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桃源文學之研究
作者:許雅貴 引用關係
作者(外文):HSU,YA-KUEI
校院名稱:國立高雄師範大學
系所名稱:國文學系
指導教授:龔顯宗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16
主題關鍵詞:陶淵明桃花源桃源文學志怪小說文學影響Tao YuanmingThe Land of Peach BlossomsTaoyuan LiteratureTales of Mystery and the SupernaturalInfluence on Literature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34
「桃源文學」是指從陶淵明〈桃花源記〉所衍伸的一系列文學作品,其具體定義為:「凡作品敘事結構、思想內涵類於〈桃花源記〉,或於當中運用桃源典故和文學意象以寓自身情懷,或以同一題名重新創作,或對桃源議題提出自身看法,或藉由〈桃花源記〉描述桃源之景,大抵命意依〈桃花源記〉而來的各類文體作品,即為桃源文學。」本論文跳脫以往桃源文學只專注在「某朝代」或「某文體」的研究上,從歷史脈絡的角度進行宏觀的研究,先明確界定桃源文學的範圍和地點,並對其作具體定義,再去探討桃源文學的發展歷程和形成背景,以及全方位探究桃源文學的寫作內容,最後整理歷來桃源文學典籍,並分析桃源文學所帶來的影響和價值,一窺桃源文學從遠古到清代的演變歷程。
本論文內容為:第一章說明研究動機與目的,提出研究該議題的原因和想法,接著探討當今「桃源文學」研究現況和文獻分析,進而歸結出研究意義與學術價值,透過分析研究,肯定此議題有繼續發展的可能。第二章分析桃源文學的形成背景,關注到幾個層面,認為這些原因促使桃花源成為文學和藝術創作中被反覆描摹、久寫不衰的一個主題。第三章以時代劃分,發現桃源文學從遠古開展至清,每個時代都有專屬之特色,顯現出時代的特徵。第四章探討桃源文學寫作內容,可見其內容從單一到多元化的轉變,而「桃源」可以是多重層次、多樣符號,甚至多種論述,而不只是一個單一符號系統下的單一論述,這種多角度解讀和發揮正是經典文學的魅力。第五章蒐羅桃源文學之各類典籍,主分為「方志類」、「文學類」、「類書」三大類,這些典籍在桃源文學史上有重要的學術價值與文獻貢獻。第六章分析桃源文學所帶來的影響,除了在文學上新增典故使用和意象描繪,還擴展到繪畫、建築、風景名勝與日、韓兩國的桃源文學,形成豐富多樣的「桃花源文化」,肯定桃源文學之價值。第七章則總結研究成果,並提出幾點尚待開發的桃花源研究。
Taoyuan Literature is a series of literary works derived from The Peach Colony written by Tao Yuanming from Jin Dynasty. The specific definition of “Taoyuan Literature refers to works of various genres that have a story structure and thought connotation similar to that of The Peach Colony or that the author quotes literary allusions and imagery from The Peach Colony to show her own feelings or that are re-created in the name of The Peach Colony or that the author puts forward his own views on the Land of Peach Blossoms described in The Peach Colony or that the author creates based on the setting of The Peach Colony with similar implication. Different from the past researches on Taoyuan Literature that only focus on the study of a dynasty or a certain literary style, this Paper tries to do a macro stud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historical context. This Paper not only clearly defines the scope and location of Taoyuan Literature and presents a detailed definition of Taoyuan Literature but also discusses its history and its background of formation as well as explores the contents of Taoyuan Literature. Finally, this Paper sorts out previous classic works of Taoyuan Literature and analyses influences and values of Taoyuan Literature, giving a glimpse on evolution of Taoyuan Literature from the distant past to Qing Dynasty.
This Paper is divided into seven chapters: Chapter I first explains the motivations and purposes of research and states causes of and ideas about studying the Taoyuan Literature; and then, discusses the current research of this subject and performs literature analysis to sum up the significance and academic value of studying Taoyuan Literature; by analyses, the Paper affirms that the topic of Taoyuan Literature bears the possibility for further studies. Chapter II analyzes the formation background of Taoyuan Literature from several aspects, which are considered as contributing factors that the subject of Land of Peach Blossoms becomes a lasting theme repeatedly in literary and artistic creations. Chapter III studies Taoyuan Literature in different dynasties, finding that from the Eastern Jin Dynasty to Qing Dynasty Taoyuan Literature bears unique features reflecting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orresponding dynasties. Chapter IV discusses the contents of Taoyuan Literature, which have experienced the change from unitary to diversified, making the Land of Peach Blossoms become multi-level diverse symbols and even allow different discussions rather than a unitary discussion under a single symbol system; this kind of interpretation and development from multi-level angles is exactly the charm of classic literature. Chapter V categorizes and lists ancient books and records of different types of Taoyuan Literature, which are mainly divided into three types (i.e. “local records”, “literature books” and “reference books”) and have important academic value and contributions in the history of Taoyuan Literature. Chapter VI analyzes the influence of Taoyuan Literature, affirming the values of Taoyuan Literature by showing rich and diverse culture of the Land of Peach Blossoms, from discussion of the use of allusions and images quoted from The Peach Colony in literary works, to discussion of its influence on painting, architecture and scenic spots, and to exploration of Taoyuan Literature in Japan and South Korea. Chapter VII summarizes the findings and proposes several points for further research in Taoyuan Literature.
