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先秦至兩漢胡人意象的形成與變遷
作者:陳健文 引用關係
校院名稱: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系所名稱:歷史學系
指導教授:管東貴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06
主題關鍵詞:先秦兩漢胡人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2) 博士論文(3) 專書(1)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80
本文的主旨在於探討早期中國(先秦至兩漢)胡人意象形成的歷史過程。切入的重點將偏重在以往叫被忽視的種族面向。本文從三個大方向來探索漢代對胡人的意象問題。
(一)從語源上來看,「胡」字作為一個異己(他者)之稱號,其指涉與內涵為何?
(二)從圖像資料來觀察,從戎狄到胡人,華夏-漢民族是如何來型塑他們心目中的北疆異己形象。本文認為,漢人對於「胡」的認知,可能含有種族辨識意識在內。在漢人的心目中,一個典型的「胡」人應具某種刻板的形象。
(三)從種族形貌的觀點來看,「胡人」是否有特殊的種族形象,胡人的外貌與漢人是否存在著差異?
(四)漢人對夷狄與胡人的種族觀為何?「異類感」是來自於哪些被特別強調的面向?
本文的思考理路如下:一、先探索「胡」字的本意為何,是否一開始便有特定的指涉?「胡」的概念是在何時?何地最先形成的?胡與匈奴有何關聯?二、從戎狄到胡人的外在形象有哪些變遷的過程?一個典型的胡人在外形上有何特徵?三、胡人外在的種族差異因素,是否是區隔胡漢邊界的一種判別標準?四、先秦至兩漢對「夷狄」與「胡」的種族觀有何歷史變遷?那些是用來設定來區分夷夏、胡漢的種族邊界。
本文的貢獻,在早期胡人概念由來的研究方面,提供了初步的成果。並在前人的基礎上,提出了中國早期歷史的「胡漢之別」除了有文化的因素外,恐怕種族因素也是一個不可被忽視的重要面向。魏晉南北朝時期長期的胡漢衝突,胡人遲遲難以融入漢人社會,是否也應存在著種族不同的生理因素。
一、文獻

(一)經部
1.十三經注疏(清 阮 元 校刻,台北:藝文印書館,1989年)

王弼、韓康伯 注、孔穎達 等正義:《周易正義》
孔安國 傳、孔穎達 等正義:《尚書正義》
鄭 玄 箋、孔穎達 等正義:《毛詩正義》
鄭 玄 注、賈公彥 疏:《周禮正義》
鄭 玄 注、賈公彥 疏:《儀禮正義》
鄭 玄 注、孔穎達 等正義:《禮記正義》
杜 預 注、孔穎達 等正義:《春秋左傳正義》
何 休 注、徐 彥 疏:《春秋公羊傳注疏》
范 甯 注、楊士勛 疏:《春秋穀梁傳注疏》
何 晏 等注、邢 昺 疏:《論語注疏》
唐玄宗 注、邢 昺 疏:《孝經注疏》
郭 璞 注、孫 奭 疏:《爾雅注疏》
趙 岐 注、孫 奭 疏:《孟子注疏》

2.孫詒讓 撰、王文錦、陳玉霞 點校:《周禮正義》(北京:中華書局,2000年)
3.楊伯峻:《春秋左傳注》(高雄:復文書局,1986年)
4.屈萬里:《尚書集釋》(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6年)new window

(二)史部
1.司馬遷:《史記》(點校本,台北:宏業書局,1995年)
2.班 固:《漢書》(點校本,台北:鼎文書局,1987年)
3.范 曄:《後漢書》(點校本,台北:宏業書局,1984年)
4.陳 壽:《三國志》(點校本,台北:宏業書局,1997年)
5.房玄齡 等:《晉書》(點校本,北京:中華書局,2003年)
6.魏 收:《魏書》(點校本,北京:中華書局,2003年)
7.沈 約:《宋書》(點校本,北京:中華書局,2003年)
8.荀 悅:《漢紀》,收 張 烈 點校:《兩漢紀》(北京:中華書局,2002年)
9.劉 珍 等撰、吳樹平 校注:《東觀漢記校注》(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87年)
10.鄭 樵 撰,王樹民 點校:《通志 二十略》(北京:中華書局,1995年)

(三)子部及其他
1.孫詒讓:《墨子閒詁》(新編諸子集成,北京:中華書局,2001年)
2.黎翔鳳 撰、梁運華 整理:《管子校注》(新編諸子集成,北京:中華書局,2004年)
3.何 寧:《淮南子集釋》(新編諸子集成,北京:中華書局,1998年)
4.劉文典 撰、馮 逸、喬 華 點校:《淮南鴻烈集解》(新編諸子集成,北京:中華書局,1989年)
5.賈 誼 撰、閻振益、鍾 夏 校注:《新書校注》(新編諸子集成,北京:中華書局,2000年)
6.王利器 校注:《鹽鐵論校注》(新編諸子集成,北京:中華書局,1992年)
7.陳 立 撰、吳則虞 點校:《白虎通疏證》(新編諸子集成,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
8.王 明:《抱朴子內篇校釋》(新編諸子集成,北京:中華書局,2002年)
9.左丘明:《國語》(台北:里仁書局,1983年)
10.徐元誥 撰、王樹民、沈長雲 點校:《國語集解》(北京:中華書局,2002年)
11.王利器 撰:《新語校注》(新編諸子集成,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
12.王國維:《今本竹書記年疏證》,收方詩銘、王修齡:《古本竹書紀年輯證》(台北:華世出版社,1983年)
13.應 劭 撰、王利器 注:《風俗通義校注》(台北:漢京文化事業公司,1983年)
14.劉 向 輯錄:《戰國策》(台北:里仁書局,1983年)
15.黃懷信 等撰、李學勤 審定:《逸周書彙校集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
16.費振剛 等輯校:《全漢賦》(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3年)
17.逯欽立 輯校:《先秦漢魏晉南北朝詩》(北京:中華書局,1998年)
18.晉 郭璞 註、明 范欽 訂:《穆天子傳》(台北:廣文書局,1981年)
19.袁 珂 校注:《山海經校注》(成都:巴蜀書社,1993年)
20.劉 向 撰、向宗魯 校證:《說苑》(北京:中華書局,2000年)
21.劉 向 撰、石光瑛 校釋、陳 新 整理:《新序校釋》(北京:中華書局,2001年)
22.陳其猷 校釋:《呂氏春秋校釋》(上海:學林出版社,1995年)
23.黃 暉 撰:《論衡校釋》(新編諸子集成,北京:中華書局,1996年)
24.王 謨 輯、李維棻 撰:《釋名》(台北:大化書局,1979年)
25.楊 雄 撰、周祖謨 校、吳曉玲 編:《方言校箋》(台北:鼎文書局,1972年)

(四)史料彙編
1.謝桂華 等編:《居延漢簡釋文合校 上、下》(北京:文物出版社,1987年)
2.甘肅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等編:《居延新簡》(北京:文物出版社,1990年)
3.吳礽驤 等編:《敦煌漢簡釋文》(蘭州:甘肅人民出版社,1991年)
4.林梅村、李均明 編:《疏勒河流域出土漢簡》(北京:文物出版社,1984年)
5.林 幹 編:《匈奴史料彙編》(北京:中華書局,1988年)
6.劉光華 編:《中國古代西北歷史資料輯錄》(蘭州:蘭州大學出版社,1988年)
7.東郭士 等編:《東北古史資料叢編》(瀋陽:遼瀋書社,1989年)
8.嚴可均 輯、任雪芳 審定:《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 全漢文》(北京:商務印書館,1999年)






二、專書(依作者姓名筆順)

(一)中文部分(含譯著)

三劃

于省吾:《甲骨文字釋林》(台北:大通書局出版,1981年)
上海博物館 編:《草原瑰寶》(上海:上海畫報出版社,2000年)
小川琢治 著 江俠菴 譯:《穆天子傳考》,《先秦經籍考》(台北:河洛圖書出版社,民64年)
小牧實繁:《民族地理學》(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71年)

