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道家療癒詩學-道家、當代新道家與李白詩歌之視域融合
作者:李欣霖
作者(外文):Lee,Hsin-Lin
校院名稱:國立彰化師範大學
系所名稱:國文學系
指導教授:周益忠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17
主題關鍵詞:道家當代新道家李白詩歌心理治療視域融合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23
道家以「無」與「無為」為本體之存有論,其以「致虛守靜」、「道法自然」、「逍遙無待」等之實踐,教人復歸於常「道」,轉化人心所執定的主宰性,讓人復歸於道的本真。道的特性乃是有無的體用關係謂「玄」,以「無」乃隨時有徼,而「有」隨時趨向無,人可依此根據為自我超越與實踐關懷,以及對現象與物自身的掌握,這渾圓一體觀- 「玄」,就是「道」在人世間之展現詩性的創生作用。道家以有為造作來理解周文疲弊的現實,對於這一切外在的有為造作,乃是執著個體的矯情,想要主宰控制一切,這就成為世間一切病難的起源。對於病症的治療,現代心理治療亦多所發展,本論文嘗試以直覺療法、存在心理治療、意義治療與閱讀療法等,讓道家觀照療癒與其互相對話,並充分展開道家療癒的新視野。又依當代新道家依牟宗三先生所展開之「智的直覺」、「主觀境界」、「作用保存」、「詭辭為用」等面向為考察,探論其對對道家的關懷與療癒之道。牟先生跳離西方思想辯形上學的視域,回歸傳統人間實踐形上學的本位,其道家體相用的美學觀點,一方面提出實踐形上學的特色,一方面論述境界形上學的理論,走向存有論與美學的整合道路,其理論有超越前人視域的典範,代表道家發展的一種階段性的進程。本論亦輔以李白詩的省察與療癒為例,讓道與詩結合,開顯生命的深度,詮釋人們的自由意志,並釋放人類共有的潛在訊息,這種訊息是人在「道」中的生活常態,人要在道中安頓生命與調適情志,而李白詩歌也成為「道」的療癒最佳例證。道、詩歌、療癒的結合功能,從而使主體不斷超越現存狀態,以意、言與境為道的存在提供意義,從而開發出各種療癒的面向,是為道家療癒詩學的研究。
參考書目
一、古典著作(以作者朝代先後排序)
【漢】帛書《老子》甲、乙本。
【漢】司馬遷:《史記》(北京:中華書局,1959年7月)。
【漢】毛亨傳,鄭元箋,孔穎達疏:《詩經》《十三經注疏》(台北:藝文印書館,2001年12月)。
【漢】鄭玄注,孔穎達疏:《禮記》《十三經注疏》(台北:藝文印書館,2001年12月)。
【晉】王弼注,樓宇烈校釋:《王弼集校釋》(台北:華正書局,1993年9月)。
【晉】郭象注,郭慶藩編,王孝魚整理:《莊子集釋》(台北:萬卷樓圖書,2007年7月)。
【唐】王冰註:《黃帝內經》(北京:中醫古籍出版社,2003年11月)。
【宋】陸九淵:《陸九淵集》(北京:中華書局,2012年2月)。
【宋】蘇軾撰,孔凡禮點校:《蘇軾文集》(北京:中華書局,1992年9月)。
【宋】趙令畤撰:《侯鯖錄》卷第六,收入王雲五主編:《叢書集成初編》(台北:臺灣商務書館,1939年)。
【宋】嚴羽:《滄浪詩話》收錄《叢刊集成初編》(台北:商務印書館,1939年)。
【宋】邵博:《邵氏聞見後錄》(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
【明】王夫之:《船山全書》(長沙:嶽麓書社出版,1996年10月)。
【明】釋德清:《老子道德經憨山註/莊子內篇憨山註》(台南:和裕出版社,2009年1月)。
【清】徐增著,樊維綱校注:《說唐詩》(河南:中州古籍出版社,1990年)。
【清】彭定求等編:《全唐詩》(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8月)。
【清】龔自珍:〈最錄李白集〉,收入《龔自珍全集》第三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5年9月)。
【清】宣穎解,王輝吉校:《莊子南華經解》(台北:宏業書局,1977年6月)。
【清】沈德潛:《唐詩別裁》(北京:中華書局,1975年4月)。
【清】朱謙之:《老子校釋》(北京:中華書局,1984年11月)。
【清】王琦注:《李太白全集》全三冊(北京:中華書局,1980年11月)。
【清】王先謙:《莊子集解》(上海:上海書店,1987年9月)。
二、今人專著(以姓氏筆劃排序)
方東美:《原始儒家道家哲學》(台北:黎明文化,1993年6月)。
毛正夫:《中國古代詩學本體論闡釋》(台北:五南圖書,1997年4月)。
