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保險費返還相關問題之研究
作者:張有捷
作者(外文):Yu-Chieh Chang
校院名稱:國立臺北大學
系所名稱:法學系
指導教授:江朝國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07
主題關鍵詞:保險費返還 保險費 先契約通知義務 保險利益 危險變更 超額保險 複保險 儲蓄保費 不真正義務。 Return of PremiumPremium。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2) 博士論文(1)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2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115
保險法雖於第一章總則第三節闢有專節處理保險費之歸屬,然除了當事人破產時的返還(第27條及第28條)納入破產程序處理,與保險費之交付(第21條)、交付保費之人與保險人之抗辯(第22條)外,其餘條文(第23條至第25條)均僅涉法律效果,為保險費的返還或不返還;保險費增加或減少,亦可能為法律效果之一(第26條),大抵為不完全法條,而所欠缺的構成要件,則散見於保險法中,僅為相關制度之補充,實欠缺抽象一般化的共同概念。
上述關於保險費返還之不完全法條,其所欠缺的構成要件,散見於保險法中,如第64條、第17條、第18條、第51條、第59條、第76條及第35條以下等。分析言之,據實說明(第64條)所關注的是,保險人在締約時儘可能正確地判斷危險,且予以分級,故其違反足以影響危險之估計,使保險費給付與危險承擔之對價關係失衡;每一保險利益有一特定的價值,即所謂的保險價值(Versicherungswert),而且,在一損害的情況,要保人關於保險利益,在該價值的限度,會遭受一財產損害。於此,保險利益與保險價值存在一相互關係(Wechselbeziehung),所以,保險利益之欠缺(第17條)、保險利益之讓與(第18條),則為危險承擔基礎的對價關係,會有所欠缺或變動;所有涉及危險變更的法律條文(第59條、第60條及第63條等),以考慮危險狀態在契約後的不利益變更為目的;它們正意味著一交易基礎(Geschäftsgrundlage)的改變;在超額保險(第76條)及複保險(第35條以下)時,保險費與危險承擔的均衡,會受到破壞,對價關係因此發生變動。凡此均足使契約效力受影響,而涉及保險費是否須予以調整的問題。歸納言之,此等保險費返還之情形,不外為其基礎之關係因對價關係發生變動,依法律規定而調整契約的效力。簡言之,對價關係如發生變動,則保險費應予返還。保險費返還之反面,即為不返還,二者往往涉及法律效果之取捨,此外,在保險法上特別注重對價平衡,保險費之增加或減少,亦可能法律效果之一。
在保險範圍內,損害賠償基於危險技術上的理由,必須仔細地加以界定,投保乃為了防止完全特定資產的損害,或防止完全特定負債的發生,此即保險契約法的個別損害原則(Einzelschadensprinzip des Versicherungsvertragsrechts),而根據民法第213條規定,在其他的民事關係,損害賠償義務人必須賠償全部肇致的財產損害,此即差額損害原則(Differenzschadenprinzip)。再者,損害乃利益的反面,而保險利益即為價值關係,存在於要保人與利益連接物(das interesseverknüpfte Gut)間。如前所述,發生保險費應予返還的情況,不外對價關係發生變動,而對價關係存在於保險利益與保險價值,故逆向推論,即為保險利益之變動,為要保人對保利益連接物關係之變動。可見,利益、危險與損害三者,密切相關,危險發生根本不確定而游移穿梭於利益與損害間,對價關係亦因之而受影響。
另外,人壽保險中,保單價值準備金具有儲蓄保費之性質,為要保人之投資,非盡屬保險人已取得之利益,在保單回贖、除外責任與保單借款時,雖不涉及對價關係發生變動,然依保險費之性質,務必予以返還。
The Section 3, Chapter 1 of Taiwan Insurance Law, from Article 21 to Article 82, focuses on return of premium. Generally speaking, those articles, with only effects, are lex imperfecta. Their criteria are shown in other articles, such as Articles 64 (Misrepresentation), 17 (Insurable Interest), 18 (Transfer of the Subject Matter Insured), 51 (Retroactive Insurance), 59 (Risk Increase), 76 (Overinsurance) and 35 (Double Insurance), etc. Apparently, no abstract and general rules can be applied to all the Articles of the said section.
