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金門在台海兩岸關係中角色之研究
作者:黃昭能
作者(外文):Huang,Chao-Neng
校院名稱:中國文化大學
系所名稱:中山學術研究所
指導教授:高輝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10
主題關鍵詞:金門角色兩岸關係KinmenRoleCross-Relations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2) 博士論文(2)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2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128
台海兩岸關係一直是世人關心的議題,在過去數十年的歲月裡,它的一舉一動常影響到東亞地區國家的穩定性,甚至牽動到與太平洋地區諸國家間的互動;基於是項認知,故「兩岸關係」可以延伸為「大兩岸關係」─太平洋兩岸關係(包括美中臺關係,乃至加上日俄韓及東南亞等因素)、「中兩岸關係」─臺海兩岸關係(臺灣與大陸關係)、「小兩岸關係」─金門與廈門之關係。這三層次的兩岸關係環環相扣、相互聯動,形構成為一個嚴密的國際政治互動體系。證諸過去數十年的歷史,「小兩岸關係」常居於被動地位;近期源於地理因素,金門又具有槓桿原理中支點的功能,其對未來兩岸關係發展,顯然具有指標性作用。
本論文「金門在臺海兩岸關係中角色之研究」,嘗試以建構主義為研究架構,探討不同時期,國際社會如何看待臺海兩岸關係,又美國期待臺灣在圍堵政策中扮演何種角色,臺北堅守金門的意義,及期望它扮演著什麼的角色。相對地,在不同時期的國際社會及兩岸關係中,探討臺北為實現「反共復國」,爭取國際社會奧援,如何參與籌組國際反共組織,推動反共產主義運動,以及在金門施加那些政治、軍事力量,形塑金門扮演什麼樣的角色。
建構主義﹙construstivism﹚者認為,人類關係的結構主要是由於共有觀念﹙shared ideas﹚,而不是由於物質力量所決定的,國際社會之關係是互為主體﹙intersubjective﹚的理解,而不是物質的。在國際上,近數十年所發生的重大事件,且與兩岸關係密切者,諸如1950年韓戰,1954美、臺簽訂「共同防衛條約」,1979年美、臺建交等,均制約者兩岸關係;在兩岸方面,諸如1987年開放探親、1991終止戡亂時期、1992年廢除金門戰地政務等,則不僅衝擊著兩岸關係發展,亦制約著金門的定位及角色扮演。2000年民進黨執政,2001實施「小三通」,2008年5月國民黨重新執政後,兩岸展開直航,更對兩岸關係及金門原有角色造成影響。這些政策的改變,導致金門角色的轉換,均是源自於國家或行為者﹙agent﹚的觀念改變;基於此種認知,本論文就上述時間點,論證國家行為者因觀念、認同的改變,導致國際關係、兩岸關係及金門角色的改變。
金門自1992年終止戰地政務以後,地方政府及民間尋求自我定位的呼聲逐漸湧現,過去十多年來,此項主體性力量不斷展現在對中央政策不合時宜的陳抗,諸如,爭取終止戰地政務、開放觀光、廢除金馬安輔條例等,近期最具代表性者,是官方及民間推動金廈「小三通」、「金廈生活圈」、「金嶝大橋」相關活動。本文最後認為金門是發展兩岸關係的資產,彙整對金門定位及未來角色之看法供各界參考,最後並就「金廈生活圈」建構形成後,其對兩岸關係發展之可能影響進行評估。
Cross-Strait relations have long been an issue of global concern. Over the past few decades, almost every move of Cross-Strait relations has affected the stability of East Asian countries, and even the interactions among Pacific Rim countries. As a result, “Cross-Strait relations” could be extended to three levels: 1)“Great Cross-Strait relations” which is the Pacific Cross-Strait relations (including US-China-Taiwan relations, and factors involving Japan, Russia, Korea, and South East Asia); 2) “Medium Cross-Strait relations”, which is the relations across the Taiwan Strait (Taiwan-China relations), and 3) “Small Cross-Strait relations”, which is the relations between Kinmen and Xiamen. These three levels of Cross-Strait relations interlock and interact with one another to construct a closely interactive international political system. Based on the history of the past few decades, it is proven that the “small Cross-Strait relations” usually have a passive status. As Kinmen is located at a pivotal point, it has been regarded as an indicator of the development of Cross-Strait relations in recent years.
The dissertation “A Study on the Role of Kinmen in Cross-Strait Relations” attempted to use Constructivism as a research framework to investigate how the globe has viewed relations across the Taiwan Strait at different periods, what kind of role that the United States hopes Taiwan will play in the containment policy, the reason that Taipei resolutely defends Kinmen, and what kind of role Taipei hopes that Kinmen will play. In addition, this study also investigated how Taipei strived for international support to realize the idea of an “anti-communist restoration of the country”, and how it participated in organizing international anti-communist organizations and promoting the anti-communist movement, and what kind of role that Kinmen played with the political and military forces that Taipei imposed on it.
Constructivism suggests that the structure of human relations is determined by shared ideas, rather than material forces, which suggests that the relations of international communities are inter-subjective, rather than materialistic. The major international events occurred in recent years that are closely related to Cross-Strait relations include the Korean War in 1950, the signing of “the Joint Defense Treaty” between the United States and Taiwan in 1954, and the establishment of diplomatic relations between the United States and China in 1979, which all restricted Cross-Strait relations. As for Cross-Strait events, the openness to relative visiting in 1987, the termination of the Period of National Mobilization for Suppression of the Communist Rebellion in 1991, and the abolition of Kinmen’s military administration in 1992 impacted the development of Cross-Strait relations as well as influenced the position and role played by Kinmen. In 2000, the Democratic Progressive Party came into power and implemented the policy of the “Mini Three Links” in 2001. In May 2008, after the Kuomintang returned to power, the Cross-Strait Direct Flights began, which affected Cross-Strait relations and the original role of Kinmen. The changes in these policies contributed to the transformation of Kinmen’s role, and these changes all originated from changes in the concepts of the nation or agents. Based on such awareness, with the framework of constructivism, this study investigated the changes in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Cross-Strait relations, and the role of Kinmen caused by changes in concepts and the identification of state actors, according to the above time point references.
