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洋風、和風、臺灣風:多元雜揉的臺灣漢人服裝文化(1624-1945)
作者:吳奇浩
作者(外文):Wu, Chi-Hao
校院名稱:國立暨南國際大學
系所名稱:歷史學系
指導教授:許雪姬
林蘭芳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12
主題關鍵詞:服裝服飾流行自主性服裝文化多元文化臺灣服飾clothesclothingfashionautonomyclothing cultureMulti-cultural HybridityTaiwanese clothing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7) 博士論文(1) 專書(2)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5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629
  從荷蘭到日治,臺灣漢人服裝文化的發展日趨多元。荷蘭時期的臺人多是穿庶民衣裝,明鄭時期則開始出現郡王、官員至庶民等不同身分者的服裝。至清代,臺人服裝出現奢華的特點,這顯示臺人對服裝的講究,也代表臺灣經貿發展的提昇。
  進入日治時期後,臺人的服裝文化受到教育學習、流行訊息、社會接觸及商家供應等層面的持續影響,大量的洋服、和服、制服進入臺灣社會,加上臺人原本穿著的臺灣服,使臺灣漢人的服裝文化相當多元。大致而言,臺人積極主動地追求現代性洋服,但未捨棄在地的臺灣服,較排拒殖民性格強烈的和服與改良服,不過也在愛恨交織的矛盾情緒中接受了兼具殖民性與現代性的官員制服。
  從臺人對服裝的抉擇上,也可以見到其實日本政府的控制力並不如想像中的強大,雖然其曾試圖干預、指導臺人的服裝,但成效有限。由此可見,臺人在服裝文化上擁有相當大可以自主揮灑的空間。而臺人在此空間所呈現的自主性,並非全然具有反抗殖民的性質,有些是相對於環境、傳媒所產生,有些則是相對於殖民體制而產生。雖然這些自主性可能是發生於不同層次,卻都同樣促成了臺灣漢人服裝文化多元雜揉的樣態。
  From the Dutch to the Japanese colonial period, the clothing culture of the Han in Taiwan became increasingly diverse. In the Dutch colonial period, Taiwanese mostly wear common people’s clothes. During the Ming-zheng ruling period, different styles of clothes which were designed for the King, Officials, soldiers, and civilians started to appear. Until the Qing Dynasty, the Han in Taiwan were characterized by luxury clothing, which showed that the Han emphasized the appearance of the clothing and this also represented that the Taiwanese Economy began to develop.
  During the Japanese colonial period, the clothing culture was heavily influenced by the education, fashion trends, social network, and the ways of supply. In addition to the traditional Taiwanese clothes, large numbers of western clothes, Japanese kimono, and uniforms began to appear in the Taiwan society. Therefore, the variety made Taiwanese clothing culture very multi-dimensional. In general, Taiwanese embraced the western style of clothing instead of colonial and improved clothes such as Japanese kimono. However, for some reasons, Taiwanese accepted government official uniforms with the blended styles of both modern and colonial.
  By observing the Taiwanese people’s choices of selecting clothes, it is evident that the controlling power of Japanese government on Taiwanese society was not that powerful as imagined. Although the Japanese put the effort of influencing the way of dressing, the effect was limited. Therefore, Taiwanese had a lot of freedom and space of choosing the preferred style of clothing and this has shown that the autonomy may be arisen from the environment and the media communication in addition to the effect of colonial system. This has contributed the diversity of Taiwanese clothing culture.
一、史料(含史料彙編與照片圖像)
(一) 官方檔案與調查資料
1.《內閣題本‧刑科‧婚姻命案類》,乾隆元年至60年(1736-1795)間之檔案藏於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臺灣史研究所;嘉慶元年至嘉慶25年(1796-1810)間之檔案藏於暨南國際大學圖書館。
2.《淡新檔案》微縮捲片,藏於國立臺灣大學圖書館。臺北市:國立臺灣大學圖書館,1997。
3.《臺灣史料稿本》,臺北:臺灣總督府史料編纂會,1940。
4.《臺灣總督府職員錄(大正二~六年)》,臺北:臺灣日日新報社,1913-1917。
5.大園市藏編,《臺灣人物誌》,臺北:谷澤書店,1916。
6.黃富三、林滿紅、翁佳音主編,《清末臺灣海關歷年資料》,臺北市: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籌備處,1997。
7.臺北廳總務課,《臺北廳第一統計書》,臺北:臺北廳總務課,1915統計,1917出版。
8.臺灣教育會編纂,《臺灣學事法規(昭和十八年)》,臺北:帝國地方行政學會,1943。
9.臺灣總督官房調查課編,《臺灣總督府第二十四號統計書》,臺北:臺灣總督官房調查課,1922。
10.臺灣總督官房調查課編,《臺灣總督府第四十四號統計書》,臺北:臺灣總督官房調查課,1942。
11.臺灣總督府,《公學校高等科家事教授書 第一學年用》,臺北:臺灣總督府,1939。
12.臺灣總督府,《府報》,臺北:臺灣總督府,1895-1942。
13.臺灣總督府,《臺灣總督府公文類纂》,臺北:臺灣總督府,1895-1946。
14.臺灣總督府民政部文書課,《臺灣總督府第五統計書》臺北:臺灣總督府民政部文書課,1903。
15.臺灣總督府民政部總務局學務課編纂,《臺灣總督府學事法規(明治35年)》,臺北:臺灣日日新報社,1902。
16.臺灣總督府殖產局農務課編,《農家經濟調查》,臺北:臺灣總督府殖產局農務課,1934。
