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詩領域的自覺:晚唐的「詩人」論述
書刊名:彰化師大國文學誌
作者:鍾曉峰
作者(外文):Chung, Hsiao-feng
出版日期:2012
卷期:24
頁次:頁49-83
主題關鍵詞:詩領域晚唐詩人自覺詩人論述The self-proclaimed of the poetThe poetry of the Late TangThe realm of poetry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4) 博士論文(3)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4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159
  • 點閱點閱:75
期刊論文
1.王德權(20060600)。修身與理物--中唐士人自省之風的兩個面向。臺灣師大歷史學報,35,1-47。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王德權(20041100)。「士人」合理性的重構--以柳宗元的政治社會批判為例。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報,22,67-117。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顏崑陽(19990700)。論唐代「集體意識詩用」的社會文化行為現象--建構「中國詩用學」初論。東華人文學報,1,43-68。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陳家煌(20101200)。論中唐「詩人概念」與「詩人身分」。文與哲,17,137-168。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鍾曉峰(20090600)。論孟郊的詩人意識與自我表述。淡江中文學報,20,189-215。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王南(1995)。苦吟詩論。首都詩範大學學報,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蔣寅(2000)。「武功體」與「吏隱」主題的發展。揚州大學學報,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劉小俊、愛甲弘志(2010)。從文人師承現象看中晚唐時期文學觀的變化。師大學報,55(1)。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會議論文
1.羅宗濤(1995)。貫休與唐五代詩人交往詩淺談。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學位論文
1.陳家煌(2007)。白居易詩人自覺研究(博士論文)。國立中山大學。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張朝富(2008)。漢末魏晉文人群落與文學變遷--關於中國古代「文學自覺」的歷史闡釋。成都:巴蜀書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Owen, Stephen(2006)。中國「中世紀」的終結─中唐文學文化論集。中國「中世紀」的終結─中唐文學文化論集。北京。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王南(2002)。中國詩性文化與詩觀念。四川民族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羅立剛(2005)。史統、道統、文統--論唐宋時期文學觀念的轉變。上海:東方出版中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王定保、姜漢樁(2003)。唐摭言校注。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內山精也(2005)。傳媒與真相--蘇軾及其周圍士大夫的文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陸龜蒙、宋景昌、王立群(1996)。甫里先生文集。河南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劉禹錫、瞿蛻園(2005)。劉禹錫集箋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彭萬隆(2006)。唐五代詩考論。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彭雅玲(2009)。唐代詩僧的創作論研究―詩歌與佛教的綜合分析。新北市:花木蘭文化出版社。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李建崑(2005)。中晚唐苦吟詩人研究。臺北:秀威資訊科技股份有限公司。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鄭谷、趙昌平(2009)。鄭谷詩集箋注。上海市:上海古籍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杜荀鶴、胡嗣坤、羅琴(2005)。唐風集校注。成都市:巴蜀書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賈晉華、錢彥、Owen, Stephen(2011)。晚唐。北京市:三聯書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松本肇(2006)。唐代文學の視點。東京都:研文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呂玉華(2004)。唐人選唐詩述論。臺北:文津。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韓愈、馬其昶、馬茂元(1998)。韓昌黎文集校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程千帆(2008)。唐代進士行卷與文學。武漢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龔鵬程(2007)。唐代思潮。北京: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李春青(1995)。烏托邦與詩:中國古代士人文化與文學價值觀。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Bol, Peter K.、劉寧(2001)。斯文:唐宋思想的轉型。江蘇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2.宇文所安、田曉菲(2006)。他山的石頭記:宇文所安自選集。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3.蔣寅(1995)。大曆詩人研究。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4.王讜、周勛初(2008)。唐語林校證。北京市: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5.王夢鷗(1987)。傳統文學論衡。臺北:時報文化出版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6.鄭玄、孔穎達、毛亨(1971)。毛詩正義。廣文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7.朱金城(2003)。白居易集箋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8.陳弱水(2009)。唐代文士與中國思想的轉型。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9.小川環樹、周先民(2005)。風與雲:中國詩文論集。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0.黃奕珍(1998)。宋代詩學中的晚唐觀。臺北:文津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1.姚合、劉衍(1997)。姚合詩集校考。長沙:岳麓書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2.張祜、尹占華(2007)。張祜詩集校注。成都:巴蜀書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3.張伯偉(2005)。全唐五代詩格彙考。南京:鳳凰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4.王勃、蔣清翊(1995)。王子安集註。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5.蕭麗華(19970000)。唐代詩歌與禪學。臺北:東大。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6.黃偉倫(20060000)。魏晉文學自覺論題新探。臺北:臺灣學生。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7.董誥、孫映逵(2002)。全唐文。山西教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8.白居易、謝思煒(2006)。白居易詩集校注。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9.楊萬里、辛更儒(2007)。楊萬里集箋校。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0.川合康三、劉維治、張劍、蔣寅(2007)。終南山的變容:中唐文學論集。上海古籍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1.靜永健、劉維治(2007)。白居易寫諷喻詩的前前後後。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2.淺見洋二、金程宇、岡田千穗(2005)。距離與想像--中國詩學的唐宋轉型。上海古籍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3.清聖祖、彭定求(2003)。全唐詩。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4.余英時(2003)。士與中國文化。上海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5.元稹、冀勤(2000)。元稹集。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6.司空圖、祖保泉、陶禮天(2002)。司空表聖文集箋校。合肥。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7.李德輝(2006)。唐代文館制度及其與政治和文學之關係。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8.蔣寅(2006)。孟郊創作的詩歌史意義。唐代文學研究. 第11輯。桂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論文
1.陳弱水(2009)。文學與文化--論中唐思想變化的一條線索。文化與歷史的追索:余英時教授八秩壽慶論文集。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