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唐代宮廷燕樂的變遷與發展
作者:薛幼貞
作者(外文):Shueh, You-Jhen
校院名稱:中國文化大學
系所名稱:史學系
指導教授:陳清香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16
主題關鍵詞:俗樂讌樂燕樂教坊梨園安史之亂Su YueYan YueChiaofangLiyuanthe An–Shi Rebellion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24
摘要
近年來對唐代燕樂的研究中,多偏重宴饗樂、或是利用俗樂改造成雅樂的過程,但除了在音樂屬性打轉外,另一個值得關注的重點即是在長時段文化的脈絡觀察俗樂的發展,所催生唐代璀璨宮廷燕樂,本文採取中原華夏系、四夷系以及散樂百戲間的取徑,探討自漢朝古義而成讌樂,自此狹義燕樂就以讌樂稱之;而來自俗樂所發展之宴饗或祭祀禮儀之樂則為廣義的燕樂。漢魏晉至隋唐,宮廷俗樂活動隨著音樂機構規模的穩固而逐漸有系統地龐大起來,到了盛唐時期因國家事務繁多,必須有新的人事結構調整,走向新的正軌;開元後使職正式運作,不需要通過具體辦事部門,而直接由皇帝直接任命,教坊使、梨園使亦在此背景下孕育而生。唐代宮廷俗樂俳優雜伎、戲曲、歌舞的逐漸攀升以及在特定王權介入下形成過渡的禮儀屬性音樂,都藉由帶有音樂使職的中官管理。但是這一情況繁榮不過四十年,安史之亂造成教坊規模的大幅縮減,又在政治改革上,經過永貞革新、甘露之變的失敗以及黃巢之亂的致命一擊,對宮廷燕樂活動的影響十分顯著,梨園樂工雖在中晚唐尚有記載,但也逐漸遭到縮減裁撤的命運;因此,安史之亂後雅樂徒具形表的架構下逐漸衰退簡陋,而反觀宮廷宴饗因審美趣味的提升而變得更有娛樂性,著重於節度使、南蠻外夷的獻樂以及唐自身的教坊也陸續走向合併。此外新的宮廷燕樂如散樂、本土即興劇、歷史劇多為中原的脈絡相傳,並非全然為胡漢共融之新俗樂。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the studies of the yanyue in Tang Dynasty often emphasize on banquet music or the process of the Su Yue changing into Ya Yue. Yet other than lingering on the music attribute, another important emphasis is that under the long-term cultural context how the development of Su Yue help achieve the resplendent court Yan Yue of the Tang Dynasty. This article assumed the viewpoint of China Cathay(中原華夏), Four Quarters(四夷)and San Yue Hundred Opera(散樂百戲) to discuss the narrow sense of Ya Yue(燕樂) written as Ya Yue(讌樂) which was formed from the old tradition of Han Dynasty; and the broad sense of Ya Yue which was come from the banquet music transforming from Su Yue, or from the music on the ritual for offering sacrifices to gods or ancestors. Along with the increasing stability of the music institute, the activity of Court Su Yue had a gradual and systematical grow through Han, Wei, Jin and to Sui Tang. Due to the manifolds of the Sheng Tang empire(盛唐帝國),the personnel structure was to adjust for a correct new track. After the Kaiyuan era, the envoys functioned formally and was assigned directly by the emperor himself in stead of some administrations. Till then, the Chiaofang envoy(教坊使) and the Liyuan envoy(梨園使)were born. Both the transitional ritual musics influenced by certain royalty and the Fayu Zaji(俳優雜伎),operas, musical dances of Court Su Yue in Tang Dynasty were governed by Zhong Guen(中官) who was also titled as music envoy. Yet the previous prosperity had last less than 40 years, for the An–Shi Rebellion led the Chiaofang to an enormous shrink. And the Court Yan Yue was greatly affected by the failure of political reforms like the Yongzhen Reform and the Ganlu Incident and the deadly event─Huang Chao Chaos. Though the Liyuan servants were documented during the Mid-late Tang Era, yet they couldn’t avoid the decay. Therefore, the Ya Yue was decaying and lack of substance while the Court banquet music was getting more entertaining due to the advance of aesthetics. The greeting music for Jie Do envoys and foreigners gradully merged with the Chiaofang system. In addition, the brand new Court Yan Yue like San Yue(散樂), local impromptus and historical operas were mostly inherit the China Cathay tradition instead of the new Su Yue which was the integration of Hu Han culture.