四劃

中國社科院語言研究所古代漢語研究室 編:《古代漢語虛詞詞典》(北京:商務印書館,2000年)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殷墟婦好墓》(北京 : 文物出版社, 1980年)
―――:《灃西發掘報告》(北京:文物出版社,1963年)
中國畫像石全集編輯委員會 編:《中國畫像石全集》(濟南、鄭州:山東美術出版社、河南美術出版社,2000年)
中華世紀壇藝術館、內蒙古自治區博物館 編:《成吉思汗――中國古代北方草原民族文化》(北京:北京出版社,2004年)
文物精品選錄小組 編:《來自碧落與黃泉――歷史語言研究所文物精選錄》(台北:中研院史語所,1998年)
王明珂:《羌在漢藏之間》(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2003年)
―――:《華夏邊緣》(台北:允晨文化公司,1997年)
王國維:《流沙墜簡》(北京:中華書局,1999年)
―――:《古史新証》(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1996年)
―――:《觀堂集林 (上)》(台北:世界書局,1983年)
王貽樑、陳建敏:《穆天子傳匯校集釋》(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1994年)
王天海 譯注:《穆天子傳全譯》(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1997年)
王建中 主編:《中國畫像石全集 第6卷》(鄭州:河南美術出版社,2000年)
王素芳、石永士:《中山國探秘》(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
王子雲 編:《陝西古代石雕刻》(西安:陝西人民美術出版社,1985年)
王 明 撰:《抱朴子內篇校釋》(北京:中華書局,2002年)
王力語,參葛劍雄、周筱贇:《歷史學是什麼》(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年)
王炳華 編:《新疆古屍――古代新疆居民及其文化》(烏魯木齊:新疆人民出版社,2001年)
王志弘、李根芳 譯,Peter Brooker 著:《文化理論詞彙》(台北:巨流圖書公司,2003年)
王 恢:《中國歷史地理 下冊》(台北:學生書局,1984年)
王育民:《中國歷史地理概論 下冊》(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年)
方詩銘、王修齡:《古本竹書紀年輯證》(台北:華世出版社,1983年)
方壯猷 譯:《東胡民族考》(上海:商務印書館,1934年)
內田吟風、田村實造 等譯注:《騎馬民族史1正史北狄傳》(東京:平凡社,1976年)
巴克爾(E.H.Parker)著、黃淵靜 譯:《韃靼千年史》(臺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76年)
日本學習研究社 編、王志遠 等譯:《世界民族大觀 4 北亞與西亞》(台北:自然科學文化事業公司,1978年)

五劃

北京市文物研究所:《琉璃河西周燕國墓地》(北京:文物出版社,1995年)
皮道堅:《楚藝術史》(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1995年)
田廣金、郭素新:《鄂爾多斯式青銅器》(北京:文物出版社,1986年)
史有為:《外來詞――異文化的使者》(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4年)
左文舉:《匈奴史》(台北,作者自印,1977年)

六劃

吉謝列夫 著、莫潤先 譯:《南西伯利亞古代史》(烏魯木齊:新疆社科院民族所,1985年)
朱淵清:《中國出土文獻與傳統學術》(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1年)
安作璋 主編:《中國古代史料學》(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8年)
江 鴻:《匈奴興亡之追蹤》(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4年)

七劃

沈從文:《中國古代服飾研究》(上海:上海書店,1997年)。
―――:《中國服飾史研究》(上海:上海書店,1997年)
李珍華、周長楫 編撰:《漢字古今音表》(北京:中華書局,1999年)
李 淞 編著:《漢代人物雕刻藝術》(長沙:湖南美術出版社,2001年)
李學勤 主編:《中國美術全集 工藝美術篇4 青銅器(上)》(台北:錦繡出版社,1989年)
李肖冰:《中國西域民族服飾研究》(烏魯木齊:新疆人民出版社,1995年)
李海榮:《北方地區出土夏商周時期青銅器研究》(北京:文物出版社,2003年)
李澍田 主編:《中國東北通史》(長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3年)
李符桐:《邊疆歷史》收入:《李符桐論著全集》(台北:學生書局,1992年)
李治亭 主編:《東北通史》(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3年)
阮春榮:《佛教南傳之路》(長沙:湖南美術出版社,2000年)
余太山:《古族新考》(北京:中華書局,2000年)
―――:《塞種史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2年)
―――:《嚈噠史研究》(濟南:齊魯書社,1986年)
岑仲勉:《兩周文史論叢》(北京:中華書局,2004年)
―――:《突厥集史 下》(北京:中華書局,2004年)
杜若甫、葉傅昇:《中國的民族》(北京:科學出版社,1994年)
李 申 等譯,G.E.Smith著:《人類史(Human History)》(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2年)
佟 冬 主編:《中國東北史》(長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87年)
克利亞什托爾內 著,李佩娟 譯:《古代突厥魯尼文碑銘》(哈爾濱:黑龍江教育出版社,1991年)
伊藤清司 著、張正軍 譯:《中國古代文化與日本》(昆明:雲南大學出版社,1997年)
巫仁恕:《奢侈的女人――明清時期江南婦女的消費文化》(台北:三民書局,2005年)new window

八劃

邵台新:《漢代對西域的經營》(台北:輔仁大學出版社,1995年)new window
林 幹:《匈奴通史》(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年)
―――:《中國古代北方民族通論》(呼和浩特:內蒙古人民出版社,1999年)
――― 編:《匈奴史論文選集》(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
林惠祥:《世界人種誌》(臺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67年)
林旅之:《匈奴史》(香港:波文書局,1973年)
Kathryn Woodward等著、林文琪 譯:《身體認同――同一與差異(Identity and Difference)》(台北:韋伯文化出版公司,2004年)
河北省文物研究所:《 墓――戰國中山國國王之墓》(北京:文物出版社,1996年)
―――:《燕下都 上冊》(北京:文物出版社,1996年)
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上孫家寨漢晉墓》(北京:文物出版社,1993年)
周 緯:《中國兵器史稿》(台北:明文書局,1988年)
周寧 編著:《第二人類(中國形象:西方的學說與傳說’)》(北京:學苑出版社,2004年)
周偉洲:《漢趙國史》(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6年)
芮逸夫 主編:《雲五社會科學大辭典 第十冊 人類學 》(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9年)
金毓黻:《東北通史》(台北:洪氏出版社,1976年)
阿里.瑪扎海里(Aly Mazahéri)著,耿昇 譯:《絲綢之路――中國-波斯文化交流史》(北京:中華書局,1993年)

九劃

祝平一:《漢代的相人術》(台北:學生書局,年1990)new window
咸陽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塔兒坡秦墓》(西安:三秦出版社,1998年)
洪進業:《具象與抽象――從形制到觀念的秦漢服飾之研究》,國立台灣大學歷史研究所博士論文,2003年7月new window
南京博物院 編:《四川彭山漢代崖墓》(北京:文物出版社,1991年)
威爾‧杜蘭(Will Durant) 著、張身華 譯:《世界文明史 第二冊 埃及與近東》(臺北:幼獅文化事業公司,1974年)
胡秋原:《古代中國文化與中國知識份子》(台北:學術出版社,民77年)
姚薇元:《北朝胡姓考》(台北:華世出版社,1977年)
段連勤:《丁零、高車與鐵勒》(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

十劃

索緒爾:《普通語言學教程》(北京:商務印書館,2001年)
索振羽 編著:《語用學教程》(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年)
高本漢:《漢文典》(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97年)
孫其剛 編:《中國文明史 1 原始中國》下冊(台北:地球出版社,1991年)
孫振華:《中國美術史圖像手冊》(杭州:中國美術學院出版社,2003年)
孫機、楊泓:《文物叢談》(北京:文物出版社,1991年)
孫進己:《東北民族源流》(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989年)
孫進己、王綿厚 主編:《東北歷史地理 第一卷》(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989年)
孫欽善:《中國古文獻學史簡編》(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
孫詒讓:《墨子閒詁》(北京:中華書局,2001年)
馬漢國 編:《微山漢畫像石選集》(北京:文物出版社,2003年)
馬承源、岳峰 主編:《絲路考古珍品》(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1998年)
馬長壽:《北狄與匈奴》(北京:三聯書店,1962年)
―――:《鮮卑與烏桓》(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62年)
馬王堆漢墓帛書整理小組:《馬王堆漢墓帛書(參)》(北京:文物出版社,1983年)
唐善純:《華夏探秘――上古中外文化交通》(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0年)
唐長孺:《魏晉南北朝史論叢》(北京:三聯書店,1978年)
徐秉琨、孫守道 編:《東北文化》(香港:商務印書館,1996年)
徐文堪、芮傳明 譯:《中亞文明史 第二卷》(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社,2002年)
徐元誥 撰,王樹民、沈長雲點校:《國語集解》(北京:中華書局,2002年)
徐中舒:《先秦史論稿》(成都:巴蜀書社,1992年)
徐 俊:《中國古代王朝和政權名號探源》(武昌: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2000年)
夏曾佑::《中國古代史》(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1963年)
陝西省考古研究所 編:《漢陽陵》(重慶:除慶出版社,2001年)
凌純聲:《松江下游的赫哲族》(南京:中研院史語所,1934年)
耿世民:《敦煌突厥回鶻文書導論》(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94年)
―――、阿不都熱西提.亞庫甫:《鄂爾渾-葉尼塞碑銘語言研究》(烏魯木齊:新疆大學出版社,1999年)