壹、中文文獻
一、書籍
(一)保險法部分
1.王效文,中國保險法論,中華,民國25年2月三版。
2.王孝通,保險法論,自版,民國25年6月增訂四版。
3.王衛恥,實用保險法,文笙,民國70年11月。
4.王浦傑,保險法基本問題研究,保成,民國77年四版。
5.江朝國,保險法論文集(一),瑞興,民國87年7月初版。
6.江朝國,保險法論文集(二),瑞興,民國86年3月。
7.江朝國,保險法論文集(三),瑞興,民國91年1月。
8.江朝國,保險法基礎理論,瑞興,民國92年9月新修訂四版。
9.吳鴻章,保險契約告知義務制度之研究,商務,民國63年12月初版。
10.林文泉,保險法實用,華岡,民國61年5月20日。
11.林咏榮,商事法新詮(保險篇),五南,民國63年7月六版。
12.林群弼,保險法論,三民,2003年11月增訂二版一刷。
13.林勳發,保險契約效力論,自版,民國85年3月28日初版。
14.施文森,保險法總論,自版,民國76年修正八版。
15.施文森,保險法論文第一集,自版,民國77年增訂七版。
16.施文森,財產與人身之保險,正中,民國69年8月臺二版。
17.施文森,保險法修訂建議,自版,民國76年。
18.施文森,財產保險法,國泰產物保險公司,民國79年初版。
19.桂 裕,保險法,三民,民國81年12月增訂新五版。
20.袁宗蔚,保險法,三民,民國51年10月改訂版。
21.袁宗蔚,保險法,三民,民國58年7月修訂四版。
22.張國鍵,商事法論(保險法),三民,民國74年9月修訂七版。
23.梁宇賢,保險法新論,自版,民國94年3月1日五修初版。
24.梁宇賢,保險法,自版,民國82年3月1日增訂初版。
25.梁宇賢,保險法實例解說,自版,民國89年5月修版。
26.陳顧遠,保險法論,正中,民國35年4月,滬一版。
27.陳雲中,保險法要論,自版,民國60年6月。
28.陳光熙,保險利益之研究,保險事業發展中心,民國76年8月重印。
29.黃川口,保險法學,自版,民國66年5月增訂版。
30.劉宗榮,保險法,自版,1997年3月初版二刷。
31.鄭玉波,保險法論,三民,民國77年2月十版。
32.應式文,保險與法律論叢選集,中華民國責任保險研究基金會,民國76年6月。
(二)民法部分
1.王伯琦,民法總則,國立編譯館,民國74年6月初版第十二次印刷。
2.王伯琦,民法債篇總論,國立編譯館,民國75年10月初版。
3.王澤鑑,民法總則,自版,2000年9月二刷。
4.王澤鑑,請求權基礎理論體系,自版,2000年9月四刷。
5.王澤鑑,民法概要,自版,2002年9月二刷。
6.王澤鑑,債法原理第一冊,債之發生,自版,2003年10月增訂版七刷。
7.王澤鑑,一般侵權行為,侵權行為法第一冊,自版,2000年9月增訂版六刷。
8.王澤鑑,民法物權第壹冊,通則、所有權,自版,1992年4月。
9.王澤鑑,民法學說與判例研究第三冊,自版,民國75年9月5版。
10.王澤鑑,民法實例研習叢書,第一冊,基礎理論,自版,民國78年3月六版。
11.王澤鑑,民法學說與判例研究第二冊,自版,民國75年9月六版。
12.王澤鑑,民法學說與判例研究第四冊,自版,民國79年10月五版。
13.王澤鑑,民法學說與判例研究第五冊,自版,民國79年10月五版。
14.史尚寬,債法總論,自版,民國79年8月版。
15.史尚寬,民法總論,自版,民國64年10月臺北再版。
16.史尚寬,物權法論,自版,民國76年1月臺北六刷。
17.史尚寬,債法各論,自版,民國75年11月臺北六刷。
18.李 模,民法總則之理論與實用,民國57年3月初版。
19.李宜琛,民法總則,正中,民國62年5月臺九版。
20.李宜琛,現行親屬法論,國立編譯館,民國52年12月二版。
21.李肇偉,民法總則,自版,民國60年10月三版。
22.李肇偉,民法物權論,自版,民國55年12月修訂版。
23.辛學祥,民法親屬論,中央警官學校,民國59年5月增訂二版。
24.林誠二,民法總則上冊,瑞興,2005年9月再修訂一版。
25.林誠二,民法理論與問題研究,中興大學圖書部,民國80年7月初版。
26.林誠二,民法總則講義下冊,瑞興,民國84年元月初版。
27.邱聰智,民法債篇通則,自版,民國77年6月修訂三版。
