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客語生活化課程的教學方案研究
作者:邱坤玉
作者(外文):CHIU, KUN-YU
校院名稱:國立屏東大學
系所名稱:教育行政研究所
指導教授:張慶勳
鍾榮富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17
主題關鍵詞:客語認證薪傳師傳習計畫生活化課程課程設計方案Hakka proficiency certificateLegacy lecturers handing down programdaily life Hakka curriculumsthe designation of curriculums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7
當大家擔心語言滅絕的時刻,從政府到民間無不思考良策,努力尋求語言復甦的方法,客家委員會更積極推動「客語薪傳師傳習計畫」,掀起客家語言、文化、技藝、歌謠之學習,教學者說學逗唱奮力的指導,並鼓勵學生以通過「客語認證」為學習目標,期待客家子弟在語言能力上有驚人的表現。
薪傳師擁有高度服務熱忱同時具有正向積極的教學態度,但是教學計畫執行卻遇到瓶頸,課程的設計首先令人質疑,應針對教學計畫之良窳提出針貶。教學者執行客語教學,在培養兒童具備客家語文聽、說、讀、寫等能力外,必須從學校同儕、家庭互動、社會溝通等生活情境中習得,客語方能成為日常生活的表情達意與互動溝通的工具。
研究結果認為:政府除了在教學行政的支持外,更應協助教學者課程規畫、教學方案設計之養成教育,就「客語生活化課程的教學方案」研究分析,提出五點建議:教學普及於全體學生、學習帶進家庭生活圈、生活化課程教學方案、各科課程應適度融入客語,以及配合夏日樂學計畫推動客語教學的論述。
This reaserch concerd about building the learning system to support of Hakka surviving approach movement. The scholars who are from the government and the public are all working-hard to find the way to reboot the citizens’ patient about speaking Hakka during this moment.
The“Legacy lecturers handing down program” has established and pushed by the Hakka Affairs Council (R. O. C.). It focused on several parts as follows: to educate Hakkas’ language, culture, skills, songs etc.. According these goals, it needs to encourage students to pass the “Hakka Language Certification Examination” and get Hakka proficiency certification. It could be expected that each Hakkas’ childen will have an amazing activity.
The lecturers not only show great enthusiasm in the program but also have a positive and active attitude in teaching.However,when they carry out the teaching program comesacrossthe dilemma,people who can’t help but question something wrong with the designation of the curriculums.The authorities concerned should come up with the solutions to the problem. The lecturers should equip the children with listening,speaking,reading, writing Hakka language skills. The children should also learn from classmates,family,and society.In this way,Hakka language will naturally become a daily tool of expression.
The research suggested thatour governmentshould not only support theadministration of teaching but also put emphasison the plan of curriculums and the cultivation ofdesigning the teachingprograms.Finally, five suggestions were recommended as follows:1.Hakka teaching should prevail among students; 2. BringHakka education into daily life;3.Design lessons with daily life Hakka curriculums;4.Make use of Hakka language inevery subjectto a moderate extent; 5.Take advantage of “Summer Enjoy LearningProgram” to promote the issue of Hakka language teaching.
