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明前七子辭賦研究
作者:陳守璽
作者(外文):CHEN,SHOU-SHI
校院名稱:輔仁大學
系所名稱:中國文學系
指導教授:許東海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16
主題關鍵詞:前七子臺閣茶陵辭賦詩文之辨謫遷書寫酬贈書寫Seven Former ScholarsTai Ge groupCha Lin groupRhapsodyDistinction between poetry and proseZhe qian writingChou zeng writing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78
前七子在明代文學中具有相當的影響力,不過在辭賦方面的成果,卻始終不如詩歌、文論等方面受人關注。然而,辭賦在明代特殊的背景下,除了自身研究的開展之外,尚可作為映照詩文發展的媒介。故本論文以前七子辭賦作為考察範圍,並參酌前輩學者對明代文學研究的「反思研究」之心得,因此將研究落實在「文本、文體與歷史性」的架構作為核。,其次擬將探索進程分為兩端:其一、為外緣的基礎考察;其二、為內緣根本的考察。
外緣部分的研究,藉由梳理前七子年譜合觀、前七子交遊互動對照、前七子遊宦寓居行次,以及明代知見賦篇等工作。作為廓清明代辭賦發展概況、作家∕文本、作家∕時代、文本∕時代以及文本繫年的定位。
內緣研究的部分,則從文體論的角度為出發點,先分別梳理前七子的辭賦文本,探討其書寫形式與情志的聯繫關係。其次,透過賦作繫年,呈現賦家生涯創作的特點,並評估其書寫形態的審美經營。復次,完成個別的書寫考察後,再從流派群體的角度出發,分析群體書寫的共相。同時利用群體書寫的線索映照文學思潮與背景,以及觀察前七子在辭賦史、文學史上的意義。再次,藉由所得出前七子的辭賦線索回歸於文體、文學、文論的歷史考察。藉由辭賦文體屬性兩棲於詩文的特性,形成觀察明代詩、賦、文演變的獨特角度,並從辭賦與詩文、辭賦與文論間的對讀中,提供新的思考或佐證。
關於外緣基礎考察的成果,呈現在附錄一至附錄四。關於內緣根本考察的實踐,則呈現在論文的第二章至第八章。第二至七章為前七子的個別書寫,第八章則進行群體書寫的合觀,第九章則藉前七子辭賦書寫的線索延伸,申論其在賦史、文學史以及文論方面的若干意義。
“Seven Former Scholars” was very powerful on the Ming Dynasty, but theirs rhapsody was not paid attention to. This thesis will study writing aesthetics of the rhapsody of Seven Former Scholars. While studied about Seven Former Scholars's rhapsody, try to find some meanings on the Ming Dynasty of Seven Former Scholars 's poem at the same time. For example the meaning in the developing history of the poem, and the meaning in the developing history of the prose, and develop the meaning on, and their meaning in theory in the literature idea.
It is to put the writer's biography in order to study the first step carried on. After understanding the writer's biography and era background, problems such as research writer and text, writer and era, text and era,etc.. It is to analyze the recreation and sports to study the second step carried on. Find the relation between form and emotion in research from the writing of Seven Former Scholars's rhapsody. And aesthetic feeling and aesthstic characteristic of Seven Former Scholars's rhapsody. Extend the meaning in “distinction between poetry and prose” theory of rhapsody which analyzes theirs from the result of study of Seven Former Scholars's rhapsody finally.

參考文獻


一、〔前七子典籍與相關研究專著〕
(依時代排序,同時代者,再依姓氏筆畫排序。同一作者,再依典籍筆畫排序)

(一)典籍類
1.【明】王九思《渼陂集》,《明代論著叢刊》本,臺北:偉文圖書出版社,1976年
2.【明】王九思《渼陂續集》,《四庫全書存目叢書》本,集部,48冊,臺南:莊嚴文化,1997年
3.【明】王廷相著,王孝魚點校《王氏家藏集》,北京:中華書局,2009年
4.【明】何景明《大復集》,《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集部,1267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5.【明】何景明著,李淑毅等點校《何大復集》,河南:中州古籍出版社,1989年
6.【明】李夢陽《空同集》,《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集部,1262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7.【明】徐禎卿《廸功集》,《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集部,1268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8.【明】徐禎卿著,范志新編年校注《徐禎卿全集編年校注》,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
9.【明】康海著,賈三強等點校《康對山先生集》,西安:三秦出版社,2015年
10.【明】康海《對山文集》,《明代論著叢刊》本,臺北:偉文圖書出版社,1976年
11.【明】康海《對山集》,《續修四庫全書》本,集部,1335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二)近人專著類
1.白潤德《何景明叢考》,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7年
2.李淑毅等編《何景明研究》,河南:中洲古籍出版社,1992年
3.泥馬度《夢回漢唐:李夢陽傳》,北京:作家出版社,2014年
4.金寧芬《康海研究》,武漢:崇文書局,2004年
5.侯雅文《李夢陽的詩學與和同文化思想》,臺北:大安出版社,2009年
6.姚學賢、霍朝安、金榮權《何景明評傳》,開封:河南大學出版社,1993年
7.段景禮《明代前七子詩曲大家王九思研究》,陝西:三秦出版社,2014年
8.郝潤華、吳娛《李夢陽》,蘭州:甘肅教育出版社,2014年
9.郝潤華、師海軍編《20世紀以來李夢陽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年
10.高令印、樂愛國《王廷相評傳》,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2年
11.崔秀霞《徐禎卿詩學思想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0年
12.陳書錄《明代前後七子研究》,江西人民出版社,1994年
13.葛榮晉《王廷相生平與學術編年》,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87年
14.劉坡《李夢陽與明代詩壇》,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13年
15.鄭利華《前後七子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年
16.韓結根《康海年譜》,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1993年



