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從科學主義到素樸實證主義
作者:黃光國
書刊名:心理學的科學革命方案
頁次:103-138
出版日期:2011
出版項:臺北:心理
主題關鍵詞:科學主義素樸實證主義認知心理學
學門:心理學
資料類型:專書論文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24
期刊論文
1.丁文江(1934)。我的信仰。獨立評論,100,9-1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丁文江(1935)。科學化的建設。獨立評論,151,9-1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吳瑞屯(2009)。漢字研究。心理系一甲子:國立台灣大學心理學系暨研究所六十週年系慶專刊,105-109。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林憲(1980)。二十年間台灣精神疾病流行病學之研究與摘要。台灣醫界,69,123-14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黃堅厚(1982)。近代中國人人格心理研究評述。師範大學心理學報,15,227-24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Liu, I. M.(2003)。Introduction to Chinese character/word processing。Chinese Journal of Psychology,45(1),1-9。  new window
7.胡海國(1985)。精神醫學的演進模式。中華心理衛生學刊,2(1),1-17。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葉啟政(19971200)。「本土契合性」的另類思考。本土心理學研究,8,121-139。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朱瑞玲(19930600)。臺灣心理學研究之本土化的回顧與展望。本土心理學研究,1,89-119。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劉英茂(19780900)。中國語文的心理學研究:國內近年來的發展。中華心理學刊,20(1),1-4。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楊國樞(19971200)。心理學研究的本土契合性及其相關問題。本土心理學研究,8,75-120。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黃光國(19971200)。本土契合性:學術研究的方向或學術研究的判準。本土心理學研究,8,159-171。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會議論文
1.朱瑞玲(1996)。家庭教化及親子關係研究之探討。「家庭心理學:親子與夫妻互動」小型專題討論會。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楊國樞(2009)。社會及人格心理學在台灣的發展與研究:回顧與前瞻。台灣心理學會第四十八屆年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葉啟政(1985)。邊陲性與學術發展:再論社會科學中國化。現代化與中國文化研討會。香港:香港中文大學社會科學暨社會研究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鍾思嘉(1985)。家庭氣氛與管教態度對青少年偏差行為之影響。加強社會教育促進社會和諧學術論文研討會,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中國社會學社 。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學位論文
1.余伯泉(1993)。論世俗的形式主義:心理學、國營企業及軍艦國造及個案研究(博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劉英茂(1980)。基本心理歷程。台北:大洋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李恩涵、張朋園(1977)。近代中國--知識份子與自強運動。臺北:食貨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楊國樞(2008)。華人本土心理學與華人本土契合性。台北:五南圖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吳武典、蔡崇建(1981)。三十年來我國特殊教育圖書摘要與論文索引。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中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胡適(1966)。四十自述。台北:遠東圖書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陳永興(1981)。飛入杜鵑窩--台灣地區精神醫療實況報導。高雄:陳永興。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楊國樞、黃光國、楊中芳(1994)。華人本土心理學。台北:遠流出版社。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Dewey, J.、孟憲承、俞慶棠(1936)。思維與教學。上海: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Feyerabend, P. K.、周昌忠(1996)。反對方法。台北:時報文化出版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James, W.、唐鉞(1946)。論情緒。上海: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James, W.、伍況甫(1933)。心理學簡編。上海: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Kleinman, A.、Lin, T. Y.(1981)。Normal and abnormal behavior in Chinese culture。Holland:D. Reidel。  new window
13.Koffk, K.、高覺敷(1933)。兒童心理學新論。上海: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Kohler, W.、高覺敷(1935)。格式心理學之片面觀。上海: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Kwok, D. W. K.、雷頤(1989)。中國現代思想中的唯科學主義(1900-1950)。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Lewin, K.、高覺敷(1945)。形勢心理學原理。上海:正中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Schwartz, B.(1964)。In search of wealth and power: Yen Fa and the West。Cambridge, Mass: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new window
18.Thorndike, E. L.、陸志韋(1926)。教育心理學。上海: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Titchener, E. B.、金公亮(1931)。心理學。上海:世界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Watson, J. B.、藏玉淦(1925)。行為主義的心理學。上海: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Wellmuth, J.(1944)。The nature and origins of scientism。Milwaukee:Marquette University Press。  new window