參考書目
一、史料
先秦‧韓非著,陳奇猷校注,《韓非子新校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社,2000年10月第1版)
先秦‧左丘明撰,晉杜預注《春秋左傳正義:隱公─桓公》收於李學勤主編《十三經注疏》(臺北:五南書局,2001年)
漢‧王逸,《楚辭章句》(臺北:藝文出版社,1974年)
漢‧司馬遷撰,日‧瀧川龜太郎編著,《史記會注考證》(臺北:萬卷樓,1993年 )
秦‧呂不韋撰,漢‧高誘注,陳奇猷校釋,《呂氏春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年)
漢‧班固《漢書》(北京:中華書局,1991年點校本)
漢.許慎撰,宋.徐鉉等校定 《說文解字》,(北京:中華書局影印,1998)
漢‧張衡著,張震澤校注,《張衡詩文集校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
漢‧劉安,《淮南子注》(上海:世界書局,1935年)
漢‧鄭玄注,唐‧賈公彥疏:《周禮注疏》,收於李學勤主編《十三經注疏》(臺北:五南書局,2001年)
晉‧陳壽,《三國志》(北京:中華書局年點校本,1959年)
晉‧常璩撰,劉琳校注,《華陽國志校注》(成都:巴蜀書社,1985年)
晉‧葛洪,《西京雜記》(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北魏‧楊衒之,楊勇校箋版,《洛陽伽藍記》(北京:中華書局點校本,2006年)
劉宋‧範曄,《後漢書》(北京:中華書局點校本,1974年)
南齊‧沈約,《宋書》(北京:中華書局年點校本,1974年)
南梁‧任昉撰,清‧王軼校,《述異記》,見《叢書集成初編》(北京:中華書局,1985 年)
南梁‧蕭子顯,《南齊書》(北京:中華書局年點校本,1972年)
南梁‧劉勰著,周振甫注,《文心雕龍注釋》(北京:中華書局,2005年)
南梁‧蕭統編、唐‧李善注,《文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1986年1月第1版)
南陳‧釋智匠,《古今樂錄》,收於《漢魏遺書鈔》(臺北:藝文印書館,1970年)
北齊‧魏收,《魏書》(北京:中華書局點校本,1974年)
唐‧李林甫等撰,陳仲夫點校,《唐六典》(北京:中華書局,1992年點校本)
唐‧杜佑,《通典》(北京:中華書局點校本,1988年)
唐‧姚思廉,《陳書》 (北京市:中華書局點校本,1974 年)
唐‧房玄齡,《晉書》(北京:中華書局點校本,1974年點校本)
唐‧段安節撰,《樂府雜錄》(臺北:藝文印書館,1968年)
唐‧段安節,《樂府雜錄》收於《唐宋史料筆記叢刊》(北京:中華書局,2012年)
唐‧蕭嵩,《大唐開元禮》, (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唐‧魏徵,《隋書》(北京:中華書局點校本,1973年)
唐‧李延壽,《南史》(北京:中華書局,1974年)
唐‧崔令欽著、任半塘箋訂,《教坊記箋訂》(北京:中華書局,1962年)
唐‧崔令欽,《教坊記》收於《中國文學參考資料小叢書》(上海:古典文學出版社,1957年4月第1版)第1輯,第8冊
唐‧南卓,《羯鼓錄》收於《中國文學參考資料小叢書》(上海:古典文學出版社,1957年4月第1版)第1輯,第6冊。
唐‧封演著,趙貞信校注,《封氏見聞記校注》(北京:中華書局,2005年)
唐‧孔穎達疏,《尚書正義》(臺北:藝文印書館,1976年)
唐‧令狐德棻,《周書》(北京:中華書局點校本,1973年)
唐‧李肇,《唐國史補》(上海:上海古籍出版,1979年)
唐‧長孫無忌,《唐律疏議》(臺北:臺灣商務書局,1996年)new window
唐‧孫棨撰,《北里志》收錄於《中國文學參考資料小叢書》(上海:古典文學出版社,1957年4月第1版)第1輯,第8冊。
唐‧高彥休《唐闕史》收錄於《唐五代筆記小說大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2000年)
唐‧韓愈《順宗實錄》收於《韓昌黎全集》(臺北:世界書局,1935年)
唐‧劉肅撰,《大唐新語》(北京:中華書局。1984年5月1版)
唐‧鄭處誨,《明皇雜錄》(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唐‧趙璘,《因話錄》(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