十一劃

郭沫若:《卜辭通纂》(台北:大通書局翻版,1976年)
陳建華:《「革命」的現代性――中國革命話語考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
陳捷先:《不剃頭與兩國論》(台北:遠流出版社,2001年)new window
陳 槃:《春秋大事列國爵姓及存滅表譔異 冊五》(台北:中研院史語所,1999年)
陳全方:《周原與周文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
陳寅恪:《隋唐制度淵源論稿》,收《陳寅恪全集(二)》(台北:里仁書局,19年)new window
陳序經:《匈奴史稿》(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89)
陳健文:《月氏民族及其與早期東西交通的關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6年6月)
許綬南譯,Peter Burke著:《製作路易十四》(台北:麥田出版社,1997年)
許倬雲:《西周史》(台北:聯經出版社,民73年)
張錦華 等譯,John Fiske 著:《傳播符號學》(台北:遠流出版社,2001年)
張增祺:《晉寧石寨山》(昆明:雲南美術出版社,1998年)
張春樹:《漢代邊疆史論集》,台北,食貨出版社,1977年
張啟成、徐達 譯注:《漢賦全譯》(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2001年)
張繼昊:《北系部落民與北魏政權研究》(國立台灣大學歷史研究所博士論文,1993年5月)new window
張麗華 等編:《四裔展風采》(臺北:錦繡出版社,1994年)
國立故宮博物院 編:《海外遺珍 玉器(二)》(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1991年)
張博泉:《鮮卑新論》(長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3年)
――― 等著:《東北歷代疆域史》(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83年)
國立歷史博物館 編委會:《陶俑》(臺北:國立歷史博物館,1988年)
曹意強:《藝術與歷史》(杭州:中國美術學院出版社,2001年)
曹者祉、孫秉根 主編:《中國古代俑》(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1996年)
黃 平 等編:《社會學‧人類學新辭典》(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年)
陳慶隆 譯,Bahaeddin Ogel 著:〈匈奴以前之中亞〉,《大陸雜誌》第41卷第11期(1970年)
梁啟超:《中國歷史上民族之研究》(台北:中華書局,民69年)
麻赫默德‧喀什噶里 著,校仲彝 等漢譯:《突厥語大詞典 第一卷》(北京:民族出版社,2002年)
勒內‧格魯塞 著、藍 琪 譯:《草原帝國》(北京:中華書局,1999年)

十二劃

湖北省考古研究所:《江陵望山沙冢楚墓》(北京:文物出版社,1996年)
賀雲翱 等編:《佛教初傳南方之路文物圖錄》(北京:文物出版社,1993年)
費振剛 等輯校:《全漢賦》(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3年)
馮大真 主編:《《維吾爾人》等三本書問題討論會論文集》(烏魯木齊:新疆人民出版社,1992年)
馮 客(Frank Dikötter)著、楊立華 譯:《近代中國之種族觀念(The Discourse of Race in Modern China)》
傅斯年:《東北史綱》(北平:中研院史語所,1932年)
程妮娜 主編:《東北史》(長春:吉林大學出版社,2001年)

十三劃

楊 泓:《文明的軌跡 Ⅰ》(台北:台灣中華書局,1989年)
楊 寬:《西周史》(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99年)
萬繩楠 整理:《陳寅恪魏晉南北朝始講演錄》(台北:雲龍出版社,1995年)new window
葉舒憲、蕭兵、鄭在書:《山海經的文化尋蹤》(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2004年)
葉舒憲:《英雄與太陽》(上海:上海社會科院出版社,1991年)
蒙文通:《周秦少數民族研究》,收《蒙文通文集 第二卷 古族甄微》(成都:巴蜀書社,1993年)

十四劃

趙芳志 編:《草原文化》(香港:商務印書館,1996年)
趙化成、高崇文:《秦漢考古》(北京:文物出版社,2002年)
趙雲田 主編:《北疆通史》(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3年)
廖炳惠 編著:《關鍵詞200――文學與批評研究的通用辭彙編》(台北:麥田出版社,2003年)

十五劃

劉振清 主編:《齊魯文化》(上海:上海遠東出版社,1998年)
劉學鍇、余恕誠:《李商隱詩歌集解》第二冊(北京:中華書局,1988年)
劉學銚:《匈奴史論》(台北,南天書局,1987年)
潘光旦:《潘光旦文集 第十三卷》(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年)
鄭振鐸 編:《中國古明器陶俑圖錄》(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
蔡鴻生:《唐代九姓胡與突厥文化》(北京:中華書局,1998年)

十六劃

衛挺生:《穆天子傳今攷》(台北:陽明山莊出版部,民60年)
錢 穆:《中國通史參考資料》(台北:東昇出版事業公司,1980年)。
―――:《民族與文化》(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89年)
―――:《史記地名考》(台北:作者自印,1984年)
盧連成、胡智生:《寶雞 魚國墓地》(北京:文物出版社,1988年)
薛英群:《居延漢簡通論》(蘭州:甘肅教育出版社,1991年)

十七劃

魏 堅 編著:《內蒙古中南部漢代墓葬》(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98年)
戴爾‧布朗 主編、高 峰 等譯:《早期歐洲》(北京、南寧:華夏出版社、廣西人民出版社,2002年)

十八劃

瞿林東:《中國史學史綱》(北京:北京出版社,1999年)

十九劃

藝術家工具書編委會 編:《漢唐陶瓷大全》(台北:藝術家出版社,1989年)

二十一劃

顧 實:《穆天子傳西征講疏》(北京:中國書店,1990年)
顧 森:《秦漢陶俑》(上海: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1998年)
―――:《秦漢繪畫史》(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2000年)
顧炎武:《日知錄》(蘭州:甘肅民族出版社,1997年),〈胡嚨〉、〈胡〉條



(二)日文部分

三劃

三宅俊彥:《中國古代北方系青銅器文化の研究》(東京:國學院大學大學院,1999年)

四劃

天理參考館 編:《シルクロ―ドの古代文物――天理參考館50周年記念――》(奈良:天理參考館,1980年)

五劃

水野清一:《殷周青銅器と玉》(東京:日本經濟新聞社,1959年)
加藤九祚 監修:《黃金のシルクロード展》(東京:黃金のシルクロード展實行委員會,1998年)
加藤謙一:《匈奴「帝國」》(東京:第一書房,1998年)

六劃

江上波夫:《匈奴の社會と文化 江上波夫文化史論集3》(東京:山川出版社,1999年)
―――編:《中央アジア史》(東京:山川出版社,1987年)
―――、加藤九祚 譯(Sergei.Rudenko著):《スキタイの芸術》(東京:新時代社,1971年)
安部健夫:《中國人の天下觀念》(京都:ハーバード‧燕京‧同志社東方文化講座委員會,1956年)

七劃

角田文衛:《古代北方系文物の研究》(東京:新時代社,1971年)
――― 編:《世界考古學大系 第9卷 北方ユーラシア‧中央アジア》(東京:平凡社,1963年)
―――:《增補古代北方文化の研究》(東京:新時代社,1971年)

八劃

林巳奈夫:《殷周時代青銅器文樣の研究――殷周青銅器綜覽二――》(東京:吉川弘文館,1986年)。
―――:《春秋戰國時代青銅器文樣の研究――殷周青銅器綜覽三――》(東京:吉川弘文館,1989年)。
東京國立博物館 等編:《シルクロードの遺宝》(東京:日本經濟新聞社,1985年)
―――編:《大草原の騎馬民族》(東京:東京國立博物館,1997年)

十劃

栗原朋信:《秦漢史の研究》(東京:吉川弘文館,1977年)
宮本一夫:《中國古代北疆史の考古學的研究》(福岡:中國書店,2000年)

十一劃

梅原末治:《增訂洛陽金村古墓聚英》(京都:同朋舍出版,1984)
―――:《蒙古ノイン.ウラ發現の遺物》(東京:東洋文庫,1960年)