Since Kinmen’s military administration was terminated in 1992, the local government and the local residents have gradually begun to seek self-positioning of Kinmen. Over the past decade, this subjective force was continually expressed through the resistance to outdated central policies by striving for the termination of military administration, the openness to tourism, and the abolition of the Kinmen-Matzu Pacification Regulations. Recently, the most representative activities included the Kinmen-Xiamen “Mini Three Links,” “Kinmen-Xiamen living area,” and “Kindeng Bridge”, as promoted by the government and the local residents. This study suggested that Kinmen is an asset for developing Cross-Strait relations, and proposed the views of the position and the role of Kinmen in the future. In addition, it also indicated the possible influences that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Kinmen-Xiamen living area” may have on the development of Cross-Strait relations.
一、中文書目
(一)方志
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3。《清聖祖實錄選輯》。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印。
沈有容,1959。《閩海贈言》。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印。
金門縣政府,1991。《金門縣志〈上、中、下冊〉》。金門︰金門縣立社會教育館編印。
金門縣政府,1991。《金門縣志》。金門:金門縣政府。
金門縣政府,1992。《金門縣志》。金門:金門縣立社會教育館編。
林焜熿,1993。《金門志》(一八三六)。臺灣省文獻委員會重新堪印。
施琅,1958。《靖海紀事》。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印
夏琳,1958。《閩海記要》。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印本。
(二)政府機關及社團刊物
中共中央黨校、中共中央臺灣工作辦公室編,2001。《中共三代領導人談臺灣問題》。
中共軍事科學出版社,1989。《中國人民解放軍戰史》。北京:中共軍事科學出版。
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黨史委員會編,1966。《先總統蔣公思想言論總集》。臺北: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黨史委員會。
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政策研究工作會,1994。《金馬撤軍與國防安全評估》。臺北︰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政策研究工作會編印。
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1999。《金門地區綜合建設方案﹙89至93年度﹚》。臺北︰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編印。
行政院大陸委員會,2006。《政府大陸政策重要文件》。臺北:行政院大陸委員會編印。
行政院大陸委員會,1999。《大陸政策與兩岸關係》。臺北:行政院大陸委員會編。
行政院大陸委員會,2009。《臺灣地區與大陸地區人民關係條例暨施行細則》。臺北:行政院大陸委員會編印。
金門日報社,1993。《黃金四十年》。金門:金門縣政府發行。
金門縣政府,1993。《金門戰地政務實驗成果》。金門:金門縣政府編印。
金馬與大陸小三通策進會編印,1994。《金馬與大陸小三通說帖》。
法務部調查局編,1994。《中共對臺工作研析與文件彙編》。臺北:法務部調查局印行。
革命實踐研究院,1951。《總統文告講詞彙輯〈二〉》。臺北:陽明山莊印。
南京大學臺灣研究所,1999。《海峽兩岸關係日誌1949-1998》。北京:九洲圖書出版社。
夏潮基金會,1999。《中國意識與臺灣意識》論文集。臺北:海峽學術出版社。
國史館主編,1979。《金門古寧頭、舟山登布島之戰史料初輯》。臺北:國史館。
國防部史政編譯局,1996。《國軍外島地區戒嚴與戰地政務紀實﹙上下﹚》。臺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局編印。
國民大會秘書處,1966。《蔣總統歷年元旦、國慶紀念告全國軍民同胞書》。臺北:國民大會秘書處編印。
國史館主編,1982。《金門古寧頭、舟山登布島之戰史料續輯》。臺北:國史館。
國防部戰地政務局,1976。《戰地政務講詞選集》。臺北︰國防部戰地政務局編印。
國防部史政編譯局譯,1984。《1958年臺灣海峽危機》,臺北︰國防部史政局。
國防部戰地政務局,1976。《戰地政務講詞選集》。臺北︰國防部戰地政務局編印。
國防部史政編譯局,1996。《國軍外島地區戒嚴與戰地政務紀實﹙上下﹚》。臺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局編印。
許伯欽主編,2008。《廈金交流合作研討會文章》。廈門市:廈門市金門同胞聯誼會、廈門市翔安區人民政府。
鄭成功研究學術討論會學術組編,1984。《鄭成功研究文選續集》。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
(三)專書
王炳南,1985。《中美會談九年回顧》。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
王永欽主編,2003。《中國結-兩岸關係重大事件內幕》。北京:華新出版社。
王銘義,1993。《不確定的海峽-當中華民國碰上中華人民共和國》。臺北:時報出版社。
王逸舟,1999。《國際政治學—歷史與理論》。臺北:五南圖書公司。
