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旁觀眾人之喧囂:楊絳文學作品研究
作者:李麗美
作者(外文):Lee, Li-Mei
校院名稱:臺北市立大學
系所名稱:中國語文學系
指導教授:何淑貞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18
主題關鍵詞:楊絳錢鍾書文革幹校六記洗澡世情Yang JiangQian ZhongshuCultural RevolutionSix Chapters from My Life “Downunder”BaptismHuman relations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28
本論文研究楊絳的文學作品,包含散文、劇本、短篇小說、長篇小說,不包括其文評、翻譯作品。全書特色乃在於為楊絳及其作品重建包括時代、地域、特定社會規範、生活文化、意識型態、世界觀……等多維脈絡,搭配獨出機杼的論述議題,並與同時代或同題材的同類作品對照,讓讀者看見一個立體而非孤立的楊絳及其作品。
全書共分七章。第一章「緒論」首先解析楊絳及其作品劃時代的意義,檢討關於楊絳作品研究所累積的成果,並交代本論文研究的原則以及目的,範圍與方法。
第二章、三章,則是著眼於楊絳的歷史見證者身分,針對其散文的分析、詮解與評論。
第二章「從性別視野論楊絳的抗日戰爭記憶及生活經驗」中,以「女性在戰爭時期的經歷與感受」作為探究視角,試圖從楊絳的文字中,觀察抗日戰爭如何影響楊絳的日常生活?身為一位女性,她怎樣因應戰爭所帶來的挑戰和考驗?在戰爭這個非常時期,她面對的是什麼樣的特殊景象?對於晦暗不明的未來,又是抱持怎樣的心態?外出求職時,面臨了來自誰的責難?先生失業,別人又是如何的議論?
第三章「從楊絳的政治災難書寫論其寫作特色與生存策略」與前一章同樣著眼於楊絳的「見證者」身分,從九個角度解析楊絳散文中論及政治災難、文革經歷的篇章。九個角度既可視為楊絳寫作特色,也可理解為她的生存策略。本章強調楊絳的難得之處乃在於,當多數文革敘事多落於創傷、控訴等性質與風格時,她的回憶裡除了節制的悲痛,還有由衷的快樂經驗。
第四章乃是楊絳的劇本研究,「從楊絳劇本看新時代青年男女的包袱與挑戰」。本章提出其劇本所展現的青年男女在新時代要面對的挑戰,起碼有家族倫理的羈絆、生計自理的壓力、自由婚戀的苦惱、理想抱負的破滅四大層面。而這是在後五四時代、後五四文學中,繼葉聖陶《倪煥之》之後,對青年生存狀態的一次重要表現。
第五章討論楊絳的七個短篇小說,「何謂「世情化」?楊絳短篇小說中的算計、出軌與社交」,發現楊絳習慣從密謀算計、喜新厭舊、琵琶別抱、窺人隱私、說人八卦、幸災樂禍這些世俗紅塵裡、日常生活中諸多世故、庸俗之輩常有的行為與心態入手,編織出足以含括並反映出這些世態人情的小說,來傳達她對生活的理解、對人性的觀察。
第六章研究楊絳的長篇小說,題為「論《洗澡》裡的營私、藏私、揭私」。首先針對一個常見的誤解加以釐清,指出楊絳此書並無揭發或控訴中共過去所發動之政治運動之可惡。接著,舉出種種證據,強調要了解《洗澡》的關鍵乃在於一個「私」字,是以本章主要分成「營私」、「藏私」、「揭私」三部分來探究《洗澡》一書。
第七章「結論」,總結本論文貢獻、題名「旁觀眾人喧囂」之來由,並提出未來研究展望。
This dissertation studies Yang Jiang’s literary works, including essays, plays, short stories, and novels. It aims to portray Yang Jiang and her writing from a multidimensional perspective—such as generation, region, social norms, ideology, and worldviews. To present an in-depth profile of the writer, the author provided wide-range critiques and compared Yang Jiang’s work with other writings of similar topics or the same period.
Chapter One introduces the literary significance of Yang Jiang’s work and describes the research objectives and methods of this study.
Chapter Two aims to understand how anti-Japanese War impacted Yang Jiang’s daily life from a gender perspective. It deciphers the experience and perception of a female during a war that Yang Jiang observed and recorded in her work.
Chapter Three, echoing the previous section, focuses on Yang Jiang’s witness characteristics and analyzes the survival strategies that Yang Jiang adopted to overcome the political difficulties during Cultural Revolution. It relates Yang Jiang’s survival strategies to the writing characteristics of her essays from nine different perspectives.
Chapter Four discusses the challenges of early adulthood described in Yang Jiang’s plays. In the new era, young adults struggled with the bonds of traditional family values, the pressure of livelihood, the depression coming along with free marriage, and the frustration of realizing personal goals.
Chapter Five spotlights the worldly affairs depicted in Yang Jiang’s seven short stories. These stories document all kind of manipulation and calculation of social interactions. She vividly described the secret relationships, betrayal, gossip, and gloat that happen in everyday life of worldling.
Chapter Six considers Yang Jiang’s novel—Baptism—and argues the crux of appreciating this work is the concept of “private”. It uncovers the metaphors used in the story for sneaky activities, such as feathering one’s nest, covering up scandals, and invasion of other’s privacy.
Chapter Seven summarizes the scholarly contributions of this work, gives the rationale behind the title “Regarding the Hustle and Bustle of Sentient Beings”, and proposes the direction of future study.