十二劃

朝日新聞社 編、水野清一 監修:《天理參考館圖錄 中國篇》(東京:朝日新聞社,1967年)

十六劃

澤田勳:《匈奴――古代遊牧國家の興亡》(東京:東方書店,1996年)



(三)英文部分

Basilov, V N. ed. Nomads of Eurasia,Los Angeles:Natural History Museum of Los Angeles County,1989.
Bean,Robert Bennett. The Races of Man,New York:The University Society,1932.
Coon, C.S. The Races of Europe,New York:The Macmillan Company,1954.
Cosmo,Nicola Di, Ancient China and Its Enemies:The Rise of Nomadic Power in East Asian History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2.
The Freer Gallery of Art. A Descriptive and Illustrative Catalogue of Chinese Bronzes, Washington, D.C.:The Freer Gallery of Art,1946.
Gsousset,René . The Empire of the Steppes,New Brunswick:Rutgers University Press,1970.
Harmatta,János. ed. History of Civiilizations of Central Asia Vol.Ⅱ,Paris:UNESCO Publishing,1994.
Hentze,Carl. Funde in Alt-China:Das Welterleben in altesten China,Sternstunden der Archaologie,Gottingen:Musterschmidt,1967.
Herodotus, trans by George Rawlinson, The Persian Wars,New York:The Modern Library,1942.
Hirth,Friedrich. The Ancient History of China,New York: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1923.
Jacobson,Esther . The Art of the Scythians,Leiden:E.J.Brill,1995.
Kessler,Adam T. Empires Beyond the Great Wall,Los Angeles:National Museum of Los Angeles County,1993.
Loewe ,Michael and Edward L.Shaughnessy ed. The Cambridge History of Ancient China, 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9.
McGovern,W.M. The Early Empires of Central Asia,Chapel Hill:The University of north Carolina,1939.
Maechen-Helfen,Otto. The World of the Huns,Los Angeles:University of California,1973.
Minns,Ellis H. Scythians and Greeks,New York,Biblo and Tannen,1971.
Philips,E.D. The Royal Hordes,London,Thomas&Hudson,1965.
Průšek,Jaroslav, Chinese Statelets and the Northern Barbarians in the Period 1400-300 B.C.,Dordrecht:D.Reidel Publishing Company,1971.
Rapson,E. J. ed., The Cambridge Historty of India Vol.I, Cambridge:Th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22.
Rowson,Jessica.&Emma Bunker, Anceint Chinese and OrdosBronzes,Hong Kong:Oriental Ceramic Society of Hong Kong,1990.
Rostovtzeff,M. The Animal Style in South Russia and China,Princeton: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29.
Rudenko,S.I. Frozen Tombs of Siberia,Berkeley and Los Angeles,University of Calfornia Press,1970.
Salmony,Alfred. Chinese Jade Through the Wei Dynasty,New York:The Ronald Press Company,1963.
――――, Sino-Siberian Art in the Collection of C.T.Loo, Bangkok : SDI Publications, 1998.
So,Jeny F.&Emma C.Bunker, Traders and Raiders on China’s Northern Frontier,Seattle and London:Arthur M.Gallery,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Press,1995.
Trever,Camilla. Excavations in Northern Mongolia(1924-1925),(Vol.3 of Memoir of the Academy for Material Culture,Leningrad:1932)
Twitchett,Denis. &Michael Loewe ed.,The Cambridge History of China Vol. I The Ch’in and Han Empires,221B.C.-A.D.220,New York:The CambridgeUniversity Press,1986.
Wilbur,C.Martin. Slavery in China During the Former Han Dynasty,New York:Russell& Russell,1967.




























三、論文(依作者姓名筆順)

(一)中文部分(含譯著)
三劃

山西省考古研究所 等:〈太原隋代虞弘墓清理簡報〉,《文物》2001年1期
于豪亮:〈居延漢簡釋叢〉,收《于豪亮學術文存》(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于志勇:〈新疆地區考古發現的繪身和紋身〉,《西域研究》1995年3期
于學斌:〈北方漁獵民族養狗使狗的文化闡釋〉,《北方文物》2004年1期
弓建中、譚曉林:〈秦夷、秦人、秦胡〉,《陝西歷史博物館館刊》第七輯(2000年)

四劃

王仲孚:〈顧頡剛的古史研究與著述〉,收錄《中國上古史專題研究》(台北:五南出版社,1996年)new window
―――:〈試論春秋時代的諸夏意識〉,《中央研究院第二屆國際漢學會議論文集》(台北:中央研究院,1989年),後收《中國上古史專題研究》(台北:五南出版社,1996年)
王明珂:〈匈奴的遊牧經濟:兼論遊牧經濟與遊牧社會政治組織的關係〉,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64本第1分(1993年)new window
―――:〈史料的社會意義:事實、敘述與展演〉,《近代中國》第143期(2001年,台北)
―――:〈歷史事實、歷史記憶與歷史心性〉,《歷史研究》2001年5期(北京)
―――:〈華夏邊緣的形成:周人族源傳說〉,收氏著:《華夏邊緣》(台北:允晨文化公司,1997年)
―――:〈漢人形成:漢代中國人的邊疆民族意象〉、〈結語 資源競爭、歷史記憶與族群認同〉,收氏著:《華夏邊緣》(台北:允晨文化公司,1997年)
―――:〈民族史研究的邊緣理論〉,收氏著:《華夏邊緣》(台北:允晨文化公司,1997年)
―――:〈鄂爾多斯及其鄰近地區專化遊牧業的起源〉,《史語所集刊》第65本第2分(1994年,台北)
―――:〈歷史文獻的記憶殘餘本質與異例研究:一個考古學的隱喻〉,《中華民國史專題論文集 第四屆討論會》(台北:國史館,1998年)
―――:〈結論 資源競爭、歷史記憶與族群認同〉,收氏著:《華夏邊緣》(台北:允晨文化公司,1997年)
―――:〈漢代中國的邊疆民族意象與民族政策序論〉,收錄於蒙藏委員會、師大歷史系 編:《中國邊疆史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蒙藏委員,1995年)
―――:〈論攀附:近代炎黃子孫國族建構的古代基礎〉,《史語所集刊》第73本第3分(2002年)
王學典:〈語境、政治與歷史:義和團運動評價五十年〉《史學月刊》2001年3期(鄭州)
王澤強:〈也談“東”、“薨”、“昔”、“胡”的本義〉,《淮陰師範學院學報》1998年4期(淮陰)
王範之:〈《穆天子傳》與所記古代地名和部族〉,《文史哲》1963年第6期(濟南)
王 方:〈對成都金沙遺址出土石雕作品的幾點認識〉,《考古與文物》2004年3期(西安)
王克林:〈一目國鬼方新探〉,《文博》1998年1期(西安)
王小甫:〈先秦我國西北的塞種〉,《西北史地》1987年1期(蘭州)
王炳華:〈孔雀河古墓溝發掘及其初步研究〉,收氏著:《絲綢之路考古研究》(烏魯木齊:新疆人民出版社,1993年)
王明輝:〈遼河流域古代居民的種系構成及相關問題〉,《華夏考古》1999年2期(鄭州)
王全甲:〈隆德縣出土的匈奴文物〉,《考古與文物》1990年2期(西安)
王明蓀:〈論上古的夷夏觀〉,《邊政研究所年刊》第14期(1983年,台北)
―――:〈試析漢晉之夷夏觀〉,《東方雜誌》復刊第21卷第3期(1987年,台北)
王吉林:〈試論歷史上的羌及氐、羌〉,收 中華學術院 編:《史學論集》(台北:華岡出版公司,1977年)
王子今:〈西漢長安的“胡巫”〉,《民族研究》1997年5期(北京)
王建新、劉瑞俊:〈先秦時期的穢人與貊人〉,《民族研究》2001年4期
―――:〈東北亞系青銅劍分類研究〉,《考古學報》2002年2期
王國維:〈西胡考上〉,收《觀堂集林》(台北:世界書局,1983年)
―――:〈西胡續考〉,收《觀堂集林》(台北:世界書局,1983年)
―――:〈劉平國治□谷關頌跋〉,《觀堂集林 下》(台北:世界書局,1983年)
王玉哲:〈鬼方考〉,收氏著《古史集林》(北京:中華書局,2002年)
―――:〈鬼方考補證〉,《考古》1986年10期
王日蔚:〈丁零民族史〉,《國立北平研究院史學集刊》第2 期(1936年)
內蒙古博物館、內蒙古文物工作隊:〈內蒙古准格爾旗玉隆太的匈奴墓〉,《考古》1977年2期(北京)
內蒙古文物工作隊:〈毛慶溝墓地〉,收 田廣金、郭素新 編:《鄂爾多斯式青銅器》(北京:文物出版社,1986年)
尹盛平:〈西周蚌雕人頭像種族探索〉,《文物》1986年1期(北京)
尹偉先:〈塞克的涵義、起源與分佈〉,《西北民族學院學報》1991年3期(蘭州)
予平、戴戈:〈山西省博物館收藏的匈奴銅飾牌〉,《文博》1985年5期(西安)
牛汝極、黃建華 譯(G.Clauson著):〈突厥、蒙古、通古斯〉,《西北民族研究》1991年2期
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體質人類學組:〈赤峰、寧城夏家店上層文化人骨研究〉,《考古學報》1975年2期(北京)
支配勇、高平如:〈平魯井坪樓煩墓〉,《文物季刊》1992年1期(太原)
公孫燕:〈論濊貉之“貉”非東胡人--兼考漢初濊貉地望〉,《考古》1962年10期
文崇一:〈漢代匈奴人的社會組織與文化形態〉,原載於《邊疆文化論集(二)》(台北:中華文化出版事業委員會,1953年);後收入氏著:《中國古文化》,(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90年)
方詩銘:〈釋“秦胡”〉,《中國歷史博物館館刊》1979年1期
片山章雄 著,邢玉林、劉世哲 譯:〈關於Toquz Oγuz和“九姓”的若干問題〉,《民族譯叢》1986年5期

