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藝術介入社會教育--以國立臺灣美術館「愛藝反毒」專案為例
書刊名:商業設計學報
作者:林瑩
作者(外文):Lin, Ying
出版日期:2022
卷期:25
頁次:頁156-173
主題關鍵詞:藝術介入社會教育文化近用反毒教育圖像角色IPArt as social interventionCultural accessibilityAnti-drug educationCharacter intellectual propertyIP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35
  • 點閱點閱:48
期刊論文
1.李如菁、何明泉(20091200)。博物館文化商品的再思考:從跨界的觀點出發。設計學報,14(4),69-84。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林慧嫻(20120600)。從認識博物館到認識自我:博物館的青少年教育活動。博物館與文化,3,85-114。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吳麗娟(20161200)。博物館視障服務研究--以國立臺灣美術館「非視覺探索計畫」為例。博物館與文化,12,65-103。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方彩欣、盧品如(20160700)。探討女性消費者對療癒系角色造型喜好因素--以醜比頭為例。設計研究學報,9,4-20。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劉婉珍(2003)。與青少年做朋友--美術館能為青少年做什麼?如何做?。朱銘美術館季刊,1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Watson, D.、Pennebaker, J. W.(1989)。Health complaints, stress, and distress: exploring the central role of negative affectivity。Psychological Review,96(2),234-254。  new window
7.Prensky, Marc(2001)。Digital Natives, Digital Immigrants。On the Horizon,9(5),1-6。  new window
學位論文
1.陳國政(2005)。台灣博物館之賣店生態與文化商品研究(碩士論文)。國立成功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葉思岑(2005)。情緒舒緩玩偶產品魅力要素之研究(碩士論文)。國立成功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宋昱亭(2015)。療癒燈具魅力要素研究(碩士論文)。國立成功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林瑩(2020)。闇黑世界「Momo默默」--青少年反毒愛藝動畫秘笈。國立臺灣美術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劉偉仕、林祥源(2014)。青春期的成長與精神健康。衛生福利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其他
1.文化部。文化平權,https://www.moc.gov.tw/content_413.html。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王舒俐(20161222)。展覽作為一種社會介入:論博物館、當代典藏與公共史學,https://www.thenewslens.com/article/54870。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大數聚。Z世代調查報告,https://group.dailyview.tw/article/detail/329。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臺灣傳播調查資料庫。Z世代青少年之網路使用情形調查,https://crctaiwan.dcat.nycu.edu.tw/ResultsShow_detail.asp?RS_ID=8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經濟部智慧財產局。著作權基本概念篇,https://www.tipo.gov.tw/tw/cp-180-219594-7f8ac-1.html。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雪猴(20201230)。「圖像角色IP」的那些事--從圖像角色類型到產業化營利,https://taicca.tw/article/6ce2074f。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書籍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