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鄉土的逃離與回歸 ——閻連科及其作品(1979——2013)研究
作者:楊森
作者(外文):YANG SEN
校院名稱:國立中正大學
系所名稱:中國文學研究所
指導教授:蕭義玲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17
主題關鍵詞:閻連科鄉土身體權力神實主義Yan Liankelocalbodypowermyth realism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16
閻連科(1958—)出生於底層農民家庭,他的作品離不開孤獨、貧瘠的土地書寫,深藏著對於鄉土的愛恨交織,既渴望逃離又試圖回歸的複雜情感。閻連科的作品中「身體」是一個及其重要的隱喻,身體就是人本身,人的一切現實性和可能性都蘊藏在身體之中。身體意象由始至終都貫穿著閻連科的作品,它將金錢的血腥氣、革命的暴力性及底層農民獨特的生存方式隱喻式的揭示出來。閻連科將當代中國被遮蔽的鄉村,以及現代化之下不斷被抹去的鄉村記憶,尤其是農村的破敗與窘困,通過身體書寫以重新訴說,為我們展示了農民特有的道德觀、世界觀。本文將梳理閻連科身體譜系的發展脈絡,重新審視當中的身體書寫,并思考閻連科筆下的鄉土社會,身體是如何被權力所規訓并生產出來。
閻連科的寫作歷程也經歷了較大的轉變,從早期對鄉土政治權力結構的寫實刻畫,到後期充滿神話意涵的後現代創作。閻連科認為當代中國正處於前所未有的複雜環境之中,隨著創作不斷地深化,閻連科愈發感覺到現實主義成為了阻礙其突破的枷鎖,僅僅恪守於傳統的現實主義是遠遠不夠的,而必須依賴虛構、依賴想像去創作真實,這樣的寫作才能抵達真正的現實。此時想像力成為閻連科進行創作的基礎,並由此創造了獨有的「神實主義」理論,本文也將就此進行探究,從而凸顯閻連科在當代中國大陸作家中重要且獨特的地位。
Yan Lianke (閻連科)(1958-)was born in the ground floor of a farmer family.His literary works can not be separated from the writing of lonely and poor land, and the complex emotions of love and hate to the native land, eager to escape and trying to return are hiding in these works. The body is an important metaphor in Yan Lianke's literary works.The body is the human itself, and all the reality and possibility of human is included in the body. Body image always runs through Yan Lianke's literary works.It reveals the blood smell of money, the violence of revolution and the unique way of life of the farmers. Through the body writing, Yan Lianke retells the sheltered countryside in modern china, and the countryside memory that has been wiped out by modernization, especially for the poverty and embarrassment in the countryside. This thesis summarizes the development of Yan Lianke's body pedigree, reexamines the body writing, and thinks about how the body is disciplined and produced by power in the local society in Yan Lianke's works.
Yan Lianke's writing process has experienced a major change, from the early of the local political power, to the later mythic meaning of postmodern writing. Yan Lianke believes that nowdays China is in the unprecedented complex environment.With the continuous deepening of creation, Yan Lianke awares that realism has become a hinder, and it is not enough to keep traditional realism.It must rely on fiction and imagination to create the reality so that, this kind of writing can come into reality. At this time imagination has become the foundation of Yan Lianke’s creation, and the unique “myth realism” has been created. This thesis will explore it, and highlight Yan Lianke’s importance and unique position in Chinese writers.