17.臺灣總督府殖產局編,《米作農家生計費調查》,臺北:臺灣總督府殖產局,1938-1941。
18.臺灣總督府編,《臺灣統治概要》,臺北:臺灣總督府,1945。
19.臨時臺灣舊慣調查會,《臨時臺灣舊慣調查會第二部 調查經濟資料報告 下卷》,東京:三秀舍,1905。
(二)報紙雜誌
1.《芥菜子》(北部臺灣基督教會教會公報),臺北:陳清忠,1925-1927。
2.《映画生活》,臺北:臺北シネマリーグ,1934-1936。
3.《科學の臺灣》,臺北:臺灣博物館協會,1933-1943。
4.《媽祖》,臺北:媽祖書房,1934-1938。
5.《新竹州時報》,新竹:新竹州時報發行委員會,1937-1943。
6.《新臺灣》,臺北:新臺灣社,1915-1942。
7.《詩報》,基隆市:詩報社,1932-1942。
8.《實業之臺灣》,臺北:實業之臺灣社,1909-1926。
9.《臺灣民報》,臺北:臺灣雜誌社發行,1923-1930。
10.《臺灣府城教會報》,臺南:臺灣教會公報社,1885-1905。
11.《臺灣婦人界》,臺北:臺灣婦人社,1934-1939。
12.《臺灣新報》,臺南:臺灣新報社,1896-1898。
13.《臺灣藝術新報》,臺北:臺灣藝術新報社,1935-1939。
14.《臺灣警察協會雜誌》,臺北:臺灣警察協會,1917-1945。
15.三六九小報社編,《三六九小報》,臺南:三六九小報社,1930-1935。
16.末次保、金關丈夫編著,《民俗臺灣》,臺北:東都書籍臺北支店,1941-1945。
17.張文環編輯,《臺灣文學》,臺北:啓文社,1942-1943。
18.臺法月報社編,《臺法月報》,臺北:臺法月報社,1905-1942。
19.臺灣日日新報社編,《臺灣日日新報》,臺北:臺灣日日新報社,1898-1944。
20.臺灣日日新報社編,《臺灣日日新報-漢文版》,臺北:臺灣日日新報社,1898-1937。
21.臺灣教育會編,《臺灣教育》,臺北:臺灣教育會,1914-1935。
22.臺灣教育會編,《臺灣教育會雜誌》,臺北:臺灣教育會,1900-1912。
23.臺灣慣習硏究會,《臺灣慣習記事》,臺北:臺灣總督府臺灣慣習研究會,1901-1907。
(三)文獻書籍
1.丁紹儀,《東瀛識略》,臺文叢第2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57重刊本。
2.大谷渡,《台湾と日本:激動の時代を生きた人びと》,大阪:東方出版,2008。
3.大沢貞吉編著,《台湾関係人名簿》,橫濱:愛光新聞社,1957。
4.小野正雄編,《臺北第三高等女學校創立滿三十年紀念誌》,臺北:小野正雄,1933。
5.六十七,《使署閒情》,臺灣文獻叢刊第122種(以下簡稱臺文叢),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1重刊本。
6.王普署,《崇文社文集》,臺北:崇文社,出版年不詳,頁531。
7.王瑛曾,《重修鳳山縣志》,臺文叢第146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2重刊本。
8.王詩琅、朱點人著,張恆豪主編,《王詩琅、朱點人合集》,臺北:前衛出版社,1991。
9.史蒂瑞(Joseph Beal Steere)著,林弘宣譯、李壬癸校註,《福爾摩沙及其住民:19世紀美國博物學家的臺灣調查筆記》,臺北:前衛出版社,2009。
10.必麒麟(W. A. Pickering)著、陳逸君譯,《歷險福爾摩沙》,臺北:原民文化出版社,1999。
11.甘為霖(William Campbell)著,林弘宣、許雅琦、陳珮馨譯,《素描福爾摩沙:甘為霖臺灣筆記》,臺北:前衛出版社,2009。
12.田村惠美,《最新洋服裁縫書》,東京:寶文館,1931。
13.申時行等修、趙用賢等纂,《萬曆大明會典》,據萬曆內府刻本影印,《續修四庫全書》「史部‧政書類」,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14.伊能嘉矩,《臺灣文化誌》,臺北:南天書局,1994。
15.任毓芝,《新編註解初學尺牘指南(上冊)》,上海:萃英書局,出版年不詳。
16.朱仕玠,《小琉球漫誌》,臺文叢第3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57重刊本。
17.朱景英,《海東札記》,臺文叢第19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58重刊本。
18.江日昇,《臺灣外記》,臺文叢第60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0重刊本。
19.江廷遠,《保甲制度叢書》,臺中:保甲制度叢書普及所,1940。
20.江樹生譯註,《熱蘭遮城日誌(第一~三冊)》,臺南:臺南政府,1999-2004。
21.西川滿著、曾淑敏譯,《華麗島顯風錄》,臺北:致良出版社,1999。
22.住屋孤南編輯,《臺灣人物展望》,高雄:臺灣月旦社,1932。
23.佐倉孫三,《臺風雜記》,臺文叢第107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1重刊本。
24.佐倉孫三原著、林美容編集,《白話圖說臺風雜記:臺日風俗一百年》,臺北:臺灣書房出版社,2007。
25.佐藤春夫著、邱若山譯,《佐藤春夫──殖民地之旅》,臺北:草根出版社,2002。
26.余文儀,《續修臺灣府志》,臺文叢第121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2重刊本。
27.余文儀修、王瑛曾編纂,《重修鳳山縣志》,臺文叢第146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2重刊本。
28.佚名,《七言雜字》,新竹:竹林書局,1997。
29.佚名,《四言雜字》,新竹:竹林書局,1997。
30.吳幅員,《臺灣文獻叢刊提要》,臺灣研究叢刊第114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77。
31.吳濁流著、彭瑞金編,《吳濁流集》,臺北:前衛出版社,1991。
32.李丕煜主修、陳文達等編纂,《鳳山縣志》,臺文叢第124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2重刊本),頁100。
33.李東陽撰、申時行修,《大明會典》,臺北:新文豐,1976,據萬曆15年(1578)刊本影印。
34.李春生撰、陳俊宏註,《新註《東遊六十四日隨筆》》,收於陳俊宏編著,《李春生的思想與日本觀感》,臺北:南天書局,2002。
35.村上直次郎日譯、中村孝志校注、程大學中譯,《巴達維亞城日記》,臺中:臺灣省文獻會,1990。
36.沈茂蔭纂,《苗栗縣志》,臺文叢第159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2重刊。
37.阮元撰、盧宣旬摘錄,《重刋宋本十三經注疏附校勘記》,臺北:藝文印書館,1965。
38.周鍾瑄,《諸羅縣志》,臺文叢第141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2重刊本。
39.周璽,《彰化縣志》,臺文叢第156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2重刊本。。
40.東方孝義,《臺湾習俗》,臺北:同人研究會,1942初版;臺北:南天書局,1997二刷。
41.林百川、林學源撰,《樹杞林志》,臺文叢第63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0重刊本。
42.林進發,《臺灣官紳年鑑》,臺北:民眾公論社,1933。
43.柯培元,《噶瑪蘭志略》,臺文叢第92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1重刊本。
44.洪棄生,《寄鶴齋選集》,臺文叢第304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72重刊本。
45.胡傳,《臺灣日記與稟啟》,臺文叢第71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0重刊本。
