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六朝志怪中人的生命週期之主題探析
作者:蘇曼如
校院名稱:國立清華大學
系所名稱:中國文學系
指導教授:楊儒賓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10
主題關鍵詞:六朝志怪六朝志怪生命週期禁忌異類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318
「生命週期」是人的生命中各個階段,通常指出生、成年、結婚、死亡各階段。本文以六朝志怪中,人類的生命週期為探析範圍並顧及「志怪」的怪異書寫,由生命歷程的週期階段作考察,觀察人與異類的糾葛關係。
第一章「緒論」,回顧六朝志怪的研究概況及略論志怪歸類屬性、人與異類關係、生命週期之義及確立本文研究範疇。
第二章「生命的考驗及保全:禁忌主題」,禁忌貫串生命歷程無所不在,如果禁忌確實是因應心理欲求或恐懼為出發點,趨吉避凶、消災解禍自然是人類生活守則。由禁令、違禁、結果三部曲模式檢驗六朝志怪的禁忌。強調的是開啟人與異類之間的防線,巫術思維流竄其間,原始禁約的保護作用建制民間大眾的生活行止。
第三章「生命的開端:出生主題」,生命週期的開端肇始於生命的出生,六朝志怪人物的出生課題環繞在感生、符命瑞應、善惡之跡、夢兆及預言示兆等業報因果思維,不同於神話時代單純因果兆應,多了人為占卜、禳解等積極介入活動,揉合天人感應的情感寄託,出生關口成為善惡兆應的指標,養生、護生、保生是生活在飄搖動盪時代人們追求的職志。
第四章「生命的愛恨情仇:婚姻主題」,若說跨越生命週期的關口階段,猶如是展開全新生命,那「婚姻」階段勢必具有濃厚新生含義。六朝志怪人物的婚戀關係可說是志怪書中大宗主題所在,其婚姻相關敘事,多涉及神、仙、鬼、怪、魅、妖等,不論異類對象身份為何,另一方必定是人類,呼應志怪關注人類生命一貫主旨,本文歸納整理為人/神(仙)婚、人/人婚、人/鬼婚及人/妖姻緣。
第五章「生命的失落與安頓:死亡主題」,循六朝志怪時代脈絡,可發現有幾點特殊現象:有鬼無鬼的論爭;道教深化影響求長生、服食、煉丹風氣的盛行;地方立廟崇祀以及結合巫祝信仰的普遍性,投射百姓們面臨死亡的焦慮、安頓、消解及蘊含新生的潛藏意識。
第六章「結論」,志怪人物的生命週期隨時間脈動前進,突顯「人」的位置,時代背景、視異類為實有及宗教意識的深化,寄喻六朝人生命週期的觀照。
參考書目:
壹、專書
一、古籍
(秦)呂不韋等輯 (清)畢沅輯校《呂氏春秋》(北京:中華書局,1991)
《史記三家注》〈孔子世家〉(台北:七略出版社,1985)
(漢)許慎撰 (清)段玉裁注:《說文解字注》(台北:天工書局,1996)
(漢)班固:《漢書》楊家駱主編(台北:鼎文書局,1979)
(漢)班固:《白虎通義》(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68)
(漢)焦延壽:《易林》(北京:中華書局,1991)
(漢)劉向編撰:《列女傳》(北京:中華書局,1985)叢書集成初編
(漢)劉歆撰 (晉)葛洪集:《西京雜記校注》(上海:上海古籍,1991)
(西漢)董仲舒撰 (清)凌曙注:《春秋繁露》(北京:中華書局,1985)
(東漢)王充:《論衡》(北京:中華書局,1985)
(東漢)應劭撰 吳樹平校釋:《風俗通義校釋》(天津:古籍出版社,1980)
(三國)王弼注:《老子》(台北:金楓出版社,1986)
(三國吳)韋昭:《國語》(北京:中華書局,1985)
(魏晉)皇甫謐:《帝王世紀》(北京:中華書局,1985)叢書集成初編
(東晉)葛洪:《抱朴子》(台北:三民書局,2001)
(劉宋)劉敬叔:《異苑》(北京:中華書局,1991)學津討原本
(劉宋)范曄撰 (唐)李賢等注:《後漢書》(台北:鼎文書局,1975)
(南梁)宗懍:《荊楚歲時記》(北京:中華書局,1985)
(南梁)沈約:《宋書》楊家駱主編(台北:鼎文書局,1975)
(南梁)蕭統編:《昭明文選》(中州古籍出版社,1990)
(北魏)酈道元:《水經注》(北京:中華書局,1991)
(唐)李延壽:《南史》(北京:中華書局)四部備要
(唐)房玄齡等撰:《晉書》(台北:鼎文書局,1976)
(唐)房玄齡注:《管子》(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
(唐)徐堅等著:《初學記》(北京:中華書局,2004)
(唐)許嵩:《建康實錄》王雲五主編:《四庫全書珍本六集》(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無出版年)
(唐)魏徵等撰:《隋書》楊家駱主編(台北:鼎文書局,1979)
(唐)段成式:《酉陽雜俎》(北京:中華書局,1991)叢書集成初編
(唐)劉知幾撰 (清)浦起龍釋:《史通通釋》(台北:里仁書局,1980)
(唐)樊綽撰 向覺民校注:《蠻書校注》(台北:鼎文書局,1972)
(唐)馬總:《意林》(北京:中華書局,1991)叢書集成初編
(後晉)劉昫等撰:《舊唐書》楊家駱主編(台北:鼎文書局,1976)
