77.李健兒,《劉永福傳》,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0年。
78.李筱峰,《臺灣全志•戰後臺灣變遷史略》,南投:國史館臺灣文獻館,2004年。
79.李頌平,《客郵外史》,香港:保安郵票社出版,1966年。
80.李福鐘,《世紀大革命—中華人民共和國史》,臺北:三民書局,2018年。
81.李福鐘,《世紀中國革命》,臺北:三民書局,2018年。
82.李福鐘,《臺灣全志•外交志》卷7,國際組織篇,南投:國史館臺灣文獻館,2015年。
83.李潔明著,林添貴譯,《李潔明回憶錄》,臺北:時報文化,2003年。
84.李樸生,《華僑發展簡史》,香港:海潮出版社,1962年。
85.李曙光、羅蘭波,《魅力集郵》,北京:人民郵電出版社,2009年。
86.李邁先,《西洋現代史》,臺北:三民書局,2008年。
87.汪希文、張叔儔原著,《孫中山的左右手:朱執信與胡漢民》,臺北:獨立作家,2016年。
88.沈志華編,《朝鮮戰爭:俄國檔案館的解密文件》,下冊,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2003年。
89.沈衛平,《823炮擊金門》,北京:華藝出版社,1998年。
90.邢義田,《立體的歷史—從圖像看古代中國與域外文化》,臺北:三民書局,2014年。
91.阮湘,《中國年鑑》,上海:上海商務,1924年。
92.周俊宇,《黨國與象徵—中華民國國定節日的歷史》,臺北市:國史館,2013年。
93.周恩來,《周恩來外交文選》,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1990年。
94.周琇環編,《戰後外交部工作報告》,臺北:國史館,2006年。
95.周湘華、董致麟、蔡欣容,《臺灣國際關係史:理論與史實的視角(1949-1991)》,臺北:秀威資訊科技,2017年。
96.周愚文主編,《蔣中正與臺灣教育文化發展》,臺北,中正紀念堂,2014年。
97.周憲,《視覺文化的轉向》,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3年。
98.忠烈祠改建委員會,《忠烈祠改建經過述要》,臺北:忠烈祠改建委員會出版,1969年。
99.卲宗海,《美國介入國共和談之角色》,臺北: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1995年3月初版。新加的
100.吳淑鳳、薛月順、張世瑛編,《近代國家的型塑—中華民國建國一百年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下冊,臺北:國史館,2013年。新加的
101.林正義,《一九五八年臺海危機期間美國對華政策》,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1985年初版。
102.林克、徐濤、吳旭君等編,《歷史的真實-毛澤東身邊工作人員的證言》,香港:利文出版社,1995年12 月。
103.林孝廷,《臺海、冷戰、蔣介石:解密檔案中消失的臺灣史1949-1988》,臺北:聯經,2015年。
104.林孝庭,〈開羅會議再思考〉,《戰爭的歷史與記憶:抗戰勝利七十週年學術討論會》,臺北:2015年7月,抽印本。
105.林孝庭著,黃中憲譯,《意外的國度-蔣介石、美國、與近代臺灣的型塑》,臺北:遠足文化,2017年。
106.林果顯,《「中華文化復興運動推行委員會」之研究(1966-1975)》,臺北:稻香出版,2005年。
107.林能士主編,《中國現代史》,中和:大中國圖書,2009年。
108.林桶法,〈從溪口到臺北:第三次下野期間蔣介石的抉擇〉,收錄於呂芳上主編,《蔣中正與民國政治II》,臺北:國立中正紀念堂管理處,2013年。
109.邱宏達編,《現代國際法(下)》,臺北:三民書局,1972年。
110.邵毓麟,《使韓回憶錄》,臺北:傳記文學,1980年。
111.南京大學臺灣研究所編,《海峽兩岸關係日誌(1949-1998)》,南京:九洲圖書出版社,1999年5月。
112.查時傑,《中國近代史》,中和:弘揚圖書,2007年。
113.若林正丈、劉進慶、松永正義編,《臺灣百科》,臺北,克寧,1993年。
114.徐中約,《中國近代史 (M)》,香港: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2002年。
115.徐中約,《中國近代史》,上下冊,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2005年。
116.徐世榮,〈悲慘的共有出租耕地業主--臺灣的土地改革〉,收錄於謝國興主編,《改革與改造--冷戰初期兩岸的糧食、土地與工商業變革》(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2010年。
117.徐宗本,《中國早期郵票簡介》,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9年。
118.徐焰,《臺海大戰(上篇):中共觀點》,臺北市:風雲時代出版,1992年。
119.時報文化出版事業有限公司譯,《季辛吉回憶錄—中國問題全文》,臺北:時報文化,1979年。
120.時報出版社編輯,《季辛吉回憶錄-中國問題全文》,臺北:時報出版社,1979年。
121.時報文化編輯委員會,《珍藏20世紀中國》,臺北:時報出版,2000年10月。
122.晏星,《郵票與郵史漫譚》版四,臺北:交通部郵政總局,1984年10月。
123.晏星,《中華郵政發展史》,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4年。
124.袁樹基,《反共義士專輯》,臺北:中華史記編譯出版社,1983年。
125.馬可波羅,《馬可波羅遊記》,臺北:商周出版社,2010年9月。
126.馬振犢,《台前幕後-1949-1989的國共關係》,廣東:廣東人民出版社,2002年。
127.馬楚堅,《中國古代郵驛》,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9年。
128.高明士主編,《中國近現代史—大國崛起的新詮釋》,臺北:五南圖書,2009年。
129.高明士主編,《臺灣史》,臺北:五南圖書,2008年。
130.高朗,《中華民國外交關係之演變(1950~1972)》,臺北:五南圖書,1994年。
131.高學良編著,《中國郵史通覽》(二),瀋陽:瀋陽市集郵協會,1987年。
132.孫少穎,《大龍郵票與清代郵票》,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9年。
133.馬克.奧尼爾(Mark ONeill),《赫德傳:大清愛爾蘭重臣步上位高權重之路》,中文版,香港:三聯書店,2017年。
134.國防研究院院長訓詞編纂委員會,《院長訓詞-陽明山講習錄》,臺北:國防研究院,1962年。
135.國防部史政編譯局編印,《古寧頭大捷四十週年紀念文集》,臺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局,1989年。
136.國防部史政編譯局編印,《金門保衛戰》附錄:〈節錄中共有關金門戰役之著述〉,臺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局,1997年。
137.國防部史政編譯局,《八二三炮戰勝利三十週年紀念文集》,臺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局,1988年8月23日。
138.國史館,《近代國家的類型-中華民國建國一百年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上冊,臺北:國史館,2013年。
139.國史館,《一九四九年:中國的關鍵年代學術討論會論文集》,臺北:國史館,2000年。
140.郭立民編,《中共對台政策資料選輯(1949-1991)》上冊,臺北:永業出版社,1992年4月5日。
141.張山克,《臺灣問題大事記》,臺北:華文出版社,1988年。
142.張火木,《金門古今戰史》,臺北:稻田出版社,1996年。
143.張玉法,《中國現代史略》,臺北:東華書局,2010年。
144.張玉法,《近代中國民主政治發展史》,臺北:東大圖書公司,1999年。
145.張其昀,《總動員運動概況》,臺北:中國新聞出版,1952年。
146.張炎憲,《臺灣1950-60年代的歷史省思-第八屆中華民國史專題論文集》,臺北:國史館,2007年。
147.張春英主編,《海峽兩岸關係史》,第2卷,臺北:海峽學術,2008年。
148.張春英主編,《海峽兩岸關係史》,第3卷,臺北:海峽學術,2008年。
149.張淑雅,〈蔣介石一瞥:1950年代後期日記中的觀察〉,收錄於呂芳上主編,《蔣中正與民國政治II》,臺北:國立中正紀念堂管理處,2013年。
150.張翊,《中華郵政史》,臺北:東大圖書公司,1996年。
151.張樑任,《中國郵政》上冊,上海:商務印書館,1936年。
152.張鍠焜,〈蔣中正與儒家文化教育的復興〉,周愚文主編,《蔣中正與臺灣教育文化發展》,臺北,中正紀念堂,2014年。
153.曹聚仁,《蔣經國論》,臺北:一橋出版社,1997年。
154.曹潛,《中華郵政史臺灣篇》,交通部郵政總局,1981年。
155.梁道群,《中華民國紀念節日要覽》,臺北:華僑文化出版設,1960年。