46.郁永河,《裨海紀遊》,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臺文叢第44種,1959重刊本。
47.倪贊元,《雲林縣采訪冊》,臺文叢第37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59重刊本。
48.唐贊袞,《臺陽見聞錄》,臺文叢第30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58重刊本。
49.夏琳,《海紀輯要》,臺文叢第22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硏究室,1958重刊本。
50.孫元衡,《赤嵌集》,臺文叢第10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58重刊本。
51.徐宗幹,《斯未信齋雜錄》,臺文叢第93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0重刊本。
52.高拱乾,《臺灣府志》,臺文叢第65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0重刊本。
53.參謀本部編,《臺灣誌》,東京:八尾新助,1895。
54.張文環著、陳萬益主編,《張文環全集 卷1》,臺中:臺中縣立文化心,2002。
55.梁松林編,《特編三伯英台洞房夜吟新歌》,臺北:周協隆書店,1937。
56.梁松林編,《特編馬圳瓊花村完婚新歌》,臺北:周協隆書店,1936。
57.連橫,《雅言》,臺文叢第48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59重刊本。
58.連橫,《臺灣通史》,臺文叢第128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2重刊本。
59.陳文達,《臺灣縣志》,臺文叢第61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58重刊本。
60.陳衍,《臺灣通紀》,臺文叢第120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1重刊本。
61.堀越千代子,《和洋裁縫教本》(和服編、洋服編),東京:寶文館,1914。
62.彭遵泗,《蜀碧》,臺文叢第269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9重刊本。
63.菅武雄,《新竹州の情勢と人物》,新竹:菅武雄,1938。
64.費德廉(Douglas L. Fix)、羅效德(Charlotte Lo)編譯,《看見十九世紀臺灣:十四位西方旅行者的福爾摩沙故事》,臺北:如果出版社,2006。
65.辜顏碧霞著、邱振瑞譯,《流》,臺北:草根出版社,1999。
66.黃永松總策劃、廖雪芳主編,《梅氏日記:荷蘭土地測量師看鄭成功》,臺北:漢聲雜誌社,2003。
67.黃叔璥,《臺海使槎錄》,臺文叢第4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57重刊本。
68.新高新報社編,《臺灣紳士名鑑》,臺北:新高新報社,1937。
69.楊千鶴,《人生的三稜鏡》,臺北:南天書局,1999。
70.楊雲萍、張我軍、蔡秋桐著,張恒豪編,《楊雲萍、張我軍、蔡秋桐合集》,臺北:前衛出版社,1990。
71.葉春榮編譯,《初探福爾摩沙:荷蘭筆記》,臺南:臺南市文化局,2011。
72.董天工,《臺海見聞錄》,臺文叢第129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1重刊本。
73.臺南新報社,《南部臺灣紳士錄》,臺南:臺南新報社,1907。
74.臺灣新民報社調查部編,《臺灣人士鑑》(昭和9年版),臺北:臺灣新民報社,1934。
75.臺灣新民報社調查部編,《臺灣人士鑑》(昭和12年版),臺北:臺灣新民報社,1937。
76.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安平縣雜記》,臺文叢第52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59重刊本。
77.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嘉義管內采訪冊》,臺文叢第58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59重刊本。
78.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臺案彙錄丁集》,臺文叢第178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3重刊本。
79.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臺案彙錄丙集》,臺文叢第176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3重刊本。
80.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臺灣私法商事編》,臺文叢第91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1重刊本。
81.臺灣總督府臺北師範學校附屬小學校研究部編輯,《兒童の服裝に關する研究》,臺北:臺灣總督府臺北師範學校附屬小學校研究部,1922。
82.趙爾巽、柯劭忞等編,《新校本清史稿》,臺北:洪氏出版社,1981。
83.劉良璧,《重修福建臺灣府志》,臺文叢第113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1重刊本。
84.劉獻廷,《廣陽雜記選》,臺文叢第219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5重刊本。
85.蔡振豐主輯,《苑裡志》,臺文叢第48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59重刊本。
86.鄭鵬雲、曾逢辰編,《新竹縣志初稿》,臺文叢第61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59重刊本。
87.興南新聞社,《臺灣人士鑑》(昭和18年版),臺北:興南新聞社,1943。
88.賴和著、林瑞明編,《賴和全集 三 雜卷》,臺北:前衛出版社,2000。
89.龍瑛宗著,葉笛、陳千武、林至潔譯,陳萬益主編,《龍瑛宗全集 中文卷 第一冊 小說集(1)》,臺南:國家臺灣文學館籌備處,2006。
90.謝金鑾、鄭兼才總纂,《續修臺灣縣志》,臺文叢第140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2重刊本。
91.簡萬火,《基隆誌》,基隆:基隆圖書,1931。
92.藍鼎元,《平臺紀略》,臺文叢第14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58重刊本。
93.鷹取田一郎,《臺灣列紳傳》,臺北:臺灣總督府,1916。
94.Campbell, William, Sketches from Formosa, Taipei: SMC Publishing Inc., 1996.
95.Pickering, William Alexander, Pioneering in Formosa: Recollections of Adventures among Mandarins, Wreckers, & Head-hunting Savages (London: Hurst and Blackett, 1898).
96.Steere, Joseph Beal; edited by Paul Jen-kuei Li, Formosa and Its Inhabitants, Taipei: Academia Sinica, Preparatory Office of Institute of Taiwan History, c2002.