(宋)王堯臣等編:《崇文總目》(北京:中華書局,1985)叢書集成初編
(宋)李昉等編:《太平御覽》(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74)
(宋)李昉等編:《太平廣記》(北京:中華書局,2003)
(宋)徐鉉:《稽神錄》史仲文主編:《中國文言小說百部經典》(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
(宋)吳淑撰注:《事類賦注》(北京:中華書局,1989)
(宋)周敦頤著 陳克明點校:《周敦頤集》(北京:中華書局,1990)
(宋)周密:《癸辛雜識》 (北京:中華書局,1991)叢書集成初編
(宋)洪興祖:《楚辭補注》(台北:大安出版社,1999)
(宋)傅崧卿注:《夏小正戴氏傳》(北京:中華書局,1991)叢書集成初編
(宋)劉斧撰輯:《青瑣高議》後集卷一〈大姆記〉。周光培編:《宋代筆記小說》第21冊(河北教育出版社,1995)
(宋)樂史:《太平寰宇記》 (台北:文海出版社,1969 )
(宋)歐陽修等撰:《新唐書》楊家駱主編(台北:鼎文書局,1976)
(宋)郭茂倩:《樂府詩集》(台北:里仁書局,1980)
(元)脫脫等撰:《宋史》楊家駱主編(台北:鼎文書局,1976)
(元)周致中:《異域志》(北京:中華書局,1991)叢書集成初編
(元)趙道一:《歷世真仙體道通鑑》,《續修四庫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
(元)馬端臨:《文獻通考》:(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0)
(元)鍾嗣成:《校訂錄鬼簿三種》(河南:新華書店,1991)
(明)洪楩:《清平山堂話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
(明)吳承恩:《西遊記》(台北:桂冠圖書,1994)
(明)許仲琳:《封神演義》(台北:桂冠圖書,2000)
(明)胡應麟:《少室山房筆叢》(台北:世界書局,1963)
(明)瞿佑:《剪燈新話》(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
(清)王謨輯:《增訂漢魏叢書.述異記》(台北:大化書局,1983)
(清)紀昀等總纂:《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3)
(清)紀昀等撰:《四庫四書總目提要》(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3)
(清)陸次雲:《峒谿纖志》(台北:新文豐,1985)
(清)陳運溶:《麓山精舍叢書》(湖南:岳麓書社,2008)
(清)孫詒讓:《墨子閒詁》(北京:中華書局,2001)
(清)郭慶藩:《莊子集釋》(台北:頂淵文化,2001)
(清)趙翼:《廿二史札記.九品中正》(台北:世界書局,1973)
(清)趙翼:《陔餘叢考》(台北:華世出版社,1975)
(清)孫希旦:《禮記集解》(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0)
(清)茆泮林輯:《古孝子傳》(北京:中華書局,1985)叢書集成初編
(清)張玉書等編:《佩文韵府》(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
(清)蒲松齡:《聊齋誌異》(台南:世一書局,2002)
(清)錢熙祚校:《漢武帝內傳》(北京:中華書局,1985)叢書集成初編
(清)嚴可均校輯:《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北京:中華書局,1995)

二、近今人著作(按姓氏筆劃順序排列)及翻譯著作
《十三經注疏.尚書》(台北:新文豐,2001)
《十三經注疏.周易》(台北:新文豐,2001)
《十三經注疏.周禮》(台北:新文豐,2001)
《十三經注疏.儀禮》(台北:新文豐,2001)
《十三經注疏.禮記》(台北:新文豐,2001)
《十三經注疏.左傳》(台北:新文豐,2001)
《十三經注疏.爾雅》(台北:新文豐,2001)
《中國歷史年表》(香港:中華書局,2003)
《四書讀本.論語》(台北:三民書局,1987)
丁乃通:《中國民間故事類型索引》(北京:中國民間文藝出版社,1986)
丁福保:《佛學大辭典》(台北:財團法人佛陀教育基金會,2006)
王冬珍,王讚源:《新編墨子》(台北:國立編譯館,2001)
王仲犖:《魏晉南北朝史》(北京:中華書局,2007)
王利器校注:《鹽鐵論校注》(北京:中華書局,1992)
王國良:《搜神後記研究》(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78)
王國良:《魏晉南北朝志怪小說研究》(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84)new window