五劃

甘肅省博物館文物隊:〈甘肅靈臺白草坡西周墓〉,《考古學報》1977年2期(北京)
水 濤:〈從周原出土蚌雕人頭像看塞人東進諸問題〉,文收《遠望集──陝西省考古研究所華誕四十週年紀念文集 上冊》(西安:陝西人民美術出版社,1998年)
申 珝:〈從秦陵俑坑中的胡人形像談起〉,《西北史地》1994年1期(蘭州)
田廣金:〈近年來內蒙古地區的匈奴考古〉,《考古學報》1983年1期(北京)
―――:〈匈奴墓葬的類型和年代〉,《內蒙古文物考古》第2期(1982年,呼和浩特)
―――:〈近年來內蒙古地區的匈奴考古〉,《考古學報》1983年1期(北京)
―――:〈桃紅巴拉的匈奴墓〉,《考古學報》1976年1期(北京)
―――、郭素新:〈鄂爾多斯式青銅器的淵源〉,《考古學報》1988年3期(北京)
史念海:〈新秦中考〉,收傅杰 編:《二十世紀中國文史考據文錄(下)》(昆明:雲南人民出版社,2001年)

六劃

任曉燕:〈上孫家寨漢墓群族屬初探〉,《青海民族學院學報》1988年4期(西寧)
郭沫若:〈論古代社會〉,收氏著:《今昔蒲劍》(上海:海燕書店,1947年)
朱 貴:〈遼寧十二台營子青銅短劍墓〉,《考古學報》1960年1期(北京)
朱 泓:〈內蒙古長城地帶的古代種族〉,收 吉林大學邊疆考古研究中心 編:《邊疆考古研究》第一輯(北京:科學出版社,2002年)
―――:〈人種學上的匈奴、鮮卑與契丹〉,《北方文物》1994年2期(哈爾濱)
―――:〈夏家店上層文化居民的種族類型及相關問題〉,《遼海文物學刊》1989年1期(瀋陽)
―――:〈中國東北地區的古代種族〉,《文物季刊》1998年1期(太原)
朱鳳瀚:〈論中國考古學與歷史學的關係〉,《歷史研究》2003年1期(北京)
成都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成都金沙遺址Ⅰ區“梅苑”地點發掘一期簡報〉,《文物》2004年4期(北京)
任 江:〈初論西安唐墓出土的粟特人胡俑〉,《考古與文物》2004年5期(西安)
伊克昭盟文物工作站 等:〈內蒙古伊金霍洛旗匈奴墓〉,《文物》1992年5期(北京)
―――、內蒙古文物工作隊:〈西溝畔匈奴墓〉,《文物》1980年7期(北京)
江蘇省文物管理委員會、南京博物院:〈江蘇徐州十裏鋪漢畫像石墓〉,《考古》1996年2期(北京)
亦鄰真:〈中國北方民族與蒙古族族源〉,收錄於南京大學歷史系元史研究室 編:《元史論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年)
宇佐美一博 著、黃 瑋 譯:〈介紹日原利國的《春秋公羊傳的研究》〉,《中國哲學史研究》1988年2期(北京)
吉林大學邊疆考古研究中心、內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2002年內蒙古林西縣井溝子遺址西區墓葬發掘紀要〉,《考古與文物》2004年1期