壹、楊絳作品(依出版時間排序)

1.楊絳《風絮》,上海;上海出版公司,1947年。
2.楊絳《倒影集》,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2年。
3.楊絳《將飲茶》,台北:曉園出版社,1990年。
4.楊絳《我們仨》,台北:時報文化,2003年。
5.楊絳《洗澡》,台北:時報文化,2004年。
6.楊絳《楊絳文集》,全八冊,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4年。
7.楊絳《從丙午到「流亡」》,香港:三聯書店,2004年。
8.楊絳〈記尖兵錢瑗〉,《香港文學》2004年10月號。
9.楊絳〈關於德一 ──補記黎虎〈《我們仨》裡的錢瑗伉儷事略補正〉〉,《我們的錢瑗》,北京:三聯書店,2005年。
10.楊絳《幹校六記──及將飲茶等篇》,台北:時報文化,2006年。
11.絳《走到人生邊上──自問自答》,台北:時報文化,2007年。
12.楊絳《雜憶與雜寫:楊絳散文集》,台北:時報文化,2015年。
13.楊絳《洗澡之後》,台北:時報文化,2015年。

貳、中文專著(依作者姓氏筆畫由少至多排序)

1.丁帆等著《中國鄉土小說史》,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年。
2.于慈江《楊絳,走在小說邊上》,北京:世界圖書出版公司北京公司,2016年。
3.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輯《建國以來毛澤東文稿》第7、12冊,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1998年。
4.中國人民大學歷史系編印《第二次世界大戰史資料選輯,1931-1945年》,北京:中國人民大學歷史系,1986年。
5.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編《五四運動回憶錄》(下),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79年3月。
6.巴金《十年一夢》,北京:人民日報出版社,1995年。
7.巴金《巴金選集》,第十卷,談自己,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2年。
8.巴金《家》,香港:天地圖書,1985年。
9.毛澤東《毛語錄》,新北市:衛城出版,2012年。
10.毛澤東《毛澤東選集》第二卷,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60年。
11.毛澤東《毛澤東選集》第五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年。
12.毛澤東《建國以來毛澤東文稿》第二冊,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1988年。
13.王丹、羅文嘉等著《公共知識分子》第4期「重讀哈維爾」,台北:公共知識分子出版社, 2012年9月。
14.王吉勝主編《中西著名思想命題要覽》,瀋陽 : 遼寧教育出版社,2005年。
15.王安憶《小說家的13堂課‧第一堂課》,台北:印刻出版有限公司,2002年。
16.王曾才《世界現代史》上,台北:三民,2006年。
17.王超華編《歧路中國》,台北:聯經,2004年。
18.王壽南主編,鄭明娳編寫《現代小品》,台北:五南圖書,2004年。
19.王瑤《中國新文學史稿》(上),上海:新文藝出版社,1954年。
20.王德威《茅盾,老舍,沈從文:寫實主義與現代中國小說》,台北:麥田出版,2009年。
21.王德威《歷史與怪獸:歷史,暴力,敘事》,台北:麥田出版,2011年。new window
22.王德威《小說中國》,台北:麥田文化,2012年。
23.王燕《知識分子寫作——楊絳創作論》,蘇州大學碩士論文,2005年。
24.北京師範大學中文系編《文學論文集及魯迅珍藏有關北師大史料》,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1981年。
25.白居易著,龔克昌、朋重光選注《白居易詩文選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
26.石評梅《石評梅文集》,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1998年。
27.田曉菲《留白:秋水堂論中西文學》,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14年。
28.田蕙蘭、馬光裕、陳珂玉編《錢鍾書 楊絳研究資料》,北京:知識產權出版社,2010年。
29.伍振鷟《中國教育思想史大綱》,台北:五南,2006年。
30.伊慶春、章英華主編《台灣的社會變遷1985~2005:家庭與婚姻,臺灣社會變遷基本調查系列三之1》,台北:中研院社研所,2012年。
31.朱玉鳳《圖解禮儀 OX 100問》,台北:商周出版,2017年。
32.朱棟霖、朱曉進、龍泉明主編《中國現代文學史1917-2000》(上),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2年。
33.老舍《文學概論講義》,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4年。
34.衣若芬、劉苑如主編《世變與創化》,台北:中研院文哲所籌備處,2005年。
35.余秋雨《山居筆記》,台北:爾雅出版社,1999年。
36.余英時《知識人與中國文化的價值》,台北:時報文化,2007年。new window
37.余華《十個詞彙裡的中國》,台北:麥田,2010年。
38.吳于廑、齊世榮主編,程漢大等合著《世界通史——近代篇》,台北:五南,2002年。
39.吳嘉慧《淡泊明志 寧靜致遠——由楊絳筆下的青年女性透視其人生姿態》,吉林大學碩士論文,2007年4月,頁12-13。
40.吳稱謀主編《紅禍:文革五十周年,1966-2016。論文集》,美國特拉華:世界華語出版社,2016年。
41.吳學昭《聽楊絳談往事》,台北:時報文化,2008年。
42.吳燕《女性意識的覺醒與女性身分的重建——中西文化雙重影響下的楊絳解讀》,海南大學碩士論文,2011年。
43.呂芳上主編《中國抗日戰爭史新編》,台北:國史館,2015年。
44.呂芳上編《無聲之聲 (I):近代中國的婦女與國家 (1600-1950)》,台北:中研院近史所,2003年。
45.宋以朗《宋淇傳奇:從宋春舫到張愛玲》,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2015年。
46.李小平編《讓女人自己說話:親歷戰爭》,北京:三聯書店,2003年。
47.李大釗《李大釗選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59年。
48.李文蓮《論新時期中國散文中的生命意識》,山東師範大學博士論文,2010年。
49.李宗吾《厚黑學》,北京:中國畫報出版社,2011年。
50.李明生、王培元《文化崑崙——錢鍾書其人其文》,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9年。
51.李貞德主編《中國史新論——性別史分冊》,台北:聯經,2009年。
52.李書緯《晚清民國眾生繪1840~1949市井百態全記錄:插圖珍藏本》,北京:中國紡織出版社,2013年。
