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反攻三部曲:1950年代初期國軍軍事反攻之研究
作者:陳鴻獻
作者(外文):Chen Hung Shien
校院名稱:中國文化大學
系所名稱:史學系
指導教授:王綱領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13
主題關鍵詞:蔣中正國軍反攻作戰計畫開案政工整編軍事教育反共救國軍Chiang Kai-shekROC armyCounterattackBattle planKai planPolitical workerReorganizationMilitary educationAnti-communist salvation troop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5) 博士論文(3)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5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241
中華民國政府剛撤退到臺灣,反攻問題就開始成為每一個人的心事。這件心事,至今仍未被實踐。究竟反攻大陸在1950年代初期有無可能,抑或僅是一句口號,本論文試著透過「反攻構想」、「反攻準備」,以及「反攻行動」等三部曲找出在蔣中正領導下的中華民國政府如何準備及進行其反攻大業。
全文章節架構除第一章緒論與第七章結論外,區分為三部曲五章。
第一部曲「反攻構想」(第二章)。論述1950年代初期中華民國政府面對國際情勢的變化時,國軍之應變與準備。國軍在反攻時機到來之前,必須先做好一切準備,而不能只仰望盟邦給予協助,或者期盼敵人自己垮臺。因此,本部曲「反攻構想」以「各種作戰計畫」為主軸,論述1950年代初期為反攻大陸所研擬的各種反攻計畫,以及反攻計畫何以無法實踐的分析。
第二部曲「反攻準備」(第三至第五章)。反攻不能暴虎馮河,必要的準備是一個條件,等待有利的時機也是一個條件。前者在韓戰之前,準備是避免被共軍吞噬;在韓戰之後,準備是累積更大的能量,以等待有利時機的到來。檢討過去大陸失敗的原因就是軍隊不能打仗,而軍隊何以不能打仗?歸納起來,原因有三:一、軍官吃空,貪污;二、軍中滲入共諜;三、士氣低落。為能徹底解決國軍過去打敗仗的原因並建立新的制度,本部曲論述「政工改制」(第三章)、「軍隊整編」(第四章),以及「軍教改革」(第五章),以瞭解國軍為重生而實施之組織、制度的變革與再造。
第三部曲「反攻行動」(第六章)。反攻大陸是政府遷臺之後最神聖的使命,久訓不戰也會影響國軍士氣。為能讓軍民抱持高昂士氣,並結合東南沿海以及滇緬地區游擊部隊之力量,在中華民國政府遷臺之後,國軍利用各種有利情勢,對上述地區進行突擊及游擊作戰,一方面顯示國軍旺盛企圖,維繫反攻希望,另一方面也協助盟國牽制共軍,使共軍有所忌憚。
As ROC government had retreated to Taiwan, the counterattack issue started to grow in everybody's mind; nevertheless, this issue has not been practiced yet. Is the counterattack against Mainland China in the early 1950s practicable or just a slogan? This thesis tries to find out how the ROC government executed counterattack under the leadership of Chiang Kai-shek through the trilogy of "counterattack concept", "counterattack preparation" and "counterattack action".
In addition to chapter 1 and 7, this thesis is arranged as a trilogy divided into five chapters.
Episode 1 "counterattack concept" (Chapter 2). Narrate the readiness and preparation of ROC army encountered the changes of international situation in the early 1950s. When the counterattacking timing comes, ROC must have prepared everything and can’t just look up to allies’ help or wish the enemy to collapse itself. Therefore, this episode “ counterattack concept” applies the various operational plan as spindle and narrates all the counterattack plans in the early 1950s, then, analyzes the reasons why the counterattack plan fails.
Episode 2 " counterattack preparation " (Chapter 3 to 5).Counterattack can’t be impetuous. The essential preparation is one condition, and furthermore waiting for proper opportunity is another. Before the Korean War, preparation is to avoid being annexed by the Communist. After the Korean War, preparation is to accumulate energy for the proper opportunity. Reviewing the reasons why ROC failed in Mainland China is owing to the invalidity of the army. What caused the invalidity? To sum up in three reasons: the first is the corrupt officers, the second is the communist spy’s penetration, the third is the low morale. In order to completely solve the problem of ROC army’s failure then create a new system, this episode expounds on “political worker reorganization” (Chapter 3), “army reorganization” (Chapter 4)and “military education reform” (Chapter 5) to realize the organization, system reform and reconstruction for ROC army’s rebirth.