王國良:《神異經研究》(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85)
王國良:《續齊諧記研究》(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87)new window
王國良:《漢武洞冥記研究》(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89)
王國良:《海內十洲記研究》(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3)
王國良:《顏之推冤魂志研究》(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5)
王國良:《冥祥記研究》(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9)new window
王靜芝:《詩經通釋》(台北:輔仁大學文學院,1985)
尹建中:《台灣山胞各族傳統神話故事與傳說文獻編纂研究》(台北:台灣大學,1994)new window
史孝進、劉仲宇主編:《道教風俗談》(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3)
朱天順:《中國古代宗教初探》(台北:谷風出版社,1986)
《台灣廟宇文化大系(四)五府王爺卷》(台北:自立報社文化出版部,1994)
江紹原:《髮鬚爪-關於它們的風俗》(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87)
米勒(J. Hillis Miller):〈敘事〉張京媛等譯:《文學批評術語》(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1994)
任騁:《中國民俗通志.禁忌志》(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2005)
任騁:《中國民間禁忌》(北京:新華書店,1990)
任繼愈主編:《中國哲學發展史(魏晉南北朝)》(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
呂大吉:《宗教學通論新編》(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8)
呂健忠譯著:《情慾幽林》(台北:左岸文化,2002)
宋兆麟:《巫覡—人與鬼神之間》(北京:學苑出版社,2001)
阮昌銳:《中國婚姻習俗之研究》(台北:台灣省立博物館出版部,1989)
汪紹楹校注:《搜神記》(台北:里仁書局,1999)
汪紹楹校注:《搜神後記》(台北:木鐸出版社,1982)
汪寧生:《文化人類學調查:正確認識社會的方法》(北京:文物出版社,2002)
李劍國:《新輯搜神記》(北京:中華書局,2007)
李劍國:《唐前志怪小說輯釋》小引(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5)
李劍國:《唐前志怪小說史》(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1984)
李劍國:《中國狐文化》(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2)
宗力、劉群:《中國民間諸神》(河北:人民出版社,1986)
周次吉:《六朝志怪小說研究》(台北:文津出版社,1990)
周作人:《兒童文學小論》(台北:里仁書局,1982)
周策縱:《古巫醫與「六詩」考:中國浪漫文學探源》(台北:聯經,1989)
吳永章:《畬族與瑤苗比較研究》(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2)
吳敏倫編:《性論》(台北:台灣商務,1994)
祁連休:《中國古代民間故事類型研究》(河北:河北教育出版社,2007)
孟瑤:《中國小說史》(台北:傳記文學出版社,1991)
邱國珍等著:《畬族民間文化》(北京:商務印書館,2006)
林明峪:《台灣民間禁忌》(台北:聯亞出版,1995)
林淑貞《尚實與務虛:六朝志怪書寫範式與意蘊》(台北:里仁書局,2010)
俞汝捷《幻想和寄託的國度:志怪傳奇新論》(台北:淑馨出版社,1991)
姜亮夫:《重訂屈原賦校注》(天津:古籍出版社,1987)
洪淑苓:《關公民間造型之研究:以關公傳說為重心的考察》(台北:國立台灣大學出版委員會,1995)new window
胡萬川:《真假虛實──小說的藝術與現實》(台北:大安,2005)new window
胡萬川:《真實與想像—神話傳說探微》(新竹:國立清華大學出版社,2004)new window
胡樸安:《中華全國風俗志》下篇卷十〈苗族〉(台北:大新書局,1968)
范寧校證:《博物志校證》(台北:明文書局,1981)
袁珂:《中國神話史》(台北:時報文化出版,1991)
袁珂:《山海經校注》(台北:里仁書局,1995)