28.姚淇清,中國民法要義,自版,民國55年10月初版。
29.姚瑞光,民法物權論,自版,民國75年10月版。
30.姚志明,誠信原則與附隨義務之研究,元照,2004年9月初版第2刷。
31.施啟揚,民法總則,自版,民國75年4月校訂三版。
32.洪遜欣,中國民法總則,自版,民國70年9月修訂三版。
33.胡長清,中國民法總論,商務,民國65年4月臺四版。
34.孫森焱,民法債篇總論上冊,自版,民國94年12月修訂版。
35.張龍文,論公同共有,民法物權實務研究,漢林,民國66年6月。
36.曹 傑,中國民法物權論,商務,民國38年3月五版。
37.梅仲協,民法要義,昌明,民國50年7月臺新七版。
38.陳春山,物權法講義第一冊,瑞興,民國84年9月初版。
39.曾隆興,民法債編總論,自版,民國77年10月初版。
40.曾世雄,損害賠償法之原理,三民,1996年9月修正二版。
41.黃 立,民法債編總論,自版,1999年二版一刷。
42.黃右昌,民法物權詮解,三民,民國50年3月台初版。
43.黃茂榮,債法總論,第一冊,自版,2002年6月初版。
44.黃茂榮,民法總則,自版,1982年9月增訂版。
45.黃茂榮,民商法判解評釋第二冊,自版,1981年5月版。
46.黃茂榮,法學方法與現代民法,自版,1987年9月增訂再版。
47.黃茂榮,民法總則,自版,1982年9月增訂版。
48.黃棟培,民法物權論,自版,民國57年10月初版。
49.劉志,民法物權上冊,大東,民國37年11月再版。
50.劉得寬,民法總則,五南,民國64年2月初版。
51.鄭玉波,民法債編總論,三民,民國74年9月十版。
52.鄭玉波,民法總則,三民,民國68年11月十一版。
53.鄭玉波,民法物權,三民,民國60年5月修訂六版。
54.鄭玉波,民法債偏各論(上冊),自版,民國62年8月三版。
55.戴修瓚,民法債編總論,三民,民國57年3月初版。
56.戴炎輝、戴東雄,中國親屬法,三民,民國76年8月修訂版第二版。
57.謝在全,民法物權論上冊(修訂三版),自版,民國93年8月。
58.謝在全,民法物權論中冊(修訂三版),自版,民國93年8月。
(三)其他
1.林山田,刑法通論(上册),增訂九版,自版,2005年9月一刷。
2.孫堂福,保險學,自版,民國66年10月。
3.陳愛娥,法學方法論,五南,民國88年7月初版二刷。
4.陳雲中,保險學,五南,民國82年9月3版。
5.鄭玉波,法諺(一),三民,民國73年8月初版。
6.德華法律經濟字典,劉幸義,1984年,慕尼黑。
7.德國民法,國立臺灣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編譯,民國54年5月。
8.德國民法,趙文伋、徐立、朱曦合譯,五南,民國81年2月初版一刷,臺灣版。
9.瑞士民法,國立臺灣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編譯,民國56年7月。
10.詞彙,文化圖書公司,民國82年8月5日版。
11.大辭典,三民,民國74年8月初版。
12.日本保險法規,劉春堂譯,財團法人保險事業發展中心編印,民國80年版。

二、專論
1.王千維,論人格法益損害之賠償方法,月旦法學,第九十九期,2003年8月。
2.王正偉,保險法第六十四條適用疑義之探討,保險專刊,第三十五輯,民國83年3月。
3.王澤鑑,損害概念與損害分類,月旦法學雜誌,第一二四期,2005年9月。
4.王澤鑑,債之關係的結構分析,民法學說與判例研究第四冊,民國79年10月五版。
5.王澤鑑,信賴利益之損害賠償,民法學說與判例研究第五冊,民國79年10月五版。
6.王澤鑑,民法總則編關於法律行為之規定對物權行為適用之基本問題,民法學說與判例研究第五冊,民國79年10月五版。
7.王澤鑑,自始主觀給付不能,民法學說與判例研究第三冊,民國75年9月五版。
8.王澤鑑,比較法學法律之解釋適用,民法學說與判例研究第二冊,民國75年9月六版。
9.尹章華,論人身保險之法理結構,壽險季刊,七十七期,民國77年9月30日。
10.尹章華,締約過失與危險估計之探討—兼論保險法第六四條告知義務之適用問題,保險專刊,第二十九輯,民國81年9月。