唐‧蘇鶚,《杜陽雜編》(江蘇:江蘇廣陵古籍刻印社出版,1983年)
唐‧釋玄奘著,季羨林等校注《大唐西域記校注》(北京:中華書局,2000年)
唐‧釋慧琳撰,徐時儀校注《〈一切經音義〉三種校本合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
後晉‧劉昫,《舊唐書》(北京:中華書局,1975年點校本)
宋‧歐陽修,《新唐書》(北京:中華書局,1975點校本)
宋‧李上交《近事會元》(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宋‧司馬光撰,元‧胡三省注,《資治通鑑》(北京:中華書局,1956 點校本)
宋‧王溥,《唐會要》(北京:中華書局,1955年點校本)
宋‧程大昌撰,黃永年點校,《雍錄》(北京:中華書局,2002年點校本)
宋‧鄭樵著,王樹民點校,《通志二十略》(北京:中華書局,1995年11月第1版)
宋‧王應麟《玉海》引唐‧劉貺,《太樂令壁記》 (臺北:臺灣商務,1986年)
宋‧王應麟著,《漢藝文志考證》(臺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宋‧郭茂倩《樂府詩集》(北京:中華書局,1989年)
宋‧高承,《事物紀原》(北京:中華書局,1989)
宋‧王灼《碧雞漫志》收入《中國文學參考資料小叢書》第1輯(上海:古典文學出版社,1957年4月第1版)
宋‧王讜,《唐語林校正》,(北京:中華書局,1987年)
宋‧朱熹撰,,《四書章句集註》 (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
宋‧沈括,《夢溪筆談》(北京:中華書局,2009年)
宋‧徐天麟,《西漢會要》,(北京:中華書局,1955年)
宋‧李昉編,夏劍欽等校點,《太平御覽》(河北:河北教育出版社,1994年)
宋‧李昉等,《太平廣記》(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
宋‧李昉等編,《文苑英華》(北京:中華書局,1996年)
宋‧宋敏求編,洪丕謨等點校,《唐大詔令》(上海:學林出版社點校本,1992年第1版),
宋‧宋敏求,《長安志》 (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
宋‧陳暘,《樂書》 (臺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宋‧王欽若,《冊府元龜》(北京:中華書局,1960年)
宋‧薛居正《舊五代史》(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
宋‧葉夢得.《石林燕語》(北京:中華書局,1984年)
宋‧孫光憲《北夢瑣言》收錄於《唐五代筆記小說大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2000年)
元‧馬端臨《文獻通考》(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第1版)
元‧脫脫,《宋史》(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
元‧脫脫,《遼史》(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
明‧胡震亨,《唐音葵籤》(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5月第1版點校本)
明‧徐一夔等撰,《明集禮》 (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明‧朱載堉撰、馮文慈點校,《律呂精義》(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年)
明‧宋濂,《元史》(北京:中華書局,1966年)
清‧王昶,《金石萃編》,收於《歷代碑誌叢書》第五冊(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8年)
清‧王夫之《讀通鑑論》(北京:中華書局,1975)
清‧王先慎撰,鍾哲點校,《韓非子集解》(北京:中華書局,1998年)