浦忠成(巴蘇亞.博伊哲努):《台灣鄒族的風土神話》(台北:台原出版社,,1999)
高明強編:《創世的神話和傳說》(上海三聯書店,1988)
高國藩:《中國巫術史》(上海:上海三聯書店,1999
徐祖祥:《瑤族文化史》(昆明:雲南民族出版社,2001)
梁啟超:《中國文化史》(台灣:台灣中華書局,1976)
梁啟超:《墨經校釋》(台北:台灣中華書局,1965)
郭于華:《死的困惑與生的執著》(台北:洪葉文化,1994)new window
郭沫若:《中國古代社會研究》(北京:中國華僑出版社,2008)
陳平原:《中國小說敘事模式的轉變》(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
陳來生:《中國禁忌》(香港:中華書局,1992)
陳器文:《玄武神話、傳說與信仰》(高雄:麗文文化,2001)
陳夢家:《殷虛卜辭綜述》(北京:中華書局,1988)
陳勤建:《中國鳥信仰:關於鳥化宇宙觀的思考》(北京:學苑出版社,2003)
陸揚:《死亡美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
許德平:《金樓子校注》(台北:嘉新水泥公司文化基金會出版,1969)
程金城:《原型批判與重釋》(北京:東方出版社,1998)
張光直:《中國國青銅時代》(台北:聯經,2002)new window
張光直:《美術、神話與祭祀》(台北:稻香出版社,1995)new window
張銘遠:《生殖崇拜與死亡抗拒:中國民間信仰的功能與模式》(北京:中國華僑出版,1991)
張承宗等主編:《六朝史》(江蘇:江蘇古籍出版,1991)
張銘遠:《生殖崇拜與死亡抗拒》(北京:中國華僑出版,1991)
《聖經.創世紀》第19章(聖經資源中心出版)
葉舒憲:《高唐神女與維納斯》(西安:陜西人民出版社,2005)
葉德輝:《葉德輝集》(北京:學苑出版社,2007)
葉慶炳:《談小說妖》(台北:洪範書店,1980)new window
楊伯峻:《列子集釋》(北京:中華書局,1997)
楊宗、聶嘉恩、郭全盛主編:《中國實用禁忌大全》(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1991)
楊儒賓、何乏筆主編:《身體與社會》(台北:唐山出版社,2004)
萬建中:《解讀禁忌:中國神話、傳說和故事中的禁忌主題》(北京:商務印書館,2001)
萬繩楠:《魏晉南北朝史論稿》(台北:雲龍出版社,1994)
聞一多:《聞一多全集.神話與詩》(台北:里仁,2000)
榮格著,馮川、蘇克編譯:《心理學與文學》(台北:久大文化,1990)
齊治平校注:《拾遺記》(台北:木鐸出版社,1982)
劉大杰:《中國文學發展史》(台北:華正書局,1991)
劉文典:《淮南鴻烈集解》(北京:中華書局,1997)
劉永濟:《屈賦通箋》(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72)
劉守華:《中國民間故事史》(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1999)
劉守華:《道教與中國民間文學》(台北:文津出版社,1991)
劉苑如:《六朝志怪的常異論述與小說美學》(台北:中研院文哲所,2002)new window
劉師培:《劉申叔遺書》〈倫理教科書〉(江蘇:古籍出版社,1997)
劉葉秋:《魏晉南北朝小說》(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
劉德漢:《從漢書五行志看春秋對西漢政教的影響》(台北:華正書局,1979)
劉錫蕃《嶺表記蠻》(台北:南天書局,1987)
趙益:《六朝南方神仙道教與文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
廣西壯族自治區編輯組:《廣西瑤族社會歷史調查》第一冊(廣西民族出版社,1984)
廖東凡:《西藏的節慶:各地采風篇》(台北:山月文化,2006)
鄭小江編:《中國死亡文化大觀》(南昌:百花洲文藝,1995)
鄭志明:《神明的由來‧台灣篇》(嘉義:南華管理學院,1998)
鄭晚晴輯注:《幽明錄》(北京:新華書店,1988)
《魯迅小說史論文集》(台北:里仁書局,2000)
魯迅:《古小說鉤沈》(出版處及年份不詳)
蔡相輝編撰:《北港朝天宮志》(雲林:財團法人北港朝天宮董事會,1989)
潘重規編著:《敦煌變文集新書》(中國文化大學中文研究所,1984)
衛紹生:《中國古代占卜術》(台北:谷風出版社,1993)
穆克宏:《魏南北朝文學史料述略》(北京:中華書局,2007)
歐麗娟:《唐詩的樂園意識》(台北:里仁書局,2001)new window
謝明勳:《六朝小說本事考索》(台北:里仁書局,2003)new window
蕭放:《《荊楚歲時記》研究:兼論傳統中國民眾生活中的時間觀念》(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00)
顏慧琪:《六朝志怪小說異類姻緣故事研究》(台北:文津,1994)