156.許雲樵,《星馬通鑑》,新加坡:新世界圖書有限公司,1958年。
157.逢先知、金沖及主編、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毛澤東傳(1949-1976)》,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1年。
158.連橫,《臺灣通史》,臺北:幼獅文化,1981年。
159.郭岱君,《臺灣經濟轉型的故事-從計畫經濟到市場經濟》,臺北:聯經出版,2015年。
160.國史館編,《一九四九年:中國的關鍵年代學術討論會論文集》,臺北:國史館,2000年
161.陳立文主編,《蔣中正與民國外交II》,臺北:國立中正紀念堂管理處,2013年。
162.陳之邁,《患難中的美國友人》,臺北:傳記文學出版社,1979年。
163.陳正茂,《臺灣史綱》,臺北:新文京出版,2003年。
164.陳正茂,《臺灣經濟發展史》,臺北:新文京出版,2003年。
165.陳正茂、林寶琮編著,《中國現代史(含臺灣開發史)》,臺北:新文京出版,2007年。
166.賴澤涵、黃俊傑主編,《光復後臺灣地區發展經驗》,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山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 1992年。
167.陳志奇,《美國對台政策三十年》,臺北:中華日報社,1981年。
168.陳芳明,〈鄭成功與施琅—臺灣歷史人物評價的反思〉,張炎憲、李筱峰、戴寶村主編,《臺灣史論文精選》上冊,臺北市 : 玉山社出版,1996年。
169.陳彥博,《決勝看八年:抗戰史新視界》,臺北:遠見,2015年。
170.陳建民,《兩岸關係中的美國因素》,臺北:秀威資訊科技,2007年。
171.陳紀瀅,〈巨濟島漢賊不兩立〉,《反共義士奮鬥史》,臺北:軍方出版品,1955年。
172.陳紀瀅,《文藝運動二十五年》,臺北:重光文藝出版社,1977年。
173.陳恭祿,《中國近代史》,香港:中和出版有限公司,2017年。
174.陳啓淸,《國家與土地改革:戰後初期臺海兩岸比較分析》,臺北:陳啓淸,1998年。
175.陳誠撰 ; 陳紫楓校訂,《陳誠先生傳 》,臺北:反共出版社,1966年。
176.陳靜瑜,《美國史》,臺北:三民書局,2007年。
177.陳鵬仁,《中日關係史》,臺北:水牛出版社,2003年10月。
178.陳鵬仁,《中國近現代史概說》,臺北:致良出版社,2013年9月。
179.陳鵬仁,《中日問題論文集》,臺北:水牛出版社,2002年3月。
180.陶文釗,《中美關係史(1911-1949)》上卷,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
181.陶文釗,《中美關係史(1949-1972)》中卷,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
182.陶文釗主編,《美國對華政策檔集(1949-1972)》,第三卷,下冊,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2005年12月。
183.湯銘新,《奧運百週年發展史》,臺北:中華臺北奧林匹克委員會,1996年。
184.彭懷恩,《臺灣發展的政治經濟分析》,臺北:風雲出版,1990年。
185.彭瀛添,《民信局發展史-中國的民間通訊事業》,臺北:中國文化大學出版部,1992年。
186.彭瀛添,《列強侵華郵權史》,臺北:華岡出版部,1979年。
187.曾一士編,《國父紀念館三十週年館慶特刊》,臺北:國立國父紀念館,2002年。
188.湯蕙蓀編,《臺灣之土地改革》,臺北:中國農村復興聯合委員會,1954年。
189.童小鵬,《風雨四十年》,北京:中央文獻出版,1996年。
190.費正清著,張理京譯,《美國與中國》,河北:世界知識出版社,2003年。
191.賀允宜,《中華民國建國史綱》,臺北:黎明文化,1985年。
192.黃仁姿,《國民黨政權與地方菁英-1950年代的農會改組》,臺北:國史館,2011年。
193.黃世明,《從郵文存》,臺北:黃氏郵學研究工作室,1999年。
194.黃自進、潘光哲,《蔣中正總統五記-學記》,卷35、63,臺北:國史館,2011年。
195.黃克武主編,《畫中有話 : 近代中國的視覺表述與文化構圖》,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2003年。
196.黃克武主編,《重起爐灶:蔣中正與1950年代的臺灣》,臺北:中正紀念堂,2013年。
197.黃定文,《僑匯的研究》,臺北:華僑委員會,1970年。
198.黃昭堂,廖為智譯,《台灣民主國研究》,臺北:前衛出版社,2006。
199.黃俊傑,《戰後臺灣的轉型及其展望》,臺北:臺大出版社,2011年。
200.黃春木,〈蔣中正與九年國民教育〉,收入在周愚文主編,《蔣中正與臺灣教育文化發展》,臺北:中正紀念堂,2014年。
201.黃剛編著,《文獻析述:中華民國/臺灣與美國間關係運作之建制(1979-1999)》,臺北:政大國研中心,2000年。
202.解放軍事科學院軍事歷史部編,《中國人民解放軍的七十年》,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1997年7月。
203.楊天石,《找尋真實的蔣介石-蔣介石日記解讀(二)》,香港:三聯書局,2010年。
204.楊天石,《找尋真實的蔣介石-蔣介石日記解讀》,香港:三聯書店,2010年。
205.楊奎松,〈毛澤東與兩次臺海危機〉,牛大勇、沈志華主編《冷戰與中國的周邊關係》,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2005年4月。
206.楊奎松,《走向破裂-毛澤東與莫斯科的恩恩怨怨》,香港:三聯書店有限公司,1999年12月。
207.當代中國出版社編,《當代中國叢書‧中國人民解放軍》上卷,北京:當代中國出版社,1994年3月版。
208.經典雜誌編著,《臺灣人文400年》,臺北:經典雜誌出版,2006年。
209.葉永烈,《毛澤東與蔣介石》,下篇.未完的棋,臺北:風雲出版社,1993年11月。
210.葉飛,《葉飛回憶錄》,北京:解放軍出版社,1988年。
211.葛永光,《蔣經國先生與臺灣民主發展:紀念經國先生逝世二十週年學術研究論文集》,臺北:幼獅文化,2008年。
212.蔣中正,《中國之命運》,臺北:中央文物,1943年3月10日。
213.僑務委員會編,《中華文化復興運動論文集》,臺北:僑務委員會,1967年。
214.廖炳惠等編,《重建想像共同體 : 國家、族群、敘述 ; 國際學術硏討會論文集》,臺北: 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2004年。
215.臧榮,《中國古代驛站與郵傳》,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4年。
216.臺灣文獻委員會,《臺灣府志》(蔣志),臺北:國史館臺灣文獻館,1993年。
217.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宣傳委員會編,《臺灣一年來之教育》,臺北: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宣傳委員會,1946年。
218.臺灣省政府教育廳編,《蔣總統對實施九年國民教育之訓示及其闡述》,臺中:臺灣省政府教育廳,1973年。
219.臺灣省政府新聞處編,《臺灣光復四十年專輯》,臺中:臺灣省政府新聞處,1985年。
220.臺灣省政府新聞處編印,《教育文化的發展與展望》,臺中:臺灣省政府新聞處,1985年。
221.臺灣省政府編印,《臺灣光復後十年施政成果集要--民國34年至44年》,臺北:臺灣省政府,1955年。
222.臺灣史蹟源流研究會編印,《劉銘傳專刊》,南投:臺灣省文獻會,1979年
223.趙既昌,〈美援的運用〉,李國鼎編,《中華民國經濟發展策略叢書》,臺北:聯經出版社,1985年。
224.趙春山主編,《兩岸關係與大陸政策》,臺北:三民書局,2013年。
225.趙春山編,《兩岸關係與政府大陸政策》,臺北:三民書局,2013年。
226.趙效宣,《宋代驛傳制度》,臺北: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83年。
227.劉世昌,《中華民國節日誌》,臺北:新聞資料供應社,1955年。
228.劉志偉,《美援年代的鳥事並不如煙》,臺北:啟動文化,2013年。
229.劉宜良(江南),《蔣經國傳》,臺北:李敖出版社,1993年。
230.劉承漢,《郵政資料》三集,臺北:臺北郵政博物館,1969年。
231.劉振魯編著,《臺灣先賢先烈專輯(第六輯)劉銘傳傳》,臺中: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79年。
232.劉進慶,《臺灣戰後經濟分析》,臺北:人間出版社,1992年。
233.劉維開,《蔣中正的一九四九—從下野到復行視事》,臺北:時英出版,2009年。
234.樓祖詒,《中國郵驛發達史》,卷374,上海:中華書局,1940年。
235.樓祖詒,《交通史郵政篇(一)》,南京:交通部,1930年。
236.潘志奇,《光復初期臺灣通貨膨脹之分析》,臺北:聯經出版,1980年。
237.潘振球,《片憶九年… 你要嗎?
