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高職學生性別刻板印象和選擇非傳統性別領域類科之研究
作者:張其清
作者(外文):Chang, Chi-Ching
校院名稱: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系所名稱:工業教育學系
指導教授:吳明雄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15
主題關鍵詞:高職性別刻板印象非傳統性別領域類科Vocational high schoolsGender stereotypesNon-traditional fields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1
性別刻板印象受到教育環境、生長背景和文化等因素影響,對於高職學生而言,其進路發展選擇是第一次面對的重要生涯選擇,是否因為性別刻板印象而對於其選擇非傳統性別領域類科有所影響,是本研究所關注的議題。同時其選擇非傳統性別領域類科,其學業成績和適應問題,也是極需被了解與重視。
本研究將台灣地區分為東西南北四區,總共36個學校,選擇具有非傳統學習類科與傳統學習類科的人數約為1:1,2241名學生(男48.9﹪,女51.1﹪)。本研究調查方式採用SPSS 17.0的版本,以卡方百分比同質性考驗、卡方獨立性考驗、單因子變異數分析、t檢定、複迴歸、路徑分析、信度分析、探索性因素分析等多種統計方法,進行研究分析。提出五個主要研究目的:(一)高職學生性別刻板印象的情況;(二)探討個人、家庭與學校因素和性別刻板印象的關係;(三)探討性別刻板印象和是否選擇非傳統性別領域類科的關係;(四)探討選擇類科的理由與是否選擇非傳統性別領域類科的關係;(五)探討是否選擇非傳統性別領域類科和學業成績、學習適應的關係。
本研究資料分析的結果顯示:(一)高職學生性別刻板印象的程度較不刻板;(二)個人、家庭與學校變項皆和性別刻板印象相關;(三)性別刻板印象和選擇領域類科具有關係;(四)選擇非傳統學習領域類科之主要理由為自己興趣或性向;(五)非傳統學習領域高職學生在其專業知識方面呈現生活適應問題。
根據上述結果,本研究提出以下具體建議:(一)強化學校性別平等教育、在職訓練和教育宣導;(二)強化生涯輔導功能;(三)增加專業知識時數,提升專業知能。
Gender stereotype was influenced by educational and family backgrounds, and cultures. As for the vocational high school students, they were facing the first important career choice ever, whether their gender stereotypes effect their choice of non-traditional fields for majors is the focus of this research. At the same time, their social adjustment and academic performance after choosing non-traditional fields should also be understood and addressed.
This research had five major research purposes: (1) levels of gender stereotypes among vocational high school students; (2) the relationships among individual, family and school factors; (3)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gender stereotypes and the choice of non-traditional fields; (4)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reasons of choosing majors and the choice of non-traditional fields; and (5) the relationships among the choice of non-traditional fields, academic performance and social adjustment.
We randomly stratified a sample of 36 vocational schools in Taiwan, located in four regions, the east, west, north and south of Taiwan. The sample included a total of 2,241 students from these schools; half of them chose the traditional fields and half of them, the non-traditional fields.
The statistical analyses included Chi-square tests, ANOVA,T- tests, multiple regressions, path analyses, reliability test, validity test and exploratory factor analyses, using SPSS 17.0 version.
The results showed: (1) the level of gender stereotypes was not high among vocational high school students; (2) there were significant relationships among individual, family and school factors; (3) there were significant relationship between gender stereotypes and the choice of fields; (4) the main reason for choosing non-traditional fields is based on own interests; and (5) the non-traditional majors encountered some academic problems in schools.
The implications of this research were: (1) to strengthen gender equality education in vocational high schools, (2) to strengthen the counseling of career in vocational high schools; (3) to increase the hours of professional classes in vocational high schools in order to upgrade the professional abilities.