王 杰:《審美幻象研究:現代美學導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2年11月)。
王志清:《盛唐生態詩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年4月)。
王叔岷:《莊子校詮》(台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84年3 月)。
王邦雄等著:《中國哲學史》上下冊(台北:里仁書局,2009年2月)。new window
王邦雄:《老子道德經的現代解讀》(台北:遠流出版社,2010年2)。new window
王邦雄:《道家思想經典文論:當代新道家的生命進路》(台北:立緒出版社,2013年11月)。new window
王邦雄:《老子十二講》(台北:遠流出版社,2014年9月)。new window
王邦雄:《莊子寓言說解》(台北:遠流出版社,2015年11月)。new window
王邦雄:《莊子內七篇.外秋水、雜天下的現代解讀》(台北:遠流出版社,2015年4月)。new window
王邦雄、陳德和等著:《老莊與人生》(台北:國立空中大學,2009年8月)。
安 旗:《李白研究》(台北:水牛出版社,1996年3月)。
安旗、薛天緯、閻琦、房日晰等編著:《李白全集編年注釋》上下冊,(成都:巴蜀書社,2000年4月)。
牟宗三:《智的直覺與中國哲學》(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4年10月)。
牟宗三:《現象與物自身》(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93年1月)。new window
牟宗三:《中國哲學十九講》(台北:臺灣學生書局,2002年8月)。
牟宗三:《才性與玄理》(台北:臺灣學生書局,2002年8月)。
牟宗三:《佛性與般若》上下冊(台北:臺灣學生書局,2004年6月)。
牟宗三:《心體與性體》第一至三冊(台北:臺灣學生書局,2006年3月)。new window
牟宗三:《中國哲學的特質》(台北:臺灣學生書局,2009年12月)。
牟宗三:《圓善論》(台北:臺灣學生書局,2010年3月)。
朱立元:《西方美學範疇史.第三卷》(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6年1月)。
朱金城、朱易安合著:《李白的價值重詁》(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5年10月)。
李長之:《道教徒的詩人李白及其痛苦》(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13年9月)。
李天命:《存在主義概論》(台北:臺灣學生書局,2008年9月)。
李 浩:《唐詩的美學詮釋》(台北:文津出版社,2000年5月)。
李 浩:《唐詩美學精讀》(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9年9月)。
李元洛:《詩美學》(台北:東大圖書,2009年1月)。new window
李正治:《與爾同銷萬古愁─李白詩賞析》,(台北:偉文出版社,1978年)。
李正治:《至情只可酬知己:文學與思想世界的追尋》(台北:業強出版社,1986年)。new window
李欣霖:《儒家治療學》(雲林:春秋學會,2016年1月)。
李澤厚:《美的歷程》(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0年12月)。
李孟潮著,童俊主編:《人格障礙的診斷與治療》(北京:北大醫學出版社,2013年4月)。
何長珠等著:《表達性藝術治療種-悲傷諮商之良藥》(台北:五南圖書,2012年10月)。
宗白華:《藝境》(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9年6月)。
呂慧鵑、劉波、盧達編:《中國歷代著名文學家評傳》第二卷(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2009年3月)。
吳 怡:《新譯易經繫辭傳解義》(台北:三民書局,2011年5月)。
吳 怡:《新譯莊子內篇解義》(台北:三民書局,2000年10月)。
吳 璟:《西方美學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
余德慧:《生死學十四講》(台北:心靈工坊,2003年1月)。new window
