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金代華北社會動亂研究
作者:曹文瀚
作者(外文):Taso, Wen Han
校院名稱:中國文化大學
系所名稱:史學系
指導教授:王明蓀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16
主題關鍵詞:金代社會動亂變亂農民戰爭社會控制Jing Dynastiessocial unrestrual upheavalpeasant warsocial control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2)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1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35
中國社會動亂研究,或說中國農民戰爭研究、中國變亂研究,目前正處舊的範式幾被拋棄,新的典範尚未產生的轉型階段。在此情況下,本文透過兩岸學者對上世紀社會動亂研究的回顧,藉由他們的話語,指出過去的社會動亂研究是評價重於研究,以及在學術風氣的變化,社會動亂研究被視為畏途的情況下,學者們認為未來在研究社會動亂時所應注意、觀察、分析的重點,並在這篇文章中,企圖將他們的理論付諸實踐。在後面幾章中,除斷代分期外,主要是採以下順序進行研究:
1. 量化分析,包括時間、地域、類型、領袖、成員,以及第四章社會動亂團體「結局」的分佈。
2. 外部環境對各時期社會動亂的影響,即從各時代的社會背景來觀察、探討各時期社會動亂爆發的因素。
3. 發展過程與作亂方式,觀察各時期的社會動亂團體是如何動員、組成、宣傳,並意圖分析這些團體成員採用何種方式使他們達到目的,以及意識形態對行動者的影響。
4. 政府的應對措施及成效,以社會控制為主軸,觀察政府為維持社會秩序,減低社會衝突能量,提高社會壓制力量所採取的諸般措施及成果。
本文除對金代的華北社會動亂進行全面性的探討外,也與部分學界陳說,如「大定中亂民獨多」、「金代田制相關議題」、「金末動亂團體的階級成份」等議題進行商榷,提出個人看法,亦著眼於社會動亂團體的發展過程及作亂方式,以及金朝政府在不同時期,應對政策的改變。同時與過往較重視戰亂時期的動亂研究相較,本文以和平時期的社會動亂為核心,兼及戰亂時期的社會動亂。
儘管受到史料、觀察角度以及筆者能力上的限制,研究成果不盡人意,仍有許多可再強化、補強之處。但相信本文應可為後續的研究者在研究方法上提供一些思路。
The research of social unrest in China, which refers to peasant wars and rual upheaval, now mets a transforming situation that the old model has been abandoned and the new model hasn’t been yet established. Therefore, this dissertation reviews those work, written by Chinese and Taiwanese Scholars in the 20th century on social unrest. Through their discourse it points out that those relatine researches favor evaluating instead of analyzing and attemps to reveal what those scholars, who studied dining the changing academic tendency making the research of social unrest so difficult, through important to be paid attentions and analyzed when they did relative researches. As well it tries to realize their theories. In this dissertation, it mainly unfolds according both periodization and the following concerns.
1. Quantification analysis, including times, regions, type, leaders, members, as well as the “result” distribution of the social unrest association in the fourth chapter.
2. The influences of external environment on various society during different times. That is discussing the factors leading the social unrest in different periods.
3. The developing process and ways of the rebels. It observes the mobilzations, ogorizations and comurications of various social unrest and attempts to analyze how the members of the social unrests achieve their goals and what the ideologies offected on their activities.
4. The policies and efficiencies of governments. Focusing on the social controls, it observes the government’s policies and results to keep social orders, reduce the social conflicts, and raise the powers for suppressing societies.
Besides broadly discussion the social unrests of the North China in Jing Dynasty, this dissertation also discusses some issue like “the rebellion populace are the most in number in Emperor Shih-tsung’s reign(1161-1189)”, “Issues of land system in Jing Dynasties ”, and “Class composition of the unrest groups in late Jing(1209-1232)”, and raised my personal opioions. It also focuses in the developing process of the unrest groups and their ways for rebellion, as well as the changes of the Jing government's policy. More emphasis during various times. Comparing with the past works which prefer emphasizing on the social unrest of war period, this dissertation focuses on the social unrest during the peace time.
Despite of the limitation of historical materials, viewing angle, and the author's ability, there are still somethings needed to be strengthened portion, however this dissertation should provide some ideas for future researchers.
一、史料
(後秦)鳩摩羅什譯,《妙法蓮華經》,7卷,大正新修大藏經本,臺北,世樺印刷企業有限公司,民國79年。
(唐)玄奘譯,《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大正新修大藏經本,臺北,世樺印刷企業有限公司,民國79年。
(唐)長孫無忌著,劉俊文箋解,《唐律疏議箋解》,30卷,北京,中華書局,1996年6月1版1刷。new window
(唐)林寶撰,《元和姓纂》,10卷,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民國75年3月初版。
(宋)王存撰,王文楚、魏嵩山點校,《元豐九域志》,10卷,點校本,北京,中華書局,1984年12月1版1刷。
(宋)宇文懋昭撰,崔文印校證,《大金國志》,40卷,點校本,北京,中華書局,2011年7月1版2刷。
(宋)朱熹,《宋名臣言行錄》,前集10卷,後集14卷,續集8卷,別集26卷,外集17卷,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民國75年3月初版。