王文科(1991)。學習心理學-學習理論導論。臺北:五南。
王光輝(2008)。台中縣高中體育班學生學習適應與升學意願之相關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體育研究所體育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
王淑敏(1998)。職業偏好的設限與妥協之研究-Gottfredson 理論的驗證。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博士論文。new window
王彩鳳(2004)。國小舞蹈班學生學習適應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王麗玲(1994)。大學女生成就動機、性別角色刻板印象、政治態度與政治參與意願之關係。輔仁大學應用心理學系碩士論文。
王麗雅(1989)。大學女生選擇傳統男性職業相關因素之研究- - 以就讀理、工、醫學院女學生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
王叢桂(1995)。工作價值的傳遞與變遷及影響因素的探討。國科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臺北: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
臺北市教育局(1997)。台北市教師性別角色態度研究報告。臺北市政府教育局編印。
石小芳(2008)。女性校長領導刻板印象之研究--以一所高職學校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碩士論文。
田秀蘭(2000)。大學生生涯阻礙因素與職業選擇適配性之相關研究。屏東師院學報,13,1-18。new window
白秀玲、柯淑敏(2006)。兩性關係與性別教育-理論與實務。臺北:心理。
史倩玲(2010a)。性別刻板印象 讓男人短命。臺灣立報2010/06/17。
史倩玲(2010b)。性別刻板 打壓女學生自尊。臺灣立報2010/04/28。
成 鈺(2012)。屏東縣國小高年級學童性別知識與其性別刻板印象關係之研究。國立屏東教育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朱蘭慧(2001)。男性性別角色刻板印象形成與鬆動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家政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new window
危芷芬、陳瑞雲譯(1996)。女性心理學。臺北:五南。
李之敏(2009)。以讀物為媒材之性別平等教育課程對高中生性別角色刻板印象之影響。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教育心理與諮商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奕瑩(2014)。公立高中數理資優男女生在單一性別與混合性別班級之自我概念、性別刻板印象與心理健康之差異。國立成功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new window
李美枝、鍾秋玉(1996)。性別與性別角色古今析論。本土心理學研究,6。new window
國立台灣大學心理系本土心理學研究出版。
李美枝(1987)。女性心理學。臺北:大洋出版社。
李美枝(1981)。性別特質問卷的編製及男女大學生四種性別特質類型在成就動機、婚姻、事業及性態度上的比較。中華心理學刊,23(1),23-37。new window
李卓夫(2000)。大學生性別角色刻板印象與兩性平權態度關係之研究。國立成功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淑芬(2008)。高屏地區國小美術班學童職業偏好、職業性別刻板印象與職業價值觀之研究。國立屏東教育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姿瑢(2002)。團體輔導對國小六年級女學童職業性別刻板印象覺知效果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惠恩(2001)。非傳統科系的選擇─家政領域男學生就學經驗之探討。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家政教育研究所碩士。
李茂興(1998)。生涯諮商理論與實務。臺北:弘智。
李茂興、余伯泉譯(1995)。社會心理學。臺北:揚智。
李麗華(2004)。焦點解決短期團體諮商對國二學習適應欠佳學生的輔導效果。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與諮商學系輔導活動教學碩士論文。
李藹慈(1992)。傳統與非傳統職業婦女職業選擇之相關變項比較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正勝(1981)。大一學生學習適應的調查研究。輔導學報,4,81-134。new window
吳芊儀(2005)。高中職餐飲管理科教師性別角色刻板印象與兩性工作平等法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生活應用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昭慧(2007)。以生態系統觀點探討性別角色刻板印象與性別平等教育課程需求關係之研究。靜宜大學青少年學生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明隆(2005)。SPSS統計應用學習實務:問卷分析與應用統計。臺北:知城。
沈家源(2009)。非性別典型職業工作者的性別角色、家庭支持對工作適應影響之研究。輔仁大學餐旅管理學系碩士論文。
沈珮琴(2009)。我對「女學生在職業學校中之適應狀況」的觀察。性別平等教育季刊,47。臺北:教育部。
邱美華、董華欣(1997)。生涯發展與輔導。臺北:心理。
邱皓政(2002)。量化研究與統計分析。臺北:五南。
