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地理想像與臺灣認同--清代三篇〈臺灣賦〉的考察
書刊名:臺灣文學學報
作者:游適宏 引用關係
作者(外文):Yu, Shih-hung
出版日期:2000
卷期:1
頁次:頁41-66
主題關鍵詞:臺灣古典文學臺灣賦地理政治林謙光高拱乾王必昌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4) 博士論文(2) 專書(2)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4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2
  • 點閱點閱:98
  久為忽視的「台灣古典文學」,4近來正引起越來越多人探索的興趣。然而在「詩」、「詞」以外的「賦」,卻幾乎不曾受到注意。從目前所見的數十篇清代台灣賦來看,以地理、名勝、特產為題材的賦顯然枯有很高的比例,在抒情言志之作較受歡迎的趨勢下,要談論這些作品恐怕有些不合時宜。不過,近年由於政治環境的變遷,「家國想像」與「族群認同」這類主題一直頗受學術界的關切,而部分具有地理想像與認同的台灣賦,其實正是值得我們參閱的文獻。   本文選擇台灣賦中甚具代表性的三篇作品──林謙光、高拱乾、王必昌的〈台灣賦〉做為討論對象。主要的意見是:(一)這三篇賦雖然屢獲歷來台灣方志「藝文志」的青睞,但其最初所以能進入官修方志,卻與其文學價值幾乎無關。(二)從三篇〈台灣賦〉對台灣島內景觀的鋪寫及對大陸、台灣關{單位置的處理,可以明顯發現三人對台灣的認同感,實有相當大的差異。而通過王必昌〈台灣賦〉所佈置的空間,也不難察覺其欲超越林謙光及高拱乾〈台灣賦〉的企圖。
期刊論文
1.黃克武(19960900)。「文化想像與族國建構」專號序。思與言,34(3),3-8。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會議論文
1.許經田(1995)。典律、共同論述與多元社會。臺北:中華民國比較文學學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1997)。(萬曆)金華府志。濟南:齊魯書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王國墦(1974)。臺灣先賢著作提要。新竹:臺灣省立新竹社會教育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倉修良(1990)。方志學通論。方志學通論。濟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莫旦。成化新昌縣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臺灣省文獻委員會。重修臺灣省通志。重修臺灣省通志。南投。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劉登翰、莊明萱、黃重添、林承璜(1991)。臺灣文學史。福州:海峽文藝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台灣省文獻委員會(1971)。台灣省通志。台北市:台灣省文獻委員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林天蔚、國立編譯館(1995)。方志學與地方史研究。台北:南天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陳捷先(1996)。清代台灣方志研究。台北:台灣學生。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陳昭瑛(199602)。臺灣詩選注。臺北:正中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吳福助(1999)。臺灣漢語傳統文學書目。臺北:文津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連橫(1980)。臺灣通史。臺北:文海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杜正勝(1998)。臺灣心,臺灣魂。河畔。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章學誠(1973)。章氏遺書。漢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毛一波(1977)。古今臺灣文獻考。古今臺灣文獻考。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毛一波(1974)。方志新編。方志新編。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賴子清。嘉義縣志。嘉義縣志。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朱光潛(1985)。中國詩何以走上「律」的道路(上)。詩論。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其他
1.(清)六十七(1994)。使署閒情,南投。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清)袁枚(1978)。足本隨園詩話及補遺,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清)王必昌(1968)。重修臺灣縣志,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清)高拱乾(1968)。臺灣府志,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康熙臺灣府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唐)李延壽。南史。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清)劉熙載。藝概。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東漢)班固(1984)。漢書,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欽定四庫全書總目,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清)全祖望。鮚埼亭集。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