238.潘振球,《臺灣九年國民教育的實施》,臺中:臺灣省政府教育廳,1972年。
239.潘振球主編,《中華民國史事紀要(初稿)-中華民國40年1至6月份》,臺北:國史館,1995年。
240.蔡錦堂,〈忠烈祠…你要吗
241.蔣經國,《蔣總統經國先生言論著述彙編》,第二集,臺北:黎明文化,1981年。
242.蔣經國,《蔣總統經國先生言論著述彙編》,第三集,臺北,黎明文化,1981年。
243.鄭梓,《(光復元年)戰後臺灣的歷史傳播圖像》,新北市:稻香出版,2013年。
244.鄭梓,《戰後臺灣的接收與重建 : 臺灣現代史硏究論集》,臺北:新化圖書,1994年。
245.鄭義,《國共香江碟戰》,香港:香港文化藝術出版社,2009年。
246.鄭觀應,《盛世危言》,臺北:中華雜誌社,1965年。
247.蕭一山,《清代通史》(四下),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7年。
248.蕭全政,《臺灣地區新重商主義》,臺北:國家政策研究資料中心,1989年。
249.蕭阿勤,《回歸現實-臺灣一九七0年代的戰後世代與文化政治變遷》,臺北: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2010年。
250.蕭阿勤、汪宏倫,《族群、民族與現代國家-經驗與理論的反思》,臺北:中央研究院社會學院,2016年。
251.賴澤涵、于子橋主編,《臺灣與四鄰論文集》,桃園: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1998年10月。
252.戴寶村主編,《臺灣歷史的鏡與窗 = The mirror and the window of Taiwan history 》,臺北:國家展望文敎基金會出版,2006 年。
253.薛化元,《臺灣貿易史》,臺北:中華民國對外貿易發展協會,2008年。
254.薛月順,《陳誠先生回憶錄--建設臺灣》(上),臺北:國史館,2005年。
255.薛月順編輯,《陳誠先生回憶錄-建設臺灣》(上),臺北:國史館,2005年。
256.簡永昌,《中華棒球史記》,臺北:簡永昌,1993年。
257.謝仕淵、謝佳芬,《臺灣棒球一百年》,南投:玉山社,2017年。
258.謝國興,《改革與改造-冷戰初期兩岸的糧食、土地、與工商業變革》,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2010年。
259.謝森中、李登輝… 你要嗎
260.韓叢耀,《中國近代圖像新聞史(1840~1919)》,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12年。
261.瞿海源、王振寰主編:《社會學與臺灣社會》, 臺北:巨流圖書,2003年。
262.聶榮臻,「聶榮臻回憶錄」,香港:明報出版社,1991年8月。
263.嚴演存,《早年之臺灣》,臺北:時報文化出版,1991年。
264.蘇格,《美國對華政策與臺灣問題》,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1990 年。

(四)、翻譯專書
1.(日)小谷豪冶郎著,陳鵬仁譯,《蔣經國先生傳》,臺北:蘭臺出版,2018年。
2.(日)尹元吉之助。《台湾の政治改革年表•覺書(1943-1987)》,東京:帝塚山大學,1988年。
3.(日)藤井志津枝,《近代中日關係史源起:1874-74年臺灣事件》,臺北:金禾出版社,1992年。新加的
4.(美)安妮.達勒瓦著,李震譯,《藝術史方法與理論》,南京:江蘇美術出版社,2009年。
5.(美)麥克法夸爾(R. Macfarquhar)、費正清(Fairbank Code)編,金光等譯,《劍橋中華人民共和國史,下卷,中國革命內部的革命:1966-1982》,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1992年8月。
6.(美)麥克法夸爾(R. Macfarquhar)、費正清(Fairbank Code)編,金光等譯,《劍橋中華人民共和國史》(上卷),革命的中國的興起:1949-1965年,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6年。
7.(美)斯塔夫里阿諾斯,董書慧、王昶、徐正源 譯,《全球通史》(A GLOBAL HISTORY FROM PREHISTORY TO THE 21ST CENTURY)下冊,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年。
8.(美)詹姆斯.埃爾金斯,汪悅進,《視覺研究:懷疑式導讀-西方當代視覺文化藝術精品譯叢》,南京:鳳凰傳媒出版集團,2010年。
9.(美)高棣民(Thomas B. Gold),胡煜嘉譯,《臺灣奇蹟中的國家與社會》,(State and Society in the Taiwan Miracle),臺北 :洞察出版社,1987年。
10.(美)理察·尼克森(Richard Milhous Nixon)著,中國時報編輯部譯,《尼克森回憶錄》(中冊),臺北:時報文化,1978年。
11.(美)陶涵(Jay Taylor),林添貴譯,《蔣介石與現代中國的奮鬥》(上、下卷),臺北:時報出版社,2010年。
12.(美)陶涵(Jay Taylor),林添貴譯,《臺灣現代化的推手:蔣經國傳》,臺北:時報文化,2000年。
13.(英)彼得.伯克(Perter Burke)著,楊豫譯,《圖像證史》,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年。
14.(英)馬克.奧尼爾著,程翰譯《赫德傳》,香港:三聯書店,2017年。
15.(英)德波拉.切利(Deborah Cherry)編:《藝術、歷史、視覺、文化》,南京:江蘇美術出版社,2010年。
16.(澳)Chris Barker著,許夢芸譯,《文化研究智點》,臺北:韋伯文化,2007年。
17.H. B. Morse(馬士),張匯文譯,"The Intemational Relations of Chinese Empire"《中華帝國對外關係史》(中譯本),卷三,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0年9月。
18.林.亨特(Lynn Hunt)編,江政寬,《新文化史》,臺北:麥田,2002年。
19.(德)韋伯(Max Weber)著,康樂等譯,《支配的類型》,臺北:遠流,1996年。
三、期刊論文:
1.丁玉寶,〈郵票上的國慶〉,《福建黨史月刊》,第6期,福建,2015年,頁63-64。
2.尹章義,〈中國現代化的實驗室-臺灣〉,《臺灣近代史論》,1988年,頁9-17。
3.尹慶耀,〈「中」美關係的回顧-截至一九九二年〉,《共黨問題研究》,24卷6期,1998年6月,頁4-13。
4.方維規,〈再論新媒介的能量〉,《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社會科學論壇》,期1A(2009/7/1,北京),頁62-73。
5.王文裕,〈《豐年》雜誌與臺灣戰後初期的農業推廣(1951~1954)〉,《高雄師大學報》,第30期,2001年,頁1-22。
6.王正華,〈藝術史與文化史的交界:關於視覺文化研究〉,《近代中國史研究通訊》,期32,2001年,頁76-89。
7.王正華,〈從兩蔣檔案看「外蒙古案」史料〉,《近代中國》,第158/159期,2004年12月,頁226-238。
8.王正華,〈蔣介石與1961年「蒙古人民共和國」入會案〉,《國史館館刊》,第19期,2009年3月,頁137-193。
9.王正華,〈蔣介石與1971年聯合國中國代表權問題〉,《國史館館刊》,第19期,2009年3月,頁131-176。
10.王帆,〈從二次臺海危機看美台軍事合作困境〉,《史學研究》,2010年第26期,頁17-22。
11.王汎森,〈歷史教科書與歷史記憶〉,《思想》,第九期,2008年,頁123-139。
12.王明珂,〈臺灣青少年的社會歷史記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報》,期25,1997年6月,頁149-182。
13.王明珂,〈臺灣與中國的歷史記憶與失憶〉,《歷史月刊》,第15期,1996年,頁34-38。
14.王明珂,〈史料的社會意義:事實、述事與展演〉,《近代中國》,2001年,頁6-13。
15.王明珂,〈過去的結構-關於族群本質與認同變遷的探討〉,《新史學》,第5卷第3期,1994年,頁119-140。