周淑儀(2000)。國小教師性別角色刻板印象與兩性平等教育進修需求之研究。國立臺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千立(1998)。五專性別傳統與非傳統科系學生之職業妥協研究。國立成功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
林文瑛(2002)。性別角色與性別角色發展。選自晏涵文、黃富源(主編)性別平等教育-性別平等、家庭暴力、性騷擾防治。臺北:一家親文化。
林玉惠(2004)。父母性別角色教養態度對國小高年級學童家務分工、職業刻板印象之相關研究。國立花蓮師範學院輔導碩士班碩士論文。
林正誼(2006)。國小教師性別角色刻板印象與同性戀態度相關研究。國立雲林科技大學技術及職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幸台(1987)。生計輔導的理論與實施。臺北:五南。
林幸台(1993)。高一資賦優異學生生涯發展歷程之研究。特殊教育研究學刊,9,191-214。new window
林佳慧(2005)。高雄縣國小教師對性別角色的刻板印象與性別平等教育教學實踐之調查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林建志(1998)。護理科系男性在校生及畢業生之生涯抉擇與生涯承諾研究。國立臺灣大學護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惠枝(2000)。國小教科書性別角色教材分析及國小高年級兒童性別角色刻板印象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惠雅(1990)。我國青少年性別角色之發展。國科會專題研究。計畫編號:NSC79-0301-H030-01。
林敏宜(1993)。幼兒性別恆常概念與性別角色刻板印象之相關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家政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麗琳(1995)。國小資優班與普通班學生學習風格、學習適應與學業成就關係之研究。國立台南師範學院初等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林麗珊(2002)。性別差異與性別平等的教育。選自晏涵文、黃富源(主編)性別平等教育-性別平等、家庭暴力、性騷擾防治。臺北:一家親文化。new window
邱桂貞(2006)。宜蘭地區高職學生性別角色態度與生涯選擇之研究。銘傳大學教育研究碩士班碩士論文。
周淑儀(2000)。國小教師性別角色刻板印象與兩性平等教育進修需求之研究。臺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胡肇惠(2004)。台灣企業女性經理人玻璃天花板認知程度與其工作滿足關聯性之研究-以個人特徵與師徒關係為干擾變項。中原大學企業管理學系碩士論文。
洪志欣(1995)。國民小學社會科生涯教育內涵分析及國小學童職業聲望、職業興趣、職業拒斥、職業刻板印象調查研究。國立台南師範學院初等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洪秀珍(2009)。高高屏地區科技大學工程學門女學生性別刻板印象威脅與數學相關專業發展之研究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性別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洪家萍(2009)。學生背景、性別角色刻板印象與性別平等態度之探討-以臺北縣國小高年級學童為例。臺北市立教育大學社會學習領域教學碩士論文。
洪淑敏(2002)。國小低年級學童性別角色觀及性別刻板印象之研究。國立中山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唐先梅(2001)。雙薪家庭夫妻在不同家務項目之分工情形及個人影響因素。生活科學學報,7,105-132。new window
教育部(2009)。職業學校群科課程綱要宣導手冊。國立臺灣科技大學職業學校群科課程推動工作圈。
侯鳳珠(2001)。高屏地區國小學童職業自我概念與職業刻板印象之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孫敏芝(1993)。從教育社會學理論談性別差異與教育成就。「今日社會理論」學術研討會,中華民國82年12月14日於屏東師範學院。
時容華(1986)。社會心理學。臺北:東華。
高嘉慧(2001)。國中學生性別角色、性別刻板印象與兩性互動關係之研究-以基隆市國中學生為例。中國文化大學生活應用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徐孟宏(1995)。國小學童生涯覺察力、生涯成熟與工作態度的相關因素之研究。國立台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徐 蕾(2008)。性別平權團體諮商對大學生性別角色刻板印象與性別平權態度影響之研究。國立屏東教育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徐儷玲(2005)。重要他人與前期青少年性別角色認同之關係。國立臺東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莊明貞(1999)。「兩性教育」九年一貫國民教育課程綱要之規劃。教育研究資訊,7(4),28-47。new window
莊明貞(1998)。國小自然新課程的性別論述。兩性平等教育季刊,2,30-5 0。
莊淑芳、陳彰儀(1994)。已婚職業婦女知覺之夫妻性別角色及成就差異性與其成功恐懼的關係。教育與心理研究,17,455-476。new window
陳月娥(2001)。勞動市場職業性別隔離決定性因素之研究。國立臺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博士論文。new window
