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王船山對朱熹《四書章句集注》之反思與開展 ──以《讀四書大全說》為論
作者:簡慧貞
作者(外文):CHIEN HUI-CHEN
校院名稱:輔仁大學
系所名稱:哲學研究所
指導教授:陳福濱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11
主題關鍵詞:王船山朱熹儒學四書章句集注讀四書大全說Wang Chuan-shanZhu XiConfucianismThe Collected Commentaries of the Four BooksComplete Explanations of the Study of the Four Books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1) 博士論文(1) 專書(1)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1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184
王船山對朱熹《四書章句集注》之反思與開展
──以《讀四書大全說》為論
系所名稱:輔仁大學哲學研究所
指導教授:陳福濱教授
研究生:簡慧貞
論文總頁數:231頁
【論文摘要】
本文寫作之主題為「王船山對朱熹《四書章句集注》的反思與開展──以《讀四書大全說》為論」,主要核心問題在於探究船山之思想理論於宋明儒學發展史所佔之意義與定位。宋明儒學之發展由周敦頤、張載開其端,逐漸形成一具有共同議題、目的與特色之學派,於中國哲學發展史上一個學思輝煌之時期。也因此當代學者十分重視宋明儒學中各思想家之哲學內涵與體系,對於宋明儒學發展脈絡之研究成果亦十分豐碩,且多元。而在當代學者之研究當中,船山雖為明朝遺老,且著作等身,但對於船山思想於宋明儒學之脈絡中則有不同見解。對於船山思想體系是歸於宋明儒學的脈絡中,還是應納入清代學術思潮的脈絡且作為清代學術思潮的開創者?在現在仍是一個正在發展的問題,仍未有定論。為對船山之理論找到定位,理解船山之學說是否為承繼且開展宋明理學的脈絡?如果是,船山又是如何承繼、批判與發展?其批判的方法以及發展的方向為何?又如何藉此提出自身的哲學思想?變成為本論文所欲待解決的問題。
本文〈緒論〉中先對當代學者對船山之學術定位進行分析,從當代學者的研究成果中,船山學術定位可分為:(一)從氣論理解船山的儒學體系;(二)批判且承繼宋明儒學;(三)以反理學啟蒙說;(四)明清之際三大家之一。前兩種定位皆認可船山思想實屬於宋明儒學發展之脈絡之下而開創自身的理論,後兩種定位則是認為船山已完全背離了宋明儒學發展脈絡,其討論範疇與議題完全終結了宋明儒學之核心問題,轉而開啟了清代之學術發展。也有學者認為船山思想不僅不在宋明儒學脈絡中,也尚未銜接清代之義理考據之學,僅建構自身獨特理論而成為一孤儒。
為釐清船山之儒學地位,必須先理解宋明儒學之思想脈絡,而理解宋明理學思想脈絡不能不扣緊宋明儒者們對於古典經典的詮解,尤其是《大學》、《中庸》、《論語》、《孟子》,即是此時期儒者們所尊信的主要經典文本,並從中提出許多概念範疇並加以討論,朱熹更將四部經典集結成為《四書》,是為宋明儒學的價值系統以及工夫系統的根本理論依據。船山重視亦對「四書」中各篇章的研讀,著作中《四書訓義》、《四書籤解》以及《讀四書大全說》等皆對於「四書」義理有所闡發,並且以解讀朱熹之《四書章句集註》為主,進而詮釋、討論宋明儒者所討論、思索的問題,完成其著作《讀四書大全說》。船山的《禮記章句》中〈中庸〉與〈大學〉篇章亦完全取用朱熹的《中庸章句》與《大學章句》,而非引用古本。可見船山是直接通過《四書章句集註》來建構自身「四書」義理之理解。在《讀四書大全說》一書中船山所討論的問題皆是宋明儒者一直以來所思索的問題、範疇,可體察船山的學說是否究竟是承繼發展宋明儒學之主要論題與範疇,或實際上是終結了宋明儒學之發展,開展出另一個新局面。因此本論文試圖以朱熹《四書章句集注》以及船山《讀四書大全說》為主要研究文本,且從朱熹《四書章句集注》中所展現之「理氣論」、「心性論」與「工夫論」等範疇之討論開始,探討船山是如何詮解此三範疇中突顯的的各項議題。進而理解在船山建構自身的理論體系中,是繼承是批判還是終結了宋明儒學之發展脈絡。
本文的第二章主要探討的是船山對於朱熹《四書章句集注》中對於「理氣論」之探究。「理氣論」是宋明儒者最主要的形上理論,且為儒家之傳統典籍中注入了宇宙論、本體論的論證。「理氣論」也是朱熹思想中的核心理論,船山被視為反對程朱理學之學者也是因為船山於「理氣論」之論述中,批判了朱熹以理為本之理氣論,建構其以氣為本之氣理論。但船山對朱熹「理氣論」並非單純且直接的批判,其理論論述之過程中,顯現出許多論點中與朱熹有承繼之關係。
本文的第三章則是探討船山與朱熹對於「心性論」探究。討論人性之意涵、內容。從唐君毅先生所言人性有四種基本型態而可知,朱熹之人性論可謂是告子「生之謂性」與孟子「性善論」之混合。朱熹的人性論與其理氣論是相互環扣,且其人性論是建立在其理氣論的基礎上,朱熹更以此將天道與人道緊密聯繫了起來。
船山在討論「心性論」之際,對於心性論相關範疇的討論皆不離朱熹所言「天地之性與氣質之性」、「心統性情」、以及對於「天理人欲之辨」等論題。但從船山強調與著重天人之際正在作用的生成變化的基礎上,對於在心、性、情的論述上對於朱熹之論點多有反省與批判。