Episode 3"counterattack action" (Chapter 6).Counterattack Mainland China is the most sacred mission of ROC government after retreating to Taiwan. Long time training without fighting will affect the army’s morale. In order to keep people in high morale and combine the guerrilla forces in southeast coast , Yunnan province and Myanmar, ROC army used all favorable situations to perform assault and guerilla upon these areas. Not only ROC army maintained fervent ambition and counterattack hope, but also it assisted allies in curbing and threatening Communist.
參考書目
一、檔案
《蔣中正總統文物》。臺北:國史館藏。
《陳誠副總統文物》。臺北:國史館藏。
《蔣經國總統文物》。臺北:國史館藏。
《國軍檔案》(1949-1960)。臺北:國防部藏。
Record of the Joint Chiefs of Staff, Part II, 1946-1953, The Far East, Washington, D.C.: University Publications of America, Inc., Microfilm, 1979.臺北:國立政治大學社會科學資料中心藏。
二、史料彙編
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黨史委員會編,《先總統蔣公思想言論總集》。臺北:編者自印,1984年。
李雲漢主編,《蔣中正先生在臺軍事言論集》,第一冊。臺北: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黨史委員會,1994年。
秦孝儀總編纂,《總統蔣公大事長編初稿》,卷九至卷十三。臺北:中正文教基金會,2002-2006年。
中央日報社,《中央日報》。臺北:國家圖書館藏。
陸軍總司令部編,《美軍在華工作紀實(陸軍顧問組)》。桃園:編者自印,1982年。
聯合勤務總司令部編,《美軍在華工作紀實(聯勤顧問組)》。臺北:編者自印,1981年。
薛月順主編,《陳誠先生回憶錄—建設臺灣》,上、下。臺北:國史館,2005年。
黃慶秋編,《日本軍事顧問(教官)在華工作紀要》。臺北:國防部史政局,民國57年12月。
中國戰史大辭典—人物之部編審委員會,《中國戰史大辭典—人物之部》。臺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室,民國81年6月。
國軍政工史編纂委員會,《國軍政工史稿》,第六編。臺北:國防部總政治部,1960年8月。
國防部史政編譯局編,《美軍在華工作紀實(顧問團之部)》。臺北:編者自印,1981年10月。
國防部史政編譯局,《戡亂戰史(第十三冊):西南及西藏地方作戰》,臺北:編者自印,1983年1月。
國防部史政編譯局編印,《戡亂時期東南沿海島嶼爭奪戰史》。臺北:編者自印,1997年7月。
周琇環編,《戰後外交部工作報告(民國三十九年至四十二年)》。臺北:國史館,2001年12月初版。
陶文钊主編,《美國對華政策文件集》,第二卷。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2003年2月。
國防部史政編譯局編,《國軍後勤史》,第1-6冊。臺北:編者自印,1987年。
三、日記、回憶錄、訪問記錄、報紙
天津編譯中心編,《顧維鈞回憶錄‧縮編》,上、下。北京,中華書局,1997。
卡爾•L•藍欽著,徵信新聞報編譯室編,《藍欽使華回憶錄》。臺北:徵信新聞報,1964年10月。
朱浤源、張瑞德訪問,蔡說麗、潘光哲記錄,《羅友倫先生訪問記錄》。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4年。
朱浤源主編,《孫立人言論選集》。臺北:中研院近史所,2000年。
江南(劉宜良),《蔣經國傳》。臺北:前衛出版社,1997年1月。
李元平,《俞大維傳》。臺中:臺灣日報社,1993年2月。
李俊程,《軍旅生涯三十年—李俊程回憶》。臺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室,2005年6月。
李潔明著(James R. Lilley)、林添貴譯,《李潔明回憶錄》。臺北:時報文化出版,2003年4月。
沈克勤,《孫立人傳》。臺北:學生出版社,1998年2月。
沈雲龍訪問,林泉記錄,《王鐵漢先生訪問紀錄》。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74年。
