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唐詩中的樂園意識
作者:歐麗娟 引用關係
作者(外文):Ou, Li-Chuan
校院名稱:國立台灣大學
系所名稱:中國文學系
指導教授:方瑜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1997
主題關鍵詞:樂園烏托邦理想世界paradiseutopiaideal world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2) 博士論文(14) 專書(0) 專書論文(1)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2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100
本論文所處理的,是分析唐朝詩人在其作品中所反映的樂園意識,從而
在詩人的內在精神世界裡,挖掘出他們對理想處境的種種追尋模式,以及
在這些追尋的過程中所展開的心靈內涵.              
                      全文共分八章,茲分述
如下:                           第一
章<緒論>:首先指出透過樂園意識來進行唐詩研究的新取徑,乃是有其
高度的學術價值的;接以第二節則釐清”樂園”一詞的定義與內涵,並透
過西方文學理論與小說創作的檢驗,比較出樂園與烏托邦之間的差異,然
後附帶地簡述西方樂園思想的源流概況;第三節以較大的篇幅,回顧唐朝
之前由神話.文學與思想界所提供的理想世界的型態,從先秦時代的<山
海經>.<楚辭>.<詩經>.莊子.儒家,到漢魏六朝<桃花源記>的
出現,和以山林田園為新樂園主題的風潮,我們可以看到先唐樂園思想變
化的軌跡,日後也都將對唐代詩人發生影響.而從這些對理想世界的中國
式思考中,我們發現到不論是樂園還是烏托邦,都具有一種共同的特質,
即”回歸復返”的時間向度與”逆向追尋”的模式,因此奠定了本論文的
取材標準,採取兼涉樂園與烏托邦的論述架構,而探討唐詩中廣義的理想
世界,此即第四節的討論重點.                  
    第二章<人文世界的烏托邦--遠古理想國的迴光>:對唐代詩
人而言,一個理想的政治藍圖所具備的是內聖外王的模式,以金字塔尖的
專權帝王為中心,展現堯舜的聖君典範,並透過”聖君賢相”的結構,使
朝廷的仁政可以獲得施行的保障,實現重農國策和儉德.薄斂.輕刑.休
兵等施政理想;最後,再透過清廉的地方吏治,使仁政徹底落實於處在金
字塔底的廣大民間,如此便完成烏托邦的理想建構.而此一烏托邦理想的
終極目標,則是”再使風俗淳”,讓整個社會臻至古代那種逍遙純樸.清
靜無為的治世狀態,至此,<禮記.禮運篇>所提出的大同理想也到達完
成的階段.                第三章< 平等無私的自
然倫理與宇宙萬物的和諧秩序>:將社會人群之範疇加以擴大,便進入到
以宇宙萬物為對象的”自然倫理”之中,神話裡原始樂園的和諧混同狀態
,成為詩人嚮慕的境界而有復歸的嘗試.其復歸的方式有二:一是儒家式
的積極安排自然萬物,使之遂性自適而各得其所,所謂”難教一物違”即
其思想綱領,此以杜甫詩表現得最為明顯而徹底;另一種則是道家式的泯
化機心,以當下獲取物我交融的忘機境界,唐詩中常見的”狎鷗鳥”.”