(宋)李心傳編撰,胡坤點校,《建炎以來繫年要錄》,200卷,北京,中華書局,2013年12月1版1刷。
(宋)李心傳撰,徐規點校,《建炎以來朝野雜記》,20卷,點校本,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3月1版2刷。
(宋)李綱,《梁溪集》,180卷,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民國75年3月初版。
(宋)沈括,《夢溪筆談》,26卷,四部叢刊續編本,上海,上海商務印書館,民國23年3月初版。
(宋)周必大,《文忠集》,200卷,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民國75年3月初版。
(宋)周密撰,張茂鵬點校,《齊東野語》,20卷,點校本,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1版1刷。
(宋)洪适,《盤洲文集》,80卷,四部叢刊初編本,上海,上海商務印書館,民國18年。
(宋)范成大,《攬轡錄》,收錄於(宋)范成大撰,孔凡禮點校,《范成大筆記六種》,點校本,北京,中華書局,2002年9月1版1刷。
(宋)員興宗,《九華集》,25卷,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民國75年3月初版。
(宋)徐夢莘,《三朝北盟會編》,250卷,光緒三十四年許涵度校刻本,上海,上海世紀出版股份有限公司、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6月2版1刷。
(宋)徐夢莘,《三朝北盟會編》,250卷,光緒四年如皋袁氏越東排本,臺北縣,文海出版社,民國51年9月初版。
(宋)袁燮,《絜齋集》,24卷,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民國75年3月初版。
(宋)陸游,《渭南文集》,50卷,四部叢刊初編本,上海,上海商務印書館,民國18年。
(宋)曹彥約,《昌谷集》,22卷,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民國75年3月初版。
(宋)章穎,《重刊宋朝南渡十將傳》,10卷,四庫全書存目叢書本,臺南,莊嚴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6年8月初版1刷。
(宋)曾公亮,《武經總要》,前集20卷,後集20卷,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民國75年3月初版。
(宋)程卓,《使金錄》,1卷,叢書集成續編本,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民國78年7月台一版。
(宋)葉紹翁撰,沈錫麟、馮惠民點校,《四朝聞見錄》,5集,點校本,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12月1版2刷。
(宋)葉適,《水心先生文集》,29卷,四部叢刊初編本,上海,上海商務印書館,民國18年。
(宋)楊堯弼撰,朱希祖校補,《偽齊錄》,2卷,重慶,獨立出版社,民國33年8月初版。
(宋)董煟,《救荒活民書》,3卷,叢書集成新編本,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民國74年元月初版。
(宋)熊克,《中興小紀》,40卷,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民國75年3月初版。
(宋)趙鼎,《忠正德文集》,10卷,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民國75年3月初版。
(宋)鄭剛中撰,(清)曹定遠編,《鄭忠愍公北山文集》,30卷,舊鈔本,國家圖書館善本書室微卷。
(宋)黎靖德,《朝鮮古寫徽州本朱子語類》,140卷,徽州本,京都,中文出版社,1982年7月。
(宋)樓鑰,《攻媿集》,112卷,四部叢刊初編本,上海,上海商務印書館,民國18年。
(宋)魏了翁,《鶴山先生大全文集》,110卷,四部叢刊初編本,上海,上海商務印書館,民國18年。
(金)王寂,《拙軒集》,6卷,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民國75年3月初版。
(金)王喆,《重陽教化集》,3卷,中華道藏本,北京,華夏出版社,2004年1版1刷。
(金)趙秉文,《閑閑老人滏水文集》,20卷,四部叢刊初編本,上海,上海商務印書館,民國18年。
(金)劉處玄,〈長生劉真人語錄〉,收錄於氏著,白如祥輯校,《劉處玄集》,濟南,齊魯書社,2005年6月1版1刷,頁228-229。
(元)王旭,《蘭軒集》,16卷,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民國75年3月初版。
(元)王若虛,《滹南遺老集》,45卷,四部叢刊初編本,上海,上海商務印書館,民國18年。
(元)王惲,《秋澗先生大全文集》,100卷,四部叢刊初編本,上海,上海商務印書館,民國18年。
(元)王惲,《秋澗集》,100卷,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民國75年3月初版。
(元)王鶚,《汝南遺事》,4卷,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民國75年3月初版。
(元)元好問,《遺山先生文集》,40卷,四部叢刊初編本,上海,上海商務印書館,民國18年。
(元)元好問編,《翰苑英華中州集》,10卷,四部叢刊初編本,上海,上海商務印書館,民國18年。
(元)元好問,《續夷堅志》,4卷,續修四庫全書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5月1版1刷。
(元)同恕,《榘菴集》,15卷,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民國75年3月初版。
(元)李俊民,《莊靖集》,10卷,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民國75年3月初版。
(元)李庭,《寓庵集》,8卷,元人文集珍本叢刊本,臺北,新文豐出版股份有限公司,民國74年4月初版。
(元)李道謙輯,《甘水仙源錄》,10卷,中華道藏本,北京,華夏出版社,2004年1版1刷。
(元)李道謙,《終南山祖庭仙真內傳》,2卷,中華道藏本,北京,華夏出版社,2004年1版1刷。
(元)李道謙,《七真年譜》,1卷,中華道藏本,北京,華夏出版社,2004年1版1刷。
(元)佚名,王國維校,《聖武親征錄》,1卷,收錄於王國維編著,《蒙古史料四種》,臺灣,正中書局,民國64年2月臺二版。
(元)姚燧,《牧庵集》,36卷,四部叢刊初編本,上海,上海商務印書館,民國18年。
(元)胡祇遹,《紫山大全集》,26卷,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民國75年3月初版。
(元)袁桷,《清容居士集》,50卷,四部叢刊初編本,上海,上海商務印書館,民國18年。
(元)郝經,《郝文忠公陵川文集》,29卷,北京圖書館古籍珍本叢刊本,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1988年。
(元)陸文圭,《牆東類稿》,20卷,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民國75年3月初版。
(元)姬志真,《雲山集》,8卷,中華道藏本,北京,華夏出版社,2004年。
(元)馬祖常,《石田先生文集》,15卷,元人文集珍本叢刊本,臺北,新文豐出版股份有限公司,民國74年4月初版。
(元)馬端臨,《文獻通考》,348卷,萬有文庫十通本,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9月1版1刷。
(元)秦志安,《金蓮正宗記》,5卷,中華道藏本,北京,華夏出版社,2004年。
(元)脫脫等,《金史》,135卷,點校本,北京,中華書局,2005年4月1版7刷。
(元)脫脫等,《宋史》,496卷,點校本,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5月1版6刷。
(元)程鉅夫,《雪樓集》,30卷,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民國75年3月初版。
(元)楊奐,《還山遺稿》,2卷,北京圖書館古籍珍本叢刊本,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1988年。
(元)虞集,《道園學古錄》,50卷,四部叢刊初編本,上海,上海商務印書館,民國18年。
(元)虞集,《雍虞先生道園類稿》,50卷,元人文集珍本叢刊本,臺北,新文豐出版股份有限公司,民國74年4月初版。
(元)趙道一,《歷世真仙體道通鑑續編》,5卷,中華道藏本,北京,華夏出版社,2004年。
(元)劉因,《靜修先生文集》,22卷,四部叢刊初編本,上海,上海商務印書館,民國18年。