王立新,2007。《意識形態與美國外交政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王英津,2004。《國家統一模式研究》。臺北:博揚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尹章華,2003。《國家主權與海域執法》。臺北:文笙書局出版。
石之瑜、李念祖,1994。《實踐兩岸關係》。臺北:正中書局。
石之瑜、李念祖,1992。《規範兩岸關係》。臺北:五南出版社。
石斌,2004。《杜勒斯與美國對蘇戰略》。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包宗和,2002。《美國對華政策之轉折》。臺北︰五南公司。
包宗和,1993。《臺海兩岸互動的理論與政策面向1950-1989》。臺北:三民書局。
包宗和、吳玉山等,1999。《爭辯中的兩岸關係理論》。臺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new window
艾森豪.威爾,1977。《艾森豪威爾回憶錄》。上海:三聯出版社。
朱堅章譯,1991。《政治學的範圍與方法》。臺北:幼獅文化公司。
吳玉山,1997。《抗衡或扈從-兩岸關係新詮》。臺北:正中書局。
吳新興,1995。《整合理論與兩岸關係之研究》。臺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new window
吳冷西,1999。《十年論戰﹙上、下冊﹚》。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
吳乃德,1994。《省籍意識、政治支持和國家認同—臺灣族群政治理論初探》。臺北:業強出版社。new window
李登輝,1999。《臺灣的主張》。臺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new window
李英明,2002。《重構兩岸與世界圖像》。臺北:生智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李英明,2004。《國際關係理論的啟蒙與反思》。臺北:揚智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new window
李仕德,2004。《十七世紀的海上金門》。金門:金門縣文化局。
李國威,1990。《國際關係新論》。臺北:商務出版社。
李元平,1992。《臺海大戰》。臺北:風雲時代出版社。
李志綏,1994。《毛澤東私人醫生回憶錄》。臺北:時報出版社。
李建平、李閩榕、林卿,2007。《海峽經濟區發展探索》。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狄縱橫,1985。《透視臺海戰史》。臺北:風雲出版社。
杜魯門,1974。《杜魯門回憶錄》。北京︰三聯書店出版社。
沈志華、楊奎松主編,2007。《美國對華情報解密檔案:第一編中國綜合狀況、第二編中國內戰》。上海:東方出版中心。
沈宗瑞,1991。《意識型態的鞏衛與淡化—剖析三民主義與國民黨的關係》。臺北:民主基金會。
阮銘、張怡菁,2006。《歷史的錯誤》。臺北︰玉山出版有限公司。
林正義,1985。《一九五八年臺海危機期間美國對華政策》。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
林正義,1998。《中美關係專題研究一九九五─一九九七》。臺北:中央研究院歐美研究所。
林祥瑞、劉祖隆編著,2004。《福建簡史》。廈門︰國際華文出版社。
林利民,2000。《遏制中國-朝鮮戰爭與中美關係》。北京:時事出版社。
林碧炤,1990。《國際政治與外交政策》。臺北:五南。
邱垂正,2008。《兩岸和平三角建構》。臺北:秀威資訊科技有限公司。
周琪主編,2006。《意識型態與美國外交》。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卓遵宏、董群廉訪問,2003。《金門戒嚴時期的民防組訓與動員訪談錄》﹙一﹚。新店︰國史館印行。
易君博,1993。《政治理論與研究為法》。臺北:三民書局。
邵宗海,2006。《兩岸關係》。臺北︰五南出版社。
邵宗海,2001。《兩岸關係-陳水扁的大陸政策》。臺北:生智。
邵宗海,2009。《中國和平崛起與中國現代民族主義的互動》。臺北:韋伯文化國際出版有限公司。
邵正興,2008。《臺北危機處理「兩國論」與「一邊一國論」》。臺北:秀威資訊
科技有限公司。
胡祖慶譯,1997。《國際政治體系理論解析》。臺北:五南。
胡繩主編,1991。《中國共產黨的七十年》。北京:中共黨史出版社。
胡璉,1976/8。《金門憶舊》。臺北:黎明文化事業公司。
胡公展,2006。《兩岸關係縱橫論》。上海:學林出版社。
柳金財,1998。《大膽西進﹖戒急用忍﹖民進黨大陸政策剖析》。臺北︰時英出版社。
施正鋒,1998。《族群與民族主義》。臺北:前衛出版社。
施正鋒,2000。《臺灣人的國家認同》。臺北:前衛出版社。
施正鋒,2001。《美中臺三角關係—由新現實主義到建構主義》。臺北:前衛出版社,初版。new window
洪受,1969。《滄海紀遺》(一五六八)。金門:金門縣文獻委員會重印。
洪孟啟,1991。《中共戰略意願與戰略能力互動關係之研究》。臺北:政治大學東亞所博士論文。
馬英九,1992。《兩岸關係的回顧與前瞻》。臺北:行政院大陸委員會。new window
秦亞青,2006。《文化與國際社會:建構主義國際關係理論研究》。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
徐焰,1992。《臺海大戰(上編)》。臺北:風雲時代出版社。
徐焰,1992。《金門之戰1949-1959》。上海: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
徐向前,1998。《歷史的回顧》。北京:解放軍出版社。
徐淑敏,2005。《敏感性與脆弱性》。臺北:時英出版社。
徐東博,2008。《大國格局變動中的兩岸關係》。臺北:海峽學術出版主。
張五岳,1992。《分裂國家互動模式與統一政策之比較研究》。臺北:業強出版社。new window
張五岳,1993。《中共要求兩岸直接通航策略與我方對策》。臺北︰行政院大陸委員會委託研究。
張亞中、孫國祥,1999。《美國的中國政策-圍堵、交往、戰略夥伴》。臺北:生智。new window
張亞中,2003。《全球化與兩岸統合》。臺北:聯經出版公司。
張亞中主編,2003。《國際關係總論》。臺北:揚智文化出版公司。
張亞中,1998。《兩岸主權論》。臺北:生智文化出版公司。new window
張亞中,2000。《兩岸統合論》。臺北:生智文化出版公司。new window
張火木,1996。《金門古今戰史》。臺北縣︰稻田出版有限公司。
張火木,1995。《兩岸關係發展對金門地位影響之研究》,臺北市:培英出版社。
張火木,1995。《兩岸關係與金門前途》。臺北:培英出版社。
張讚合,1996。《兩岸關係變遷史》。臺北:週知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new window
張京育,1983。《國際關係與國際政治》。臺北︰幼獅文化公司。
張茂桂主編,1993。《族群關係與國家認同》。臺北:業強出版社。
張春英,2004。《 海峽兩岸關係史第一卷》。福州市:福建人民出版社。
張曙光,2007。《美國遏制戰略與冷戰起源再探》。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
