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從攻勢現實主義的觀點解析習近平「中國夢」下的國力發展(2012-2017)
作者:李蕙貽
作者(外文):Li, Hui-Yi
校院名稱:國防大學政治作戰學院
系所名稱:政治研究所
指導教授:黃筱薌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18
主題關鍵詞:中國夢一帶一路軍事改革攻勢現實主義國家權力China DreamOne Belt and One RoadMilitary reformsOffensive RealismNational Power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1)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1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3
習近平上任後提出「中國夢」,做為要實現國家富強、民族復興、人民幸福、國家和平發展、合作共贏之夢。本研究在以攻勢現實主義探討「中國夢」是否有助中國大陸國力擴張。攻勢現實主義以軍事實力做為國家的主要力量,經濟力量則可輔助軍事力量發展。因此討論中國大陸國力發展的現況分成兩部分,以軍事改革、軍事演習作為觀察中共軍力發展的指標;預測「一帶一路」倡議效益對中共經濟與軍力的影響。
「權力」始終為國際政治的重要元素,以探討習近平「中國夢」下的國力發展為題,本研究發現,中國大陸雖號稱「不稱霸」,但在習近平上任後推動的各項作為下,國家實力已為區域強國,對亞太地區國家權力結構產生變化,加劇中美競爭關係。由於區域權力互動同時對兩岸的權力平衡產生影響,我國應正視國際政治變動,擬定因應策略以維護國家安全。
After Xi Jinping took office, he proposed the ‘China Dream’ as a dream of peaceful development and successful cooperation. And the dream is a national rejuvenation that makes the people happiness and the country prosperity. This study explores whether the "China Dream" can help China's national power expansion with offensive realism. Offensive realism uses military strength as the main force of the country and economic forces is the auxiliary force to the development of military forces. Therefore, the discussion of the current state of the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s national power is divided into two parts. Taking military reforms and military exercises as indicators for observing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s military power and predict the influences of the "One Belt and One Road Initiative" of the economic and military power of the Chinese Communist Party.
"Power" has always played an important element of international politics. It is based on a discussion of the development of national power under Xi Jinping's "China Dream". This study found that even though the mainland China claims not to be " hegemony," China has become a regional power and changes the power structure of the countries in the Asia-Pacific region have aggravated Sino-US competition after Xi Jinping’s policy. The regional power interactions affect the balance of power between the two sides of the strait at the same time, so our country should face the international political changes and formulate responsing strategies to safeguard our national security.