(元)劉祁撰,崔文印點校,《歸潛志》,13卷,點校本,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12月1版2刷。
(元)劉克莊,《後村先生大全集》,196卷,四部叢刊初編本,上海,上海商務印書館,民國18年。
(元)劉敏中,《中庵先生劉文簡公文集》,25卷,北京圖書館古籍珍本叢刊本,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1988年。
(元)魏初,《青崖集》,5卷,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民國75年3月初版。
(元)蘇天爵,《國朝文類》,70卷,四部叢刊初編本,上海,上海商務印書館,民國18年。
(元)蘇天爵著,陳高華、孟繁清點校,《滋溪文稿》,30卷,點校本,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11月1版2刷。
(元)釋念常,《佛祖歷代通載》,22卷,北京圖書館古籍珍本叢刊本,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1988年。
(明)李侃修,(明)胡谧纂,《(成化)山西通志》,17卷,四庫全書存目叢書本,濟南,齊魯書社,1996年8月1版1刷。
(明)宋濂,《宋學士文集》,75卷,四部叢刊初編本,上海,上海商務印書館,民國18年。
(明)宋濂等撰,《元史》,210卷,點校本,北京,中華書局,2005年4月1版7刷。
(明)楊士奇,《歷代名臣奏議》,350卷,國立中央圖書館藏永樂本,臺北,臺灣學生書局,民國53年12月初版。
(明)解縉等纂,《永樂大典》,10冊,北京,中華書局,1998年4月1版3刷。
(明)釋明河,《補續高僧傳》,26卷,續修四庫全書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5月1版1刷。
(清)王昶輯,《金石萃編》,160卷,掃葉山房本,北京,中國書店,1991年6月1版2刷。
(清)田易、(清)李衛、(清)唐執玉,《(雍正)畿輔通志》,120卷,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民國75年3月初版。
(清)沈濤,《常山貞石志》,24卷,石刻史料新編本,臺北,新文豐出版股份有限公司,民國66年12月初版。
(清)李侗、(清)邵承熙纂,《(光緒)五峰山志》,2卷,中華山水志叢刊本,北京,線裝書局,2004年6月1版1刷。
(清)李鴻章等修,(清)黃彭年等纂,《(光緒)畿輔通志》,300卷,續修四庫全書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5月1版1刷。
(清)胡聘之輯,《山右石刻叢編》,40卷,石刻史料新編本,臺北,新文豐出版股份有限公司,民國66年12月初版。
(清)紀昀等編纂,《欽定四庫全書總目提要》,200卷,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民國75年3月初版。
(清)徐松輯,《宋會要輯稿》,200冊,北京,中華書局,1957年11月1版1刷。
(清)徐政輯,《(順治)鄒平縣志》,8卷,清代孤本方志選本,北京,線裝書局,2001年10月1版1刷。
(清)恩端修,(清)王舒萼、(清)武達材纂,《(光緒)平遙縣志》,12卷,中國地方志集成本,南京,鳳凰出版社,2005年5月1版1刷。
(清)陳鴻翽續修,(清)翟振慶續纂,《(同志)臨邑縣志》,16卷,中國地方志集成本,南京,鳳凰出版社,2004年10月1版1刷。
(清)張主敬等修,(清)楊晨纂,《(光緒)定興縣志》,26卷,中國方志叢書本,臺北,成文出版社,民國58年臺一版。
(清)張金吾編纂,《金文最》,120卷,點校本,北京,中華書局,1990年8月1版1刷。
(清)張煥原修,(清)賈永宗續修,(清)皮殿選再續,《(康熙)滿城縣志》,12卷,故宮珍本叢刊本,海口,海南出版社,2001年6月1版1刷。
(清)畢沅輯,《山左金石志》,24卷,石刻史料新編本,臺北,新文豐出版股份有限公司,民國66年12月初版。
(清)畢沅,《續資治通鑑》,220卷,臺北,文光出版社,民國71年再版。
(清)曾國荃、(清)張煦等修,(清)王軒、(清)楊篤等纂,《(光緒)山西通志》,184卷,續修四庫全書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5月1版1刷。
(清)黃麗中修,(清)于如川纂,《(光緒)棲霞縣續志》,10卷,中國地方志集成本,南京,鳳凰出版社,2004年10月1版1刷。
(清)萬斯同,《金將相大臣年表》,收錄於二十五史刊行委員會,《二十五史補編》臺北,臺灣開明書店,民國63年臺三版,18頁。
(清)趙知希纂修、(清)張興宗增修,《(雍正)館陶縣志》,12卷,中國地方志集成本,上海,上海世紀出版股份有限公司、上海書店出版社,2006年10月1版1刷。
(清)趙翼著、王樹民校證,《廿二史箚記》,36卷,北京,中華書局,2005年1月1版3刷。
(清)賴于宣修,(清)張丙宿纂,《(康熙)藁城縣志》,12卷,中國地方志集成本,上海,上海世紀出版股份有限公司、上海書店出版社,2006年10月1版1刷。
(清)賴昌期總修,(清)潭澐、(清)盧廷棻纂修,《(同志)陽城縣志》,18卷,中國方志叢書本,臺北,成文出版社,民國65年臺一版。
(清)錢大昕著,孫顯軍、陳文和點校,《十駕齋養新錄》,20卷,點校本,南京,鳳凰出版社,2000年5月1版。
王琴林等纂修,《(民國)禹縣志》,30卷,中國方志叢書本,臺北,成文出版社,民國65年臺一版。
牛誠修輯,《定襄金石考》,4卷,石刻史料新編本,臺北,新文豐出版股份有限公司,民國68年6月初版。
沈兆禕等修,王景祐等纂,《臨沂縣志》,17卷,中國方志叢書本,臺北,成文出版社,民國57年3月臺一版。
宋憲章等修,于清泮等纂,《(民國)牟平縣志》,12卷,中國方志叢書本,臺北,成文出版社,民國57年3月臺一版。
何其章、呂復修,賈恩紱撰,《(民國)定縣志》,22卷,中國地方志集成本,上海,上海世紀出版股份有限公司、上海書店出版社,2006年10月1版1刷。
柯劭忞、屠寄撰,《新元史》,257卷,上海,開明書店,民國24年6月初版。
陳垣編纂,陳智超、曾慶瑛校補,《道家金石略》,北京,文物出版社,1988年6月1版1刷,1379頁。
張鳳臺修,李見荃等纂,《(民國)林縣志》,18卷,中國方志叢書本,臺北,成文出版社,民國57年8月臺一版。
楊豫等修,閻廷獻等纂,《(民國)齊河縣志》,34卷,中國方志叢書本,臺北,成文出版社,民國57年3月臺一版。
《江蘇金石志》,24卷,石刻史料新編本,台北,新文豐出版股份有限公司,民國66年12月初版。
(韓)李齊賢,《益齋集》,10卷,叢書集成初編本,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新一版。

二、今人著作
(一)中文著作(不含翻譯作品)
王可賓,《女真國俗》,長春,吉林大學出版社,1988年11月1版1刷,305頁。
王國維,《宋元戲曲史》,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2001年5月臺二版二刷,177頁。
王曾瑜,《金朝軍制》,保定,河北大學出版社,1996年12月1版1刷,240頁。
王善軍,《世家大族與遼代社會》,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年12月1版1刷,335頁。
王德毅,《宋代災荒的救濟政策》,臺北市,中國學術著作獎助委員會,民國59年5月初版,202頁。
王學泰,《游民文化與中國社會》,北京,學苑出版社,1999年9月1版1刷,647頁。
牟鐘鑒、張踐,《中國宗教通史》,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0年1月1版1刷,1243頁。
任繼愈主編,《中國道教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6月1版1刷,811頁。
吳松弟,《中國移民史‧遼宋金元時期》,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7年1版,692頁。
吳松弟,《中國人口史‧遼宋金元時期》,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0年12月1版1刷,717頁。
李天鳴,《宋元戰史(一)》,臺北,食貨出版社,民國77年3月初版,711頁。
李有成,《他者》,臺北,允晨文化實業股份有限公司,2013年2月初版3刷,181頁。new window
李則芬,《成吉思汗新傳》,臺北,臺灣中華書局,民國73年1月2版,591頁。
李英明,《哈伯馬斯》,臺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民國81年9月再版,144頁。
李修生主編,《全元文》,60冊,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9年9月1版3刷。
李桂芝,《遼金科舉研究》,北京,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2012年2月1版1刷,520頁。
李澍田主編,傅朗云編注,《金史輯佚》,長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0年12月1版1刷,352頁。