53.李健吾《李健吾散文集》,銀川:寧夏人民出版社,1986年。
54.杜維運《史學方法論》,增訂新版。,台北:杜維運發行;三民總經銷,2008年。new window
55.李歐梵《現代性的追求——李歐梵文化評論精選集》,台北:麥田出版,2005年。
56.汪民安主編《文化研究關鍵詞》,台北:麥田出版,2013年。
57.汪宏倫等著《戰爭與社會:理論、歷史、主體經驗》,台北:聯經,2014年。
58.沈義貞《中國當代散文藝術演變史》,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00年。
59.汪榮祖《史學九章》,北京:三聯書店,2006年3月。
60.汪榮祖《槐聚心史:錢鍾書的自我及其微世界》,台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14年。new window
61.汪榮祖編《錢鍾書詩文叢說》,桃園縣中壢市:中央大學出版中心,2011年。
62.辛金順《中國現代小說的國族書寫:以身體隱喻為觀察核心》,台北:秀威資訊科技,2015年。new window
63.周昌龍《新思潮與傳統:五四思想史論集》,台北:時報文化,1995年。
64.周振甫注《魯迅詩歌注》,修訂本。,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1年。
65.周策縱《五四運動史》,台北:龍田出版社,1980年。
66.周樹華、蘇子中導讀《西方傳統文學研究方法‧神話原型批評》,台北:文建會,2010年。
67.孟悅、戴錦華合著《浮出歷史地表:中國現代女性文學研究》,台北:時報文化,1993年。
68.季羨林《牛棚雜憶》,北京:中國工人出版社,2010年。
69.宗樹人、夏龍、魏克利主編《中國人的宗教生活》,香港:香港大學出版社,2014年。
70.明恩溥《中國鄉村生活》,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
71.林榮松《五四小說綜論》,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2年。
72.林語堂《吾國與吾民》,北京:寶文堂書店,1988年。
73.林語堂《林語堂經典作品選》,北京:當代世界出版社,2002年。
74.林賢治《中國散文五十年》,桂林:漓江出版社,2011年
75.武志紅《巨嬰國》,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6年
76.金天翮《女界鐘》,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1月。
77.金梅《傅雷傳》,長沙:湖南文藝出版社,1993年。
78.金耀基《中國現代化與知識分子》,台北:時報文化,1987年。
79.彥火《當代中國作家風貌續編》,香港:香港昭名出版社,1982年。
80.洪子誠《中國當代文學史》(修訂版),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年。
81.段昌國、林滿紅、吳振漢、蔡相煇編著《現代化與近代中國的變遷》,新北:空大,1997年。
82.洪長泰《地標:北京的空間政治》,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2011年。
83.胡喬木《胡喬木文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2年。
84.胡適《胡適作品集》第18冊《我們走那條路?》,台北:遠流,1986年。
85.茅盾《茅盾文藝雜論集》,上集。,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81年。
86.韋政通《毛澤東與文化大革命》,新北:立緒文化,2009年。new window
87.凌叔華《凌叔華經典作品》,北京:當代世界出版社,2003年。
88.夏一雪《理性與智慧 選擇與得失——楊絳簡論》,山東大學碩士論文,2007年。
89.孫哲《獨裁政治學》,台北:揚智文化,1995年。
90.徐中舒《徐中舒歷史論文選輯》,北京:中華書局,1998年。
91.徐晶《楊絳小說中的知識分子書寫——從〈「大笑話」〉到《洗澡》的研究》,吉林大學碩士論文,2009年。
92.徐晶《楊絳小說中的知識分子書寫——從大笑話到洗澡的研究》,吉林大學碩士論文,2009年。
93.徐賁《人以什麼理由來記憶》,長春:吉林出版集團,2008年。
94.晏嬰《晏子春秋》《四部叢刊初編》史部,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9年。
95.秦安琪等著《探索敘事治療實踐》,台北市:心理出版社,2005年。
96.秦孝儀主編《先總統蔣公思想言論總集》卷十四,台北: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黨史委員會,1984年。
97.祝勇《反閱讀》,台北:聯合文學,2008年。
98.袁仄、胡月《百年衣裳:20世紀中國服裝流變》,香港:中和出版,2011年。
99.郝斌《流水何曾洗是非:北大「牛棚」一腳》,台北:大塊文化,2014年。
100.高明士主編,蔣竹山、陳俊強、李君山、楊維真著《巨龍的蛻變——中國一八四○至二○○八》,台北:五南,2009年。
101.高宣揚《佛洛伊德傳》,台北:萬象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7年。
102.張中行《流年碎影》,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7年
103.張文江《文化崑崙:錢鍾書傳》,台北:業强出版,1993年。
104.康正果《交織的邊緣:政治和性別》,台北:東大,1997年。
105.張京媛主編《中國精神分析學史料》,台北:唐山出版社,2007年。
106.張昌華編、蘇雪林著《蘇雪林散文》,杭州:浙江文藝出版社,2000年。
107.張紜潔《楊絳小說研究》南華大學碩士論文,2013年。
108.崔高維校點《儀禮‧喪服第十一》,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2000年。
109.張國剛主編《家庭史研究的新視野》,北京:三聯書店,2004年。
110.張紫葛《心香淚酒祭吳宓》,廣州:廣州出版社,1997年。
111.張愛玲《流言》,台北:皇冠文化,2007年。
112.張愛玲《第一爐香》,台北:皇冠,1996年。
113.張賢亮《我的菩提樹》,台北:九歌,1997年。
114.張濤《面子—中國社會舞台上的面子藝術》,北京:地震出版社,2006年。
115.張鐘汝、范明林《老年社會心理》,台北:水牛,1997年。
116.梅生編輯《中國婦女問題討論集》續集第4冊,上海:上海新文化書社,1929年。
117.淦女士(馮沅君)《卷葹》,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8年。
118.畢恆達《空間就是權力》,台北:心靈工坊文化,2001年。new window
119.許秀年《楊絳《洗澡》之研究》,銘傳大學應用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13年。
120.許廣平《魯迅回憶錄》,北京:作家出版社,1961年。
121.許慧琦《「娜拉」在中國:新女性形象的塑造及其演變,1900s-1930s》,台北:政大歷史系,2003年。new window