16.王恩美,〈冷戰時期學校教育中的反共形象:以臺灣與韓國兩地小學教科書文中心的分析〉,《思與言》,第48卷第2期,2010年,頁49-117。
17.王愛東,〈砲擊金門背後的政治、外交鬥爭〉,《貴州文史天地》,1999年01月。
18.王爾敏,〈中國近代知識普及化傳播之圖說形成---《點石齋畫報》例〉,《明清社會文化生態》,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7年7月,頁227-295。
19.毛育剛,〈臺灣土地改革之經濟研究〉,收入於余玉賢主編,《臺灣農業經濟發展論文集》,臺北:聯經出版,1975年,頁139-172。。
20.史習培,〈1949-1956年毛澤東解決臺灣問題的方針〉,《中共福建省委黨學報》,第273期,2004年,頁20-26。
21.史濟增,〈臺灣農業資金對經濟發展的貢獻〉,《臺灣銀行季刊》,第20卷第2期,1969年,頁60-75。
22.魯道夫.瓦格納(Rudolf G. Wagner),《進入全球想像圖景:上海的<點石齋畫報>》,《中國學術》,卷2期4(總第八期),北京:商務印書館,2001年1月,頁1-96。
23.艾凌耀,〈砲擊金門作戰述略〉,《軍事史林》雙月刊,1990年,北京,第5期,頁55-64。
24.何卓恩、周游,〈共和與革命:民初雙十節詮釋之演變〉,《社會科學研究》,成都,2011年1期,頁。
25.何仲山,〈一九五八年砲擊金門及對兩岸關係的影響〉,《軍事歷史》,1994年第2期,頁17-23。
26.何迪,「臺海危機」和中國對金門、馬祖政策的形成」,《美國研究》,北京,1988年第3期,頁14-25。
27.吳承瑾,〈動植物郵票中的環保意識與國家認同—兼談郵票的影像文獻價值〉,《新北大史學》,8期,2010/10,臺北,頁141-159。
28.吳聰敏,〈美援與臺灣經濟的發戰〉,《臺灣社會研究季刊》,第1卷第1期,1998年,春季號,頁145-158。
29.吳聰敏,〈臺灣戰後的惡性通貨膨脹(1945~1950)〉,《國史館學術集刊》,第25期,2010年,頁73-113。
30.李明峻,〈一九五0年代、六0年代國際組織內部的「兩個中國問題」〉,收入於章炎憲主編:《臺灣1950~60年代的歷史省思-第八屆中華民國史專題論文及》,臺北:國史館,2007年,頁1-88。
31.李倍雷,〈圖像還是文本:中國美術史學的基本問題〉,《山西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卷25期1,2011年2 月,頁104-107。
32.李學智,〈政治節日與節日政治—民國北京政府時期的國慶活動〉,《民國研究》,2006年5期,天津師範大學,頁63-75。
33.李鳳然,〈郵票因緣:臺灣參與冬季奧運會之研究〉,《身體文化學報 》,23期 ( 2016/12) ,頁77-93。
34.呂芳上,〈走出「黨國體制」的陰影--中國國民黨的轉型(1950-2000)〉,吳淑鳳、薛月順、張世瑛編,《近代國家的型塑—中華民國建國一百年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下冊,臺北:國史館,2013年,頁641-660。
35.陳芳明,〈鄭成功與施琅—台灣歷史人物評價的反思〉,收入於張炎憲、李筱峰、戴寶村編,《台灣史論文精選(上)》,臺北:玉山社,1996年,頁135-156。
36.汪朝光,〈威權領袖與近代中國的國家型塑—由蔣介石的自由民主觀點論起〉,收錄於吳淑鳳、薛月順、張世瑛編,《近代國家的型塑—中華民國建國一百年國際學術討論會論文集》,臺北:國史館,2013年。
37.苗言、霍志慧,〈解放後國共兩黨三次秘密和談〉,《黨史博采》,第3期,2003年,頁14-18。
38.杜巧霞,〈從經驗中學習--談美國的對外援助〉,《經濟前瞻》,第18號,1990年4月,頁39-47。
39.狄縱橫,〈駐台美軍三十年〉,《亞洲人》(轉載自香港明報月刊),創刊號,1980年,頁80-88。
40.卓仕文,〈臺灣農會政治角色的歷史變遷〉,《大葉大學通識教育學報》,第8期,2011年,頁37-52。
41.周俊宇,〈光輝雙十的歷史-中華民國國慶日近百年的歷史變貌(1912~2008)〉,《國史館館刊》,臺北:國史館,第30期,2011年,頁1-51。
42.周俊宇,〈臺灣光復與黨國認同-臺灣光復節歷史之研究(1945-2007)〉,《臺灣風物》,第58卷第4期,2008年,頁53-91。
43.周信敏,〈對臺灣「耕者有其田」政策之若干疑問--從憲法財產權保障之觀點出發〉,《土地問題研究季刊》,臺北:中國地政研究所,第2卷第3期,2003年9月,頁36-45。
44.周信燉,〈對臺灣《耕者有其田》政策之若干疑問—從憲法財產權保障之觀點出發〉,《土地問題研究季刊》,第2卷第3期,2003年,頁36-45。
45.周琇環,〈接運韓戰反共義士來臺之研究(1950-1954)〉,《國使館館刊》,第28期,2011年,頁115-154。
46.周琇環,〈韓戰期間志願遣俘原則之議定(1950-1953)〉,《國史館館刊》,第24期,2010年,頁45-88。
47.林忠正,〈光復前後兩個政府的經濟角色異同〉,《臺灣風物》,第38卷第1期,1988年,頁161-203。
48.林果顯,〈日常生活中的反共知識建構-《廣播雜誌》為中心(1952-1956)〉,《國使館學術集刊》,第14期,2007年,頁181-213。
49.林柏州,〈中華民國政府遷臺初期國慶閱兵的政治意義-民國三十八年到五十三年(1949-1964)〉,《史學彙刊》,第23期,2009年,頁193-224。
50.林桶法,〈抗戰勝利紀念活動與詮釋-九三軍人節的觀察〉,臺北:《近代中國》,第163期,2005年,頁116-131。
51.林鐘雄,〈臺灣經濟建設與美援〉,《臺銀季刊》,第21卷第1期,1967年,頁111-137。
52.邵銘煌,〈快刀與黑貓:蔣中正反攻大陸的想望〉,收入於呂芳上主編:《蔣中正與民國史研究》,下冊,臺北:世界大同出版社,2011年,頁587-611。
53.金牛,〈劉少奇密訪克里姆林宮--來自俄國檔案的秘密〉,《百年潮》,第5期,1997年,頁62-64。
54.侯家駒,〈光復初期臺灣經濟體系之重建〉,《國父建檔革命一百週年學術討論集》,第四冊,1994年,頁18-42。
55.姚村雄,〈從光復初期的社會環境探討當時臺灣的郵票設計〉,《商業設計學報》,3期,1999年7月,頁112-131。
56.柯偉林,〈中國的國際化:民國時代的對外關係〉,《二十一世紀雙月刊》,期44,1997年12月號,頁33-46。
57.皇猷欽,〈臺灣偉人形象的服飾意涵—從故宮兩座青銅像說起〉,《故宮文物月刊》卷19期7,2001年,頁62-63。
58.紀蔚然,〈重探一九五0年代反共戲劇:後世評價與時人之論述〉,《戲劇研究》,第3期,2009年,頁193-216。
59.孫文雄,〈郵票設計巨將溫學儒〉,《印刷科技》,卷9期1,1992年9月,頁23-35。
60.孫鼎之,〈美國糧援對臺灣飲食文化之影響(1955~-1965)〉,《中興史學》,第16期,2014年,頁152-173。
61.范前鋒,〈論析毛澤東和平解決臺灣問題的思路〉,《重慶社會主義學院學報》,第4期,2003年,頁15-18。
62.徐世榮、蕭新煌,〈戰後初期業佃之探討-兼論耕者有其田政策〉,《臺灣史研究》,第10卷第2期,2003年,頁35-66。
63.徐百柯,〈同時被兩岸所遺忘的傳奇人物〉《史事本色》,2005年第6期。
64.徐沛,〈近代畫報研究的文化轉向及其價值〉,四川大學文學與新聞學院,《國際新聞界》,期3,2013年,頁1-11。
65.晏星,〈一枚紀念郵票的誕生〉,《郵票與郵史漫譚第四版》,臺北,交通部郵政總局,1984年,頁107-108。
66.晏星,〈郵票設計者的話〉,《郵票與郵史漫譚第四版》,臺北,交通部郵政總局,1984年,頁109-110。
67.栗國成,〈一九五八年「臺海危機」其間臺、美、中之反應與互動〉,《國家發展研究》,第4卷第1期,2004年,頁151-206。
68.馬孟若(Ramon H. Myers),〈臺灣經濟發展史〉,《臺灣風物》,第36卷第1期,1986年,頁110-112。
69.馬凱,〈揭開臺灣土地改革神話的面紗〉,《歷史月刊》,第210期,2005年,頁52-54。
70.高素蘭,〈中共對台政策的歷史演變〉,《國史館學術集刊》,第4期,2004年,頁189-228。
71.國史館,〈中山堂受降檔案分析〉,《國史館館訊》,期5,2010年12月,臺北,頁158-163。
72.康無為(Kahn Harold),〈點石齋畫報與大眾文化形成之前的歷史〉,收錄於黃克武,《畫中有話-近代中國的視覺表述與文化構圖》,2003年,頁73-100。
