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漁業署及防檢局等機關合署大樓工程基地植物園文化遺址搶救發掘報告 : 臺北市植物園遺址(2009~2011)
作者:劉益昌
出版日期:2011
出版項:臺北:行政院農業委員會動植物防疫檢疫局
ISBN:9789860301205
主題關鍵詞:考古遺址考古報告臺北市
學門:歷史學
資料類型:專書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1) 專書論文(1)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2
期刊論文
1.金關丈夫、國分直一(1954)。臺灣先史考古學における近年の工作。民族學研究,18(1/2),67-80。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金關丈夫、國分直一、陳奇祿、宋文薰(1950)。臺灣考古學研究簡史。臺灣文化,6(1),9-1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劉益昌(1992)。臺北地區史前遺址概況。北縣文化,31,40-5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宋文薰(19511200)。談談臺灣先史時代的範圍。臺灣風物,1(1),4-5+9。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劉克竑(2000)。營埔遺址的兩件巴圖形石器。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簡訊,15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陳光祖(19910600)。臺北地區考古遺址陶片之科學分析及相關問題研究。田野考古,2(1),31-6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劉益昌(19901200)。臺北縣金山鄉龜子山遺址出土的新資料。田野考古,1(2),61-7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劉益昌(19980500)。文獻歷史以前的八里。臺北縣立文化中心季刊,56,4-1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鄧屬予、李錫堤、劉平妹、宋聖榮、曹恕中、劉桓吉、彭志雄(20040600)。臺北堰塞湖考證。地理學報,36,77-100。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臧振華(1999)。中國東南海岸史前文化的適應與擴張。考古與文物,1999(3),20-3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鹿野忠雄(1930)。臺灣石器時代遺物發見地名表。史前學雜誌,2(2),61-6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盛清沂(1963)。桃園縣沿海及臺地地區史前遺址調查報告。臺灣文獻,14(2),117-183。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郭素秋(2001)。臺灣新石器時代後期の青銅器。東南アジア考古學,21,37-4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劉益昌(19920600)。臺北縣土城鄉土地公山、斬龍山遺址試掘報告。田野考古,3(1),21-57。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王執明、鄭穎敏、王源(1978)。臺北盆地之地質及沉積物研究。臺灣礦業,30(4),305-380。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臧振華(19901200)。論臺灣的細繩紋陶文化--兼論臺灣史前文化來源問題研究的概念和方法。田野考古,1(2),1-3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宋文薰、連照美(19841000)。臺灣史前時代人獸形玉玦耳飾。國立臺灣大學考古人類學刊,44,148-169。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臧振華、劉益昌、朱正宜(19900600)。臺灣北海岸新發現的萬里加投遺址--兼述鄰近的龜子山遺址。田野考古,1(1),27-3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後藤雅彥、邱鴻霖(20080600)。從沖繩考古學的現狀看與臺灣考古學的接點。考古人類學刊,68,137-148。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賴春婷、林俊全、任家弘(20040300)。河口短時距地形變動之研究:以淡水河口挖子尾為例。地理學報,35,17-34。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劉益昌(19900600)。花蓮縣秀林鄉普洛灣遺址第一次發掘報告。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61(2),317-382。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2.黃士強(19820900)。芝山岩遺址發掘。臺灣風物,32(3),68-78。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3.連照美(19980900)。七世紀到十二世紀的臺灣--臺灣鐵器時代文化及相關問題。國立臺灣大學考古人類學刊,53,1-11。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4.陳有貝(20001200)。廣東南、北地區的史前文化差異--兼論臺灣史前史的相關問題。國立臺灣大學考古人類學刊,55,64-85。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5.凌純聲(19560500)。中國臺灣與東亞的巴圖石匕兵器及其在太平洋與美洲的分佈。國立臺灣大學考古人類學刊,7,1-22。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6.陳有貝(20020600)。