(三)學位論文類
1.王海燕《何景明辭賦研究》,北京:首都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11年
2.王真《試論何景明的詩賦創作》,上海:華東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10年
3.朱怡菁《李夢陽辭賦研究》,臺北:政治大學碩士論文,2004年
4.余春柯《康海著述交遊考釋》,西安:西北大學碩士論文,2010年
5.呂楚風《康海論》,北京:首都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6年
6.呂艷萍《何景明詩文研究》,濟南:山東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12年
7.李琳《李夢陽文學思想的發展與演變》,北京:首都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7年
8.李濤《明代前後七子騷體文學研究》,保定:河北大學碩士論文,2010年
9.段宗社《明代「七子派」詩學思想研究》,西安:陝西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1年
10.時秀靜《李夢陽辭賦研究》,臨汾:山西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13年
11.高宏洲《以李夢陽、何景明為典型的前七子復古詩學的文化闡釋》,西安:陝西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8年
12.梁贊宏《李夢陽年譜》,上海:復旦大學碩士論文,1987年
13.郭平安《李夢陽研究》,西安:陝西師範大學博士論文,2009年
14.陳飛《李夢陽辭賦散文研究》,上海:復旦大學碩士論文,2009年
15.陳鋆寶《王九思年譜》,蘭州:蘭州大學碩士論文,2007年
16.陳錦盛《徐禎卿之詩論研究》,臺北:政治大學碩士論文,1990年
17.焦文彬《康海年譜》,西安:陝西師範大學碩士論文,1990年
18.黃雅娟《明代詩情觀研究-論「七子」與「公安」詩論之異同》,臺中:東海大學碩士論文,1987年
19.楊道遠《邊貢年譜》,湘潭:湘潭大學碩士論文,2011年
20.劉芸《王九思年譜》,上海:復旦大學碩士論文,2007年
21.劉軍杰《何景明詩文觀念研究》,蘭州:蘭州大學碩士論文,2012年
22.劉雁靈《徐禎卿詩學思想與吳中文化》,北京:首都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5年
23.鄭雅寧《王九思文學研究》,蘭州:西北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6年
24.閻婧《何景明辭賦研究》,臨汾:山西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13年
25.謝旭《七子派文學理論與陽明心學關係研究》,西安:陝西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4年
26.謝佩真《製作明代前後七子-以清初中期三書為探討核心》,臺北:政治大學在職專班碩士論文,2010年
27.簡錦松《李何詩論研究》,臺北:臺灣大學碩士論文,1980年
28.顏婉雲《明前後七子詩論析評》,香港:香港大學博士論文,1982年
29.魏強《李夢陽、何景明詩學研究》,蘇州:蘇州大學博士論文,2009年
30.魏強《康海文學研究》,蘭州:西北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5年
31.龔顯宗《明七子派詩文及其論評之研究》,臺北:臺灣師範大學博士論文,1979年new window





二、〔相關典籍與著述〕
(依時代排序,同時代者,再依姓氏筆畫排序。同一作者,再依典籍筆畫排序)