壹、中文文獻
一、書籍
《中國戰爭即將到來》(The Coming China Wars: Where They Will Be Fought and How They Will Be Won)。台北市,培生教育出版。
Haney, Eric L.著,李育慈譯,2000年3月。《論21世紀戰爭:超越震撼與威懾》。臺北市:史政編譯室
Hans J. Morgenthau著,張自學譯,1986年。《國際政治學(Politics among Nations, Fourth Edition, 1966)》。臺北市:幼獅文化事業公司。
Kenneth N. Waltz著,胡祖慶譯,1997年。《國際政治體系理論解析》。臺北市:美商麥格羅‧希爾國際股份有限公司。
Mearsheimer, John J. 著,葉宗顯譯,2013年。〈結構現實主義〉,Tim Dunne、Milja Kurki、Steve Smith主編,《國際關係理論:學科的面貌》。新北市:韋伯文化。
Medeiros, Evans S.著,2011年5月。《中共的國際行為:積極參與、善用機會、手段多樣》臺北市:史政編譯室。
Michael Nicholson著,袁鶴齡、宋義宏、梁書寧譯,2013年。《國際關係的基礎(International Relations:A Concise Introduction)》。臺北市:韋伯文化。
Morgenthau, Hans J.著,張自學譯,1986年《國際政治學》(臺北市:幼獅文化事業公司),頁237。
Mulvenon, James C., Murray Scot Tanner, Michael S. Chase, David Freliger, David C. Gompert, MartinC. Libicki, Kevin L. Pollpeter著,楊紫涵譯,2000年。《中共對美國軍事變革之反應》(Chinese Responses to U.S. Military Transformation and Implications for the Department of Defense)。臺北市:國防部史政編譯室。
Paul Kennedy著,鈕先鍾譯,1993年。《強權的興衰》。臺北:國防部史政編譯館。
丁立言、張鐸主編,2000年。《國際物流學》。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
大衛‧拉普金(David P. Rapkin),威廉‧湯普森(William R. Thompson),2016年。《廿一世紀的美國與中共權力轉移想定》(Transition Scenarios: China and the United States in the Twenty-First Century)。臺北市:國防部。
中華民國106年國防報告書編纂委員會,2017年。《中華民國106年國防報告書》。臺北市:國防部。
毛文傑(James C. Mulvenon)等著,楊紫函譯,2000年。《中共對美國軍事變革之反應》(Chinese Responses to U.S. Military Transformation and Implications for the Department of Defense)。臺北市:史政編譯室。
毛思迪(Steven W. Mosher)著,李威儀譯,2001年。《中國:新霸權》。新北市:立緒文化公司。
毛澤東,1996年。《毛澤東選集》第3 卷。北京市:人民出版社。
牛軍,2013年。《冷戰與中國外交決策》。北京:九州出版社。
王均偉等,2013 年。《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國防軍隊建設道路》。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
王國鄉等著,2016年。《未來關鍵五年》。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
王逸舟,1998年。《西方國際政治學》。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王鄉國等著,2016年5月,《未來關鍵五年》(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頁269。
王義桅,2017年。《「一帶一路」:中國崛起的天下擔當》。北京:人民出版社。
王儀,1972年。《隋唐與後三韓關係及日本遣隋使遣唐使運動》。臺北市:臺灣中華書局。
弗裡德里西‧尼采著,張念東、淩素心譯,1991年。《權力意志─重估一切價值的嘗試》。北京:商務印書館。
本書編寫組,2016年。《「一帶一路話石油」》。北京:石油工業出版社。
甘浩森(Roy Kamphausen)、施道安(Andrew Scobell)編,黃文啟譯,2000年。《解讀共軍兵力規模》(Right-Size the People’s Liberation Army: Exploring the Contours of China’s Military)。臺北市:史政編譯局。