陳怡因(2003)。國中生性別刻板印象之研究—以性別平等課程之實踐為例。國立中山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玫君(2001)。兩性平權課程對高中生性別角色刻板印象及兩性平權態度影響效果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與諮商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志盛(2003)。彰化縣國小六年級學生性別刻板印象與性態度調查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秀伃(2006)。青少年音樂性別刻板印象之調查研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音樂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陳 容(2013)。發現媒體中的性別刻板印象--一所國民中學之行動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在職進修碩士論文。
陳美妊(2007)。國民小學教師性別刻板印象知覺之實徵研究。國立臺灣海洋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珮琦(2000)。1989-1999年台灣地區兒童圖畫書中兩性角色之分析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雅伶(2006)。大學生性別角色刻板印象與同性戀態度之相關研究。國立臺南大學諮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皎眉、孫旻暐(2006)。從性別刻板印象威脅談學業表現上的性別差異。教育研究月刊,147,19-30。new window
陳皎眉(1999)。從性別差異看兩性平等教育。臺灣教育,583,3-9。
陳皎眉、周育瑩(2005)。刻板印象威脅及其在教育與輔導上之應用。輔導季刊,41(3),39-49。new window
陳喜蓮(2004)。以繪本及漫畫為素材之討論團體對國小高年級女生性別刻板印象之影響研究。國立新竹教育大學進修部輔導教學碩士論文。
陳麗如(1994)。大學生生涯發展阻隔因素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麗娟(1981)。中學生職業成熟發展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
葉至誠(1997)。社會變遷的理論與實況-蛻變的社會。臺北:洪葉。new window
葉紹國 (1986)。大學生的女性角色態度與相關因素研究。臺北:臺灣大學人口研究中心婦女研究室。
葉晏禎(2013)。台南市國中生性別刻板印象、同性戀態度與霸凌行為之相關研究。高雄師範大學諮商心理與復健諮商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元麒(2008)。男性從事非傳統職業性別之探究。實踐大學家庭研究與學生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芝綺(2004)。兩性教育融入生活課程之研究─以卡通做為改變性別刻板印象教材。台北師範學院社會科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張怡雯(2000)。台南市家長性別角色教養態度與學童學業性向、學科成就之相關研究。國立台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春興(2002)。張氏心理學辭典。臺北:東華。
張春興(1989)。教育心理學。臺北:東華。
張春興、林清山(1989)。教育心理學。臺北:東華。
張春興(1995)。現代心理學。臺北:東華。
張湘君(1998)。讀者反應理論及其對兒童文學教育的啟示。東師語文學刊,6,285-307。
張景媛(1988)。教學類型與學習類型適配性研究暨學生學習適應理論模式的驗證。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new window
張瑾瑜(1996)。國小學童職業性別刻板印象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學系碩士論文。
張菁芬(2007)。家長參與、教師態度與學生學習適應關係之研究。國立新竹教育大學職業繼續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慧芬(1997)。國小學童生涯覺察力生涯成熟與工作態度的相關因素之研究。國立台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冀華(1981)。大學男女生的成就動機、女性化傾向、職業選擇及歸因特質。國立台灣大學心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new window
項樂琦(2007)。刻板印象威脅下的青少女:男性化特質對邏輯分析表現
與信心的效果。國立臺灣大學心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曹榮勳(1993)。影響國中生職業自我概念的家庭因素之研究-以嘉義地區為例。國立中正大學勞工研究所碩士論文。
許人禾(2009)。刻板印象的維持或改變:從內隱理論看違反刻板印象訊息的影響。國立政治大學心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許以恆(2005)。生涯團體對國中女生生涯自我概念、職業興趣與職業性別刻板印象輔導效果研究。國立屏東教育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
許鶯珠(2009)。生涯規劃。臺北:啟芳。
許鶯珠(2000)。選擇非傳統職業女性之生涯抉擇因素及其適應歷程之研究。彰化師範大學輔導與諮商研究所博士論文。new window
許素愛(1990)。性別角色輔導課程對國二女學生輔導效果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
晏涵文(2004)。性、兩性關係與性教育。臺北:心理。new window
晏涵文(2002)。兩性關係與性教育。臺北:國立空中大學。new window
晏涵文(1991)。九0 年代的新女性和新男性。收錄於晏涵文(主編)做個剛柔並濟的人。臺北:張老師。