沈雲龍訪問,賈廷詩、夏沛然、周道瞻、陳存恭紀錄,《萬耀煌先生訪問記錄》。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3年5月。
沈劍虹,《使美八年紀要--沈劍虹回憶錄》。臺北:聯經出版社,1982年月。
林照真,《覆面部隊—日本白團在臺秘史》。臺北:時報出版社,1996年7月。
段玉衡,《國光作業紀要》。臺北:未刊稿,2004年。
國防部史政編譯局,《八二三砲戰勝利三十週年紀念文集》。臺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局,1989年。
國防部史政編譯局,《滇緬邊區風雲錄—柳元麟將軍八十八回憶》。臺北:編者自印,民國85年6月。
國防部史政編譯局,《墨三九十自述》。臺北:編者自印,民國70年12月。
國防部史政編譯室,《一寸山河一寸血,十萬青年十萬軍-青年軍官兵訪問紀錄》。臺北︰編者自印,2001年。
國防部史政編譯室,《滇印緬作戰參戰官兵訪問紀錄》。臺北︰編者自印,1999年。
張力、吳守成、曾金蘭訪問、張力、曾金蘭記錄,《海軍人物訪問紀錄》,第一輯。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8年。
張力、吳守成、曾金蘭訪問、張力、曾金蘭記錄,《海軍人物訪問紀錄》,第二輯。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2002年。
張力訪問、紀錄,《黎玉璽先生訪問記錄》。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1年6月。
張世瑛主訪紀錄,《不再流浪的孤軍─忠貞新村訪談錄》。臺北:國史館,2002年9月。
張玉法、陳存恭訪問,黃銘明紀錄,《劉安祺先生訪問記錄》。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1年。
張朋園、林泉、張俊宏訪問,張俊宏紀錄,《王微先生訪問記錄》。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6年6月。
陳存恭、張力訪問、張力記錄,《石覺先生訪問紀錄》。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86年。
陳存恭訪問,萬麗鵑紀錄,《孫立人案相關人物訪問紀錄》。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2007年。
陳鴻獻、林福隆、鄧克雄等訪問紀錄,《國軍砲兵口述歷史》。臺北:國防史政編譯室,2005年12月。
陳鴻獻訪問、歐世華、曾曉雯整理,《戡亂時期知識青年從軍訪問紀錄》。臺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局,2001年。
陳鴻獻等訪問、紀錄,《陸軍軍官學校第四軍官訓練班官生訪問紀錄》。臺北:防部史政編譯室,2003年3月。
黃慶秋編,《日本軍事顧問(教官)在華工作紀要》。臺北:國防部史政局,民1968年12月。
賈庭詩、馬天綱、陳三井、陳存恭訪問、記錄,《白崇禧先生訪問紀錄》。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84年。
劉玉章,《戎馬生涯五十年─劉玉章回憶錄》。臺北︰陸軍印製廠,1977年。
劉臺貴訪問、孫建中紀錄,《海軍陸戰隊官兵口述歷史訪問記錄》。臺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室,2005年12月。
劉鳳翰、劉海若訪問記錄,《尹國祥先生訪問紀錄》。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3年。
劉鳳翰訪問,李郁青紀錄,《溫哈熊先生訪問記錄》。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7年10月。
賴暋訪錄,《賴名湯先生訪談錄》上、下冊。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4年。
遲景德、林秋敏訪問、林秋敏紀錄整理,《孔令晟先生訪談錄》。臺北:國史館,2002年12月。
顧祝同,《墨三九十自述》。臺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局,1981年12月。
龔建國、彭大年訪錄,《塵封的作戰計畫‧國光計畫口述歷史》。臺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室,2005年12月。
龔建國訪問,鄧克雄紀錄,《陳廷寵上將訪問記錄》。臺北:國防部部長辦公室,2006年12月。
四、專書
于衡,《滇緬游擊邊區行》,臺北:中國文化企業公司,1955年。
中村祐悅著、楊鴻儒譯,《白團—協助訓練國軍的前日軍將領校官(協訓國軍的日本軍事顧問團)》。臺北:臺灣凱侖出版社譯,1996年6月。
王景弘,《採訪歷史:從華府檔案看臺灣》。臺北:遠流出版公司,2000年。
冬梅主編,《中美關係資料選編》。北京:時事出版社,1982年。
包宗和,《臺灣兩岸互動的理論與政策面相》。臺北:三民書局,1991年。