張德勝,1986。《社會原理》。臺北:巨流圖書公司。
張振江,2005。《冷戰與內戰》。天津市:天津古籍出版社。
莫大華,2003。《建構主義國際關係理論與安全研究》。臺北:時英出版社。new window
陳一新,1996。《斷交後的中美關係》。臺北,五南圖書公司。
陳水在,2001。《金門解嚴前後》。臺北:稻田出版有限公司。
陳力生,2002。《臺灣海峽的和平與戰爭》。臺北︰時英出版社 。
陳建民,2007。《兩岸關係中的美國因素》。臺北:秀威資訊科技有限公司。
陳建民,2008。《兩岸「小三通」議題研究》。臺北:秀威資訊科技有限公司。
陳建民,2009。《兩岸交流與社會發展-「小三通」與旅遊研究文集》。臺北:秀威資訊科技有限公司。
陳志奇,1981。《美國對華政策三十年》。臺北:中華日報社。
郭立民編,1992。《中共政策資料選輯1949-1991上下冊》,臺北:永業出版社。
郭堯齡,2002。《金門紀實》。臺北:郭堯齡作品選集。
郭堯齡,1969。《鄭成功與金門》。金門:金門縣文獻委員會。
郭洪紀,2002。《臺灣意識與中國情結》。臺北:慧明文化。
郭樹勇,2001。《建構主義與國際政治》。北京:長征出版社。
曹永和,1997。《臺灣早期歷史研究》。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new window
梁敬錞,1979。《中美關係論文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黃天中、張五岳主編,1993。《兩岸關係與大陸政策》。臺北:五南圖書公司。
黃玉齋,2004。《鄭成功與臺灣》。臺北:海峽學術出版社。
黃光國,2005。《一中兩憲-兩岸和平的起點》。臺北:生智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彭懷恩編著,1998。《社會學Q&A》。臺北:風雲論壇出版有限公司,修訂二版。
傅建中編,1999。《季辛吉秘錄》。臺北︰時報出版社。
虞義輝,2001。《臺灣意識的多面向—百年兩岸的民族主義》。臺北:黎明文化事業公司。
楊奎松主編,2007。《美國對華情報解密檔案:第七編臺灣問題》。上海:東方出版中心。
楊肅獻,2005。《金門近代史》,金門:金門縣政府。
楊樹清,1996。《金門族群發展》。臺北:稻田出版有限公司。
楊樹清,1998。《金門社會觀察》。臺北︰稻田出版有限公司。
楊丹偉,2007。《解析臺灣的大陸政策》。北京:群言出版社。
葛永光,2005。《意識型態與發展》。臺北:幼獅文化事業公司。
葉飛,1988。《葉飛回憶錄》。北京:中共解放軍出版社。
葉至誠,2003。《社會學》。臺北:揚智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趙建民,1994。《兩岸互動與外交競逐》。臺北:永業出版社。
鄧力群等主編,1987。《當代中國外交》。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鄧禮峰,1992。《建國後軍事行動全錄》。北京︰人民出版社。
蔣經國,1975/7。《風雨中的寧靜》。臺北:黎明文化事業公司。
鄭成功研究學術討論會學術組編,1984。《鄭成功研究文選續集》。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
蔡朝明,2009。《馬總統執政後的兩岸新局-論兩岸關係新路向》。臺北:遠景基金會。
潘忠岐,2001。《世界秩序:結構、機制與模式》。上海:人民出版社。
衛民,2007。《兩岸是人為造成的制度:以建構主義為本體的新制度分析》。臺北:韋伯文化國際出版有限公司。new window
盧曉衡,2003。《中國對外關係中的臺灣問題》。臺北︰海峽學學術出版社。
盧美松,2003。《閩臺先民文化探源》。福州市:福建人民出版社。
蕭延中,2005。《巨人的誕生》。江西︰江西人民出版社。
蕭勁光,1988。《蕭勁光回憶錄》。北京:解放軍出版社。
謝重光、楊彥杰、汪毅夫等,1999。《金門史稿》。廈門:廈門鷺江出版。
謝高橋,1982。《社會學》。臺北:巨流圖書出版社。
戴超武,2003。《敵對與危機的年代》。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關中,2005。《意識型態和美國外交政策》。臺北︰商務印書館出版。
蘇格,1998。《美國對華政策與臺灣問題》。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
蘇起,2003。《危險邊緣》。臺北:天下遠見。
蘇起、鄭安國主編,2002。《「一個中國,各自表述」共識的史實》。臺北: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
(四)譯著
Isaak Alan C.著,朱堅章譯,1991。《政治學的範圍與方法》。臺北:幼獅文化公司。
Anderson Benedict R. O•Gorman著,吳叡人譯,1999。《想像的共同體:民族主義的起源與散布》。臺北:時報文化出版公司。
Jaylor.Jay .著,林添貴譯,2000。《臺灣現代化的推手-蔣經國傳》。臺北:時報出版社。
Hobson John M.著,周劭彥譯,2003。《國家與國際關係》。臺北:弘智出版社。
Holsti K.J.著,李偉成、譚溯澄合譯,1988。《國際政治分析架構》。臺北:幼獅文化事業公司。
Pankin. Karl L.著,程道平譯,1983。《美國軍援臺灣的秘密過程-藍欽備忘錄》。臺北。
Huntington Samuel P.著,黃裕美譯,《文明衝突與世界秩序的重建》。1997。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
Wendt ,Alexander著,秦亞青譯,2001。《國際政治的社會理論》。上海:人民出版社。
(五)專書論文
施正鋒,1999。〈臺灣意識的探索〉《中國意識與臺灣意識論文集》。臺北:夏潮學術出版社。頁58-97。
茅家琦,1999。〈中華民族意識與臺灣意識〉《中國意識與臺灣意識論文集》。臺北:夏潮學術出版社。頁524-528。
袁鶴齡,1999。〈初探國家認同的外部因素—美國因素、中國因素與臺灣的國家認同〉《中國意識與臺灣意識論文集》。臺北:夏潮學術出版社。頁490-520。new window
袁易,1999。〈安全典則與美中關係:一個認知社群的分析〉《爭辯中的國際關係理論》,頁389-426。new window
郭正亮,1999。〈臺灣主體性的辯証〉《中國意識與臺灣意識論文集》。臺北:夏潮學術出版社。頁630-631。
(六)期刊論文
王建民,2004。〈兩岸經貿關係發展的不對稱性分析及思考〉,《臺灣研究》,第5期。
石之瑜,1995。〈金門危機與中共自我定位變遷〉,《共黨問題研究》,第21卷第10期。
石之瑜,2001。〈作為藝術的政治學—兼評社會建構主義的科學哲學立場〉,《美歐季刊》,142期第15卷第2期,頁298-310。
何迪,1988。〈「臺海危機」和中國對金門、馬祖政策的形成〉,《美國研究》﹙北京﹚,第3期。
何仲山,2003。〈金門廈門小三通-合則兩利的示範〉,《新視點》』,第3卷,第2期。
亞歷山大‧溫特著,秦亞青譯,2003。〈為什麼世界國家是歷史的必然:目的論與無政府邏輯〉,《世界經濟與政治》,第11期。