11.江朝國,論我國保險法第六十四條據實說明義務之規定—以對價平衡為論點,保險法論文集(一),民國82年7月初版。
12.江朝國,無行為能力人之據實說明義務,萬國法律,第一○五期,1999年6月。
13.江朝國,保險契約之停效、復效與據實說明告知義務之關係,月旦法學雜誌,第五十四期,1999年11月。
14.江朝國,保險法第六十四條據實說明告知義務履行期之認定,月旦法學雜誌,第六十六期,2000年11月。
15.江朝國,保險法第六十四條據實說明告知義務之探討,保險法論文集(三),民國91年1月。
16.江朝國,論保險法上保險人之通知義務,保險法論文集(一),民國82年7月初版。
17.江朝國,保險人之通知或告知義務,萬國法律,第一○六期,1999年8月。
18.江朝國,保險法上責任準備金之淺釋兼論修正案第十一條內容之影響,保險法論文集(一),民國82年7月初版。
19.江朝國,論現行保險法規定是否得由第三人代付保險費,保險法論文集(一),民國82年7月初版。
20.江朝國,論保險事故發生後之通知義務,保險法論文集(二),民國86年3月。
21.江朝國,論險法上違反告知義務之解除權與民法上因詐欺所生之撤銷權之關係—兼評最高法院八十六年度第九次民事庭會議決議,軍法專刊,第四十五卷第八期,民國88年8月1日。
22.江朝國,論保險法上因果關係之問題,保險法論文集(一),民國82年7月初版。
23.江朝國,財產保險中保險利益存在時點,月旦法學教室,第三三期,2005年6月15日。
24.江朝國,追溯保險及其相關問題之研究,保險專刊,第42輯,民國84年12月。
25.江朝國,保險利益之探討及其和我國保險法第十八條規定之關係,保險法論文集(一),民國82年7月初版。
26.江朝國,論超額保險兼評我國保險法第七十六條之缺失,保險法論文集(一),民國82年7月初版。
27.江朝國,論我國危險增加之規定及其相關問題之探討,保險法論文集(二),民國86年3月。
28.江朝國,保險法第六十四條據實說明義務履行期之認定,月旦法學雜誌,第六十六期,2000年11月。
29.江朝國,死亡保險被保險人因犯罪行為致死時,保險人得否免責,月旦法學雜誌,第三十五期,1998年4月。
30.江朝國,論被保險人因犯罪處死或致死之免責條款,保險法論文集(三),民國91年1月。
31.江朝國,受益人故意致被保險人於死之法律效果—兼評最高法院八十七年台上字第二五三號判決,保險法論文集(三),民國91年1月。
32.江朝國,受益人故意殺害被保險人之法律效果,月旦法學雜誌,第六十三期,2000年8月。
33.江朝國,死亡保險中受益人之確定,保險法論文集(三),頁45。
34.江朝國,自殘仍賠條款之合法性,月旦法學雜誌,第七十八期,2001年11月。
35.吳月瓏,人壽保險契約保險金歸屬之研究,保險專刊,民國84年12月。
36.吳光陸,複保險於人身保險適用之疑義—兼評司法院大法官會議釋字第五四六號解釋,法令月刊,第五十五卷第七期,民93年7月。
37.吳明軒,關於保險法第六十四條規定之適用,法令月刊,第四十九卷第二期,民國87年2月1日。
38.吳榮清,人身保險複保險案例之探討,保險專刊,第四十八輯,民國86年6月。
39.李欽賢,論人身保險契約重複投保時之通知義務或告知義務—評最高法院八十七年度台上字第一六六六號判決,月旦法學雜誌,第七十九期,2001年12月。
40.李欽賢,論保險法上告知義務違反與民法上錯誤詐欺之關係,月旦法學雜誌,第四一期,1998年10月。
41.李肇偉,權利客體觀念之探討,法令月刊,第十五卷第九期,民國53年9月。
42.汪信君,告知義務之覆行、保險人意思表示瑕疵及其表意自由,月旦法學雜誌,第一三○期,2006年3月。
43.汪信君,多數保險制度之研析(上)—保險競合與複保險之比較與結合,保險專刊,第五十一輯,民國87年3月。
44.汪信君,多數保險制度之研析(下)—保險競合與複保險之比較與結合,保險專刊,第五十二輯,87年6月。
45.林咏榮,保險法上三大課題的比較研究(上),法學叢刊,第六十二期,民國60年4月。
46.林誠二,情事變更原則之再探討,台灣本土法學,12期,2000年7月。
47.林誠二,被害人之代理人及使用人與有過失之適用,臺灣本土法學雜誌,第四十六期,2003年5月。