白先勇,《父親與民國》。臺北:時報出版,2012年4月。
克萊恩 (Ray S. Cline) 著、聯合報國際新聞中心譯,《我所知道的蔣經國》。臺北:聯經出版事業中心,1990年2月。
吳林衛,《滇邊三年苦戰錄》。香港:亞洲出版社,1954年12月初版。
宋文明,《中國大動亂時期美國的對華政策(1949-1960)》。臺北:宋氏照遠出版社,2004年。
李本京,《蔣中正先生與中美關係—從白皮書公布到韓戰爆發》。臺北:黎明文化事業公司,1992年。new window
李松林,《蔣介石的臺灣時代》。臺北:風雲時代,1993年。
周谷,《胡適、葉公超使美外交文件手稿》。臺北:聯經出版社,2001年12月。
林正義,《一九五八臺海危機期間美國對華政策》。臺北:臺灣商務書局,1985年。
林桶法,《1949大撤退》。臺北:聯經出版社,2009年8月。
林桶法,《戰後中國的變局:以國民黨為中心的探討(1945-1949年)》。臺北:臺灣商務,2003年。
邵玉銘,《中美關係研究論文集》。臺北:傳記文學社,1987年。
邵宗海,《兩岸關係》。臺北:五南書局,2006年。
胡為真,《美國對華「一個中國」政策之演變》。臺北:臺灣商務書局,2001年。
胡慶蓉,《滇邊游擊史話》。臺南:前導書局,1967年10月初版。
唐耐心著,新新聞編譯小组譯,《不確定的友情─臺灣、香港與美國,1945─1992》。汐止:新新聞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5年3月初版。
海軍總司令編,《海軍艦隊發展史》,二。臺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局,2001年。
翁臺生,《西方公司的故事—CIA在臺活動密辛》。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91年。
袁文靖,《美國對華政策—繼續協防臺灣》。臺北:國際現勢週刊社發行,1978年。
袁燁、周國騤著,《反共十字軍鬥士李彌》。臺北:出版者不詳,1953年6月。
張少書 (Gordon Chang) 著,梅寅生譯,《敵乎?友乎?--美國分化中蘇聯盟內幕:中美關係探微,1948-1972》。臺北:金禾出版公司,1992年。
張玉法,《中國現代史》。臺北:東華書局,民國90年10月。
張淑雅,《韓戰救臺灣?》。臺北:衛城出版,2011年10月。
梁敬錞,《中美關係論文集》,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2年12月。
郭紹宗,《反攻大陸與核子戰爭》。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70年4月
陳一新,《斷交後的中美關係》。臺北:五南出版社,1995年9月。
陳志奇,《美國對華政策三十年》。北京:中華日報社,1981年。
陶文釗主編,《中美關係史(1949-1972)》。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
陶涵(Jay Taylor)著、林添貴譯,《臺灣現代化的推手-蔣經國傳》。臺北:時報文化出版公司,2000年。
陶涵(Jay Taylor)著、林添貴譯,《蔣介石與現代中國的奮鬥臺灣現代化的推手-蔣經國傳》。臺北:時報文化出版公司,2010年。
覃怡輝,《金三角國軍血淚史(1950-1981)》。臺北:聯經出版公司,2009年11月。
楊碧川,《蔣介石的影子兵團—白團物語》。臺北:前衛出版社,2000年7月。
資中筠,《美國對華政策的緣起和發展(1945-1950)》。臺北:海峽評論雜誌社,1992年。
資中筠主編,《美國對臺政策機密檔案1949-1989》。臺北:海峽評論雜誌社,1992年。
趙既昌,《美援的運用》。臺北:聯經出版社,1985年。
劉國銘,《中國國民黨九千將領》。臺北:中華工商聯合會,1993年。
蔣緯國,《實踐三十年史要》。臺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局,1982年6月。
顧貝克(Anthony Kubek)著,新中國出版社譯,《遠東是怎樣失去的》。臺北:譯者自印,1970年。
五、期刊論文
丁作韶,〈反攻大陸的跳板─緬甸〉,《新聞天地》,35期,1951年4月。
任重,〈生活在軍訓班十五期〉,收錄在《陸軍軍官學校第四軍官訓練班十五期畢業同學錄》。鳳山:十五期畢業同學錄籌備委員會,民國37年。
李國鼎、陳木在合著,《我國經濟發展策略總論》(上冊)(臺北:聯經出版公司,1988年)。
李國輝,〈憶孤軍奮戰滇緬邊區〉,《春秋雜誌》,第13卷第1期至第17卷第4期,1970年7月1日-1972年10月1日。
林正義,〈韓戰對中美關係的影響〉,《美國研究》,19:4。臺北:中央研究院美國文化研究所,1989年12月。
林孝庭,〈私人化的國家政策:蔣介石、查理柯克、與1949-1951年間的臺美軍事與安全關係〉,《蔣中正研究學術論壇:遷臺初期的蔣中正1949-1952》,2010年10月。new window
林孝庭,〈從中美檔案看冷戰初期「敵後反攻」的實與虛(1950-1954)〉。臺北:101年蔣中正研究學術論壇:蔣中正總統與中華民國發展—1950年代的臺灣Ⅱ會議手冊,2012年。