余恕誠:《唐詩風貌及其文化底蘊》(台北:文津出版社,1999年)。
林安梧:《中國宗教與意義治療》(台北:明文書局,2001年7月)。new window
林安梧:《儒學轉向-從新儒家到後新儒學的過渡》(台北:臺灣學生書局,2006年2月)。new window
林安梧:《新道家與治療學-老子的智慧》(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2010年6月)。new window
林安梧:《老子道德經新譯既心靈藥方》(台北:萬卷樓圖書,2015年10月)。new window
林清江編:《比較教育》(台北:五南圖書,1983年8月)。
高柏園:《莊子內七篇思想研究》(台北:文津出版社,2000年5月)。new window
周伯乃:《現代詩的欣賞》(台北:三民書局,1985年2月)。new window
詹鍈主編:《李白全集校注匯釋集評》共八冊(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1996年12月)。
姚一葦:《藝術的奧秘》(台北:臺灣開明書店,1976年6月)。new window
唐君毅:《病裏乾坤》(台北:臺灣學生書局,1984年5月)。
唐君毅:《中國哲學原論.原道篇卷一》(台北:臺灣學生書局,2008年8月)。唐君毅:《中國哲學原論.原道篇卷二》(台北:臺灣學生書局,2004年10 月)。
唐君毅:《中國哲學原論.導論篇》(台北:臺灣學生書局,2004年10月)。
唐君毅:《哲學概論》上下冊(台北:臺灣學生書局,1984年3月。)
唐君毅:《中國人文精神之發展》(台北:臺灣學生書局,2000年6月)。
唐君毅:《人生之體驗續編》(台北:臺灣學生書局,2011年3月)。new window
崔 適:《史記探源》(北京:中華書局,2004年1月)。
袁保新:《老子哲學詮釋與重建》(台北:文津出版,1997年12月)。
袁保新:《從海德格、老子、孟子到當代新儒學》(台北:臺灣學生書局,2008年10月)。new window
孫中峰:《莊學之美學義蘊新詮》(台北:文津出版,2005年12月)。new window
孫周興:《語言存在論-海德德後期思想研究》(北京:北京商務印書館,2011年1月)。
張岱年:《中國哲學大綱》(台北:藍燈文化,1992年4月)。
張岱年:《中國古典哲學概念範疇要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7年5月)。
張文勳:《儒道佛美學思想源流》(貴州:雲南人民出版社,2004年12月)。
張芝等著:《李太白研究》(台北:里仁書局,1981年10月)。
章啟群:《百年中國美學史略》(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年9月)。
鈕則誠、趙可式、胡文郁:《生死學》(台北:國立空中大學,2008年6月)。
勞思光:《新編中國哲學史》(一) (台北:三民書局,1986 年3月)。
勞思光:《自由、民主與文化創生》(香港:香港中文大學,2001 年4月)。
徐復觀:《中國藝術精神》(台北:臺灣學生書局,1984年)。new window
徐復觀:《中國人性論史.先秦篇》(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2010年7月)。
徐小躍:《禪與老莊》(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3 年11月)。
徐增著,樊維綱校注:《說唐詩》(河南:中州古籍出版社,1990年9月)。
馮友蘭著,余又光譯:《中國哲學簡史》(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7年12月)。
黃惠宇:《養生樂活概念餐》(台北:時報文化,2007年4月)。
黃龍杰:《心理治療詩篇》(台北:張老師文化,2000年8月)。
熊鈍主編:《辭海》上中下冊(台北:臺灣中華書局,1980年3月)。
湛佑祥、陳界、劉傳和、夏旭等編著:《閱讀療法理論與實踐》(北京:軍事醫學科學出版社,2011年11月)。
曾昭旭:《我的美感體驗》)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2005年9月)。
曾昭旭:《在說與不說之間──中國義理學的思維與實踐》(台北:漢光出版社,1992年2月)。new window
湯振鶴等主編,許錟輝譯註:《譯註評析古文觀止續編》(台北:百川書局,1994年6月)。
傅偉勳:《死亡的尊嚴與生命的尊嚴》(台北:正中書局,2009年10月)。