一、專書
1.古籍(按時代先後順序排列)
〔西漢〕東方朔:《神異經》,輯入任繼愈、傅璿琮總主編:《文津閣四庫全書》,第347冊,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年。
〔東漢〕班固:《漢書》,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
〔東漢〕王逸:《楚辭章句》,臺北:藝文印書館,1974年。
〔東漢〕于吉 編撰:《太平經合校》,臺北,鼎文書局,1979年。
〔東漢〕鍾離權 著、(唐)呂洞賓 傳、蕭天石 主編:《鍾呂傳道集》,(臺北,自由出版社,1989年。
〔魏〕王弼 等著:《老子四種》,臺北:大安出版社,1999年。
〔西晉〕陳壽:《三國志.魏志》,臺北:鼎文書局,1977年。
〔東晉〕葛洪:《抱朴子》,臺北︰新文豐,1998年。
〔東晉〕葛洪:《神仙傳》,輯入任繼愈、傅璿琮總主編:《文津閣四庫全書》,第353冊,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年。
〔東晉〕陶潛 原著、龔斌校箋:《陶淵明集校箋》,臺北︰里仁書局,2007年。
〔東晉〕佚名:《漢武內傳》,輯入任繼愈、傅璿琮總主編:《文津閣四庫全書》,第347冊,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年。
〔梁〕沈約 撰:《宋書》,臺北:鼎文書局,1975年。
〔南朝宋〕劉義慶:《幽明錄》,輯入《中國文言小說百部經典》,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年。
〔南朝宋〕劉敬叔:《異苑》,輯入任繼愈、傅璿琮總主編:《文津閣四庫全書》,第347冊,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年。
〔南朝宋〕佚名;《蓮社高賢傳》,北京:中華書局,1992年。
〔齊〕劉勰 著、周振甫 注:《文心雕龍注釋》,臺北:里仁書局,1994年。
〔北魏〕酈道元 著、陳橋驛 校證:《水經注校證》,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
〔梁〕任昉:《述異記》,輯入任繼愈、傅璿琮總主編:《文津閣四庫全書》,第348冊,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年。
〔梁〕鍾嶸 撰、陳廷傑 注:《詩品注》,臺北︰臺灣開明書局,1995年。
〔梁〕蕭統 編、(唐)李善 注:《文選》,臺北︰漢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83年。
〔梁〕蕭統 著、俞紹初 校注:《昭明太子集校注》,鄭州:中洲古籍出版社,2001年。
〔陳〕徐陵 編、(清)吳兆宜 注、(清)程琰刪 補:《玉臺新詠箋注》,臺北︰漢京文化事業,無詳細出版日期。
〔唐〕房玄齡 撰:《晉書》,臺北:鼎文書局,1976年。
〔唐〕杜佑:《通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7年。
〔唐〕杜光庭:《洞天福地岳瀆名山記全譯》,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1999年。
〔唐〕王松年:《仙苑編珠》,(臺北:自由書局,1989年。
〔唐〕李延壽:《南史》,臺北:鼎文書局,1976年。
〔唐〕蘇鶚《杜陽雜編》,臺北:新興書局,1978年。
〔後蜀〕趙崇祚 編、楊景龍 校注:《花間集校注》,北京:中華書局,2014年。
〔後晉〕劉昫 等撰:《舊唐書》,臺北:鼎文書局,1975年。
〔北宋〕李昉:《太平廣記》,北京:中華書局,1994年。
〔北宋〕李昉 等纂:《太平御覽》,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2年。
〔北宋〕李昉 等編:《文苑英華》,臺北:新文豐出版社,1979年。
〔北宋〕樂史:《太平寰宇記》,輯入任繼愈、傅璿琮總主編:《文津閣四庫全書》,第160冊,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年。
〔北宋〕王禹稱:《小畜集》,輯入(清)紀昀 編纂:《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086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
〔北宋〕蘇軾:《東坡題跋》,臺北:廣文書局,1971年。
〔北宋〕蘇轍:《欒城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
〔北宋〕王灼 著、岳珍校正:《碧雞漫志校正》,成都:巴蜀書社,2000年。
〔北宋〕孟元老 撰、鄧之誠 注:《東京夢華錄》,臺北:世界書局,1999年。
〔北宋〕張君房:《雲笈七籤》,北京,華夏出版社,1996年。
〔北宋〕歐陽忞:《輿地廣記》,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2003年。