七劃

邢義田:〈古代中國及歐亞文獻、圖像與考古資料中的「胡人」外貌〉,《國立台灣大學美術史研究集刊》第9期(2000年,台北)
―――:〈漢碑、漢畫漢石工的關係〉,《故宮文物月刊》第14卷第4期(1996年總160期,台北)
―――:〈論漢代的以貌舉人〉,收 宋文薰 等編:《考古與歷史文化(下)》(台北:正中書局,1991年)
―――:〈天下一家――中國人的天下觀〉,收劉岱 編《中國文化新論 根源篇》(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1年)
―――:〈東漢的胡兵〉,《國立政治大學學報》第28期(1973年,台北)
―――:〈從古代天下觀看秦漢長城的象徵意義〉,《燕京學報》新13期(2002年,北京)
―――:〈「秦胡」小議〉,收《中國史新論》(台北:傅樂治出版,1985年)
岑仲勉:〈穆天子傳西征地理概測〉,《中山大學學報》1957年第二期(廣州)
―――:〈漢族一部份西來之初步考證〉,收氏著《兩周文史論叢》(上海:商務印書館,1957年)
―――:〈三伏日紀始〉,收氏著《兩周文史論叢》(上海:商務印書館,1957年)
宋鎮豪:〈商代玉石人像的服飾形態〉,《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學刊》第二輯(北京:商務印書館,2004年)
宋新潮:〈匈奴早期活動地域考辯〉,《民族研究》1993年6期(北京)
宋遠茹:〈鄂爾多斯周邊及中原地區的漢代匈奴文化分析〉,《考古與文物》2001年6期(西安)
吳榮曾:〈戰國胡貉各族考〉,收氏著:《先秦兩漢史研究》(北京:中華書局,1995年)
―――:〈中山國史試探〉,收氏著:《先秦兩漢史研究》(北京:中華書局,1995年)
―――:〈周代鄰近於燕的子姓邦國〉,收氏著:《先秦兩漢史研究》(北京:中華書局,1995年)
―――:〈秦以前華族與邊裔民族關係的借鑑〉,《邊政公論》第1卷第1期(1941年,巴縣)
吳景超:〈西漢奴隸制度〉,《食貨半月刊》第2卷6期(1935年,北京)
吳 怡:〈成都方池街出土的石人初探〉,原載《成都文物》1985年1期,後收《中國考古集成 西南卷 青銅時代(五)》(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3年)
吳礽驤、余堯:〈居延新獲建武秦胡冊再析〉,《西北師院學報》1984年4期
吳 焯:〈四川早期佛教遺物及其年代與傳播途徑的考察〉,《文物》1992年11期
―――:〈“秦人”考〉,《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學刊》第二集(北京:商務印書館,2004年)
―――:〈從佉盧文材料看cīna一詞的本源及其成立的年代〉,《國際漢學》第九輯(鄭州:大象出版社,2003年)
余大鈞 譯:〈《史記.匈奴傳》箋注〉,《北方民族史與蒙古史譯文集》(昆明:雲南人民出版社,2003年)
余大鈞 譯:〈《漢書.匈奴傳》箋注〉,《北方民族史與蒙古史譯文集》(昆明:雲南人民出版社,2003年)
余大鈞 譯:《北方民族史與蒙古史譯文集》(昆明:雲南人民出版社,2003年)
余太山:〈匈奴、Huns同族論質疑〉,收錄於氏著《塞種史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2年)
―――:〈關於Huns族源的臆測〉,《文史》第34輯(1992年)
―――:〈犬方、鬼方、工方與獫狁、匈奴同源說〉,《歐亞學刊》第一輯(北京:中華書局,1999年)
李學勤:〈談祝融八姓〉,收入氏著:《追溯.考據.古文明》(哈爾濱:黑龍江教育出版社,1989年)(原刊《江漢論壇1980年2期》)
―――:〈試論孤竹〉,《社會科學戰線》1983年2期
李思純:〈中國歷史上邊疆民族髮式考(一名胡髮考)〉,《民族學研究集刊》第三輯(1943年)
李逸友:〈略論和林格爾東漢墓壁畫中的烏桓和鮮卑〉,《考古與文物》1980年2期(西安)
―――:〈內蒙古和林格爾現出土的銅器〉,《文物》1959年6期(北京)
李朝真:〈雲南大理出土胡俑極其相關問題之探討〉,《東南文化》1991年6期
李 零:〈秦漢禮儀中的宗教〉,收錄於氏著:《中國方術續考》(北京:東方出版社,2000年)
李 剛:〈漢晉胡俑發微〉,《東南文化》1991年3-4期(南京)
―――:〈漢晉胡俑及佛教初傳中國摭遺〉,《東南文化》1994年1期(南京)
李志敏:〈魏晉六朝“雜胡”之稱釋義問題〉,《民族研究》1996年1期(北京)
―――:〈《史記》、《漢書》中的譯名“秦人”問題〉,《喀什師範學院學報》2000年3期
李昱東:〈早期匈奴帝國核心部族的考證〉,《中興史學》第7期(2001年,台中)
李特文斯基、波格列博娃、拉耶夫斯基 著,李琪 譯:〈論東突厥斯坦塞人的早期歷史〉,《新疆文物》1988年3期(烏魯木齊)
―――、馬蘇坤 譯:〈帕米爾塞人墓葬中的宗教信仰〉,《新疆文物》1989年3期(烏魯木齊)
李海榮:〈《中國前帝國時期的北部邊疆》一文介評〉,《北方文物》2002年2期(哈爾濱)
李解民:〈民和黔首〉,《文史》第23期(1985年,北京)
李桂枝:〈論“種”〉,收錄於中央民族大學歷史系 編:《民族史研究》第一輯(北京:民族出版社,1999年)
李 鐵:〈漢劉平國治關刻石小考〉,《社會科學戰線》1979年4期
李 瑾:〈論殷周犬戎族屬極其有關問題――王靜安先生《鬼方昆夷玁狁考》質疑〉,收錄於吳澤 編:《王國維學術研究論集 第二冊》(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1987年)
李樹輝:〈秦漢至突厥崛起之前的烏古斯歷史考辨〉,《喀什師範學院學報》第21卷1期(2000年)
―――:〈烏古斯與突厥、回鶻、突厥蠻關係考(上)〉,《喀什師範學院學報》第22卷4期(2001年)
―――:〈論烏古斯和回鶻〉,《喀什師範學院學報》第20卷4期(1999年)
何 浩:〈“胡為夔出”說辨證〉,《中原文物》1989年2期(鄭州)
何志國:〈論早期佛像在長江流域的傳播〉,《東南文化》2004年3期(南京)
何惠琴、徐永慶:〈新疆哈密五堡古代人類顱骨測量的種族研究〉,《人類學學報》第21卷2期(2002年,北京)
阮榮春:〈「佛教南方之路」北滲山東南部〉,《故宮文物月刊》第14卷10期(1997年,台北)
杜正勝:〈平埔族群風俗圖像資料考〉,平埔族群與臺灣歷史文化學術研討會會議論文(1998年5月16-17日)new window
―――:〈歐亞草原動物文飾與中國古代北方民族之考察〉,《史語所集刊》第64本第2分(1993年,台北)
―――:〈周代封建的建立:封建與宗法〉,收中研院史語所中國上古史編輯委員會 編:《中國上古史待定稿 第三本》(台北:中研院史語所,1985年)
志田不動磨,傅衣凌 譯:〈漢代蒼頭考〉,《食貨半月刊》第4卷第11期(1936年,北平)
呂思勉:〈胡考〉,收錄於 林幹 編:《匈奴史論文選集》(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
―――:〈貉族考〉,《讀史札記》(台北:木鐸出版社翻版,1983年)
―――:〈古匈奴居地〉,《讀史札記》(台北:木鐸出版社翻版,1983年)
谷瑞照:〈先秦時期的夷夏觀念〉,《復興崗學報》第17期(1977年,台北)new window
C.C.車爾尼科夫:〈關於 “早期游牧人”一語〉,《考古》1961年5期(北京)
初師賓:〈秦人、秦胡蠡測〉,《考古》1983年3期
伯希和 著、馮承鈞 譯:〈庫蠻〉,收馮承鈞 譯:《西域南海史地考證譯叢續編》(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64年)

八劃

邵台新:〈西漢對西域的經營〉,收氏著:《漢代對西域的經營》(台北:輔仁大學出版社,1995年)new window
―――:〈東漢對西域的經營〉,收氏著:《漢代對西域的經營》(台北:輔仁大學出版社,1995年)
林富士:〈頭髮的象徵意義〉,收錄於氏著:《小歷史》(台北:三民書局,2000年)
林甘泉:〈夷夏之辨與文化認同〉,《傳統文化與現代化》1995年3期(北京)
林繼來:〈論春秋黃君孟夫婦墓出土玉器〉,《考古與文物》2001年6期(西安)
林梅村:〈開拓絲綢之路的先驅――吐火羅人〉,《文物》1989年1期(北京)
―――:〈貴霜大月氏人流寓中國考〉,收氏著:《西域文明》(北京:東方出版社,1995年)
―――:〈稽胡史跡考――太原新出隋代虞弘墓志的幾個問題〉,《中國史研究》2002年1期(北京)
林 聲:〈晉寧石寨山出土銅器圖像所反映的西漢滇池地區的奴隸社會〉,《文物》1975年2期(北京)
林 幹:〈魏晉時期的匈奴族和羯族〉,《歷史教學》1980年10期(天津)
―――:〈稽胡(山胡)略考〉,《社會科學戰線》1984年1期(長春)
―――:〈試論匈奴的族源族屬及其與蒙古族的關係〉,收錄於林幹 編:《匈奴史論文選集》(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
―――:〈關於匈奴、東胡、突厥三大族系人種的探索〉,《內蒙古大學學報》1997年5期(呼和浩特)
林 澐:〈關於中國的對匈奴族源的考古研究〉,收氏著:《林澐學術文集》(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98年),頁383。(原刊《內蒙古文物考古》1992年1、2合期)
―――:〈中國東北系銅劍初論〉,收 氏著:《林澐學術文集》(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98年)
―――:〈戎狄非胡論〉,收 呂紹綱 編:《金景芳九五誕辰紀念文集》(長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6年)
―――:〈中國北方長城地帶游牧文化帶的形成過程〉,《燕京學報》新14期(2003年,北京)
林志恆:〈中亞五國:亞洲心臟,世界邊緣〉,《經典》第56期(2003年3月號,台北)
林占鰲:〈貉〉,《禹貢半月刊》第7卷第5期(1937年,北平)
邵台新:〈漢朝監護匈奴的軍事將領〉,《輔仁學誌》第23期(1994年,台北)
武伯綸:〈西漢奴隸考〉,《食貨半月刊》第1卷7期(1935年,北平)
河南信陽地區文管會 等:〈春秋早期黃君孟夫婦墓發掘報告〉,《考古》1984年4期(北京)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等:〈上村嶺虢國墓地M2006的清理〉,《文物》1995年1期(北京)
河北省文化局文物工作隊:〈河北懷來北辛堡戰國墓〉,《考古》1966年5期(北京)
金景芳:〈商文化起源於我國北方說〉,《中華文史論叢》第7輯(1979年,上海)
周偉洲:〈試論魏晉時期與匈奴有關的諸胡〉,文收馬大正 等編:《中國民族史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7年)
周一良:〈北朝的民族問題與民族政策〉,《魏晉南北朝史論》收《周一良集》第一卷(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1998年)
周連寬:〈丁零的人種和語言及其與漠北諸族的關係〉,收林幹 編《突厥與回紇歷史論文集》(北京:中華書局,1987年)
―――:〈蘇聯南西伯利亞所發現的中國式宮殿遺址〉,《考古學報》1956年4期(北京)
周原博物館:〈陝西扶風縣官務漢墓清理發掘簡報〉,《考古與文物》2001年5期(北京)
周國琴:〈讀匈奴史札記三則〉,《內蒙古師範大學學報》2003年3期
周建奇:〈關於“桃花石”〉,《內蒙古大學學報》1985年4期
奇列諾娃 著,馮霞 譯:〈南西伯利亞塔加爾文化起源的主要問題〉,收錄於孫進己 等編:《中國考古集成 東北卷》(九)(北京:北京出版社,1997年)
阿爾丁夫:〈匈奴種屬考〉,《內蒙古社會科學》2000年3期(呼和浩特)
―――:〈歐羅巴種還是蒙古種〉,《北方文物》2000年3期(哈爾濱)
阿‧赫‧拉菲可夫 撰、余 元 譯:〈評伯恩斯坦著的匈奴史概要〉,《歷史教學》1953年7期
姆.伊.里日斯基:〈匈奴與東胡〉,收余大鈞 譯:《北方民族史與蒙古史譯文集》(昆明:雲南人民出版社,2003年)
芮逸夫:〈韓國古代民族考略〉,收氏著:《中國民族及其文化論稿》中冊(台北:國立台灣大學人類學系出版,1989年)
芮傳明:〈阿史那人“史前”居地考〉,《西北民族研究》1991年2期
尚志儒:〈西周金文中的 國〉,文收王宗維、周偉洲 編:《馬長壽紀念文集》(西安:西北大學出版社,1993年)