琉球列島與臺灣史前關係研究。國立臺灣大學考古人類學刊,58,1-35。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7.曲克恭(19881000)。臺灣氣候﹣﹣地方雖小, 氣象萬千。科學月刊,19(10)=226,729-73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8.佐藤傳藏(1901)。臺灣臺北附近石器時代遺跡。東京人類學雜誌,16(179),167-177。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9.李瑞宗(20081200)。苗圃一世紀:臺北植物園的駐足與尋覓。臺灣博物,27(4)=100,24-3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0.李德仁(19930600)。臺灣地區重要考古遺址圖說:大坌坑遺址。田野考古,4(1),81-88。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1.移川子之藏(1934)。有關巴圖與太平洋文化關聯到的問題與臺灣所發現的類似石器。臺北帝國大學文政學部史學科研究年報,1,431-449。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2.郭素秋(2002)。「植物園文化」探祈。文與哲,1,273-33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3.劉益昌(19830600)。臺灣北部地區史前文化概略。臺灣風物,33(2),115-122。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4.石璋如(19540731)。圓山貝塚之發掘與發現。大陸雜誌,9(2),28-3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5.宋文薰(19540500)。圓山貝塚民族的生產方式。臺北文物,3(1),2-7。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6.宋文薰(19541100)。本系[臺大考古人類學系]舊藏圓山石器。國立臺灣大學考古人類學刊,4,28-34。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7.宋文薰(19550500)。本系(臺大考古人類學系)舊藏圓山石器。國立臺灣大學考古人類學刊,5,44-58。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8.宋文薰(19551100)。本系(臺大考古人類學系)舊藏圓山石器。國立臺灣大學考古人類學刊,6,34-45。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9.宋文薰(1965)。臺灣西部史前文化的年代。臺灣文獻,16(4),144-15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0.宋文薰、張光直(19641100)。圓山文化的年代。國立臺灣大學考古人類學刊,23/24,1-11。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1.李咸亨(19960400)。臺北市區工程地質分區。地工技術,54,25-3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2.林俊全(19820600)。從淡水的自然、人文環境看淡水港的昨天、今天、明天。臺北文獻,59/60,297-31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3.柯思莊(19641100)。記營埔最近發現的幾件巴圖石器。國立臺灣大學考古人類學刊,23/24,106-108。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4.張光直(1954)。圓山發掘對臺灣史前史研究之貢獻。大陸雜誌,9(2),36-4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5.連照美(19880300)。臺北圓山遺址現況調查研究報告。臺北文獻(直字),83,1-48。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6.黃士強(19891100)。臺北市圓山遺址第二地點試掘報告。國立臺灣大學考古人類學刊,45,20-65。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7.臧振華(19830400)。臺灣北部史前文化研究的幾個問題。大陸雜誌,66(4),18-2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8.臧振華(19891100)。試論臺灣史前史上的三個重要問題。國立臺灣大學考古人類學刊,45,85-106。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9.臧振華(19981200)。菲律賓呂宋島考古工作簡報。東南亞區域研究通訊,6,17-33。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0.臧振華(20010100)。從「Polynesian Origins:Insights from the Y Chromosome」一文談南島民族的起源和擴散問題。語言暨語言學,2(1),253-260。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1.劉益昌(19900600)。花蓮縣秀林鄉崇德遺址。田野考古,1(1),37-50。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2.劉益昌(19970400)。古老的土地公山人。臺北縣立文化中心季刊,52,4-1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3.劉益昌、詹素娟(19960700)。噶瑪蘭的過去與未來。宜蘭文獻雜誌,22,32-37。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4.劉斌雄(19630400)。臺北八里坌史前遺址之發掘。臺北文獻,3,52-6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5.黃士強(19851200)。試論中國東南地區新石器時代與臺灣史前文化的關係。國立臺灣大學文史哲學報,34,191-214。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6.張光直(1986)。搶救圓山遺址。人間,14,48-5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會議論文