李藝,《金代詞人群體研究》,北京,首都師範大學出版社,2008年6月1版1刷,357頁。
宋林飛著,林端校訂,《社會學理論》,臺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3年8月初版1刷,592頁。new window
何俊哲、張達昌、于國石,《金朝史》,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2年8月1版1刷,626頁。
岑大利、劉悅斌,《中國農民戰爭史論辨》,南昌,百花洲文藝出版社,2004年12月1版1刷,349頁。
邱雲飛,《中國災害通史‧宋代卷》,鄭州,鄭州大學出版社,2008年6月1版1刷,451頁。
周峰,《完顏亮評傳》,北京,民族出版社,2002年11月1版1刷,278頁。
姚從吾,《姚從吾全集》,第三集,《遼金史講義─乙‧金朝史》,臺北,正中書局,民國66年2月臺二版,229頁。
風笑天主編,《社會學導論》,武漢,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2006年7 月1版10刷,314頁。
陶晉生,《金海陵帝的伐宋與采石戰役的考實》,臺北,臺灣大學文學院,民國52年5月初版,193頁。new window
陶晉生,《女真史論》,臺北市,食貨出版社,民國70年4月初版,184頁。new window
卿希泰,《中國道教史(第三卷)》,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6年1版1刷,603頁。
夏宇旭,《金代契丹人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4年10月1版1刷,241頁。
陳垣,《南宋初河北新道教考》,北京,中華書局,1962年7月新1版1刷,154頁。
張文,《宋朝社會救濟研究》,重慶,西南師範大學出版社,2001年1版1刷,400頁。
張秀民,《中國印刷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9月1版1刷,861頁。
張博泉,《金代經濟史略》,瀋陽,遼寧人民出版社,1981年6月1版1刷,266頁。
張博泉,《金史簡編》,瀋陽,遼寧人民出版社,1984年6月1版1刷,441頁。
符海朝,《元代漢人世侯群體研究》,保定,河北大學出版社,2007年12月1版1次,218頁。
梁庚堯,《中國社會史》,臺北,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14年10月,471頁。
梁啟超,《飲冰室文集》,4卷,臺北,新興書局,民國48年1月再版。
黃華新、陳宗明主編,《符號學導論》,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4年12月1版1刷,387頁。
黃寬重,《南宋時代抗金的義軍》,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民國77年10月初版,274頁。
傅璇琮主編,龔延明、祖慧編撰,《宋登科紀考》,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9年11月1版1刷,1933頁。
雷大受,《采石之戰》,北京,中華書局,1962年5月1版1刷,32頁。
趙永春,《金宋關係史》,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年9月1版1刷,345頁。
趙衛東,《譚處端學案》,濟南,齊魯書社,2010年1月1版1刷,160頁。
趙衛東,《金元全真道教史論》,濟南,齊魯書社,2010年8月1版1刷,464頁。
趙繼顏,《中國農民戰爭史‧宋遼金元卷》,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1991年6月1版1刷,368頁。
趙繼顏,《金元之際山東三世侯》,濟南,文藝出版社,2004年10月1版1刷,120頁。
熊鳴琴,《金人「中國觀」研究》,上海,上海世紀出版股份有限公司、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年12月1版1刷,295頁。
鄭素春,《全真教與大蒙古帝帝室》,臺北,臺灣學生書局,民國76年6月初版,212頁。
漆俠,《宋代經濟史(上冊)》,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2月1版1刷,534頁。
蒙思明,《元代社會階級制度》,上海,世紀出版集團、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8月1版1刷,265頁。
臧知非,《生存與抗爭的詮釋─中國農民戰爭史研究》,開封,河南大學出版社,2010年3月1版1刷,322頁。
錢穆,《國史大綱》,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2007年5月修訂3版14刷,914頁。
閻鳳悟主編,《全遼金文》,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2002年8月1版1刷,4147頁。
韓茂莉,《遼金農業地理》,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99年1版1刷,299頁。
薛瑞兆,《金代科舉》,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4年12月1版1刷,355頁5。
薛瑞兆,《金代藝文敘錄》,北京,中華書局,2014年10月1版1刷,1585頁。
蘭婷,《金代教育研究》,長春,吉林大學出版社,2010年1月1版1刷,220頁。

(二)日文著作(含翻譯作品)
(日)三上次男著,金啟孮譯,《金代女真研究》,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984年2月1版1刷,526頁。
(日)寺地遵,《南宋初期政治史研究》,廣島,溪水社,1988年2月,515頁。
(日)蜂屋邦夫著,《金代道教の研究:王重陽と馬丹陽》,東京,汲古書院,1992年,675頁。
(日)蜂屋邦夫著,《金元時代の道教─七真研究》,東京,汲古書院,1998年3月,747頁。

(三)中、日文以外的外文著作
(法)Bourdieu Pierre and (美)Loïc Wacquant, An Invitation to Reflexive Sociology,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92.
(法)Bonnewitz Patrice, Premières leçons sur La sociologie de Pierre Bourdieu, Paris: Presses Universitaires de France, 2002.
(德)Weber Max, Economic and Society: An Outliine of Interpretive Sociology, Los Angeles: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78.
(英)Dahrendorf Ralf, Class and Class Conflict in Industrial Society, Ca-lifornia: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59.
(英)Giddens Anthony, Sociology, Cambridge: Polity Press, 2001.
(英)Heywood Andrew, Political Ideologies: An Introduction, New York: Palgrave Macmillan, 2012.
(美)Gurr Ted Robert, why men rebel,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70.
(美)Merton Robert K., Social theory and Social Structure, New Yo-rk: The Free Press, 1968.
(美)Tilly Charles, from Mobilization to Revolution, New York: Mc-Graw-Hill, 1978.
(美)Wittfogel Karl A. and Feng, Chia-Sheng, History of Chinese Society: Liao(907-1125), Philadelphia: The American Philosophical Society, 1949.
Hsiao, Kung-Chuan, Rural China-Imperial Control in the Nineteenth Century, Seattle: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1960.
Chan, Hok-lam, Legitimation in Imperial China: Discussions under the Jurchen-Chin Dynasty(1115-1234), Seattle: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Press, 1984.