朱浤源主編,1999年。《撰寫博碩士論文實戰手冊》。臺北市:正中書局。
江平、米健,1987年。《羅馬法基礎》。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
江湧,2015年。《安全也是硬道理》。北京:人民出版社。
吳天泰,2015年。《族群與社會》。臺北市: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吳文程,2007年。《政治發展與民主轉型:比較政治理論的檢視與批判》。臺北市:五南圖書。
李永成,2007年。《霸權的神話─米爾斯海默進攻性現實主義理論研究》。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
李守中,2010年。《中國二百年:從馬戛爾尼訪華到鄧小平南巡1793-1992》。臺北市:遠流出版。
李亞明,2014年。《中共解放軍概論》。臺北市:國防大學政治作戰學院。
沈旭輝著,劉永艷、爾雅譯,2015年。《解構中國夢─中國民族主義與中美關係的互動(1999-2014)》。香港:香港中文大學。
貝克(Ulrick Beck)著,孫治本譯,1999年。《全球化危機》(Was ist globalisierung?)。臺北市:臺北商務。
周新富,2015年。《教育研究法》。臺北市:五南圖書。
季辛吉(Henry Kissinger)著,林添貴譯,1998年。《大外交(下)》。臺北縣:智庫股份有限公司。
季羨林,2002年《20世紀中國學術大典: 軍事科學》。福建:福建教育出版社。
彼得‧納瓦羅(Peter Navarro),褚耐安、端木琳、郭思妤、李靜瑤譯,2007年
杭廷頓(Samuel P. Huntington)著,黃裕美譯,1999年。《文明衝突與世界秩序的重建》。臺北市:聯經出版。
林義鈞,2005年。《臺灣國家能力與國家認同之關係, 1990-2000》。臺北:秀威出版。
林碧炤,1997年。《國際政治與外交政策》。臺北市:五南圖書。
林毅夫,2015年。〈「一帶一路」助推對外開放〉,厲以寧等著,收錄於智石經濟研究院編,《讀懂一帶一路》。北京:中信出版社。
林毅夫,2015年。〈用馬歇爾計畫帶動全球經濟走出困境〉,收錄於徐曉主編,《「一帶一路」引領中國》。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
林毅夫著,2015年。〈「一帶一路」讓中國市場經濟體系更完善〉,收錄於智石經濟研究學院編,《讀懂一帶一路》。北京:中信出版社。
金鈺,2002年。《20世紀中國學術大典:軍事科學》。福建:福建教育出版社。
約翰.米爾斯海默(John Mearsheimer)著,張登及、唐小松、潘崇易、王義桅譯,2014年。《大國政治的悲劇(The Tragedy of Great Power Politics)》。臺北市:麥田出版。
胡思繼,2005年。《綜合運輸工程學》。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
胡鞍鋼,2015年。《超級中國》。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
韋康博,2016年。《國家大戰略:從德國工業4.0到中國製造2025》。北京:現代出版社。
埃里克‧伊茲拉(Eric Izroelewicz),姚海星、斐曉亮譯,2006年。《當中國改變世界》(Quand La Chine Change Le Monde)。臺北市:高寶國際。
秦耀祁,李鐵民,趙克舜,1994年。《北京市:中國特色的精兵之路: 鄧小平軍隊改革思想研究》。解放軍出版社。
高世憲、朱躍中,2016年。《依託「一帶一路」深化國際能源》。北京:中國經濟
國防部「國防報告書」編纂委員會,2009年。《中華民國九十八年國防報告書》(臺北市:國防部)。
張亞中,2003年。《國際關係總論》。臺北市:揚智文化。
張雲鋼、倪彩霞,2015年。《國際貿易實務》。臺北:元華文創。
梁國勇,2017年。《中國經濟2040(第2版)─全球變局與中國道路》。中國人民大
許衍華,2005年。《精兵合成高效: 中共高技術局部戰爭能力的虛實》。臺北市:秀威出版社。
許禎元,1998年。《政治學研究與網路應用》。臺北市:立威出版社。
陳欣之著,張亞中主編,2003年。〈國際關係學的發展〉,《國際關係總論》。臺北市:揚智文化。
陳儀深、彭孟濤、簡佳慧,2016年。《核彈!間諜?CIA:張憲義訪問紀錄》。臺北市:遠足文化。
麥艾文(Evan S. Medeiros),李柏彥譯,2011年。《中共的國際行為:積極參與、善用機會、手段多樣》。臺北市:史政編譯室。
喬‧M‧福克斯主編,2016年。《SIPRI年鑑2016:軍備、裁軍和國際安全》。英國:斯德哥爾摩國際和平研究所(SIPRI)。
彭慕蘭(Kenneth Pomeranz)、史帝夫‧托皮克(Steven Topik)著,黃中憲譯,2012年。《貿易打造的世界:社會、文化、世界經濟》。臺北市:大雁出版基地。