1.劉益昌(2000)。臺灣考古研究的課題與省思。學術史與方法學的省思: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七時周年研討會。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249-26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劉益昌(2000)。圓山文化年代檢討--兼論臺北盆地史前文化變遷。北臺灣鄉土文化學術研討會,(會議日期: 2000年10月14-15日)。臺北: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系。71-11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何傳坤、劉克竑(2000)。臺灣中部新石器時代晩期營埔遺址的石器工藝。中臺灣鄉土文化學術研討會。臺中市政府文化局。71-108。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坂井隆、劉俊昱、劉益昌(2009)。植物園遺址近現代窯址發掘簡報。2009年度臺灣考古工作會報會議,中央研究院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考古學研究專題中心(主辦),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國立臺灣大學人類學系(協辦) 。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林淑芬(2008)。聚落發展與自然環境變遷--以宜蘭地區史前為例。慶祝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八十週年學術研討會,(會議日期: 2008年10月22-23日)。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陳有貝(2008)。從東亞大陸與海島關係看臺灣史前的三個階段的形成。慶祝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八十週年學術研討會,(會議日期: 2008年10月22-23日)。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臧振華(2007)。南島民族的起源與擴散問題:臺灣的考古證據。環臺灣地區考古學國際研討會。臺北:國立臺灣大學人類學系。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劉益昌(1996)。臺灣史前文化層序研究的省思。臺灣考古百年紀念研討會。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劉益昌(1999)。臺灣西南平原地區史前择代晚期的文化。臺灣原住民歷史文化學術研討會。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5-40。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劉益昌(2008)。玉器交換體系研究--製造與資源控制。慶祝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八十週年學術研討會,(會議日期: 2008年10月22-23日)。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5-40。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劉益昌、陳仲玉(1997)。土地公山史前文化遺址。八十六年度全國文藝季土城朝山桐花節市民開講鄉土情研討會,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指導,臺北縣政府主辦,臺北縣立文化中心、土城市公所承辦、土城國際青年商會執辦 (會議日期: 2009年5月3日)。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劉瑩三、劉益昌、鍾亦興(2007)。訊塘埔文化塗紅陶器之研究。2006年臺灣考古工作會報,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主辦) (會議日期: 2007年5月5-6日)。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劉聰桂、臧振華、劉益昌(2002)。全新世開始以來臺北縣、八里海岸平原的沈積環境。臺灣之第四紀第九次研討會,中國地質學會第四紀研究會(主辦) (會議日期: 2002年11月22-23日),81-87。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潘英海(2000)。「平捕研究」中「平埔族群」的理論涵意。「『社群』研究的省思,跨世紀臺灣人類學的展望之一」學術研討會,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主辦) (會議日期: 2000年11月2-4日)。南港: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宋文薰(1981)。關於臺灣更新世的人類與文化。中央研究院第一屆國際漢學會議,歷史與考古組 。台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47-6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研究報告