傅偉勳:《從創造的詮釋學到大乘佛學》(台北:東大圖書,1990年7月)。
傅佩榮:《西方哲學史》(台北:聯經出版公司,2011年4)。
傅佩榮、陳榮華等著:《西洋哲學傳統》(台北:臺大出版中心,2011年8月)。傅紹良:《盛唐文化精神與詩人人格》(台北:文津出版社,1999年6月。)
廖美玉:《回車-中古詩人的生命印記》(台北:里仁書局,2007年2月)。
葛景春:《李白與中國傳統文化》(台北:群玉堂出版,1991年9月)。
葛景春:《李杜之變與唐代文化轉型》(河南:大象出版社,2009年8月)。
溫帶維:《正視困擾-哲學輔導的實踐》(香港:香港三聯書店,2010年5月)。
趙有聲等著:《生死、享樂、自由》(台北:國際文化出版,1988年12月)。
楊 義:《李杜詩學》(北京:北京出版社,2001年3月)。
楊定一:《真原醫》(台北:遠流出版社,2013年4月)。
楊儒賓:《儒門內的莊子》(台北:聯經出版社,2016年6月)。new window
楊儒賓:《儒家身體觀》(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籌備處,1996年)。new window
楊儒賓:《冥契主義與哲學》(台北:正中書局,1998年6月)。
楊恩寰:《審美心理學》(台北:五南圖書,1993年11月)。
葉維廉:《比較詩學》(台北:東大圖書,2002年10月)。
葉維廉:《道家美學與西方文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年8月)。
葉海煙:《莊子的生命哲學》(台北:東大圖書,2003年6月)。new window
陳德和:《道家思想的哲學詮釋》(台北:里仁出版社,2005年1月)。new window
陳鼓應:《老子今訴今譯及評介》(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2012年10月)。
陳鼓應:《莊子今註今譯》上下冊(台北:台北商務印書館,2016年5月)。
賴錫三:《莊子靈光的當代詮釋》(台北:清華大學出版中心,2012年3月)。new window
賴錫三:《當代新道家-多音複調與視域融合》(台北:臺大出版中心,2012年3月)。new window
鄔昆如:《西洋哲學十二講》(台北:東大圖書,2009年10月)。
蔡仁厚:《中國哲學史》上下冊(台北:臺灣學生書局,2009年7月)。
劉有生:《劉有生善人講病》(台南:台南市淨宗學會,2016年1月)。
劉易齋、鄭志明、孫長祥、孫安迪、楊荊生等合著:《生命教育》(台北:國立空中大學,2011年1)。
劉笑敢:《老子──年代新考與思想新詮》(台北:東大圖書,2015年6月)。new window
陳榮華:《海德格存有與時間闡釋》(台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12年2月)。new window
錢 穆:《中國思想通俗講話》(台北:東大圖書,2004年1月)。
郭沬若:《李白與杜甫》(北京:北京人民出版社,1971年1月)。
瞿蛻園、朱金城校注:《李白集校注》共四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9月)。
陳鼓應:《老莊新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 年9月)。new window
陳鼓應:《道家的易學建構》(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2003年7月)。new window
陳鼓應、趙建偉著《周易注釋與研究》(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2007年4月)。
陳鼓應:《老子今註今釋》上下冊(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2012年10月)。
陳鼓應:《道家人文精神》(台北:五南圖書,2013年8月)。
陳鼓應:《莊子今註今釋》上下冊(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2016年5月)。
陳懷恩:《圖像學:視覺藝術的意義與解釋》(台北:如果出版社,2008年1月)。new window
陳良運:《中國詩學體系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2年7月)。