73.張公權著、姚崧齡譯,〈臺灣光復初期與大陸之經濟關係〉,《傳記文學》,第37卷第6期,1980年,頁101-104。
74.張火木,〈金門古寧頭戰役〉,《金門》,第74期,2003年6月,頁23-38。
75.張玉法,《戰後中國的新局與困局》,收錄於國史館編《戰爭的歷史與記憶》,2015年,頁2-25。
76.張羽、張彩霞,〈近十年臺灣節日變遷與文化認同研究〉,《廈門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5期-總第189期,2008年,頁92-98。
77.張克難,〈美援對1950年代臺海危機期間臺灣財政融通的重要意義〉,《遠景基金會季刊》,第15卷第4期,2014年,頁105-151。
78.張惟一,〈公有耕地放租--臺灣土地改革的第一大步〉,《土地問題研究季刊》,臺北:中國地政研究所,第2卷第3期,2003年9月,頁2-12。
79.張淑雅,〈「主義為前鋒,武力為後盾」:八二三砲戰與「反攻大陸」宣傳的轉變〉,《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70期,2010年,頁1-49。
80.張淑雅,〈一九五○年代美國對台決策模式分析〉,《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40期,2003年6月,頁1-54。
81.張淑雅,〈中美共同防禦條約的簽訂:一九五○年代中美結盟過程之探討〉,《歐美研究》,第23卷第3期,1993年9月,頁51-99。
82.張淑雅,〈臺海危機前美國對外島的政策,1953-1954〉,《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23期(下),1993年9月,頁293+295-330。
83.張淑雅,〈困境重現之因:1958年臺海危機與美國的外島政策再思考〉,《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77期,2012年,頁17-59。
84.張淑雅,〈臺海危機前美國對外島的政策(1953-1954)〉,《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23期,1994年,頁293-330。
85.張淑雅,〈臺海危機與美國對「反攻大陸」政策的轉變〉,《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36期,2001年,頁231-233+235-297。
86.張淑雅,〈擴大衝突、操控美國、放棄反攻?從《蔣介石日記》看八二三砲戰〉,收入於呂芳上主編:《蔣中正與民國史研究》,下冊,臺北:世界大同出版社,2011年,頁633-658。
87.張淑雅,〈藍欽大使與1950年代美國對台政策〉,《歐美研究》,第28卷第一期,1998年,頁193-262。
88.張景森,〈虛構的革命:國民黨土地改革政策的形成〉,《臺灣社會研究季刊》,13期1992年,頁39-40。
89.張瑞德,〈紀念與政治-臺海兩岸抗戰勝利五十週年紀念活動的比較〉,收於《紀念七七抗戰六十週年學術研討會論文集》,1998年,頁1075-1138。
90.張瑞德,〈想像中國:倫敦所見古董明信片圖像分析〉,收於張啟雄主編《二十世紀的中國與世界論文選集》下册,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2001年3月,頁73-94。
91.張福康,〈實施耕者有其田條例的基本精神〉,《法令月刊》,第4卷第7期,1953年,頁11-13。
92.張維一,〈公有耕地放租—臺灣土地改革的第一大步〉,《土地問題研究季刊》,第2卷第3期,2003年,頁2-12。
93.張樹倫,〈臺灣地區的社會變遷與文化發展〉,《公民訓育學報》,第6輯,1997年,頁173-199。
94.曹益民,〈記錄歷史的“微縮檔案”—改革開放前發行的二十五套國慶郵票〉,《炎黃春秋》,第2期,2018年,頁37-42。
95.曹曦,〈戰後臺灣教育建設中美援的影響(1945-1965)〉,收於若林正丈、薛化元主編《跨青年學者臺灣史論集》,臺北:稻香,2008年,頁341-382。
96.梁正育,〈臺灣光復50週年建設成果展〉,《師友月刊》,第343期,1996年,頁48-49。
97.梅家玲,〈戰後初期臺灣的國語運動與語文教育—以魏建功與臺灣大學的國語文教育為中心〉,《臺灣文學研究集刊》,第7期,2010年,頁125-159。
98.許峰源,〈中國國際化的歷程:以清末民初參與萬國郵政聯盟為例〉,《中興史學》,11期,臺中:中興大學,2005年,頁1-22。
99.郭廷以編定,尹仲容撰稿,陸寶千補輯,《郭嵩燾年譜》,《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專刊》29,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71年。
100.郭希華,〈毛澤東在臺灣問題上的”絞索政策”〉,《上海黨史與黨建》,1996年第2期,頁9-11。
101.陳之邁,《患難中的美國友人》,臺北:傳記文學出版社,1979年。
102.陳孔立,<臺灣的歷史記憶與群體認同>,《臺灣研究集刊》,2011年10月,第5期,頁1-10。
103.陳令杰,〈赫德與近代中國新式郵政起源之研究〉,臺北:《史穗》,第二期,1998年,頁81-113。
104.陳正茂,〈深耕臺灣-記光復初期的國民黨〉,《北臺灣科技學院通識學報》,第6期,2010年,頁159-171。
105.陳立文,<蔣中正心目中的「三角形戰鬥群>-聯美、保臺與反攻」,呂芳上主編:《蔣中正與民國史研究》,下冊,臺北:世界大同出版社,2011年,頁613-632。
106.陳世慶,〈劉銘傳在臺灣的交通建設〉,收錄在臺灣史蹟源流研究會編印,《劉銘傳專刊》,南投:臺灣省文獻會,1979年,頁131-164。
107.陳冠任,〈1950-60年代中華民國對美宣傳政策的轉型〉,《政大史粹》,第27期,2014年,頁91-119。
108.陳伯璋,〈臺灣四十年來國民教育發展之反省與檢討〉,賴澤涵、黃俊傑主編,《光復後臺灣地區發展經驗》,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山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 1992年,頁171-203。
109.陳冠維,〈反共義士專輯下的六義士事件-以政府處置與媒體報導為中心〉,《新北大史學》,第16期,2014年,頁1-51。
110.陳建守,〈圖像的歷史重量—引介彼得.柏克著《目擊》—當作歷史證據的圖像用途Peter Burke, Eyewitnessing : The Uses of Image as Historical Evidence London: Reaktion Books, 2001.224pp.〉,《新史學》,第18卷,第1期,2007年3月,頁197-203。
111.陳建忠,〈反共作家?鄉土作家?或現代主義駔家?--朱西甯文學研究史小考〉,《文史臺灣學報》,第4期,2012年,頁51-78。
112.陳雪屏,〈「革命」「實踐」「研究」與教育〉,《實踐》,期91,1951年10月,頁6-7。
113.陳龍廷,〈電視布袋戲與政治:1980年代一齣另類的反共抗俄劇〉,《民俗曲藝》,第164期,2009年,頁163-189。
114.陳耀宏,〈中國青年反共救國團成立後初期動態活動之概況~民國41(1952)年至民國50(1961)〉年之動態青年活動~〉,《中華民國體育學會體育學報》,14輯,臺北,1992/12,頁27-45。
115.陳蘊茜,〈植樹節與孫中山崇拜〉,《南京大學學報》,2006年5期,頁76-90。
116.陸瑋,〈兩次“砲擊金門”的歷史審視〉,《衡陽師範學院學報》,第22卷第2期,2001年,頁92-95。
117.魚宏亮,〈重建觀念史圖像中的歷史真實—中國近代觀念史又的新範式〉,《東亞觀念史集刊》,期3,2012年12月,頁447-449+451-477。
118.彭文顯,〈從郵票看民國時期的通貨膨脹──影像的史料意義,以郵票為例〉,《新北大史學》8期 ,2010/10,臺北,頁123-139。
119.曾建元,〈戰後臺灣憲法變遷的歷史回顧:1945-2000〉,《中華行政學報》,第一期,2004年,頁151-203。
120.黃克武,〈一二三自由日;從一個節日的演變看當代臺灣反共神話的興衰〉,收入於國史館,《一九四九年:中國的關鍵年代學術討論會論文集》,臺北:國史館,2000年,頁643-677。