一、中文資料
大紀元(2007)。ㄅㄆㄇ加ABC 矽谷中文教學進入公立學校。2007/06/12,北美報導。
互動英語教學集團LiveABC(譯)(2015)。生活實景彩繪:英語圖解字典。臺北:希伯崙公司。
仇鑫奕(2010)。目的語環境優勢與對外漢語教學的新思路。中國:世界圖書出版公司北京公司。
方德隆(譯)(2004)。課程基礎理論(原作者:Allan C.Ornstein、Francis P.Hunkins.)。臺北:台灣培生教育出版。
王少筠(2017)。原住民族語列國家語言,立委鄭天財:是個感恩紀念的日子。匯流新聞網。取自https://cnews.com.tw/。
王秋燕(1999)。情境式英語圖解字典。臺北:希伯崙有限公司。
王若江(2005)。漢語正音教程。中國:北京大學出版社。
王嵩山(2001)。臺灣原住民的社會與文化。臺北:聯經出版公司。new window
王瓊珠(2004)。故事結構教學與分享閱讀。臺北:心理出版社。
王麗芬(2009)。兒童故事精選1。臺北: 國家出版社。
古秀上(2012)。客語薪傳師團隊協同教學之建構與實踐—以客語魔法學院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
朱美玲(2005)。STS教學提升國小三年級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學習成效之探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
朱德庸、周質平(2006)。莫被沖昏了頭全球「漢語熱」的沉思。世界日報網。取自http://www.worldjournal.com/。
余惠蓮(1999)。從臺灣客家話的變遷論客家母語教學的必要性-以臺北縣市為例。多元母語教學學術研討會發表之論文,臺北市立師範學院。
吳青蓉(2004)。知情意整合的語言學習策略對國中生英語學習表現影響之研究。國立臺北師範學院學報,17(1),227-250。國立臺北師範學院,臺北。new window
吳勇毅(2004)。對外漢語教學探索。上海:學林。
吳勇毅(2012)。對外漢語教學法。北京:務印書館。
吳清山、林天佑(1996)。開放教育。教育資料與研究期刊,8,71。國家教育研究院,新北。
吳清山、林天佑(2008)。學校本位管理。教育小辭書。國家教育研究院,新北。
吳毓真、翁福元( 2001 )。台灣原住民語言資格認證制度之研究。原住民教育學術論文發表暨研討會論文(未出版)。國立新竹師範學院,新竹。
呂玉瑞(2017)。線上即時搶答教室。全國教學APP市集。取自 http://appgo.ntpc.edu.tw/ApiContent.aspx?id=1734
宋文琳(2012)。幼兒園運用客語沉浸式教學之探討—以屏東縣內埔鄉一所全客語幼兒園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科技大學,屏東。
宋麗珠(2016)。Taiwan TECH臺灣資源中心。Teaching and Learning Center(取自teacher.lsjhs.tp.edu.tw/t006/virtual/virtual1.htm)。 國立臺灣科技大學教學資源中心,臺北。
李子瑄、曹逢甫(2009)。漢語語言學。臺北:正中書局。new window
李弘善(2000)。自主的課堂(原作者Ridley,D. S.&Walther,B. Creating Responsible Learners)。臺北:遠流出版社。(原著出版年:2000)。
李茂興、藍美華(譯)(1997)。文化人類學(原作者Michael C. Howard)。臺北:弘智文化。(原著出版年:1997)。
李漢偉(1995)。國小語文科教學探索。高雄市:麗文。
谷瑞勉(譯)(1999)。鷹架兒童的學習:維高斯基與幼兒教育(原作者: L. E. Berk. & A. Winsler)。臺北: 心理出版。
谷瑞勉(譯)(2001)。教室中的維高斯基:仲介的讀寫教學與評量(原作者: L. Dixon-Krauss )。臺北: 心理出版。
周世惠(2007)。ㄅㄆㄇ加ABC 矽谷中文教學進入公立學校。大紀元、台北市教育e週報報導。大紀元網。取自https://www.epochtimes.com/b5/。
周志祥( 2016)。老幼共學-祖孫同樂。台灣新生報。 取自http://www.tssdnews.com.tw/。
周健(2001)。漢語課堂教學技巧325例。北京:商務印書館。
周淑惠(2002)。幼兒教材教法-統整性課程取向。臺北:心理出版社。
周淑惠(2006)。幼兒園課程與教學:探究取向之主題課程。臺北:心理出版社。
周維萱(2002)。紐西蘭原住民教育政策之研究-以毛利教育為例。臺灣師範大學。臺灣師範大學,臺北。