〔北宋〕張端義:《貴耳集》,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南宋〕晁公武:《郡齋讀書志》,臺北:臺灣商務,1979年。
〔南宋〕洪邁:《容齋隨筆》,臺北:臺灣商務,1979年。
〔南宋〕洪邁:《夷堅志》,臺北,明文書局,1982年。
〔南宋〕陳葆光:《三洞群仙錄》,臺北:新文豐出版,1977年。
〔南宋〕張鎡 撰:《白石道人詩集》,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南宋〕陳振孫:《直齋書錄解題》,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南宋〕周密:《武林舊事》,臺北:廣文書局,1995年。
〔南宋〕嚴羽 著、郭紹虞 校釋:《滄浪詩話校釋》,臺北︰里仁書局,1987年。
〔南宋〕祝穆:《方輿勝覽》,輯入任繼愈、傅璿琮總主編:《文津閣四庫全書》,第160冊,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年。
〔南宋〕蕭立之:《蕭冰崖詩集拾遺》,輯入《續修四庫全書》,第1321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元〕脫脫 等:《宋史》,臺北:鼎文書局,1980年。
〔元〕李公煥 箋註:《箋註陶淵明集》,臺北:中央圖書館,1991年。
〔元〕吳澄 撰:《吳文正集》,輯入(清)紀昀 編纂:《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197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明〕宋濂 等撰:《元史》,臺北:鼎文書局,1975年。
〔明〕陳洪謨 纂:《嘉靖常德府志》,臺北︰新文豐,1985年。
〔明〕楊慎:《丹鉛續錄》,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明〕江盈科、黃仁生 輯校:《江盈科集》,長沙:岳麓書社,1997年。
〔明〕陳繼儒:《太平清話》,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明〕龍膺 撰、梁頌成,劉夢初 校點:《龍膺集》,湖南:岳麓書社,2012年。
〔明〕袁宏道:《袁中郎全集》,臺北:五洲出版社,1960年。
〔明〕袁中道:《珂雪齋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
〔明〕馮夢龍 編 、許政陽 校注:《古今小說》,臺北:里仁書局,1991年。
〔明〕鍾惺 著;李先耕、崔重慶 標校:《隱秀軒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
〔明〕譚元春 著;陳杏珍 標校:《譚元春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
〔明〕徐弘祖撰、丁文江編校:《丁校本徐霞客遊記》,臺北:鼎文書局,1974年。
〔明〕楊嗣昌:《楊文弱先生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明〕白雲霄 撰:《正統道藏》,臺北:新文豐出版,1977年。
〔明〕沈泰 編、(清)鄒式金 輯編:《盛明雜劇》,臺北:廣文書局,1979年。
〔清〕吳喬:《圍爐詩話》,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清〕吳景旭撰、陳衛平、徐杰點校:《歷代詩話》,北京:京華出版社,1998年。
〔清〕錢謙益:《列朝詩集小傳》,臺北:明文書局,1991年。
〔清〕尤侗:《西堂樂府》,上海:上海古籍,2010年。
〔清〕顧祖禹:《讀史方輿紀要》,臺北:樂天出版社,1973年。
〔清〕王士禛:《池北偶談》,臺北︰臺灣商務,1976年。
〔清〕仇兆鰲:《杜少陵集評註》,北京:北京圖書館,1999年。
〔清〕陳夢雷 編纂:《古今圖書集成》,臺北:鼎文書局,1977年。
〔清〕張潮:《幽夢影》,臺北:文津出版社,1985年。
〔清〕清聖祖 御編:《全唐詩》,北京:中華書局,1960年。
〔清〕唐岱、沈源:《圓明園四十景圖咏》,北京: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2007年。
〔清〕沈德潛 選、王純父箋注:《古詩源箋注》,臺北:華正書局,1983年。
〔清〕曹雪芹、高鶚:《紅樓夢校注》,台北:里仁書局,2003年。
〔清〕紀昀 編纂:《欽定四庫全書總目》,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
〔清〕紀昀 編纂:《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清〕紀昀 等撰,任繼愈、傅璇琮總主編:《文津閣四庫全書》,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年。
〔清〕董誥 等編:《全唐文》,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