121.黃俊傑,〈光復後臺灣農業現代化的歷史意義〉,《臺灣風物》,第36卷第3期,1986年,頁25-46。
122.黃俊傑,〈戰後臺灣文化變遷的主要方向:個體性的覺醒及其問題〉,《歷史月刊》,第144期,2000年,頁86-92。
123.黃美娥,〈聲音.文體.國體—戰後初期國語運動與臺灣文學(1945~1949)〉,《東亞觀念史集刊》,第4期,2012年,頁223-270。
124.黃新憲,〈論光復後臺灣教育的歷史轉型〉,《東南學術》,第4期,頁112-125。
125.黃猷欽,〈中華民國郵票設計中的觀光與臺灣意象〉,《南藝學報》第5期, 2012年12月,台南,頁107-145。
126.黃猷欽,〈臺灣與中國郵票裡的中國文字設計與書寫〉,《清華學報》40卷3期, 2010年9月,新竹,頁39-64。
127.黃震東,〈三十年來臺灣推行地方自治建設三民主義模範省得重大成就〉,《師友月刊》,第161期,1980年,頁31-37。
128.黃樹仁,〈臺灣農村土地改革的再省思〉,《臺灣社會研究季刊》,第47期,2002年9月,臺北:臺灣社會研究雜誌社,頁195-248。
129.楊奎松,〈毛澤東與兩次臺海危機—20世紀50年代中後期中國對美政策變動原因及趨向(續)〉,《史學月刊》,第12期,2003年,頁48-55。
130.楊紫瑩,〈海峽兩岸對古寧頭戰役論著及史料之比較研究〉,《華岡史學》,期4,臺北:中國文化大學史學研究所,2016.12,頁117-160。
131.蔣中正,〈中山樓中華文化堂落成紀念文〉,收入僑務委員會編印,《中華文化復興運動論文〈中集》,臺北:僑務委員會,1967年,頁1-3。
132.廖彥豪、瞿宛文,〈兼顧地主的土地改革:臺灣實施耕者有其田的歷史過程〉,《臺灣社會研究季刊》,第98期,2015年,頁69-145。
133.趙世瑜,〈圖像如何證史:一幅石刻畫面所見清代西南的歷史與歷史記憶〉,《故宮博物院院刊》,2011年2期,總第154期,2011年3月,頁24-46。
134.齊茂吉,〈五○年代毛澤東對臺灣問題的思考與轉變〉,《兩岸發展史研究》創刊號,2006年8月,頁105-135。
135.齊茂吉,〈韓戰及臺海二次危機對臺灣安全之影響〉,《臺灣與四鄰論文集》,桃園: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1998年10月,62-92頁。
136.劉志偉、柯志明,〈戰後糧政體制的建立與土地制度轉型過程中的國家、地主與農民(1945-1953)〉,臺北:《臺灣史研究》,第九卷第一期,2002年6月,頁107-180。
137.劉建輝、 田潤德,〈琳琅滿目的各國國慶郵票——彰顯各國政體特徵的“國家名片”〉(上),《集郵博覽》,10期(2016年),頁87-89。
138.劉泰英,〈中國國民黨與光復後臺灣經濟之發展〉,《國父建檔革命一百週年學術討論集》,第四冊,頁170-183。
139.劉進慶著、張正修譯,〈戰後臺灣經濟的發展過程〉,《臺灣風物》,第34卷第4期,1984年,頁27-62。
140.歐素瑛,〈戰後初期臺灣中等學校之學風與訓育(1945~1949)〉,《國史館學術集刊》,第2期,頁210-244。
141.歐素瑛,《戰後初期在台日人之遣返》,《國史館學術集刊》,期3,2003年9月,頁201-227。
142.蔡政諭,〈一九五○年韓戰美國臺海政策轉變之研究--國家利益的理性選擇〉,《軍事史評論》,2000年6月,頁97-117。
143.蔡美彪,〈葉尼塞州蒙古長牌再釋〉,《中華文史論叢》,2008年2期,頁1-26。
144.蔡盛琦,〈1950年代圖書查禁之研究〉,《國史館館刊》,第26期,2010年,頁75-130。
145.蔡錦堂,〈忠烈祠研究-「國殤聖域」建立的歷史沿革〉,「國科會台安使專題研究計畫成果表研討會」(臺北,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籌備處,2001年6月28日、29日。頁42-49。
146.鄭威,〈反共教育的成功〉,《海峽評論》,第23期,1992年,頁89-91。
147.蕭阿勤,〈世代與時代,現實與鄉土—70年代的文化政治〉,《雕塑研究》,第8期,2012年,頁19-40。
148.蕭阿勤,〈威權統治下國族認同:隱蔽與公開、連續與斷裂〉,《思想》,第四期,2007年,頁141-175。
149.蕭阿勤,〈集體記憶理論的檢討:解剖者、拯救者、與一種民主觀點〉,《思與言》,卷35期1,1997年,臺北,頁247-296。
150.錢戈天,〈長眠雨花台的特殊使節-毛澤東和蔣介石的神秘貴賓曹聚仁〉,《黨史縱橫》,第1期,1997 年,頁32-35。
151.錢振勤、王建科,〈美國對台政策的五次轉變〉,《南京社會科學》,6期,南京,2008年,頁62-69。
152.錢淑華,〈中共發動八二三砲戰的因素分析〉,《中正嶺學術研究集刊》,1999年6月,頁1-16。
153.錢鎮琴、王建科,〈美國對台政策的五次轉變〉,《南京社會科學》,2008年,頁62-69。
154.戴萬欽,〈蘇聯在一九五八年臺灣海峽軍事衝突中之角色〉,《淡江史學》,第12期,2003年,頁71-91。
155.藍適齊,〈從「我們的」戰爭到「被遺忘的」戰爭:臺灣對「韓戰」的歷史記憶〉,《東亞觀念史集刊》,第7期,2014年,頁205-251。
156.龐建國,〈評康明思「東北亞政經體系的起源與發展:工業部門、生產週期與政治後果」〉,《中山社會科學譯粹》,卷1,期1,1985年,頁9-45。
157.蘇瑞陽,〈國府反共堡壘觀的臺灣體育(1945-1965)〉,《身體文化學報》,第10輯,2010年,頁65-107。
四、學位論文:
1.尤健州,〈美援與戰後臺灣鐵路的建設(1950~1965)〉,中興大學歷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4年。
2.尹者江,〈冷戰前臺灣地緣政治〉,政治大學外交學系碩士論文,2004年。
3.王漣漪,〈臺幣改革(1945-1952年)-以人物及其政策為中心之探討〉,淡江大學歷史學系碩士在職專班學位論文,2009年。
4.古蕙華,〈日治後期臺灣皇民化運動中的圖像宣傳與戰時動員(1937-1945)-以漫畫和海報為中心〉,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2011年。
5.江雅真,〈比較兩蔣時代「一個中國」政策之背景分析〉,中山大學中山學術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年6月。
6.余大衛,〈兩岸土地政策之比較硏究〉,中國文化大學史學系碩士論文,2002年。
7.李盈佳,〈戰後臺灣的郵票與黨國認同之形塑(1945-1992)〉,臺灣大學歷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7年。
8.李鳳然,〈臺灣體育郵票之歷史圖像研究(1960-2012)〉,臺灣師範大學體育學系碩士論文,2014年。
9.呂婷婷,〈新中國戲曲郵票研究〉,山西師範大學戲曲文物研究所碩士論文,2012年。
10.沈幸儀,〈一萬四千個證人:韓戰期間「反共義士」之研究〉,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年。
11.沈碧雲,〈外蒙古進入聯合國之研究〉,臺北:政治大學外交研究所碩士論文,1980年12月。
12.林柏州,〈中華民國國慶慶典及其相關的文化打造1912-1987〉,中國文化大學史學系博士論文,2013年。
13.邱騰緯,〈蔣經國人格特質與臺灣政治發展(1972-1988) 〉,臺灣師範大學政治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8年。
14.胡甜甜,〈兩岸四地生肖郵票圖像表現發展比較〉,台中技術學院商業設計系碩士論文,2010年。
15.倪孟安,〈「反共義士」之研究—以投台中共飛行員為中心〉,中央大學碩士論文,2006年。
16.徐雪霞,〈近代中國的郵政1896-1928〉,國立師範大學碩士論文,1984年。
17.袁應誠,〈毛澤東對臺政策之研究(1949-1976)〉,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年。
18.宿金璽,〈尹仲容與戰後臺灣經濟發展〉,中興大學歷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8年。
19.郭輝,〈民國國家儀式研究〉,華中師範大學博士論文,2012年。