友糜鹿”等典故便是此種樂園追求的表露.  第四章<失樂園--追憶
中的黃金盛世>:”樂園神話”(paradise myth)理 論告訴我們,社
會發展從一個階段進入到另一個階段時,會創造出樂園神話,因此玄宗朝
開元.天寶時期的黃金盛世,便成為安史亂後的中晚唐詩人所企慕追懷的
樂園,本章處理了中晚唐詩人的樂園回溯.杜甫的追憶內容,並運用佛萊
之基型論對照出追憶中”春天--喜劇境界”和失落後”秋冬--悲劇境
界”的差異,此外亦剖析追憶的情感運作與表現模式 ,闡發其間微妙
的心靈軌跡.  第五章<由迷而悟--尋道詩的類型探討>:”追尋”
是一切文學的原始類型,在唐詩中有一種特殊的尋道詩,展現了心靈變化
的細膩過程.在釐清了道的指涉之後,我們以具體的詩例闡釋”尋道不遇
”之類型所開顯的結構與意義,亦即由外在超越轉向內在超越,由”不遇
”而取得覺醒的契機;此外,因為尋道而進入有如”精神轉化中心”的聖
地,也是獲得啟悟與淨化的途徑. 第六章<桃花源主
題的流變--繼承.轉化與發揚>:”桃花源”是中國文學中最重要的樂
園基型,對唐詩也有極大的影響.本章分為五節,以主題學的研究法詳盡
探討詩史上對此一基型的不同詮釋:第一節為對原始文本<桃花源記>的
分析,指出其樂園構設之深層條件;第二節則觀察南朝階段的運用情形,
發現桃花源的仙化早以肇端於此,同時成為桃源意象的主流,此外也染上
一些山水的色彩,因此我們於此處進一步分析之所以導致仙化的內在原因
;第三節處理的是初唐階段,除了繼承南朝仙化的餘緒之外,此期最重要
的貢獻,是將桃花源的意象塑造回歸於陶淵明創立之初的隱逸調性與田園
屬性,表現出由方外到方內,由彼岸到此岸的過渡情形,為南朝到盛唐的
盾榫;因此在第四節中,我們看到在初唐時期的準備工作之後,桃花源的
詮釋獲得了個性化原則的充分實踐,孟浩然首先提出”坐忘心”和”塵外
心”,使內在超越的精神體驗首度浮現於仙道類的外在超越之上.王維則
首度由道入佛,由仙而僧,建構出”桃源--佛門”的意義聯繫,誠屬空
前.李白亦以其鮮明特殊之性格,使桃花源進入新的格局,不但形成其”
名山--仙境--閒適”的意識結構,也成為他精神上永恆回歸的原鄉.
至於杜甫,其心目中的桃花源是與其”難教一物違”之烏托邦完全等同的
理想世界,展現出一種平等無私之博愛胸懷.但是,到了中晚唐階段,桃
花源的詮釋面臨了本質性的全新轉折,因此在第五節中,我們指出透過世
俗化的詮釋,桃花源的樂園屬性已然幻滅而瓦解,不但陰冷黑暗的時間流
轉使桃花源失去了永恆的平靜與光明,而殘缺荒涼的空間景觀也使之失去
了溫暖與欣欣向榮的樂園屬性,再加上情色主題的引入和漠視策略的運用
,使桃花源的樂園條件遭到徹底的解消.  第七章<樂園的變調
>:本章的內容,主要是觀察發生在中晚唐時期樂園意識崩解的情形.透
過神話題材的運用,我們可以發現夢幻感和死亡意象的湧現,掩蓋了永恆
靜定.長生永駐的時間信念,而樂園空間的架空與崩潰,也產生迷世的徒
勞追尋.冥世的異類哀歌,以及樂園被現實力量入侵的絕望.因此充滿劫
灰瀰漫的殘破景觀;除了時空條件的變質之外,樂園的變調還發生在龍鳳
麟兔.仙桃白蓮之類的神物,和王母嫦娥織女等神人的聖性的解消上,這
樣一種人情化.庸俗化的詮釋向度,展現的是神話思考的反命題,透過反
向的思致,中晚唐的詩人已然失落了樂園的信仰,此乃唐詩中樂園意識發
展的最終階段. 第八章<結語:文學史的縱向觀察與一般比較
>:透過文學史的縱向觀察,我們注意到杜甫乃是有唐一代樂園意識發展
過程中轉變的關鍵,在他身上展現了”開元天寶”新樂園主題之誕生,與
樂園意識瓦解崩毀之肇端的雙向結構;此外,隨著時代的演化,與樂園意
識息息相關的日月意象也展現出不同的面貌,這些是我們在分析個別的樂
園類型之餘, 又透過歷時性的宏觀比較所得到的成果.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