〔清〕阮元 校勘:《十三經注疏.尚書》,臺北:藝文印書館景印清嘉慶十二年重刊宋本,1965年。
〔清〕阮元 校勘:《十三經注疏.詩經》,臺北:藝文印書館景印清嘉慶十二年重刊宋本,1965年。
〔清〕阮元 校勘:《十三經注疏.論語》,臺北:藝文印書館景印清嘉慶十二年重刊宋本,1965年。
〔清〕阮元 校勘:《十三經注疏.禮記》,臺北:藝文印書館景印清嘉慶十二年重刊宋本,1965年。
〔清〕王文誥輯註、孔凡禮點校:《蘇軾詩集》,北京:中華書局,1982年。
〔清〕陶澍 注:《靖節先生集》,臺北︰河洛圖書出版,1974年。
〔清〕梁紹壬:《兩般秋雨菴隨筆》,臺北︰文海出版社,1975年。
〔清〕胡鳳丹:《退補齋文存二編》,善本書。
〔清〕郭慶藩 輯:《莊子集釋》,臺北:河洛圖書出版社,1974年。
〔清〕孫詒讓:《墨子閒詁》, 臺北:河洛圖書出版社,1971年。
〔清〕丁福保《陶淵明詩箋注》,臺北:文光圖書公司印行,1974年。
〔清〕丁福保 編:《歷代詩話續編》,北京:北京圖書出版社,2003年。
〔清〕何文煥 編:《歷代詩話》,北京:北京圖書出版社,2003年。
〔清〕林雲銘:《古文析義》,臺北:廣文書局,1985年。
〔清〕蔣毓英、高拱乾、范咸等修:《臺灣府志三種》,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清〕曹雪芹 著、脂硯齋 評《脂硯齋重評石頭記庚辰校本》,北京:作家出版社,2006年。
〔清〕釋蘭巖:《桃源洞志書》,花源藏版,無詳細出版資料。
〔清〕唐開韶、胡焯 編纂:《桃花源志略》,湖南:岳麓書社,2008年。
〔清〕余良棟 修、劉鳳苞 纂:《光緒桃源縣志》,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發行,2002年。
〔清〕曾昭寅:《蕉花園合編桃花源志》,求實軒刻印本,無詳細出版日期。
〔清〕汪灝 等編:《廣群芳譜》,合肥:安徽教育出版,2002年。
〔清〕舒夢蘭:《白香詞譜》,(臺北:新文豐出版,1982年。
〔清〕王奕清:《欽定詞譜》,北京:中國書店,1983年。
〔清〕史簡 編:《鄱陽五家集》,輯入任繼愈、傅璿琮總主編:《文津閣四庫全書》,第493冊,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年。

2.近人專書(按姓氏筆畫排列)
一粟 編:《紅樓夢卷》,臺北:新文豐,1989年。
大矢根文次郎:《陶淵明研究》,東京︰早稻田大學出版部,1969年。
方立天:〈人生理想境界的追求—中國佛教淨土思潮的演變與歸趣〉,《人間淨土與現代社會—第三屆中華國際佛學會議論文集》,臺北:法鼓文化,1998年。new window
中華書局撰:《清史列傳》,臺北:中華書局,1962年。
中國科學院北京天文臺主編:《中國地方志聯合目錄》,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中國唐代文學學會、廣西師範大學中文系、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主編:《唐代文學研究第五輯》,南寧︰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1994年。
孔凡禮 點校:《蘇軾文集》,北京:中華書局,2004年。
孔凡禮:《蘇軾年譜》,北京︰中華書局,2005年。
王文濡 校勘:《精校評注古文觀止》,臺北:華正書局,1979年。
王孝廉:《神話與小說》,臺北︰時報出版公司,1986年。
王永平:《道教與唐代社會》,北京︰首都師範大學出版社,2002年。
王雲五 編:《清江貝先生文集》,臺北:商務,1967年。
王國維:《新訂人間詞話》,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1990年。
王凱旋:《中國科舉制度史》,瀋陽:萬卷出版公司,2012年。
王耀庭 編:《淵明逸致特展圖錄》,台北,故宮博物院,1988年。
石守謙:《移動的桃花源:東亞世界中的山水畫》,臺北:允晨文化,2012年。new window
四庫全書存目叢書編纂委員會:《四庫全書存目叢書》,臺南:莊嚴文化,1997年。
北京大學中國文學系 編:《陶淵明資料彙編》,北京:中華書局,2012年。
朱光潛:〈朱光潛全集〉,安徽:安徽教育出版社,1990年。
朱傳譽 主編:《罕本中國通俗小說叢刊》,臺北:天一,1975年。
朱耀廷 主編:《中國古代遊記》,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年。
牟鍾鑒:〈長生成仙說的歷史考察與現代詮釋〉,《道教的歷史與文學—第二屆海峽兩岸道教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三),(嘉義:南華大學宗教文化研究中心出版,2000年。new window
余光中:《從徐霞客到梵谷》,臺北:九歌出版社,1994年。
余英時:《紅樓夢的兩個世界》,臺北:聯經,1981年。
余嘉錫:《世說新語箋疏》,臺北:華正書局,1993年。
李玉栓:《明代文人結社考》,北京:中華書局,2013年。
李家同:《陌生人》,臺北:聯經,2000年。