48.林誠二,信賴利益賠償之研究,民法理論與問題研究,民國80年7月初版。
49.林勳發,複保險之適用範圍與效力—最高法院七十六年台上字第一一六六號判例暨八十四年台上字第七二三號判決評釋,台灣本士法學雜誌,第十三期,2000年8月。
50.姚志明,誠信原則,月旦法學雜誌,第七十六期,2001年9月。
51.施文森,論保險費之交付與返還(一)、(二),產險季刊,第二十四期及第二十六期,民國66年6月30日及66年12月31日。
52.施文森,人壽保險契約利益及其歸屬之研究,保險法論文第一集。
53.施文森,論保險法第六十四條之修正及其得失,保險專刊,第三十一輯,民國83年3月。
54.施文森,論保險法上確定與控制危險之方法,保險法論文第一集,民國77年增訂七版。
55.施文森,保險利益之研究,保險法論文第一集,民國77年增訂七版。
56.施文森,論通知義務—兼評汽車保險第二十一條及有關判決例,法學叢刊,第一三三期。
57.施文森,保險法關於複保險規定應否適用於人身保險,法官協會雜誌,民國90年6月。
58.桂 裕,保險法上幾個基本問題之研究,法令月刊,第三十一卷第十期,創刊三十週年紀念特刊,民國69年10月1日。
59.淑 姿,壽險契約除外條款之研究(一),壽險季刊,第二十四期,民國66年6月30日。
60.崔汴生,共有之研究,中興法學,第二卷第二期,民國61年7月。
61.張龍文,論公同共有,民法物權實務研究,民國66年6月。
62.張有,論先契約通知義務之義務人,法令月刊,第五十七卷第一期,2006年1月。
63.張有,論多數保險,法令月刊,第五十七卷第五期,2006年5月。
64.梁宇賢,論複保險,中興法學,第三十二期,國立中興大學法律系,民國80年11月。
65.梁宇賢,論保險利益,中興法學,第二七期,民國77年10月。
66.莊永隆,保險費交付與返還法律問題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保險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84年7月。
67.許清宗,最高法院關於「複保險判決」二則之評釋,法律評論,第五十五卷第十一期,民國73年11月。
68.許慧如,論死亡保險中受益人之產生與保險金之請求,萬國法律,第一三七期,2004年10月。
69.陳聰富,人身侵害之損害概念,臺大法學論叢,第三十五卷第一期,民國95年1月。
70.陳計男,人壽保險契約上之告知義務,法令月刊,第二十六卷第三期,民國64年3月1日。
71.陳雲中,人壽保險告知義務之研究,社會科學論叢,第二十二輯,國立台灣大學法學院,民國69年9月30日。
72.陳智立,談保險法第六十四條解除權行使之限制,保險資訊,第一四五期,民國86年9月。
73.陳榮一,論我國保險法對「危險增加」之規定,保險專刊,第14輯,民國77年12月。
74.陳榮一,保險制度與誠實信用原則―以招致保險事故、損害防止義務為例,壽險季刊,第八十八期,民國82年6月30日。
75.陳榮一,壽險被保險人之自殺,壽險季刊,第八十六期,民國81年12月31日。
76.黃川口,關於保險費增減返還問題之研究,財稅研究,第五卷第九期,民國62年9月1日。
77.黃茂榮,共有之客體及共有人之持分,民商法判解評釋第二冊,1981年5月版。
78.黃裕凱,人身保險「無複保險適用」之重新思維—淺談釋字第五七六號解釋之越權與衝擊,月旦法學雜誌,第一一三期,2004年10月。
79.詹森林,先後訂立之數個保險契約與複保險之成立,最高法院七十六年度台上字第一一六六號判決之檢討,萬國法律,第三十七期,民國77年。
80.劉政明,保險費加退費問題,保險專刊,第三十六輯,民國83年6月,頁107。
81.劉振鯤,保險法第六十四條說明義務之要件檢討—以我國判決實務為中心,華岡法粹,第三十三輯,中國文化大學法律學系,民國94年6月。
82.潘秀菊,財產保險之保險利益,月旦法學雜誌,第八期,1995年12月。
83.潘秀菊,論保險契約利益之讓與,保險專刊,第四十六輯,民國85年12月。
84.蔡勝雄,受益人故意致被保險人於死案例研討,壽險季刊,第七十四期,民國78年12月31日。
85.賴上林,人身保險複保險之研究,警大法學論集,中央警察大學法律系,民國90年8月。