林果顯,〈一九五○年代反攻大陸宣傳體制的形成〉。臺北:國立政治大學歷史系博士論文,2009年。new window
林桶法,〈重起爐灶的落實:1950年代蔣在臺軍事整頓〉,《蔣中正研究學術論壇,蔣中正總統與中華民國的發展—1950年代的臺灣)》。臺北:國立中正紀念堂管理處,2011年10月。new window
林照真,《覆面部隊—日本白團在臺秘史》。臺北:時報出版公司,1999年6月。
段承恩,〈從口述歷史看滇緬邊區游擊隊(1950-1961)〉。臺北:中國文化大學史學系碩士論文,2003年。
范希周,〈評析1948-1968年美國對臺灣的政策〉,《臺灣研究十年》。臺北:博遠出版公司,1991年。
張力,〈蔣經國先生與冷戰前期的中美關係〉,《中國現代史專題研究報告》,第20輯。臺北:中華民國史料研究中心編,1999年。
張淑雅,〈1950年代美國對臺決策模式分析〉,《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40,2003年6月。new window
張淑雅,〈中美共同防禦條約的簽訂:一九五0代中美結盟過程之探討〉,《歐美研究》第24卷第2期,1994年6月。new window
張淑雅,〈文攻武嚇下的退縮:美國決定與中共舉行大使級談判的過程分析,1954-1955》〉,《中央研究代近史研究所集刊》,25,1996年6月。new window
張淑雅,〈安理會停火案:美國應付第一次臺海危機策略之一〉,《中央研究代近史研究所集刊》,22下,1993年6月。new window
張淑雅,〈杜勒斯與對日媾和中的臺灣問題(1950-1952)〉,《抗戰建國及臺灣光復》,1996年。
張淑雅,〈美國對臺政策轉變的考察(1950年12月-1951年5月)〉,《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19,1990年6月。new window
張淑雅,〈臺海危機前美國對外島的政策(1953-1954)》,《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23:下,1994年6月。new window
張淑雅,〈臺海危機與美國對「反攻大陸」政策的轉變〉,《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36,2001年12月。new window
張淑雅,〈韓戰期間美國對臺軍援政策初探〉,《中華民國建國八十年學術討論集》第二冊。臺北:近代中國出版社,1991年。
張淑雅,〈擴大衝突、操控美國、放棄反攻?從「蔣介石日記」看八二三砲戰〉,《蔣中正日記與民國史研究》,下冊,2011年。
張淑雅,〈藍欽大使與一九五○年代的美國對臺政策〉,《歐美研究》,28:1,1998年3月。new window
許舜南,〈國軍近五十年戰略教育之研究〉,《中華軍史學會會刊》,7,2002年4月。new window
陳孝惇,〈政府遷臺初期海軍教育與訓練(民國38年至47年)〉,上,《海軍學術月刊》,33:12,2009年12月。
陳孝惇,〈政府遷臺初期海軍教育與訓練(民國38年至47年)〉,下,《海軍學術月刊》,34:2,2000年2月。
陳孝惇,〈政府遷臺初期海軍教育與訓練(民國38年至47年)〉,中,《海軍學術月刊》,34:1,2000年1月。
陳蒿堯,〈美國政府因應中華民國「反攻大陸」政策之決策過程(1961-1968)〉。臺北:淡江大學美國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年。
陳鴻獻,〈從代馬輸卒到現代化砲兵(1950-1961)〉,《中華軍史學會會刊》,第17期,2012年11月。new window
陳鴻獻,〈蔣中正先生與白團〉,《近代中國》,160,2005年3月。
陸靜澄,〈東山島作戰〉,《軍事史評論》,3,1996年6月。new window
覃怡輝,〈李彌將軍在滇緬邊區的軍事活動〉,《中華軍史學會會刊》,第7期,2002年4月。new window
覃怡輝,〈李彌部隊退入緬甸期間(1950─1954)所引起的幾項國際事件〉,《人文及社會集刊》,14卷第4期,2002年。new window
楊金柱,〈混血的現代性:冷戰體系下的臺灣軍隊(1949-1979)〉。臺中:東海大學社會學博士論文,2009年。
楊晨光,〈東山島戰役研究〉,《中華軍史學會會刊》,14,2009年9月。new window
楊維真,〈蔣中正復職前後對臺灣的軍事布置與重建(1949-1950)〉,《中華軍史學會會刊》,7,2002年4月。new window
楊維真,〈蔣介石與來臺初期的軍事整備(1949-1952)〉,《蔣中正研究學術論壇,遷臺初期的蔣中正(1949-1952)》。臺北:國立中正紀念堂管理處,2010年10月。
趙綺娜,〈美國親國府議員對杜魯門政府中國政策政策影響之評估〉,《歐美研究》,第21卷第3期,1991年。new window
劉維開,〈蔣中正對韓戰的認知與因應〉,《輔仁大學歷史學報》,21期。臺北:輔仁大學,2008年7月。new window
劉維開,〈蔣中正總統對韓戰及相關問題的看法與政策—民國三十九年〉,《近代中國》,137,2000年。