122.陳子善、徐如麒編選《施蟄存七十年文選》,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96年。
123.陳子善編《記憶張愛玲》,濟南:山東畫報出版社,2006年。
124.陳永發《延安的陰影》,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0年。new window
125.陳永發《中國共產革命七十年》(上、下)修訂版,台北:聯經,2010年。new window
126.陳昌明主編,蘇雪林著《擲缽庵消夏季——蘇雪林散文選集》,新北:印刻文學,2010年。
127.陳思和主編《中國現代文論選》,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0年。
128.陳思和主編《當代大陸文學史教程(1949-1999)》,台北:聯合文學出版社,2001年。
129.陳映芳《「青年」與中國的社會變遷》,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7年。
130.陳凱歌《少年凱歌》,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1年。
131.陳雁《性別與戰爭》,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4年。
132.陳雅麗《文海晚晴:20世紀末老生代散文研究》,北京:首都師範大學出版社,2007年。
133.傅志彬《洗腦的歷史:禍害世界三千年的極端思想控制術解析》,台北:達觀文化,2014年。
134.喬以鋼《低吟高歌:20世紀中國女性文學論》,天津:南開大學出本社,1998年。
135.喬志強主編《中國近代社會史綱》,太原:山西高校聯合出版社,1992年。
136.彭明總主編,楊鳳城主編《20世紀的中國——走向現代化的歷程(思想文化卷1949—2000)》,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年。
137.彭堅汶著《民主社會的人權理念與經驗》,台北:五南,2010年。
138.彭懷真《婚姻與家庭》修訂四版,台北:巨流,2009年。
139.揚雄著,范望注《太玄經》,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
140.揚雄著,韓敬注《法言注》,北京:中華書局,1992年。
141.湯晏《民國第一才子錢鍾書》,台北:時報文化,2001年。
142.湯舒雯《史的暴力,詩的壟斷——臺灣白色恐怖的文學見證、癥候閱讀與文化創傷》,國立政治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2014年。
143.游鑑明、胡纓、季家珍主編《重讀中國女性生命故事》,台北:五南,2011年。
144.游鑑明著《她們的聲音:從近代中國女性的歷史記憶談起》,台北:五南,2009年。
145.琦君《煙愁》,台北:爾雅出版社,1990年。
146.琦君《母親的金手錶》,台北:九歌,2002年。
147.琦君《永是有情人》,台北:九歌,2005年。
148.費孝通《生育制度》,北京:群言出版社,2016年。
149.黃克武《言不褻不笑:近代中國男性世界中的諧謔、情慾與身體》,台北:聯經,2016年。new window
150.黃富順《高齡心理學》,台北:師大書苑,2012年。new window
151.黑龍江省小學暫用課本,四年級用《語文》,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968年。
152.楊天宇《禮記譯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
153.楊正潤《現代傳記學》,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9年。
154.楊匡漢、楊早主編,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當代室著《六十年與六十部:共和國文學檔案:1949~2009》,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9年。
155.楊伯峻譯注《孟子譯注》,北京:中華書局,1960年。
156.楊甫德《圖解非常心理學》,香港:中華書局,2012年。
157.楊佳嫻《懸崖上的花園:太平洋戰爭時期上海文學場域,1942-1945》,台北:臺大出版中心,2013年。new window
158.楊雅琄《擁擠的灰色愛情世界:「五四女作家」小說之愛情書寫研究,1918-1936》,台北:要有光,2014年。new window
159.楊義《中國古典小說史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5年。
160.楊靖《站在人生邊上的智性書寫——論楊絳小說《洗澡》》,安徽大學碩士論文,2003年。
161.楊聯芬編《錢鍾書評說七十年》,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2009年。
162.楊聯陞《中國文化中「報」「保」「包」之意義》,香港: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2009年。
163.葉含氤《楊絳文學創作研究》,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6年。
164.董健主編《中國當代文學史新稿》,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11年。
165.葉紹鈞《倪煥之》,上海:開明書店,1949年。
166.翟學偉《人情‧面子‧關係網》,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4年。
167.趙幼文校注《曹植集校注》,台北:明文書局,1985年。
168.趙旭《風雪夾邊溝:中國反右運動慘痛的一頁》,台北:秀威資訊,2013年。
169.趙家璧主編《中國新文學大系》第七集,郁達夫選編《散文二集》,上海良友圖書印刷公司,1935年8月。
170.趙園《艱難的選擇》,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2001年。
171.劉志琴主編,羅檢秋著《近代中國社會文化變遷錄》第三卷,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年。
172.劉青峰編《文化大革命:史實與研究》,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2009年。
173.劉嗣《國劇角色和人物》,台北:黎明文化,1972年。
174.劉勰著,范文瀾註《文心雕龍註》,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62年。
175.劉澤華等著《公私觀念與中國社會》,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3年。
176.劉燕儷《唐律中的夫妻關係》,台北:五南圖書,2007年。
177.敻虹《紅珊瑚》,台北:大地出版社,1983年。
178.歐麗娟《大觀紅樓(母神卷)》,台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15年。new window
179.歐麗娟《大觀紅樓(綜論卷)》,台北:台大出版中心,2014年。new window