1.劉益昌、邱水金、戴瑞春、王美玉、李貞瑩(2001)。宜蘭縣大竹圍遺址受北宜高速公路頭城交流道匝道影響部分發掘研究報告。宜蘭:宜蘭縣政府。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黃士強、劉益昌(1993)。臺東縣東河橋南引道考古遺址搶救發掘報告。國立臺灣大學文學院人類學系。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臧振華、劉益昌(2001)。十三行遺址:搶救與初步研究。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黃士強(1991)。圓山遺址中山三十三號道路試掘與評估。國立臺灣大學人類學系。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劉益昌、王淑津、鍾國風、林美智、柯森萍(2007)。原住民文化與國家公園永續經營之研究:太魯閣立霧溪流域人文活動之研究。中華民國國家公園學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陳仲玉、邱敏勇、楊淑玲(1986)。太魯閣國家公園人文史蹟調查。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黃士強、鍾亦興、鄭建文(1997)。雲林縣麥寮鄉施厝寮遺址搶救發掘報告。臺北:國立臺灣大學文學院人類學系。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劉益昌(2009)。桃園縣復興鄉考古遺址調查與初步研究計畫報告書。臺灣打里摺文化協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劉益昌、鍾亦興、顏廷伃、周子揚(2007)。東西向快速公路八里新店線八里五股段工程影響訊塘埔遺址緊急考古發掘與資料整理分析計畫。新亞建設開發股份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劉益昌(2009)。十三行博物館館藏後續研究--考古標本登錄暨分析計畫期末報告。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黃士強、劉益昌、劉俊昱、周子揚(2008)。行政院農委會所屬漁業署及動植物防疫檢疫局等機關(構)合署辦公廳舍新建工程涉及植物園文化遺址評估計畫期末報告。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劉益昌、林美智(2006)。土地公山遺址北側施工範圍評估計畫。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劉益昌、郭素秋、林淑芬、林美智(2006)。臺北植物園及南海學園地下遺址之考古探勘專案分析評估計畫報告。臺灣打里摺文化協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何傳坤、劉克竑(2004)。嘉義縣太保市魚寮遺址考古調查發掘計畫期末報告。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邱水金、朱正宜、戴志家、蔡佳輔(2010)。臺北都會區大眾捷運系統後續路線調査分析暨基本設計服務DX102標 萬大--中和--樹林線LG02站植物園遺址考古試掘成果報告暨後續维護管理建議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陳于高(1998)。岩心定年及對比研究。臺北:經濟部中央地質調查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陳仲玉、袁萬里、張敏麗(1994)。臺北都會區大眾捷運系統土城延伸線文化遺址發掘及初歩展示規劃期末報告。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陳瑪玲、陳佩瑜、林宜羚(2009)。十三行陶片紋飾研究與行銷策略應用--臺北盆地十三行文化相關遺址陶片分析研究計畫期末報告。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曾振名、吳敦善、高正治、吳佰祿(1996)。國立臺灣大學考古人類學專刊第十八種--臺東縣魯凱、排灣族舊社遺址調查報告。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臧振華、劉益昌、郭素秋、楊鳳屏(2000)。第二級古蹟十三行遺址調查研究報告。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劉益昌(2004)。臺中科學園區清代窯址考古探勘報告。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2.劉益昌、陳儀深、詹素娟、陳亮全(1996)。芝山岩文化史蹟公圜史前文化、人文歷史、視覺景觀等資源調查及居民資源之培育。中華民國都市計畫學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3.劉益昌、陳碧玲、劉俊昱(2009)。《捷運北門站清末「臺北府城牆」暨「機器局」遺跡考古試掘計畫》期末報告書核定版。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4.劉益昌、潘英海、鍾國風、黃正璋、張博森(2009)。大馬璘遺址射箭中心開發基地範圍內考古探坑發掘研究計畫成果報告書。國立暨南國際大學人類學研究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5.劉益昌、潘常武、顏廷伃、陳俊男(2000)。臺灣考古遺址研究(二)臺東縣史前遺址內涵及範圍研究--海岸山脈東側與綠島。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6.劉益昌、顏廷伃、王淑津、林美智(2009)。高雄市左營區舊城遺址(2009):高雄市左營區舊城遺址範圍內『外興隆營區』考古發掘之出土標本研究計畫成果報告書。高雄:高雄市政府文化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7.李坤修、葉美珍、黃俊彬(2007)。臺東縣舊香蘭遺址搶救發掘計畫第二期計畫期末報告。臺東: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8.黃士強、臧振華、陳仲玉、劉益昌(1993)。臺閩地區考古遺址普查研究計畫第一期研究報告。中國民族學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9.黃士強、劉益昌(1980)。全省重要史蹟勘查與整修建議--考古遺址與舊社部分。國立臺灣大學考古人類學系。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0.黃士強、劉益昌、楊鳳屏(1999)。臺北兒童主題公園圓山遺址考古調查研究計畫。臺灣大學人類學系。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1.劉益昌、郭素秋(2000)。臺北市考古遺址調查與研究。臺北:中央硏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2.劉益昌、劉瑩三、顏廷伃、鍾國風、陳伊凡(2008)。麻豆水堀頭遺址考古調查發掘研究計畫成果報告書。台灣打里摺文化協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3.劉益昌、劉鵠雄、施錫洲、戴瑞春、張美妹(1997)。臺北縣北海岸地區考古遺址調查報告。中國民族學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學位論文