一、閻連科作品
閻連科:《夏日落》,北京:春風文藝出版社,2002年。
閻連科:《為人民服務》,台北:麥田出版社,2005年。
閻連科:《丁莊夢》,台北:麥田出版社,2006年。
閻連科:《情感獄》,北京:人民日報出版社,2007年。
閻連科:《金蓮,你好》,北京:人民日報出版社,2007年。
閻連科:《閻連科讀書筆記》,廣州:花城出版社,2008年。
閻連科:《風雅頌》,江蘇:江蘇人民出版社,2008年。
閻連科:《我的現實,我的主義》,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1年。
閻連科、張學昕:《我的現實,我的主義》,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1年。
閻連科:《發現小說》,台北:印刻文學生活雜誌出版社,2011年。
閻連科:《日光流年》,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12年。
閻連科:《閻連科短篇文集》,雲南:雲南人民出版社,2012年。
閻連科:《我與父輩》,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12年。
閻連科:《受活》,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
閻連科:《一派胡言——閻連科海外演講集》,北京:中信出版社,2012年。
閻連科:《四書》,台北:麥田出版社,2012年。
閻連科:《和平軍旅系列》,雲南:雲南人民出版社,2013年。
閻連科:《生死晶黃》,雲南:雲南人民出版社,2013年。
閻連科:《堅硬如水》,雲南:雲南人民出版社,2013年。
閻連科:《炸裂志》,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2013年。
閻連科:《閻連科文論》,雲南:雲南出版社,2013年。
閻連科、梁鴻:《巫婆的紅筷子》,廣西:灕江出版社,2014年。
閻連科:《黑白閻連科》,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14年。
閻連科:《沉默與喘息》,台北:麥田出版社,2014年。
二、中文專著(按作者姓氏筆畫排列)
丁帆:《中國鄉土小說史論》,江蘇:江蘇文藝出版社,1992年。
丁帆:《中國鄉土小說史》,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年。
丁帆:《中國大陸與台灣鄉土小說比較史論》,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0年。
丁帆、許志英:《中國新時期小說主潮》,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 2002年。
巴金:《隨想錄》,上海:作家出版社,2005年。
王瑤:《魯迅作品論集》,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4年。
王德威:《小說中國》,台北:麥田出版社,2012年。
王德威:《如何現代,怎樣文學》,台北:麥田出版社,1998年。
王德威:《從劉鶚到王禎和 : 中國現代寫實小說散論》,台北:時報出版公司,1990年。
王德威:《歷史與怪獸》,台北:麥田出版社,2011年。
王德威:《被壓抑的現代性:晚清小說新論》,台北:麥田出版社,2003年。new window
王德威:《茅盾,老舍,沈從文 : 寫實主義與現代中國小說》,台北:麥田出版社,2009年。
王一川:《審美體驗論》,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1992年。
王斑:《歷史的崇高形象——20世紀中國的美學與政治》,上海:上海三聯書店,2008年。
王斑:《歷史的崇高形象》,北京:三聯出版社,2008年。
王孝廉:《神話與小說》,台北:時代出版事業公司,1986年。
王孝廉:《中國神話世界》,台北:洪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6年。
王年一:《大動亂的時代》,河南:河南人民出版社,1988年。
王墨林:《台灣身體論》,台北:左耳文化出版社,2009年。
毛澤東:《毛澤東選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66年。
朱崇科:《身體意識形態》,台北:秀威資訊科技股份有限公司,2014年。
朱光潛:《文藝心理學》,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5年。new window
朱向前:《軍旅文學史論》,北京:東方出版社,1998年。
辛金順:《中國現代小說的國族書寫——以身體隱喻為觀察核心》,台北:秀威資訊科技股份有限公司,2015年。new window