葉晏禎(2013)。台南市國中生性別刻板印象、同性戀態度與霸凌行為之相關研究。高雄師範大學諮商心理與復健諮商研究所碩士論文。
游慧卿(1986)。性別角色在個人、家庭、社會價值間的差異與生活適應的關係。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
廖啟助(2007)。資優女性學生家長性別角色刻板印象與性別角色教養態度之研究。高雄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曾文彥(2009)。知覺教師創造思考教學、復原力與軍校生學習適應之相關研究。國防大學政治作戰學院心理碩士論文。
曾華源、劉曉春譯(2000)。社會心理學。臺北:紅葉文化。
楊宜憓、高之梅(2002)。性別與社會心理學。臺北:五南。
楊幸真(2010)。成為男孩:陽剛特質的學習路。摘自游美惠、楊幸真、楊巧玲(主編)性別教育。臺北:華都文化。
楊政議(1999)。台灣男丁格爾的觀點:專業生涯發展路徑。國立臺灣大學護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楊淑涵(2001)。選擇非傳統學習領域之四技女生生涯決定歷程之敘說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
楊淑美(2001)。女性創業的困難與因應之道。國立中正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楊淑媖(2001)。中部地區國小美術班學童學習適應之調查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在職進修專班碩士論文。
楊振豐(2005)。繪本教學對改善國小六年級學童性別刻板印象效果之研究。國立花蓮師範學院社會科教學碩士論文。
楊雅雯(1994)。家庭結構、父母管教方式對青少年個人適應、社會適應及異性交友行為影響的比較研究:雙親與單親家庭之比較。中國文化大學家政研究所碩士論文。
趙珠吟(2003)。觀光旅館餐飲經理人員性別角色刻板印象與兩性工作平等態度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生活應用科學研究所。
甯靜瑩(1999)。選擇非傳統性別職業/科系之碩士生生涯發展歷程探究。國立成功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小鳳(2000)。性別角色刻板印象、晉升者性別及平權意識喚起對晉升決策的影響。國立政治大學心理學系碩士論文。
黃文三(1998)。近三十年來我國少年性別角色研究的回顧與分析。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教育學刊,14,231-274。new window
黃岱瑩(2009)。繪本班級輔導之實施對兒童性別刻板印象與兩性互動關係影響之研究。國立屏東教育大學教育心理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慧真譯(1990)。兒童發展,由楊國樞主編。Sally Wendkos Olds&Diane
E. Paplia原著。臺北:桂冠。
黃國儀 (2001)。兩性教育-揭開男女神秘的面紗。臺北:啟英文化。
黃淑桃(1997)。生涯發展課程對國小高年級學童生涯成熟、職業自我概念與職業刻板印象之輔導效果。國立嘉義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德祥(2004)。青少年發展與輔導。臺北:五南。
黃瑞禎(2008)。電視廣告中性別角色之內容分析研究-以家電廣告為例。國立屏東教育大學社會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韻如(2005)。高雄市高中職學習障礙學生學習適應與學校支持系統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黃囇莉(2007)。性別歧視的多面性。選自黃淑玲、游美惠(主編)性別向度與台灣社會。臺北:巨流圖書。new window
黃囇莉(1999)。跳脫性別框框-兩性平等教育教師/家長解惑手冊。臺北:女書文化。
翁正澤(2003)。改變性別刻板印象︰內隱與外顯測量。國立中正大學心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蔡嘉安(2003)。性別角色刻板印象之家庭社會化因素探討-以台北地區國中二年級學生為樣本。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研究所碩士論文。
蔡 端(2002)。國民小學教師對學生性別角色的刻板印象與兩性平等教育實施態度之研究。國立新竹師範學院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蔡雅惠(2001)。國中小學生職業性別刻板印象與職業興趣之研究。國立臺南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蔡麗玲、王秀雲、吳嘉苓(2007)。性別化的科學與科技。選自黃淑玲、游美惠(主編)性別向度與台灣社會。臺北:巨流圖書。new window
繆敏志(1992)。女性生涯發展之探討。國立台北護專學報,9。
潘慧玲等(2005)。研訂後期中等學校性別平等教育課程能力指標。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成果報告。臺北:教育部。
潘慧玲等(2003)。性別議題導論。臺北:高等教育。
蕭佳華(2002)。中部地區國子教師性別角色刻板化態度與性別平等意識相關因素之研究。國立臺中師範學院諮商與教育心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謝小芩、陳佩英、林大森(2009)。性別科系區隔—綜合大學與技職校院學生的比較。載於張雪梅、彭森明(主編)臺灣大學生的學習歷程與表現,27-48。臺北:國立臺灣師大教育評鑑與發展研究中心。
謝佩均(2001)。原住民國小高低學業成就生學習適應之比較。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謝臥龍、莊勝發、駱慧文(1997)。各級學校諮商員對女性案主性別角色與特質認知之比較研究。諮商輔導文粹,2,13-40。new window