20.陳令杰,〈清末海關與大清郵政的建立1878-1911〉,清華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13年。
21.彭瀛添,〈列強對華郵權的侵略與中國郵政〉,中國文化大學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72年。
22.黃榮華,〈近五十年來中美外交關係之演變〉,中國文化大學中美關係研究所碩士論文,1984年。
23.黃耀祺,〈臺灣經貿自由化政策之政治經濟分析〉,臺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9年。
24.藍於琛,〈權力平衡、相互依存下的小國外交政策〉,中正大學政治徐研究所碩士論文,1997年6月。
五、報章:
1.《人民日報》,1954年12月09日。
2.《人民日報》,1958年07月03日。
3.《人民日報》,1958年08月04日。
4.《人民日報》,1958年09月05日。
5.《人民日報》,1969年06月03日。
6.《公論報》,1952年03月24日。
7.《中央日報》,1936年12月24日。
8.《中央日報》,1947年10月25日。
9.《中央日報》,1948年10月26日。
10.《中央日報》,1949年10月09日。
11.《中央日報》,1951年10月25日。
12.《中央日報》,1951年12月26日。
13.《中央日報》,1952年01月27日。
14.《中央日報》,1952年04月04日。
15.《中央日報》,1952年10月25日。
16.《中央日報》,1953年09月24日。
17.《中央日報》,1953年10月04日。
18.《中央日報》,1954年07月26日。
19.《中央日報》,1954年11月12日。
20.《中央日報》,1954年12月24日。
21.《中央日報》,1957年10月25日。
22.《中央日報》,1958年09月08日。
23.《中央日報》,1958年09月30日。
24.《中央日報》,1960年08月27日。
25.《中央日報》,1966年10月25日。
26.《中央日報》,1971年10月25日。
27.《中央日報》,1975年04月04日。
28.《中央日報》,1975年04月06日。
29.《中央日報》,1975年04月07日。
30.《中央日報》,1975年07月01日。
31.《中央日報》,1975年07月03日。
32.《中央日報》,1975年07月15日。
33.《中央日報》,1979年01月23日。
34.《中央日報》,1979年10月31日。
35.《中華日報》,1952年02月12日。
36.《中華日報》,1958年8月24日。
37.《民報》,1946年10月19日。
38.《自由時報》,2017年11月07日。
39.《香港日報》,1895年07月15日。
40.《香港日報》,1895年10月30日。
41.《香港日報》,1895年11月16日。
42.《星島日報》,1978年05月30日。
43.《華僑日報》,1954年01月25日。
44.《臺灣新生報》,1946年09月28日。
45.《臺灣新生報》,1946年10月22日。
46.《臺灣新生報》,1946年10月26日。
47.《臺灣新生報》,1946年12月24日。
48.《臺灣新生報》,1947年12月24日。
49.《臺灣新生報》,1954年 01月28日。
50.《徵信新聞》,1955年09月03日。
51.《徵信新聞》,1955年09月04日。
52.《聯合報》,1952年10月12日。
53.《聯合報》,1958年07月14日。
54.《聯合報》,1966年11月12日。
55.《聯合報》,1976年07月17日。
56.《宣傳週報》,卷1第48期,1953年06月26日。
57.《宣傳週報》,卷2第15期,1953年10月9日。
58.《宣傳週報》,卷7第15期,1956年04月06日。
59.《時事週報》,卷6第19期,1963年11月08日。
60.《中美聯合公報》,外交部,1958年10月23日。
61.《總統府公報》,第1436號,1952年01月01日。
62.《總統府公報》,第327期,1952年01月01日。
63.《總統府公報》,第1436號,1963年05月17日。
64.《總統府公報》,第1057號,1982年11月08日。
65.《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公報》,期15,1946年冬字。
66.《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公報》,期17,1946年10月21日。
六、外文資料:
1.Chu Chia-hua, China’s Postal and Other Communications Services, Shanghai, China United Press,1939.
2.David Scott, National icons: the semiotics of the French stamp, French Cultural Studies 1992; 3; 215.
3.Donald M. Reid, The Symbolism of Postage Stamps: A Source for the Historian , Journal of Contemporary History (SAGE, London, Beverly Hills and New Delhi), Vol. 19 (1984). P.229, pp.223~429.
4.Douglas Frewer, Japanese postage stamps as social agents: some anthropological perspective, 《日本論壇》,2002年,卷14期1,p1-19.
5.Dwight D. Eissenhower, The White House Years: Mandate for Change, 1953-1956, New Your: Doubleday, 1963.
6.Emest Renan, Qu’estce qu’une nation? Paris:Mille et une nuits, 1997。
7.Harold C Hinton, Communist China in World Politics, New Your: Macmillan, 1996.
8.Huang, Yu-Chin, National Identity and Ideology in the Design of Postage Stamps of China and Taiwan, 1949-1979, Ph.D. dissertation, School of Oriental and African Studies, University of London, 2007.
9.Jessica Evans and Stuart Hall, Visual Culture: The Reader, London: Sage Publications, 1999.
10.MC,Herter with Yeh, Offshore Island Situation, September 17, 1958, f: September 1-22,1958, box10, JEDMC, NA.
11.Mona Ozouf, Festivals and the French Revolution, trans, Alan Sheridan, Mas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94.
12.Morse, Hosea Ballou, The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of the Chinese Empire,Chapter XIII, U.S. New York,1917.
13.Pauliina Raento &Stanley D. Brunn, Picturing a nation: Finland on postage stamps, 1917–2000, Volume 10, 2008- Issue 1: Nation, state and identity in Finland, pp.49-75.
14.Rankin Karl Lott, China Assignment, Seattle: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Press. 1964.