1.【漢】許慎撰,【清】段玉裁注《說文解字注》,臺北:紅葉文化,1998年
2.【南朝梁】劉勰撰,范文瀾註《文心雕龍註》,香港:商務印書館,1995年
3.【唐】空海撰,盧盛江校考《文鏡秘府論彙校彙考》,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
4.【元】祝堯《古賦辯體》,《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集部,1366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5.【明】中研院史語所輯校《明實錄》,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64-1966年
6.【明】文震孟《姑蘇名賢小紀》,揚州:廣陵書社,2011年
7.【明】王世貞《弇州四部稿》,《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集部,1282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8.【明】王世貞著,周明初等批注《藝苑卮言》,南京:鳳凰出版社,2009年
9.【明】丘濬撰,丘爾穀編《重編瓊臺藁》,《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集部,1248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10.【明】李東陽撰,周寅賓等校點《李東陽集》,長沙:岳麓書社,2008年
11.【明】李開先《李中麓閒居集》,《李開先集》本,北京:中華書局,1959年
12.【明】李開先《李中麓閒居集》,《四庫全書存目叢書》本,集部,92冊,臺南:莊嚴文化,1997年
13.【明】李維楨《大泌山房集》,《四庫全書存目叢書》本,集部,150冊,臺南:莊嚴文化,1997年
14.【明】呂柟著,米文科點校整理《呂柟集‧涇野先生文集》,西安:西北大學出版社,2015年
15.【明】呂柟《涇野先生文集》,《四庫全書存目叢書》本,集部,61冊,臺南:莊嚴文化,1997年
16.【明】何良俊《四友齋叢說》,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
17.【明】馬汝驥《西玄詩集》,《四庫全書存目叢書》本,集部,73冊,臺南:莊嚴文化,1997年
18.【明】袁袠《皇明獻實》,臺北:明文書局,1991年
19.【明】倪謙《倪文僖公集》,《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集部,1245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20.【明】陳子龍編《皇明詩選》,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1991年
21.【明】陳獻章《陳白沙集》,《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集部,1245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22.【明】許學夷《詩源辨體》,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7年
23.【明】張時徹《皇明文範》,《四庫全書存目叢書》本,集部,303冊,臺南:莊嚴文化,1997年
24.【明】項篤壽《今獻備遺》,《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史部,453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
25.【明】黃省曾著,謝方校注《西洋朝貢典錄校注》,北京:中華書局,2008年
26.【明】劉彥心重梓《嘉靖太倉州志》,上海:上海書店,1990年
27.【明】韓邦奇《苑洛集》,《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集部,1269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28.【明】薛應旂撰,展龍等校注《憲章錄校注》,南京:鳳凰出版社,2014年
29.【明】龔立本《松窗快筆》,《叢書集成續編》本,上海:上海書店,1994年
30.【清】毛奇齡《西河集》,《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集部,1320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
31.【清】王芑孫《讀賦卮言》,《續修四庫全書》本,集部,1480 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32.【清】王軒等撰《山西通志》,臺北:華文書局,1969年
33.【清】林聯桂撰,何新文等校證《見星廬賦話校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
34.【清】胡文學編《甬上耆舊詩》,《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集部,1474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
35.【清】夏燮撰,沈仲九標點《明通鑑》,北京:中華書局,2009年
36.【清】張廷玉等《明史》〔二十四史〕,北京:中華書局,2008年
37.【清】陳元龍編《歷代賦彙》,南京:鳳凰出版社,2004年
38.【清】陸葇輯《歷朝賦格》,《四庫全書存目叢書》本,集部,399冊,臺南:莊嚴文化,1997年
39.【清】錢謙益《列朝詩集小傳》,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
40.【清】邁柱等監修,夏力恕等編纂《湖廣通志》,《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史部,533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41.【清】鴻寶齋主人編《賦海大觀》,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7年





三、〔近人相關研究論著〕
(依姓氏筆畫排序,同一作者,再依書籍筆畫排序)