清‧孫希旦,沈嘯寰、王星賢點校:《禮記集解》(北京:中華書局,1989年)
清‧孫詒讓撰,孫啟治點校,《墨子》(北京:中華書局,2001 年)
清‧孫詒讓,《周禮正義》(北京:中華書局,1987年)
清‧湯球,《十六國春秋輯補》(臺北:商務印書館‧1937年)
清‧徐松撰,張穆校補,方嚴點校,《唐兩京城坊考》(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清‧徐松撰,李健超增訂《增訂唐兩京城坊考》(陝西:三秦出版社,1996年)
清‧凌廷堪,《燕樂考原》(臺北:商務出版館,人人文庫,1971年)
清‧趙翼,《廿二史劄記校正》(北京:中華書局,1984年1月第1版)
清‧董誥等編,《全唐文》(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
清‧嚴可均輯:,《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北京:商務印書館,1999年)
清聖祖敕撰,《全唐詩》(北京:中華書局,1960年)

二、專書論著
中國青銅器全集編輯委員會,《中國青銅器全集‧銅鏡》(北京:文物出版,2005年)
王昆吾,《隋唐五代燕樂雜言歌辭研究》(北京:中華書局,1996年)
王運熙,《樂府詩述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
王克芬、蘇祖謙,《中國舞蹈史》(臺北:文津出版,1996年2月初版)new window
王克芬,《解讀敦煌:天上人間舞蹁躚》(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7月)
王師仲孚,《中國上古史論文集二》(臺北:蘭臺出版社,2004年)
王師吉林,《唐代宰相與政治》(臺北:文津出版,1999年)
王師明蓀,《宋史論文稿》(臺北:花木蘭出版社,2008年)
王壽南,《唐宋史研究—中古史研討會論文集之二》,(香港:香港大學出版,1987年)
王壽南,《隋唐史》(臺北:三民書局,1986年初版)
王子初,《中國音樂考古學》(福建:福建教育出版社,2003年)
王仲犖《隋唐五代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
王光祈,《王光祈音樂論著選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
王安祈,《性別、政治與京劇表演文化》(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11年)new window
王國維,《宋元戲劇史》(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4年)
牛龍菲,《敦煌壁畫樂史資料總錄與研究》(甘肅:敦煌文藝出版社,1991年2月第1版)
田餘慶,《東晉門閥政治》(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年)
丘瓊蓀,《燕樂探微》(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
任半塘,《唐戲弄》(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
向達,《唐代長安與西域文明》,(河北: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
李定廣,《唐末五代亂世文學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6年)
朱自清,《朱自清文學論文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
申秦雁,《神韻與輝煌‧陝西歷史博物館國寶鑒賞:唐墓壁畫卷》(陝西:三秦出版社,2006年)
沈冬,《唐代樂舞新論》(臺北:里仁書局,2000年3月)
沈天鷹,郭畫曉整理,〈洛陽北魏楊機墓出土文物〉《文物》(北京市:文物出版社。2007年)
汪辟疆校錄《唐人小說》(上海:上海古集出版,1978年)
余國芳,《中國舞蹈發展史》(臺北:大聖出版社,1979年7月初版)
李定廣,《唐末五代亂世文學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6年)
吳釗,《追尋逝去的音樂蹤跡一圖說中國音樂史》(北京:東方出版社,1999年)
