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毛語創傷與當代中國黑色幽默論述
書刊名:中外文學
作者:賀淑瑋
作者(外文):Ho, Esther
出版日期:2002
卷期:30:9=357
頁次:頁265-319
主題關鍵詞:毛話語毛文體黑色幽默創傷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1) 博士論文(5)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1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53
     本文著重討論一九七0年代末期開始的黑色幽默論形成的背景及過程,特別強調毛話語邏輯所造成之精神創傷與中國黑色幽默論述的關聯。此地所定義的中國黑色幽默小說為: 濫觴於一九七0年末期,成熟於一九八年之後至九0年代仍斷續發生的非運動性小說流派。是寫作者對社會絕望之後,以不具武裝煽動性╱能力的文字與幽默感所寫的反體制小說。由於寫作者飽受戰爭、社會正義淪喪或國家神話崩解的創痛,因此這類小說永遠充滿創場景:經常現恐怖、荒謬、怪誕、暴力或死亡的情節,暴露出寫作者對生命的絕望與不信任感。其主要作者都具有強烈的語言實驗精神,大膽寫作各種不倫與不類的情節。 
期刊論文
1.Feldman, Burton(1968)。Anatomy of Black Humor。Dissent,15,158-160。  new window
2.余華(1985)。我的“一點點”──關於《星星》及其他。北京文學,1985(5),79-80。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李陀(1996)。當代中國文學批評困境。作品,1996(4),76-77。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李陀、李靜(2001)。漫說“純文學”--李陀訪談錄。上海文學,2001(3),20-3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李劼(1988)。論中國當代新潮小說。鍾山,1988(5),116-138。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季紅真(1990)。無主流的文學浪潮──論「尋根後」小說。當代作家評論,1990(2),28-3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吳義勤(1996)。絕望中的誕生──論新潮長篇小說的崛起。中國現代.當代文學研究,1,85-9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吳義勤(1996)。新潮小說的主題話語。中國現代.當代文學研究,11,77-10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陳曉明(1989)。現代主義意識的實驗性催化。當代作家評論,3,13-20。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陳曉明(1993)。文化潰敗時代的餽贈──先鋒派與當代文化的多邊關係。文藝理論,7,167-17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賀桂梅(2000)。世紀末的自我救贖之路──1998年“反右”書籍熱的文化分析。上海文學,2000(4),71-7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張首映(1988)。“偽現代派”與“西體中用”駁義。北京文學,6,53-58。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張寧(1990)。文學語言的顛覆與價值語言的紊亂─莫言的長篇《十三步》。當代,6,138-148。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傅翔(1994)。世紀末:小說絕望的反抗。文學評論,2,43-49。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摩羅(1997)。論余華的《一九八六年》。中國現代.當代文學研究,12,173-180。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鍾本康(1993)。新歷史題材小說的先鋒性及其走向。中國現代.當代文學研究,1993(11),89-9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Janoff, Bruce(1972)。Black Humor: Beyond Satire。The Ohio Review,14,5-20。  new window
18.王堯(2000)。矛盾重重的“過度狀態”──關於新時期文學“源頭”考察之一。中國現代.當代文學研究,12,57-6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王彬彬(1992)。殘雪、余華:“真的惡聲”?--殘雪、余華與魯迅的一種比較。當代作家評論,1992(1),34-4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朱大可(1989)。保衛先鋒文學。上海文學,1989(2),76-80。  延伸查詢new window
會議論文
1.王寧(1998)。從傳統到先鋒,從現代到後現代──論大陸先鋒小豁的言說境地。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Freud, Sigmund。The Standard Edition of the Complete Psychological Works of Sigmund Frued。The Standard Edition of the Complete Psychological Works of Sigmund Frued。London。  new window
2.Freud, S.、James Strarchey(1976)。Jokes and Their Relations to the Unconscious。London:Penguin。  new window
3.余華(1999)。黃昏裡的男孩。北京。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Bakhtin, Mikhail、Iswolsky, Hélène(1968)。Rabelais and His World。MIT Press。  new window
5.Caruth, Cathy(1996)。Unclaimed experience: Trauma, narrative, and history。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new window
6.余華(1997)。許三觀賣血記。麥田。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刑建昌、魯文忠(2000)。余華。余華。北京。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余華(1999)。我沒有自己的名字。我沒有自己的名字。北京。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汪暉(1998)。我能否相信自己:余華隨筆錄。我能否相信自己:余華隨筆錄。北京。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周政保(1999)。精神的出場──現實主義與今日中國小說。精神的出場──現實主義與今日中國小說。太原。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袁可嘉(1984)。前言。外國現代派作品選。上海。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唐小兵(1993)。《千萬不要忘記》的歷史意義。再解讀:大眾文藝與意識形態。香港。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陳娟(2000)。前言。記憶和幻想。上海。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陳思和(2000)。中國當代文學史教程。中國當代文學史教程。上海。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陳曉明(1993)。無邊的挑戰。無邊的挑戰。長春。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徐俊西(1989)。略論新時期文學中現實主義的深化和發展。十年文學潮流。上海。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黃子平(1993)。病的隱喻與文學生產:丁玲《在醫院中》及其他。再解讀:大眾文藝與意識形態。香港。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鄒平(1989)。新時期文學中的現實主義嬗變。十年文學潮流。上海。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劉禾(1993)。文本、批評與民族國家文學。再解讀:大眾文藝與意識形態。香港。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劉再復、林崗(1993)。中國現代小說的政治式寫作──從《春蠶》到《太陽照在桑乾河上》。再解讀:大眾文藝與意識形態。香港。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潘旭瀾(1988)。歷史的追溯與現實的思考──漫談新時期的當代文學評論。十年文學潮流。上海。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2.Freud, Sigmund(1977)。Five Lectures on Pscho-Analysis。Five Lectures on Pscho-Analysis。New York。  new window
23.Hasley, Louis(1993)。Black Humor and Gray。Black Humor: Critical Essays。New York。  new window
24.Wedell-Wedellsborg, Anne(1986)。China in the 1980s--and beyond。China in the 1980s--and beyond。London and Malmo。  new window
25.丁柏銓、周曉揚(1990)。新時期小說研究之二---新時期小說思潮與小說流變。新時期小說研究之二---新時期小說思潮與小說流變。南京。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其他
1.Marinelli, Maurizio(2001)。Propaganda Posters and Political Slogans in China。  new window
圖書論文
1.朱瑋(1990)。關於余華。十八歲出遠門。臺北:遠流。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余華(1994)。虛偽的作品。余華作品集。北京:中國社會科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余華(2000)。布爾加科夫與《大師和瑪格麗特》。內心之死。北京:華藝。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Li, Tuo(1993)。Resisting Writing。Politics, Ideology, and Literary Discourse in Modern China。Duke Up。  new window
5.方銘(1989)。現代與當代的光輝聯繫。十年文學潮流。上海:復旦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