李銳、王堯:《李銳王堯對話錄》,蘇州大學出版社,2003年。
汪民安:《福柯的界線》,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8年。
李澤厚、劉再復:《告別革命》,香港:天地圖書有限公司,1997年。
余英時:《中國知識份子的創世紀》,台北:聯合文學,1984年。
汪民安、陳永國:《後身體:文化、權力與生命政治學》,吉林:吉林人民出版社,2011年。
李陀:《雪崩何處》,北京:中信出版社,2015年。
阿城:《閒話閑說──中國世俗和世俗小說》,台北:時報文化,1997年。
沈志華:《思考與選擇——從知識分子會議到反右派運動》,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2009年。
何信宏:《中國書寫——當代知識份子寫作與現代性問題》,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02年。
孟繁華、程光偉:《中國當代文學發展史》,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4年。
孟悅、戴錦華:《浮出歷史地表》,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89年。
林源:《說閻連科》,北京:人民大學出版社,2013年。
林蘊暉:《烏托邦運動:從大躍進到大饑荒(1958-1961)》,香港: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2008年。
金觀濤、劉青峰:《興盛與危機》,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1992。
金觀濤、劉青峰:《開放中的變遷》,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1993年。
金觀濤:《毛澤東思想和儒學》,台北:風雲思潮,2006年。
金觀濤、劉青峰:《中國現代思想的起源》,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2000年。
吳福輝:《二十世紀中國小說理論資料》,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7年。
吳俊、郭戰濤:《國家文學的想像和實踐—以人民文學為中心的考察》,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
范家進:《現代鄉土小說三家論》,北京:三聯出版社,2002年。
洪子誠:《中國當代文學史》,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年。
周國平:《尼采:在世纪的转折点上》,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
張德祥:《現實主義當代流變史》,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97年。
張光直:《中國青銅時代》,台北:聯經出版社,1994年。new window
秦暉:《耕耘者言——一個農民學研究者的心路》,山東教育出版社,1999年。
胡穎鳳:《規訓權力與規訓社會——福柯政治哲學思想研究》,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12年。
梁鴻:《外省筆記——20世紀河南文學》,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8年。
梁鴻:《「靈光」的消逝:當代文學敘事美學的嬗變》,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2009年。
梁鴻:《中國在梁莊》,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10年。
莫言:《豐乳肥臀》,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2012年。
高行健:《沒有主義》,香港:天地圖書出版社,2000年。
祝勇:《反閱讀:革命時期的身體史》,台北:聯合文學出版社有限公司,2008年。
陳桂棣、吳春桃:《中國農民調查》,高雄:大地出版社,2005年。
陳英群:《閻連科小說創作論》,河南:鄭州大學出版社,2010年。
陳佩華:《毛主席的孩子們》,台北:桂冠出版社,1997年。
陳思和:《中國當代文學史教程》,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8年。
陳家定:《身體寫作與文化症候》,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1年。
唐翼明:《大陸新寫實小說》,台北:東大出版社,1996年。