吳廷燮《唐方鎮年表‧序錄》(北京:中華書局,1980年)
周紹良主編,《唐代墓誌彙編續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
周貽白,《中國戲劇發展史綱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
周頤白,《中國戲劇史長編》(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年)
周青葆,《絲綢之路的音樂文化》(新疆:新華書局,1987年)
吳剛主編,《全唐文補遺》(西安:三秦出版社,2007年)
屈萬里注,《詩經釋義》(中國文化大學出版,1988 年5月3版)
季羨林,《佛教與中印文化交流史》(江西:江西人民出版社,1990年)
施萍婷等編,《敦煌遺書總目索引新編》(北京,中華書局,2000年)
徐嘉瑞,《近古文學概論》(臺北:鼎文書局出版,1976年
孫進己等著,《中國考古集成:魏晉至隋唐》(河南:中州古籍出版社,2000年)
秦序,《中國音樂史》(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1998年)
常任俠,《絲綢之路與西域文化藝術》(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81年)
陜西歷史博物館編,《唐墓壁畫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西安:三秦出版社,2006年),
陝西省考古研究所等編著,《新城長公主墓發掘報告》(北京:科學出版社,2004)
夏野,《中國古代音樂史簡編》(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02年)
敦煌研究院編,《敦煌石窟全集:音樂畫卷》(香港:商務印書館,2002年)
梁啟超,《飲冰室全集》(北京:中華書局,1941)
梁啟超,《中國之美文及其歷史》(北京:東方出版社,1996年)
曾永義,《詩歌與戲曲》(臺北:聯經出版公司,1989)
曾永義,《戲曲源流新論》(北京:中華書局,2008年)new window
曾永義,《參軍戲與元雜劇》(臺北:聯經出版社,1992年)
張其昀,《中華五千年史》(臺北:中國文化研究所,1961年)
傅樂成,《中國通史》(臺北:大中國圖書,2000年)
項陽,《山西樂戶研究》(北京:文物出版社,2001年)
萬繩楠,《魏晉南北朝文化史》(安徽:黃山書社,1989年)
鄭汝中,《解讀敦煌/佛國的天籟之音》(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7月)
鄭汝中,《敦煌壁畫樂舞研究》(甘肅:教育出版社,2002年)
曹道衡,《中古文學史論文集》,(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
陳寅恪,《隋唐制度淵源略論稿》,(臺北:里仁書局,2004年)。new window
陳寅恪,《唐代政治史述論稿》(臺北:里仁書局,2004年)
陳國慶編:《漢書藝文志注釋彙編》(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
陳鐘凡,《中國韻文通論》(臺北:河洛圖書,1979年)
陳鴻瑜,《柬埔寨史》(臺北:獨立作家,2015)
楊旻瑋,《唐代音樂文化之研究》(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3年)
楊文衡,《中國科技史話》(北京: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1988)
楊鴻年,《隋唐兩京坊里譜》(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
楊蔭瀏《中國古代音樂史稿》(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80.年)
劉靖之,《民族音樂硏究》(臺北:商務印書館,1989年)
劉再生,《中國古代音樂史簡述》(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出版,2000年)
劉後濱,《唐代中書門下體制研究:公文形態‧政務運行與制度變遷》(山東:齊魯書社,2008年)