九劃

姜伯勤:〈圖像證史:入華粟特人祆教藝術與中華禮制藝術的互動〉,《藝術史研究》第二輯(2001年)
―――:〈隋檢校薩寶虞弘墓石槨畫像石圖像程序試探〉收巫鴻 編:《漢唐之間文化藝術的互動與交融》(北京:文物出版社,2001年)
姜亮夫:〈夏殷兩民族若干問題彙述〉,收氏著:《古史學論文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
南方朔:〈毛髮文化社會學〉,《中央日報》90年7月3日18版中央副刊。
段 渝:〈古代巴蜀與南亞、近東的經濟和文化交流〉,《社會科學研究》1993年3期(成都)
―――:〈古代巴蜀與近東文明〉,《歷史月刊》第61期(1993年2月,台北)
洛陽博物館:〈洛陽北窯村西周遺址1974年度發掘簡報〉,《文物》1981年7期(北京)
洛陽市第二文物工作隊、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科技史與科技考古系:〈洛陽辛店東漢墓發現“匈奴歸漢君” 銅印〉,《文物》2003年9期(北京)
信立祥:〈論漢代的墓上祠堂及其畫像〉,收錄於中國歷史博物館考古部 編:《中國歷史博物館考古部紀念文集》(北京:科學出版社,2000年)
胡台屏:〈種族理論之研究――兼論蘇聯境內猶太人〉,《蘇俄問題研究》第22卷1期(1981年,台北)
胡厚宣:〈甲骨文所見殷代奴隸的反壓迫鬥爭〉,《考古學報》1976年1期(北京)
胡 適:〈《易林》斷歸崔篆的判決書〉,收陳良運:《焦氏易林詩學闡釋》(南昌:百花洲文藝出版社,2001年)
R.K.柯玆洛夫 著,田華、張大瑞 譯:〈諾音烏拉墓葬群〉,收吳文銜 主編:《黑龍江考古民族資料譯文集 第一輯》(哈爾濱:北方文物雜誌社出版,1991年)

十劃

高去尋:〈徑路神祠〉,收國立歷史博物館編:《包遵彭先生紀念論文集》(台北:國立中央圖書館,1971年)
――― :〈李峪出土銅器及其相關之問題〉,《史語所集刊》第70本第4分(1999年)
高現印:〈淺論南陽漢畫中“胡人”特徵及相關問題〉,《中原文物》1996年增刊(鄭州)
徐南洲:〈“ ”字門外談〉,《考古與文物》1987年3期(西安)
徐良高:〈從商週人像藝術看中國古代無偶像崇拜傳統〉,收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 編:《考古求知集》(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7年)
徐中舒:〈北狄在前殷文化上之貢獻--論殷墟青銅器與兩輪大車之由來〉,《今古論衡》第3期(1999年,台北)
―――:〈夏代的歷史與夏商之際夏民族的遷徙〉,收氏著:《先秦史論稿》(成都:巴蜀書社,1992年)
―――:〈論戰國策的編寫及有關蘇秦諸問題〉,收《徐中舒歷史論文選輯 下》(北京:中華書局,1998年)
徐文堪:〈從漢文古籍看古代西域(新疆)的人種問題〉,收王炳華 編:《新疆古屍――古代新疆居民及其文化》(烏魯木齊:新疆人民出版社,2001年)
徐松石:〈匈奴蒙古民族考〉,《日本民族的淵源》(香港,東南亞研究所,1966年)
烏 恩:〈中國北方青銅文化與卡拉蘇克文化的關係〉,收徐元邦 編:《中國考古學研究(第二集)》(北京:科學出版社,1986年)
―――:〈論匈奴考古研究中的幾個問題〉,《考古學報》1990年4期(北京)
―――:〈試論漢代匈奴與鮮卑遺址的區別〉,收 中國考古學會 編:《中國考古學會第六次年會論文集》(北京:文物出版社,1987年)
―――:〈歐亞大陸草原游牧文化的幾點思考〉,《考古學報》2002年4期
―――:〈論中國北方早期游牧人青銅帶飾的起源〉,《文物》2002年6期
―――:〈關於北方草原早期鐵器時代文化的若干問題〉,收中國社科院考古所 編:《21世紀中國考古學與世界考古學》(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2年)
孫 機:〈洛陽金村出土銀著衣人像族屬考辨〉,《考古》1987年6期(北京)
孫守道:〈”匈奴西岔溝文化”古墓群的發現〉,《文物》1960年8、9合期(北京)
―――:〈再論”匈奴.西岔溝文化”古墓群的文化內涵、族屬及國別問題〉,《內蒙古文物考古》1993年1、2合期(呼和浩特)
孫仲匯:〈五胡考釋〉,《社會科學戰線》1985年1期(長春)
孫次舟:〈匈奴出現中國邊塞的時代〉,《西北通訊》第3期(1947年,南京)
陝西省考古研究所:〈西安發現的北周安伽墓〉,《文物》2001年1期(北京)
―――:〈西安北郊戰國鑄銅工匠墓發掘簡報〉,《文物》2003年9期(北京)
唐 蘭:〈用青銅器銘文來研究西周史〉,《文物》1976年6期(北京)
唐長孺:〈魏晉雜胡考〉,《魏晉南北朝史論叢》(北京:三聯書店,1978年)
唐際根:〈考古學、證史傾向、民族主義〉,《讀書》2002年1期(北京)
馬 雍:〈東漢後期中亞人來華考〉,收氏著:《西域史地文物叢考》(北京:文物出版社,1990年)
馬 戎:〈中國傳統“族群觀”與先秦文獻“族”字使用淺析〉,收 關世傑 主編:《世界文化的東亞視角》(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年)
晏昌貴:〈西周胡國地望及其相關問題〉,《湖北大學學報》1990年1期(武漢)
凌純聲:〈中國史志上的小黑人〉,收氏著:《中國邊疆民族與環太平洋文化 上冊》(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79年)
袁 珂:〈《山海經》寫作的時地及篇目考〉,《中華文史論叢》第7輯(1978年,上海)
宿 白:〈四川錢樹和長江中下游部分器物上的佛像〉,《文物》2004年10期
袁行霈:〈《山海經》初探〉,《中華文史論叢》1979年第3輯(上海)
郭素新:〈再論鄂爾多斯式青銅器的淵源〉,《內蒙古文物考古》1993年1、2合期(呼和浩特)
郭沫若:〈論古代社會〉,收氏著:《今昔蒲劍》(上海:海燕書店,1947年)
宮本一夫:〈鄂爾多斯青銅文化的地域性及變遷〉,收《岱海考古(二)》(北京:科學出版社,2001年)
郝時遠:〈先秦文獻中的“族”與“族類”觀〉,《民族研究》2004年2期(北京)
畢長樸:〈釋「回紇」〉,《漢學研究》第8卷第2期(1990年)new window
哈密頓(James hamilton)著,耿昇 譯:〈九姓烏古斯和十姓回鶻考〉,《敦煌學輯刊》第4輯(1983年)
耿振華:〈漢代匈奴種族問題〉,《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學報》第22期(1991年)

