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浪跡奇幻與浪漫間的都市靈魂--析論徐訏的兩篇小說《風蕭蕭》和《時與光》
書刊名:中國文化大學中文學報
作者:嚴紀華 引用關係
出版日期:2003
卷期:8
頁次:頁179-207
主題關鍵詞:徐訏風蕭蕭時與光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27
  • 點閱點閱:43
徐訏先生(一九○八-一九八○)是一位全才作家。在小說、新詩、戲劇、散文、評論、翻譯等方面均有數量不少的作品。其中小說的創作文筆明麗浪漫;描寫人性至情纏綿癡鬱;別有一種引人的魅力。一九三九年發表於《宇宙風》的《鬼戀》為其成名之作。一九四三年復以《風蕭蕭》在《掃蕩報》連載,風靡一時。那一年出版界稱為「徐訏年」,重要作品還包括《荒謬的英法海峽》《吉布賽的誘惑》《精神病患者的悲歌》《舊神》《一家》等,是為創作前期。 小說作品的分界點在一九五○年,這位自認為「大都市的人」離中赴港,長期擔任教職,後期的創作有《鳥語》《爐火》《彼岸》《盲戀》《江湖行》《時與光》等,作品中原有濃郁的純情唯美風格、異域詭麗情調的都市神話逐漸消退,取而代之的是鄉間回憶的復活,作家的筆觸向現實生活傾斜,同時出現對哲理人生的思索。綜計徐訏先生先後出版長、中、短篇小說集數十部,被稱為「最會說故事的人」。 本篇論文即以徐訏先生前期作品《風蕭蕭》和後期作品《時與光》二篇小說為主要分析文本,以溥剌的敘事理論和湯瑪謝夫斯基的動機觀念為基,嘗試探索這位一生堅持自由主義的作家,透過個別自由心靈的創作所反映出的人生觀照以及寫作風貌。
期刊論文
1.梁其姿(19940600)。清代的惜字會。新史學,5(2),83-115。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程大城(1971)。論徐訏的《風蕭蕭》。中華文藝,2(3),278-300。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魏穎□(1964)。小說家徐訏談小說。中國一周,765,2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金宏達(1996)。徐訏話鬼。國文天地,12(7),92-94。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吳福輝。都市鄉間的永久徘徊─徐訏香港時期小說論。現代中文文學評論,1,69-8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劉心皇(1985)。抗戰時期淪陷區地下文學。臺北:正中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魯迅(1990)。集外集拾遺。台北:風雲時代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楊義(1993)。二十世紀中國小說與文化。臺北:業強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高辛勇(1987)。形名學與敘事理論:結構主義的小說分析法。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吳義勤(199308)。漂泊的都市之魂--徐訏論。蘇州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林伯雅(1981)。懷伯訏兄。徐訏紀念文集。香港。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徐訏。個人主義的觀點與自由的限度。個人的覺醒與民主自由。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徐訏(1987)。風蕭蕭。臺北:正中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徐秀靈(1981)。試寫伯訏。徐訏紀念文集。香港。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徐訏(1966)。時與光。時與光。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劉其偉(1981)。徐訏與我。徐訏紀念文集。香港。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徐訏(1970)。鳥語。徐訏全集(第十四集)。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徐訏(1965)。小說的濃度與密度。思與感。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論文
1.司徒衛(1979)。論徐訏的「傳統」。五十年代文學論評。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布海歌(1981)。我所認識的徐訏。徐訏紀念文集。香港。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