徐瑜:《中共文藝政策析論》,台北:中國文化大學出版社,1986年。
徐友漁:《形形色色的造反》,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1999年。
袁珂:《古代神話選集》,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79年。
陶東風、和磊:《中國新時期文學30年(1978——2008)》,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8年。
黃伯榮、李煒:《現代漢語》,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2年。
黃錦樹:《文與魂與體——論現代中國性》,台北:麥田出版社,2006年。new window
黃金麟:《歷史,身體,國家》,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2001年。
黃金麟:《政體與身體》,台北:聯經出版社,2005年。
黃子平:《灰蘭中的敘述》,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2002年。
黃子平:《革命•歷史•小說》,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1996年。
費孝通:《鄉土中國》,上海:上海世界出版社,2013年。
楊大春:《傅柯》,台北:生智出版社,1995年。
楊奎松:《忍不住的關懷——1949年前後的書生與政治》,廣西: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13年。
楊小濱:《楊小濱文學短論與文化隨筆》,台北:釀出版社,2012年。
楊小濱:《中國後現代:先鋒小說中的精神創傷與反諷》,台北:中央研究院,2009年。
楊繼繩:《墓碑——中國六十年代大饑荒紀實》,香港:天地圖書有限公司,2008年。
楊繼繩:《天地翻覆——中國文化大革命史》,香港天地圖書有限公司,2016年。
楊小凱:《牛鬼蛇神錄——文革囚禁中的精靈》,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2016年。
張振犁:《東方文明的曙光——中原神話研究》,北京:東方出版中心,1999年。
賈平凹:《我是農民》,北京:中國社會出版社,2006年。
葛紅兵:《身體政治——解讀20世紀中國文學》,上海:上海三聯書店,2006年。
魯迅:《魯迅全集》,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1年。
雷達:《關於鄉土文學的通信》,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年。
蘇力:《鄉土中國與文化自覺》,北京:三聯書店,2007年。
戴錦華:《隱形書寫——90年代中國文化研究》,江蘇:江蘇人民出版社,1999年。
錢理群:《毛澤東時代和後毛澤東時代》,台北:聯經出版社,2013年。
鐘怡雯、陳大為:《二十世紀中國文學專題》,台北:萬卷樓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13年。
耿占春:《敘事美學:探索一種百科全書式的小說》,鄭州:鄭州大學出版社,2002年。
董正宇:《方言視域中的文學湘軍:現代湘籍作家「泛方言寫作」現象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8年。
關永中:《神話與時間》,台北:台灣書店,1997年。new window
葉舒憲:《神話——原型批評》,西安:陝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11年。
葉舒憲:《中國神話哲學》,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2年。
劉小楓:《沉重的肉身》,北京:華夏出版社,2007年。
劉再復、林崗:《罪與文學》,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2005年。
劉劍梅:《革命與情愛》,台北:釀出版社,2014年。
劉康:《對話的喧聲——巴赫汀文化理論述評》,台北:麥田出版社,1995年。new window
劉再復:《高行健論》,台北:聯經出版社,2004年。new window
劉再復:《論中國文學》,上海:作家出版社,1988年。
劉倩:《血殤》,台北:唐山出版社,2012年。
劉旭:《底層敘述:現代性話語的裂隙》,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
三、外文專著(按作者英文姓氏首字母順序排列)
明恩溥(Arthur Henderson Smith)著,陳午晴、唐軍譯:《中國鄉村生活》,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