(四)中文論文(不含翻譯作品)
大同市博物館,〈大同金代閻德源墓發掘簡報〉,《文物》1978年第4期,頁1-13。
于光度,〈金王朝內亂綜論〉,《北京文物與考古》第2輯,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1991年2月,頁158-187。
王止峻,〈金主亮之淫殺與南侵〉,《醒獅》11卷3期,民國62年3月,頁12-13。
王宏志,〈金世宗與「隆興和議」〉,收錄於《遼金史論集》第二輯,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1987年7月1版1刷,頁262-277。
王明蓀,〈金初的功臣集團及其對金宋關係的影響〉,收錄於氏著,《遼金元史論文稿》,臺北縣,槐下書肆,2005年12月1版1刷,頁93-119。new window
王明蓀,〈論金代之行臺尚書省〉,收錄於氏著,《遼金元史論文稿》,臺北縣,槐下書肆,2005年12月1版1刷,頁121-152。
王明蓀,〈宋元時期的分裂、統一與正統〉,收錄於氏著,《遼金元史論文稿》,臺北縣,槐下書肆,2005年12月1版1刷,頁395-408。new window
王明蓀,〈金修國史及《金史》源流〉,收錄於氏著,《遼金元史學與思想論稿》,臺北縣,花木蘭文化出版社,2009年3月1版,頁25-49。new window
王明蓀,〈南宋及金朝的「中國」觀〉,收錄於《第三屆海峽兩岸「宋代社會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13年12月1版1刷,頁8-24。
王忠雄,〈慶元黨禁與開禧北伐〉,《中學歷史教學參考》1996年04期,頁4-6。
王國維,〈南宋人所傳蒙古史料考〉,收錄於氏著,《觀堂集林》,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1月1版2刷,卷15,頁461-476。
王曾瑜,〈南宋對金第二次戰爭的重要戰役述評〉,收錄於北京大學中國中古史研究中心編,《紀念陳寅恪先生誔辰百年學術討論集》,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9年12月1版1刷,頁315-332。
王菱菱、李浩楠,〈金朝河北地區抗蒙水寨山寨考〉,《河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38卷第1期,2013年1月,頁22-27。
王德朋,〈漢族士人與金末抗蒙鬥爭〉,《東岳論叢》第27卷第4期,2006年8月,頁135-139。
王學典,〈意識形態與歷史:近50年來農戰史研究之檢討〉,《史學月刊》2005年07期,頁12-15。
王頲,〈蒙古國軍萬戶問題管見〉,收錄於《元史論叢》第4輯,北京,中華書局,1992年2月1版1刷,頁59-70。
王頲,〈興定反鎮─金末封建與九公起滅本末〉,收錄於氏著,《西域南海史地探索》,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0年9月1版1刷,頁1-16。
王頲,〈牝雞司晨─蒙古女行省楊妙真生平考〉,收錄於氏著,《西域南海史地探索》,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0年9月1版1刷,頁17-32。
田廣林,〈關於宋金戰爭性質的幾點看法〉,《昭烏達蒙族師專學報》1984年第2期,頁71-74、78。
冉守祖,〈金代北方各族人民的反抗鬥爭〉,《河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7年第4期,頁21-26。
朱清擇、李鵬貴,〈從蒙金戰爭看成吉思汗的戰略戰術〉,《民族研究》1984年06期,頁11-20。
朱莉麗,〈李全形象及其在《牡丹亭》中的作用〉,《邊疆經濟與文化》2010年第4期,頁119-121。
任崇岳,〈隆興和議新論〉,《中州學刊》1991年01期,頁118-123。
吳泰,〈試論金代各族農牧民的反抗鬥爭〉,《中國農民戰爭史論叢》第三輯,開封,河南人民出版社,1981年,頁368-387。
吳雪濤,〈略論辛棄疾的一桩公案─兼及韓侂冑與開禧北伐〉,《河北師範大學學報》1982年01期,頁32-40。
吳劍華,〈金代通貨膨脹略論〉,《安慶師範學院學報》,1989年第4期,頁30-45、56。
李天鳴,〈隆興元年的宋金宿州之役〉,收錄於鄧小南、楊果、羅家祥主編,《宋史研究論文集》,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2011年6月1版1刷,頁278-303。
李天鳴,〈嘉定十五年至寶慶三年的宋金戰事〉,收錄於《第三屆海峽兩岸「宋代社會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13年12月1版1刷,頁78-96。
李天鳴,〈嘉定十三年宋夏聯合進攻金國之役〉,《吳天墀先生百年誔辰紀念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13年11月1版1刷,頁418-431。
李立功,〈慶元黨禁與開禧北伐〉,《攀枝花大學學報》1998年04期,頁32-33。
李迎春,〈金末元初漢人地主武裝初探─以今山東、河北地區為例〉,《渤海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年第5期,頁104-108、158。
李迎春、張軍麗,〈論蒙金征戰之際北方地區的漢人武裝崛起〉,《渤海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2年第6期,頁105-108。
李則芬,〈元太宗窩闊台滅金經過〉,《戰史匯刊》第3期,民國60年7月,頁135-161。
李春圃、何林陶,〈關於李全的評價問題〉,《歷史教學》1955年6期,頁23-27。
李浩楠,〈試論金朝河東地區山寨抗蒙作戰〉,《內蒙古社會科學(漢文版)》第34卷第2期,2013年3月,頁46-49。
李傳印,〈辛棄疾與開禧北伐〉,《安慶師院社會科學學報》1996年01期,頁38-43。
李傳印,〈韓侂冑與開禧北伐〉,《安慶師範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0年04期,頁55-60、64。
李蔚,〈試論宋金戰爭的幾個問題〉,《甘肅社會科學》1980年第3期,頁52-57、80。
李德清,〈評開禧北伐三說〉,《華東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7年第1期,頁17-23。
宋德金,〈正統觀與金代文化〉,收錄於氏著,《遼金論稿》,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05年8月1版1刷,頁178-197。
何天明,〈試論蒙古滅金的歷史原因和根本目的〉,《黑龍江民族叢刊》1991年第3期,頁85-89。
何平立,〈蒙金戰爭略論〉,《軍事歷史研究》1994年第2期,頁118-125。
林美莉,〈宋金元之交的地方豪強與政權轉移之關係(上)〉,《大陸雜誌》第75卷第3期,民國76年9月,頁19-27。
林美莉,〈宋金元之交的地方豪強與政權轉移之關係(下)〉,《大陸雜誌》第75卷第4期,民國76年10月,頁19-29。
屈小強,〈紅襖軍領袖李全的悲劇〉,《文史雜誌》1990年01期,頁24-26。
到何之,〈關於金末元初的漢人地主武裝問題〉,《內蒙古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1978年1期,頁11-31。
尚重濂,〈兩宋之際民眾抗敵史研究〉,《新亞學報》第5卷第2期,民國52年8月,頁149-238。
孟祥才,〈利益考量下的悲劇─評李全、楊妙真〉,《淮陰師範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35卷,2013年5月,頁360-365、392。
孟廣耀,〈金朝對奚族的基本政策〉,收錄於《遼金史論集》第四輯,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1989年4月1版1刷,頁297-311。
武玉環,〈論金朝的防災救災思想〉,《史學集刊》2010年第3期,頁35-39、106。
武玉環,〈金代的防災救難措施述論〉,《吉林大學社會科學學報》第50卷第4期,2010年7月,頁64-71、160。
武玉環,〈金代自然災害的時空分布特徵與基本規律〉,《史學月刊》2010年第8期,頁90-101。
武玉環,〈論金代自然災害及其對策〉,《社會科學戰線》2010年第11期,頁95-100。
武玉環,〈金代的鄉里村寨考述〉,《中國邊疆史地研究》第2 3卷第3期,2013年9月,頁103-113。
周峰,〈論金海陵王完顏亮時期的人民起義〉,《哈爾濱學院學報》第23卷第9期,2002年9月,頁102-108。
范立舟,〈彌勒信仰與宋元白蓮教〉,《中山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年第3期,頁98-124。
范壽琨,〈宋金戰爭中配合正面戰場的人民抗金鬥爭〉,《學術研究叢刊》1992年第3期,頁105-111。
范樹梁、賈祥恩,〈金代民族政策評析〉,《內蒙古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6年02期,頁48-57。