86.駱冀耕,人身保險適用複保險爭議之新發展—評最高法院八十九年臺上字第二四九○號判決,法令月刊,第五十三卷第十期,2002年10月。
87.應式文,保險利益(可保險的利害關係)之研究,保險與法律論叢選集,民國76年6月。
88.應式文,人身保險是否適用損害填補和複保險原則的商榷,法聲,第十八期,東吳大學法律學系,民國70年6月。
89.戴世瑛,在五六七號解釋之後—人身保險之複保險問題探討,法令月刊,第五十五卷第十期,2004年10月。
90.謝桂年,我國保險法與英國海上保險法(M. I. A.)關於複保險之比較研究,法學叢刊,第一一八期,74年4月。
91.鍾良旺,人壽保險單除外責任條款之探討,保險專刊,第二十九期,民國81年9月。
92.饒瑞正,保險法最大善意原則之辨正,月旦法學雜誌,第八十九期,2002年10月。
93.饒瑞正,複保險定義暨相關疑義之辨正―從月之黑暗面質疑,月旦法學雜誌,第一二八期,2006年1月。

三、政府機關文獻資料
1.立法院公報,第十三期,民國19年1月。
2.立法院公報,第十四期,民國19年2月。
3.立法院公報,第八十八期,民國26年1月。
4.立法院公報,第三十一會期第十八期,民國52年9月3日。
5.立法院公報,第八十一卷第七期(上冊),民國81年1月22日。
6.立法院公報,第八十一卷第二十九期,民國81年4月8日。
7.立法院公報,第八十六卷第二十四期(上),民國86年5月14日。
8.最高法院民刑事裁判選輯第8卷2期,民國79年2月。
9.最高法院民事裁判書彙編,第二十九期,民國87年6月。
10.最高法院判例要旨上冊(民國十六年至九十二年民事部分),民國92年9月。
11.民事法律專題研究(二)—司法院司法業務研究會第三期研究專輯,民國73年8月再版。
12.民法物權編修正草案初稿,法務部,民國82年6月。
13.中華民國史法律志(初稿),國史館,中華民國史法律志編纂委員會編印,民國83年2月。
14.九十年保險法修正立法資料彙編,財政部保險司編印,民國90年12月。

四、其他
1.大法官釋字第576號解釋。
2.大法官釋字第358號解釋。
3.最高法院37年上字第6419號民事判例。
4.最高法院39年臺上字第364號民事判例。
5.最高法院76年度台上字第1166號民事判例。
6.最高法院59年臺上字第1005號民事判決。
7.最高法院64年臺上字第177號民事判決。
8.最高法院64年臺再字第87號民事判決。
9.最高法院64年台上字第1214號民事判決。
10.最高法院66年台上字第575號民事判決。
11.最高法院80年台上字第804號民事判決。
12.最高法院81年台上字第1172號民事判決。
13.最高法院86年度台上字第322號民事判決。
14.最高法院86年度台上字第2113號民事判決。
15.最高法院86年度台上字第2161號民事判決。
16.最高法院86年度台上字第3075號民事判決。
17.最高法院87年度台上字第1666號民事判決。
18.最高法院91年台上字第1992號民事判決。
19.高等法院93年保險上字第26號民事判決。
20.高等法院94年保險上易字第3號民事判決。
21.最高法院86年11月5日86年度第9次民事庭會議決議。
22.臺灣臺中地方法院90年度簡上字第3號民事判決。
23.臺灣臺中地方法院94年度中保險簡字第15號民事判決。
24.臺灣宜蘭地方法院91年保險字第9號民事判決。
25.司法行政部43年12月2日臺(43)鳳公參字第7547號。
26.法務部法律事務司86年3月22日法86律司字第58號函。
27.司法院司法業務研究會第三期研究專輯,保險法之研究第五則。
28.司法院司法業務研究會第三期研究專輯,保險法之研究第六則。
29.財政部民國56年1月20日台財錢發字第00566號「人壽保險責任準備金提存方式」。
30.財政部保險司民國82年12月6日台保司(三)字第821236101號函。
31.財政部保險司民國85年1月29日台保司(三)字第851774904號函。
32.財政部保險司民國85年2月7日台財保字第852362545號函。
33.財政部保險司民國86年3月12日台保司(六)第862392681號函。