藤野岩友:《巫系文學論—以《楚辭》為中心》韓基國譯(重慶:重慶出版社,2005)
Margaret Evans Price著:《希臘羅馬神話故事》王軍譯(台北:水牛圖書,1995)
史蒂文.科恩(Steven Cohan),琳達.夏爾斯(Linda M. Shires):《講故事:對敘事虛構作品的理論分析》(Telling Stories: Atheoretical analysis of narrative fiction)張方譯(台北:駱駝出版,1997)
傑佛瑞.芮夫(Jeffrey Raff):《榮格與鍊金術》(Jung and the Alchemical Imagination)廖世德譯(台北:人本自然文化,2007)
(日)小南一郎著、孫昌武譯:《中國神話傳說與古小說》(北京:中華書局,2006)
(日)中野美代子著、何彬譯:《中國的妖怪》(鄭州:黃河出版社,1989)
(日)井上圓了著 (民)蔡元培譯述:《妖怪學》(台北:渤海堂文化,1989)
(法)李維斯陀:《神話學:生食和熟食》周昌忠譯(台北:時報文化,1992)
(法)耶律亞德:《宇宙與歷史:永恆回歸的神話》(Le Mythe de l’éternel retour:archétypes et répétition)楊儒賓譯(台北:聯經出版,2000)
(法)耶律亞德(Mircea Eliade):《聖與俗:宗教的本質》(The Sacred & The Profane: The Nature of Religion)楊素娥譯(台北:桂冠圖書,2001)
(法)列維.布留爾(Lévy-Brühl):《原始思維》(Primitive Mentality)丁由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97)
(法)米歇爾.福科(Michel Foucault):《性經驗史》佘碧平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
(法)涂爾幹(Emile Durkheim):《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The Elementary Forms of the Religious Life)芮傳明、趙學元譯(台北:桂冠圖書,1992)
(法)勒內.吉拉爾:《替罪羊》(Le Bouc émissaire)馮壽農譯(台北:臉譜出版,2004)
(瑞士)卡爾.古斯塔夫.榮格(Carl Gustav Jung):《心理學與文學》馮川、蘇克編譯(台北:久大文化,1990)
(瑞士)卡爾.古斯塔夫.榮格(Carl Gustav Jung)主編:《人及其象徵》龔卓軍譯(台北:立緒文化,2007)
(瑞士)卡爾.古斯塔夫.榮格(Carl Gustav Jung):《黃金之花的秘密:道教內丹學引論》楊儒賓譯(商鼎文化出版社)
(雅典)亞里斯多德:《詩學箋注》姚一葦譯注(台北:台灣中華書局,1993)
(奧地利)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圖騰與禁忌》(Totem und Tabo)邵迎生等譯(台北:知書房,2000)
(奧地利)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性學三論:愛情心理學》宋廣文譯(台北:胡桃木文化,2007)
(美)阿蘭.鄧迪斯編:《世界民俗學》〈北美印第安民間故事的結構形態學〉陳建憲、彭海斌譯(上海文藝出版社,1990)
(美)基辛:《當代文化人類學》(Cultural Anthropology-A Contemporary perspective)于嘉雲、張恭啟譯(台北:巨流圖書,1980)
(美)馬斯洛(Maslow, A.H.)弗洛姆(Fromm, E.)等著:《人的潛能和價值》孫大川審譯(台北:結構群文化,1990)
(美)喬瑟夫.坎伯(Joseph Campbell)、莫比爾(Bill Moyers):《神話》(The Power of Myth)朱侃如譯(台北:立緒文化,2001)
(美)赫伯特.馬爾庫塞(Herbert Marcuse):《愛欲與文明:對弗洛伊德思想的哲學探討》黃勇、薛民譯(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06)
(美)浦安迪(Andrew H. Plaks):《中國敘事學》(Chinese Narrative)(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
(美)羅洛梅(Roll May):《愛與意志》(Love and Will)彭仁郁譯(台北:立緒文化,2010)
(蘇)葉‧莫‧梅列金斯基(E.M.Menemuhckuŭ):《神話的詩學》(Shenhua de Shixue)魏慶徵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90)