林小詩(2009)。桃園縣國民小學客語教學教師自我效能與教學行為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中央大學,桃園。
林玉體(1984)。教育概論。臺北:東華書局。
林育瑋、洪堯群、陳淑娟、彭欣怡、蔡菁菁(譯)(2005)。方案教學的威力(原作者:Helm,J. H.&Beneke,S.)。臺北:華藤文化。
林育瑋、洪堯群、陳淑娟、彭欣怡、蔡菁菁(譯)(2005)。方案教學的威力:面對當代幼兒教師的挑戰,方案活動提供的策略與方法(原作者:Helm. J.H. & Lillian G. K.)臺北:華騰文化。(原著出版年:2003)
林佩璇(2004a)。學校本位課程發展脈絡與現況研究。國立臺北師範學院學報,17(2), 35-36。new window
林佩璇(2004b)。學校課程實踐與行動研究。臺北:高等教育出版。new window
林美琴(2016)。繪本有什麼了不起。臺北:天衛文化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林清山(譯)(1997)。教育心理學--認知取向(原作者:Mayer ,R. E.)。臺北:遠流出版社。
林爽、張雲騰(2015)。紐西蘭的活潑教育:移民留學之教育指南。臺北:秀威經典。
林雅雯(2001)。兒童母語教學活動與社會支持之研究--以台北縣國小客語教學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中國文化大學,臺北。
林廣、張伯琦(2006)。作文八通關(下冊)。新北:康軒文教事業。
邱才廉(1994)。加拿大語言權之探討(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臺北。
邱羽翎(2013)。屏東縣六堆地區客語學校國小高年級學童族群認同與客語學習態度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
邱坤玉(2014)。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農糧署 103 年度「食農教育紮根推廣計畫」—學童種稻體驗教育(資料未出版)。屏東縣長興國小,屏東。
邱坤玉(2016)。六堆地區國民小學暨幼兒園客家語「薪傳師傳習計畫」課程與教學的檢視及改進期末報告。客家委員會105年補助大學院校發展客家學術機構計畫研討會報告(編號:105A0006),未出版。
邱坤玉(2017)。從EMI教學談夏日樂學計劃與語言學習策略。樹德大學通識教育專刊,11,109-122。樹德科技大學,高雄。
客委會委員(2016c)。李主委與花蓮客語薪傳師座談。取自http://web3.hakka.gov.tw/ct.asp?xItem=143828&ctNode=2159&mp=2013&ps=1。
客家委員會(2009)。客家委員會推動客語薪傳師傳習補助作業要點。取自https://master.hakka.gov.tw/default/master_dtl.aspx?id=5
客家委員會(2012)。海外教師齊心力跨國界傳承客語。客家電子報。取自http://www.ihakka.net/epaper/1011101/。
客家委員會(2016a)。客家八年施政成果-扎根、行銷、創新、永續。鍾萬梅主任委員在行政院會第3491次會議。取自www.slideshare.net/OpenMic1/20160317。
客家委員會(2016b)。客家委員會推動客語深根服務計畫補助作業要點。取自http://web3.hakka.gov.tw。
施正鋒(1998)。族群與民族主義-集體認同的政治分析。臺北:前衛出版社。new window
施正鋒.張學謙(2003)。語言政策及制定「語言公平法」之研究。客家委員會策劃。臺北:前衛出版社。
洪儷瑜、劉淑貞、李珮瑜(2015)。國語文補救教學教戰守冊:解構語文精進教材。臺北:心理出版社。
洪蘭(譯)(2010)。語言本能 - 心靈創造語言(原作者:Steven, P.)。臺北:商周出版。(原著出版年:1998)。
個人新聞台(2017)。劉海仙人與求財占卜。PChome個人新聞台。取自http://mypaper.pchome.com.tw/jiunrulin/post/1238054745。
倪牟雙、越艷輝(2014)。從設計教到設計學--以學生學習為核心的示範課與點評。北京:中國輕工業出版社。
原住民族委員會(2005) 。原住民族教育法施行細則。取自http://www.abohome.org.tw/index.php?option=com_content&view=article&id=1402:laws-1402&catid=81:law4&Itemid=282。