李時人、何滿子:《全唐五代小說》,西安:陝西人民出版社,1998年。
李劍鋒:《元前陶淵明接受史》,濟南:齊魯書社,2002年。
李劍國:《古稗鬥筲錄-李劍國自選集》,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2004年。
李豐楙:《誤入與謫降-六朝隋唐道教文學論集》,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04年。
李仁老:《破閑集》,輯入《韓國文集叢刊》,漢城:民族文化推進會,1981年。
李奎報:《東國李相國集》,首爾:景仁文化社,1999年。
巫人恕、狄維斯:《游道-明清旅遊文化》,臺北:三民書局,2010年。
巫人恕:〈晚明的旅遊風氣與士大夫心態-以江南為討論中心〉,《明清以來江南社會與文化論集》,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4年。
宋晞:《方志學研究論叢》,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0年。
杜繼文〈中國佛教的淨土觀念和社會改革觀念〉,《人間淨土與現代社會—第三屆中華國際佛學會議論文集》,臺北:法鼓文化,1998年。
吳普 等述;孫星衍、孫馮翼 輯:《神農本草經》,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林天蔚:《方志學與地方史研究》,臺北:南天書局,1995年。
林平、張紀亮編纂:《明代方志考》,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2001年。
周憲文主編;《臺灣文獻叢刊第308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57年。
姚穎、彭程 編著:《唐詩地圖-跟著唐詩去旅行》,臺北:德威國際文化,2005年。
胡士瑩:《話本小說概論》,北京:中華書局,1980年。
夏承燾:《姜白石詞編年箋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1998年。
唐圭璋 編:《全宋詞》,北京:中華書局,1965年。
唐長孺:《魏晉南北朝史論叢續編》,臺北:帛書出版社,1985年。
馬興榮:《詞學綜論》,山東:齊魯書社,1989年。
高行健:《靈山》,臺北:聯經出版公司,2003年。
袁行霈:《陶淵明影像-文學史與繪畫史之交叉研究》,北京:中華書局,2009年。
袁行霈:《陶淵明集箋注》,北京︰中華書局,2003年、
袁珂 校注:《山海經校注》,四川︰巴蜀書社,1993年。
孫曉梅:《陶淵明詩歌典型意義的文化解讀》,北京:光明日報出版社,2014年。
高振鐸 主編:《古籍知識手冊》,臺北:萬卷樓,1997年。
戚志芬:《中國的類書、政書與叢書》,臺北:臺灣商務,1994年。
陳少棠:《晚明小品論析》,臺北:源流出版社,1982年。
陳奇猷:《韓非子集釋》,臺北:河洛圖書出版社,1974年。
陳萬鼎 主編:《全明雜劇》,臺北:鼎文書局,1979年。
陳寅恪:《金明館叢稿初編》,臺北:里仁書局,1981年。
陳植鍔:《詩歌意象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0年。
陳國球:《中國文學史的省思》,臺北︰書林出版有限公司,1994年。
陳鼓應:《老子今註今譯及評介》,臺北:臺灣商務,2013年。
陳鵬翔:《主題學研究論文集》,臺北︰東大出版,2004年。
梁啟超:《陶淵明》,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9年。
莫應豐:《桃源夢》,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7年。
渠紅岩:《中國古代文學桃花題材與意象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9年。
逯欽立 校注:《陶淵明集》,北京:中華書局,1979年。
逯欽立 輯校:《先秦漢魏晉南北朝詩》,臺北:木鐸出版社,1983年。
張為騏:《陶淵明桃花源記賞析》,臺北:天一書局,1982年。
張成德:《中國遊記散文大系:湖南卷》,太原:書海出版,2002年。
張高評:《論文選題與研究創新》,臺北:里仁書局,2013年。
張曉風:《曉風戲劇集》,臺北:九歌出版社,2007年。
傅武光:《孔孟老莊思想的平等精神》,臺北:文津出版社,1990年。
傅勤家:《中國道教史》,(北京︰東方出版社,2008年。
馮友蘭:《中國哲學史》(上冊),臺北:臺灣商務,1993年。
曾棗莊 編:《中國文學家大辭典》,北京:中華書局,2004年。
曾棗莊、劉琳主編:《全宋文》,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年。
隋樹森 編:《全元散曲》,北京:中華書局,1991年。
葉至誠、葉立誠:《研究方法與論文寫作》,臺北:商鼎文化出版社,2002年。
楊家駱 編:《陶淵明詩文彙評》影刊本,臺北:世界書局,1964年。
楊儒賓:〈道家的原始樂園思想〉,《中國神話與傳說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上冊》,臺北:漢學研究中心,1996年。new window