斯德哥爾摩國際和平研究所著,中國軍控與裁軍協會譯,2016年。《SIPRI年建2015-軍備、裁軍和國際安全》。北京:時事出版社。
琳恩‧戴維斯(Lynn E. Davis)、傑瑞米‧夏比洛(Jeremy Shapiro)著,高一中譯,2006年。《美國陸軍與新國家安全戰略》。臺北市:國防部部辦室。
鈕先鍾,1982年。《世界各國國力的評估》。臺北市:黎明文化。
馮並,2015年。《一帶一路:全球發展的中國邏輯》。臺北市:高寶國際出版。
黃枝連,2013年。〈從歷史和空間探討全球化、區域化與中國〉,《全球化與區域合作:兩岸四地的經濟、社會和政治新關係》。香港:香港教育圖書公司。
黃碩風,2006年。《大國較量:世界主要國家綜合國力國際比較》。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
愛德華‧卡爾(Edward Hallett Carr)著,秦亞青譯,2005年。《20年危機(1919-1939):國際關系研究導論》(The Twenty Year’s Crisis(1919-1939):An Introduction to the Study of lnternational Relations)。北京市:世界知識出版社。
趙磊,2015年。《一帶一路:中國的文明型崛起》。北京:中信出版社。
劉明福,2010年。《中國夢:中美世紀對決,軍人要發言》。香港:中華書局。
劉明福,2015年。《中美世紀大對決》。香港:中華書局。
劉勁松,2015年。〈「一帶一路」將為中外工商界提供歷史性機運〉,收錄於智石經濟研究院編,《讀懂一帶一路》。北京:中信出版社。
蔡學儀,2010年。《中國的全球戰略與主權基金》。台北市:五南圖書。
韓力(Eric L. Haney)、湯姆生(Brian M. Thomas)編,李育慈譯,2000年。《論21世紀戰爭:超越震撼與威懾》(“Beyond Shock and Awe Warfare in the 21st Century)。臺北市:史政編譯室。
韓德爾‧瓊斯(handel Jones),陳儀譯,2010年。《Chinamerica: 看中美競爭關係如何改變世界》(Chinamerica)。臺北市:麥格羅希爾。
羅伯特‧吉爾平(Gilpin R.)著,宋新寧、杜建平譯,2007年。《世界政治中的戰爭與變革》(War and Change in World Politics)。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譚一青,1997年。《唇舌之劍: 中國近代以來軍事談判》。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
池啟水、李樹源,2008年。《國防公共物品配置的非均衡分析》。北京:中國財經經濟出版社。
何亞非,2016年。〈全球治理改革與新世紀國際秩序的重塑〉,王緝思主編,《中國國際戰略評論2016年》。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
李成,〈導言〉,胡鞍鋼著,2015年8月。《超級中國》。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
許衍華,2005年。《精兵合成高效: 中共高技術局部戰爭能力的虛實》。臺北市:秀威出版社。

二、期刊
Luft, Gal著,李育慈譯,2017年1月。〈中共一帶一路分析〉,《國防譯粹》,第44卷第1期,頁80-85。
王天華,2010年。〈美國的金融霸權與「華盛頓共識」〉,《商業文化》,第6期,頁112-112。
王泰升,2006年。〈日本殖民統治下臺灣的「法律暴力」及其歷史評價〉,《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抱》,第25期,頁1-36。
王偉賢、劉駿為,2016年。〈共軍2015年軍演概況對我防衛作戰之影響〉,《陸軍學術雙月刊》,第52卷第550期,頁60-85。
王新謙,2007年。〈從戰後美國援歐附加條件看美國的制度霸權〉,《世界經濟與政治論壇》,第2期,頁78-83。
王衛星,2016年。〈戰爭實踐倒逼美軍聯合作戰指揮體制改革〉,《軍事文摘》,,4期,頁54-58。
吳明澤,2016年1月12日。〈一帶一路、亞投行與人民幣國際化〉,《經濟前瞻》,163期 ,頁79-84。
呂鬱女,2017年1月1日。〈中國爭取國際傳播話語權最關鍵的一哩路:比較「央視美洲分臺晚間新聞」與「NBC 晚間新聞」〉,《遠景基金會季刊》,第18卷第1期,頁113-159。
宋興洲,2005年7月。〈中國崛起:修正型強權或現狀型國家?〉,《全球政治評論》,第11期,頁19-60。
李承禹,2010年。〈中共非戰爭軍事行動的具體概念與能力剖析〉,《復興崗學報》,第100期,頁159-182。
李敏智、施浚龍、謝侑道,2000年。〈美國對中華民國在聯合國政策之演變〉,《東海大學圖書館管訊新105期》,頁66-73。
李德義,2000年。〈毛澤東積極防禦戰略思想的歷史發展與思考〉,《軍事歷史》,第4期,頁49-54。
李賜賢,2011年。〈書評:北京說了算?中國威權模式如何主導二十一世紀〉,《全球政治評論》,第34期,頁145-149。
沖繩縣教育委員會,2004年.《琉球‧中國交涉史に関するシンポジウム論文集》,第7期。