34.財政部保險司民國88年8月16日台保司(一)字第881829398號函。
35.http://www.judicial.gov.tw/constitutionalcourt/p03_01.asp?expno=576,瀏覽日:2006/10/3 am10:03。
36.教育部國語辭典,網址tContent.cgi?Database=dict&DocNum=75358&GraphicWord=yes&QueryString=回贖>,瀏覽日:2005/3/18 12:54pm。
37.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網路版】,網址cgi-bin/jdict/GetContent.cgi?DocNum=11917&Database=jdict.txt&QueryString=通知>,瀏覽日:2005/12/1 11:40pm。

貳、英文文獻
一、Textbooks
1.Birds, modern insurance law, second edition, London 1988.
2.Crawford/Beadles, Law of the Life Insurance Contract, Sixth Edition, Boston 1989.
3.Legh-Jones/Birds/Owen, MacGILLIVRAY On Insurance Law, Tenth Edition, London 2003.
4.Ivamy, General Principals of Insurance Law, London 1979.
5.Merkin, Colinvaux’s Law of Insurance, Sixth Edition, London 1990.
6.Parkington/O’Dowd/Legh-Jones/Longmore, MacGillivray &Parkington on Insurance Law, Seventh Edition, London 1981.
7.Vance, Handbook on the Law of Insurance, 3rd Ed. HB 16th Reprint, 1976.
8.Werner Pfennigstorf, German Insurance Laws, Second Edition, Karlsruhe 1986.

二、Essay
1.Patterson, The Transfer of Insured Property in German and in American Law, Columbia Law Review, Vol.XXIX No.6, June 1929, p.691.

三、Dictionary
1.Webster’s New World Dictionary, Third College Edition.
2.The Bantam New College German & English Dictionary, Toronto.New York.London.Sydney.Auckland, 5th printing, February 1986.

叁、德文文獻
一、Kommentare und Lehrbücher
1.Brox, Allgemeiner Teil des Bürgerlichen Gesetzbuchs, 9., verbesserte Auflage, Köln.Berlin.Bonn.München 1985.
2.Bruck, Das Privatversicherungsrecht, Mannheim.Berlin.Leipzig 1930.
3.Bruck/Dörstling, Das Recht des Lebensversicherungsvertrags, zweite, vollkommen neubearbeitete Auflage, Mannheim.Berlin.Leipzig 1933.
4.Bruck/Möller, Kommentar zum Versicherungsvertragsgesetz, 8. Auflage, Erster Band, Berlin 1961.