本論文的第四章,所討論的則是朱熹與船山對於「工夫論」之探究。對於此部分,筆者認為相較於「理氣論」與「心性論」範疇之探究中,船山對於朱熹之理論多處於批判之角度且試圖做出修正,但對於工夫修養論的部分,船山則是順從著朱熹理論之脈絡,更加以精細化論述層層環節。
本文按章藉由探究朱熹與船山對於「理氣論」、「心性論」以及「工夫論」等範疇之探究,可知兩者之理論無論是所關心的議題或是理論論述之脈絡皆有相同之處,尤其是對於心性論與工夫論之探討,皆是在以理氣論之架構下,對於朱熹理論之修正。而本文之第五章,便是從船山本身理論之建構發展中提出其對於「理氣論」、「心性論」與「工夫論」在理論中的定位。船山對於朱熹理論之批判最終目的仍在於創構自身的理論體系。當代學者們多將船山理論體系的核心放在對於理氣論的探討中,但船山最具個人特色的核心理論實為其「繼善成性之性命論」。其「繼善成性之性命論」不僅與其氣理論緊密結合,更顯現出其對於生活世界的關注,對於人可參與道德原則之制定且建構出因時制宜的道德規範,於是同時開啟了其對於後天成就人性之修養工夫,顯示出人此一存在並非是道德之載體,而是強調人實為一主體可參與天地化育,成就自我成為道德主體,而於生活世界中成就自我價值。
【關鍵字】
王船山、朱熹、儒學、四書章句集注、讀四書大全說
參考書目
(一)古籍原著:
王船山:《船山全書》(1-16冊),王夫之著船山全書編輯委員會編校,長沙:嶽麓書社,1996年。
張 載:《張子全書》,台北:中華書局,1969年。
程頤、程顥:《二程遺集》卷24,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12
朱 熹:《朱子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朱熹:《四書章句集注》,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10月。
黎靖德編:《朱子語類》(宋導江黎氏本校刊),台北,正中書局,1962年。
胡廣、楊榮、金幼孜等纂修:《四書大全校注》,周群、王玉琴校註陳文新主編,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9年9月。
張廷玉等撰,《明史》:台北:中華書局,1966年。
黃宗羲:《明儒學案》,台北:世界書局,1961年。
黃宗羲:《宋元學案》,台北:世界書局,1961年。
楊相奎:《清儒學案新編》,山東:齊魯書社,1994年。
(二)船山專書:(按照作者姓氏筆畫排序)
吳立民、徐蓀銘:《船山佛道思想研究》,湖南:湖南出版社,1992年10月。
吳海慶:《船山美學思想研究》,河南:河南人民出版社,2004年9月版。
汪學群:《王夫之易學-以清初學術為視角》,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2年5月。
周 兵:《天人之際的理學新詮釋──王夫之《讀四書大全說》思想研究,四川:巴蜀書社,2006年12月出版。
季 蒙:《主思的理學-王夫之的四書學思想》,廣州: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12月版。
林安悟:《王船山人性史哲學之研究》,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87年。
胡發貴:《王夫之與中國文化》,貴州:貴州人民出版社,2000年10月版。
唐凱麟、張懷承:《六經責我開生面-王夫之倫理思想研究》,湖南:湖南出版,1992年10月。
張立文:《正學與開新-王船山哲學思想》,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年12月版。
張立文:《船山哲學》,台北:七略出版社,2000年12月初版。
張西堂:《明王船山先生夫之年表》,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78年7月。
張廷榮:《船山論養浩然之氣研究》,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74年8月。
許冠三:《王船山的致知論》,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1981年初版。
陳 來:《詮釋與重建──王船山的哲學精神》,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年11月出版。
陳 贇:《回歸真實的存在》,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7年。
章啟輝:《曠世大儒-王夫之》,河北:河北人民出版社,2001年1月版。
嵇文甫:《王船山學術論叢》,台北:谷風,1987年。
曾昭旭,《王船山哲學》,台北:遠景,1983年。new window
鄧 輝:《王船山歷史哲學研究》,湖南:岳麓書社出版社,2004年5月版。
蕭萐父、許蘇民:《王夫之評傳》,江蘇:南京大學出版社,2002年4月版。
蕭萐父:《船山哲學引論》,江西:江西人民出版社,1993年12月初版。
戴景賢:《王船山之道器論》,台北:廣學社印書館,1982年12月初版。new window
羅光:《王船山形上學思想》,台北:輔大,1993年。
(三)一般專書(按照作者姓氏筆畫排序)
丁為祥:虛氣相即——張載哲學體系及其定位,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年12月。
