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日治前期(1895-1919)的臺灣本土語言教學、教材之硏究
作者:市川春樹
作者(外文):Ichikawa, Haruki
校院名稱: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系所名稱:台灣語文學系
指導教授:賀安娟
羅濟立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18
主題關鍵詞:臺灣閩南語(臺灣語)臺灣客家語(廣東語)臺灣南島語(蕃語)臺灣本土語言教學語言教材臺灣語假名Taiwanese Southern Min (Taiwango)Hakka languages (kwantongo)Formosan languages (Bango)Teaching and learning of Taiwanese native languagesLanguage teaching materialsTaiwanese Kana phonetic system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1)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1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4
本研究探討日本時代日本人按怎研究、教學臺灣本土語言,特別重視hia--ê教材有啥物款的特色。日本時代是按1895年6月17到1945年10月25,有51冬久。本文以彼前半期的時間做研究對象,也就是對樺山資紀總督的始政宣言(1895)到臺灣教育令宣布(1919),大約是24冬。
當時的臺灣本土語言大約分臺灣閩南語(臺灣語)、臺灣客家語(廣東語)、臺灣南島語(蕃語),這寡語言的教學、教材的發展攏無仝。為著舞清楚這个問題需要對伊的源頭講起,譬論講臺灣語研究分析是繼承佇廈門佮臺灣島的傳教士進行的語言研究,臺灣客家語教材的起源是對臺灣閩南語教材的翻譯開始,臺灣南島語研究無前人研究,是對殖產局相關人士抑是撫墾署員的調查開始。因為上初期各个語言研究和教材的關係互相密切,所以概括閩南語、客家語、南島語攏歸納為臺灣本土語言,做伙討論也不止仔妥當。
本文以有出版的教材做主要資料,koh加上當時有關語言教授法的雜誌論文、報紙記事、總督府檔案等史料做補充資料,查明教育的進展,koh照語言教育史的方法分做黎明期(1895-1898)、發展期(1898-1907)、確立期(1907-1919);敘述臺灣語カナ音標系統的創造以及普及,私立、官立教育機關籌辦,伊的課程規劃佮教學活動。本文看重教材類型以及綴時代的變遷,提倡分類臨時教材、翻譯教材、對譯教材、情景教程教材、發音學習教材、辭典、習題集7个類型。
本文回顧按內地人的臺灣本土語言學習、教學、研究的歷史,仝時做規劃將來對外地人士的臺灣本土語言教學、學習的發展。
This study explores how Japanese mainlanders studied and taught Taiwanese native languages during the Japanese Colonial Period in Taiwan, especially with a focus 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eaching materials. Taiwan had been occupied by the Japanese for 51 years, from June 17, 1895 to October 25, 1945. This thesis pays attention to the first 24 years of the period, namely from the declaration of the start of administration by General Kabayama Sukenori in 1895 to the proclamation of Taiwanese Education Order in 1919.
During that time, native languages in Taiwan included Taiwanese southern Min (Taiwango), Hakka languages (Kwantongo), and several Formosan languages (Bango). Since the teaching methods and materials of these languages were quite different, we need to investigate into their origins in order to clarify the development of language teaching in each language. For example, researches and analyses on Taiwanese southern Min followed the earlier linguistic researches conducted by missionaries in Taiwan and Amoy. Hakka language textbooks were originally translated from the example of southern Min textbooks. Researches on Formosan languages began with the social investigation work of Bureau of Colonial Industry Development and Bureau of Pacification and Exploitation since there had been almost no previous study by then.
In an effort to outline the development of language studies and teaching, this thesis mainly focuses on published teaching materials, together with supplementary materials such as historical data in bulletins, newspapers and the archives of Government of Formosa (Taiwan Sotokufu) in respect of language teaching issues at that time. Furthermore, it explores the creation and popularization of Taiwanese Kana phonetic system, the establishment of both private and public educational organizations, as well as their curriculum planning and teaching activities. In light of this, the educational history of Taiwanese native languages can be divided into the initiative period (1895-1898), the period of development (1898-1907), and the period of establishment (1907-1919). Moreover, this thesis put emphasis on the types and development of teaching materials, which could be divided into 7 categories: temporary materials, translation, parallel texts, scenario texts, pronunciation textbooks, dictionaries, and workbooks.
This thesis reviews the history in which Japanese Mainlanders (Naichijin) studied and taught Taiwanese native languages, with a hope to facilitate the teaching and learning methods of the language for foreigners in the future.
