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回顧與展望:中國道德心理學發展四十年述評
書刊名: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
作者:朱海龍楊韶剛
出版日期:2016
卷期:2016(9)
頁次:195-201
主題關鍵詞:回顧展望中國道德心理學四十年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1)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1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17
  • 點閱點閱:20
回首我國道德心理學發展的四十個春秋,成績斐然:不僅實現了道德教育和心理學的學科融合,研究視域不斷擴展、深化,人才梯隊得以培養,而且形成了重視道德心理學的文化共識,其作為獨立的學科體系也日漸成熟。但與此同時,也存在量化實驗研究過度與質化經驗研究不足的尷尬,學術隊伍尚不健全,多學科融合的系統研究欠缺,以及中國特色的道德心理學理論還有待完善等。展望未來,我國道德心理學研究需著力於道德判斷和道德情感方向,升華"接地氣"的本土理論體系,注重跨文化的系統性研究,積極拓展國際合作,助推這一學科駛向高質量發展的"快車道"。
期刊論文
1.李伯黍(1981)。教育心理學的一門新分支--德育心理學。心理科學通訊,1981(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勞倫斯.科爾伯格、柯森(1985)。道德教育的心理學觀點。外國教育資料,1985(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王雲強、郭本禹(2011)。大學生道德認知的影響因素及其德育啓示。教育與職業,2011(3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寇彧(2002)。大學生價值取向特點及其家庭因素的相關研究。心理學探新,2002(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王雲強、郭本禹、吳慧紅(2007)。情緒狀態對大學生道德判斷能力的影響。心理科學,2007(6),1324-1327。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楊韶剛、劉春瓊、張倩(2014)。中加兒童青少年對家庭紀律教育方式的道德判斷。教育研究,2014(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謝威士、汪鳳炎(2014)。大學生謙虛問卷的初步編制。心理研究,2014(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王雲強(2015)。後科爾伯格時代的道德心理學:審視與反思。南京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勞倫斯.科爾伯格、柯森(1988)。道德教育的心理學觀點。外國教育資料,1988(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Von Bertalanffy, Ludwig、林康義、魏宏森、寇世琪、劉國慶、劉元亮、姚慧華、吳裕功、萬享(1987)。一般系統論:基礎、發展和應用。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楊國樞、黃光國、楊中芳(2008)。華人本土心理學。重慶:重慶出版社。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1996)。論語.為政。瀋陽:遼寧民族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朱海龍(2015)。價值與行動:多元文化視域下的中美大學生道德教育研究。廣東外語外貿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