1.吳健蘭(2002)。大台北地區原住民聚落分布與地形之相關研究(碩士論文)。中國文化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劉益昌(1982)。台北縣樹林鎮狗蹄山遺址(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郭俊翔(2004)。探討不同地質區強震站之淺層S波速度構造(碩士論文)。國立中央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陳有貝(1991)。花蓮縣花蓮溪口至秀姑巒溪口附近海岸遺址之比較研究(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陳有貝、邱水金、李貞瑩(2008)。淇武蘭遺址搶救發掘報告。宜蘭縣:宜蘭縣立蘭陽博物館。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王國墦、陳三井、黃宇元(1981)。臺北市發展史。臺北:臺北市文獻委員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李瑞宗(2007)。臺北植物園與清代欽差行臺的新透視。臺北:南天書局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連照美、宋文薰、李坤修、李明欣、趙金勇、市原常夫、馮淑芬、李德仁、陳韻安、黃信凱(1992)。臺灣地區史前遺址資料檔。臺北: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籌備處。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黃武達(2006)。日治時期臺灣都市發展地圖集。臺北市:南天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陳得仁、郭素秋、鄭凱恩、戴瑞春(2004)。臺北市植物園遺址採集資料整理研究計劃。三峽:臺北縣三峽國民中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董宜秋(2005)。帝國與便所:日治時期臺灣便所興建及汙物處理。臺北市:臺北古籍。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黃士強(1997)。圓山遺址。臺北:臺北市立兒童育樂中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石再添、楊萬全(1987)。臺灣地理概論。臺北市:臺灣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臺灣總督府中央研究所林業部(1935)。臺北植物園。臺北:臺灣總督府。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漢寶德、鄧南光(2000)。臺北老地圖散步。臺北:大地地理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黃翠梅、李匡悌、盧泰康(2008)。十三窯傳奇--歸仁窯考古與研究成果集。臺南:國立臺南藝術大學藝術史學系。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劉克竑(2010)。嘉義縣太保市魚寮遺址。台中: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劉益昌(2007)。西大墩窯的故事。南投縣埔里:臺灣打里摺文化協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メタ.アーケオロジー研究会(2005)。近現代考古学射程--今近現代語。東京:六一書房。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小林克(1997)。《今戸焼》調査報告書。東京:江戸東京博物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小林克(1996)。企画展掘り出された都市。東京:江戸東京博物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吹田市立博物館(1997)。達磨窯一瓦匠のわざ400年。大阪:吹田市立博物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翁隹音(1998)。大臺北古地圖考釋。板橋:臺北縣立文化中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翁佳音(2006)。大臺北古地圓考釋。板橋:稻鄉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廘野忠雄(1946)。東南亞细亞民族學先史學研究。東京:矢島書房。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2.曾迺碩、石再添、李白華(1987)。臺北市志自然志卷二地理篇。臺北:臺北市文獻委員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3.黃士強(1984)。臺北芝山巌遺址發掘報告。臺北市文獻委員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4.劉益昌(1995)。北宜高速公路頭城交流道與大竹圍文化遺址重疊部分發掘調查報告。宜蘭:財團法人蘭陽文教基金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5.劉益昌、蘇啟明、成耆仁、吳國淳、羅煥光、江桂珍、顏廷伃(2001)。花蓮港口遺址:考古試掘及口述歷史調查研究。臺北:國立歷史博物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6.鄧淑慧(2007)。瓦磚硒:苗栗陶窯文化之追尋。竹北:客委會臺灣客家文化中心籌備處。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7.藤原學(2001)。達磨窯の研究。東京:學生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8.櫻井準也(2006)。ガラス瓶の考古學。六一書房。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9.Chang, kwang-chih(1968)。Settlement Archaeology。Palo Alto, California:Yale University。  new window