周煦,1996。〈全球情勢對兩岸關係的影響〉,《問題與研究》,第35卷第10期,頁34-42。new window
唐明輝,1997。〈臺灣安全策略之策訂-從美臺海危機之角色探討〉,《共黨問題研究》,第32卷第6期。
秦亞青,2001。〈國際政治建構主義—「溫特及其建構主義國際政治理論」評析〉,《美歐季刊》,142期第15卷第2期,頁231-264。
秦亞青譯,2001。〈國際政治中的三種無政府文化〉,《美歐季刊》,142期第15卷第2期,頁153-198。
袁易,2001。〈對Alexander Wendt有關國家身分與利益分析之批判:以國際防擴散建制為例〉。《美歐季刊》,第15卷第2期,頁265-291。
袁鶴齡,2000,〈國家認同外部因素之初探—美國因素、中國因素與臺灣的國家認同〉,《理論與政策》,第14卷第2期,頁145-149。new window
袁鶴齡,2003。〈全球治理與國際合作:論其策略與困境〉,《全球政治評論》。臺中:國立中興大學國際政治研究所,第4期,頁28-36。new window
莫大華,1998。〈「安全研究」論戰之評析〉,《問題與研究》,第37卷第8期,頁19-33。new window
莫大華,1999。〈論國際關係理論中之建構主義〉,《問題與研究》,第38卷第9期,頁93-109。new window
莫大華,2002。〈國際關係「建構主義」原型、分類與爭論—以Onuf、Kratochwil和Wendt的觀點作分析〉,《問題與研究》,第41卷第5期,頁111-140。new window
莫大華,2000。〈治絲益棼的國際關係理論研究—對黃旻華先生的評論之回應〉,《問題與研究》,第39卷第11期,頁95-101。new window
陳毓鈞,1995。〈臺海危機與美國干預〉,《美歐月刊》(臺北),第10卷,第1期。
黃旻華,1999。〈評「論國際關係理論中之建構主義」〉,《問題與研究》,第34卷第12期,頁71-94。new window
齊茂吉,1998。「韓戰及二次臺海危機對臺灣安全的影響」,《臺灣與四鄰》論文集,中壢,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new window
趙建民,1996。〈中共對臺獨因素的互動解釋〉,《問題與政策》,第35卷第3期,頁23-39。new window
鄭端耀,2001。〈國際關係「社會建構主義理論」評析〉,《美歐季刊》,第15卷第2期,頁199-230。
盧業中,2001。〈主要國際關係理論中新現實主義、新自由制度主義與建構主義之比較研究〉,《中山人文社會科學期刊》,第9卷第2期,頁21-52。new window
1979/8。〈金門大捷三十週年口述歷史座談會紀實〉,《近代中國》(臺北),第12期。
(七)學位論文
吳宗器,2004。《金門地區實驗戰地政務及其制度轉型之研究》。台北:中國文化大學中山學術研究所博士論文。new window
蔡承旺,2005。《以互賴理論建構金門經濟發展策略》。台北:台灣師範大學政治所博士論文。new window
劉文斌,2004。《台灣國家認同變遷下的兩岸關係》。台北:政治大學中山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博士論文。new window
吳大平,1994。《中共對臺談判原則及策略運用之研究:金門協議個案分析》。臺北︰政治大學東亞所碩士論文。
吳培暉,1997。《1911以前金門與澎湖村落空間的比較》。臺南︰成功大學建築工程研究所博士論文。
李紀欣,2008。《中國大陸區域經濟發展戰略下的海峽西岸經濟區探討》。金門︰國立金門技術學院碩士論文。
金以蕾,1994。《金門開放觀光的社會研究》。臺北:國立中興大學都市計畫研究所碩士論文。
周湘華,2005。《中共1954年臺海危機行為之研究》。台北:中國文化大學中山學術研究所博士論文。new window
周祥文,2008年。《「金廈大橋」議題在兩岸關係架構下之探討》。金門︰國立金門技術學院中國大陸研究所碩士論文。
洪孟啟,1991。《中共戰略意願與戰略能力互動關係之研究》。台北:政大東亞所博士論文。
陳松德,2006。《政府開放「小三通」政策對金門經濟發展之影響—以農產品及旅遊產業為例》。高雄市︰國立高雄大學高階經營管理碩士在職專班。
張多馬,2003。《臺灣推動兩岸『小三通』」之研究》」。政大戰略及國際事務碩士班。
許競任,2002。《小三通與金馬戰略角色之調整-系統理論的分析》。臺北:淡江大學國際事務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世明,1985。《一九八○年代後金門與南投社會力的浮現:臺灣發展經驗中兩個地方社會的分析》。臺北:國立臺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博士論文。new window
潘邦威,2004。《民進黨政府『小三通』政策之研究-漸進主義的分析》,臺大國發所碩士論文。
鄭端耀,1983。《國際關係相互依存學說之研究》。臺北:國立政治大學外交研究所碩士論文。
鄭大行,2008。《金廈港務管理局設立之政策選擇—美國紐新港務局經驗之比較分析》。金門︰國立金門技術學院中國大陸研究所碩士論文。
廖莉婷,2008。《從全球化角度探討大陸配偶的社會適應及法律定位-金門地區案例之分析》。金門︰國立金門技術學院中國大陸研究所碩士論文。
蔡瑩慧,2008。《中國大陸二級學院發展之研究》。金門︰國立金門技術學院中國大陸研究所碩士論文。
賴建國,1997。《臺灣主體意識發展與對兩岸關係之影響》。臺北︰政大東亞所碩士論文。
羅德水,1999。《兩岸關係發展與金門定位變遷之研究》。臺北:淡江大學大陸所碩士論文。
(八)報紙、刊物
臺灣方面︰
壹、聯合報
一、〈百餘學者籲停止推動兩國論〉,1999年7月19日,版4。
二、〈唐樹備點名扁李支持文化台獨〉,2001年6月27日,版13
三、〈一邊一國論比兩國論更挑釁〉,2002年8月5日,版5。
四、〈公投決定臺灣前途59%民眾贊成〉,2002年8月5日,版2。
五、〈福建地區以外民眾將可至金馬旅遊〉,2005年3月4日,版13。
六、〈以交流協商化解仇恨對立〉,2009年10月26日,版A9。
七、〈臺灣最有利的選項是維持現狀〉,2006年1月6日,版A4。
八、〈馬英九拋「直航公投」促三通〉,2006年1月6日,版A4。
九、〈廈門存人民幣,生息又保值〉,2008年6月1日,版A2。
十、〈李炷烽提一國兩制試驗區〉,2006年11月7日,版A13。
十一、〈方向正確〉,2009年5月20日,版A1。
貳、中國時報
一、〈陳水扁:台灣、中國,一邊一國〉,1998年6月16日,版4。
二、〈54%認同一邊一國〉,2002年8月5日,4版。
三、〈扁臺獨路線轉趨激進〉,2002年8月5日,版4。
四、〈一邊一國台海掀波〉,2002年8月6日,4版。
五、〈中共正面回應小三通〉,2001年1月5日,版6。
六、〈馬英九接受專訪〉,2005年8月6日,版A4。
七、〈直航初期對小三通影響不大〉,2005年8月6日,版A4。
八、〈軟硬兼施,利多攻勢犀利〉,《中國時報》,2006年4月16 日,版A2。
九、〈連接金廈,金嶝大橋年底完成評估〉,2008年8月25日,版A6。
十、〈馬政府贏的策略,兩岸交流政績豐碩〉,2009年5月18日,版A12。
十一、〈民眾對兩岸關係發展滿意度調查〉,2009年5月18日,版A1。
十二、〈讓兩岸邁入「實際解決問題」的循環〉《中國時報》,2009年5月11日。版A6.