陳伯海主編:《唐詩匯評》(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5年5月)。
鍾友彬、張堅學、康成俊、叢中著:《認識領悟療法》(北京: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2年2月)。
潘顯一、冉昌光主編:《宗教與文明》(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9年5月。)
鄭志明:《宗教的醫療觀與生命教育》(台北:大元書局,2004年12月)。
鄭振偉:《道家詩學》(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9年6月)。
歐麗娟:《唐詩的樂園意識》(台北:里仁出版社,2000年2月)。new window
歐麗娟:《唐詩選注》(台北:里仁出版社,2011年3月)。
鄔昆如:《西洋哲學十二講》(台北:東大圖書公司,2007年6月)。
顏崑陽:《莊子的寓言世界》(台北:尚友出版社,1983年9月)。
顏崑陽:《莊子藝術精神析論》(台北:華正書局,1985年7月)。new window
羅宗強:《李杜論略》(蒙古:內蒙古人民出版社,1980年6月)。
羅 門:《羅門詩選》(台北:洪範出版社,1984年1月)。
鐘 華:《從逍遙遊到林中路:海德格與莊子詩思想比較》(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6年8月)。
嚴靈峰:《老子研讀須知》(台北:正中書局,1992年4月)。
龔鵬程:《近代思想史》(台北:東大出版社,1991年11月)。
饒宗頤:《饒宗頤二十世紀學術文集》卷三(台北:新文豐,2003年10月)。

白取春彥編,叢研喆譯:《超譯尼采》(南京:鳳凰出版,2013年10月)。
西田幾多郎著,何倩譯:《善的研究》(北京:北京商務印書館,2007年5月)。
西田幾多郎著,黃文宏譯:《西田幾多郎哲學選輯》(台北:聯經出版,2013年3月)。
鈴木大拙著,耿能秋譯:《禪風禪骨》(台北:大鴻藝術出版,1992年9月)。
鈴木大拙著,林宏濤譯:《鈴木大拙禪學入門》(台北:商周文化,2016年2月)。
岸見一郎:《拋開過去,做你喜歡的自己-阿德勒的勇氣心理學》(台北:方舟文化出版社,2015年4月)。
松浦友久:《李白詩歌抒情藝術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12月)。
三、西方學者專書(以英文開頭字母劃序)
阿德勒(Alfred Adler)著,吳書榆譯:《阿德勒心理學講義》(台北:經濟新潮社,2015年5月)。
艾雅.凱瑪(Ayya Khema):《內觀禪修次第》(台北:大千出版社,2013年2月)。
布魯斯.穆恩(Bruce L. Moon)著,丁凡譯:《以畫為鏡——存在藝術治療》(台北:張老師文化,2012年8月)。
馬斯洛(Abraham Harold Maslow)著,唐譯編譯:《人本哲學》(長春:吉林出版集團,2013年8月)。
榮格(Carl.G.Jung)著,姜國權譯:《榮格文集,第七卷──人、藝術與文學中的精神》(北京:國際文化出版,2011年5月)。
茱迪絲.奧羅芙(Judith Orloff,M.D.)著,唐嘉惠譯:《直覺療癒》(台北:遠流出版社,2002年5月)。
維科著(Giovanni Battista Vico),朱光潛譯:《新科學》(台北:駱駝出版社,1987年8月)。
齊美爾(Georg Simmel)著:《社會是如何可能的──齊美爾社會學文選》(廣西: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2年7月)。
黑格爾(Georg Wilhelm Friedrich Hegel)著,朱孟實譯:《美學》第三卷(北京:北京商務印書館,1979年3月)。
黑格爾(Georg Wilhelm Friedrich Hegel)著,潘高峰譯:《黑格爾歷史哲學》(北京:九州出版社,2011年9月)。
黑格爾(Georg Wilhelm Friedrich Hegel)著,賀麟、王太慶譯:《哲學史講演錄》(北京:商務印書館,1959年12月)。
黑格爾(Georg Wilhelm Friedrich Hegel)著,朱孟實譯:《美學》第三卷下冊(北京:北京商務印書館,1979年3月)。
丹尼爾.高曼(Daneiel Goleman)主編,李孟浩譯:《情緒療癒》(台北:立緒出版社,2006年9月)。
加斯東‧巴舍拉(Gaston Bachelard)著,龔卓軍、王靜慧譯:《空間詩學》(台北:張老師文化,2012年3月)。