克羅齊(Croce)著,王立志譯:《維柯的哲學》,北京:大象出版社,2009年。
卡爾•榮格(Carl Gustav Jung),徐德林譯:《榮格文集》,北京:國際文化出版社,2011年。
愛德格•斯諾(Edgar Snow):《西行漫記》,北京:三聯書店,1979年。
薩伊德(Edward Wadie Said)著,單德興譯:《知識份子論》,上海:三聯書店,2005年。
凱西爾(Ernst Cassirer)著,甘陽譯:《人論》,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04年。
弗洛姆著(Erich Fromm),劉林海譯:《逃避自由》,哈爾濱:北方文藝出版社,1987年。
弗雷澤(Frazer)著,徐育新譯:《金枝》,北京:中國民間文藝出版社,1987年。
利普斯(E.Lips)著,汪寧生譯:《事物的起源》,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1998年。
薩義德(Edward Wadie Said)著,單德興譯:《知識分子論》,北京:三聯書店,2002年。
弗洛姆(Erich Fromm)著,孟禪林譯:《人類的破壞性分析》,北京: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2000年。
埃裡克•霍弗(Eric Hoffer)著,梁永安譯:《狂熱分子——群眾運動聖經》,廣西:廣西大學出版社,2011年。
詹明信(Fredric Jameson)著,唐小兵譯:《後現代主義與文化理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年。
詹明信(Fredric Jameson)著,吳美珍譯:《後現代主義與後資本主義的邏輯》,台北:時報出版社,1998年。
古斯塔夫•勒庞(Gustave Le Bon)著,戴光年譯:《烏合之眾——大眾心理研究》,台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14年。
齊美爾(Georg Simmel)著,顧仁明譯:《金錢、性別、現代生活風格》,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10年。
馬爾庫塞(Herbert Marcuse)著,劉繼譯:《單向度的人:發達工業社會意識形態研究》,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06年。
馬爾庫塞(Herbert Marcuse),黃勇、薛民譯:《愛欲與文明:對弗洛依德思想的哲學探討》,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08。
漢娜•阿倫特(Hannah Arendt)著,陳周旺譯:《論革命》,北京:譯林出版社,2011年。
坎貝爾(Joseph Campbell)著,朱侃如譯:《神話的力量》,浙江:浙江人民出版社,2013年。
坎貝爾(Joseph Campbell)著,張洪友譯:《指引生命的神話》,浙江:浙江人民出版社,2013年。
弗萊(Northrop Frye)著,陳慧譯:《批評的剖析》,上海:百花文藝出版社,1998年。
米爾恰•伊利亞德(Mircea Eliade)著,晏可佳、姚蓓琴譯:《神聖的存在:比較宗教的範型》,廣西: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8年。
米爾恰•伊利亞德(Mircea Eliade)著,王建光譯:《神聖與世俗》,北京:華夏出版社,2003年。
福柯(Michel Foucault)著,余碧平譯:《性經驗史》,上海:三聯書店,1996年。
福柯(Michel Foucault)著,楊遠嬰譯:《瘋癲與文明——理性時代的瘋癲史》,北京:三聯書店,2003年。
福柯(Michel Foucault)著,楊遠纓譯:《規訓與懲罰》,北京:三聯書店,1996年。
福柯(Michel Foucault)著,嚴峰譯:《權力的眼睛——福柯訪談錄》,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
海德格爾(Martin Heidegger)著,陳嘉映譯:《海德格爾哲學概論》,北京:三聯書店,1995年。
海德格爾(Martin Heidegger)著,孫周興譯:《荷爾德林詩的闡釋》,北京:商務印書館,2002年。
莫里斯•邁斯納(Maurice Meisner)著,杜蒲譯:《毛澤東的中國及其後——中華人民共和國史》,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2010年。
保羅•拉比諾(Paul Rabinow)著,錢俊譯:《傅柯——超越結構主義與詮釋學》,台北:桂冠出版社,1992年。