韓冰編,《中國音樂文物大系‧湖北卷》(鄭州:大象出版社,1999)
孫繼南、周柱銓主編,《中國音樂通史簡編》(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2000年)
孫曉暉,《兩唐樂志研究》(上海:上海音樂學院出版社,2005年)
郭英德、過常寶等著,《中國古代文學史》(四川:四川人民出版社,2003
年)
郭畫曉,〈洛陽唐代樂舞陶俑二論〉《東南文化》(南京:南京博物院)第2期(2007年)
蔣英炬編《中國畫像石全集第一卷:山東漢畫像石》(山東:山東美術出版社,2000年)
關也維《唐代唐樂史》(北京:中央民族學出版,2006年)
薛宗明著,《中國音樂史‧樂譜篇》(臺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趙維平,《中國古代音樂文化東流日本的研究》(上海:上海音樂學院出版社,2004年)
趙敏俐,《中國古代歌詩研究:從詩經到元曲的藝術生產史》(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年)
黎國韜,《古代樂官與古代戲劇》(廣東: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年)
蕭滌非,《漢魏六朝樂府文學史》,(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4年)
釋東初,《東初老人全集》之二《中日佛教交通史》(臺北:東初出版社,1985年)
嚴耕望,〈荊襄大道與大隄艷曲〉《唐代交通圖考》(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
臧一冰,《中國音樂史》(武漢:武漢測繪科技大學出版社,1999年)
霍松林,傅紹良《盛唐文學的文化透視》 (陝西:陝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0)
霍旭初《龜茲藝術研究》(新疆:新疆人民出版社,1994年)
三、專題論文
(1) 論文期刊
王鍾瑩,〈中國古代音樂文化中雅俗之爭〉《商丘師範學院音樂學院》第19期(2011年)
王蔚波,〈試論河南漢代彩繪陶俑藝術〉《藝術考古》第5期(2009年)
王克芬,〈云岡石窟 舞蹈雕像多元風格溯源〉(北京舞蹈學院學報)第3期(2005年)
左漢林,〈唐代的內教坊及相關問題考論〉《渤海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1期(2007年)
左漢林〈論唐代二部伎的性質及其與多部伎的關係〉《湖南大學學報》第2期(2007年)
左漢林,〈大唐《破陣樂》的形態變遷〉《文史知識》第4期(2014年)
左漢林,〈唐代協律郎的任職條件和職責新論〉《河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01期(2007年)
左漢林,〈唐代梨園法曲性質考論〉《中央音樂學院學報》第3期(2007年)
左漢林,〈略論唐代梨園的興衰〉《中州學刊》第1期(2005年)
伍國棟,〈兩漢魏晉南北朝絲竹樂窺探〉《交響西安音樂學院學報》第25卷第1期(2006年3月)
吉林省考古研究室編,〈集安高句麗墓壁畫中的舞樂〉《文物》第7期(1980年7月),頁34。
李西林,〈試論中晚唐音樂文化轉型之特徵〉《陝西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43卷第1期(2014年1月)
何昌林,〈敦黃琵琶譜之考、解、譯〉《中國敦煌學百年文庫》第2卷,第3期(1999年)
李石根,〈法曲辯〉《交響(西安音樂學院學報)》,第2期(2002年)
吳貢山,〈唐玄宗與霓裳羽衣曲〉《吉林師範學院學報》第3期(1997年)
林家驪、潘筱倩,〈清商樂曲辭定義、內涵與範疇界定〉(四川師範大學學報)第39卷第5期(2012年9月)
周文林,〈唐代音樂機構概況及其功用〉《飛天》16期(2011年)
尚光一,〈唐人的海洋心態與唐詩的海洋意象〉《南陽師範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第10卷第2期(2011年2月)
郭茂育,〈唐代趙宗儒墓誌研究〉《洛陽師範學院學報》第30卷第10期(2011年)
柏紅秀,〈唐代仗內教坊考〉《戲曲藝術》第3期(2006年)
施德華,〈中國民間表演鑼鼓之歷史〉《國立臺南大學藝術研究學報〉第4卷第2期(2011年)new window