方克立:《中國哲學史上的知行觀》,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年3月。
王壽南主編:《顧炎武‧王夫之‧李顒‧顏元》,《中國歷代思想家【十五】》,台北:台灣商務,1999年。
古清美:《明代理學論文集》,台北:大安出版社,1990年。
向世陵:《理氣性心之間‧宋明理學的分系與四系》,湖南:湖南大學,2006年。
朱葵菊:《中國歷代思想史‧清代卷》,台北:文津出版社,1993年。
牟宗三:《心體與性體》第一冊,台北:正中書局,1990年。new window
牟宗三:《心體與性體》第三冊,台北市:正中,1990年。new window
李明輝編,《儒家經典詮釋方法》,台北市:台大出版中心,2004。
杜保瑞:《北宋儒學》,台北:台灣商務,2005。new window
林國標:《清初朱子學研究──對一種經世理學的解讀》,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4年9月。
林聰舜:《明清之際儒家思想的演變與發展》,台北:學生書局,1990年。new window
金春峰:《朱熹哲學思想》,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98年。new window
侯外廬、邱漢生、張豈之:《宋明理學史‧下》,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年。
侯外廬:《中國思想通史‧第五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8年。
胡楚生:《清代學術史研究》,台北:學生書局,1993年。
唐君毅:《中國哲學原論‧原性篇》,台北:臺灣學生書局,1991年。
唐君毅:《中國哲學原論‧原教篇》,台北:學生書局,1975年。
容肇祖:《明代思想史》,山東:齊魯書社,1992年。
徐復觀:《中國人性論史》,台北:商務印書館,1969年。
張豈之:《新中國思想史‧下冊》,台北:水牛出版社,1992年。
張學智:《明代哲學史》,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年。
梁啟超:《清代學術概論》,台北:啟業書局,1972年。
郭齊勇:〈朱熹與王夫之的心性情才論之比較〉,《中國哲學智慧的探索》,北京:中華書局,2008年4月。
陳 來:《朱子哲學研究》,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0年。
陳榮捷:《朱學論集》,台北:台灣書局,1988年增訂再版。new window
陳福濱:《晚明理學思想通論》,台北:環球書局,1983年。
陸寶千:《清代思想史》,台北:廣文書局,1978年。
勞思光:《大學中庸譯註新編》,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2000年。
勞思光:《新編中國哲學史》,台北:三民書局,1995年。
曾春海:《儒家哲學論集》,台北:文津出版社,1989年。
曾春海主編:《中國哲學概論》,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2005。
馮達文:《宋明新儒學略論》,廣東:人民出版社,1997年。
黃俊傑:《東亞儒學 : 經典與詮釋的辯證》,台北:國立台灣大學出版中心,2007年10月。new window
楊國榮:《倫理與存在──道德哲學研究》,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9年6月。new window
楊國榮:《善的歷程》,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
楊儒賓、祝平次主編:《儒學的氣論與工夫論》,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8年。new window
葛榮晉:《中國實學思想史》,北京:首都師範大學,1994年。
蒙培元:《中國心性論》,台北:學生書局,1990年。new window
蒙培元:《理學的演變──從朱熹到王夫之戴震》,福建:福建人民出版社,1984年。
蒙培元:《理學範疇系統》,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年。
劉又銘:《理在氣中──羅欽舜、王廷相、顧炎武、戴震氣本論研究》,2000年3月。
劉述先:《朱子哲學思想的發展與完成》,台北:學生書局,增訂三版,1995年。new window
蔡方鹿:《朱熹經學與中國經學》,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
魯 芳:《道德的心靈之根──儒家「誠」論研究》-長沙:湖南師範大學出版社,2004年12月。
錢 穆:《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台北:商務印書館,1966年
錢 穆:《宋明理學概述》,台北:學生書局,1977。
韓 強:《儒家心性論》,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1998年。
羅 光:《中國哲學思想史》清代篇,台北市:台灣學生,1990年。
(四)參考期刊論文:(按照作者姓氏筆畫排序)
1.期刊