180.歐麗娟《紅樓夢人物立體論》,台北:里仁書局,2006年。new window
181.歐麗娟《驚艷唐詩:字裡行間的人生密碼》,台北:遠流,2017年。
182.蔣伯潛註解,朱熹集註《語譯廣解四書讀本‧論語》,台北:啟明書局。
183.蔡明芩《回憶文革─在超越與再現間的選擇視野》,國立中山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年。
184.蔡英文《政治實踐與公共空間:漢娜‧鄂蘭的政治思想》,台北:聯經,2002年。new window
185.蔣興立《左翼上海:三○年代左翼都市小說論》,台北:新銳文創,2012年。
186.鄧小南、王政、游鑑明主編《中國婦女史讀本》,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1年。
187.鄭明娳《現代散文縱橫論》,台北:大安出版社,1988年。
188.鄭明娳《現代散文類型論》,台北:大安出版社,2001年。new window
189.鄭朝宗《海夫文存》,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1994年。
190.魯迅《中國小說史略》,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年。
191.魯迅先生紀念委員會編纂《魯迅全集‧第一卷》(墳、呐喊、野草),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73年。
192.魯迅先生紀念委員會編纂《鲁迅全集‧第三卷》(華蓋集、華蓋集續編、而已集),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73年。
193.魯迅先生紀念委員會編纂《鲁迅全集‧第五卷》(南腔北調集、准風月談、花邊文學),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73年。
194.魯迅先生紀念委員會編纂《魯迅全集‧第六卷》(且介亭雜文、且介亭雜文二集、且介亭雜文末編),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73年。
195. 魯迅先生紀念委員會編纂《魯迅全集‧第七卷》(兩地書、集外集、集外集拾遺),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73年。
196.穆時英《穆時英文集》,北京:線裝書局,2009年。
197.閻純德、李瑞騰編《女兵謝冰瑩》,北京:人民文學,2002年。
198.錢理群、溫儒敏、吳福輝著《中國現代文學三十年》,台北:五南,2002年。
199.錢理群、溫儒敏、吳福輝《中國現代文學三十年》(修訂本),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2年。
200.錢興奇等注譯《禮記》,長沙:嶽麓書社,2001年。
201.錢鍾書《圍城》,台北:大地出版社,2009年。
202.錢鍾書《寫在人生邊上;人‧獸‧鬼》,台北:書林,1999年。
203.戴震《孟子字義疏證》,卷上,北京:中華書局,1990年。
204.應曉英《論楊絳文學創作的世情化傾向》,廣西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12年。
205.謝泳《中國現代知識分子的困境》,台北:秀威資訊科技,2008年。
206.瞿同祖《中國法律與中國社會》,台北:里仁書局,1982年。new window
207.廬隱《廬隱小說全集》(上、下),長春:時代文藝出版社,1997年。
208.羅久蓉、游鑑明、瞿海源訪問,羅久蓉等紀錄《烽火歲月下的中國婦女訪問紀錄》,台北:中研院近史所,2004年。
209.羅婷《克里斯多娃》,新北:生智文化,2008年。new window
210.羅蘇文《女性與近代中國社會》,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年。
211.嚴歌苓《陳沖前傳》,台北: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1994年。
212.蘇青《續結婚十年》,上海:四海出版社,1948年。
213.蘇青著,亦清、一心、曉藍編《蘇青散文精編》,杭州:浙江文藝出版社,1995年。
214.蘇軾著,顏中其選《蘇軾論文藝》,北京:北京出版社,1985年。

參、譯著(依作者中文譯名首字筆畫由少至多排序)

1.C. James Goodwin著,鄭默、鄭日昌譯《心理學研究:方法與設計》,台北:五南,2002年。
2.Michael Billig著,鄭郁欣譯《笑聲與嘲弄:幽默的社會批判》,新北:韋伯文化,2009年。
3.Pamela Abbott、Claire Wallace、Melissa Tyler著,鄭玉菁譯《女性主義社會學》,台北:巨流圖書,2008年。
4.Tom Lutz著,莊安祺譯《哭,不哭》,台北:藍鯨出版,2001年。
5.山中康裕(Yasuhiro Yamanaka)著,王真瑤譯《哈利波特與神隱少女——進入孩子的內心世界》,台北:心靈工坊文化,2006年。
6.川端康成(かわばたやすなり)著,葉渭渠譯《川端康成散文選》,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1988年。
7.丹尼爾‧科伊爾(Daniel Coyle)著,傅季強譯《天才密碼》,台北:天下雜誌,2011年。
8.厄文‧高夫曼(Erving Goffman)著,徐江敏、李姚軍譯,余伯泉校閱《日常生活中的自我表演》,新北:桂冠圖書,1992年。
9.厄文‧高夫曼(Erving Goffman)著,群學翻譯工作室譯《精神病院:論精神病患與其他被收容者的社會處境》,台北:群學出版社,2013年。
10.巴赫金(Mikhail Bakhtin)著,白春仁、顧亞鈴譯《巴赫金全集》第五卷,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9年。
11.卡爾‧馬克思(Karl Marx)、恩格斯(Friedrich Engels)、霍布斯邦(Eric Hobsbawm)著,麥田編輯室譯《共產黨宣言》,台北:麥田,2014年。
12.尼古拉斯‧迪方佐(Nicholas DiFonzo)著,林錚顗譯《茶水間的八卦效應:透視謠言背後的心理學》,台北:博雅書屋,2011年。
13.弗雷澤(James George Frazer)著,汪培基譯,陳敏慧校閱《金枝:巫術與宗教之研究》(上),台北: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1年。
14.尼爾‧弗格森(Niall Ferguson)著,黃煜文譯《文明:決定人類走向的六大殺手級Apps》,台北:聯經,2012年。
15.皮耶洛‧費魯奇(Piero Ferrucci)著、廖婉如譯《美,靈魂的禮物》,台北:心靈工坊文化,2011年。
16.瓦爾特‧本雅明(Walter Benjamin)著陳永國、馬海良編《本雅明文選》,北京: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9年。
17.伊安‧摩里士(Ian Morris)著,潘勛、楊明暐、諶悠文、侯秀琴譯《西方憑什麼》,台北:雅言文化,2015年。
18.休斯頓.史密斯著,梁永安譯《超越後現代心靈》,新北:立緒文化,2000年。
19.伊塔羅‧卡爾維諾(Italo Calvino)著,王志弘譯《看不見的城市》,台北:時報文化,2015年。