1.中外文學編輯部主編《中國古典文學論叢:詩歌之部》,臺北:中外文學月刊社,1985年
2.尹恭弘《明代詩文發展史》,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2年
3.史小軍《復古與新變─明代文人心態史》,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
4.何秀煌《人性‧記號與文明─語言、邏輯與記號世界》,臺北:東大圖書公司,1992 年
5.何宗美、劉敬《明代文學還原研究-以〈四庫總目〉明人別集提要為中心》,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年
6.何宗美《文人結社與明代文學的演進》,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年
7.余來明《嘉靖前期詩壇研究》,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9年
8.吳承學《中國古代文體形態研究》,廣州:中山大學出版社,1990年
9.吳承學《中國古代文體學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年
10.李勉《莊子總論及分篇評註》,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0年
11.周維德集校《全明詩話》,濟南:齊魯書社,2005年
12.尚永亮《元和五大詩人與貶謫文學考論》,臺北:文津出版社,1993年
13.尚永亮《唐五代逐臣與貶謫文學研究》,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7年
14.尚永亮《貶謫文化與貶謫文學—以中唐元和五大詩人之貶及其創作為中心》,蘭州:蘭州大學出版社,2004年
15.邱雲飛等著《中國災害通史‧明代卷》,鄭州:鄭州大學出版社,2009年
16.金寧芬《明代中葉北曲家年譜》,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2012年
17.侯雅文《中國文學流派學初論—以常州詞派為例》,臺北:大安出版社,2009年new window
18.胡雪岡《意象範疇的流變》,南昌:百花洲文藝出版社,2002年
19.笑土《從趕集到團購說購物變遷》,臺北:崧博出版,2013年
20.國立中央圖書館編《國立中央圖書館善本序跋集錄:集部》,臺北:中央圖書館,1994年
21.張高評《宋詩之新變與代雄》,臺北:紅葉文化,1995年
22.張高評《會通化成與宋代詩學》,臺南:國立成功大學出版組,2000年new window
23.張健《明清文學批評》〔增訂本〕,臺北:國家出版社,2011年new window
24.梅新林《中國古代文學地理形態與演變》,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6年
25.許建崑《李攀龍文學研究》,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87年
26.陳文新《中國文學流派意識的發生和發展》,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3年
27.陳文新《明代詩學的邏輯進程與主要理論問題》,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7年
28.陳文新《集部視野下的辭章譜系與詩學形態》,北京:商務印書館,2015年
29.陳文新主編《中國文學編年史‧明前期卷》,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6年
30.陳正宏《明代詩文研究史》,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2000年
31.陳書錄《明代詩文的演變》,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1996年
32.陳書錄《明代詩文創作與理論批評的演變》,南京:鳳凰出版社,2013年
33.陳國球《明代復古派唐詩論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年
34.陳國球《唐詩的傳承:明代復古詩論研究》,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0年
35.陳鵬翔編《主題學研究論文集》,臺北:東大出版社,2004年
36.勞思光《新編中國哲學史》,臺北:三民書局,1997年
37.曾棗莊《中國古代文體學》,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年
38.曾棗莊《宋文通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
39.馮小祿、張歡《流派論爭:明代文學的生存根基與演化場域》,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5年
40.馮小祿《明代詩文論爭研究》,昆明:雲南人民出版社,2006年
41.黃卓越《明中後期文學思想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年
42.黃卓越《明永樂至嘉靖初詩文觀研究》,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01年
43.楊遇青《明嘉靖時期詩文思想研究》,西安:三秦出版社,2011年
44.葉朗《中國美學史大綱》,臺北:滄浪出版社,1986年
45.廖可斌《明代文學復古運動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2008年
46.廖可斌《詩稗鱗爪》,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1999年
47.劉化兵《士風與詩風的演進:明代成化至正德前期士人與詩派研究》,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7年
48.鄧新躍《明代前中期詩學辨體理論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
49.錢振民《李東陽年譜》,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1995年
50.薛天緯《唐代歌行論》,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6年
51.薛泉《明中後期文學流派與文風演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2年
52.簡錦松《明代文學批評硏究》,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9年
53.顏崑陽《六朝文學觀念論叢》,臺北:正中書局,1993年
54.饒龍隼《明代隆慶、萬曆間文學思想轉變研究》,重慶:西南師範大學出版社,1995年
55.龔鵬程《詩史本色與妙悟》,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6年new window





四、〔辭賦學研究專著〕
(依姓氏筆畫排序,同一作者,再依書籍筆畫排序)

1.何新文、蘇瑞隆、彭安湘《中國賦論史》,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
2.孫海洋《明代辭賦述略》,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
3.孫福軒《中國古體賦學史論》,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13年
4.馬積高《賦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
5.馬積高《歷代辭賦研究史料概述》,北京:中華書局,2001年
6.馬積高主編《歷代辭賦總匯》,長沙:湖南文藝出版社,2014年
7.畢萬忱等著《中國歷代賦選—明清卷》,江蘇:江蘇教育出版社,1998年
8.許東海《諷諭、美麗、感傷:白居易之詩賦邊境及其文化風情》,臺北:萬卷樓圖書出版公司,2005年
9.許結、郭維森《中國辭賦發展史》,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1996年
10.許結《中國賦學歷史與批評》,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1年
11.郭建勛《辭賦文體研究》,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
12.黃水雲《中國辭賦論叢》臺北:文津出版社,2012年
13.葉幼明《辭賦通論》,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1年
14.詹杭倫《唐宋賦學研究》,北京:華齡出版社、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5年
15.廖國棟等著《唐宋賦學新探》,臺北:萬卷樓圖書出版公司,2005年new window





五、〔相關理論著作〕
(中文著作為先。依姓氏字母∕筆畫排序,同一作者,再依書籍筆畫排序。)