姚從吾,〈金世宗對於中原漢化與女真舊俗的態度〉,收錄於氏著,《東北史論叢》,臺北,正中書局,民國65年6月臺四版,下冊,頁118-174。new window
姚從吾,〈忽必烈平宋以後的南人問題〉,收錄於氏著,《姚從吾全集》,第七集,《遼金元史論文(下)》,臺北,正中書局,民國71年4月臺初版,頁1-86。
胡小鵬,〈窩闊台汗己丑年漢軍萬戶蕭札剌考辨─兼論金元之際的漢地七萬戶〉,《西北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第38卷第6期,2001年11月,頁36-42。
胡保峰,〈略論金都南遷後金朝形勢與宋金關係〉,《漯河職業技術學院學報(綜合版)》第2卷第4期,2003年12月,頁61-63。
俞暉、俞兆鵬,〈南宋統治者處置李全問題的錯誤及其原因〉,《江漢論壇》2012年4月,頁121-126。
徐秉愉,〈金世宗時期女真民族的危機─金世宗女真政策的背景〉,《漢學研究》第19卷第2期,民國90年12月,頁249-279。new window
徐德龍,〈試論十二至十三世紀初中國北方各族人民反金鬥爭的性質〉,《咸寧師專學報》第19卷第1期,1999年2月,頁63-67。
袁冀,〈金元之際江北之人民生活〉,收錄於氏著,《元史研究論集》,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2006年初版1刷,頁44-68。new window
陶晉生,〈金代的政治結構〉,《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41本第4分,民國58年12月,頁579-593。new window
陶晉生,〈金代的政治衝突〉,《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43本第1分,民國60年6月,頁135-161。new window
陶晉生,〈金代中期的女真本土化運動〉,收錄於氏著,《邊疆史研究集─宋金時期》,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民國75年11月2版,頁50-63。new window
陶晉生,〈金元之際女真與漢人通婚之研究〉,收錄於氏著,《邊疆史研究集─宋金時期》,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民國75年11月2版,頁77-86。
陶晉生,〈金代女真統治中原對於中國政治制度的影響〉,收錄於氏著,《邊疆史研究集─宋金時期》,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民國75年11月2版,頁111-126。new window
陶晉生,〈民國以來遼金史研究的回顧〉,收錄於氏著,《宋遼金史論叢》,臺北市,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13年11月初版,頁35-62。new window
陶晉生,〈遼金兩代對傳統中國文化的影響〉,收錄於氏著,《宋遼金史論叢》,臺北市,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13年11月初版,頁397-416。new window
陶晉生,〈金代政權合法地位的建立〉,收錄於氏著,《宋遼金史論叢》,臺北市,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13年11月初版,頁439-454。new window
陶晉生,〈金代的中國知識分子〉,收錄於氏著,《宋遼金史論叢》,臺北市,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13年11月初版,頁455-478。new window
孫克寬,〈蒙古初期之軍略與金之崩潰〉,收錄於氏著《元代漢文化之活動》,臺北,臺灣中華書局,民國57年9月初版,頁1-84。
孫克寬,〈金將武仙本末考〉,收錄於氏著《元代漢文化之活動》,臺北,臺灣中華書局,民國57年9月初版,84-107。new window
孫克寬,〈元代漢軍人物表〉,收錄於氏著《元代漢文化之活動》,臺北,臺灣中華書局,民國57年9月初版,頁249。
孫克寬,〈元代漢軍三世家考〉,收錄於氏著《元代漢文化之活動》,臺北,臺灣中華書局,民國57年9月初版,250-330。
孫克寬,〈南宋金元間的山東忠義軍與李全〉,收錄於氏著,《蒙古漢軍與漢文化研究》,臺中,私立東海大學,民國59年7月再版,頁11-43。
孫克寬,〈元初李璮事變的分析〉,收錄於氏著,《蒙古漢軍與漢文化研究》,臺中,私立東海大學,民國59年7月再版,頁44-65。
孫業耀、謝剛,〈論李全降蒙的原因〉,《安徽史學》1997年04期,頁29-32。
唐長孺、李涵,〈金元之際漢地七萬戶〉,《文史》第11輯,1981年,頁123-150。
唐長孺,〈北朝彌勒信仰及其衰落〉,收錄於氏著,《魏晉南北朝史論拾遺》,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5月1版1刷,頁196-207。
唐長孺,〈貞祐南遷後的河北砦寨與九公分封〉,收錄於氏著,《山居存稿》,北京,中華書局,1989年7月1版1刷,頁494-523。
陳昭揚,〈金代漢族士人的地域分佈─以政治參與為中心的考察〉,《漢學研究》第26卷第1期,民國97年3月,頁103-135。new window
陳昭揚,〈金代的杖、刑杖具與用杖規範〉,收錄於臺師大歷史系、中國法制史學會、唐律研討讀會主編,《新史料‧新觀點‧新視角:天聖令論集(下)》,臺北,元照出版有限公司,2011年1月初版1刷,頁73-93。
陳高華,〈大蒙古國時期的東平嚴氏〉,收錄於氏著,《元史研究新論》,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5年6月1版1刷,頁304-336。
陳智超,〈金末宋末抗蒙(元)義軍的比較〉,收錄於氏著,《陳智超自選集》,合肥,安徽大學出版社,2003年10月1版1刷,頁412-428。
陳鳴鐘,〈略論金主亮南侵〉,《新史學通訊》1956年12期,頁15-18。
陳學霖,〈「大金」國號之起源及其釋義〉,收錄於氏著,《金宋史論叢》,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2003年,頁1-32。
陳學霖,〈樓鑰使金所見之華北城鎮─《北行日錄》史料舉隅〉,收錄於氏著,《金宋史論叢》,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2003年,頁199-240。
張中政,〈漢兒、簽軍與金朝的民族等級〉,《社會科學輯刊》1983年第3期,頁99-102。
張其凡、惠冬,〈金朝「南人」胡化考略〉,《史學集刊》2009年第4期,頁47-52。
張建彬,〈大蒙古國時期的濟南張氏〉,《山東師範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5年第5期,頁84-87。
張家駒,〈靖康之亂與北方人口的南遷〉,《文史雜誌》第2卷第3期,民國31年3月,頁21-28。
張博泉,〈金宋和戰史論〉,《史學集刊》1984年第2期,頁9-19。
張博泉,〈遼東行部志注釋‧序〉,收錄於(金)王寂著,張博泉注釋,《遼東行部志》,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984年12月1版1刷,頁1-3。
張博泉,〈金代黃河流域農業生產的恢復、發展與租佃關係〉,收錄於張博泉等著,《金史論稿》第二卷,長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2年2月1版1刷,頁243-258。
張嘉友,〈寧宗前期的宋金關係述評〉,《西南科技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24卷第3期,2007年6月,頁48-53。
張繼定,〈王居安與開禧北伐─兼論王居安對韓侂冑的鬥爭〉,《晉陽學刊》1999年06期,頁69-74。
曹文瀚,〈金末防秋初探〉,《華岡史學》第2期,民國103年12月,頁109-135。
都興智,〈金代的科舉制度〉,收錄於張博泉等著,《金史論稿》第二卷,長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2年2月1版1刷,頁384-430。
都興智,〈論金宣宗「九公封建」〉,《北方文物》2009年01期,頁70-74。
都興智,〈金代科舉制度的特點〉,收錄於氏著,《遼金史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12月1版1刷,頁76-77。
都興智,〈金哀宗略論〉,收錄於氏著,《遼金史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12月1版1刷,頁309。
符海朝,〈試析金末元初漢人世侯的人格特質─以張柔、張弘範父子作為個案〉,《內蒙古社會科學(漢文版)》2004年3月,頁21-24。
梁庚堯,〈南宋的市鎮〉,收錄於氏著,《宋代社會經濟史論集(下)》,臺北,允晨文化實業股份有限公司,民國86年4月初版,頁14-87。new window
華山,〈從采石之戰到隆興和議〉,收錄於氏著,《宋史論集》,濟南,齊魯書社,1982年11月1版1刷,頁221-234。
