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關於臺灣客家建築的根源及其型態的特徵
書刊名:臺大文史哲學報
作者:黃蘭翔 引用關係
作者(外文):Huang, Lan-shiang
出版日期:2011
卷期:74
頁次:頁223-285
主題關鍵詞:臺灣建築客家建築移民原鄉雙棟邊陲與中心中國建築Taiwan architectureHakkanese architectureHometown of HakkaneseDouble ridge polesRemote place and central palaceChinese architecture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4)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4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85
首先,本文問題意識的提出與過去不同,不再單純找尋在臺客家與閩南的泉州、漳州建築之差異為目的,反而是思考為何兩者之間如此相似的原因。之所以有這樣的發問,是因為前往所謂的客家「原鄉」進行田野調查時,這個「原鄉」也只不過是渡台先民們,在中國長期遷徙過程中的一個「轉繼站」,而不是客家族群的起源地。這雖是簡單的事實,但卻是非到訪原鄉地無法輕易理解的事情。因此本文不再以找出臺灣客家建築的「靜態特徵」為目標,而是著重於原有漢族文化的合院建築共通性的討論。如今無論是存在於臺灣客家原鄉的粵東、閩西或是贛南的建築形態,甚至台灣的客家建築所表現的特徵,都是經過多次移民遷徙、定居,因應各時代的社會情境,融合各地風土民情一時性的「動態發展」之結果。因為田野調查改變了研究問題的發問,同樣是田野調查帶來的觀點,亦即在20年前即已在台灣發現,但又苦於提出合理解釋的客家建築「雙棟」作法。因為田野調查,知道這種作法在中國是不限定客家建築才有的特徵。更且有不少案例不僅有「雙棟」,甚至「桁檁」與「椽木」(桷木)也都採上下獨立的雙層作法,亦即完全的「雙重屋頂」結構。因此,幾乎可以確定認為臺灣「雙棟」是「建築結構部材」經過歷史發展變遷後的結果。而這種「雙棟」或是「雙層屋頂」作法,甚至可以上推至中國上古時期即已存在。既然客家建築或是偏遠地區的建築,仍保有古代的作法,同理可推,當今存在於中國中心文化偏遠地區的臺灣,其傳統客家建築是否仍保有古代中國建築特徵之片段痕跡?這是今後客家建築研究,或是整體的閩粵建築研究可以期待的研究方向。
Based on a field survey of Hakkanese architecture in eastern Guangdong and western Fujian in 2008 and other studies, it is clear that Hakkanese architecture exhibits different styles in western Fujian, eastern Guangdong, and southern Jiangxi. There is no one style that is representative of Hakkanese architecture in China. However, an analysis of the architecture from these three provinces shows that they share a common type of building, namely the heyuan jianzhu (合院建築) or courtyard compound. Yet, because of climate influence and social conditions, as well as localities and development trends, this courtyard compound evolved into many different types of buildings. Thus far, researchers have believed that certain characteristics were unchanged in their migration from China to Taiwan, but this is not always true. Consequently, Hakkanese architecture is not static but always changing depending on environmental conditions. This study shows that double ridge poles were put on the top of gable walls under the roof, which is a simplified version of the two-layer roof structure. Double roofs have existed from ancient times in China.
會議論文
1.黃蘭翔(2007)。高雄美濃客家建築遺風所說的漢人建築空間的本質--以化胎與墓塋型土地公為中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研究報告
1.鍾心怡(2003)。新竹縣傳統聚落與傳統建築調查研究。新竹。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學位論文
1.中川理江(2005)。台灣日治時期日本民間企業發展之研究--以台灣煉瓦株式會社為例(碩士論文)。國立成功大學,台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施添福(1987)。清代在臺漢人的祖籍分布與原鄉生活方式(博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黃漢民(1995)。客家土樓民居。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李讓禮(1960)。臺灣番事物產與商務。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黃浩(2008)。江西民居。北京: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曾彩金(20011100)。六堆客家社會文化發展與變遷之研究--建築篇。屏東:財團法人六堆文化教育基金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3)。淡水廳築城案卷。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東京芸術大学中国住居研究グループ茂木計一郎代表(1991)。中国民居の空間を探る》。東京:(有)建築思潮研究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藤島亥治郎、詹慧玲(1993)。臺灣的建築。臺原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謝劍、房學嘉(2002)。圍不住的圍龍屋:記一個客家宗族的復甦。廣東市:花城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高木桂藏(1991)。客家:中国の内なる異邦人。東京:講談社新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劉墩(195808)。巡台退思錄。台北: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陳文達、王禮(1961)。臺灣縣志.第1冊:梁序、凡例、修志姓氏。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臺灣總督府官房調査課(1928)。臺灣在籍漢民族鄉貫別調査。臺北市:臺灣時報發行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臺灣總督府鐵道部(1910)。臺灣鐵道史。臺北:臺灣總督府鐵道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劉熙(1983)。釋名。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江日昇(1960)。臺灣外記。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劉敦楨(1984)。中國古代建築史。北京: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陳信雄(1997)。磚瓦之美。臺南:六甲鄉公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黃漢民(2003)。福建土樓--中國傳統民居的瑰寶。北京:三聯書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鄭玄、孔穎達、陸德明(1983)。禮記註疏。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劉敦楨(1957)。中國住宅概說。北京:建築工程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田中淡(1989)。中國建築史の研究。東京。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2.太田博太郎(1988)。日本建築史序說。東京:彰國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3.片山和俊(2008)。土楼民居と集落。客家民居の世界。東京。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4.田中淡(2001)。隋・唐時代の建築。《世界美術大全集 東洋篇》第四冊。東京。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5.伊東忠太(1936)。東洋建築史の研究上。東京。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6.林浩、藤村久雄(1996)。アジアの世紀の鍵を握る客家の原像:その源流、文化、人物。東京:中公新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7.黃蘭翔(2008)。漢人の『宗族倫理風水観』からみた臺湾の伝統的民家。歴博国際シンポジウム2008 アジア比較建築文化史の構築--東アジアからアジアへ―報告書。佐倉。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其他
1.王雯君(2005)。廖倫光評「臺灣為何沒有土樓?」。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論文
1.李允斐(1996)。由南北產業的差異看客家民居形式。美濃鎮志。高雄:美濃鎮公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田中淡(1993)。建築。世界の歷史と文化--中国。東京:新潮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博士論文
 
無相關書籍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