22.Woodworth, R. S.、謝循初(1933)。心理學。上海: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3.Wundt, W.、吳頌皋(1923)。心理學導言。上海: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4.Popper, Karl R.、程實定(1989)。客觀知識--一個進化論的研究。臺北:結構群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5.Pusey, James Reeve(1983)。China and Charles Darwin。Council on East Asian Studie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new window
26.Popper, K.(1963)。Conjectures and refutations: The growth of scientific knowledge。London:Routledge & Kegan Paul。  new window
27.Laudan, Larry、陳衛平(1992)。科學的進步與問題。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8.Popper, Karl R.(1934)。The logic of scientific discovery。London:Hutchinson。  new window
29.Hempel, Carl Gustav(1966)。Philosophy of Natural Science。Prentice Hall, Inc.。  new window
30.黃光國(19980000)。知識與行動:中華文化傳統的社會心理詮釋。臺北:心理。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1.鄭昭明(1993)。認知心理學:理論與實踐。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2.高尚仁、鄭昭明(1982)。中國語文的心理學研究。臺北:文鶴。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3.楊國樞、文崇一(19820000)。社會及行為科學研究的中國化。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其他
1.吳武典(1983)。民國六十九至七十年特殊教育圖書論文摘要,台北:國立師範大學特殊教育中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論文
1.楊中芳(1991)。回顧港台「自我」的研究-反思與展望。中國人‧中國心--人格與社會篇。台北:遠流出版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胡適(1923)。「科學人生觀」序。科學與人生觀。上海:亞東圖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朱瑞玲(2010)。「人格及社會心理學」之回顧與前瞻。心理系一甲子。台北:台灣大學心理學系暨研究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胡適(1926)。我們對於西洋近代文明的態度。胡適文存。臺北:遠東圖書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殷海光(1985)。經驗科學整合底基礎。殷海光先生文集。台北:桂冠圖書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殷海光(1985)。運作論。殷海光先生文集。台北:桂冠圖書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殷海光(1985)。邏輯經驗論導釋。殷海光先生文集。台北:桂冠圖書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殷海光(1985)。邏輯經驗論底再認識。殷海光先生文集。台北:桂冠圖書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莊耀嘉(1982)。我國人格測驗的發展。我國測驗的發展。台北:中國行為科學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陳獨秀(1915)。敬告青年。陳獨秀文選。成都:四川文藝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陳獨秀(1916)。吾人最後之覺悟。陳獨秀文選。成都:四川文藝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陳獨秀(1918)。答配劍青年。陳獨秀文選。成都:四川文藝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陳獨秀(1919)。本誌罪案之答辯書。陳獨秀文選。成都:四川文藝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鄭昭明(1997)。實驗、認知心理學規畫。心理學學門規畫專題研究。台北:行政院國科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Feyerabend, P. K.、周寄中(1990)。對專家的安慰。批判與知識的增長。台北:桂冠圖書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Hempel, C. G.(1977)。Formulation and formaligation of scientific theories。The structure of scientific theories。Urbana:University of Illinois Press。  new window
17.Watson, J. B.、謝循初(1928)。What the nursery has to say about instincts。一九二五年心理學。北京:北京文化學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柯永河(1997)。臨床心理學規畫。心理學學門規畫專題研究。台北:行政院國科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Lin, K. M.、Kleinman, A.、Lin, T. Y.(1981)。Overview of mental disorders in Chinese cultures: Review of epidemiological and clinical studies。Normal and abnormal behavior in Chinese culture。D. Reidel Publishing Company。  new window
20.余安邦、楊國樞(1991)。成就動機本土化的省思。中國人‧中國心--人格與社會篇。臺北:遠流。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葉啟政(19820000)。從中國社會學既有性格論社會學研究中國化的方向與問題。社會及行為科學研究的中國化。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2.葉啟政(19910000)。對社會學一些預設的反省--本土化的根本問題。制度化的社會邏輯。臺北:東大。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無相關點閱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