羅蘭•巴特(Roland Barthes)著,許薔薔譯:《神話——大眾文化詮釋》,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
羅洛•梅(Rollo May)著,王輝譯:《祈望神話》,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2年。
羅洛•梅(Rollo May)著,楊韶鋼譯:《自由與命運》,北京:人民大學出版社,2010年。
羅洛•梅(Rollo May),馮川(譯):《愛與意志》,北京:國際文化出版公司,1998年。
塞奇•莫斯科維奇(Serge Moscovici)著,許列民、薛丹雲、李繼紅譯:《群氓的時代》,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 ,2003 年。
蘇珊•桑塔格(Susan Sontag)著,程巍譯:《疾病的隱喻》,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 ,2003年。
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著,滕守堯譯:《性愛與文明》,安徽:安徽文藝出版社,1987年。
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著,周泉譯:《精神分析导论讲演》,北京:國際文化出版公司,2000年。
特雷•伊格爾頓(Terry Eagleton)著,伍曉明譯:《二十世紀西方文學理論》,陝西師範大學出版社,1987年。
本雅明(Walter Benjamin)著,王斑譯:《啟迪:本雅明文選》,北京:三聯書店,2012年。
四、期刊论文
丁帆:〈在「神實主義」與「荒誕現實主義」之間〉《當代作家評論》,2016年第1期。
丁帆、程光偉、李銳、閻連科等:〈鄉土文學創作與中國社會的歷史轉型——鄉土中國現代化轉型與鄉土文學創作學術研討會紀要〉,《渤海大學學報》,2010年第1期。
王來棣:〈毛澤東的知識份子政策〉,《當代中國研究》,2003年第3期。
王德威:〈革命時代的愛與死〉,《當代作家評論》,2007年第5期。
王德威:〈詩經的逃亡〉《當代作家評論》,2009年第1期。
王德威:〈暴力敘事與抒情風格——賈平凹的《古爐及其他》〉《南方文壇》2011年第4期。
王堯:〈神話,人話,抑或其他——關於《老生》的閱讀扎記〉,《當代作家評論》2015年第1期。
方艷:〈神話的永恆回歸——從《神話的力量》看坎貝爾的神話哲學〉,《中外比較文學》,2007年第4期。
石曉楓:《革命與性愛的極樂戰場——閻連科〈堅硬如水〉中的身體書寫》,《國文學報》,2012第51期。new window
江胡、木耳:〈中原突破:文學豫軍長篇小說研討會紀要〉《小說評論》,2000年第2期。
朱向前:〈農民之子與農民軍人——閻連科軍旅小說創作的定位〉《當代作家評論》,1994年第6期。
李丹夢:〈極端化寫作的命運——閻連科論〉,《南方文壇》,2006年第3期。
李陀、閻連科:〈《受活》:超現實寫作的重要嘗試〉《南方文壇》,2004年第2期。
李晴晴:〈閻連科《受活》中的民間文化形態〉《文學教育》,2015年第18期。
辛斌:〈福柯的權力論與批評性語篇分析〉《外語學刊》,2006年第2期。
金瓊:〈〈朝著東南走〉的結構象徵與人物象徵〉,《高等函授學報》,2002年第2期。
金漢:〈中國鄉土小說的藝術新變——「新鄉土小說」論〉,《浙江師範大學學報》,1993年第4期。
汪民安:〈福柯、本雅明與阿甘本:什麼是當代?〉《馬克思主義與現實》,2013第6期。
金順珍:〈《丁莊夢》裡的權力、個人和種種〉,《南方文壇》,2013年第2期。
孟繁華:〈鄉土文學傳統的當代變遷——「農村題材」轉向「新鄉土文學」之後〉,《文藝研究》,2009年第10期。
洪治綱:〈鄉村苦難的極致之旅——閻連科小說論〉《當代作家評論》,2007年第4期。
閻建濱:〈月亮符號、女神崇拜與文化代碼——賈平凹創作深層魅力新探〉,《當代作家評論》1997年第1期。
南帆:〈文學、革命與性〉,《文藝爭鳴》,2000年第5期。
段崇軒:〈鄉村小說:一個世界性的文學母題〉,《文藝爭鳴》,2000年第1期。
時中:〈中國傳統倫理社會與臣民道德研究〉《遼寧大學學報》,2004年第32期。
莫言:<文學創作的民間資源>,《當代作家評論》,2002年第1期。
孫郁:〈閻連科的「神實主義」〉《當代作家評論》,2013年第5期。
盛百卉:〈德、法文學領域「古今之爭」辨析——以現代性時間觀念為視野〉《南京師大學報》,2015年第1期。
舒晉瑜:〈閻連科:我的寫作和我的倔強〉,《雨花》,2015年第6期。
郜元寶:〈論閻連科的「世界」〉《文學評論》,2001年第1期。
梁鴻:〈「鄉土中國」象徵詩學的轉換與超越——重讀《日光流年》〉《南方文壇》,2007年第5期。
梁鴻:〈所謂中原突破——當代河南作家批判分析〉《文藝爭鳴》,2004年第2期。
賀淑瑋:〈毛語創傷與當代中國黑色幽默論述〉《中外文學》,2002年第9期。new window