袁文華(2013)。桃園縣客語薪傳師協會與政府協力推動客家文化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中央大學,桃園。
高新建(譯)(2010)。課程發展與領導(原作者:Allan A. Glatthorn, Floyd Boschee,& Bruce M. Whitehead)。台北:華騰文化。(原著出版年:2010)。
張玉玲(2000)。聽說教學法。教育大辭書。國家教育研究院,臺北。取自http://terms.naer.edu.tw/detail/1315657/。
張芝萱(2001)。遨遊閱讀世界。九年一貫課程研究與發展專刊。翰林文教雜誌,13(19),15-25。財團法人翰林文教基金會,高雄。
張屏生、邱坤玉、李宜諭(2014)。六堆地區國小學童學習客語的教材的編製。
張春榮(2005)。看圖作文新智能。臺北:萬卷樓。
張春興(1994)。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踐。臺北:東華書局。
張春興(2013)。現代心理學(重修再版)。臺北:東華出版社。
張盈堃、郭瑞坤、蔡瑞君、蔡中蓓(2005)。誰害怕教育改革。臺北:洪葉文化。
張索娃(譯)(2005)。像藝術家一樣反轉思考(原作者:Edwards,B.)。臺北:時報文化出版。
張高賓(2000)。從學習中建構家庭環境。同心圓,15,14-15。屏東縣家庭教育中心,屏東。
張善娟(1999)。中澳原住民教育政策之比較 。暨南大學比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國立暨南大學,南投。
張斯寧(2008)。建構主義取向之幼兒園課程–以台中市愛彌兒幼兒園探究取向課程為例。臺北:心理。
張慶勳(2006)。學校組織文化的現象與變異:組織多元觀點的分析。教育研究月刊,144, 69--87。new window
張學謙(2003)。回歸語言保存的基礎:以家庭、社區為主的母語復振。台東師院學報,14,97-120。台東師院,台東。new window
張學謙(2004)。結合社區與學校的母語統整教學。台灣語文研究,2,171-192。new window
張憲庭(2009)。數學領域有效教學之策略。國教輔導雙月刊, 45(1),45-49。
張耀仁(2015)。看史瑞克辨作文類型。中學生報。取自http://www.mdnkids.com.tw/youth/。
教育部(1992)。發展與改進山胞教育五年計劃。臺北:教育部。
教育部(1997)。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語文學習領域(英語)。引用自http://www.k12ea.gov.tw/97_sid17/%E8%8B%B1%E8%AA%9E970526%E5%AE%9A%E7%A8%BF%E5%96%AE%E5%86%8A.pdfnew window
教育部(2014)。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總綱。臺北:教育部。
教育部(2016)。城鄉共學攜手行-幸福相約共學趣。教育部新聞。取自https://www.edu.tw/News_Content.aspx?n=9E7AC85F1954DDA8&sms=169B8E91BB75571F&s=3D35F6EDB6F2352C。
教育部(2016)。臺灣社區巡禮體驗活動計畫。臺北:臺北市福田園社區。
教育部(2017)。臺灣客家語常用詞典。臺北:教育部。
曹綺雯、周碧紅(1995)。寫作基本法。臺北:書林出版公司。
莊明貞(2010)。敘事探究課程語教學的應用。臺北:心理出版社。
許玉齡(2009)。幼兒園課程設計與教學---新手教師求生秘笈。臺北:華立圖書。
許慧貞(2001)。打造兒童閱讀環境。臺北:天衛文化。
郭禎祥、陳碧珠(譯)(2008)。教育想像力-學校課程教學的設計與評鑑(原作者:Elliot W. Eisner)。臺北:洪葉文化。(原著出版年:2002)。
陳丁琪、黃瀅娟(譯)(2006)。語言課程設計與理論(原作者:Graves,K.)。臺北:新加坡商場湯姆生。(原著出版年:2000)。
陳大偉(2013)。觀課議課與課程建設。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
陳仁富,陳雅鈴(2011)。客家文化教材-來一客。臺北:五南出版社。
陳文典(2004)。以學生為主的意涵及其教學活動。自然科輔導團中央團研習。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臺北。
陳永昌、許逸亭(2010)。學前教育。臺北:信誼基金會/上誼文化。
