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中國話語」抑或「超越中西」:史學應摒棄研究中的「民族驕矜之氣」
書刊名:思想
作者:胡成
出版日期:2020
卷期:40
頁次:頁307-332
主題關鍵詞:史學研究中國話語客觀性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18
  • 點閱點閱:2
期刊論文
1.李伯重(1996)。資本主義萌芽情結。讀書,1996(8),63-70。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張隆溪(19980200)。甚麼是「懷柔遠人」?正名、考證與後現代式史學。二十一世紀,45,56-63。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Elman, Benjamin、Huters, Theodore、趙剛、孟悅(19971200)。馬嘎爾尼使團、後現代主義與近代中國史:評周錫瑞對何偉亞著作的批評。二十一世紀,44,118-130。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黃宗智(1993)。中國經濟史中的悖論現象與當前的規範認識危機。史學理論研究,1993(1),42-60。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羅志田(19981000)。夷夏之辨與「懷柔遠人」的字義。二十一世紀,49,138-145。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張寬(1996)。文化新殖民的可能。天涯,1996(2),16-2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毛子水(1919)。駁《新潮》《國故和科學的精神篇》訂誤。新潮,2(1),45-67。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羅志田(1999)。後現代主義與中國研究:《懷柔遠人》的史學啟示。歷史研究,1999(1),103-117。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楊念群(2003)。後現代思潮在中國--兼論其與20世紀90年代各種思潮的複雜關係。開放時代,2003(3),8-1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張海鵬(20190200)。學習習近平總書記賀信 加強中國歷史學學科體系建設。歷史研究,2019(1),5-7。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陳謙平(20190200)。新時代中國近代史研究與學科建設的新使命。歷史研究,2019(1),11-13。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王巍(20190200)。發展考古學 服務新時代。歷史研究,2019(1),13-15。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林文勛(20190200)。開創新時代中國邊疆學學科建設的新局面。歷史研究,2019(1),16-17。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李伯重(2011)。中國經濟史學的話語體系。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章清(2015)。當代學術話語建設:一個長時段的思考。學術月刊,47。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2015)。AHR Exchange, On The History Manifesto, Introduction。American Historical Review,2015(Apr.),527-529。  new window
17.陳曙光(2015)。中國話語與話語中國。教學與研究,2015(10)。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仲偉民(2011)。社會經濟史研究 主持人語。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胡成(2014)。科學史學與現代中國史學專業精神的形塑。史林,2014(3),98-11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李炳海(1990)。「西方中心論」的邏輯推理和思維定勢:《河殤》思考方式的批判。東北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0(1),71-7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柯文(1981)。美國研究清末民初中國歷史的新動向。復旦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1(6),73-8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2.朱政惠(1995)。1978年以來亞細亞生產方式問題研究的若干思考。史學理論研究,1995(3),15-2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3.胡成(2010)。全球化時代與中國歷史的書寫:以1930年代的兩個主流學術典範為中心。史林,2010(3),152-16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4.胡成(2011)。我們的中國史研究如何走向世界:以臺灣地區及日本的中國史研究為鏡鑒的思考。史林,2011(5),165-177。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5.張寬(1995)。語詞梳理Discourse(話語)。讀書,1995(4),132-13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6.張京媛(1990)。彼與此:評介愛德華‧賽義德的《東方主義》。文學評論,1990(3),129-13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7.(1993)。他們文明嗎?。讀書,1993(9)。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8.白陽(1995)。「走向21世紀:中外文化、文論國際學術研討會」綜述。山東師範大學學報,1995(6),106-109。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9.葛劍雄(19980400)。就事論事與不就事論事--我看「懷柔遠人」之爭。二十一世紀,46,135-139。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0.徐則陵(1922)。近今西洋史學之發展。史地學報,1(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1.夏明方(2006)。十八世紀中國的「現代性建構」:「中國中心觀」主導下的清史研究反思。史林,2006(6),116-142+190-19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2.謝伏瞻(20191016)。把「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作爲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的終身課題。求是,2019(20)。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3.汪榮祖(2018)。新時代的歷史話語權問題。國際漢學,2018(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4.戚本禹(1965)。為革命研究歷史。歷史研究,1965(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5.翟耀、戚本禹(1966)。為革命而研究歷史。歷史教學,1966(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6.張寬(1993)。歐美人眼中的「非我族類」。讀書,1993(9),3-9。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7.Rotter, Andrew J.(2000)。Saidism without Said: Orientalism and U.S. Diplomatic History。American Historical Review,105(4),1205-1217。  new window
圖書
1.Novick, Peter、楊豫(2009)。那高尚的夢想:「客觀性問題」與美國歷史學界。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譚獻、范旭侖、牟曉朋(2013)。譚獻日記。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李光謨(2004)。從清華園到史語所--李濟治學生涯瑣記。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王汎森、潘光哲、吳政上(2011)。傅斯年遺札。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謝維揚、房鑫亮(2010)。王國維全集。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神田喜一郎、高野雪、初曉波、高野哲次(2004)。敦煌學五十年。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張廣達(2008)。史家、史學與現代學術。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Guilland, Antoine、黃豔紅(2010)。近代德國及其歷史學家。北京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郭沫若(1992)。革命春秋。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薩米爾‧阿明、王麟進、譚榮根、李寶源(2004)。自由主義病毒:歐洲中心論批判。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永原慶二、王新生(2012)。20世紀日本歷史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瑪麗安妮‧韋伯、閻克文、姚中秋(2010)。馬克斯‧韋伯傳。北京: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劉龍心(2007)。學術與制度:學科體制與現代中國史學的建立。北京:新星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傅斯年、歐陽哲生(2003)。傅斯年全集。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其他
1.周錫瑞,尚楊(19971200)。[評James L. Hevia «Cherishing Men from Afra: Qing Guest Ritual and Macartney Embassy of 1793»]後現代式研究:望文生義,方為妥善,香港:中文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20190104)。習近平致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歷史研究院成立的賀信。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劉擎(20090809)。建構純粹的「中國範式」是否可能。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論文
1.陳寅恪(2001)。馮友蘭《中國哲學史》下冊審查報告。金明館叢稿二編。北京:三聯書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王汎森(2001)。民國的新史學及其批評者。20世紀的中國:學術與社會(史學卷)。山東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耿雲志(2015)。建立起話語體系最重要的是有偉大的作品。中國學術與話語體系建構(總論 人文科學卷)。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汪偉光(2017)。以唯物史觀為指導,加快構建中國特色,馬克思主義史學理論和史學學科創新體系。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構建與話語體系創新(2017)。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李伯重(2013)。走出漢學:從李中清、王豐《人類的四分之一:馬爾薩斯的神話與中國的現實(1700-2000)》談起。理論、方法、發展、趨勢:中國經濟史研究新探。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郭小川(2000)。木瓜樹的風波。郭小川全集。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張海鵬(2015)。關於中國歷史學話語體系建設的點滴思考。中國學術與話語體系建構(總論 人文科學卷)。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田餘慶(2004)。消除「代溝」,共同前進。秦漢魏晉史探微。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