(四)日記、回憶錄及口述訪談
1.王育德著、吳瑞雲譯,《王育德自傳:出生自二二八後脫出台灣》,臺北:前衛出版社,2002。
2.吳新榮著、張良澤總編撰,《吳新榮日記全集 1933-1938》,臺南:臺灣文學館,2007。
3.呂赫若著、鍾瑞芳譯,《呂赫若日記》(上、下冊),臺南:國家臺灣文學館,2004。
4.林玉茹、王泰升、曾品滄訪談,吳美慧、吳俊瑩紀錄,《代書筆、商人風:百歲人瑞孫江淮先生訪問紀錄》,臺北:遠流出版社,2008。
5.林衡道口述、邱秀堂整理,《臺灣風情》,臺北:聯經出版社,1996。
6.林獻堂著、許雪姬主編、許雪姬等註解,《灌園先生日記》(第1-16冊[1927-1944])(臺北: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2000-2010。
7.張麗俊著,許雪姬、洪秋芬、李毓嵐編纂解讀,《水竹居主人日記》(第1-10冊[1906-1937])(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臺中:臺中縣文化局,2000。
8.許雪姬、吳美慧、黃子寧、吳奇浩訪問整理,〈施素筠女士口述訪談紀錄〉,2011年9月28日,於顏宅,未刊稿。
9.許雪姬訪問、吳美慧紀錄,〈吳左金先生訪問紀錄〉,收於《口述歷史(日據時期臺灣人赴大陸經驗)》,第5期 ,1994。
10.許雪姬訪問、曾金蘭紀錄,〈蔡西坤先生訪問紀錄〉,收於《口述歷史(日據時期臺灣人赴大陸經驗)》,第5期 ,1994。
11.許雪姬編著,許雪姬、王美雪紀錄,《霧峰林家相關人物訪談紀錄》,臺中:臺中縣立文化中心,1998。
12.陳鵬仁、王雪娥編著,《世紀之足跡:臺灣人日本海軍志願兵》,臺北:至良出版社,2007。
13.游鑑明訪問,吳美慧、張茂霖、黃銘明紀錄,《走過兩個時代的臺灣職業婦女訪問紀錄》,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4。
14.黃旺成著、許雪姬主編,《黃旺成先生日記》(第1-7冊〔1912-1919〕),臺北: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2008-2010。
15.黃旺成著、許雪姬主編,《黃旺成先生日記》,1921、1923、1924年,臺北: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出版中。
16.楊肇嘉,《楊肇嘉回憶錄》,臺北:三民書局,2004,四版。
17.葉榮鐘,《小屋大車集》,臺中:中央書局,1967。
18.劉世溫、鄭麗榕、黃子寧、吳奇浩訪問紀錄,〈劉秀華女士訪問紀錄〉,2011年9月3日,於楊宅,未刊稿。
19.鄭鴻生,《母親的六十年洋裁歲月》,臺北:印刻文學,2010。
20.鄭麗玲採訪撰述,《臺灣人日本兵的戰爭經驗》,臺北:臺北縣立文化中心,1995。
21.鍾肇政,《鍾肇政回憶錄(一)徬徨與掙扎》,臺北:前衛出版社,1998。
(五)圖像材料(含照片與影片)
1.「支那の夜」影片,東寶電影公司、華北電影公司拍攝,長谷川一夫、李香蘭主演,1940,http://www.youtube.com/watch?v=ahUr1fF7ISo,瀏覽日期:2011/09/15。
2.「片格轉動間的台灣顯影」DVD,臺南: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2008。
3.「白蘭の歌」影片,東寶電影公司、華北電影公司拍攝,長谷川一夫、李香蘭主演,1940,http://www.youtube.com/watch?v=lk79hTJe0jo,瀏覽日期:2011/09/15。
4.「熱砂の誓ひ」影片,東寶電影公司、華北電影公司拍攝,長谷川一夫、李香蘭主演,1940,http://www.youtube.com/watch?v=4wcalnw-uIo,瀏覽日期:2011/09/15。
5.卜萬蒼導演,阮玲玉、金焰主演,「桃花泣血記」Video CD,華聯影業公司攝製,1931,大連:大連音像出版社。
6.文化服裝學院編,《文化洋裁講座》,臺北:臺灣新民報社,1938。
7.王俊昌、馬有成、鍾智成撰,《寫眞懷舊:梅仔坑影像誌》,嘉義:嘉義縣梅山鄉公所,2003。
8.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編,《明清時代臺灣書畫作品》,臺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1984。
9.何兆華、蘇旭珺、鄭惠美撰文,《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典藏專輯. 漢人織品服飾篇》,高雄: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2004。
10.李建嶠總編輯,《國立彰化女中九十週年校慶特刊》,彰化:彰化女中,2009。
11.房靖如等編輯,《歲月:嘉義寫真(第一輯)》,嘉義:嘉義市文化局,2001。
12.松本曉美、謝森展編著,《臺灣懷舊:1895-1945 The Taiwan》,臺北:創意力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0。
13.林瑞明編,《賴和影像集》,彰化:財團法人賴和文教基金會;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2000。
14.邱榜榮總編輯,《牛背山下百年情:銅鑼國民小學創校百週年校慶特刊》,苗栗:苗栗縣銅鑼國民小學,1999。
15.姚文瀚、楊大章等繪製,「乾隆平定臺灣得勝圖」,1788年繪成,藏於國立中央圖書館臺灣分館。
16.高賢治、黃光瀛總編輯,《縱覽台江:大員四百年輿圖》,臺南:台江國家公園,2010。
17.康原編輯,《影像中的彰化》,彰化:彰化縣立文化局,2000。
18.張炎憲、陳傳興編,《楊肇嘉留眞集:清水六然居》,臺北:吳三連臺灣史料基金會,2003。
19.張厚基總編輯,《長榮中學百年史:西元一八八五年—一九八五年》,臺南:臺南市私立長榮高級中學,1991。
20.張隆志等編著,《恩典之美:高慈美女士圖像史料選輯》,臺北: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2008。
21.張瑞和編著,《永靖杏壇懷舊—老照片專輯(一)》,彰化:頂新和德文教基金會,1998。
22.張瓊慧主編,《愛在臺灣馬偕博士影像紀念輯》,臺北:臺灣博物館,2001)
23.莊永明總策劃,《臺灣世紀回味:生活長巷》,臺北:遠流視覺書編輯室,2001。
24.陳千武撰文、臺中市立文化中心編,《臺中市珍貴古老照片專輯(第三集)》,臺中:臺中市立文化中心,1997。
25.陳騰芳等撰稿,《竹塹思想起:老照片說故事(第一輯)》,新竹:新竹市立文化中心,1995。
26.勝山吉作編輯,《臺灣紹介最新寫真集》,臺北:勝山寫真館,1931。
27.曾水妹主編,《春風一百 希望兩千:竹東國民小學創校一百週年紀念專刊》,新竹:竹東國民小學,1999。
28.雷養德撰文、攝影,《大甲思想起 發現道卡斯‧大甲老照片專輯二》,臺中:大甲鎮公所,2004。
29.廖木坤總編輯,《春風化雨 薪傳百年:雲林縣土庫鎮土庫國民小學創校百週年特刊》,雲林:雲林縣土庫國民小學,1999。
30.彰化縣大村國小百週年校慶籌備會編著,《大村國小百週年特刊》,彰化:彰化縣大村鄉大村國民小學,2010。
31.臺中市立文化中心編,《臺中市珍貴古老照片專輯(第一集)》,臺中:臺中市立文化中心,1995。
32.臺灣總督府交通局鐵道部,《風光臺灣》,臺北:臺灣總督府交通局鐵道部,1939。
33.遠藤克己編,《人文薈萃》,臺北:遠藤寫真館,1921。
34.潘國正,《竹塹思想起:老照片說故事(第二輯)》,新竹:新竹市文化局,1995。
35.潘國正,《竹塹思想起:老照片說故事(第三輯)》,新竹:新竹市政府,2002。
36.蔣朝根編,《自覺的年代:蔣渭水歷史影像紀實》,臺北:國父紀念館,2009。
37.蔣朝根編著,《蔣渭水留真集》,臺北:臺北市文獻委員會,2006。
38.鄭柱總編輯,《世紀的榮耀與驕傲:臺南縣佳里國民小學創校一百週年校慶特刊》,臺南:佳里國民小學創校百週年慶籌備委員會,1998。
39.蕭瓊瑞,《島民・風俗・畫:十八世紀臺灣原住民生活圖像》,臺北:東大圖書公司,1999。
40.賴志彰編撰,《臺灣霧峰林家留眞集:近.現代史上的活動1897-1947》,臺北:自立報系文化出版部,1989。
41.賴萬鎮編著,《嘉義寫真(第三輯)》,嘉義:嘉義市文化局,2004。