1.Frank Centricchia & Thomas McLaughlin編,張京媛等譯《文學批評術語》,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1994年
2.Graham Hough著,何欣譯《文體與文體論》,臺北:成文出版社,1979年
3.方珊《形式主義文論》,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2001年
4.王瑾《互文性》,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5年
5.伍蠡甫、胡經之主編《西方文藝理論名著選編》,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年
6.安納‧杰弗森等著,陳昭全等譯《西方現代文藝理論概述與比較》,長沙:湖南文藝出版社,1986年
7.朱立元主編《當代西方文藝理論》,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11年
8.李衛華《價值評判與文本細讀—「新批評」之文學批評理論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6年
9.勒內‧韋勒克等著,劉象愚等譯《文學理論》,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5年
10.梅祖麟、高友工著,李世躍譯:《唐詩三論:詩歌的結構主義批評》,北京:商務印書館,2013年
11.廖炳惠《關鍵詞200》,臺北:麥田出版社,2003年
12.趙一凡等編《西方文論關鍵詞》,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6年
13.羅曼.英加登著,張振輝譯《論文學作品》,開封:河南大學出版社,2008 年
14.羅曼.英加登著,陳燕谷、曉未譯《對文學的藝術作品的認識》,臺北:商鼎文化出版社,1991年
A
15.Alex Preminger and T.V.F. Brogan, co-editors; Frank J. Warnke, O.B. Hardison, Jr., and Earl Miner, associate editors, “The New Princeton Encyclopedia of Poetry and Poetics” ,New Jersey: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93.
H
16.Hans Robert Jauss, “Toward an Aesthetic of Reception”, Minnesota: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1982.
J
17.Julia Kristeva, “Word, Dialogue and Novel”, Oxford: Blackwell Publisher Ltd. , 1986.
R
18.Rene Wellek and Austin Warren, “Theory of Literature”, London: Penguin Books Ltd.,1993.
19.Roman Ingarden, “The Literary Work of Art”, Evanston: Northwestern University Press,1973.
20.Roman Jakobson, “Fundamentals of language” , The Hague ; New York : Mouton, 1971.
M
21.Meyer Howard Abrams, “A Glossary of Literary Terms ”seventh edition, Wadsworth, a part of Cengage Learning Press,1999.
22.M.H. Abrams著,吳松江譯:《文學術語詞典》〔第七版〕,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 年(本版為中英對照版)





六、〔學位論文〕
(依姓氏筆畫排序,同一作者,再依書籍筆畫排序)

(一)辭賦類論文
1.王欣慧《歷代京都賦的文化審視》,臺北:政治大學碩士論文,2009年new window
2.王晴慧《從賦的文體定位論中國敘事詩的形成與發展》,嘉義:中正大學博士論文,2006年new window
3.白楊《明代中期騷體文學研究》,保定:河北大學碩士論文,2010年
4.吳儀鳳《詠物與敘事—漢唐禽鳥賦研究》,臺北:輔仁大學博士論文,2000年new window
5.呂菁《明末辭賦創作研究》,臨汾:山西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13年
6.和麗娟《明代雲南辭賦研究》,昆明:雲南大學碩士論文,2011年
7.易永姣《清前室宇賦研究》,長沙:湖南師範大學博士論文,2014年
8.段明明《王世貞辭賦研究》,臨汾:山西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13年
9.胡淑貞《初盛唐樂府詩與辭賦相互融攝之考察》,臺中逢甲大學博士論文,2012年new window
10.張寧寧《孫承恩辭賦研究》,臨汾:山西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14年
11.陳守璽《清代古賦正典》,高雄:中山大學碩士論文,2006年
12.游適宏《由拒唐到學唐—元明清賦論趨向之考察》,臺北:政治大學博士論文,2001年new window
13.游適宏《祝堯〈古賦辯體〉研究》,臺北:政治大學碩士論文,1994年
14.黃湘琴《明代中期辭賦研究》,長沙:湖南大學碩士論文,2010年
15.楊清琴《辭賦標義研究》,北京:首都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10年
16.臧潔《晚明辭賦研究》,長沙:湖南大學碩士論文,2010年
17.趙璇《明人漢魏六朝詩賦輯佚研究》,西安:西北大學碩士論文,2011年
18.劉立鑫《明清海賦研究》,青島:中國海洋大學碩士論文,2011年
19.劉青《明代京都賦研究》,臨汾:山西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13年