十三、〈讓金門從戰場變成和平廣場〉,2008年8月24日,版A5。
十四、〈海西區與ECFA〉,2009年5月19日,版A16。
十五、〈馬政府之兩岸政策〉,2009年5月18日,版A1。
十六、〈大陸學者︰823砲戰-中蘇共分裂的導火線〉,2007年2月7日,版A13。
十七、〈交通便捷,福建經濟大躍進〉,2009年8月11日,版A12
十八、〈大陸釋8利多,明確回應ECFA〉,2009年5月17日,版A1。
參、中央日報
一、〈扁將2300萬人綁在台獨火藥庫〉,2002年8月5日,版1。
二、〈扁臺獨路線轉趨激進〉,2002年8月5日,版4。
三、〈一邊一國論全民焦慮感直線上升〉,2002年8月5日,版3。
四、〈胡六點的挑戰與機會〉,《中央日報》,2009年1年5日。
肆、金門日報
一、〈拚觀光縣府與民間組團赴大陸攬客〉,2005年4月7日。
二、〈金廈小三通不能停留在試辦階段!〉,2007年1月30日,社論。
三、〈對小三通中轉政策的期盼與看法〉,2007年5月16日,社論 。
四、〈政策才是決定金門未來發展關鍵〉,《金門日報》,2007年2月7日。
四、深化和平思維,擴大交流與合作〉,2008年8月24 日,版1
五、〈大三通不會影響金門利益〉,2008年12月3日,版1。
五、〈金門作為『一國兩制試驗區』之芻議〉,2007年11月7日,版1
六、〈金門人好火〉,《聯合晚報》,2009年5月7日,版A4。
七、〈李縣長:金門應非軍事化給予發展生機〉,2007年7月24日。
《金門報導》1992.11.6;
《金門報導》1992.12.6。
伍、其他
一、自由時報︰2009年10月26日,A2版。2009年10月26日,A2版。2005年8月10日。
二、自立早報︰〈民怨40年的金門〉,1993年8月11日,第6版。
三、台灣日報:〈中國打壓造就兩國論、一邊一國論〉,2002年8月6日,版3。〈一邊一國,何需公投﹖〉,2002年8月6日,版9。
四、經濟日報:〈小三通是迴避「一個中國」原則〉,2000年10月3日,版11。2000年10月3日,第11版。2009年1月2日。
五、新生報︰〈建設金門為免稅特區〉《新生報》,2000年2月22日,版4。
六、中華日報:〈從中共回應一邊一國論對兩岸影響〉,2002年8月6日,版2。
七、聯合晚報︰
〈一〉〈停格10年後,「兩岸1年簽9大協議」〉,2009年5月19日,版A7。
〈二〉〈兩岸交流協商成果大事紀〉,2009年5月19日,版A7。
〈三〉〈馬總統對受邀參加世界衛生大會表達肯定〉,2009年4月29日,版A3。
〈四〉〈大陸轉趨積極兩岸簽ECFA跨大步〉,2009年5月17日,版A4。
〈五〉〈馬英九:交由子孫一代決定,兩岸統獨不談〉,2009年5月20日,版A7。
〈六〉〈金門人好火〉,2009年5月7日,版A4。
〈七〉〈台親中?包道格:非並政府看法〉,2009年4月12日,版A3。
〈八〉〈美不會下指導棋〉,2009年4月12日,版A4。
大陸方面︰
壹、人民日報
一、〈關於侵犯在中國海面的航行自由〉,1954年10月11日,社論。
二、 〈臺灣回歸祖國完成統一大業共同奮鬥〉,1981年10月2日,社論。
三、 〈中國的領土和主權不容分割〉,1999年7月12日,社論。
五、 〈停止一切分裂祖國的活動〉,1999年7月13日,社論。
六、 〈中共國務院臺辦新聞發言人就陳水扁鼓吹「臺獨」發表談話〉,2002年8月6日,版1。
七、 〈香港輿論撻伐「臺獨」言論〉,海外版,2002年8月7日,版1。
貳、香港方面
一、大公報﹙香港﹚,〈不容「台獨」〉,2002年8月5日,社論。
二、大公報﹙香港﹚,1981年10月1日,
三、大公報﹙香港﹚,1981年10月1日。
四、大公報﹙香港﹚,2002年8月5日。A1版。
(九)其他雜誌
展望與探索︰第4卷第4期﹙2006年4月﹚,頁9。
新新聞﹙1083﹚期︰2007年12月6日至12日。
美國月刊︰第2卷第1期﹙1987年5月﹚,第110至117頁
美歐月刊︰第10卷第1期,1995年1月,頁40.
美國月刊︰第1卷第7期﹙1986年11月﹚,頁39—50.