20.列維—布留爾(Lucien Levy- Bruhl)著,丁由譯《原始思維》,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2001年。
21.安.蘭德(Ayn Rand)著,焦曉菊譯《自私的美德》,新北:左岸文化,2012年。
22.宇文所安(Stephen Owen)著,鄭學勤譯《追憶:中國古典文學中的往事再現》,台北:聯經,2006年。
23.安東尼‧聖修伯里(Antoine de Saint-Exupéry)著,徐麗松譯《風沙星辰》,台北:二魚文化,2015年。
24.艾美‧柯蒂(Amy Cuddy)著,何玉美譯《姿勢決定你是誰》,台北:三采文化,2017年。
25.艾德華‧薩依德(Edward W.Said)著,單德興譯《知識分子論》,台北:麥田,2010年。
26.艾德華‧薩依德(Edward W. Said)著,彭淮棟譯《論晚期風格——反常合道的音樂與文學》,台北:麥田出版,2010年。
27.米蘭‧昆德拉(Milan Kundera)著,尉遲秀譯《小說的藝術》,台北:皇冠,2013年。
28.西塞羅(Marcus Tullius Cicero)著,徐學庸譯注《論老年》,台北:聯經,2008年。
29.西蒙‧德‧波娃(Simone de Beauvoir)著,邱瑞鑾譯《第二性》,台北:貓頭鷹,2014年。
30.佛洛伊德(Sigmund Freud)著,文良文化譯《圖騰與禁忌》,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05年。
31.亨德森(Karla A. Henderson)等著,劉耳等譯《女性休閒——女性主義的視角》,昆明:雲南人民出版社,2000年。
32.李丹柯著,李丹柯譯《女性,戰爭與回憶:三十五名重慶婦女的抗戰講述》,香港:香港中文大學,2013年。
33.李安德(Andre.Lefebvre)著,若水譯《超個人心理學:心理學的新典範》,台北:桂冠,1992年。
34.李歐梵著,毛尖譯《上海摩登:一種新都市文化在中國1930-1945》,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2006年。
35.沙特著,劉大悲譯《沙特文學論》,台北:志文出版社,1980年。
36.亞倫‧強森(Allan G. Johnson)著,成令方、林鶴玲、吳嘉苓譯《見樹又見林:社會學作為一種生活、實踐與承諾》,台北:群學出版有限公司,2006年。
37.亞倫‧強森(Allan G. Johnson)著,成令方、游美惠、邱大昕、吳嘉苓譯《性別打結——拆除父權違建》,台北:群學,2008年。
38.昂利‧柏格森(Henri Bergson)著,徐繼曾譯《笑——論滑稽的意義》,台北:商鼎文化出版社,1992年。
39.河合隼雄(かわい はやお)著,羅珮甄譯《如影隨形:影子現象學》,台北:揚智文化,2000年。
40.河合隼雄(かわい はやお)著,詹慕如譯《小孩的宇宙:從經典童話解讀小孩內心世界》,台北:天下雜誌,2006年。
41.法蘭克‧富里迪(Frank Furedi)著,戴從容、王晶譯《知識分子都到哪裡去了?》,台北:聯經,2006年。
42.肯納(T.A.Kenner)著,呂孟娟譯《圖騰的祕密》,台北:日月文化,2009年。
43.阿斯特莉特‧埃爾(Astrid Erll)、馮亞琳譯主編《文化記憶理論讀本》,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2年。
44.阿德勒(Alfred Adler)著,黃光國譯《自卑與超越》,台北:志文出版社,2008年。
45.阿德勒(Mortimer J. Adler)著,蔡坤鴻譯《六大觀念》,台北:聯經,2004年。
46.哈伯瑪斯(Jürgen Habermas)著,曹衛冬、王小玨、劉北成、宋偉杰合譯《公共領域的結構轉型》,台北:聯經,2002年。
47.哈利C‧態安迪斯(Harry C. Triandis)著,周宛青譯《個人主義與集體主義》,新北:好優文化,2016年。
48.威爾弗雷德‧L‧古爾靈(Wilfred L. Guerin)等著,姚錦清等譯《文學批評方法手冊》,瀋陽:春風文藝出版社,1988年。
49.柏拉圖著,楊絳譯《裴多》,台北:時報文化,2002年。
50.段義孚著,周尚意、張春梅譯《逃避主義》,新北:立緒文化,2006年。
51.埃里希‧弗羅姆(Erich Fromm)著,劉林海譯《逃避自由》,北京:國際文化出版公司,2002年。
52.埃里希‧佛洛姆(Erich Fromm)著,孫石譯《自我的追尋》,台北:志文出版社,2002年。
53.埃里希‧佛洛姆(Erich Fromm)著,孟祥森譯《愛的藝術》,台北:志文出版社,2010年。
54.埃德加‧斯諾(Edgar Snow)《西行漫記》,北京:三聯書店,1979年。
55.恩斯特‧卡西勒(Ernst Cassirer)著,于曉譯《語言與神話》,台北:桂冠圖書公司,2002年。
56.班雅明(Walter Benjamin)著,張旭東、魏文生譯《發達資本主義時代的抒情詩人:論波特萊爾》,臺北:臉譜出版,2003年。
57.馬修‧安文斯(Matthew von Unwerth)著,張美惠譯《佛洛伊德的輓歌——悲悼、追憶、佛洛伊德與友人的夏日午間散步》,台北:張老師文化事業,2006年。
58.馬塞爾‧牟斯(Marcel Mauss)著,汪珍宜、何翠萍譯《禮物:舊社會中交換的形式與功能》,台北:遠流,1989年。
59.曼素恩(Susan Mann)著,楊雅婷譯《蘭閨寶錄:晚明至盛清時的中國婦女》,新北:左岸文化,2005年。
60. 理查德‧道金斯(Richard Dawkins)著,盧允中、張岱雲、陳復加、羅小舟譯《自私的基因》,北京:中信出版社,2012年。
61.許烺光著,單德興譯《美國夢的挑戰—在美國的華人》,台北:南天書局,1997年。
62.麥克‧史丹福(Michael Stanford)著,劉世安譯《歷史研究導論》,台北:麥田出版,2003年。
63.麥克‧懷特(Michael White)、大衛‧艾普斯頓(David Epston)著,廖世德譯《故事‧知識‧權力——敘事治療的力量》,台北:心靈工坊,2005年。
64.傑克•戈德斯通(Jack Goldstone)著,關永強譯《為什麼是歐洲?世界史視角下的西方崛起(1500-1850)》,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11年。
65.傅柯(Foucault, M.)著,劉北成等譯《規訓與懲罰》,苗栗縣:桂冠圖書,2011年。
66.斯賓諾沙(Benedict de Spinoza)著,賀麟譯《倫理學》,北京:商務印書館,2009年。
67.森迪爾‧穆蘭納珊(Sendhil Mullainathan)、艾爾達‧夏菲爾(Eldar Shafir)著,謝樹寬譯《匱乏經濟學》,台北:遠流,2015年。
68.渥夫剛‧索夫斯基(Wolfgang Sofsky)著,邱慈貞譯《暴力十二章》,台北:玉山社,2006年。
69.湯瑪斯‧佛斯特(Thomas C. Foster)著,張思婷譯《教你讀懂文學的27堂課》,新北:木馬文化,2011年。
70.湯瑪斯‧佛斯特(Thomas C. Foster)著,潘美岑譯《美國文學院最受歡迎的23堂小說課》,台北:采實文化,2014年。
71.菲奧納‧鮑伊(Fiona Bowie)著,金澤譯《宗教人類學導綸》,北京:中國人民大學,2004 年。
72.費南多‧薩巴特(Fernando Savater)著,于施洋譯《對與錯的人生邏輯課》,台北:漫遊者文化,2010年。
73.費南多‧薩巴特(Fernando Savater)著,魏然譯《哲學大師寫給每個人的政治思考課》,台北:漫遊者文化,2015年。