伽達默爾(Hans-Georg Gadamer)著,洪漢鼎譯:《真理與方法Ι、Ⅱ》(北京:北京商務印書館,2013年3月)。
哈維.弗格森著(Harvie Ferguson),劉聰慧、郭之天、張琦譯:《現象學社會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年9月)。
歐文.亞隆(Irvin D. Yalom)著,易之新譯:《存在心理治療》上下冊(台北:張老師文化,2011年3月)。
康德(Immanuel Kant):《純粹理性之批判》(北京:北京商務印書館,1960年6月)。
康德(Immanuel Kant):《康德歷史哲學論文集》(台北:聯經出版,2013年6月)。
康德(Immanuel Kant):《判斷力之批判》(台北:聯經出版社2013年12月)。
沙特(Jean-Paul Sartre)著,褚朔維譯:《想像心理學》(北京:光明日報出版社,1988年5月)。
沙特(Jean-Paul Sartre):《存在與虛無》(北京:北京三聯書店,2016年1月)。
吉兒.弗瑞德門(Jiff.Freedman)、金恩、康姆斯(Gene.Combs)合著,易之新譯:《敘事治療──解構並重寫生命的故事》(台北:張老師文化,2011年4月)。
喬.卡巴金(Jon Kabat-Zinn)著,胡君梅譯:《正念療癒力》(台北:野人文化,2016年3月)。
喬.卡巴金(Jon Kabat-Zinn)著,陳德中、溫宗堃譯:《正念減壓-初學手冊》(台北:張老師文化,2015年6月)。
尼采(Friedrich Whilhelm Nietzsche)著,劉崎譯:《悲劇的誕生》(台北:志文出版,2014年3月)。
尼采(Friedrich Whilhelm Nietzsche)著,劉崎譯:《瞧!這個人》(台北:志文出版,2014年4月)。
尼采(Friedrich Whilhelm Nietzsche)著,余鴻榮譯:《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台北:志文出版,2013年10月)。
尼采(Friedrich Whilhelm Nietzsche)著,田立年譯:《哲學與真理──尼采1872-1876 年筆記選》(上海:上海社科院,1997年6月)。
尼采(Friedrich Whilhelm Nietzsche)著,唐譯編譯:《尼采的自我哲學》(長春:吉林出版公司,2013年8月)。
蒙田(Michel deMontaigne)著,潘麗珍、王論躍、丁步洲譯:《蒙田隨筆全集》上中下卷(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2016 年8月)。
麥克.懷特(Michael White)著,黃孟嬌譯:《敘事治療的工作地圖》(台北:張老師文化,2011年5月)。
馬瑞諾夫(Marinoff Lou)著,吳四明譯:《柏拉圖靈丹-日常問題的哲學指南》(台北:方智出版社,2009 年2月)。
馬丁.布伯(Martin Buber)著,陳維剛譯:《我與你》(台北:桂冠圖書,2011年3月)。
海德格(Martin Heidegger)著,陳嘉映、黃慶節合譯:《存在與時間》(北京:北京三聯書店,2012年6月)。
海德格(Martin Heidegger)著,孫周興譯:《走向語言之途》(台北:時報出版社,1993年10月)。
瑪莎.努斯鮑姆(Martha C.Nussbaum):《詩性正義-文學想象與公共生活》(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年1月)。
馬丁.潘尼(Martin Payne)著,陳增穎譯,《敘事治療入門》(台北:心理出版社,2010年9月)。
尼古拉斯.瑪札(Nicholas Mazza)著,沈亞丹、帥慧芳譯:《詩歌療法:理論與實踐》(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2013年6月)。
諾丘.歐丁(Nuccio Ordine),郭亮廷譯:《無用之用》(台北:大雁出版社,2016年5月)。
奧修(OSHO)著,謙達那譯:《老子道德經(一)-(四)冊》(台北:奧修出版社,2000年10月)。
奧修(OSHO)著,謙達那譯:《莊子-空船》(台北:奧修出版社,2001年9月)。
和平使者(Peace Messenger):《步向內心安寧-和平使者生平自述》(台北:琉璃光出版社,2004年2月)。
保羅‧田立克(Paul Johannes Tillich)著,羅鶴年譯:《信仰的能力》(台南:教會公報,1999年)。