參考文獻
(Ⅰ) 華文、臺文部份
丁邦新(1970),《臺灣語言源流》,臺中:台灣省政府新聞處。
中村孝志(1997;2002),《荷蘭時代臺灣硏究》,臺北:稻鄕。
尤侗(1900),《明史外國傳》,臺北:台灣學生書局。
王育德(2002),《閩音系研究》,臺北:前衛。
王育德(2002),《台灣語研究卷》,臺北:前衛。new window
王森田(2010),《日治時代日本人學習台灣語的困境》,新北:花木蘭文化。new window
古國順、其他八人(2007),《臺灣客語概論》,臺北:五南。new window
市川春樹(2013),〈日治最初期臺灣福佬話教材編纂之相關考察:日本人對臺灣福佬話的認知與概念〉。《臺灣學誌》8,頁29-58,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灣語文學系。new window
市川春樹(2014),〈殖民地語言政策與日語教育裡的當地語言習得現 象―以伊澤修二在臺之語言教育為例〉,第八屆台灣師大暨國北教大台文系所研究生論文發表會,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文學院會議室。
市川春樹(2014),〈東洋協會專門學校之臺灣語教育研究──以柯秋潔(1872-1945)教授法及其教學活動為討論核心〉,《靜宜中文學報》6,頁29-62,靜宜大學中國文學系。new window
市川春樹(2015),〈自傳教語言學至殖民語言學─臺灣語カナ(假名 輔助發音符號)的創造與發展〉。第9屆台灣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圖書館地下一樓國際會議廳。
石丸雅邦(2008),〈臺灣日本時代的理蕃警察〉,臺北:國立政治大學政治學系博士論文。new window
石丸雅邦(2010),〈從「臺灣總督府公文類纂」看理蕃警察通譯兼掌制度〉,第六屆臺灣總督府檔案學術研討會論文,南投:國立國史館臺灣文獻館。
石丸雅邦(2011),〈臺灣日本時代理蕃警察所使用之蕃語教材研究─以1930年代被出版的「理蕃警察蕃語集」為例─〉,《臺灣語文研究》第6卷第1期,新竹:台灣語文學會。new window
石守謙主編(2003),《福爾摩沙—十七世紀的台灣.荷蘭與東亞》,國立故宮博物院。
伊原大策(2013),〈日治初期的台語教本系譜〉,《編譯論叢》6(2),頁67-97,台灣國家教育研究院。new window
伊原大策(2015),〈日治時期初始臺語教材作者俁野保和與岩永六一之考察〉,《臺灣語文研究》10:1,頁31-56,新竹:台灣語文學會。new window
吳文星(1983),《日據時期臺灣師範教育之研究》,台灣師大歷史研究所專刊(8),台灣師大歷史研究所(原係民國68年7月師大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new window
吳文星(1987),〈日據時期臺灣總督府推廣日語運動初探(上)〉,《臺灣風物》第37卷第1期,頁1-31,臺北縣:台灣風物雜誌社。new window
吳守禮(1948),《福建語研究導論: 民族與語言》,出版地未詳:出版者未詳。
吳守禮(1955),《近五十年來台語研究之總成績》,臺中:大立出版社。
吳守禮(1963),〈臺灣方言研究文獻目錄〉,《臺北文獻》6,頁67-89,臺北市立文獻館。
吳守禮(1997),《福客方言綜誌》,臺北:南天書局。臺北: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
吳守禮(1998),《閩台方言研究集(2)》,臺北:南天。
李壬癸(1997),〈台灣南島語言學的先驅〉,《台灣南島民族的族群與遷移》,頁199-215,臺北:常民文化。new window
李壬癸(1997),《台灣南島民族的族群與遷徙》,臺北:常民文化。new window
李壬癸(1999),《臺灣原住民史:語言篇》,南投:省文獻會。new window
李壬癸(2005),〈台灣言語學先驅者小川尚義教授〉,《小川尚義、淺井惠倫台灣資料研究》,頁282-287,東京外國語大學。
李壬癸(2009),〈日本學者對於台灣南島語研究的貢獻〉,《臺灣語文研究》4:頁1-20,新竹:台灣語文學會。new window
李壬癸(2009),〈日本學者對於台灣南島語言研究的貢獻台灣語文研究〉,《台灣語文研究》4,頁1-20,新竹:台灣語言學會。
李幸真(2008),〈日治初期警察台灣語能力的推展概況(1895-1906)〉,《台灣教育史研究會通訊》第58期,頁2-16,臺北:臺灣教育史硏究會。