張國清:〈他者的權力問題——知識-權力的理論的哲學批判〉,《南京社會科學》,2001年第10期。
張雯、巨瀾:〈福柯視野中的權力、知識與身體〉,《西安文理學院學報》,2009年第2期。
張學昕、楊亮:〈權力和慾望角逐的話語狂歡——論閻連科《堅硬如水》對革命+戀愛模式的解構性敘事〉《小說評論》,2006年第4期。
周顯波:〈回鄉知識青年困局與文學呈現〉,《當代文壇》,2015年第1期。
閏春宇:〈文化視角下的中西時間觀——線性與回圈時間觀比較分析〉《科教導刊》,2010年第9期。
陳思和:〈試論閻連科的《堅硬如水》中的惡魔因素〉,《當代作家評論》,2002年第4期。
陳思和:〈中國新文學發展中的懺悔意識〉,《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1986年第2期。
陳曉明:〈鄉土敘事的終結和開啟〉《文藝爭鳴》,2005年第6期。
陳曉明:〈給予本質與神實——試論閻連科的頑強現實主義〉《文藝爭鳴》,2016年第2期。
程光煒:〈焚書之後——讀閻連科《四書》〉,《當代作家評論》,2012年第5期。
謝有順:〈鄉土資源的敘事前景〉《小說評論》,2013年第1期。
謝有順:〈從「文化」的鄉愁到「存在」的鄉愁——先鋒文學對鄉土文學的影響考察之一〉《文藝爭鳴》,2015年第10期。
謝有順:〈極致敘事的當下意義〉,《當代作家評論》,2007年第5期。
許心宏:〈閻連科小說色彩化權力書寫與解構策略〉《中南大學學報》,2013年第4期。
閻連科、蘇曉:〈文學•生活•想像——閻連科訪談錄〉,《讀寫天地》,2001年第9期。
閻連科、梁鴻:〈發展主義思維下的當代中國——閻連科訪談錄〉,《文化縱橫》,2010年第l期。
閻連科:〈法•道德•鄉土文明〉,《公安月刊》,1997年第9期。
閻連科:〈小說與因果:文學中的「小歷史思考」〉,《名作欣賞》,2011年第3期。
閻連科、姚曉雷〈寫作是因為對生活的厭惡和恐懼〉,《當代作家評論》,第2期。
閻連科:〈當代文學中的「神實主義」寫作——在常熟理工學院「東吳講堂」上的講演〉《東吳學術》,2011年第2期。
劉劍梅:〈徘徊在記憶與「坐忘」之間〉,《當代作家評論》,2008年第1期。
趙詠冰:〈論中國現代鄉土文學之流變〉《文史哲》,2012年第3期。
顏健富:〈「病體中國」的時局隱喻與治療淬鍊〉,《台大文史哲學報 》,2013年第79期。
唐毓麗:〈病患的意義——談《天河撩亂》及《丁莊夢》的家族/國族紀事與身體〉,《興大人文學报》,2012年第49期。new window
賴錫三: 〈《莊子》 身體觀的三維辯證:符號解構,技藝融入,氣化交換〉《清華學報》2012年第42期。new window
賴錫三:〈神話、變形、冥契、隱喻——老莊的肉身之道與隱喻之道〉《臺大中文學報》,2010年第33期。new window
葉舒憲:〈「鬼」 的原型——兼論「鬼」 與原始宗教的關係〉,《淮陰師範學院學報》,1998年第1期。
蔡漢銀:〈深入推進依法從嚴治軍〉《政工導刊》,2015年第5期。
談鳳霞:〈歷史苦難的邊緣性詮釋——文革背景的童年敘事考察〉,《南京社會科學》,2010年第2期。
聶偉:〈空間敘事中的歷史鏡像迷失〉,《當代作家評論》,2002年第4期。
五、报纸、杂志文章
操秀英:〈科技成就中國:用世界7%土地養活了全球20%人口〉,《科技日報》,2009年10月16日。
黃奕瀠:〈大躍進的創傷與苦難——閻連科與《四書》〉,《旺報》,2011年2月27日。
邢舟:〈「保外就醫」的一本奇書──閻連科長篇小說《四書》〉,《亞洲週刊》,2011年1月。
何晶:〈閻連科:「炸裂市」和深圳有千絲萬縷的聯繫〉《羊城晚報》,2013年12月4日。
六、學位論文
張雲:《論閻連科鄉土小說中的權力敘事》,鄭州大學碩士論文,2006年。
陳孟君:《主體、病體與國體:閻連科鄉土小說的精神系譜》,國立政治大學碩士論文,2007年。
韓冬梅:《論閻連科小說中的殘病敘事》,山東師範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8年。
武艷偉:《論閻連科的身體敘事》,華中科技大學碩士論文,2009年。
張詠宸,《閻連科小說中的國家與權力》,國立清華大學碩士論文,2011年。
張立:《閻連科前期小說中農民/軍人形象與生命處境》,國立成功大學碩士論文,2012年。
陳黎明:《魔幻現實主義與20世紀後期中國小說》,蘇州大學博士論文,2005年。
趙允芳:《90年代以來新鄉土小說的流變》,南京師範大學博士論文,2008年。
七、網絡资料
劉劍梅:〈文學是否還有救贖的力量?〉,FT中文網:http://www.ftchinese.com/story/001047947?full=y。
陳曉明:〈《秦腔》——詭異的鄉土敘事〉,中國文學網:http://www.literature.org.cn/Article.aspx?id=66800。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無相關點閱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