30.石璋如、劉益昌(19870000)。大馬璘。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1.鹿野忠雄、宋文薰(1955)。臺灣考古學民族學概觀。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2.金関丈夫、國分直一(1979)。臺灣考古誌。東京:法政大學出版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3.國分直一(1981)。臺灣考古民族誌。東京:慶友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4.許美智(1992)。排灣族的琉璃珠。稻鄉出版社。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5.鹿野忠雄(1952)。東南亞細亞民族學先史學研究。東京:矢島書房。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6.伊能嘉矩、楊南郡(1996)。平埔族調查旅行:伊能嘉矩〈臺灣通信〉選集。臺北:遠流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7.溫振華、戴寶村(1998)。淡水河流域變遷史。臺北縣立文化中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8.葉美珍(2001)。花崗山文化之研究。臺東: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9.劉益昌(2002)。淡水河口的史前文化與族群。臺北縣立十三行博物館籌備處。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0.鹿野忠雄、宋文薰(1984)。臺灣考古學民族學概觀。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1.Chang, Kwang-chih、Lin, Chao-chi、Stuiver, Minze、Tu, Hsin-yuan、Tsukada, Matsuo、Pearson, Richard、Hsu, Tse-min(1969)。Fengpitou, Tapenkeng, and the Prehistory of Taiwan。Yale University Press。  new window
其他
1.洪曉純(2009)。海上長征三千里--臺灣、菲律賓北部和馬里亞納群島的史前文化關係。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劉益昌(2005)。早期臺灣與菲律賓之間人群移動的推測--訊塘埔遺址的發掘及其意義。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論文
1.潘英海(2001)。傳統文化?文化傳統?--關於「平埔族群傳統社會文化」的迷思。平埔族群與臺灣歷史文化論文集。臺北: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籌備處。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林朝棨(1957)。臺灣地形。臺灣省通志稿卷一:土地志·地理篇--地形。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小林克(1999)。江戸.東京の瓦と今戶焼。鬼文化江戸東京物語展。鬼伝説の町京都府大江町。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中村隆(1986)。だるま窯の研究。日本の産業遺産--産業考古學研究。玉川大學出版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平山勳(1935)。臺灣考古界の現狀--臺灣に關して。臺灣社會經濟史全集。臺北:臺灣經濟史學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吳敦善(1994)。宋文薰與臺東。國立臺灣大學人類學系教授宋文薰院士膺選臺東縣榮譽縣民紀念文集。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陶錫珍(1994)。鯉的骨骼系統。脊椎動物比較解剖實驗。歐亞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臧振華(1999)。呂宋島考古與南島語族的起源和擴散問題。東南亞之變貌。南港:中央研究院東南亞區域研究計畫。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鄧屬予(1998)。臺北盆地的一生。臺北盆地研習營教育研習手冊。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藤原學(1992)。兵庫県姫路市御国野町所在深志野瓦窯の実測調查。関西近世考古學研究。関西近世考古学研究会。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詹素娟(1998)。Sanasai傳說圈的族群歷史圖像。平埔族群的區域研究論文集。南投:台灣省文獻委員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劉益昌(1998)。再談臺灣北、東部地區的族群分布。平埔族群區域研究論文集。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宋文薰(1980)。由考古學看臺灣。中國的臺灣。中央文物供應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劉益昌(1998)。史前時代臺灣與華南關係初探。中國海洋發展史論文集。臺北:中央研究院三民主義研究所。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無相關點閱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