謝銀沙(2006)。玫瑰花叢中的老虎:一位男性家政教師生涯抉擇的心路歷程。人類發展與家庭學報,8,85-108。new window
劉立智(2008)。角色扮演對於國小四年級學童性別角色刻板印象之影響--以臺北縣某國小為例。國立臺北教育大學社會科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劉秀娟(1999)。兩性教育。臺北:揚智文化。
劉秀娟(1996)。幼兒玩性與社會性遊戲之研究。文化大學兒童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
劉秀娟、林明寬譯(1996)。兩性關係:性別刻板化與角色。Susan A. Basow 著。臺北:揚智文化。
劉春榮、吳清山、陳明終(1995)。都市原住民兒童生活適應與學習適應及其關聯研究。初等教育學刊,4,147 -180 。new window
劉修靜(1998)。國小教師職業性別刻板印象、成就動機與逃避事業成就傾向之相關研究。國立新竹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劉淑芬(1999)。大學男生選擇非傳統職業科系相關因素研究。中國文化大學生活應用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劉淑雯 (1996)。溶解刻板印象:兩性角色課程對國小學生性別角色刻板印象的影響。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初等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劉淑雯、蘇芊玲(2009)。美國教育法修正案第九條實施35年檢視報告。性別平等教育季刊,47。臺北:教育部。
劉淑鈴(2001)。大學理工科系畢業之女性生涯轉換歷程之探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
劉穎芳(2000)。成人休閒刻板印象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簡皓瑜譯(2004)。性與性別。John Archer &; Barbara Lloyd 著。臺北:巨流。
賴友梅(1998)。影響國中教師性別角色刻板化態度與兩性平等意識相關因素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龔琳婉(2009)。女生堆中的女生:不一樣的處境。性別平等教育季刊,47。臺北:教育部。
關永馨(1987)。科系適切性、性別角色態度、個人現代性與逃避成功傾向的關係。國立政治大學心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蘇芊玲(2002)。兩性平等教育的本土發展與實踐。臺北:女書文化。new window
蘇芊玲(1999)。兩性平等教育的本土發展與實踐。臺北:女書文化。new window
全國法規資料庫(2012)。職業學校法。http://law.moj.gov.tw/LawClass/LawAll.aspx?PCode=H0040006
教育部統計處(2012)。性別統計指標-105-4 高職學生數-按性別與學科類別分。http://140.111.34.54/statistics/content.aspx?site_content_sn=8168

英文資料

Arkoff.(1968). Adjustment and mental health. New York:McGraw Hill.
Awender,M.A.,&; Wearne,T.D.(1990). Occupational of elementary school children: Traditional or non-traditional. (Report NO. CG023331).University of Windsor.(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ED.330 988).
Baker, R. W., &; Siryk., B. (1984). Measuring adjustment to college. Journal of Counseling Psychology, 31, 179-189.
Bandura, A. (1977). Social learning theory. Englewood Chiffs, NJ: Prentice-Hall.
Baruch &;; Barnett(1986).Consequences of fathers’participation in family work:Parents’ role strain and well-being.
Basow, S.A.(1992).Gender stereotypes and roles. Pacific Grove, CA:Brooks / Cole Publishing Company.
Bem(1974).The Measurement Of PsychologicalAndrogyny. Journal of Consulting Clinical Psychology ,vol.42.
Bem, S. L. (1981). Gender schema theory: A cognitive account of sex-typing.
Psychological Review, 66, 354-364.
Bem, S. L. (1993). The Lenses of Gender. Yale University.
Bergen, D. J. &; Williams, J. E.(1991). Sex stereotypes in the United States revisited: 1972-1988. Sex Roles,24,413-423.
Betz, N.E. &; Hackett, G. (1981).The relationship of career-related self-efficacyexpectations to perceived career options in college woman and man. Journal ofCounseling Psychology,28,399-410.