中國評論
一、總第143期,2009年11月,頁8。
二、總第144期,2009年12月,頁10。
三、總第116期,2007年8月號,頁73
(十)網站
1.〈陳總統就職文告〉,《總統府新聞稿》,2000年5月20日,〈http://www.president.gov.tw/php-bin/prez/shownews.php4 〉。
2.〈馬總統就職文告〉,《陸委會總統大陸政策談話》,2008年5月20日,〈http://www.mac.gov.tw/big5/mlpolicy/ma970520.htm〉。
3. 〈馬總統接見海基、海協兩會代表團〉,《陸委會總統大陸政策談話》,2008年11月6日,http://www.mac.gov.tw/ct.asp?xItem=51999&ctNode=5628&mp=1〉。
4. 〈兩岸簽署空運、海運協議〉,《第二次江陳會談專區》,2008年12月2日,〈http://www.mac.gov.tw/big5/cc2/index.htm〉。
5. 〈二次江陳會簽署協議全文〉,《江陳會談》,2008年11月9日,〈http://www.mac.gov.tw/ct.asp?xItem=63996&ctNode=6468&mp=101〉。
6. 〈大三通啟動,金門縣府:小三通未受影響〉,《中央社》,2008年12月15日,〈http:tw..news.yahoo.com/artilc/url/d/a081215/5/1b88n.html〉。
7. 〈小三通目前仍具優勢〉,《中央社》,2008年12月10日,〈htt//udn.com/news/mainland/mail/4638196.shtml〉。
8. 〈王美香:福建將開放福建居民赴金馬旅遊〉,《人民網》,2004年9月26日,〈http//www.peaole.com.cn/BIG/tupian/1097/2809180.hthl〉。
9. 〈福建省籍以外居民將可上金門島旅遊〉,《解放日報》,2006年8月15日。〈http://www.jfdaily.com.cn/gb/node2/node142/node143/userobject1ai1434142.ht ml〉。
10. 〈國臺辦主任王毅廈門宣示五項促進兩岸交往新舉措〉,《華夏經緯網》,2008年9月8日,〈http://big5.huaxia.com/thpl/tbch/tbchwz/09/1154771.html〉。
11. 〈省府新春團拜顏主席提三大祝福、三大希望工程願景〉,《福建省政府》,2007年2月27日,〈http://www.fkpg.gov.tw/view_news.php?ID=131〉。
12. 〈馬總統偕同副總統與國際媒體茶敘〉,《總統府新聞稿》,2008年5月21日,hhttp://www.president.gov.tw/php-bin/prez/shownews.php4?issueDate=&issueYY=97&issueMM=5& issueDD=21&title=&content=&_section〉。
13. 〈馬總統接受日本「世界雜誌」專訪〉,《總統府新聞稿》,2008年10月8日,〈http://www.president.gov.tw/php-bin/prez/shownews.php4?issueDate=&issueYY=97&issueM M=10 &issueDD=8&ti〉。
14. 〈總統接見「2009博鰲亞洲論壇代表團」〉《總統`府新聞稿》,2009年4月15日, hhttp://www.president.gov.tw/php-bin/prez/shownews.php4?issueDate=&issueYY=97&issueMM=10 &issueDD=8&ti〉。
15. 〈溫家寶會見兩岸共同市場基金會最高顧問錢復〉,《中國新聞網》,2009年4月18日,〈http://www.cns.hk:89/gn/news/2009/04-18/1652593.shtml〉。
16. 〈王在希就《反分裂國家法》回答記者〉,《中國網》,2005年3月15日,〈http:/big5china.com.cn/zhnbo/2005- 03/15/content- 8784690.hm?show〉。
17. 〈美中共同採取行動,阻止臺獨〉,《人民網》,2005年9月14日,〈http://politics.peaple.com.cn/gb/1024/3694970.htm〉。
18. 〈胡錦濤在鄧小平同志誕100同年紀念大會上的講話〉,《人民網》,2004年8月22日,〈http://www.peaple.com.cn/gb/shizheng/1024/2729306.html〉。
19. 〈溫家寶:兩岸和平發展是大勢所趨〉,《新華網》,2007年3月17日,〈http://imgs.xinhuanet.com/icon/newscenter/07lh/calendar_zhengxie.htm〉。
20. 〈胡錦濤:牢牢把握兩岸關係和平發展主題,為兩岸同胞謀福祉,為臺海地區謀和平〉,《人民網》,2008年3月5日,〈http://tw.people.com.cn/GB/14810/6959173.html〉。
21. 〈授權發布《反分裂國家法》〉,《新華網》,2005年3月4日,〈http://big5.xinhuanet.com/gate/big5/news.xinhuanet.com/tai_gang_ao/2005-03/14/content_269416
22. 〈中常會吳主席對兩岸關係談話〉,《中國國民黨新聞稿》,2008年12月31日,〈http://www.kmt.org.tw/hc.aspx?id=32&aid=2178〉。
23. 〈針對胡錦濤先生發表《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談話作出回應〉,《總統府新聞稿》,2009年1月1日,〈http://www.president.gov.tw/php-bin/prez/shownews.php4?issueDate=&issueYY=98&issueMM=1&issueDD=1&title=&content=&_section=3&_pieceLen=50&_orderBy=issueDate%2Crid&_desc=1&_recNo=4〉。
24. 〈新的一年,民進黨會以實際行動承擔保護臺灣的重責大任〉,《民主進步黨新聞稿》,2009年1月1日,〈http://www.dpp.org.tw/news_content.php?menu_sn=7&sub_menu=43&sn=3571〉。
25.〈胡六點的挑戰與機會〉,《中央日報》,2009年1年5日,〈http://www.cdnews.com.tw/cdnews_site/docDetail.jsp?coluid=110&docid=10 0628359〉。
26.〈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現狀與趨勢〉,《中國新聞網》,2009年3月30日,〈http://news.chinayes.com/newsbase/20090330/web1886.shtml〉。
27. 〈政府效能︰反分裂法一週年後兩岸關係〉,《年代電視臺民調中心網》,2006年3月10日,網址︰〈http//www.survey.eracom.com〉。
28.〈兩岸經濟統計月報〉,《陸委會》,網址︰〈http//www.gov.tw/big5/pir/sumain.htm〉。
29.〈中國共產黨總書記胡錦濤與中國國民黨主席連戰會談新聞公報〉,《新華網》,2005年4月29日,〈http://tw.peopledaily.com.cn/GB/26741/47107/47312/3360547.html〉。
30.〈胡吳會〉,《中國新聞網》,2008年5月29日,〈http://www.cns.hk:89/tw/thsp/news/2008/05-29/1265757.shtml〉。
31.〈希望兩岸創造條件妥善解決臺灣參與國際活動問題〉,《人民網》,2009年1月8日,〈 http://tw.people.com.cn/BIG5/14810/8637619.html〉。
32.〈國臺辦主任王毅談兩岸關係熱點問題〉,《人民網》,2009年3月12日,〈http:tw.people.com.cn/BIG5/26741/8948356.htnl〉。
33. 〈國臺辦:臺灣參加國際活動必須在不造成“一中一臺”的前提下協商〉,《人民網》,2009年4月15日,〈http://tw.people.com.cn/BIG5/481019135550.htnl〉。
34.〈總統舉行記者會發表談話〉,《總統府新聞稿》,2009年4月29日,〈http://www.president.gov.tw/php-bin/prez/shownews.php4?issueDate=&issueYY=98&issueMM=4&issueDD=30&title=&content=&_section=3&_pieceLen=50&_orderBy=issueDate%2Crid&_desc=1&_ recNo=2 〉。
35.〈擴大「小三通」一整月,廈門航線出入旅客大增〉,《人民網》,2009年7月18日,〈http://tw.people.com.cn/BIG5/14813/7532549.html〉。
36.〈25省市簽署小三通旅遊黃金通道宣言〉,《新華網》,2009年5月16日,http://big5.xinhuanet.com/gate/big5/news.xinhuanet.com/tw/2009-05/16/content_11384053.htm〉。
37.〈民眾對第4次『江陳會談』結果看法民意調查〉《行政院大陸委員會》,網址︰http//www.mac.gov.tw