陳伯璋(1987)。潛在課程研究。臺北:五南圖書出版。
陳佳琦(2006)。學科內容語言教學法(Content-based instruction, CBI)於英語課程中之應用。第一屆全國「大學英文」學術研討會之論文,政治大學。
陳枝烈(1997)。臺灣原住民教育。臺北:師大書苑。
陳美如(2000)。多元文化課程的理念與實踐。臺北:師大書苑。
陳美如(2007)。課程理解-教師取向之研究。臺北:五南圖書出版。new window
陳淑琴(2000)。幼兒語文教材教法---全語言教學觀。臺北:光佑文化出版。
陳超明(2010)。英語即戰力開啟台灣的英語學習革命。臺北:聯經出版。
陳雅鈴、陳仁富(2011)。客語復振從屏東出發:屏東縣幼兒園客語沉浸教學。臺北:五南圖書出版。
陳麗華(2000)。族群關係課程發展研究。臺北:五南圖書出版。new window
陳蘋琪(譯)(2006)。語言教學-第二語言習得指南(原作者Tom Scovel.)。臺北:湯姆生。
智慧教室計畫(2017)。SMART School智慧教室。財團法人台灣閱讀文化基金會,南投。取自www.smart-school.com.tw/news。
游恆山(1988)。心理學。臺北:五南圖書出版。
程東東、黃均鳳(2011)。第二漢語課堂教學。湖北:湖北長江出版。
黃玄、蔡惠芬(2015)。作文開頭三寫法。中學生報。取自http://www.mdnkids.com.tw/youth/。
黃玄、蔡惠芬(2016)。運用四段布局。中學生報。取自http://www.mdnkids.com.tw/youth/。
黃玉珮(2001)。是技術還是藝術。翰林文教雜誌:語文學習領域之理論與實務,19,54-64。翰林文教雜誌:高雄。
黃光雄、蔡清田(1999)。課程設計-理論與實際。臺北:五南圖書出版。
黃光雄、蔡清田(2015)。課程發展與設計新論。臺北:五南圖書出版。
黃宣範(1995)。語言、社會與族群意識--台灣語言社會學的研究。臺北:文鶴出版。new window
黃政傑(1995)。多元社會課程取向。臺北:師大書苑。new window
黃政傑(1999)。課程改革(三版)。臺北:漢文。
黃倖慧(2010)。客語能力認證政策對話之研究—利害關係人觀點。國立中央大學,桃園。
黃基博( 2001)。看圖作文新方法。新北:螢火蟲出版社。
黃淑玲(譯)(2013)。新手也能上手的學習成效評估(原作者Barbara E. Walvoord&Ttudy W. Banta)。臺北:高等教育出版。
黃瑞琴(2002)。幼兒的語文經驗。臺北:五南圖書出版。
黃漢華( 2017)。老幼共學,老少一同笑開懷。遠見雜誌,367,61-62。
黃銘惇、張慧芝(譯)(2000)。課程設計教育專業手冊(原作者David Pratt)。臺北:桂冠出版。(原著出版年: 2000)。
楊琇惠(2013)。華語文閱讀測驗。臺北:文字復興有限公司。
楊龍立、潘麗珠(2005)。課程組織理論與實務。臺北:高等教育。
溫瑞政、吳建生、馬貝加(2011)。漢語語彙學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
葉重新(2011)。教育心理學。臺北:心理出版社。new window
葉淑琦(2010)。現職與支援教師客語教學成效之研究:以南桃園國小為例(未出版論文)。國立中央大學,桃園縣。
葛琦霞(2007)。葛琦霞老師創意作文教學法。臺北:三采文化。
廖柏森(2007)。第二語言教學最高指導原則(原作者H. Douglas Brown)。臺北:東華出版社。(原著出版年:2007)。
甄曉蘭(2002)。中小學課程改革語教學革新。臺北:高等教育出版。new window
劉阿榮(2006)。多元文化與族群關係。臺北:揚智文化出版社。new window
劉美慧(1999)。多元文化教育的社會科教學研究。高雄:復文圖書。
劉座箐(2013)。國際漢語詞匯與詞匯教學。北京:高等教育出版。
劉珣(2002)。漢語作為第二語言教學簡論。北京語言大學出版。
劉叡穎(2013)。培養語言表達力從對話開始。學前教育。臺北:上誼文化。
歐用生(1994)。課程發展的模式探討。高雄:復文圖書出版社。
歐用生(1999)。課程改革。臺北:師大書苑。
歐用生(2005)。學校課程的決定。臺北,心理出版社。
歐用生、林文生等(2002 )。生活課程研究。臺北:中華民國教材研究發展學會編印。
歐用生、陳佩正、林文生(2005)。學校課程的決定--1994年美國視導與課程發展學會(ASCD)年鑑。臺北:心理出版社。
鄧守信(2017)。當代中文課程Ⅰ。臺灣師範大學國語教學中心。臺北:聯經。
鄭芬蘭(2000)。教育大辭書。取自http://terms.naer.edu.tw/detail/1313466/。
鄭俊琪(主編)(1999)。LiveABC情境式英語圖解字典。候車。臺北:希伯崙。