於曉雯,2013年。〈大唐開元禮中的朝集使:兼論朝集使在京時間〉,《政大史粹》,第25期,頁49-51。
林挺生,2015年。〈解放軍的現代化與戰略文化:「積極防禦」的戰略思想與解釋架構〉,《全球政治評論》,第50期,頁49-70。
林穎佑,2017年。〈中共戰略支援部隊的任務與規模〉,《展望與探索》,第15卷第10期,頁104-112。
施正鋒,2010年。〈戰略研究的過去與現在〉,《臺灣國際研究季刊》,第6卷第3期,頁31-64。
高本松,2009年。〈淺談GDP和GNP〉,《新高考(政治歷史地理)》,第11期,頁9。
高敏雪,2006年。〈GDP和GNP(GNI)之間選擇〉,《中國統計》,第6期,頁29-30。
張啟雄,〈東西國際秩序原理的差異─「宗藩體系」對「殖民體系」〉,《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79期,2013年3月,〈中央硏究院近代史硏究所集刊〉,第79卷,2013年7月,頁47-86。
張祥山,時間。〈從中共「和平崛起」到建構「和諧世界」的國際戰略看當前臺灣的外交戰略選擇〉,《展望與探索》,第6卷第3期,頁22-41。
陳增運,2017年,〈後備力量組織建設存在的問題與對策〉,《國防》,第1期,頁36-41。
陳鴻瑜,2016年11月。〈評析菲律賓總統杜特蒂訪問北京之行〉,《展望與探索》,第14卷第11期,頁8-15。
傅豐誠,2017年6月,〈大陸舉辦「一帶一路高峰合作論壇」之意義與影響〉,《展望與探索》,第15卷第6期,頁8-15。
喬小明、吳兮,2008年。〈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與亞元〉,《經濟問題探索》,第7期,頁1-12。
曾謙,2011年。〈論河南絲綢之路的興起與發展〉,《絲綢之路》,2011卷10期,頁37-40。
黃志典,2015年。〈人民幣國際化之貿易與金融條件分析〉,《遠景基金會季刊》,16卷2期,頁145–204。
楊子申、趙忠傑,2014年。〈中共國防預算與經濟發展相關性之研究〉,《國防管理學報》,35卷2期,頁15-36。
于沛,〈堅持歷史研究的馬克思主義方向─學習鄧小平「四項基本思想」札記〉,《社會科學管理與評論》,2005年第1期,頁3-9。
趙文衡,2017年。〈川普能源政策走向與對國際合作的影響〉,《臺灣經濟研究院能源知識庫》,頁1。
劉建偉,2015年,〈美國金融制裁運作機制及其啟示〉,《國際展望》,第2期,頁111-126。
歐錫富,2013年。〈多頭領導的中國海上執法力量〉,《亞太研究論壇》,第58 期,頁39-41。
鄧玉英,2014年。〈後危機時期中國經濟轉型與國際參與〉,《臺灣國際研究季刊》,第10卷第1期,春季號,頁137-159。
鄭端耀,105年。〈國際關係新古典現實主義理論〉,《問題與研究],第44卷第1期,頁115-140。
鄭端耀,2001年。〈國際關係社會建構主義理論評析〉,《美歐季刊》,第15卷第2期,夏季號,頁199-299。
盧文豪,時間。〈中共海軍兩棲作戰能力發展之探討〉,《國防雜誌》,第36卷第6期,頁105-126。
賴榮偉,2013年。〈攻勢現實主義與歐巴馬政府的亞太戰略發展〉,育達科大學報35期,頁75-102。
謝奕旭,2015年。〈由習近平宣示裁軍談大陸的國防現代化〉,《展望與探索》,第13卷第10期,頁 17-25。
韓旭東,2014年。〈軍區與戰區的不同〉,《環球人物》,11期,頁37。
顏建發,2013年。〈從國際政經觀點看中國經濟發展的成就與難題〉,《臺灣國際研究季刊》,第9卷第3 期,秋季號,頁71-92。
譚偉恩,2016年。〈論人民幣國際化:安全至上還是悲劇一場?〉,《全球政治評論》,第56期,頁95-128。
英文文獻
一、專書
Betts, Richard K., 1987. Nuclear Blackmail and Nuclear Balance. Wasington, D.C.: The Booking Institution.
Brown, Kerry, 2016. CEO, China: The Rise of Xi Jinping. London: Scand Book.
Kenneth N. Waltz , 1959. Man, The State and War.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Lacy, Mark, 2012. Security and Climate Change: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and the Limits of Realism. London: Routledge.
Lange, Glenn-Marie, Quentin Wodon, and Kevin Carey Edit, 2018. The Changing Wealth of Nations. Washington, DC: The World Bank.
Mearsheimer, John J., 2001. The Tragedy of Great Power Politics. New York: W.W. Norton & Company.