廖炳惠:《解構批評論集》,(臺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85年。
趙爾巽 等:《清史稿》,北京:中華書局,1998年。
齊益壽:《陶淵明的政治立場與政治理想》,臺北:國立台灣大學文學院,1968年。new window
瘂弦、廖玉蕙 主編:《中國古典小說論集第一輯》,臺北:幼獅文化,1977年。
滕修展 等編:《列仙傳神仙傳注釋》,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1996年。
歐麗娟:《唐詩的樂園意識》,臺北:里仁書局,2000年。new window
魯迅:《中國小說史略》,香港:三聯,1996年。
鄭文惠:《文學與圖像的文化美學-想像共同體的樂園論述》,臺北:里仁書局,2005年。new window
鄭昶:《中國畫學全史》,上海:上海書局,1989年。
鄭偉章:《文獻家通考》,北京:中華書局,1999年。
鄭欽仁 等編著:《魏晉南北朝史》,臺北:里仁書局,2007年。
劉中文:《唐代陶淵明接受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6年。
劉潔:《唐詩題材類論》,(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年。
錢鍾書:《談藝錄》,北京:中華書局,1984年。
據蔡毓齋家藏原本影印:《筆記小說大觀》,臺北:新興書局,1973年。
鍾優民:《陶學史話》,臺北:允晨文化,1991年。
鍾優民:《陶學發展史》,長春︰吉林教育出版社,2000年。
鍾仁 編、章樾 注:《中國名勝對聯》,山西:新華書店,1991年。
謝明勳:《六朝志怪小說研究述論》,臺北︰里仁書局,2011年。
魏正申:〈日本二十世紀陶淵明研究述評〉,《第二屆中日陶淵明學術研討會文集》,2001年。
羅秀美:《宋代陶學研究-一個文學接受史個案的分析》,臺北:秀威資訊,2007年。new window
瀧川龜太郎:《史記會注考證》,台北:萬卷樓圖書有限公司,1996年。
嚴一萍 主編:《百部叢書集成》,臺北:藝文印書館,1966年。
嚴一萍 主編:《原刻景印叢書集成三編》,台北:藝文印書館,1972年。
嚴建文:《詞牌釋例》,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9年。
續修四庫全書編輯委員會編:《續修四庫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3.國外著作(按英文字母先後順序排列)
Aldous Leonard Huxle 阿道斯‧赫胥黎 著、孟祥森 譯:《美麗新世界》,臺北:書華出版社,1994年。
H.R.姚斯、R.C.霍拉勃 著;周寧、金元浦 譯:《接受美學與接受理論》,遼寧:遼寧人民出版社,1987年。
G. F. Hegel黑格爾:《美學》,臺北:里仁書局,1981年。
James Hilton詹姆斯‧希爾頓 著、大陸橋翻譯社 譯:《消失的地平線》,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3年。
Πλάτων,Plátōn柏拉圖 著;侯健 譯:《柏拉圖理想國》,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76年。
Thomas More 托馬斯‧摩爾 著、宋美曄 譯注:《烏托邦》,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2003年。

二、期刊論文(按出版年份先後順序排列)
1.期刊論文
程千帆:〈相同的題材與不相同的主題、形象、風格-四篇桃源詩的比較研究〉,《文學遺產》,1981年。
劉自齊:〈桃花源記與湘西苗族〉,《學術月刊》,1984年。
齊益壽:〈桃花源詩并記管窺〉,《臺大中文學報》,1985年。new window
王維理:〈也談桃花源記與系詩的關係〉,《重慶師範學院學報》,1986年。
張惠娟:〈樂園神話與烏托邦─兼論中國烏邦文學的認定問題〉,《中外文學》,,1986年。new window
葉慶炳:〈六朝至唐的他藉結構小說〉,《台大中文學報》, 1989年。new window
江寶釵:〈陶淵明《桃花源》的締造歷程與象徵意義〉,《國立中正大學學報》,1991年。
劉彥君:〈元雜劇作家心理現實中的二難情結〉,《文學遺產》,1993年。
劉明華:〈桃源望斷無尋處-論「桃花源」及其變體〉,《殷都學刊》,1994年。
黃世中:〈從蓬山意象說到古典詩歌的解讀〉,《天府新論》,1997年。
歐麗娟:〈唐詩中桃花源主題的流變-繼承、轉化與發揚〉,《國立編譯館館刊》,1997年。
黃郁博:〈末世的樂園-陶淵明「桃花源詩」試探〉,《中文研究學報》,1999年。
劉雪梅:《論陶詩中「松」、「菊」、「桃源」意象的道教神話原型》,《理論與創作》,1999 年。
釋聖嚴:〈人間佛教的人間淨土〉,《中華佛學研究》,1999年。new window
趙山林:〈古代文人的桃源情結〉,《文藝理論研究》,2000年。
