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論應劭《風俗通義》之通經以正俗--以禮類文獻為中心
書刊名:臺大文史哲學報
作者:鄭雯馨 引用關係
作者(外文):Jeng, Wen-shin
出版日期:2022
卷期:98
頁次:頁1-37
主題關鍵詞:應劭風俗通義移風易俗通經致用引禮Ying ShaoFengsu TongyiRectify customsConfucian classicsThe issues of etiquette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58
  • 點閱點閱:3
期刊論文
1.羅肇錦(19871200)。風俗通義的辯釋結構析論。新竹師院學報,1,83-102。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王慶中(20040900)。《風俗通義》的社會學詮釋。先秦兩漢學術,2,203-219。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劉明怡(2006)。從應劭著述看漢末學術風氣的變遷。許昌學院學報,25(6),55-58。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王秀臣(2011)。先秦「正名」學說與禮儀稱謂的意義生成。江西社會科學,2011(4),36-4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王徽桓(20110400)。論《風俗通義.祀典卷》在民俗學上的價值。輔大中研所學刊,25,131-149。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曲寧寧、陳晨捷(20180500)。儒家政教與漢代風俗理論的演變。民俗研究,2018(3),57-64+158。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池田秀三(1993)。風俗通義研究緒論。中國古典研究,38,1-1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池田秀三(1994)。風俗通義研究緒論。中國古典研究,39,27-5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林素英(2019)。綜論三禮地位在歷代之升降。詩禮文化研究,1,103-12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林叢(2016)。《風俗通義》與東漢禮制之反思--以〈愆禮〉、〈過譽〉中所載事例為基礎。湖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30(2),55-60。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倉修良(1995)。應劭和《風俗通義》。文獻,1995(3),213-23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陳曦(2011)。《風俗通義》的學術傳承與史學特色。天府新論,2011(5),123-127。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彭林(20150300)。移風易俗與禮樂教化。嶺南學報,復刊(1/2),215-228。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學位論文
1.王忠英(2010)。應劭著述考論(碩士論文)。山東師範大學,濟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馮花周(2011)。應劭及其社會批判思想研究(碩士論文)。安徽大學,合肥。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鄭穎(2009)。《白虎通》引文釋例(碩士論文)。浙江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黃永武(1972)。許慎之經學(博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徐復觀(1976)。公孫龍子講疏。臺北市:臺灣學生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皮錫瑞、周予同(1990)。經學歷史。臺北:藝文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應劭、吳樹平(1980)。風俗通義校釋。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周振鶴(2010)。長水聲聞。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朱熹(1987)。楚辭集注。臺北:文津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左丘明(1980)。國語。臺北:宏業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董仲舒、蘇輿(2002)。春秋繁露義證。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荀卿、王先謙(1997)。荀子集解。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徐芳敏(1989)。釋名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委員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阮元、盧宣旬(1955)。重刊宋本十三經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顧炎武(1979)。原抄本日知錄。臺北:臺灣明倫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司馬遷、裴駰、司馬貞、張守節(1993)。新校史記三家注。臺北:世界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葉國良、夏長樸、李隆獻(2017)。經學通論。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Weber, Max、康樂、簡惠美(1993)。宗教社會學。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林素英(2020)。歲時禮俗文化論略。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出版中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王鍔(2007)。《禮記》成書考。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沈文倬(1999)。宗周禮樂文明考論。杭州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應劭(1984)。風俗通義。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應劭(1927)。漢官儀。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班固、應劭(1996)。漢書。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范曄、劉昭(2001)。後漢書。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2.林素英(20210000)。特定時空環境下的詩禮之教:《詩》教體系的萌芽與定型分論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出版中心。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3.黨超(2018)。兩漢風俗觀念與社會軟控制研究。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4.應劭、王利器(2010)。風俗通義校注。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5.Wittgenstein, Ludwig、尚志英(1995)。哲學研究。臺北: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6.段玉裁(1998)。說文解字注。臺北:洪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論文
1.錢穆(1998)。兩漢博士家法考。兩漢經學今古文平議。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葉國良(2005)。二戴《禮記》與《儀禮》的關係。經學側論。新竹:國立清華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余英時(1987)。漢代循吏與文化傳播。中國思想傳統的現代詮釋。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王健文(20130000)。「萬里同風」--帝制中國初期「移風易俗」的歷史意義。古代庶民社會。臺北:中央研究院。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周振鶴(1999)。從九州異俗到六合同風--兩漢風俗區畫的變遷。周振鶴自選集。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徐復觀(1980)。中國知識份子的歷史性格及其歷史的命運。知識份子與中國。時報文化出版事業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葉國良(2017)。二戴《禮記》編纂的幾個問題。禮學研究的諸面向續集。國立清華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無相關點閱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