劉鳳翰,〈國軍(陸軍)在臺澎金馬整編經過(民國39年至70年)〉,《中華軍史學會會刊》,7,2002年4月。
潘光哲,〈再論中研院院長和政治:胡適.雷震和蔣介石〉,《山豬窟論壇》,9,2004年。
鄭為元,〈組織改革的權力、實力、與情感因素:撤臺前的陸軍整編(1945-1958)〉,《軍事史評論》,12,2005年6月。
魏良才,〈杜勒斯的理念信仰與1950年代的中美關係〉,《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報》,9,1992年。new window
顧立民,〈1949-1950年臺灣安全局勢研析〉,《國防雜誌》,26:4,2011年8月。new window
龔建國,〈中華民國政府遷臺後陸軍整編過程與成效初探(1950-1961)〉,《中華軍史學會會刊》,14,2009年9月。new window
龔建國,〈國府遷臺後陸軍之整編(1950-1961)—一個組織再造的實例〉。臺北:臺灣師範大學政研所碩士論文,2008。
龔建國,〈淺談政府遷臺後陸軍軍官學校教育變革〉,《中華軍史學會會刊》,16,2011年10月。new window
六、外文資料
Chen, Jie. Ideology in U.S. Foreign Policy : Case Studies in U.S. China Policy. Praeger, 1992.
David Michael Finkelstein et al, Chinese Warfighting: The PLA Experience Since 1949. Sharpe, Inc, 2003.
Garver John W. The Sino-American alliance : Nationalist China and American Cold War strategy in Asia. Sharpe, 1997.
Gordon H. Chang. Friends and enemies: the United States, China, and the Soviet Union, 1948-1972.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0.
Hickey, Dennis Van Vranken. The Armies of East Asia: China, Taiwan, Japan, and the Koreas. Lynne Rienner Publishers, 2001.
Jacoby, Neil H. U.S.Aid to Taiwan. Praeger, 1967.
Jay, Taylor. The Generalissimo’s son : Chiang Ching-kuo and the revolutions in China and Taiwan.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2000.
Leonard,Larry L. Elements of American Foreign Policy. McGraw—Hill Book cc.,1953.
Lin, Cheng-yi, “The legacy of the Korean War: Impact on U.S.-Taiwan relations”, Journal of Northeast Asian Studies. Winter92, Vol. 11 Issue 4.
Strausz-Hupe, Robert and Stefan T. Possony.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in the age of the conflict between democracy and dictatorship. McGraw-Hill, 1954.
MacFarquhar, Roderick and John K. Fairbank. The Cambridge History of China: Volume 15, The People's Republic, Part 2.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1.
Taylor , Robert H. Foreign and Domestic Consequences of the KMT Intervention in Burma. Cornell University, 1973.
Wang, Yu-San. Foreign Policy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on Taiwan: An Unorthodox Approach. Praeger, 1990.
舟公木繁,《支那派遣軍司令官 岡村寧次大將》。東京:河出書房新社,昭和59年12月出版。
保阪正,《瀬島龍三―参謀の昭和史》。東京:文藝春秋,1991年2月。(文春文庫版)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