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論語》首章詮釋--兼附及此學旁落與復興的幾點思考
書刊名:鵝湖
作者:蘇子敬 引用關係
作者(外文):Su, Tzu-ching
出版日期:2016
卷期:42:3=495
頁次:頁31-44
主題關鍵詞:論語孔子學而四書章句集注朱熹王夫之唐君毅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64
今日時代之風競逐功利、對立嚴重,價值紛亂,常不能反求諸己、推己及人。於此,若欲予以有效的文化治療,則就「學」而言,亟需一種道德生命的學問,返歸性情之本真、理性之溝通,而同情共感、安身立命。《論語》即是本乎道德性情的生命實踐之學,為中華文化傳統中修己安人而內聖外王的百世經典,其首章「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更可說是孔子學思修養之自道,開門見山地提示了整部論語之精神意趣,成為中國文化的象徵。本文即就此章,循(宋)朱熹集注,兼及魏 何晏集解、清 劉寶楠正義、民 程樹德集釋等歷代傳統綜合性注釋,更參究王船山、當代新儒家和現代學者之見解,藉由訓詁考證、詞章玩味,尤其義理分析,以闡釋《論語》之「學」的根本方向在於「道德實踐」而非「理論思辨」,乃所以樂天知命、人我交融、悅樂不慍的「成德之教」、「性情之學」,而非現代一般所謂的知識學問。就如孔子所說的「不怨天,不尤人。下學而上達。知我者其天乎!」乃不論順境逆境,皆能「由命見義」,召喚道德使命,體認得其正面的意義,終「即外命即內命即天命」而「義命合一」,故能「君子無入而不自得焉」。本文於朱注之分析反省以及船山說解之參究,自覺最為用力有得,文末並點出此學旁落與復興的幾個問題。
會議論文
1.蘇子敬(2011)。略論論孟之研修及其學問路向。《四書》學術研討會。台北:孔孟學會。176-177。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唐君毅(1991)。中國哲學原論原道篇。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程石泉(1981)。論語讀訓解故。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蘇子敬(2009)。唐君毅孟學詮釋之系統研究。台北:花木蘭文化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唐君毅(1991)。中國哲學原論•導論篇。台北:學生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程灝、程頤、王孝魚(2004)。二程集‧河南程氏遺書。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程兆熊(1988)。四書大義。台北:明文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王夫之(2011)。船山全書第六冊•讀四書大全說卷四論語‧學而篇。湖南:嶽麓書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1978)。景印元本四書集義精要。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程樹德(2008)。論語集釋卷一‧學而上。台中:文听閣圖書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南懷瑾、蔡策(1996)。論語別裁。台北:老古文化。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王夫之(2011)。船山全書第七冊‧四書訓義卷五論語一。湖南:嶽麓書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王夫之(2011)。船山全書第六冊‧四書箋解卷三上論‧學而第一。湖南:嶽麓書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劉寶楠(1998)。論語正義卷一‧學而第一。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何晏、邢昺(1982)。十三經注疏‧論語注疏解經卷第一。台北:藝文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朱熹(1999)。四書章句集注。大安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李澤厚(1998)。論語今讀。安徽文藝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陳冠學(1995)。論語新注。東大。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