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福建曇石山文化與臺灣西南部鳳鼻頭文化比較研究
書刊名:高雄文獻
作者:張崇根
出版日期:2014
卷期:4:1
頁次:頁56-79
主題關鍵詞:曇石山文化鳳鼻頭文化二者關係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46
  • 點閱點閱:29
期刊論文
1.張光直(1989)。新石器時代的臺灣海峽。考古,1989(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張光直(19590300)。華南史前民族文化史提綱。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7,43-10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臧振華(1999)。中國東南海岸史前文化的適應與擴張。考古與文物,1999(3),20-3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劉益昌(19850600)。高雄市史前文化概述。高雄文獻,22/23,1-29。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張光直(1970)。中國南部的史前文化。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42(1),143-177。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臧振華(19901200)。論臺灣的細繩紋陶文化--兼論臺灣史前文化來源問題研究的概念和方法。田野考古,1(2),1-3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宋文薰、黃士強、連照美、李光周(19670600)。鵝鑾鼻--臺灣南端的史前遺址。中國東亞學術研究計劃委員會年報,6,1-46。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王振鏞、林公務(1981)。閩江下游印紋陶遺存的初步分析。文物集刊,1981(3),15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尤玉桂、張振標(1990)。論史前閩臺關係及文化遺址的埋藏規律。福建文博,增刊,1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安志敏(1990)。閩臺史前遺存試探。福建文博,增刊,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呂榮芳、曾凡、葉文程(1964)。福建閩侯曇石山新石器時代遺址第五次發掘簡報。考古,1964(12),602-618。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呂榮芳(1981)。福建、臺灣的貝丘遺址及其文化關係。文物集刊,1981(3),18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李仰松(1980)。中國原始社會生產工具試探。考古,1980(6),51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宋文薫(1991)。由考古學看臺灣史前史。漢聲,34,110。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吳綿吉(1979)。試論曇石山遺址的文化性質及其文化命名。廈門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版,1979(2),129。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佟柱臣(1982)。仰韶、龍山文化的工具使用痕跡和力學上的研究。考古,1982(6),619。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林釗(1955)。閩侯曇石山新石器時代遺址探掘報告。考古學報,1955(10),53-58。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林釗(1961)。閩侯縣曇石山新石器時代遺址第2-4次發掘簡報。考古,1961(12),669-672+69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林公務(1990)。福建史前文化遺存概論。福建文博,增刊,7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林聿亮(1990)。閩臺彩陶文化略論。福建文博,增刊,9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林惠祥(1958)。中國東南區新石器方化特徵之一:有段石錛。考古學報,1958(3),1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2.陳存洗、陳龍(1983)。福建閩侯縣曇石山遺址發掘新收獲。考古,1983(12),1076-108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3.陳國強、周立方(1990)。閩臺遠古人類文化關係。福建文博,增刊,17。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4.陳龍(1996)。福建青銅時代社會經濟研究。福建文博,1996(1),57。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5.張其梅、呂榮芳(1965)。福建閩侯曇石山遺址陶器分析。考古,1965(4),197-198。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6.福建省博物館(1976)。閩侯曇石山新石器時代遺址第六次發掘報告。考古學報,1976(1),83-119。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7.福建省博物館(1983)。閩侯縣曇石山遺址發掘新收穫。考古,1983(12),1076-108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8.彭適凡(1979)。江南地區印紋陶問題學術討論會紀要。文物,1979(1),58。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9.楊式挺(1981)。談談佛山河宕遺址的重要發現。文物集刊,1981(3),24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0.臧振華(1999)。臺灣考古的發現和研究。東南考古研究,2,101-117。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1.鄭輝(1990)。閩臺凹石初探。福建文博,增刊,8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2.韓起(1979)。臺灣省原始社會考古概述。考古,1979(3),245-259。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3.п. я. 貢特瑪赫爾、H. A. 索羅家諾娃、王桂珍、邱玉春(1994)。阿莫爾河流域土著民族的種族聯繫。北方文物,1994(2),119。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研究報告
1.李光周、劉益昌、張宗培(1983)。鵝鑾鼻公園考古調査報告。國立臺灣大學文學院人類學系。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宋文薰(1992)。臺灣地區重要考古遺址初步評估第一階段研究報告。臺北:中國民族學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黃士強(1993)。臺閩地區考古遺址普查研究計劃第一期研究報告。臺北:中國民族學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何傳坤(1996)。臺灣史前文化三論。臺北:稻鄕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陳孔立(1996)。臺灣歷史綱要。北京:九州圖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編輯部(1986)。中國大百科全書•考古學卷。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宋文薫(1991)。考古與歷史文化。臺北:正中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佟柱臣(1989)。中國東北地區和新石器時代考古論集。北京:文物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林惠祥、蔣炳釗(2001)。天風海濤室遺稿。廈門:鷺江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張炎憲(1998)。中國海洋文化發展史論文集。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山人文社科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福建博物院(2004)。閩侯曇石山遺址第八次發掘報告。北京:科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臧振華、李匡悌、朱正宜(2006)。先民履跡。新營:臺南縣政府。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歐潭生(2002)。閩豫考古集。福州:海潮攝影藝術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張光直(1977)。臺灣省濁水溪與大肚溪流域考古調查報告。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鄧聰、吳春明(1999)。東南考古研究。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國分直一、金關丈夫、譚繼山、陳昱(1990)。臺灣考古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劉益昌(1992)。臺灣的考古遺址。板橋:臺北縣立文化中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其他
1.星燦(20060519)。割體葬的民族學證據。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方彥富,林恭務(20050511)。保護展示福建曇石山遺址 / 全面繁榮海峽西岸經濟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坪井清足,張衡(19540802)。鳳鼻頭--台灣南部出土彩文紅陶與黑陶之一史前遺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論文
1.劉益昌(1991)。試論鳳鼻頭文化的性質與卑南文化的年代。考古與歷史文化--慶祝高去尋先生八十大壽論文集。臺北:正中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臧振華(1977)。南投縣烏溪河谷考古調查。臺灣省濁水溪與大肚溪流域考古調查報告。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吳綿吉(1999)。關於曇石山文化界定的重新思考。冶城歷史與福州城市考古論文選。福州:海風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劉益昌(1992)。鳳鼻頭。臺灣地區重要考古遺址初步評估第一階段研究報告。臺北:中國民族學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劉益昌(2002)。臺灣地區史前文化的時空架構。臺灣原住民史•史前篇。南投:臺灣文獻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石璋如(1971)。先史時代臺灣與大陸的交通。中原文化與臺灣。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陳存洗(1987)。福建史前考古和印紋陶的幾個問題。人類學論叢。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鍾禮強(1999)。論福建沿海史前文化的經濟形態。東南考古研究。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劉益昌(1998)。史前時代臺灣與華南關係初探。中國海洋發展史論文集。臺北:中央研究院三民主義研究所。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無相關點閱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