許序雅、李曉亮,〈唐代驃國獻樂考〉《雲南社會科學》第5期(2004年)
許繼起,〈鼓吹十二案考釋〉《中國音樂學》第4期(2004年)
袁繡柏,〈論唐代法曲與法樂之異〉《社會學刊》第3期(2005年)
陳維昭,〈漢代黃門考〉(南京大學學報)第3期(2010年5月)
陳熙遠,〈中國夜未眠:明清時期的元宵、夜禁與狂歡〉(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75卷第2期(2004年6月)new window
秦序,〈燕樂並非唐代音樂的一種恰當分類〉《交響─西安音樂學院學報》第25卷第3期(2006年9月)
陝西省文物研究所編,〈陝西潼關稅村隋代壁畫墓發掘簡報〉《文物》第5期(2008年)
陝西省博物館,乾縣文教局編,〈章懷太子墓發掘簡報〉《文物》第7期(1972年)
陝西省博物館,乾縣文教局編,〈唐懿德太子墓發掘簡報〉《文物》第7期(1972年)
陝西省博物館編,〈唐昭陵長樂公主墓發掘簡報〉《文物》第3期(1988年)
陝西省博物館編,〈唐昭陵新城公主墓發掘簡報〉《考古與文物》第3期(1997年)
陝西省博物館,乾縣文教局編,〈唐李壽墓發掘簡報〉《文物》第9期(1974年)
孫楷第,〈清商曲小史〉《文學研究》第1期(1957年)
馬歡,〈論西涼樂的形成、發展及其影響〉《交響》(西安音樂學院學報)》,第33卷 第3期(2014年9月)
陶成濤,〈作為儀仗樂隊性質的黃門鼓吹〉第3期《黃鐘(武漢音樂學院學報)》(2014年)
陳嵐,〈論『清商樂』與南朝音樂之關係〉《東方文化》第43卷第1、2期合刊(2010年12月)new window
康瑞軍,〈論唐末仗內教坊的實質及其他〉《黃鐘》第3期(2008年)。
張維、柯黎,〈坐、立部伎─樂舞產生時間新論〉《北京舞蹈學院學報》,(2008年1月)
曾永義,〈先秦至唐代『戲劇』與『戲曲小戲』劇目考述〉《台大文史哲學報》第59期(2003年11月)new window
黃春興〈新俗樂之形成與發展〉《國立臺南大學‧藝術研究學報》第4卷第1期(2011年)。new window
黃翔鵬,〈中國古代音樂歌舞伎樂時期的有關新材料、新問題〉,《文藝研究》(1999年4月)
葛曉音、戶倉英美,〈 唐代女舞《玉樹後庭花》及《霓裳羽衣曲》之舞容考〉收編於鄧小南主編《唐宋女性與社會》(上海:上海辭書出版,2003年)
趙敏俐,〈漢代樂府官署興廢考論〉《文獻》第3期(2009年7月)
趙為民,〈唐代二十八調體系為七宮四調結構〉《天津音樂學院學報(天籟)》(2005年第4期)
劉德玲,〈《樂府詩集‧雜曲歌辭》收詩與分類之商榷〉《長庚人文社會學報》第8卷第1期(2015年)new window
黎國韜,〈唐五代參軍戲演出形態轉變考〉《藝術探索》第4期(2008年)
黎國韜,〈作為歷史概念的清商樂〉《青海民族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第3期(2011年)
熊培庚,〈唐蘇思勖墓壁畫舞樂圖〉《文物》第1期(1960年)
榮新江,〈絲綢之路上粟特商人與粟特文化〉收錄於《西域:中外文明交流的中轉站》(香港:香港城市大學出版,2009年)
賴瑞和,〈唐代使職的定義〉《史林》第2期(2012年)
戴緒亭〈唐代梨園研究〉《黑龍江史志》20期(2014年)
遲乃鵬,〈唐「梨園」考辨〉(《四川師範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4期(1997年7月)
郭洪濤,〈唐恭陵哀皇后墓部分出土文物〉《考古與文物》第4期(2002年)
鄭祖襄,〈唐會要天寶十三年太樂署供奉曲及改諸樂名史料分析〉《中央音樂學院學報》(2008年第3期)
鄭阿財,〈唐代佛教文學與俗曲─以敦煌寫本「五更轉」、「十二時」為中心〉《普門學報》第20期(2004年3月)
錢志熙,〈論蔡邕敘「漢樂四品」之第四品應為相和清商樂〉《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47卷第2期(2010年3月)
錢志熙,〈南北朝散樂與戲劇關係劄論〉《文學與文化》第1期(2010年)
(2)學位論文
趙廣暉,《唐代樂志十部伎之研究〉(臺北:文化大學史學所碩士論文,1995年)
尤雨婷,《北朝婦女的經濟活動》(臺北:文化大學史學所碩士論文,2014年)
沈冬,《隋唐西域樂部與樂律研究》,(臺北:國立台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91年)new window