42.謝森展編著,《臺灣回想:1895-1945》,臺北:創意力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3。
43.簡永彬等著,《凝望的時代》,臺北:綠夏原國際,2010。
44.蘇睦喬等編輯,《嘉義寫真(第二輯)》,嘉義:嘉義市文化局,2002。
二、近人專著
(一)專書
1.中村孝志著,吳密察、翁佳音編,《荷蘭時代臺灣史研究上卷 概說‧產業》,臺北:稻鄉出版社,1997。
2.王東霞編著,《從長袍馬褂到西裝革履》,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2。
3.石守謙主編,《福爾摩沙:十七世紀的臺灣.荷蘭與東亞》,臺北:故宮博物院,2003。
4.多明尼克‧瓦格(Dominique Waquet)、馬利雍‧拉波特(Marion Laporte)著、楊啟嵐譯,《法國時尚(La mode)》,臺北:麥田出版社,2002。
5.朱新予主編,《中國絲綢史(通論)》,北京:紡織工業出版社,1992。
6.西裝向上委員會著、李靜宜譯,《穿出你的西裝風格:從細節,完美展現你的品味及與眾不同》,臺北:如果、大雁,2011。
7.吳文星,《日治時期臺灣的社會領導階層》,臺北:五南書局,2008。
8.吳蕙芳,《明清以來民間生活知識的建構與傳遞》,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07。
9.呂紹理,《展示臺灣:權力、空間與殖民統治的形象表述》,臺北:麥田出版社,2005。
10.沈從文,《中國古代服飾研究》,上海:上海書店,2002。
11.周汛、高春明,《中國傳統服飾形制史》,臺北:南天書局,1998。new window
12.林玉茹,《清代竹塹地區的在地商人及其活動網絡》,臺北:聯經出版社,2000。
13.林玉茹、李毓中編著,《戰後臺灣的歷史學研究 1945~2000﹒第七冊 臺灣史》,臺北:行政院國家學委員會,2004。
14.林保寶,《莿桐最後的望族:我這樣探尋家族故事》,臺北:玉山社出版社,1998。
15.林滿紅,《四百年來的兩岸分合:一個經貿史的回顧》,臺北:自立晚報,1994。
16.林滿紅,《茶、糖、樟腦與臺灣之社會經濟變遷 (1860-1895)》,臺北:聯經出版社,1997。
17.邱坤良,《日治時期臺灣戲劇之研究(1895-1945)》,臺北:自立晚報,1992。
18.洪炎秋,《廢人廢話》,臺中:中央書局,1968。
19.徐亞湘,《日治時期中國戲班在臺灣》,臺北:南天書局,2000。
20.翁佳音、石文誠、陳佳慧,《康熙臺灣輿圖歷史調查研究報告》,臺北:國立臺灣博物館,2007。
21.袁仄、胡月,《百年衣裳:20世紀中國服裝流變》,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0。
22.張德南,《堅勁耿介的社會運動家:黃旺成》,新竹:新竹市文化局,1999。
23.張默予編纂、金幹之撰述,《澎湖縣誌》,卷十四,人物志,澎湖:澎湖縣文獻委員會,1972。
24.曹永和,《臺灣早期歷史研究》,臺北:聯經出版社,1979初版,1995初版5刷。
25.許紀霖、羅崗等著,《城市的記憶:上海文化的多元歷史傳統》,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11。
26.董進,《Q版大明衣冠圖志》,北京:郵電大學出版社,2010。
27.劉永華,《中國古代軍戎服飾》,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28.許雪姬總策畫,《臺灣歷史辭典》,臺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遠流,2005。
29.陳建忠,《日據時期台灣作家論:現代性、本土性、殖民性》,臺北:五南,2004。
30.陳柔縉,《臺灣西方文明初體驗》,臺北:麥田出版社,2005。
31.陳洋、葉瑋著,廈門鄭成功紀念館編,《廈門鄭成功紀念館》,北京:文物出版社,2008。
32.陳培豐,《「同化」の同床異夢:日治時期臺灣的語言政策、近代化與認同》,臺北:麥田出版社,2006。
33.陳鵬仁、王雪娥編著,《世紀之足跡:臺灣人日本海軍志願兵》,臺北:至良出版社,2007。
34.游鑑明,《日治時期臺灣的女子教育》,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專刊20,臺北:國立臺灣師大學歷史研究所,1988。
35.湯錦台,《大航海時代的台灣》,臺北:貓頭鷹出版社,2001。
36.湯錦台,《前進福爾摩沙——十七世紀大航海年代的臺灣》,臺北:貓頭鷹出版社,2001。
37.程大學總主編、呂建孟等撰稿,《西螺鎮志》,雲林:雲林縣西螺鎮公所,2000。
38.程玉鳳,《洪棄生及其作品考述:嶙峋志節一書生》,臺北:國史館,1997。
39.華梅,《服飾與中國文化》,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40.黃佳甯、石之瑜,《不是東方—日本中國認識中的自我與歐洲性》,臺北:臺灣大學政治系中國大陸暨兩岸關係學與研究中心,2009。
41.黃金麟,《歷史、身體、國家:近代中國的身體形成 1895-1937》,臺北:聯經出版社,2001。
42.黃盈盈,《身體‧性‧性感:對中國城市年輕女性的日常生活研究》,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8。
43.黃美娥,《重層現代性鏡像:日治時代臺灣傳統文人的文化視域與文學想像》,臺北:麥田出版社,2004。
44.黃能馥、陳娟娟,《中國服飾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
45.黃朝進,《清代竹塹地區的家族與地方社會》,臺北:國史館,1995。
46.葉立誠,《臺灣服裝史》,臺北:商鼎文化出版社,2001。
47.葉立誠,《臺灣施、顏兩家族成員服飾穿著現象與意涵研究》,臺北:秀威科技資訊,2010。
48.葉龍彥,《日治時期台灣電影史》,臺北:玉山社,1998。
49.廖軍、許星,《中國服飾百年》,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2009。
50.維爾納‧桑巴特(Werner Sombart)著,王燕平、侯小河譯,《奢侈與資本主義》,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
51.趙連賞,《中國古代服飾圖典》,昆明:雲南人民出版社,2007。
52.輔仁大學織品服裝學系所、林淑瑛編繪,《輔仁服飾辭典》,臺北:輔仁大學出版社1999初版,2004初版二刷。
53.劉永華,《中國古代軍戎服飾》,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54.歐陽泰(Tonio Andrade)著、鄭維中譯,《福爾摩沙如何變成臺灣府?》,臺北:遠流出版社,2007。
55.蔡錦堂,《戰爭體制下的臺灣》,臺北:日創社文化,2006。
56.蔣斌,《時尚中國:20世紀中國流行文化的變遷》,瀋陽:遼寧美術出版社,2000。
57.鄭自隆,《廣告與臺灣社會變遷》,臺北:華泰文化,2008。
58.戴爭編著,《中國古代服飾簡史》,臺北:南天書局,1992。
59.韓東育,《從「脫儒」到「脫亞」—日本近世以來「去中心化」之思想過程》,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09。
60.山本禮子,《植民地台湾の高等女学校硏究》,東京:多賀出版社,1999。
61.中山田代,《日本婦人洋装史(新装版)》,東京:吉川弘文館,1987第1版第1刷,2010新版第1刷。
62.文化出版局編,《服飾辞典》,東京:文化出版局,1987。
63.永島信子,《日本衣服史》,京都:內外出版印刷株式會社, 1933初版,1943四版。
64.岡本真希子,《殖民地官僚の政治史》,東京:三元社,2008。
65.洪郁如,《近代台湾女性史:日本の植民統治と「新女性」の誕生》,東京:勁草書房,2001。
66.宮崎聖子,《植民地期台湾における青年団と地域の変容》,東京:御茶の水書房,2008。
67.高橋晴子,《近代日本の身装文化:「身体と装い」の文化変容」》,東京:三元社,2005。
68.增田美子編,《日本衣服史》,東京:吉川弘文館,2010。
69.Barthes, Roland; translated by Matthew Ward and Richard Howard, The Fashion System, New York: Hill and Wang, 1983.