華山,〈南宋和金朝中葉的政情和開禧北伐之役〉,收錄於氏著,《宋史論集》,濟南,齊魯書社,1982年11月1版1刷,頁235-255。
華山,〈金世宗一代的政治和漢族人民起義問題〉,收錄於氏著,《宋史論集》,濟南,齊魯書社,1982年11月1版1刷,頁316-327。
閆興潘,〈論金代的「諸色人」─金代民族歧視制度化趨勢及其影響」,《山西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第39卷第4期,2012年7月,頁62-66。
郭丁,〈淺論李全、楊妙真起義〉,《重慶科技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年第16期,頁121-123。
郭瑞鵬,〈金世宗大定年中亂民獨多原因之探〉,《蘭州工業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12年8月,頁75-79。
靳華,〈嘉定議和後的宋金關係〉,《北方論叢》2002年第6期,頁67-70。
黃金東,〈金章宗時期貨幣制度改革失敗原因探析〉,《史學集刊》,2011年第4期,頁114-120。
黃時鑒,〈關於漢軍萬戶設置的若干問題〉,收錄於《元史論叢》第2輯,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4月1版1刷,頁43-51。
黃現璠原稿、陶希聖增補,〈北宋亡後北方的義軍〉,《食貨》第3卷第5期,民國25年2月,頁31-42。
黃寬重,〈宋代變亂研究的檢討〉,收錄於氏著,《南宋軍政與文獻探索》,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民國79年7月台一版,頁225-262。
黃寬重,〈民間自衛武力〉,收錄於氏著,《南宋地方武力─地方軍民間自衛武力的探討》,民國91年3月初版1刷,頁143-144。
黃寬重,〈經濟利益與政治抉擇─宋、金、蒙政局變動下的李全、李璮父子〉,收錄於氏著,《南宋地方武力─地方軍民間自衛武力的探討》,民國91年3月初版1刷,頁275-306。
黃寬重,〈從和戰到南北人〉,收錄於氏著,《史事、文獻與人物─宋史研究論文集》,臺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3年9月初版1刷,頁3-26。new window
黃寬重,〈賈涉事功述評─以南宋中期淮東防務為中心〉,收錄於氏著,《史事、文獻與人物─宋史研究論文集》,臺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3年9月初版1刷,頁27-52。new window
黃寬重,〈縣邑職役─宋代弓手體系的沿革考察〉,收錄於氏著,《政策‧對策:宋代政治史探索》,臺北,中央研究院、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12年5月初版,頁67-85。new window
黃寬重,〈近民作縣─基層社會的權力結構與運作〉,收錄於氏著,《政策‧對策:宋代政治史探索》,臺北,中央研究院、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12年5月初版,頁87-118。new window
喬幼梅,〈論女真統治者民族政策的演變〉,《文史哲》2008年02期,頁93-103。
彭振國,〈金元人對漢族待遇之比較〉,《河南大學學報》1卷1期,1934年3月,頁231-246、248。
湯梓順,〈論開禧北伐〉,《營口師專學報(哲社版)》1998年第3、4期,頁36-43。
楊宇勛,〈從自殺殉國來看各族官員對金朝的認同感〉,收錄於汪榮祖、林冠群編,《民族認同與文化交融》,嘉義,國立中正大學臺灣人文研究中心,民國95年,頁71-118。
楊培桂,〈金宋采石之戰研究〉,《臺北商專學報》第1期,民國62年1月,頁317-342。
賈祥恩,〈試論金代的民族政策〉,收錄於《遼金史論集》第八輯,長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4年12月1版1刷,頁265-278。
趙文坦,〈金元之際漢人世侯的興起與政治動向〉,《南開學報》2000年第6期,頁53-60。
趙文坦,〈蒙古國漢人世侯轄區社會經濟考察〉,《蒙古史研究》第6輯,2000年,頁43-48。
趙文坦,〈《元史‧劉黑馬傳》「七萬戶」蠡測〉,《歷史研究》2000年06期,頁26-32、190。
趙文坦,〈關於金末山東淮海紅襖軍的若干問題〉,《齊魯學刊》2011年第1期,頁50-53。
趙永春,〈試論金人的「中國觀」〉,《中國邊疆史地研究》第19卷第4期,2009年12月,頁1-12。
趙冬暉,〈金代科舉制度研究〉,收錄於《遼金史論集》第四輯,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1989年4月1版1刷,頁212-235。
趙甫秦,〈北宋「開禧北伐」前後事〉,《深交所》2007年08期,頁111-119。
趙琦,〈大蒙古國時期的河北世侯與士人─兼論這一時期漢文化的遭際〉,收錄於《元史論叢》第9輯,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2004年7月1版1刷,頁49-61。
趙儷生,〈南宋金元之際山東、淮海地區中的紅襖忠義軍〉,收錄於氏著,《趙儷生文集》,蘭州,蘭州大學出版社2002年4月1版1刷,第1卷,頁211-224。
趙儷生,〈紅襖軍史事補記〉,收錄於氏著,《趙儷生文集》,蘭州,蘭州大學出版社2002年4月1版1刷,第1卷,頁387-392。
熊燕軍,〈南宋中晚期江淮戰區的空間調整與李全之亂〉,《韓山師範學院學報》第34卷第2期,2013年4月,頁50-56。
鄭傳斌,〈試論金世宗對待漢族文化的態度─世宗「民族偏見」辨〉,《河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36卷第2期,1996年3月,頁73-76。
臧知非,〈制度設計與農民歷史命運─農民戰爭史研究視角問題瑣議〉,《史學月刊》2005年07期,頁16-20。
劉子健,〈背海立國與半壁山河的長期穩定〉,收錄於氏著,《兩宋史研究彙編》,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民國76年11月,頁21-40。new window
劉春霞,〈開禧北伐中的陸游及其與韓侂冑之關係論略〉,《西華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年03期,頁22-26。
劉浦江,〈金朝的民族政策與民族歧視〉,收錄於氏著,《遼金史論》,瀋陽,遼寧大學出版社,1999年5月1版1刷,頁58-86。
劉浦江,〈金代戶口研究〉,收錄於氏著,《遼金史論》,瀋陽,遼寧大學出版社,1999年5月1版1刷,頁154-176。
劉浦江,〈金代猛安謀克人口狀況研究〉,收錄於氏著,《遼金史論》,瀋陽,遼寧大學出版社,1999年5月1版1刷,頁177-194。
劉浦江,〈金代戶籍制度芻論〉,收錄於氏著,《遼金史論》,瀋陽,遼寧大學出版社,1999年5月1版1刷,頁195-214。
劉浦江,〈金代土地問題的一個側面─女真人與漢人的土地爭端〉,收錄於氏著,《遼金史論》,瀋陽,遼寧大學出版社,1999年5月1版1刷,頁215-241。
劉浦江,〈金代「通檢推排」探微〉,收錄於氏著,《遼金史論》,瀋陽,遼寧大學出版社,1999年5月1版1刷,頁242-259
劉浦江,〈再論《大金國志》的真偽兼評《大金國志校証》〉,收錄於氏著,《遼金史論》,瀋陽,遼寧大學出版社,1999年5月1版1刷,頁335-356。
劉浦江,〈德運之爭與遼金王朝的正統性問題〉,劉浦江,《松漠之間─遼金契丹女真史研究》,北京,中華書局,2008年7月1版1刷,頁1-26。
劉肅勇,〈金世宗對烏底改族的政策〉,《黑河學刊》1988年04期,頁66、84-86。
劉肅勇、王曉莉,〈論完顏亮南征伐宋的戰爭〉,《求是學刊》1987年第5期,頁83-88。
鄧廣銘,〈影印《三朝北盟會編》序〉,收錄於(宋)徐夢莘,《三朝北盟會編》,250卷,光緒三十四年許涵度校刻本,上海,上海世紀出版股份有限公司、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6月2版1刷。
鄧廣銘,〈再論《大金國志》和《金人南遷錄》的真偽問題─與崔文印君商榷〉,收錄於氏著,《鄧廣銘治史叢稿》,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年6月2版1刷,頁311-318。
鄧廣銘,〈「黃龍痛飲」考釋〉,收錄於氏著,《鄧廣銘治史叢稿》,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年6月2版1刷,頁467-475。
蔡東洲,〈金都遷汴與金朝存亡〉,《貴州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5年第1期,頁16-18。
蔡美彪,〈乣與乣軍〉,收錄於氏著,《遼金元史十五講》,北京,中華書局,2011年7月1版1刷,頁138-168。
錢君曄,〈試論紅襖軍起義〉,收錄於《遼金史論文集》,瀋陽,遼寧人民出版社,1985年8月1版1刷,頁501-524。
閻忠、戴鴻義,〈試論蒙金戰爭的歷史作用和地位〉,《博物館研究》1991年2期,頁38-42。
鮑音,〈論蒙金戰爭的性質及其歷史作用〉,《昭烏達蒙族師範學報(漢文哲學社會科學版)》第14卷第2、3期,1993年10月,頁10、11-18。