柏紅秀,《唐代宮廷音樂文藝研究》,(江蘇:楊州大學中國古代文學所博士論文,2004年)
黃春興,《安史亂後宮廷宴饗俗樂之流變》(臺北:文化大學史學所博士論文,2011年)
曾智安《清商曲辭研究》(北京:首都師範大學博士論文,2006年)
蔡師秉衡,《北朝樂史與樂制之研究》(臺北:中國文化大學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7)
劉洋,《唐代宮廷器樂組合研究》(中國藝術研究學院,博士論文,2008年)

(3)研討會論文
沈冬,〈破陣樂考──兼論雅俗樂的交涉與轉化〉《第三屆通俗文學與雅正文學研討會論文集》(臺北:中興大學中國文學系出版,2002年7月)
鄭阿財〈佛曲偈讚在敦煌講唱文學的運用〉《第四屆通俗文學與雅正文學研討會論文集》(臺北:中興大學中國文學系出版,2003年12月)
四、外國論著
日‧齊藤圓真,《天臺入唐入宋僧の事跡研究》(日本東京:山喜房佛書林,2006),頁99。
日‧水原渭江〈北京圖書館藏敦煌舞譜殘卷(No.820)的舞辭「皇」〉,《敦煌研究院》第3期(2000年)
日‧加藤繁,〈漢代的國家財政和帝室財政的區別及帝室財政一斑〉,收入於《加藤繁中經濟史考證‧第一卷》(北京:中華書局,1959年)
日‧圓仁撰,顧承甫點校,《入唐求法巡禮行記》(上海:上海古籍出版,1986年8月1版
日‧岸邊成雄著,梁在平等譯,《唐代音樂史的研究》(臺北:中華書局,1973年10版)
日‧岸邊成雄著,王耀華譯,《古代絲綢之路的音樂》(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88年)
日‧林謙三,郭沫若譯,《隋唐燕樂調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1936年)
日‧林謙三,《東亞樂器考》(北京:音樂出版社出版,1962年2月第1版)
日‧村上哲見著,楊鐵嬰譯,《唐五代北宋詞研究》(陝西:陝西人民出版社,1987年)
日‧正宗敦夫編,《舞圖:信西古樂圖》(東京:日本古典全集刊行會,1929年)
日‧妹尾達彥著,高兵兵譯,《長安的都市規劃》(陝西:三秦出版社,2012年)
法‧莫尼克‧瑪雅爾著,耿昇譯,《古代高昌王國物質文明史》(北京中華書局,1995年)
法‧葛勒内著,毛民譯,〈粟特纳骨瓮上的歌舞和神祗〉《內蒙古大學藝術學院學報》第5卷第1期(2008年)
法‧費爾南‧布羅代爾撰,唐家龍、曾培耿等譯,《菲力浦二世時代的地中海和地中海世界》(北京:商務印書館,1997年)
緬甸‧吳耶生,《西元802年驃國使團訪華考》(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1984)
朝鮮‧進宴都監編,《進饌儀軌》(出版地不明,出版者不明,日本早稻田圖書館影印,1892年),
Seebass Tilman, Iconography, Editor Helen Myers, Ethnomusicology An Introduction, London:Macmillan Publishers limited, 1992
Sadie Stanley,The New Grove dictionary of music & musicians (Macmillan Publishers Limited, in eight volumes, London, 1980.)
Redfield, Ralph Linton andMelville J. Herskovits, Memorandum on the Study of Acculturation, American Anthropologist Vol. 38 Issue 1
Jaap Knust, Ethunomusicology, Netherlands:Martinus Nijhoff, The Hague, 1969
Alan P. Merriam, The Anthropology of Music, Illinois: Northwestern University Press, 1964
Bruno Nettl, The Study of Ethnomusicology, Illinois: University of Illinois Press, 2005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