70.Bourdieu, Pierre; translated by Richard Nice, Distinction: A Social Critique of the Judgment of Taste, London: Routledge & Kegan Paul, 1984.
71.Bryer, Robin, The History of Hair: Fashion and Fantasy Down the Ages, London: Philip Wilson Publishers, 2000.
72.Burke, Peter, Eyewitnessing: The Uses of Images as Historical Evidence, London: Reaktion Books, 2001.
73.Certeau, Michel de; translated by Steven Rendall, The Practice of Everyday Life,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c1984.
74.Clunas, Craig, Pictures and Visuality in Early Modern China, London : Reaktion Books, 1997.
75.Entwistle, Joanne, The Fashioned Body: Fashion, Dress, and Modern Social Theory, Malden, MA: Polity Press, 2000.
76.Featherstone, Mike, Consumer Culture and Postmodernism, London: Sage, 1991.
77.Finnan, Antonia, Changing Clothes in China: Fashion, History, Nation, London: Hurst & Company, 2007.
78.Foucault, Michel, Discipline and Punish: the Birth of the Prison, New York: Random House, 1977.
79.Ko, Dorothy, Cinderella's Sisters: A Revisionist History of Footbinding, Berkeley, Calif.: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2005.
80.Lurie, Alison, The Language of Clothes, New York: Random House Inc., 1981.
81.McKendrick, Neil, John Brewer and J. H. Plumb, eds., The Birth of a Consumer Society: The Commercialization of Eighteenth-Century England, London: Europa Publications, 1982.
82.Mirzoeff, Nicholas, An Introduction to Visual Culture, London; New York: Routledge, 1999.
83.Morris, Desmond, The Naked Woman: A Study of the Female Body, New York: Thomas Dunne Books, 2005.
84.Panofsky, Erwin, Studies in Iconology: Humanistic Themes in the Art of the Renaissance, Boulder, Colo.: Westview Press, 1972.
85.Sombart, Werner; translated by W. R. Dittmar, Luxury and Capitalism, Ann Arbor: 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 c1967.
86.Steere, Joseph Beal; edited by Paul Jen-kuei Li, Formosa and Its Inhabitants, Taipei: Academia Sinica, Institute of Taiwan History (Preparatory Office), c2002.
87.Tuner, Bryan S., The Body and Society: Explorations in Social Theory, New York, NY, USA: B. Blackwell, 1984.
88.Veblen, Thorstein, The Theory of the Leisure Class, New York: A. M. Kelley, bookseller, 1965.
89.Yalom, Marilyn, A History of the Brest, New York: Ballantine Books, 1998.
(二)期刊論文(含專書中之一章與學位論文)
1.王世慶,〈清代臺灣的米產與外銷〉,《臺灣文獻》第9卷第1期(1958/03)。
2.王世慶,〈清代臺灣的米價〉,《臺灣文獻》,第9卷第4期(1958/12);後收於氏著,《清代臺灣社會經濟》,臺北:聯經出版社,1994。
3.王笛,〈新文化史、微觀史和大眾文化史—西方有關成果及其對中國史研究的影響〉,《近代史研究》,2009年第1期(2009)。
4.王湘婷,〈日治時期女性圖像分析—以《臺灣婦人界》為例〉,臺北:政治大學廣告學系碩士論文,2011。
5.王雲洲,〈清代地方文官制度研究-以臺灣為例〉,臺北:臺灣大學歷史研究所博士論文,2012。
6.王慧瑜,〈日治時期臺北地區日本人的物質生活(1895-1937)〉,臺北:臺灣師範大學臺灣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10。
7.全漢昇,〈清康熙年間 (1662-1722) 江南及附近地區的米價〉,《香港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學報》,第10卷(上)(1979)。
8.全漢昇、王業鍵,〈清中葉以前江浙米價的變動趨勢〉,收於中央硏究院歷史語言硏究所集刊編輯委員會編,《慶祝董作賓先生六十五歲論文集》上冊,臺北:中央硏究院歷史語言硏究所,1960。new window
9.全漢昇、王業鍵,〈清雍正年間 (1723-35) 的米價〉,《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集刊》,第30期(1959)。
10.吳文星,〈日據時期臺灣的放足斷髮運動〉,收於瞿海源、章英華主編,《臺灣社會與文化變遷(上冊)》,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1986。
11.吳文星,〈日治時期臺灣的社會變遷〉,收於蔡美蒨總編輯,《臺灣學系列講座專輯(一)》,臺北:國立中央圖書館臺灣分館,2008。
12.吳文星,〈日據時期臺灣的放足斷髮運動〉,收於瞿海源、章英華主編,《臺灣社會與文化變遷(上冊)》,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13.吳奇浩,〈清代臺灣之奢靡風氣〉,《臺灣史研究》,第12卷第2期(2005/12)。
14.吳奇浩,〈清代臺灣漢人服飾之消費與生產〉,《臺灣文獻》,第59卷第3期(2008/09)。
15.吳聰敏,〈臺灣農村地區之消費者物價指數〉,《經濟論文叢刊》,第33卷第4期(2005/12)。
16.吳聰敏,〈從平均每人所得的變動看臺灣長期的經濟發展〉,《經濟論文叢刊》,第32卷第3期(2004/09)。