羅洛.梅(Rollo May)著,彭仁郁譯:《愛與意志》(台北:立緒出版社,2010年2月)。
羅洛.梅(Rollo May)著,龔卓軍譯:《自由與命運》(台北:立緒出版社,2010年3月)。
理查德.羅蒂(Richard McKay Rorty)著,李幼蒸譯:《哲學和自然之鏡》(北京:商務印書館,2012年10月)。
薩奇、聖多瑞里(Saki Santorelli)著,胡君梅譯:《自我療癒正念書》(台北:野人出版社,2014年12月)。
舒斯特(Shlomit C.Schuster)著,張紹乾譯,《哲學診治》(台北:五南出版社,2007年1月)。
史考特.薩繆森(Scott Samuelson):《在生命最深處遇見哲學》(台北:商周出版社,2006年2月)。
宇文所安(Stephen Owen):《盛唐詩》(台北:聯經出版社,2007年1月)。
史蒂夫.鮑姆嘉納、瑪麗.克羅瑟斯(Steve.R Baumgardner&Marie K.Crothers)合著,李政賢譯:《正向心理學》(台北:五南圖書,2014年9月)。
托瓦爾特.德特雷福仁(Thorwald .Dethlefsen)、呂迪格.達爾可(Rudiger. Dahlke)合著,易之新譯:《疾病的希望》(台北:心靈工坊,2011年3月。
弗蘭克(Viktor E. Framk)著,黃宗仁譯:《從存在主義到精神分析》(台北:杏文出版社,1986年8月)。
弗蘭克(Viktor E. Framk)著,趙可式、沈錦惠譯,《活出意義-從集中營說到存在主義》(台北:光啟文化事業,2010年10月)。
維克多.法蘭可(Viktor E. Framk)著,鄭納無譯,《意義的呼喚》(台北:心靈工坊,2010年7月)。
弗蘭克(Viktor E. Framk)著,游恆山譯:《生命的主題》(台北:遠流出版社,1999年5月)。
弗蘭克(Viktor E. Framk)著,游恆山譯:《生存的理由》(台北:遠流出版社,1991年7月)。
弗蘭克(Viktor E. Framk)著,徐佳譯:《心靈的療癒-意義治療和存分析的基礎》(北京:電子工業出版社,2014年3月)。
四、學位論文(以出版時間排序)
李豐楙:《魏晉南北朝文士與道教之關係》(台北:政治大學中研所博士論文,1978年6月)。new window
全明鎔:《先秦生死觀研究》(台北:輔仁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84年6月)。
張明月:《莊子生命思想之研究》(台北:文化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87年6月)。
潘麗珠:《盛唐王虛詩派美學研究》(台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87年5月)。
鍾竹連:《莊子與郭象思想之比較研究─以逍遙義為中心》(高雄:高雄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87年6月)。new window
周景勳:《莊子寓言中的生命哲學》(台北:輔仁大學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90年)。new window
陳政揚:《孟子與莊子「內聖外王」研究》(台中:東海大學哲學系博士論文,2003年6月)。
曾議漢:《禪宗美學研究》(台北:中國文化大學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4年6月)。new window
杜立方:《六朝美學與玄學的關聯》(台北: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6年7月)。
洪啟智:《論李白遊仙詩的文化心理與主題內容》(桃園:國立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系在職專班碩士論文,2006年6月)。
林秀香:《《莊》《列》思想比較》,高雄:高雄師範大學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06年7月。
陳敬介:《李白詩研究》(台北: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06年6月)。new window
李涵芃:《莊子生死學研究》(嘉義:南華大學哲學系碩士論文,2007年6月)。
許家琍:《李白詩「風」意象之研究》(彰化: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國語文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2009年6月)。