韓茂莉,〈論金代猛安、謀克入遷中原與中原農業生產〉,《中國經濟史研究》2000年第2期,頁124-132。
韓隆福,〈論韓侂冑與開禧北伐〉,《常德師範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1999年第5期,頁42-46。
蕭啟慶,〈中國近世前期南北發展的岐異與統合─以南宋金元時期的經濟社會文化為中心〉,《臺灣師大歷史學報》第36期,2006年12月,頁1-30。new window
謝興堯,〈南宋時之忠義軍與水滸傳〉,《越風》第6期,民國25年1月,頁7-10。
瞿大風,〈金元之際山西的漢人世侯〉,《蒙古學信息》1999年第2期,頁1-6。
瞿大風,〈金朝在山西的抗蒙布署〉,《內蒙古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第32卷第2期,2000年3月,頁37-40。
瞿大風,〈金朝對山西地方武裝首領的起用及其終結〉,《內蒙古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0年9月,頁46-49。
聶樹鋒、王秀瓏,〈史氏家族在真定─金元之交的漢人世侯剖析〉,《石家莊師範專科學校學報》2000年9月,頁61-67。

(五)日文論文
(日)三上次男,〈金代中期におけろ猛安謀克戶〉,收錄於氏著,《金代政治社會の研究》,東京,中央公論美術,昭和48年3月,頁196-232。
(日)三上次男,〈金代中期に於ける女真文化の作興運動〉,收錄於氏著,《金代政治社會の研究》,東京,中央公論美術,昭和48年3月,頁233-267。
(日)三上次男,〈金朝に於ける漢人の改俗問題について〉,收錄於氏著,《金代政治社會の研究》,東京,中央公論美術,昭和48年3月,頁370-401。
(日)三上次男,〈金の科舉制度とその政治的側面〉,收錄於氏著,《金代政治社會の研究》,東京,中央公論美術,昭和48年3月,頁268-320。
(日)三上次男,〈金朝前期における漢人統治政策〉,收錄於氏著,《金代政治社會の研究》,東京,中央公論美術,昭和48年,頁321-369。
(日)三上次男,〈金朝における漢人の改俗問題について─金朝の漢人支配に關する一考察〉,收錄於氏著,《金代政治社會の研究》,東京,中央公論美術,昭和48年,頁370-401。
(日)三上次男,〈金の世宗と漢人統治〉,收錄於氏著,《金代政治社會の研究》,東京,中央公論美術,昭和48年,頁402-423。
(日)大島立子,〈金末紅襖軍について〉,《明代史研究》1號,1974年3月,頁33-46。
(日)井ノ崎隆興,〈蒙古朝治下における漢人世侯―河朔地区と山東地区の二つの型〉,《史林》,第36卷第7號,1954年10月,頁27-48。
(日)田村實造,〈中国征服王朝について〉,收錄於氏著,《中國征服王朝の研究(中)》,京都,東洋史研究會,昭和46年3月1版,頁625-641。
(日)外山軍治,〈金朝治下の契丹人〉,收錄於氏著,《金朝史研究》,京都,東洋史研究會,昭和39年10月,頁66-122。
(日)外山軍治,〈金朝治下の渤海人〉,收錄於氏著《金朝史研究》,京都,東洋史研究會,昭和39年10月,頁123-152。
(日)外山軍治,〈金章宗時代に於ける北方經略と宋との交戰(前篇)〉,收錄於氏著,《金朝史研究》,京都,東洋史研究會,昭和39年10月,頁473-524。
(日)外山軍治,〈金章宗時代に於ける北方經略と宋との交戰(後篇)〉,收錄於氏著,《金朝史研究》,京都,東洋史研究會,昭和39年10月,頁525-564。
(日)池內功,〈李全論—南宋・金・モンゴル交戦期における一民衆叛乱指導者の軌跡〉,《社會文化史學》第14號,昭和52年7月,頁29-48。
(日)池內功,〈金末義軍制度の考察〉,《社會文化史學》第16號,昭和53年12月,頁34-44。
(日)池內功,〈史氏一族とモンゴルの金国経略〉,收錄於中嶋敏先生古稀記念事業會,《中嶋敏先生古稀記念論集》,東京,汲古書院,1980年12月,頁481-511。
(日)西尾賢隆,〈金末元初における契丹人の動向〉,《花園大學研究紀要》第8號,昭和52年3月,頁65-94。
(日)牧野修二,〈金末元初における士人の轉變〉,收錄於(日)藤野彪、(日)牧野修二,《元朝史論集》,東京,汲古書院,平成24年10月,頁636-681。
(日)牧野修二,〈チンギス汗の金国侵攻〉,收錄於(日)藤野彪、(日)牧野修二,《元朝史論集》,東京,汲古書院,平成24年10月,頁805-1111。
(日)原口仁,〈金國正隆末征南軍の動員總數について〉,《東洋史學》21號,昭和34年6月,頁17-26。
(日)野上俊靜,〈金朝の漢民族統御策私見〉,《大谷學報》第12卷第2號,昭和6年3月,頁63-95。
(日)箭內亙,〈元朝社會の三階級〉,收錄於氏著,《蒙古史研究》,東京,刀江書院,昭和41年2月復刻版,頁263-360。

(六)日文以外外文論文(含翻譯作品)
(美)Bol Peter K., “Seeking Common Ground: Han Literati under Jurch-en Rule”, Harvard Journal of Asiatic Studies 47:2(1987), pp.461-538.
(美)Blumer H., "Social Unrest and Collective Protest", studies in symbolic interaction 1(1978), pp1-54.
(美)Simonton, D.K., “Sociocultural Context of Individual Creativity: A-transhistorical Time-Series Analysi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32:6(1975), pp1119-1133.
(西德)福赫伯(Herbert Fanke)著,黃時鑒譯,〈關於金史的兩篇講稿〉,《中國史研究動態》1981年12月,頁15-24。

(七)博士論文
李浩楠,〈金末義軍與晚金軍事研究〉,保定,河北大學博士論文,2013年5月,181頁。
金寶麗,〈蒙古滅金史事研究〉,北京,中央民族大學博士論文,2011年3月,150頁。
陳昭揚,〈征服王朝下的士人─金代漢族士人的政治、社會、文化論析〉,新竹,清華大學博士論文,民國96年6月,285頁。new window
陳德洋,〈金朝中原鄉村社會控制研究〉,長春,吉林大學博士論文,2010年6月,234頁。
楊清華,〈金朝行省制度研究〉,長春,吉林大學博士論文,2009年4月,172頁。

(八)碩士論文
王久宇,〈論金世宗的女真為本政策及其評價〉,長春,東北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7年6月,28頁。
王旺祥,〈元代漢人世侯初步研究〉,蘭州,西北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6年5月,115頁。
王觀,〈金熙宗的民族思想與民族政策研究〉,長春,吉林大學碩士論文,2009年4月,35頁。
李玉君,〈金完顏亮時期的民族政策研究〉,長春,吉林大學碩士論文,2007年4月,57頁。
李迎春,〈金元鼎革之際漢人武裝研究─以今山東、河北地區為例〉,錦州,渤海大學碩士論位論文,2013年6月,28頁。
李浩楠,〈金末義軍與晚金政治衝突〉,保定,河北大學碩士論文,2010年5月,75頁。
李學會,〈金世宗對契丹政策的調整及其社會影響〉,長春,吉林大學碩士論文,2006年10月,55頁。
呂洪偉,〈金末金宋關係相關問題探討〉,大連,遼寧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6年5月,21頁。
徐承炎,〈南宋經營中原研究〉,開封,河南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3年5月,67頁。
孫建權,〈金末對外戰爭研究〉,合肥,安徽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0年5月,57頁。
張哲,〈金末漢人地主武裝人物武仙研究〉,長春,吉林大學碩士論文,2008年4月,47頁。
曹文瀚,〈宋金時期山東地區的社會與文化〉,臺北,中國文化大學碩士論文,民國100年6月,249頁。
曾偉明,〈蒙古帝國戰略與戰術之應用與革新(1189-1234):以蒙古統一及對金征戰為中心〉,臺中,中興大學碩士論文,民國99年,233頁。
彭朝陽,〈偽齊政權述論〉,成都,四川大學碩士論文,2003年4月,46頁。
彭鋒,〈李全亂亡事件再研究〉,上海,上海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13年4月,101頁。
董雲飛,〈蒙元前期漢軍萬戶研究〉,蘭州,西北師範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3年5月,68頁。
臧穎,〈論金朝對女真族的政策及影響〉,長春,東北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9年6月,35頁。
韓桂榮,〈金元之際山東世侯嚴實〉,濟南,山東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8年4月,65頁。
戴香,〈略論蒙金戰爭及性質與作用〉,濟南,山東大學碩士論文,2008年10月,59頁。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