17.巫仁恕,〈明代平民服飾的流行風尚與士大夫的反應〉,《新史學》,第10卷第3期(1999/09)。
18.巫仁恕,〈導論 從城市看中國的現代性〉,收於巫仁恕、康豹、林美莉主編,《從城市看中國的現代性》,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2010。new window
19.李冕世、黃典權,〈清代臺灣地方物價之研究〉,《歷史學報 (成功大學)》,第4期(1977)。new window
20.周省人,〈清代臺灣米價誌〉,《臺灣銀行季刊》,第15卷第4期(1964)。
21.周婉窈,〈從比較的觀點看臺灣與韓國的皇民化運動(1937-1945年)〉,收於張炎憲、李筱峰、戴寶村編,《台灣史論文精選(下)》,臺北:玉山社,1996。
22.周婉窈,〈臺灣史上的人口問題(二稿),《臺灣法實證資料庫研究通訊》,第11期(2010/05)。
23.周婉窈,〈寫實與規範之間—公學校國語讀本插畫中的臺灣人形象〉,《臺大歷史學報》,第34期(2004/12)。
24.孟悅,〈前言 ∕ 什麼是“物”及其文化——關於物質文化的斷想〉,收於孟悅、羅鋼主編,《物質文化讀本》,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
25.林欣宜,〈十九世紀的臺灣北部山區與樟腦〉,收於王慧芬等著,若林正丈、吳密察主編,《臺灣重層近代化論文集》,臺北:播種者出版社,2000。
26.林淑慧,〈日治時期臺灣婦女解纏足運動及其文化意義〉,《國立中央圖書館分館館刊》,第10卷第2期(2004/06)。
27.林滿紅,〈口岸貿易與近代中國:台灣最近有關研究之回顧〉,收於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編,《中國區域史研討會論文集》,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86。
28.林滿紅,〈清末臺灣與我國大陸之貿易型態比較 (1860-1894)〉,《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報》,第6期(1978)。
29.林麗月,〈衣裳與風教──晚明的服飾風尚與「服妖」議論〉,《新史學》,第10卷第3期(1999/09)。
30.林麗月,〈晚明「崇奢」思想偶論〉,《臺灣師大歷史學報》,第19期(1991/06)。
31.林麗月,〈陸楫(1515-1552)崇奢思想再探-兼論近年明清思想史研究的幾個問題〉,《新史學》,第5第1期(1994/03)。
32.林蘭芳,〈日據末期台灣「皇民奉公」運動(1941-1945)〉,收於中華民國專題第三屆討論會秘書處編,《中華民國史專題研究第三屆討論會論文集》,臺北:國史館,1996。
33.邱志仁,〈從「海賊窟」到「小上海」—布袋沿海地區經濟活動之變遷(約1560-1950)〉,南投: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2005。
34.洪郁如,〈旗袍‧洋裝‧モンペ(燈籠褲):戰爭時期臺灣女性的服裝〉,《近代中國婦女史研究》,第17期(2009/12)。
35.洪敏麟,〈纏腳與臺灣的天然足運動〉,《臺灣文獻》,第37卷第3期(1976/09)。
36.苗延威,〈從視覺科技看清末纏足〉,《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季所集刊》,第55期(2007/03)。
37.夏士敏,〈近代臺灣婦女日常服裝演變之研究〉,臺北:中國文化大學家政研究所碩士論文,1994。
38.徐泓,〈明代社會風氣的變遷──以江、浙地區為例〉,收於中央硏究院第二屆國際漢學會議論文集編輯委員會編,《第二屆國際漢學會議論文集:明清. 近代史組》,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89。
39.徐泓,〈風華再現:清代福建社會風氣變遷〉,《歷史人類學刊》,第4卷第2期(2006/10)。
40.張世瑛,〈清末民初的變局與身體〉,臺北:政治大學歷史研究所博士論文,2005。
41.張隆志,〈殖民現代性分析與臺灣近代史研究—本土史學史與方法論芻議〉,收於若林正丈、吳密察主編,《跨界的臺灣史研究:與東亞史的交錯》,臺北:播種者文化,2004。
42.曹永和,〈明代臺灣漁業誌略〉,收於曹永和,《臺灣早期歷史研究》,臺北:聯經出版社,1979。
43.許佩賢,〈日治時期台灣公教育與國民養成問題〉,《2006年台日學術交流國際會議論文集》,臺北:亞東關係協會,2006。
44.許佩賢,〈殖民地台灣的近代學校──其實像與虛像〉,收於若林正丈、吳密察主編,《跨界的臺灣史──與東亞史的交錯》,臺北:播種者出版社,2004。
45.許雪姬,〈反抗與屈從-林獻堂府評議員的任命與辭任〉,《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報》,第19期(2002/05)。
46.許雪姬,〈日治時期臺灣的通譯〉,《輔仁歷史學報》,第18輯(2006/12)。
47.許雪姬,〈林獻堂著《環球日記》研究〉,《臺灣文獻》,第49卷第2期(1998/06)。
48.許雪姬,〈林獻堂與櫟社〉,《兩岸發展史研究》,第2期(2006/12)。
49.許雪姬,〈皇民奉公會的研究—以林獻堂的參與為例〉,《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31期(1999/06)。
50.陳光祖,〈綿狗小考——臺灣及美洲異種狗考〉,《臺灣史研究》,第13卷第1期(2006/6)。
51.陳怡宏,〈觀看的角度:《南進台灣》紀錄片歷史解析〉,收於吳密察、井迎瑞編,《片格轉動間的台灣顯影: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修復館藏日治時期紀錄影片成果》,臺南:臺灣歷史博物館,2008。
52.陳郁欣,〈日治前期臺灣郵政的建立(1895-1924)—以郵務運作為中心〉,臺北:臺灣師範大學臺灣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9。
53.陳動,〈鄭氏時期台灣農民的田賦負擔〉,《中國社會經濟史研究》,第3期(1982)。
54.陳國棟,〈有關陸楫〈禁奢辨〉之研究所涉及的學理問題-跨學門的意見〉,《新史學》,第5卷第2期(1994/03)。
55.陳雅苓,〈日治時期臺灣公醫制度的在地化〉,南投:暨南國際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2009。
56.彭威翔,〈日治時期臺灣學校制服之研究〉,臺北:政治大學臺灣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10。
57.游鑑明,〈日據時期公學校的臺籍女教師〉,收於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系編輯,《日據時期臺灣史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臺大歷史學系,1994。
58.黃美娥,〈差異 / 交混、對話 / 對譯:日治時期台灣傳統文人的身體經驗與新國民想像〉,《中國文哲研究集刊》,第28期(2006/03)。
59.黃震南,〈臺灣傳統啟蒙教材研究〉,臺北:臺灣師範大學臺灣文化及語言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1。
60.楊舜云,〈從傳統到創新:臺灣服飾文化在當代社會的過度與重建〉,臺北:輔仁大學織品服裝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
61.楊境任,〈日治時期台灣青年團之研究〉,桃園:中央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2001。