鄭昭明(2009)。華語文的教與學:理論與應用。臺北:正中書局出版。
鄭美玉(1997)。春暖花開。臺南:企鵝圖書。
鄭美玉(1997)。夏日炎炎。臺南:企鵝圖書。
盧美貴(1997)。課程地圖(原作者: Jacobs,H. H.)。臺北:心理出版。(原著出版年:1997)。
盧國屏(2009)。漢語語言學。臺北:新學林出版。new window
盧清(2015)。走在幼師置換培訓的春天裡。成都:西南交通大學出版。
賴慶雄(1999)。作文起步好幫手2。板橋:螢火蟲出版。
賴麗珍(2015)。設計優質的課程單元(原作者:Wiggins,G.&Tighe,J. M.)。臺北:心理出版。
謝州恩(2013)。鷹架理論的發展、類型、模式與對科學教學的啟示。科學教育月刊,364,2-16。科學月刊社:臺北。
謝瑩潔(2016)。完整課程及評量配套落實全校英語學習。語言之道,07,35-37。財團法人語言測驗訓練中心:臺北。
鍾啟泉(2005)。現代課程論。臺北:高等教育出版。
鍾萬梅(2016)。客家委員會立法院報告書。取自http://web3.hakka.gov.tw。
鍾榮富(2003)。最新語言學概論。臺北:文鶴出版。
鍾榮富(2006)。當代語言學概論。臺北:五南圖書出版。
鍾榮富(2009)。優選理論:對比分析與習得。對比分析與華語教學。臺北:正中書局。new window
鍾鎮城(2015)。第二語言習得與教學。臺北:新學林出版。
簡楚瑛(1999)。幼教課程模式。臺北:心理出版。
顏佩如(2005)。教育行政哲學探究-從典範轉移的觀點。教育行政學術研討會-教育行政哲學探究之論文,臺中教育大學。
顏佩如(2007)。課程的簡化扭曲與課程典範的反思。教育學系暨課程與教學研究所課程:史學與哲學觀點之論文,臺中教育大學。
譚光鼎(1998)。原住民教育研究。臺北:五南圖書出版。new window
譚光鼎、劉美慧、游美惠(2007)。多元文化教育。臺北:高等教育。
二、外文資料
Blake,B.J. (2008). All about language. New York, N. Y.:Oxford University Press Inc.
Chafe, W. L. (1985). linguistic differences produced by difference between speaking and writing. In Olson, D. R. ,Torrance, N., & Hildyard, A. (Eds.), Literacy, language, and learning(pp.105-123). New York, N. Y.:Oxford University Press.
Forman, E. A., Minick,N. & Stone,C.A. (1993). Contexts for learning. New York, N. Y.:Oxford University Press.
Fromkin,V.,Rodman,R. & Hyams,N. (2009). An introduction to language. New York, N. Y.:Calder Foundation.
Hughes, A. (2003). Testing for language teachers. New York, N. Y.:cambridgeuniversitypress.
Kielk,R. &Rea-Dizkins,P. (2005). Program evaluation in language education. New York, N. Y.:Palgrave Macmillan.
Larsen-Freeman,D.&Anderson,M. (2011). Techniques &principles in language teaching.New York, N. Y.:Oxford University Press.
Richards, J. C. & Rodgers, T. S. (2014). Approaches and methods in language teaching.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Vygotsky, L. (1978). Interaction Between. Learning and Development. In Gauvain &. Cole (Eds.), Readings on the Development of Children(pp. 34-40). New York: Scientific.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