Betz, N. E. &; Fitzgerald, L.F.(1983). Issues in the vocational psychology of women .In W.B. Walsh &; S.H. Osipow, ( Eds.) , Handbook of vocational psychology(pp.83-159). New Jersey:Hillsdale Press.
Bleeker, M. M., &; Jacobs, J. E. (2004). Achievement in math and science: Do mothers' beliefs matter 12 years later?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96, 97-109.
Carrigan, T. , Connell, B. &; Lee, J. (1987). Toward a new sociology ofmasculinity. In H. Brod(Ed.), The marking of masculinities:the new men’s studies. Boston:Allen and Unwin.
Chusmir, L. H. (1990). Men who make nontraditional career choices. Journal of Counseling &; Development, 69, 11-16.
Cini, M. A., &; Baker, S. B. (1987). Enhancing rural female adolescents’awareness of nontraditional careers. The Career Development Quarterly, June 316-325.
Cohen, S. L.,&; Bunker, K. A.(1975). Subtle effects of sex role stereotypes on
recruiters’ hiring decisions. 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 60, 5, 566-572.
Corey (1996). Theory and Practice of Counseling and Psychotherapy. Printed in the U.S of America.
Cuddy, M. E., Frame, C., &; Devincentis, C. (1987). The effects of grade retention upon the social and psychological adjustment of elementary children.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 290572.).
Doherty, W. J., Boss, P. G., LaRossa, R., Schumm, W. R., &; Steinmetz S.K. (1993) (Eds.).Sourcebook of family theories and methods:A contextual approach. New York: Plenum Press.
Dohner, R. E.&; Loyd, C. M.&; Stenberg, L. (1990) . Men: The other professionals in home economics education. Journal of Home Economics, 82(4), 32-36.
Fagot, B. I., &; Leinbach, M. D.(1989). The young child’s gender schema:
Environmental input, internal organization. Child Development, 60, 663-672.
Fagot, B. I. (1978). The influences of sex of child on parental reactions to toddler children. Child Development, 49, 459-465.
Fischer, M. J . (2003). Finding a place: The social and academic adjustment of minorities to college.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Rutgers The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Pennsylvania, M.A.
Fiebert, M. S., &; Meyer, M. W. (1997). Gender stereotypes: A bias against men. The Journal of Psychology, 131(4), 407-410.
Fling,S., &; Manosevitz,M.(1972).Sex typing in nursery school children’s play interests.Developmental Psychology,7,146-152.
Fottler, M. D. &; Bain, T. (1980). Sex differences in occupational aspirations.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23, 144-149.
Galejs, I. (1983). Sex- role perceptions of traditional and nontraditional college women. Journal of Psychology, 113 (2), 257 - 236.
Gay, &; Airasian, (2000). Educational research: Competencies for analysis and application. (6th ed., p.285). Merrill Prentice Hall.
Glick, P., Fiske, S. T., Masser, B., Manganelli, A. M., Huang, L.L., Castro, Y. R., et al.(2004). Bad but bold: Ambivalentattitudes toward men predict gender inequality in 16 nation.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86(5),713-728.
Glick, P., Wilk, K., &; Perreault, M. (1995). Images of occupations: Components of gender and status in occupational stereotypes. Sex Roles, 32, 565-582.
Gregg, C.H. &; Dobson, K. (1980).Occupational sex role stereotyping and occupational interests in children. Elementary School Guidance and Counseling, 15(1),66-75.new window
Golombok, S., &; Fivush, R. (1994). Gender development. Cambridge, MA: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Gottfredson, L. S. (1981a). Circumscription and compromise: Adevelopment theory of occupation aspiration. Journal of Counseling Psychology, 65(6), 697-714.
Gottfredson,L.S.(1981). Circumscription and compromise: A developmental theory of occupational aspirations. Journal of Counseling Psychology, 28,545-579.
Hageman, M.B., &; Gladding, S.T.(1983).The art of career exploration:Occupational sex-role stereotyping among elementary school children. Elementary School Guidance and Counseling, 17,280-287.
Hammond, D.,&; Dingley, J.(1989). Sex differences in career preferences of lower sixth formers in Belfast grammar schools. Journal of Occupational Psychology,62, 263-264.
Huston, A. C. (1998). Sex-typing. In William Damon(1998)ed. Handbook of Child Psychology. 5th ed. NY:John Wiely &; Sons.