(二)其他相關論文
1.王頌梅《明清性靈詩說研究》,臺北:東吳大學博士論文,1991年new window
2.王麗娜《明代正德年間貶官研究》,哈爾濱:黑龍江大學碩士論文,2007年
3.元鍾禮《明清格調詩說研究》,臺北:臺灣大學碩士論文,1979年
4.朴均雨《王世貞詩文論研究》,臺北:政治大學碩士論文,1989年
5.朱我芯《詩歌諷諭傳統與唐代新樂府研究》,臺中:東海大學博士論文,2004年new window
6.李欣潔《明代復古詩論重探》,新竹:清華大學碩士論文,2001年
7.吳佳展《王世貞史論散文研究》,臺北:東吳大學碩士論文,2006年
8.吳瑞泉《明清格調詩說研究》,臺北:東吳大學博士論文,1988年new window
9.何永清《四溟詩話研究》,臺北:臺灣師範大學博士論文,1997年new window
10.余欣娟《明代「詩以聲為用」觀念研究》,花蓮:東華大學博士論文,2009年new window
11.林立中《謝榛〈四溟詩話〉批評論研究》,高雄:高雄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3年
12.林孜曄《明代漢魏六朝詩論研究:以復古派為核心之探討》,臺北:政治大學碩士論文,2010年
13.林政三《歷代詩論中「法」的觀念之探究》,臺北:臺灣大學碩士論文,1985年
14.卓福安《王世貞詩文論研究》,臺中:東海大學博士論文,2003年new window
15.卓福安《熟讀涵泳以合神境:論〈藝苑卮言〉的復古主張》,臺北:淡江大學碩士論文,1997年
16.徐衛《徐泰〈皇明風雅〉及其詩學理論研究》,上海:上海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12年
17.陳成文《明代復古派與公安派詩史觀之比較》,臺北:政治大學碩士論文,1993年
18.陳昌雲《明成化至隆慶末詩文辨體理論研究》,桂林:廣西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6年
19.曹碧清《明代格調理論研究》,成都:四川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8年
20.許逢仁《〈四庫全書總目〉中的明代臺閣體派述評研究》,臺北:政治大學碩士論文,2015年
21.黃如焄《明代詩學精神與神韻傳統》,嘉義:中正大學博士論文,2000年new window
22.黃志民《王世貞研究提要—以其生平及學術為中心》,臺北:政治大學博士論文,1976年new window
23.黃志民《明人詩社之研究》,臺北:政治大學碩士論文,1972年
24.黃湘云《晚明文人的應酬書寫—以李維楨為例》,南投:暨南大學碩士論文,2011年
25.黃慧禎《王世貞詞學研究》,臺北:東吳大學碩士論文,1997年
26.黃繼立《神韻詩學譜系研究:以王漁洋為基點的後設考察》,臺南:成功大學碩士論文,2003年
27.楊英姿《明代復古詩論「緣情比興」說》,高雄:中山大學碩士論文,1996年
28.龔顯宗《謝茂秦之生平及其文學觀》,臺北:政治大學碩士論文,1973年





七、〔前七子相關研究論文〕
(依姓氏筆畫排序,同一作者,再依篇名筆畫排序)

1.王欣慧〈論李夢陽的文學復古理論與擬騷作品〉,《親民學報》第10期,2004年new window
2.王真〈試論何景明賦的思想內容〉,《才智》,2011年
3.王海燕〈李夢陽的辭賦創作和賦學思想〉《樂山師範學院學報》第2期,2011年
4.史小軍〈試論明代七子派的詩歌格調理論〉,《陜西師範大學學報》第2期,1999年
5.史小軍〈試論明代七子派的詩歌意象理論〉,《陝西師範大學學報》第3期,1996年
6.史小軍〈論「末五子」對「前後七子」格調理論的發展與突破〉,《學術研究》第11期,1998年
7.郝潤華、許琰〈模擬與新變-李夢陽騷體賦的創作特點及成就〉,《首都師範大學學報》第5期,2010年
8.查清華〈明七子派「格調高古」的美學特徵〉,《上海師範大學學報》第4期,2002年
9.郭麗平〈論明代祖騷宗漢的辭賦復古思潮〉,《遼東學院學報》第3期,2012年
10.陳成文〈從「唐無賦」到「賦莫盛於唐」—唐賦評價變遷之考察〉,《臺北教育大學語文集刊》第14期,2008年new window
11.陳守璽〈論何景明辭賦書寫的轉變〉,《輔大中研所學刊》第28期,2012年new window
12.孫海洋〈論前後「七子」的辭賦復古〉,《中國文學研究》第2期,2008年
13.孫康宜著,張輝譯〈臺閣體、復古派和蘇州文學的關係與比較〉,《明代文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北京:學苑出版社,2005年
14.許結〈明代「唐無賦」說辨析—兼論明賦創作與復古思潮〉,《文學遺產》第4期,1994年
15.黃水雲〈醜女賦初探〉,《中國文化大學中文學報》第9期,2004年new window
16.黃錦珠〈一場各說各話的論戰:李何詩文論爭底蘊的探究〉,《中國文學研究》,1988年
17.鄒慧芳〈劉勰賦體觀對明代復古派賦論的影響〉,《語文知識》第1期,2013年
18.熊禮匯〈康海散文復古論芻議〉,《中國文學研究》第3期,2002年
19.踪訓國〈何景明的一篇集外賦〉,《中洲學刊》第4期,2011年
20.閻霞〈在語言中詩意存在:論明「七子派」的文辭模擬觀〉,《三峽大學學報》第2期,2014年
21.饒龍隼〈李何論衡〉,《文學評論》第3期,2007年