(俄)李福清(B.Riftin):《從神話到鬼話:台灣原住民神話故事比較研究》(台中:晨星出版,1999)new window
(德)艾瑞旭.諾伊曼(Erich Neumann):《丘比德與賽姬:女性心靈的發展》呂健忠譯(台北:左岸文化,2004)
(德)埃利希.諾伊曼(Erich Neumann):《大母神──原型分析》(The Great Mother: An Analysis of the Archetype)李以洪譯(北京:東方出版社,1998)
(德)恩斯特.卡西勒:《人論》(An Eassay on Man)甘陽譯(台北:桂冠圖書。1997)
(德)恩斯特.卡西勒(Ernst Cassirer):《語言與神話》(Sprache und Mythas)于曉譯(台北:桂冠圖書。1990)
(德)恩斯特.卡西勒(Ernst Cassirer):《神話思維》(Mythical Thought)黃龍保、周振選譯(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2)
(德)費爾巴哈:《宗教的本質》王太慶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99)
(德)恩斯特.卡西勒:《語言與神話》于曉譯(台北:桂冠圖書。1990)
(英)弗斯特:《小說面面觀》(Aspects of the Novel)林文彬譯(台北:志文出版社,1986)
(英)愛德華.泰勒(Edward Tylor):《原始文化》(Primitive Culture)連樹聲譯(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5)
(英)弗雷澤(J. G. Frazer):《金枝──巫術與宗教之研究》(The Golden Bough)汪培基譯(台北:桂冠圖書,2001)
(英)馬凌諾斯基:《巫術、科學與宗教》(Magic, Science and Religion) 朱岑樓譯(台北:協志工業叢書,1980)
(英)瑪麗.道格拉斯(Mary Douglas):《潔淨與危險》黃劍波等譯(Purity and Danger)(北京:民族出版社,2008)
(保)基.瓦西列夫:《情愛論》趙永穆等譯(北京:新華書店,1984)
(以色列)西蒙.巴埃弗拉特:《聖經的敘事藝術》(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6)
(加)諾思洛普‧弗萊(Northrop Frye):《批評的剖析》(Anatomy of Critism Four Essays)陳慧等譯(天津:百花文藝版社,2002)


貳、期刊論文(按姓氏筆劃順序排列)
王小健:〈「知母不知父」與商周始祖的感生神話〉《歷史教學》2006年6期。
王青:〈論中古志怪作品在民間故事類型學中的價值──以《搜神記》為中心〉《南京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年3月,第2期。
王青:〈敦煌本《搜神記》與天鵝處女型故事〉《漢學研究》第22卷第1期,2004年6 月。new window
王國良:〈敦煌本搜神記考辨〉《漢學研究》1986年12月,第4卷第2期。new window
王鳳春、王浩:〈試論感生神話源於生殖崇拜〉《松遼學刊》1994年第4期。
向柏松:〈水神感生神話的原型與生成背景〉《中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7年3月,第27卷第2期。
沈作乾:〈畬民調查記〉《東方雜誌》21卷7號,1924年。
江紹原:〈端午競渡本意考〉王文寶、江小蕙編:《江紹原民俗學論集》(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98)
李亦園:〈從若干儀式行為看中國國民性的一面〉《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 所「專刊」乙種之四》1974年。
李亦園:〈寒食與介之推-一則中國古代神話與儀式的結構學研究〉《二十世紀中國民俗學經典.社會民俗卷》苑利主編,(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2)new window
李劍鋒:〈搜神記中的鬼故事〉,《民俗研究》1999年4月。
李豐楙:〈六朝仙境傳說與道教之關係〉《中外文學》第8卷第8期,1980年1月號。new window
李豐楙:〈神仙三品說的原始及其衍變〉《漢學論文集》第二集(台北:文史哲,1983)
李豐楙:〈六朝道教洞天說與遊歷仙境小說〉《小說戲曲研究》第一集(台北:聯經出版,1988)
李豐楙:〈魏晉神女傳說與道教神女降真傳說〉國立成功大學中文系編《魏晉南北朝文學與思想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文史哲,1991)
李豐楙:〈正常與非常:生產、變化說的結構性意義──試論干寶《搜神記》的變化思想〉第二屆魏晉南北朝文學與思想學術研討會論文集,1993年。