38. 〈陳水扁總統向「世台會」發表「台獨」致詞〉,《總統府新聞稿》,2002年8月3日,〈http://www.president.gov.tw/php-bin/prez/shownews.php4?issueDate=&issueYY=91&issueMM=8&issueDD=3&title=&content=&_section=3&_pieceLen=50&_orderBy=issueDate%2Crid&_desc=1&_recNo=2〉。
39. 〈陳總統接見美國福爾摩沙基金會青年親善大使〉,《總統府新聞稿》,2005年8月2日,〈http://www.president.gov.tw/php-bin/prez/shownews.php4?issueDate=&issueYY=94&issueMM=8&issueDD=2&title=&content=&_section=3&_pieceLen=50&_orderBy=issueDate%2Crid&_desc=1&_recNo=〉。
40. 〈陳總統接見俄羅斯勞動黨〉,《總總府新聞稿》,2005年8月9,〈http://www.president.gov.tw/php-bin/prez/shownews.php4?issueDate=&issueYY=94&issueMM=8&issueDD=&title=〉。
二、英文書目
〈一〉專書
Accinelli, Robert., 1996. Crisis and Commitment: United States Policy toward Taiwan,1950-1955. Chapel Hill and London: University of North Carolina press.
Biddle, Bruce J. and Thomas Edwin J. , 1966. Role Theory︰Concepts and Research , by John Wiley & Sons,Inc. printed in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Biddle,Bruce J. 1979. Role Theory Expectations, Identities, and Behaviors. Academic Press New York San Francisco London.
Bush, Richard C., 2005.Untying the Knot—Making Peace in the Taiwan Strait.
Washington. D.C.: Brookings Institution Press.
Birch,Anthony H.,1989.Nationalism and National Intergration.Boston:Unwin Hyman,
Chiu, Hungdah, ed. 1973. China and the Question of Taiwan: Documents and Analysis. New York︰Praeqer Publishers, lnc.
Chang,Parris,1995.“Beijing’s Policy Toward Taiwan:an Elite Conflict Medel”,in Tun-Jen Cheng, Chi Huang&Samuel S. G. Wu,eds., Inherited Rivalty:Conflict Across the Taiwan Straits, Colorado:Lynne Rienner.
Deutsch, Karl W. 1968. The Analysis of International Ralations,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Hall.
Eisenhower, Dwight D., 1963. The White House Year: Mandate for Change, 1953-1956. New York: Doubleday.
Eisenhower, Dwight D., 1965. The White House Year: Waging Peace, 1958-1961. New York: Doubleday.
Huntington, Samuel P.,2005.The Clash of Civilizations and the Remaking of World Order, New York:Simon &Schuster.
Holdridge, John H.,1997. An Insider's Account of the Normalization of U.S- China Relations. New York: Rowman & Littlefield Publishers.
Halperin, Morton H., 1966. The Taiwan Straits Crisis of 1958. Santa Monica: Rand Corporation Research Memorandum.
Fulcher James and Scot John, 2003.Sociology.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Inc.
KuBek, Anthony.,1979. How the Far East Was Lost ︰American Policy and the Creation of Communist China, 1941-1949. Taipei: China Academy.
Lilley, James R. and Downs, Chuck eds., 1997. Crisis in the Taiwan Strait. Washington D.C.: National Defense University Press.
Neufeld, Mark A., 1995. The Restructuring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Theory.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Nathan,Andrew, 1992.The Effect of Taiwan`s Political Reforms on Taiwan-Mainland
Relations,in Tun-Jen Cheng &Stephan Haggard,eds., Political Change in Taiwan,
Colorado:Lynne Rienner.
Robertson, Roland, 1992. Globalization: Social Theory and Global Culture. London: Sage.
Szonyi, Michael, 2008, Cold War Island:Quemoy on the Front Line.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Tucker, Nancy Bernk0pf., 2005. Dangerous Strait.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Tucker, Nancy Bernk0pf., 2009. Strait Talk︰United States—Taiwan Relations and the Crisis with Chins. .MA: Harvard Uuiversity Press.
Wendt, Alexande, 1999. Social Theory of International Politics.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Wendt, Alexande, 1987.The Agent-Structure Problem in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Theory ,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Summer.

Waltz, Kenneth N., 1979. Theory of International Politics. New York: McGraw-Hill.
(二)期刊論文
Wendt Alexander, 1987.“The Agent-Structure Problem in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Theory,”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Vol. 41, No. 3, pp. 365-366.
Wendt Alexander, Wendt, 1995. “Constructing International Polities,” International Security 20, pp. 71-81.
Barkin, Samuel, 2003.“Realist Constructivism,”International Studies Review, No.5, pp. 325-342.
“Foreign Relations of the United States,1955-1957,”Vol. 2, pp. 510.
Hopf, Ted, 1998.“The Promise of Constructivism in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Theory”International Security 23, No. 1, pp. 171-200.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