劉剛:〈陶淵明「桃花源」社會理想新論〉,《鞍山師範學院學報》,2000年。
李紅霞:〈桃源意象之原始及其文化內涵〉,《西安石油學院學報》,2001年。
李紅霞:〈論唐代桃源意象的新變〉,《西南民族學院學報》,2002年。
沈宗霖:〈由「桃花源記并詩」檢視陶淵明筆下的現實虛構與時空重設〉,《東華中國文學研究》,2002年。new window
梁寧森:〈桃花源源流辨析〉,《三門峽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2年。
陳漢文:〈詞牌由來趣說〉,《語文月刊》,2005年。
劉中文:〈異化的烏托邦-唐人「桃花源」題詠的承與變〉,《中國古代文學研究》,2006年。
陳嘉英:〈春來遍是桃花水-王維世界裡的桃源〉,《景女學報》,2006年。
陳惠齡:〈永遠的烏托邦-論《詩經.碩鼠》中樂土意象的生成機制及其文化意蘊〉,《經學研究集刊》第二期,2006年。new window
許東海:〈庾信賦之世變與情志書寫—宮體.國殤.桃花源〉,《漢學研究》,2006年。new window
陳嘉英:〈春來遍是桃花水-王維世界裡的桃源〉,《景女學報》,2006年。
涂佩鈴:〈忘路之遠近-由桃花源詩并記看陶淵明的心靈寄託〉,《中國語文》,2006年。
趙制陽:〈解讀桃花源記的三個層次〉,《中國語文》,2006年。
冉光大:〈桃花源應多說並存-評教科書桃花源記地址注釋〉,《科學諮詢》,2007年。
邱曉:〈王維詩歌對桃花源記的接受與改造〉,《九江學院學報》,2007年。
廖珮芸:〈唐人小說中的「桃花源」主題研究〉,《東海中文學報》第19期,2007年。new window
寧稼雨、牛景麗:〈人境‧仙境‧心境-桃源故事的流變及其文化意蘊〉,《寧夏師範學院學報》,2007年。
高嘉文:〈「桃源戲曲」對「桃源主題」接受之研究〉,《東方人文學誌》,2007年。
孫春旻:〈文學意象的生成與命名〉,《學術論壇》,2007年。
邱忠民:〈運用「文體教學法」再運用文寫作之運用〉,《遠東學報》,2008年。
羅云芳:〈唐宋詞桃源意象的美學意蘊〉,《十堰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8年。
酒利波:〈淺談唐代桃源主題詩歌中的愛情詩〉,《中華女子學院山東分院學報》,2008年。
夏劍欽、夏冰:〈鄧顯鶴弘揚湘學的成就與貢獻〉,《邵陽學院學報》,2008年。
盧曉河:〈唐人慕道與桃源意象之仙化〉,《蘭州大學學報》,2008年。
盧曉河:〈桃源意象在宋代詩文中的新變〉,《隴東學院學報》,2008年。
崔雄權:〈論韓國的第一首「和陶詩」〉,《東北師範大學學報》,2008年。
楊宏:〈桃源母題在宋代詩歌中的承與變〉,《山西大學學報》,2009年。
郭鵬:〈桃花流出武陵洞,夢想仙家雲樹春—道教影響下的唐代桃源詩〉,《集寧師專學報》,2009年。
蘇燕:〈千載桃源夢 世外人間情-桃源情結的形成與演進〉,《九龍學院學報》第五期,2009年。
鄧福舜:〈桃花源記與道教巖穴崇拜〉,《大慶師範學院學報》,2009年。
陳金鳳:〈道教桃文化摭說〉,《弘道》,2010年。
楊宏:〈異化與重構_宋人對桃源母題的另類闡釋〉,《晉陽學刊》,2010年。
張建偉:〈論唐詩中桃源典故與劉、阮入天臺故事之合流〉,《江西師範大學學報》,2010年。
蔡瑜:〈陶淵明的懷古意識與典範形塑〉,《臺大文史哲學報》,2010年。new window
鄭治國:〈桃花源記以桃命篇論〉,《貴州文史叢刊》第三期,2010年。
王成:〈朝鮮李仁老《青鶴洞記》與陶淵明《桃花源記》之比較〉,《集寧師專學報》,2011年。
李波:〈清代莊子散文研究家劉鳳苞行年考〉,《安慶師範學院學報》,2011年。
張佩:〈宋末詩人蕭立等一門生卒年及著述考論〉,《古籍整理研究學刊》,2011年。
郭燕陸:〈胡鳳丹生平及其藏書考〉,《黃埔學報》第六十一期,2011年。new window
郭鵬:〈唐代桃源詩的興盛及其原因〉,《集寧師專學報》,2011年。
郝達、文曉華:〈同源異質 各臻其極——王維、韓愈、王安石「桃花源」詩比較閱讀〉,《徐州工程學院學報》,2012年。
楊宏:〈元代桃源詩歌新變與成因初探〉,《開封教育學院學報》,2012年。
楊波:〈創造性誤讀-桃源意象演變論略〉,《名作欣賞》,2012年。
任歡:〈近三十年《桃花源記并詩》研究綜述〉,《湖北第二師範學院學報》,2012年。
聶永樂:〈中國古代文學桃源意蘊的文學表達〉,《太原大學教育學院學報》,2012年。
鄭文惠:〈樂園想像與文化認同-桃花源及其接受史〉,《東吳學術》,2012年。
洪姸娜:〈欣然逢桃源-桃花源意象的正典〉,《黑河學刊》,2013年。
馮鴿:〈桃花源-烏托邦:晚清通俗小說中的國家想像〉,《蘇州教育學院學報》,2013年。
郭美玲:〈論船山詞中的桃源情結〉,《連雲港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3年。
鄒祥平:〈人間情懷下的桃源情結-桃源意象解析〉,《黑龍江教育學院學報》,2013年。
林佳蓉:〈論張炎詞中地域的轉移及其家園意識〉,《國文學報》,2014年。new window
吳偉明:〈徐福東渡傳說在德川思想史的意義〉,《中國文化研究所學報》,2014年。new window
焦貽之:〈唐代桃源意象詩中的隱逸主題研究〉,《濟南職業學院學報》,2014年。