5.Bruck/Möller/Sieg, Kommentar zum Versicherungsvertragsgesetz, 8. Auflage, Band II, Berlin.New York 1980.
6.Bruck/Möller/Sieg/Johannsen/Winter, Kommentar zum Versicherungs-
vertagsgesetz, 8. Auflage, fünfter Band, Zweiter Halbband, Lebensversicherung, Berlin.New York 1988.
7.Ehrenzweig, Versicherungsvertragsrecht, Band I, Wien.Leipzig 1935.
8.Ehrenzweig, Versicherungsvertragsrecht, Band II, Wien.Leipzig 1935.
9.Köhler, BGB-Allgemeiner Teil, 18. Auflage, München 1983.
10.Koenig, Gegenstand der Versicherung, Eine systematische Begründung des Versicherungsrechts ohne den Interessebegriff, Bern 1931.
11.Larenz, Allermerner Teil des Bürgerlichen Rechts, Achte, neubearbeitete und erweiterte Auflage, München 1997.
12.Larenz, Methodenlehre der Rechtswissenschaft, viete, ergänzte Auflage, Berlin-Heidelberg-New York 1979.
13.Reimer Schmidt, Die Obliegenheiten, Karlsruhe 1953.
14.Römer/Langheid, Versicherungsvertragsgesetz mit Pflichtversicherung-
sgesetz und Kraftfahrzeug-Pflichtversicherungsverordnung, 2. Auflage, München 2003.
15.Rüthers, Allgemeiner Teil des BGB, 5. Auflage, München 1984, Rdnr.116.
16.Schauer, Das österreichischer Versicherungsvertragsrecht, 3.,vollständi-
g, überarbeitete Auflage, Wien 1995.
17.Sieg, Allgemeines Versicherungsvertragsrecht, 2., vollständig überarbeitete Auflage, Wiesbaden 1988.
18.Münchener Kommentar zum BGB, Band I, Einleitung und Allgemeiner Teil, München 1993.

二、Einzelschriften und Aufsätze
1.Bruck, Das Interesse, ein Zentralbegriff der Versicherung, Schriftenreihe der österreichischen Gesellschaft für Versicherungsfachwissen Nr.2, Wien 1931.
2.Chao-Kuo Chiang, Das Interesse im Seeversicherungsrecht, Frankfurt am Main.Bern.New York 1986.
3.Ehrenberg, Das “Interesse” im Versicherungsrecht,aus der Festgabe der Leipziger Juristenfakultät für Rudolph Sohn, München.Leipzig 1915.
4.Elkan, Die Bedeutung des Interesse für die Veräußerung der versicherten Sache, Hamburg 1928.
5.Grassl-Palten, Miteigentum und Veräußerung der versicherten Sache, Juristische Blätter, Jg. 116, Heft 6, Juni 1994.
6.Hochgräber, Veräußerung der versicherten Sache und Anzeigepflicht, Juristische Rundschau für die Privatversicherung, 1932.
7.Klauser, Der Sachschaden in der Versicherung, Dissertation der Rechts-und staatswissenschaftlichen Fakulität der Universität Zürich 1977.
8.Lenski, zur Veräußerung der versicherten Sache, Karlsruhe 1965.
9.Möller, Einzelschaden und Versicherung, Zeitschrift für die gesamte Versicherungs-Wissenschaft, 37. Band, 2. Heft, April 1937.
10.Müller, Mißlungener Versuch zur Umgehung des §71 VVG, Juristische Rundschau für die Privatversicherung, 1932.
11.Röpke, Veräußerung der versicherten Sache und Anzeigepflicht, Juristische Rundschau für die Privatversicherung, 1933.

三、Wörterbücher
1.The Bantam New College German & English Dictionary, Toronto.New York.London.Sydney.Auckland, 5th printing, February 1986.
2.Stier-Somlo/Elfter, Handwörterbuch der Rechtswissenschaft, fünfter Band, Berlin.Leipzig 1928.
3.Creifelds, Rechtswörterbuch, 6. Auflage, München 1981.
4.Langenscheidts Großwöterbuch, 1993 Langenscheidt KG, Berlin und
München.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