62.葉淑貞,〈日治時代臺灣經濟的發展〉,《臺灣銀行季刊》,第60卷第4期(2009/12)。
63.趙家淩,〈想像與真實─對臺灣鹿皮畫的初步解讀〉,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2010。
64.蔡承豪,〈從染料到染坊—17至19世紀臺灣的藍靛業〉,南投:暨南國際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2002。
65.鄭鴻生,〈旗袍、洋裝與臺灣衫:臺灣服飾的百年影像〉,《印刻文學誌》,第3卷第20期(2007/08)。後收於陳光興主編,《超克「現代」:台社/後殖民讀本》,臺北:臺灣社會研究雜誌社,2010。
66.蘇旭珺,〈臺灣閩族婦女傳統服裝的設計與變化—AD. 1860~1945〉,臺北:輔仁大學織品服裝研究所碩士論文,1993。
67.小檜山ルイ,〈『婦人之友』における洋裝化運動とモダンガール〉,收於伊藤るり、坂元ひろ子、タニ・バーロウ編集,《モダンガールと植民地的近代》,東京:岩波書店,2010。
68.吳文星,〈日本の植民地支配と台湾社会における『近代性』の形成について〉,《研究紀要》,第23期(2010/03)。
69.李承機,〈1930 年代における「読者大衆」の出現:新聞市場の競爭化から 考える植民地のモダニティ〉,收於吳密察等編,《記憶する台湾:帝國との相剋》,東京:東京大學出版會,2005。
70.洪郁如,〈植民地台湾の「モダンガール」現象とファツションの政治化〉,收於伊藤るり、坂元ひろ子、タニ・バーロウ編集,《モダンガールと植民地的近代》,東京:岩波書店,2010。
71.Bermingham, Ann, “Introduction. The Consumption of Culture: Image, Objects, Text,” in Ann Bermingham and John Brewer edited, The Consumption of Culture, 1600-1800: Image, Object, Text, London; New York: Routledge, 1995.
72.Eisenstadt, S. N., “Multiple Modernities,” Daedalus, 129:1 (Winter 2000).
73.Frank, Arthur W., “For a Sociology of the Body: An Analytical Review,” in Mike Featherstone et al. eds, The Body: Social Process and Cultural Theory, London: Sage, 1991).
74.Simmel, Georg, “Fashion”,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Vol. 62, No. 6 (May, 1957).
75.Wittrock, Björn, “Modernity: One, None, or Many? European Origins and Modernity as a Global Condition,” Daedalus, 129:1 (Winter 2000).
二、網際網路資料
1.〈阿公阿媽的生命故事(上)〉,http://cakecat.blogspot.com/2008/08/story-my-grand-parents-life.html,瀏覽時間:2011/04/29。
2.〈新北市淡水區 原淡水女學校〉,http://202.41.245.2/bbs/read.php?tid=9070,瀏覽日期:2011/05/03。
3.〈臺灣第一批軍夫的回憶—何亦盛先生訪談記錄〉,歷史文化學習網:http://culture.edu.tw/index/index_new.php,瀏覽日期:2011/04/27。
4.「大明衣冠」,http://qun.51.com/dj252142888/topic.php?pid=10560,瀏覽日期:2011/7/24。
5.「重生記:鄭成功畫像修復成果展」,國立故宮博物院,http://www.npm.gov.tw/exh98/rebirth9801/index2_ch.html,瀏覽日期:2011/07/05。
6.「御玉串料・玉串奉奠」作法,http://www.jp-guide.net/manner/ta/tamagushi.html,瀏覽日期:2011/12/23。
7.http://weber.tn.edu.tw/c02/EDUIMAGE/CH7/CH7-6-3.htm,瀏覽日期:2011/04/12。
8.十七世紀臺灣船—安平港復原重現建造基地:http://pc01.tnta.tw/Traveling12-3/index.htm,瀏覽日期:2011/07/24。
9.日治時期日人與臺人書畫數位典藏計畫:http://cpjtt.lib.nthu.edu.tw/pageFa1.jsp,瀏覽日期:2011/01/02。
10.汐止文化網,http://www.sinew.idv.tw/cul1/cul32%E6%B1%90%E6%AD%A2%E5%85%AC%E5%AD%B8%E6%A0%A1.htm,瀏覽日期:2011/04/13。
11.行政院客家委員會網站,http://www.hakka.gov.tw/ct.asp?xItem=27349&ctNode=1930&mp=1925,瀏覽日期:2011/04/12。
12.每日新聞社,http://mainichi.jp/select/wadai/graph/clothes/5.html,瀏覽日期:2011/05/24。
13.苗栗老照片,http://www.hakkaonline.com/forum/thread-46694-1-1.html,瀏覽日期:2011/05/03。
14.楊永智,〈古道顏色映鹿城─臺灣傳統版畫精選展〉,http://home.pchome.com.tw/art/billow6/3_1.htm,瀏覽日期:2011/07/08。
15.楊逵文學紀念館,http://blog.roodo.com/yangkuei/archives/7198487.html,瀏覽日期:2010/11/02。
16.中國工藝美術辭典,http://shoucang.money.sohu.com/dictionary/dcontent_b.php?bookid=232&strokes=18&bookdetailid=68665,瀏覽日期:2007/03/10。
17.臺灣大學校史館,http://gallery.lib.ntu.edu.tw/archives/381,瀏覽日期:2011/04/13。
18.臺灣大學數位典藏資源中心,http://www.darc.ntu.edu.tw/newdarc/,瀏覽日期:2011/07/13。
19.臺灣史研究所圖像資料庫,https://db1n.sinica.edu.tw/textdb/visualImg1/intro.htm,瀏覽日期:2011/11/03。
20.臺灣記憶網站,http://memory.ncl.edu.tw/tm_cgi/hypage.cgi?HYPAGE=index.hpg,瀏覽日期:2010/11/04。
21.數位典藏與數位學習成果入口網,http://catalog.digitalarchives.tw/dacs5/System/Exhibition/Detail.jsp?OID=506076,瀏覽日期:2011/04/13。
22.澎湖縣政府文化局,ttp://www.phhcc.gov.tw/08_ebook/08_2_1.asp?word_no=197&page=1&T1=&search_type=&catalog=,瀏覽日期:2010/11/30。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