李豐楙:〈從成人之道到成神之道──一個臺灣民間信仰的結構性思考〉《東方宗教研究》第四期,1994年10月。
李豐楙:〈不死的探求:從變化神話到神仙變化傳說〉《中國神話學文論選萃》馬昌儀編(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1995)new window
何星亮:〈圖騰崇拜與人生禮儀〉《20世紀中國民俗學經典.社會民俗卷》(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2)
吳小如:〈竇娥冤故事考源〉《中學文科》1994年11期。
林富士:〈釋魅〉《鬼魅神魔-中國通俗文化側寫》(台北:麥田出版,2005)
林富士:〈中國六朝時期的蔣子文信仰〉《遺跡崇拜與聖者崇拜》(台北:允晨文化,1999)new window
林富士:〈六朝時期民間社會所祀「女性人鬼」初探〉《新史學》七卷四期,1997年12月。new window
洪順隆:〈六朝異類戀愛小說芻論〉《文化大學中文學報》1993年。new window
胡萬川:〈從黎丘丈人到六耳獼猴〉《真假虛實-小說的藝術與現實》(台北:大安出版社,2005)new window
胡萬川:〈失樂園──中國樂園神話探討之一〉《中國神話與傳說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漢學研究中心,1996)
胡萬川:〈邛都老姥與歷陽嫗故事之研究〉《真實與想像—神話傳說探微》(新竹:國立清華大學出版社,2004)new window
許建新:〈搜神記校註〉《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集刊》第19期。
金澤:〈宗教禁忌與神聖的空間〉《二十世紀中國民俗學經典.信仰民俗卷》(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2)
夏世華:〈禹、契、后稷的感生神話:三代天命觀的政治隱喻〉《江漢大學學報(人文科學版)》2009年6月,第28卷第3期。
唐啟翠:〈“再生”神話與慶春儀式──冠禮儀式時間探考〉《百色學院學報》2010年2月,第23卷第1期。
姜韞霞:〈從性別角度看始祖誕生的感生神話〉《江淮論壇》2004年第4期。
康韻梅:〈從「粗陳梗概」到「敘述宛轉」──試以兩組文本為例展現志怪與傳奇的敘事性差異〉《台大文史哲學報》2004年11月,第61期。new window
張惠娟:〈樂園神話與烏托邦〉《中外文學》第15卷第3期,1986年8月。
陳寧:〈漢魏六朝思想界對「報施多爽」問題的討論〉《中國文哲研究集刊》1998年9月。new window
陳夢家:〈商代的神話與巫術〉《燕京學報》第20期,1936年。
梅家玲:〈六朝志怪人鬼姻緣故事中的兩性關係──以「性別」問題為中心的考察〉《古典文學與性別研究》(台北:里仁,1997)
馬珏玶:〈變形與解脫──《搜神記》母親變異現象的審美透視〉《山東大學學報(哲社版)》1999年第2期。
楊建軍:〈遠古帝王及三王感生神話考〉《西北民族研究》2000年第2期。
楊儒賓:〈道家的原始樂園思想〉《中國神話與傳說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漢學研究中心,1996)
楊儒賓:〈莊子由巫入道的開展〉《中正大學中文學術年刊》2008年6月。new window
楊儒賓:〈刑─法、冶煉與不朽:金的原型象徵〉《清華學報》新38卷第4期,2008年12月。new window
葉舒憲:〈“鬼”的原型──兼論“鬼”與原始宗教的關係〉《淮陰師範學院學報》第20卷,1998年第1期。
葉舒憲:〈文學治療的民族志-文學功能的現代遮蔽與後現代蘇醒〉《百色學院學報》2008年第5期。
劉盼遂:《天問校箋》《國學論叢》第2卷,第1號。北京清華學校研究院編纂(台北:台聯國風出版社,1973)
劉苑如:〈雜傳體志怪與史傳的關係──從文類觀念所作的考察〉《中國文哲研究集刊》第8期,1996年3月。new window
劉苑如:〈形見與冥報:六朝志怪中鬼怪敘述的諷喻──一個「導異為常」模式的考察〉《中國文哲研究集刊》第29期,2006年9月。new window
劉相雨:〈《搜神記》和宋代話本小說中女神、女鬼、女妖形象的文化解讀〉《江西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34卷第2期,2001年5月。
劉錫城:〈陸沈傳說再探〉《民間文學論壇》1997年第1期。
裘鍚圭:〈寒食與改火-介子推焚死傳說研究〉《二十世紀中國民俗學經典.社會民俗卷》苑利主編,(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2)
謝明勳:〈六朝志怪「冥婚」故事研究-以《搜神記》為中心考察〉《東華漢學》第5期,2007年6月。
蕭兵:〈姜嫄棄子為圖騰考驗儀式考:《詩.大雅.生民》《楚辭.天問》疑義新解〉《20世紀中國民俗學經典.神話卷》(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2)。