15.Rebecca Kook, Changing Representations of National Identity and Political Legitimacy: Independence Day Celebrations in Israel, 1952-1998. Published online: 23 Aug 2006, pp. 151-171 ,
16.Roger Bastide, Memoire colledtive et socilogie du bricolage(集體記憶和變通社會學),L’Anne’e sociologi que,Vol.21, 1970, pp.65-108。
17.Phil Dean, Isolation, Identity and Taiwanese Stamps as Vehicles for Regime Legitimation, East Asia, 22.2, June 2005, pp. 8-30.
18.Statement on China White Paper by American China Policy Association, Inc., Aug. 29, 1949, China White Paper Folder, Presidential Official Files, Truman Papers, Truman Library.
19.The U.S. Department of State, ed., Foreign Relations of the United States, [C](FRUS). United States Dept. of State Foreign Relations of the United States, 1952-1954, Volume ⅩⅣ, Washington, D.C. : U.S.G.P.O.,1983.
20.U.S. Department of State, United States Relations with China, 1944-1949(稱為The China White Paper),Vol.I, pp.14-16.
21.(德)費拉爾(Villard,R.A.),《費拉爾手稿》,北京:中國郵電出版社,1991。
22.(日)臺灣銀行,《南洋ニ於ケル華僑》,臺北編者,大正5年。
23.(日)暹羅日本人會,《暹羅事情》,東京東亞印刷會社,大正十一年。
24.(日)臺灣總督府編,《海南島志》,臺北:臺灣總督府,昭和11年。
25.(日)南洋協會編纂,《南洋の華僑》, 南洋協會, 東京,1940.4,昭和15年。
26.(日)藤井志津枝,《近代中日關係史源起:1874-74年臺灣事件》,臺北,金禾出版社,1992年。
27.洪健昭,《新台湾史》(日文),臺北:洪健昭,2014年。
七、電子書、網頁
1.大紀元-《歷史上的今天》,2011年05月05日,網址:http://www.epochtimes.com/b5/11/5/1/n3244404.htm 檢索日期:2018/12/1
2.中正文教基金會,《中華民國抗日戰爭圖錄》電子書,網址:http://www.ccfd.org.tw/ccef001/ebook/ebook檢索日期:2019/5/30
3.中央研究院,財團法人張榮發基金會國策中心臺灣史料編纂小組編纂,1982年8月17日,《戰後臺灣歷史年表》第三冊,網址: http://twstudy.iis.sinica.edu.tw/twht/。檢索日期:2018/12/1
4.中央研究院,《漢籍電子資料文獻》,網址:http://hanji.sinica.edu.tw/
5.中央研究院主題計畫·臺灣研究網路化:http://twstudy.iis.sinica.edu.tw/twht/ 檢索日期:2018/12/1。
6.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檔案館,《行政院美援運用委員會》,網址: http://archives.sinica.edu.tw/project檢索日期:2018/8/28
7.〈中國男女童軍的起源〉,網址:https://market.cloud.edu.tw
8.中國青年救國團全球資訊網,〈救國團六十週年〉,網址:https://www.cyc.org.tw/ 檢索日期:2018/11/03
9.《中華文化總會》,網址:https://www.gacc.org.tw/events/life-in-taiwan檢索日期:2019/03/21
10.中華民國總統府,https://www.president.gov.tw/Page/93檢索日期:2018/11/30。
11.中華民國童軍總會,《童軍徽》,網址:http://www.scout.org.tw 檢索日期:2018/11/26
12.《中華百科全書》,網址:http://ap6.pccu.edu.tw 檢索日期:2018/11/10
13.中華郵政全球資訊網,《郵票寶藏》,網址:https://www.post.gov.tw/post/internet/W_stamphouse/default.jsp
14.中華郵政全球資訊網,《集郵業務專區》,〈個人化郵票規範條款〉,https://www.post.gov.tw/post/internet/Philately/index.jsp?ID=5040203
15.《李國鼎網站》,網址:http://ktli.sinica.edu.tw,檢索日期:2018/10/27。
16.《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畫》,網址:https://ctext.org/analects/yan-yuan/zh
17.《中華奧林匹克委員會》,網址:http://www.tpenoc.net/ 檢索日期:2018/10/11
18.中國哲學書電子書計劃,維基,網址:https://ctext.org/wiki.pl?if=gb&chapter=141955檢索日期:2018/12/10
19.天主教輔仁大學圖書資訊學系,《世界人權宣言》,網址:http://lins.fju.edu.tw/mao/humanrights.htm 檢索日期:2018/12/05
20.《說文解字》,網址:http://ccamc.co/cjkv_shuowen.php,檢索日期:2017/01/04
21.全國法規資料庫,https://law.moj.gov.tw 檢索日期:2018/11/30。
22.新唐人電視台,網址:https://www.ntdtv.com檢索日期:2018/12/1
23.故宮博物院,《百年傳承 走出活路-中華民國外交史料特展-力爭平等》,網址:https://www.npm.gov.tw/exh100/diplomatic/page_ch03.html 檢索日期:2018/05/04
24.姜勝智,《姜朝鳳宗族部落格》,網址:http://nicecasio.pixnet.net/blog/post/434251340 檢索日期:2019/02/15
25.《收藏會唱歌的郵票,你在不丹不能錯過得紀念品》,網址:https://flipermag.com/2015/01/29/bhutan/ 檢索日期:2019/5/5
26.財團法人臺北市雲五圖書館基金會,《王雲五先生介紹》,網址: http://www.wangyun-wu.org.tw/introduction/index-2.htm
27.遠東郵票拍賣公司,《雲龍郵票》,網址: http://fareast.chch.tw/bidfiled.php3?vol=2019S&page=1&no=1987檢索日期:2019/02/15
28.張慶,《歐洲博物館傳奇》,雲書bestbook,google電子書店。網址: https://books.google.com.tw 檢索日期:2018/6/7
29.童軍精神—諾言、規律、銘言,網址:http://scout.ericchen.info 檢索日期:2018/11/2
30.郵政博物館,《典藏研究-郵徑探幽》,發佈時間:2018/4/11 網址:http://museum.post.gov.tw檢索日期:2018/10/7
31.郵政博物館,《典藏精選》,網址: https://museum.post.gov.tw 檢索日期:2019/5/15
32.臺中女中網頁《女童軍徽》,網址:http://www4.tcgs.tc.edu.tw 檢索日期:2018/11/26
33.臺灣區生管會,中研院近史所檔案館,網址: http://archives.sinica.edu.tw/ /?project 檢索日期:2018/6/7
34.臺灣史檔案資源系統,網址:http://tais.ith.sinica.edu.tw檢索日期2018/8/27
35.鍾南,《童子軍傳入中國的經過和早期的發展》,網址:https://market.cloud.edu.tw 檢索日期:2018/11/18
36.蘇永明,《教育大辭書》(2000.12),國家教育研究院網站,網址: http://terms.naer.edu.tw檢索日期:2018/11/25
37.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網址:https://zh.wikisource.org/zh-hant/Wikisource 檢索日期:2018/5/16
38.國史館,《國家歷史資料庫》,〈戰後臺灣的棒球發展〉,網址:http://museum02.digitalarchives.tw/ndap/2005/AHDPortal-DRNH/nhd.drnh.gov.tw/AHDPortal/banner.html檢索日期:2017/6/5
39.國家圖書館,數位影音服務系統:http://dava.ncl.edu.tw/SecondCategory.aspx?SubjectID=Subject07&id=93檢索日期:201812/2
40.財政部史料陳列室:http://museum.mof.gov.tw 檢索日期:2018/12/2
八、工具書
1.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翻譯室,《近代來華外國人名辭典》,北京:社會科學院,1984年。
2.中華集郵聯合會編,《中國集郵大辭典》,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2009年。
3.臺北郵政博物館,《大清海關服務人名錄》影本,1895年。
4.朱文原等編輯,《中華民國建國百年大事記》,臺北:國史館,2012年。
5.許雪姬,《臺灣歷史辭典》,臺北:遠流出版,2003。
6.楊碧川,《臺灣歷史辭典》,臺北:前衛文化出版,1997。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無相關點閱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