十一劃

陳正芳:〈想像的美國與再現本土――以西班牙的《歡迎,馬歇爾先生!》與臺灣的《太平‧天國》為例〉,《中外文學》第32卷第11期(2004年,台北)new window
陳寅恪 著、萬繩楠 整理:〈五胡種族問題〉,《陳寅恪魏晉南北朝史講演錄》(台北:雲龍出版社,1995年)new window
―――:〈五胡問題及其他〉,收將天樞:《陳寅恪先生編年事輯》(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
―――:〈王靜安先生遺書序〉,《金明館叢稿二編(收《陳寅恪先生文集(二)》)》(台北:里仁書局,1981年)
陳慶隆:〈堅昆、黠戛斯與布魯特考〉,《大陸雜誌》第51卷第5期(1975年,臺北)
――― 譯,Bahaeddin Ogel著:〈匈奴以前之中亞〉,《大陸雜誌》第41卷11期(1970年)
――― 譯,aruk Sümer 著:〈烏古斯(Oğuz)族導言〉,收台大歷史系 編:《亞洲研究譯叢》第三、四集合訂本(台北:台大歷史系亞洲研究譯叢編委會出版,1971年)
陳 直:〈漢晉少數民族所用印文通考〉,收氏著:《文史考古論叢》(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88年)
陳健文:〈月氏的名稱、族屬以及漢代西陲的黑色人問題〉,《國際簡牘學會會刊》第1號(1993年,台北)
陳 淳 譯:〈論中國考古學的編史傾向〉,《文物季刊》1995年2期(太原)
陳 致:〈夷夏新辨〉,《中國史研究》2004年1期(北京)
陳琳國:〈論中國古代民族觀的形成和發展〉,《北京師範大學學報》1995年1期(北京)
陳 槃:〈春秋時代的代、鄆、亳、東夷、大荔、翟豲之戎〉,《大陸雜誌》第37卷第3期(1968年)
陳良運:〈學術不可負前人,欺後人——《焦氏易林》產生年代再考,兼評胡適的“考證學方法”〉,《焦氏易林詩學闡釋》(南昌:百花洲文藝出版社,2001年)
曹樹基:〈語言歷史的跨文化闡釋〉,《二十一世紀》2001年第4期(香港)new window
張哲嘉:〈「近代中國的視覺表述與文化構圖,1600迄今」會議報導〉,《近代中國史研究通訊》第32期(20001年,台北)
張慶捷:〈《虞弘墓志》中的幾個問題〉,《文物》2001年1期(北京)
―――:〈太原隋代虞弘墓石槨浮雕的初步考察〉,收巫鴻 編:《漢唐之間文化藝術的互動與交融》(北京:文物出版社,2001年)
張隆志:〈台灣平埔族的歷史重建與文化理解〉,《古今論衡》第2期(1999年,台北)
張亞初:〈從古文字談胡、胡國與東胡〉,《文博》1992年1期(西安)
張 彤:〈內蒙古東部及鄰近地區遠古女性崇拜〉,《歷史月刊》第185期(2003年6月,台北)
張 濤:〈秦代人的穿衣戴帽――從秦俑坑出土的陶俑說起〉,《歷史月刊》1997年10月號(台北)
張天恩:〈寶雞市譚家村四號漢墓〉,《考古》1987年12期(北京)
張廣達:〈唐代六胡州等地的昭武九姓〉,《西域史地叢稿初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
―――、榮新江:〈上古于闐的塞種居民〉,《西北民族研究》1989年1期(蘭州)

張蔭麟:〈評近人對於中國古史之討論〉,收 顧頡剛 編:《古史辨 第二冊》(台北:藍燈文化事業公司,1987年)
張志堯:〈略論我國阿爾泰、天山北部與東部的塞人――匈奴文化〉,《中央民族學院學報》1988年6期(北京)
張青松 譯,谷中信一 著:〈新出土資料的發現與疑古主義的走向〉,《中國歷史博物館館刊》2001年1期(北京)
張秀榮:〈略談東胡族〉,收文史知識編輯部 編:《中國古代民族志》(北京:中華書局,2004年)
張 煉:〈試述歷史上的丁零〉,《西北民族文叢》1983年3期
張哲誠:〈匈奴西遷〉,《中國邊政》第105期(1989年)
張傳瑞 譯、八木奘三郎 著:〈環居渤海灣之古代民族(續、完)〉,《禹貢半月刊》第4卷12期(1936年)
常 征:〈《穆天子傳》是偽書嗎?〉,《河北大學學報》1980年第2期(保定)
莫任南:〈從《穆天子傳》和希羅多德《歷史》看春秋戰國時期的東西交通〉,《西北史地》1984年第4期(蘭州)
莊雅仲:〈再現、改宗與殖民抗爭〉,收盧建榮 主編:《文化與權力》(台北:麥田出版社,2001年)
―――:〈稗海紀遊――徘徊於自我與異己之間〉,收盧建榮 主編:《文化與權力》(台北:麥田出版社,2001年)
黃永年:〈「羯胡」「柘羯」「雜種胡」考辨〉,《唐代史事考釋》(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98年)
黃振華、張廣達:〈蘇聯的烏孫考古情況簡述〉,收王明哲、王炳華:《烏孫研究》(烏魯木齊:新疆人民出版社,1983年)
黃盛璋:〈玁狁新考〉,《社會科學戰線》1983年2期(長春)
―――:〈關於博物館藏傳世漢匈奴語官印考〉,《故宮博物院院刊》1986年4期(北京)
黃克武:〈導論:映現抑或再現?――視覺史料與歷史書寫〉,收氏編:《畫中有話:近代中國的視覺表達與文化構圖》(台北:中研院近史所,2003年)new window
從 周:〈胡人考〉,《正風半月刊》創刊號(1935年)
梅建軍、高濱秀:〈塞伊瑪-圖比諾現象和中國西北地區的早期青銅文化〉,《新疆文物》2003年1期

十二劃

勞 榦:〈漢代奴隸制度輯略〉,收氏著:《勞榦學術論文集甲編》(台北:藝文印書館,1976年)
朝格巴圖:〈巴林右旗出土石雕人像〉,《北方文物》2002年4期(哈爾濱)
斯維至:〈從周原出土蚌雕人頭像談獫狁文化的一些問題〉,《歷史研究》1996年1期(北京)
喬 永:〈“胡”字詞義考〉,《新疆大學學報》2001年2期(烏魯木齊)
喬 梁:〈匈奴遺存的發現與研究〉,收 吉林大學邊疆考古研究中心 編:《慶祝張忠培先生七十歲論文集》(北京:科學出版社,2004年)
曾 庸:〈遼寧西岔溝古墓群為烏桓文化遺跡論〉,《考古》1961年6期(北京)
―――:〈遼寧西豐西岔溝古墓群為烏桓文化遺跡論〉,《考古》1961年6期
費正清 著、符致興 譯:〈中國的世界秩序:一種初步的構想〉,收 陶文釗 編:《費正清集》(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2年)
舒振邦:〈秦之興替與戎狄和胡的關係〉,《內蒙古師大學報》1985年4期(呼和浩特)
―――:〈內蒙古在先秦兩漢時期的發展與各族人民的貢獻〉,收盧明輝 編:《北方民族關係史論叢》(呼和浩特:內蒙古人民出版社,1984年)
舒順林:〈“匈奴故地”初探〉,《內蒙古社會科學》1983年1期
貴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貴州金沙縣漢畫像石墓清理〉,《文物》1998年10期(北京)
彭 衛:〈漢代的體貌觀念及其政治文化意義〉,收氏著:《漢代社會風尚研究》(西安:三秦出版社,1998年)
馮家昇:〈東北東北史中諸名稱之解釋〉,《禹貢半月刊》第2卷第7期(1934年)
―――:〈匈奴民族及其文化〉,《禹貢半月刊》第7卷第5期(民26年)
逯耀東:〈試釋漢匈之間的甌脫〉,《大陸雜誌》第32卷第1期(1966年)

十三劃

裘錫圭:〈說 簋的兩個地名――棫林和胡〉,收氏著:《古文字論集》(北京:中華書局,1992年)
詹素捐:〈文化符碼與歷史圖像〉,《古今論衡》第2期(1999年,台北)
雅克.勒高夫(J.Le Goff):〈新史學〉,收姚蒙、李幽蘭 編譯:《法國當代新史學》(台北:遠流出版公司,1993年)
楊樹達:〈語源學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