鍾宗憲:〈「圖騰」理論的運用與神話詮釋:以感生神話與變形神話為例〉《東華漢學》2004年5月第二期。new window
鍾敬文:〈槃瓠神話的考察〉《二十世紀中國民俗學經典.神話卷》(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2)
鍾敬文:〈從石龜到石獅子〉《民間文學論壇》1991年第2期。
鄭振鐸:〈湯禱篇〉《二十世紀中國民俗學經典.神話卷》苑利主編,(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2)
蒲慕州:〈中國古代鬼論述的形成〉《鬼魅神魔-中國通俗文化側寫》(台北:麥田出版,2005)new window
龍永府 龍永城:〈《詩經.生民》「棄子說」質疑〉《貴洲教育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1998年第1期。
(日)小川環樹著、張桐生譯:〈中國魏晉以後的仙鄉故事〉《中國古典小說論集》第一輯 (幼獅出版社,1975)。
(日)前野直彬著、前田一惠譯:〈評「古小說鉤沈」:兼論有關六朝小說資料〉《中外文學》1980年2月。
(日)繁原央著、白庚勝譯:〈中國冥婚故事的兩種類型〉《民間文學論壇》1996年第2期。
(英)E.H.利奇:〈語言的人類學:動物範疇和罵人話〉《20世紀西方宗教人類學文選》金澤譯(上海:三聯書店,1995)
(美)維克托.W. 特納:〈模棱兩可:過關禮儀的閾限時期〉史宗主編《20世紀西方宗教人類學文選》陳觀勝譯(上海:三聯書店,1995)
倪智芸:《搜神記精怪故事之敘事研究》(中興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
陳器文:《中國通俗小說試煉故事探微》(香港大學中文研究所博士論文,1998)
康韻梅:《六朝小說變形觀之探究》(台灣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87)
謝明勳:《六朝志怪小說變化題材研究》(文化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88)
謝明勳:《六朝志怪小說他界觀研究》(文化大學中文研究所博士論文,1992)new window
劉苑如:《搜神記暨搜神後記研究──以觀念界與敘事結構考察》(政治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90)
劉苑如:《六朝志怪的文類研究──導異為常的想像歷程》(政治大學中文研究所博士論文,1996)new window
賴采蘋:《《搜神記》中的動物類型研究:以動物與人類的關係為中心》(中正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3年)
蔡雅薰:《六朝志怪妖故事研究》(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90)
蘇曼如:《《山海經》時空觀探索》(中興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

參、外文
日文:
西野貞治:〈敦煌本《搜神記》について〉《神田博士還曆記念書誌學論集》(神田博士 還曆記念會發行,昭和32年)
江馬務:《日本妖怪變化史》(東京:中央公論新社,2004)
宮川尚志:《六朝史研究:宗教篇》(京都:平樂寺書店,1992)
福永武彥:《古事記》(東京:河出書房,昭和34年)
澤田瑞穗:《中國の民間信仰》(東京:工作舍,1987)

英文:
Raman Selden. Peter Widdowson. Peter Brooker:“A Reader’s Guide to Contemporary Literary Theory”5th ed. Harlow:Pearson,2005.
(俄)普洛普Vladimir Propp:“Morphology of the Folktale”Austin:University of Texas Press,1994.
Max Luthi :“The European Folktale: form and nature”John D. Niles. translator, A publication of the Institute for the Study of Human Issues Philadelphia.
(美)湯普森Stith Thompson, Motif-Index of Folk Literature, Rev. and Enl. ed. (Bloomington: Indiana Univ. Press, 1985)
Arthur Waley, The Nine Songs: A Study of Shamanism in Ancient China (London: Allen &Unwin, 1955)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