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世變下的錢澄之性情詩說--真詩、苦吟與隱秘詩史論
書刊名:文與哲
作者:曾守仁 引用關係
作者(外文):Tseng, Shou-jen
出版日期:2015
卷期:26
頁次:頁379-423
主題關鍵詞:錢澄之詩史真詩性情詩論Qian Cheng-ZhiReal poetryShishi discoursePoetic and emotional nature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2) 博士論文(1) 專書(0) 專書論文(1)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1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580
  • 點閱點閱:176
期刊論文
1.張暉(2010)。真與悲--明遺民錢澄之詩論詮說。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學刊,76-98。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廖棟樑(20050500)。〈離騷〉者,〈小弁〉之怨--關於屈辭之「怨」的一種解讀。東華漢學,3,51-87。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蔡瑜(20021200)。從典律之辨論明代詩學的分歧。臺大中文學報,17,185-187+189-234。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錢新祖(19880600)。公案、紫藤與非理性。當代,26,12-29。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蔡英俊(20091200)。詩歌與歷史:論詩史的歷史成分及其敘述的轉向。清華中文學報,3,239-271。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會議論文
1.顏崑陽(2003)。從〈詩大序〉論儒系詩學的體用觀。第四屆漢代文學與思想學術研討會。臺北市:新文豐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87-32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張淑香(2001)。抒情自我的原型--屈原與〈離騷〉。臺靜農先生百歲冥誕學術研討會。臺北: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系。47-74。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學位論文
1.劉威志(2010)。明遺民錢澄之返鄉十年詩研究(1651-1662)(碩士論文)。東吳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錢澄之、朱一清(2005)。田間詩學。合肥:黃山書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勒內•韋勒克、奧斯汀•沃倫、劉向愚、邢培明、陳聖生、李哲明(2010)。文學理論。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卡西爾.恩斯特、關子尹(1993)。人文科學的邏輯。台北市:聯經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王夫之、戴鴻森(2012)。薑齋詩話箋注。上海古籍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張立敏(2011)。馮溥與康熙京師詩壇。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蔣寅(2012)。清代詩學史。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埃米爾•施塔其爾、胡其鼎(1993)。詩學的基本概念。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Bakhtin, M.、白春仁、曉河、周啓超、潘月琴、黃玫(1998)。文本對話與人文。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王力堅(2013)。清代文學跨域研究。臺北:文津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沈德潛、王宏林(2013)。說詩晬語箋注。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姚文燮(2000)。無異堂文集。北京:北京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維克托•什克洛夫斯基、方珊(1989)。俄國形式主義文論選。北京:三聯書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王夢鷗(199110)。古典文學論探索。臺北:正中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胡學春(2009)。真:泰州學派美學範疇。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劉夢溪(2008)。中國現代學術要略。臺北:風雲時代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嚴壽澂(2009)。詩道與文心。上海:華東師範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錢澄之、諸偉奇(1998)。田間詩集。合肥:黃山書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錢澄之、吳懷祺(1998)。田間文集。安徽合肥:黃山書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錢澄之、湯華泉(2004)。藏山閣集。合肥:黃山書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Gadamer, Hans-Georg、嚴平、鄧安慶(1997)。迦達默爾集。上海:遠東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Owen, Stephen、王柏華、陶慶梅(2003)。中國文論:英譯與評論。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2.Todorov, Tzvetan、蔣子華、張萍(2001)。巴赫金:對話理論及其他。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3.朱彝尊、姚祖恩、黃君坦(1990)。靜志居詩話。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4.陳子龍、王英志(2011)。陳子龍全集。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5.呂不韋、陳奇猷(1995)。呂氏春秋校釋。上海:學林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6.朱熹(1996)。四書章句集注。大安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7.王船山(1996)。詩廣傳。長沙:嶽麓書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8.張暉(2007)。詩史。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9.馬積高(1996)。清代學術思想的變遷與文學。長沙:湖南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0.嚴羽、郭紹虞(1987)。滄浪詩話校釋。臺北:里仁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1.錢鍾書(1990)。七綴集。書林出版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2.龔鵬程(1993)。詩史本色與妙悟。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3.錢鍾書(1988)。談藝錄。書林出版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4.蕭馳(2003)。抒情傳統與中國思想--王夫之詩學發微。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5.葉維廉(1996)。中國詩學。北京:三聯書店。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6.趙園(1999)。明清之際士大夫研究。北京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7.徐國能(20090000)。清代詩論與杜詩批評:以神韻.格調.肌理.性靈為論述中心。臺北:里仁。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8.謝明陽(20040000)。明遺民的「怨」「群」詩學精神:從覺浪道盛到方以智、錢澄之。臺北:大安。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9.張伯偉(2005)。全唐五代詩格彙考。南京:鳳凰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0.柯慶明(2000)。中國文學的美感。臺北:麥田。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1.張亨(1997)。思文之際論集:儒道思想的現代詮釋。允晨文化實業股份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2.曾守仁(20120000)。王夫之詩學理論重構 : 思文/幽明/天人之際的儒門詩教觀。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3.孫光憲、吳文治(1998)。宋詩話全編。江蘇古籍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4.張健(1999)。清代詩學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5.程顥、程頤、王孝魚、吳廷棟(1983)。二程集。漢京文化事業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6.王夫之、丁福保(1971)。清詩話。明倫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7.嚴迪昌(2002)。清詩史。浙江古籍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8.張淑香(1992)。抒情傳統的省思與探索。大安出版社。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9.朱熹、郭齊、尹波(1996)。朱熹集。四川教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0.高友工(2008)。美典︰中國文學研究論集。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1.Felman, Shoshana、Laub, Dori、劉裘蒂(1997)。見證的危機:文學‧歷史與心理分析。臺北:麥田。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2.張伯偉(2008)。禪與詩學。北京:人民。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論文
1.李瑄(2009)。明遺民的「性情」新義與明清之際的詩壇衍變。羅宗強先生八十壽辰紀念文集。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傅璇琮(2002)。論王昌齡詩格。古代文學理論研究。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楊松年(1993)。中國文學評論中的詩文"窮而後工"說--兼論析與比較清代與前代的有關論說。清代文學批評。香港:香港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廖宏昌(2001)。「溫柔敦厚」說在清代詩論中的重整與發展。清代學術論叢。臺北:文津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歐陽修(200103)。正統論。歐陽修全集。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梅廣(20040000)。語言科學與經典詮釋。文獻及語言知識與經典詮釋的關係。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