74.費修珊(Shoshana Felman)、勞德瑞(Dori Laub)著,劉裘蒂譯《見證的危機:文學‧歷史與心理分析》,台北:麥田出版,1997年。
75.黃心村著,胡靜譯《亂世書寫:張愛玲與淪陷時期上海文學及通俗文化》,上海:上海三聯書店,2010年。
76.愛密麗‧馬汀(Emily Martin)等原著,林家瑄等譯,劉人鵬、鄭聖勳、宋玉雯編《憂鬱的文化政治》,新北:蜃樓,2010年。
77.愛德華‧摩根‧佛斯特(Edward Morgan Forster)著,蘇西亞譯《小說面面觀》,台北:商周出版,2012年。
78.楊美惠著,趙旭冬、孫珉譯《禮物、關係學與國家:中國人際關係與主體性建構》,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9年。
79.葉文心著,王琴、劉潤堂譯《上海繁華:都會經濟倫理與近代中國》,台北:時報文化,2010年。
80.路德維希‧維特根斯坦(Ludwig Wittgenstein)著,錢發平譯《文化的價值》,重慶:重慶出版集團,2006年。
81.鈴木大拙(すずきだいせつ、D.T.Suzuki)著,劉大悲譯《禪與生活》,台北:志文出版社,1971年。
82.漢娜‧鄂蘭(Hannah Arendt)著,蔡英文譯《極權主義》,台北:聯經出版社,1982年。
83.漢娜‧鄂蘭(Hannah Arendt)著,林宏濤譯《人的條件》,台北:商周,城邦文化出版,2015年。
84.瑪莉蓮.亞隆著,何穎怡譯《太太的歷史》,台北:心靈工坊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3年。
85.維克多‧弗蘭克(Viktor E. Frankl)著,李雪媛、柯乃瑜、呂以榮譯《向生命說Yes!一位心理醫師在集中營的歷劫記》,台北:啟示出版,2009年。
86.齊格蒙‧包曼(Zygmunt Bauman)著,何定照、高瑟濡譯《液態之愛:論人際紐帶的脆弱》,台北:商周出版,2011年。
87.劉小楓選編《舍勒選集》上冊,上海:上海三聯書店,1999年。
88.劉劍梅著,郭冰茹譯《革命與情愛:二十世紀中國小說史中的女性身體與主題重述》,台北:釀出版,2014年。
89.歐文‧亞隆(Irvin D. Yalom)著,易之新譯《存在心理治療(上)死亡》,台北:心靈工坊,2003年。
90.潘鳴嘯(Michel Bonnin)著,歐陽因譯《失落的一代:中國的上山下鄉運動,1968-1980》,香港:香港中文大學,2010年。
91.霍爾‧尼茲維奇(Hal Niedzviecki)著,黃玉華譯《我愛偷窺:集體愛上偷窺與被偷窺的時代》,新北:立緒文化,2012年。
92.黛安‧艾克曼(Diane Ackerman)著,莊安祺譯《氣味、記憶與愛欲——艾克曼的大腦詩篇》,台北:時報文化,2004年。
93.黛安‧艾克曼(Diane Ackerman)著、莊安琪譯《感官之旅》,台北:時報文化,2011年。
94.魏特琳(Minnie Vautrin)著,張連紅、楊夏鳴、王衛星等編譯《魏特琳日記》,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6年。
95.羅伯特‧赫爾兹(Hertz, R.)著,吳鳳玲譯《死亡與右手》,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年。
96.羅旺‧卡力克(Rowan Callick)著,盧意寧、吳孟真譯《我是最大黨》,台北:聯經,2014年。
97.羅洛‧梅(Rollo May)著,龔卓軍、石世明譯《自由與命運》,新北:立緒文化,2006年。
98.蘇珊‧布朗米勒(Susan Brownmiller)著,祝吉芳譯《違背我們的意願》,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6年。
99.蘇珊‧桑塔格(Susan Sontag)著;黃茗芬譯《反詮釋:桑塔格論文集》,台北:麥田,2008年。
100.蘇珊‧桑塔格(Susan Sontag)著,陳耀成譯《旁觀他人之痛苦》,台北:麥田,2013年。
101.讓—馬克‧阿爾貝(Jean-Marc ALBERT)著,劉可有、劉惠杰譯《權力的餐桌:從古希臘宴會到愛麗舍宮》,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2年。

肆、期刊論文、雜誌文章(依作者姓氏筆畫由少至多排序)

1.丁初我〈女子世界頌詞〉,《女子世界》1904年第1期,頁1-4。
2.丁初我〈女子家庭革命說〉,《女子世界》1904年第4期,頁1-7。
3.于秀梅〈《老王》中的情感失衡現象淺析〉,《語文教學與研究》2014年10月28期,頁37。
4.王地山〈見微知著的反思——試談楊絳的長篇小說《洗澡》〉,《四川省幹部函授學院學報》2004年第2期,頁56-59。
5.火源〈論楊絳的反諷——以《洗澡》為例〉,《長春大學學報》第14卷第5期,2004年10月,頁33-36、40。
6.王璦玲〈文學批評與「理想的讀者」〉,《人文與社會科學簡訊》(國科會)第8卷第3期,頁2。
7.余君偉〈癡情‧哀悼‧物象:讀《在世界中心呼喊愛情》小說與電影〉,《中山人文學報》第32期,2012年1月,頁145-161。new window
8.余杰〈知、行、游的智性顯示——重讀楊絳〉,《當代文壇》1995年05期,頁40-43。
9.吳燕娜〈《浮生六記》與《幹校六記》敘述風格之比較〉,《中外文學》,1991年2月,頁79-93。new window
10.呂芳上〈抗戰時期的女權論辯〉,《近代中國婦女史研究》第2期,1994年6月,頁81-115。new window
11.李明哲〈傾聽文本細微的聲響——細讀《老王》〉,《語文教學通訊》2015年3月8期,頁50-55。
12.李相〈應該怎樣對待傳主的敘述——從楊絳與肖鳳的筆戰探討有關傳記文學的創作問題〉,《河北學刊》2000年03期,頁82-85。
13.李裕民〈錢鍾書《宋詩選注》發微〉,《社會科學評論》2008年第3期,頁110-113。
14.李銘正〈皮亞傑認知理論及其在科學教育上的應用〉,《師友月刊》140期,1979年1月,頁2-5。
15.肖鳳〈林非被打真相〉,1999年第12期《魯迅研究月刊》,頁70-73。
16.亞特〈論鑄造國民母〉,《女子世界》1904年第7期,頁1-7。
17.周仕龍〈「慎獨」意念與「悲憫」情懷——再讀《老王》的入境式感悟之我見〉,《語文教學通訊》,2015年9月26期,頁53-55。
18.明日〈女學生花玉潔〉,《上海婦女》1938年6月,第1卷第4期,頁15。
19.林非〈必要的澄清和說明〉,《黃河》2000年03期,頁131-138。
20.林滄海〈為了不忘記那段歷史〉,《黃河》2000年02期,頁35-45。
21.金永平〈微而不露,謔而不虐——論楊絳小說《洗澡》人物描寫中的比喻藝術〉,《遼寧行政學院學報》2008年第6期,頁225、237。
22.幽錦〈介紹兩位女藝人〉,《上海婦女》1938年7月,第1卷第6期,頁26-27。
23.柯靈〈上海淪陷期間戲劇文學管窺〉,《上海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2年02期,頁1-18。
24.洪美鈴、景瓊茹〈從榮格分析取向論中年危機-以中年外遇案例分析〉,《諮商與輔導》第357期,2015年9月,頁2-5。
25.洪瑞斌、陳筱婷、莊騏嘉的〈自我敘說研究中的真實與真理:兼論自我敘說研究之品質參照標準〉,《應用心理研究》第56期,2012年12月,頁19-53。new window