周美香(2018),《荷日時代臺灣語文教育規劃和語文教學法研究》,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語文教育系博士論文。new window
周長楫(1996),《閩南話的形成發展及在台灣的傳播》,臺北: 台笠出版社。new window
周長楫(2009),《閩南話的形成發展及在臺灣的使用》,北京:中國書籍出版社。
岡本眞希子(2012),〈日本統治時期臺灣的法院通譯與《語苑》〉,第五屆台灣總督府檔案學術研討會,國史館台灣文獻館。
岡部三智雄(2011),〈日本治台前來台日人之研究(1874-1895)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灣史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修澈、黃季平、王雅萍(2003),《原住民重大歷史事件:牡丹社事件》,臺北市: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
林晉輝(2005),〈臺灣語言教育發展之研究—以日治時期為中心〉,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惠美、小山綾子(2008),〈附錄:日文臺灣原住民研究文獻目錄〉,《臺灣原住民研究論叢》第4期,頁191-240,花蓮:臺灣原住民教授學會。
林媽利(2010),《我們流著不同的血液:台灣各族群身世之謎》,臺北:前衛。new window
林慶勳(2001),《台灣閩南語概論》,臺北縣:心理出版社。new window
姚榮松導讀(1991),《臺灣語典》,臺北:金楓;原作連雅堂《臺灣語典》(1933)。
姚榮松(1997),〈字源與流俗詞源的迷思〉,第二屆中國近代文化解構與重建學術研討會,臺南:國立成功大學。
洪惟仁(1991),〈閩南語辭書簡介〉,《閩南語經典辭書彙編》第一冊, 臺北:武陵出版社。
洪惟仁(1992),〈日據時代的台語教育〉,《臺灣風物》43-3,頁61-63,臺北縣:臺灣風物雜誌社。new window
洪惟仁(1993a),〈巴克禮《廈英大詞典補編》及杜典以後的辭、字典〉,收錄佇《閩南語經典辭書彙編》第四冊,臺北:武陵出版社。
洪惟仁(1993b),〈日據時代的辭書編纂〉,收錄佇《閩南語經典辭書彙編》第五冊,臺北:武陵出版社。
洪惟仁(1993c),〈日據時代的辭書編纂〉,收錄ti《閩南語經典辭書彙編》第五冊,臺北:武陵出版社。
洪惟仁(1994),〈小川尚義與高本漢漢語語音研究之比較—兼論小川尚義在漢語研究 史上應有的地位〉,《台灣史研究》1.2,頁25-84,中央研究院台灣史研究所。new window
洪惟仁(1996),《台灣文獻書目解題:語言類》,臺北:中央圖書館台灣分館。
洪惟仁(2009),〈小川尚義對漢語研究的貢獻〉,《台灣語文研究》,第4期,頁33-68,新竹:台灣語文學會。new window
宮啓崴(2009),〈伊澤修二在臺的教育理念初探——以芝山巖學堂為例〉,《史苑》69,頁63-83,臺北縣:輔仁大學歷史系學會文書組。
涂紋凰(2014),〈日治時期原住民蕃語集中的「警察」形象解析 ─以1905~1933年日蕃對譯教本為範疇─〉,輔仁大學跨文化研究所翻譯學碩士論文。
張光宇(2003),《閩客方言史稿》,臺北:南天書局。new window
張良澤(1998),〈日治時代台語正規教育始末〉,新竹:台灣語言及其教學國際研討會論文集。new window
張屏生(2010),〈日治時期臺灣客家話辭書研究—《廣東語辭典》的音系及其相關問題〉,國立中山大學中文系碩士論文。
張德水(1992),《激動!台灣的歷史》,臺北:前衛。
悠蘭、多又(1997),〈泰雅語研究書目(上)〉,《宜蘭文獻雜誌》28期(泰雅專刊),頁132-157,宜蘭縣史館。
曹永和(1979),《臺灣早期歷史研究》,臺北:聯經。new window
許雪姬(2006),〈日治時期的台灣「通譯」〉,《輔仁歷史學報》18,1-44頁,臺北縣:輔仁大學歷史系。new window
許雪姬(2012),〈臺灣語集中顯現的澎湖歷史--由日治時期最早編成的《臺灣言語集》[岩永六一編]、《臺灣日用土語集》[俣野保和編]談起 -上-〉,《姥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博士論文
 
無相關書籍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