Jacobs, J. E., &; Weisz, V. (1994). Gender stereotypes: Implications for gifted education. Roeper Review, 16, 152-155.
King, D. W.,&; King, L. A.(1983). Sex-role egalitarianism as a moderator variable in decision-making: two validity studies. Educational and Psychological Measurement, 43, 1199-1210.
LaFrance, M.(1985). The School of hard knocks:Nonverbal sexism in the
classroom. Theory into Practice, 24(1), 40-44.new window
Lansky,L.M. (1967).The family structure also affects the model:sex-role attitudes in parents of pre-school children. Merrill-Palmer Quarterly,13,139-150.
Marantz, S. A., &; Mansfield, A. F.(1977). Maternal employment and the development of sex-role stereotyping in five- to eleven- year-old girls. Child Development, 48, 668-673.
Massed,C.M. (1981).Sex role identity and adjustment during adolescense. Child Development , 52 ,1290-1298.
McHale, S.M., Crouter, A. C. ,&; Whiteman, S. D.(2003).The Family Contexts of Gender Development in Childhood and Adolescence. Social Development,12(1)125-148.new window
Meece, J. L., Glienke, B. B., &; Burg, S. (2006). Gender and Motivation. Journal of School Psychology, 44, 351-373.
Miller, M.(1982). Interest pattern structure and personality characteristics of clients who seek career information. Vocational Guidance Quarterly, 32,28-35.
Nash, M. A. (1991). Changing roles of men and women: Educating for equity in the workplace(Curriculum Guide). Madison:University of Wisconsin, Vocational Studies Center.
Nielsen, J.M.(1990).Sex and Gender In Society Perspective on Stratification.(2nd ed.). Illinois:Waveland Press ,Inc.
Kalin &; Tilby(1978).Develop and validation of a sex-role ideology scale. Psychological Reports, 42,731-738.
Oakes, P. J., Haslam, S. A.,&; Turner, J. C.(1994). Stereotyping and social reality. Mass:Blackwell.
Parachini, (1985). Study:Turnover of women in “men’s”jobs isn’t high. Easton Express, p. C10.
Radford, J. (Ed.). (1998). Gender and choice in education and occupation.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
Reid, G. M.(1995). Children’s occupational sex-role stereotyping in 1994. Psychological Reports, 76, 1155-1165.
Schoenmaker, L. (1988). Gender and college-based adolescent career-field choices: An exploratory analysis.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University of Southern California.
Shaffer, D. R. (1988). Social and personality development. (2nd ed.). Pacific Grove, CA: Brook/ Cole.
Shaffer, D. R. (1996)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Childhood and Adolescence (4thed) . Pacific Grove, CA: Brooks/Cole.
Shaffer,D.R.(1994).Social and Personality Development(3nd ed.).
California:Brooks/Cole Publishing Company.
Solomon, M. R. (1995). Consumer Behavior: Buying, Having, and Being.
(4th ed).Boston: Allyn &; Bacon.
Streitmatter, J.(1994). Toward gender equity in the classroom:every teachers’beliefs and practices. NY: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
Super(1990). A life-span, life-space approach to career development. In
D.Brown, L. Brooks &; Associates(Eds). Career choice and development(2nd.ed). San Francisco, CA:Jossey-Bass.
Tan,E. (1995).Adolest girl’s perception of family and work: Implication for career guidance in Singapore schools.(Counseling in the 21st century,fif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pp.235-240).Hong Kong: City University.
Tiedemann, J. (2000). Parents' gender stereotypes and teachers' beliefs as predictors of children's concept of their mathematical ability in elementary school.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92, 144-151.
Wearne, T.D.(1991). Occupation choices of children: Must they be traditional? (Report NO. CG023313). University of Windsor.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ED. 330 970).
Willets-Bloom, M.C., &; Nock, S.L. (1994).The influence of maternal employment on gender role attitudes of men and women. Sex Roles,30, 371-389.
Williams, J. E., Satterwhite, R. C., &; Best, D. L.(1999). Pancultural gender stereotypes revisited: The five factor model. Sex Role, 40, 513-526.
Wolfe, L. R.(1986). O’brave new curriculum: Feminism and the future of the liberal arts. Theory Into Practice, 25(4), 284-289.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