Miller, Tom, 2017. China's Asian Dream: Empire Building along the New Silk Road. UK.: Zed Books Ltd.
Morgenthau, Hans J., 1970. Truth and Power: Essays of a Decade, 1960-70. New York: Praeger.
Nester, William R., 2010. Globalization, War, and Peace in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New York: St. Martin’d Press.
Nye, Joseph, 2002. The Paradox of American Power: Why the World’s Only Superpower Can’t Go It Alone.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Ramo, Joshua Cooper, 2004. Beijing Consensus: Notes on the New Physics of Chinese Power. London: Foreign Policy Centre.
Rosecrance, Richard N., 1986. The Rise of the Trading State: Commerce and Conquest in the Modern World. New York: Basic Books.
Steger, Manfred B., 2017. Globalization: A Very Short Introduction. U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Ullman, Harlan K., James P. Wade, 1996. Shock and Awe: Achieving Rapid Dominance. Washington D. C.: The National Defense University Press Book.
Bousquet, Nicole, 1980. “From Hegemony to Competition: Cycles of the Core?” in Terence K. Hopkins and Immanuel Wallerstein (eds.), Processes of the World-System. Beverly Hills: Sage, 1980.

二、期刊
Agrell, Wilhelm, 1987. “Offensive versus Defensive: Military Strategy and Alternative Defence.” Journal pf Peace Research, 24(1): pp.75-85.
Baev, Pavel, 2002. “Book Notes.” Journal of Peace Research. 39(5):pp.639-644.
Evera, Stephen Van, 1984. “The Cult of the Offensive and the Origins of the First World War.” International Security. 9(1): 58-107.
Herz, John H., 1950. “Idealist Internationalism and the Security Dilemma.” World Politics. 2(2): pp.167-214.
Jeffery Bracker, “The Historical Development of the Strategic Management Concept,” The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5, N.2, pp.219-224.
Jervis, Robert, 1978. “Cooperation Under the Security Dilemma.” World Politics. 30(2): pp.167-214.
Jervis, Robert, 1999. “Realism, Neoliberalism, and Cooperation: Understanging the Debate.” International Security. 24(1): pp.157-182.
Keohane, Robert O., Kenneth N. Waltz, 2000-2001 Winter. “The Neorealist and His Critic.” International Security. 25(3):pp. 204-205.
Lobell, Steven E., 2003. “War is Politics: Offensive Realism, Domestic Politics, and Security Strategies.” Security Studies. 12(2): pp.165-195.
Lynn-Jones, Sean M., 1998. “Realism and America's Rise: A Review Essay.” International Security. 23(2): pp. 157-182 .
Mearsheimer, John J., 1993. “The Case for a Ukrainian Nuclear Deterrent.” Foreign Affairs. 72(3): pp.50-66.
Mearsheimer, John J., 2001/9-10. “The Future of the American Pacifier.” Foreign Affairs. 80(5): pp. 46-61.
Mearsheimer, John J., 2014. “America Unhinged.” The National Interest. No.129: pp. 9-30.
Mearsheimer, John J., Winter, 1994-1995. “The False Promise of International Institutions.” International Security.19(3): pp. 5-49.
Mearsheimer, John J.,1995. “A Realist Reply.” International Security. 20(1): pp. 82-93.
Richard N. Rosecrance, 2002. “War & Peace.” World Politics. 55(1): pp.137-166.
Saunders, Phillip C., and Joel Wuthnow, 2016. “China's Goldwater-Nichols? Assessing PLA Organizational Reform.” Joint Force Quarterly 82. pp. 68-75.
Waltz, Kenneth N., Summer 2000. “Structural Realism after the Cold War.”International Security. 25(1):pp 5-41..
Wohlforth, William C., 2011. “Gilpinian Realism and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25(4): 502–507.
Wood, Peter, 2016. “China-Indonesia Relations Heat Up Along the Third Dash.” China Brief. Vol. XVI.•ISSUE 6:pp.1-16.
Wuthnow, Joel and Phillip C. Saunders, 2017. “Chinese Military Reforms in the Age of Xi Jinping: Drivers, Challenges, and Implications,” Center for the Study of Chinese Military Affairs Institute for China Strategic Perspectives. (10).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無相關點閱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