26.洪瑞斌〈失業經驗中的生涯韌性與韌力:對成年男性失業者之質性研究初探〉,《中華輔導與諮商學報》第34期,2012年12月,頁143-173。new window
27.胡衍南〈明清長篇世情小說的兩個模式〉,《淡江中文學報》第13期,2005年12月,頁113-140。new window
28.胡適〈易卜生主義〉,《新青年》1918年第4卷第6期,頁7-25。
29.胡適〈美國的婦人〉,《新青年》1918年第5卷第3期,頁30-41。
30.茅盾〈談談傀儡之家〉,《文學周報》第176期,1925年6月,頁5-7。
31.孫歌〈讀《洗澡》〉,《文學評論》1990年03期,頁14-23。
32.高山〈一對少年情人的自殺〉,《婦女雜誌》第8卷第2號,1922年2月,頁49-50。
33.高素素〈女子問題之大解決〉,《新青年》1917年第3卷第3期,頁1-5。
34.張者〈楊絳:打掃現場〉,《英才》2001年第1期,頁49-52。
35.梅家玲〈孩童,還是青年?葉聖陶教育小說與二○年代青春/啟蒙論述的折變〉,《臺灣文學研究集刊》第2期,頁79-103。new window
36.梅家玲〈發現少年,想像中國—梁啟超〈少年中國說〉的現代性、啟蒙論述與國族想像〉,《漢學研究》第19卷第1期,2001年6月,頁249-276。new window
37.許江〈福爾摩斯與奧斯丁——重讀楊絳的小說〉,《文學評論》,2015年第3期,頁102-107。
38.陳元德〈在「愧怍」中刮骨療傷——談〈老王〉的真實寫作意圖〉,《現代閱讀》2012年7月第7期,頁145。
39.陳宇〈近十年楊絳研究綜述〉,《山西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第32卷第6期,2005年11月,頁66-70。
40.陳其南〈房與傳統中國家庭制度——兼論西方人類學的中國家族研究〉,《漢學研究》第3卷第1期,1985年6月,頁127-184。new window
41.陳映芳〈國家與「青年」:中國「神聖青年」角色的解體〉,《當代中國研究通訊》第11期,2009年2月,頁9-13。
42.陳獨秀〈敬告青年〉,《青年雜誌》第1卷第1號,1915年9月,頁13-18。
43.曾志隆〈公/私領域的界限:瓊塔‧穆芙的詮釋〉,《思與言》第45卷第3期,2007年9月,頁79-116。new window
44.焦頌周〈給勸我結婚的友人〉,《新女性》第2卷第5號,1927年5月,頁92-99。
45.賀仲明〈智者的寫作——楊絳文化心態論〉,《首都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1年第6期,頁86-91。
46.黃克武〈靈學與近代中國的知識轉型——民初知識分子對科學、宗教與迷信的再思考〉,《思想史》第2期,台北:聯經出版,2014年4月,頁121-196。new window
47.黃科安〈喜劇精神與楊絳的散文〉,《文藝爭鳴》1999年第2期,頁59-67。
48.馮璘〈兩度締婚的我〉,《婦女雜誌》第9卷第10-11號,1923年10-11月,頁87-93。
49.楊文山〈年輕人為什麼不結婚:台灣社會未來的婚姻趨勢研究〉,《得渡鼓鐘‧生命教育》,高雄:圓照寺九華圖書社,2008年,頁177-207。
50.路筠〈近十年(1997-2006)楊絳散文研究綜述〉,《柳州師專學報》第22卷第4期,2007年12月,頁33-36。
51.鄒麗霞〈「五四」時期的《浙江新潮》述論〉,《科教文匯》2012年09期,頁65-66。
52.漱琴〈我之理想的配偶〉,《婦女雜誌》第9卷第11號,1923年11月,頁66-68。
53.劉心力〈楊絳研究述評〉,《遼寧師專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年第4期,頁44-45。
54.劉瑞平《敬告二萬萬同胞姊妹》,《女子世界》1904年第7期,頁1-3。
55.歐麗娟〈論《紅樓夢》中「情理兼備」而「兩盡其道」之「痴理觀」〉,《台大中文學報》第35期,2011年12月,頁157-203。new window
56.歐麗娟〈論《紅樓夢》中的度脫模式與啟蒙進程〉,《成大中文學報》第32期,2011年3月,頁125-164。new window
57.歐麗娟〈論王維詩歌中理性觀照的人格特質與表現模式〉,《台大中文學報》第32期,2010年6月,頁209-254。new window
58.蕭阿勤〈台灣文學的本土化典範:歷史敘事、策略的本質主義與國家權力〉,《文化研究》創刊號,2005年9月,頁97-129。new window
59.關峰〈《洗澡》與楊絳的知識分子批判〉,《渤海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5年3期,頁84-88。
60.麗珠〈南國女兒的獻金熱:一位可敬的神女〉,《上海婦女》第1卷第10期,1938年9月,頁8-9。
61.蘇青(馮和儀)〈戀愛結婚養孩子的職業化〉,《古今》半月刊第16期,1943年2月,頁31-32。

伍、報紙、網路資料(依作者姓氏筆畫由少至多排序)

1.Dr. Irene’s Verbal Abuse:“Love is an upper. It makes you look up. It makes you think up. It makes you a better person.”, Is it Love or Infatuation?, 網址:http://www.drirene.com/isitlove.php。檢索日期:2017年9月25日。
2.王平〈用生命之火取暖———楊絳致鐘叔河信兩封〉,網址:http://www.syoctl.com/15/13017213.html。查詢日期:2017年10月7日。
3.宋永毅主編,美國中國文化大革命文庫光碟編委會編纂《中國文化大革命文庫》線上資料庫,香港:香港中文大學中國研究服務中心,2002年,網址:http://ccradb.appspot.com/post/3588。查詢日期:2016年11月25日。
4.周芬伶〈清水芙蓉〉,《聯合報》副刊,2015年5月16日。
5.夏志清〈追念錢鍾書先生——兼談中國古典文學研究之新趨向〉,《中國時報》,1976年2月9日。
6.張傳倫〈楊絳三姑母楊蔭榆〉,香港《蘋果日報》副刊版,2013年03月17日,網址:http://hk.apple.nextmedia.com/supplement/apple/art/20130317/18197584。查詢日期:2017年10月11日。
7.許志林〈中國知識份子的脊樑骨是怎樣被打斷的?〉,「看中國」,網址:https://www.secretchina.com/news/b5/2002/05/24/17779.html。查詢日期:2017年10月2日。
8.陸俠〈丙午、丁未之厄〉,香港《蘋果日報》副刊版,2005年11月20日,線上網址:http://hk.apple.nextmedia.com/supplement/columnist/art/20051120/5411934。查詢日期:2017年10月11日。
9.羅玲編譯〈英媒:中國用沉默紀念文革開始50週年〉, BBC中文網2016年5月16日,網址:http://www.bbc.com/zhongwen/trad/press_review/2016/05/160516_press_review_cultural_revolution。查詢日期:2017年10月11日。
10.龔剛〈淺述《圍城》的德譯本〉,《澳門日報》2009 年11月10日,網址:https://www.douban.com/group/topic/8696813/。查詢日期:2017年10月11日。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