八、〔其他相關論文〕
(依姓氏筆畫排序,同一作者,再依篇名筆畫排序)

1.丁小林、甘亞非、蘭永海、易蜀川〈趙貞吉《掌石賦》鉤沉—地方文獻古籍整理與利用管窺,下〉,《青春歲月》第4期,2012年
2.丁小林〈趙貞吉《掌石賦》鉤沉—地方文獻古籍整理與利用管窺,上〉,《青春歲月》第2期,2012年
3.丁邦新〈論散文的抑揚頓挫〉,《長庚人文社會學報》4卷2期,2011年new window
4.王廷洽〈論辭賦的鋪陳方法〉,《上海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31卷第1期,2002年
5.王欣慧〈明人選漢賦研究–以明代詩文「評論」與「選集」為主的考察〉,《先秦兩漢學術學報》第17期,2012年new window
6.王欣慧〈明中葉吳中文人隱逸樣態及其辭賦書寫現象〉,《輔仁國文學報》第36期,2013年new window
7.王欣慧〈俞王言《辭賦標義》及其選賦研究〉,《傳統與再生—漢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輔仁大學中國文學系主辦,2014年
8.王欣慧〈從超世絕群到入世隨俗:論祝允明《大游賦》中大人形象的衍異〉,《抒情與敘事的多音交響–中國文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灣:輔仁大學中國文學系主辦,2011年new window
9.王洪泉〈經學視野中的兩漢賦論〉,《四川師範學院學報》第2 期,2003 年
10.王準〈從《朝鮮賦》和《交南賦》看明代文人的頌美意識〉,《昆明學院學報》第4期,2014年
11.王準〈論《皇華集》詩賦創作的文學史意義〉,《學術探索》第11期,2014年
12.祁立峰〈「假託人物」與「呼應前作」:論歷代物色賦的「設辭問對」與「互文性」〉,《東吳中文學報》第16期,2008年new window
13.祁立峰〈相似與差異:論蕭子良文學集團同題共作的「書寫習性」與「互文性」〉,《興大中文學報》第26期,2009年new window
14.祁立峰〈遊戲或教育:論蕭統文學集團同題共作詩賦的「互文性」〉,《彰化師大國文學誌》第19期,2009年new window
15.李秋新〈論李東陽的辭賦創作〉,《名作欣賞》第29期,2012年
16.李蒞〈從《南歸賦》解析梁寅的知識分子品格〉,《作家》第12期,2012年
17.李新宇〈論明代辭賦之演進〉,《文學評論》第3期,2010年
18.李新宇〈論晚明小品賦的發展變化〉,《文學評論》第3期,2012年
19.束景南、趙玉強〈新發現王陽明三篇重要佚賦〉,《文學遺產》第1期,2010年
20.吳旻旻〈框架、節奏、神化:析論漢代散體賦之美感與意義〉,《臺大中文學報》第25期,2006年
21.吳儀鳳〈騷體賦、散體賦分類概念評析〉,《東華人文學報》第5期,2003年new window
22.邱美玲〈試論樂府古題《猛虎行》的發展演變〉,《吉昌學院學報》第2期,2011年
23.何宗美〈茶陵派非「派」試論—「茶陵派」命名由來及相關問題的考辨〉,《文學遺產》第6期,2012年
24.何詩海〈《古賦辯體》與明代辨體批評〉,《文藝理論研究》第1期,2013年
25.尚學鋒〈漢經學思潮與賦家創作意識的變化〉,《佛山科學技術學院學報》第4 期,2005年
26.和麗娟〈明代雲南辭賦所體現的地方特色〉,《德宏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13年
27.胡曉薇〈空間與漢大賦—兼論漢大賦「趨圖性」的審美藝術特色〉,《人文雜誌》第2期,2002年
28.馬鐵浩〈明代詩賦外交的先聲—建文時期中朝交往中的文學訴求〉,《河南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4期,2012年
29.徐志嘯〈明清賦學論〉,《晉陽學刊》第5期,2012年
30.高友工〈中國語言文字對詩歌的影響〉,《中外文學》18卷5期,1989年10月new window
31.陳守璽〈明代雜記、贈序類散文與辭賦的破體書寫〉,《第十屆中國古代散文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北京:首都師範大學文學院主辦,2014年
32.陳守璽〈論李東陽辭賦的酬贈特色〉,《明代文學思想與文學文獻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北京:首都師範大學文學院主辦,2015年
33.陳守璽〈謫遷與省咎--論辭賦祖騷傳統的一種書寫〉,《第三屆楚辭與東亞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南通:南通大學楚辭研究中心主辦,2014年
