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魏晉小說中的悲劇意識
書刊名:人文研究學報
作者:陳世昀
作者(外文):Chen, Shih-yun
出版日期:2016
卷期:50:2
頁次:頁43-62
主題關鍵詞:魏晉世說新語志怪小說悲劇意識Wei JinShishuoxinyuMystery novelsTragedy consciousness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2
  • 點閱點閱:102
期刊論文
1.陳迎輝(2008)。藥、酒與魏晉士人的身體觀。大連民族學院學報,10(4),335-338。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謝勁秋(2005)。論悲劇意識及其表現形式。外國文學,2005(6),23-28。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劉仲宇(2002)。劉晨阮肇入桃源故事的文化透視。道教論壇,15-20。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劉振華(2009)。論六朝文化的主體意識。江蘇社會科學,2009(4),217-22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陽清(2010)。魏晉六朝鬼神敘事中的「召命範型」。中國古代小說戲劇研究叢刊,2010(7),196-20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黃雅莉(20071200)。志氣所托,不可奪也--嵇康〈與山巨源絕交書〉析論。語文學報,14,73-90。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傅新營(2006)。「距離說」與「以悲為美」的審美特質。山東社會科學,2006(3),60-6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閆立飛(2007)。歷史與小說的互文--中國小說文體觀念的變遷。明清小說研究,2007(1),19-30。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馬良懷(2015)。漢晉之際傳統道德觀念崩潰之考察。中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35(4),166-170。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袁濟喜(1988)。漢魏六朝以悲為美。齊魯學刊,1988(3),104-109。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范子燁(1996)。永恒的悲美:中古時代的挽歌與挽歌詩。求是學刊,1996(2),77-80。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陳威、武澤淵、卞東波(2016)。聞驢鳴:中國中古時期的友誼、禮儀與社會常規。暨南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6(2),11-17。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宋美穎(2013)。世說新語時代的人格悲劇。太原城市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3(4),188-189。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李澤厚(1986)。古典文學劄記一則。文學評論,1986(4),65-77。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白振奎(2009)。魏晉士人的身體「發現」與身體「反叛」--「魏晉風度」的身體視角解讀。學術月刊,41,87-9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會議論文
1.郭慧娟(2001)。個體人格的自由開展--以嵇康、阮籍、陶淵明三人為例。魏晉南北朝文學與思想學術研討會。臺北:文津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學位論文
1.張鐮(2006)。從悲劇的文學表現反思中國傳統文化的悲劇意識(碩士論文)。首都師範大學,北京。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司馬光(1992)。資治通鑑。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范子燁(1998)。世說新語研究。哈爾濱市:黑龍江教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沈約(2003)。宋書。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傅斯年(1980)。傅斯年全集。臺北:聯經出版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陳壽、裴松之(2007)。三國志。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亞里士多德、陳中梅(1996)。詩學。台北: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顏崑陽(2011)。慶祝黃錦鋐教授九秩嵩壽論文集。臺北:洪葉文化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樂蘅軍(2003)。意志與命運--中國古典小說世界觀綜論的。臺北:大安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魯迅(2005)。魯迅全集。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寧稼雨(2003)。魏晉名士人格精神--《世說新語》的士人精神史研究。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劉殿爵、陳方正、何志華(2001)。曹植集逐字索引。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程孟輝(1994)。西方悲劇學說史。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黃偉倫(2006)。魏晉文學自覺論題新探。臺北:學生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湯用彤(1983)。湯用彤學術論文集。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陶東風(1992)。中國古代心理美學六論。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今道友信、崔相錄、王勝平(1987)。存在主義美學。遼寧:遼寧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陳文新(1995)。中國筆記小說史。臺北:志一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朱光潛(1983)。悲劇心理學。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李劍國(1984)。唐前志怪小說史。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李澤厚(1981)。美的歷程。北京:文物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尹鴻(1992)。悲劇意識與悲劇藝術。安徽:安徽教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2.牛冬梅(2004)。王國維與中國現代悲劇意識。北京:清華大學人文社會科學學院。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3.王瑤(2014)。中古文學史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4.余嘉錫、劉義慶(1984)。世說新語箋疏。臺北:華正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5.Stegmuller, Wolfgang、王炳文、王路(1998)。當代哲學主流。北京: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6.王根林(1999)。漢魏六朝筆記小說大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7.范曄、李善(1965)。後漢書。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8.干寶、李劍國(2007)。新輯搜神記。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9.陶潛、李劍國(2007)。新輯搜神後記。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0.陳寧(1999)。中國古代命運觀的現代詮釋。遼寧教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1.房玄齡(2008)。晉書。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論文
1.宗白華(1991)。論《世說新語》和晉人的美。藝境。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博士論文
 
無相關書籍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