陳舒吟:《列子對生命教育的啟示》(台北:輔仁大學宗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0年6月)。
陳念蘭:《李白酒詩與盛唐氣象之研究》(台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2011年6月)。
李錫佳:《道家美學與藝術精神》(台北:中國文化大學哲學系博士論文,2012年7月)。new window
李欣霖:《唐君毅生命療癒思想研究》(嘉義:南華大學,哲學與生命教育學系碩士論文,2012年6月)。
彭心怡:《或躍在淵:一位生涯助人工作者應用易經與道家哲學的實踐與反思歷程》(台北:輔仁大學心理學系博士論,2016年6月)。new window
五、期刊論文(以出版時間排序)
阮廷瑜:〈酒是李詩中的養料〉《中國書目季刊》17卷第三期(1983年12月)。
王邦雄:〈道家思想的時代意義〉《鵝湖月刊》110 期(1984 年 8)。new window
呂興昌:〈和諧的剎那-論李白詩的另一種生命情調〉,收入呂正惠編:《唐詩論文選集》(台北:長安出版社,1985年)。
陳榮灼:〈重建中國哲學途徑之探索〉《鵝湖月刊》137 期(1986 年 11 月)。new window
陳昌渠:〈李白創作個性略說〉,收錄《李白研究論叢》(成都:巴蜀書社,1987年12月)。
朱易安:〈莊周夢蝶-李白詩歌用事小議〉收入李白研究學會編:《中國李白研究(1990年集)》(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0年9月)。
董光璧:〈當代新道家興起的時代背景〉《自然辯證法通訊》,第二期,1991年。
潘小慧:〈哲學諮商的意義與價值—以「對話」為核心的探討〉,《哲學與文化》第卅一卷,第一期(1994年1)。new window
趙衛民:〈道家美學〉收錄淡江大學中文研究所主編:《文學與美學》第五集(台北:文史哲學出版社,1995年9月)。
劉笑敢:〈老子之自然與無為概念新詮〉《中國社會科學》,第6期(香港:香港社會科學出版社,1996年5月)。
林鐘美:〈含淚的狂笑-談李白詩歌的崇高悲壯美〉《西安教育學院學報》第一期(1999年3月)。
張京華:〈說新道家——兼評董光璧《當代新道家》〉《鵝湖月刊》304 期(2000 年 10 月)。new window
鍾振宇:〈海德格後期語言哲學及其與王弼語言觀之一些比較〉第三卷第二期(香港:人文月刊哲學論文集,2000年8月)。
杜保瑞:〈儒道互補價值觀的方法論探究〉《哲學與文化》第330期(2001年5月)。new window
杜保瑞:〈郭象哲學創作的理論意義〉《國學學刊》第四期(2009年12月)。
葛景春:〈詩酒風流-試論酒與酒文化精神對唐詩的影響〉,《河北大學學報》,第二期(2002年1月)。
黃永健:〈從李白的觴詠看唐代的酒文化〉《中國文化研究》夏之卷(2002年6月)。
顏國明:〈「《易傳》是道家 《 易 》 學」駁議〉,《中國文哲研究集刊》第 21期(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主編,2002 年)。new window
魏書娥:〈生/死建構的社會考察〉,《生死學研究》創刊號,嘉義,南華大學,2003年12月。new window
饒宗頤:〈「太一」古義及相關問題〉收錄《饒宗頤二十世紀學術文集》卷三(台北:新文豐,2003年10月)。
陳書梅:〈閱讀與情緒療癒-淺談書目療法〉《全國新書資訊月刊》,台北:國立圖書館,2008年12月)。
尤淑如:〈作為倫理實踐的哲學諮商〉(台北:輔仁大學天主教學術研究院,哲學與文化第卅七卷,第一期 2010年1)。new window
慈濟人文臨床與療癒研究群 :《人文臨床與療癒的基本探問-跟境域之對攀引》,(花蓮:慈濟大學人文社會學院,2010年11月)。
杜保瑞:〈對牟宗三道家詮釋的方法論反省〉,第八屆「詮釋學與中國經典詮釋──「全球化」作為「視域融合」的詮釋學經驗」國際學術研討會,成功大學中文系與中國山東大學文史哲研究院合辦(2011年11月)。new window
廖美玉:〈重讀李白-「莊、屈」異質共構的理論與實證〉,收入《羅聯添教授八秩晉五壽慶論文集》(台北:臺灣學生書局,2011年5月)。
陳相因:〈自我的符碼與戲碼〉,《中正大學──人文風景研習營》會議論文(2013年10月)。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