34.陳昌雲、李凱旋〈中明詩學「詩文之辨」命題述論〉,《安徽技術師範學院學報》第6期,2005年
35.陳彝秋〈論中國賦學的東傳—以《東文選》辭賦的分類與編排為中心〉,《南京社會科學》第3期,2010年
36.孫福軒〈論明代的賦學理論〉,《廣東教育學院學報》第4期,2008年
37.孫福軒〈論明代賦學批評之演進〉,《湖北大學學報》第2期,2013年
38.梅祖麟、高友工著,黃宣範譯〈唐詩的語意研究:隱喻與典故﹙下﹚〉,《中外文學》4卷9期,1976年2月new window
39.梅祖麟、高友工著,黃宣範譯〈唐詩的語意研究:隱喻與典故﹙上﹚〉,《中外文學》4卷7期,1975年12月new window
40.梅祖麟、高友工著,黃宣範譯〈唐詩的語意研究:隱喻與典故﹙中﹚〉,《中外文學》4卷8期,1976年1月new window
41.曹虹〈從「古詩之流」說看兩漢之際賦學的漸變及其文化意義〉,《文學評論》4 期,1991 年
42.許東海〈本體.文體.身體—明代賦家喬宇、王祖嫡之華山巡禮及其創意之旅〉,《中正大學中文學術年刊》,2007年
43.許東海〈仙道、聖政、世變—宋濂《蟠桃核賦》之仙道書寫及其明初史學意涵〉,《漢學研究》26卷2期,2008年
44.許東海〈風景與焦慮:柳宗元永州所撰山水遊記與辭賦之對讀〉,《政大中文學報》第1期,2004年new window
45.許東海〈詩賦擬恨與情志寫真—從《恨賦》看辭賦擬古與詩歌賦化的書寫譜系〉,《東方詩話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2015年
46.許結〈元明辨體思潮與賦學批評〉,《社會科學戰線》第7期,2012年
47.許結〈明代的選學與賦論〉,《南京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第3期,2013年
48.許結〈論詩、賦話的黏附與分離〉,《東南大學學報》第6期,2003年
49.張高評〈破體與宋詩特色之形成—以「以文為詩」、「以議論為詩」、「以賦為詩」為例〉,《成大中文學報》第2期,1994年new window
50.張高評〈海洋詩賦與海洋性格—明末清初之臺灣文學〉,《臺灣學研究》第5期,2008年new window
51.張新科〈漢賦在明代的經典化途徑〉,《文學評論》第3期,2012年
52.葉根華〈徐渭《四花賦》創作時間考〉,《紹興文理學院學報》第2期,2012年
53.楊晶瑜〈元明清三代狩獵賦綜論〉,《教育時代》第4期,2014年
54.楊會敏〈朝鮮文人許筠賦作論析—兼論與中國賦體文學之關聯〉,《廣西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2期,2010年
55.楊艷香〈論明代賦作的魏晉南朝遺風〉,《社會科學戰線》第5期,2013 年
56.詹杭倫〈宋代辭賦辨體論〉,《逢甲人文社會學報》第7期,2003年new window
57.鄭毓瑜〈明清之際辭賦作品的「哀江南」論述—以夏完淳「大哀賦」為端緒的討論〉,《清華學報》31卷1期,2001年new window
58.翟勇〈湯顯祖辭賦特徵述論〉,《泉州師範學院學報》第5期,2013年
59.踪訓國〈《賦珍》補論〉,《遼東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第6期,2012年
60.踪訓國〈《辭賦標義》的編者、版本及其賦學觀〉,《國際賦學研究會學術論壇》論文集,2012年
61.踪訓國〈論明代的漢賦評點〉,《中洲學刊》第3期,2013年
62.劉立鑫〈明清海賦反映的海洋文化〉,《東方論壇》第3期,2012年
63.劉兆軒〈由《歷代賦匯》本〈大明一統賦〉探討對清修文獻的利用〉,《傳奇傳記文學選刊》〔理論研究〕,2011年
64.簡宗梧〈從「鋪張揚厲」到「據事類義」:賦體語言藝術的歷史考察〉,《東方雜誌》23卷2期,1989年8月
65.簡錦松〈論明代文學思潮中的學古與求真〉,《古典文學》第八集,臺北:學生書局,1987年
66.顏崑陽〈六朝文學「體源批評」的取向與效用〉,《東華人文學報》第3期,2001 年new window
67.顏崑陽〈論「典範模習」在文學史建構上的「漣漪效用」與「鍊接效用」〉,《建構與反思—中國文學史的探索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下冊,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03年
68.權赫子〈從《皇華集》「箕子題詠」看辭賦的外交功能〉,《東疆學刊》第3期,2011年
69.顧國華〈傷心人別有懷抱—明代宗臣《釣臺賦》避禍主題探析〉,《名作欣賞》第5期,2012年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