《國際朱子學會議論文集》,鍾彩鈞主編,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籌備處,1993年5月。
王船山學術研討會:《王船山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輔仁大學出版社,1993年。
朱漢民:〈王夫之的實有之道〉,《哲學與文化》,2001年7月。new window
林 瀚:〈從《大學》看朱熹與王夫之的「心」論〉,《韓山師範學院學報》,第24卷第4期,2003年12月。
林安梧:〈從「牟宗三」到「熊十力」再上溯「王船山」的哲學可能--後新儒學的思考向度〉:《鵝湖》,2002年1月。new window
金春峰:〈《中庸章句》的詮釋思想及其方法論〉,《中國哲學與文化-經典詮釋之定向》第三輯,廣西: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8。
洪漢鼎:〈從詮釋學看中國傳統哲學_理一而分殊_命題的意義變遷〉,《北京行政學院學報》,2002年,第三、四期。new window
唐斌成:〈王船山主體性思想述評〉,《湖南文獻》,1993年7月。
康雲山:〈朱子《四書集註》與理一分殊概念的關係〉,《國立台南大學語文教育學系南師語教學報》第三期,2005年。
張懷承:〈王船山天人之道學說的倫理價值〉,《中國文化月刊》,1993年3月。
張懷承:〈王船山由「道」入「德」論簡議〉,《鵝湖》,1994年4月。new window
張懷承:〈王船山性體實有的思想論微〉,《中國文化月刊》,1993年11月。
張懷承:〈自然與道德﹣﹣王船山的理欲之辨〉,《孔孟月刊》,1992年8月。new window
陳 來:〈王船山論「惡」的根源──以其孟子詮釋中的罪情論為中心〉,《雲南大學學報》,2003年05期。
陳 贇:〈王船山理氣之辨的哲學闡釋〉,《漢學研究》,2002年12月。
陳 贇:〈宋明儒學中理一分殊的觀念--以王船山為中心的闡釋〉,《孔孟學報》,2001年9月。
陳 贇:〈形而上與形而下:以隱顯為中心的理解--王船山道器之辨的哲學闡釋〉,《清華學報》,2001年3月。
陳 贇:〈理性與感性的整合與溝通--王船山理欲合一論的闡釋〉,《孔孟月刊》,2001年12月。
陳 贇:〈通幽明之道:王船山哲學的精神及其基本問題〉,《世界中國哲學學報》1991年7月。
陳立驤:〈王船山天道論性格之衡定〉,《鵝湖》,2002年10月。new window
陳祺助:〈王船山論陰陽與太極的關係〉,《哲學與文化》,2002年8月。new window
陳祺助:〈王船山論陰陽與道體的關係〉,《哲學與文化》2002年11月。new window
陳祺助:〈王船山論惡的問題--以情才為中心的分析〉,《鵝湖》,2002年9月。new window
曾昭旭:〈論儒家工夫論的轉向﹣﹣從王陽明到王船山〉,《鵝湖》,1991年11月。new window
馮玉輝:〈王船山思想的淵源〉,《中國文化月刊》,1991年9月。
馮玉輝:〈從宏觀探索王船山思想的發展〉,《中國文化月刊》,1994年2月。
黃美珍:〈六經則我開生面-論王夫之道器之辨於明清之際所標示的承轉意義〉,《人文研究學報》,第四十一卷,第一期,2007年。new window
蒙培元:〈朱熹是怎樣詮釋四書的?從方法的角度看〉,《中國哲學與文化-經典詮釋之定向》第三輯,廣西: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8。
劉述先:〈「朱熹對四書與易經的詮釋」重探〉,《中國哲學與文化-經典詮釋之定向》第三輯,廣西: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8。
劉笑敢:〈掙扎遊走於兩種定向之間──以朱熹《倫語集註》為例〉,《中國哲學與文化-經典詮釋之定向》第三輯,廣西: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8。
潘小慧:〈從王船山的本體論看其人性論〉,《哲學與文化》,1993年9月。new window
蔡仁厚:〈從「理、心、氣」的義蘊看船山思想的特色〉,《中國文化月刊》,1993年9月。
2.學位論文(按照期刊發表年月排序)
曾春海:《王船山易學闡微》,輔仁大學-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76。
冷天吉:《知識與道德──對程朱、陸王、船山格物致知思想的考察》,華東師範大學,2005。
杜保瑞:《論王船山易學與氣論並重的形上學進路》,國立台灣大學,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93。new window
施輝煌:《王船山四書學之研究》,國立中山大學,中國文學系研究所博士論文,2007。new window
曹海東:《朱熹經典解釋學研究》,華中師範大學,2007。
賴文遠:《論船山「氣論」思想在天人、歷史之學上的開展與特色》,國立中央大學,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8。
(五)其他
許慎:《說文解字》,卷四,台北市:藝文印書館,民55。
PETER A. ANGELES:《哲學辭典》,台北市:貓頭鷹出版:城邦文化發行,1999。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無相關點閱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