歐麗娟:〈何以為大觀—大觀園的寓意另論〉,《東方文化》,2014年。new window
劉志慶:〈《桃花源記》在南北朝時期的傳播與接受〉,《銅仁學院學報》,2014年。

2.學位論文(按學位授予年份順序排列)
李豐楙:《魏晉南北朝文士與道教之關係》,臺北: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78年。new window
衣若芬:《鄭板橋題畫文學研究》,臺北:臺灣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90年。
吳賢妃:《唐詩中桃源意象之研究》,嘉義:國立中正大學碩士論文,2003年。
金紅梅:《高麗漢文學中的武陵桃源情結考》,吉林:延邊大學碩士論文,2003年。
張史寶:《桃的神話與原型研究》,臺北:國立政治大學國文教學碩士論文,2005年。
蘇燕:《中國文人的桃源情結》,吉林:東北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7年。
羅云芳:《唐宋詞中的桃源意象》,江蘇:蘇州大學碩士論文,2008年。
張艷:《宋前桃源體小說研究》,重慶:西南大學碩士論文,2010年。
呂麗粉:《晚明遊記文學研究》,臺北:中國文化大學博士論文,2011年。new window
侯素馨:《唐代桃源詩探析》,內蒙古:內蒙古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11年。
兒玉三惠子:《陶淵明在日本古代文學上的影響研究》,南京:南京大學碩士論文,2011年。
馬麗櫻:《大歷桃源詩研究》,河南:河南大學碩士論文,2012年。
鄒靜:《宋代桃源詩研究》,廣西:廣西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13年。
孫南:《晚唐桃源詩研究》,哈爾濱:哈爾濱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13年。
周璇:《論王績對陶淵明的接受》,湖南:湖南大學碩士論文,2013年。
向世俊子:《陶淵明在朝鮮的接受與傳播-以歸去來辭為中心》,山東:中國海洋大學碩士論文,2013年。
黃徐玲:《心理補償視角下古典文學中桃花源形象的建構與衍變》,江西:華東交通大學碩士論文,2014年。
謝夢潔:《宋詩中的桃源意象研究》,江西:江西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14年。

三、學術網站
國家圖書館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http://ndltd.ncl.edu.tw/cgi-bin/gs32/gsweb.cgi/login?o=dwebmge
國家圖書館臺灣期刊論文索引系統
http://readopac.ncl.edu.tw/nclJournal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
http://big5.oversea.cnki.net.rpa.lib.nknu.edu.tw:81/kns55/brief/result.aspx?dbPrefix=CDFD
中國優秀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
http://big5.oversea.cnki.net.rpa.lib.nknu.edu.tw:81/kns55/brief/result.aspx?dbPrefix=CMFD
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
http://big5.oversea.cnki.net.rpa.lib.nknu.edu.tw:81/kns55/brief/result.aspx?dbPrefix=CJFD
中國數字方志庫
http://f.wenjinguan.com/default.aspx
天下湖南《湖南古舊地方文獻書目》之雜志網站
http://txhn.net/dfwx/hngjwx/201401/t20140107_328812.htm
天下湖南席姓、唐姓-湘人著述網站
http://www.txhn.net/xrzs/201008/t20100803_7254.htm
故宮數位博物館
http://tech2.npm.gov.tw/literature/book/thesame/detail.asp?RKey=17&Page=1
典藏臺灣
http://digitalarchives.tw/
桃花源旅遊管理區官方網站
http://www.taohuayuan.gov.cn/
非遺城官網-民間文學之桃花源傳說http://www.feiyicheng.com/cms/index.php?act=article&op=article_directory&article_id=2427
湖南省人民政府關於公佈第一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通知http://china.findlaw.cn/fagui/p_1/93343.html
桃花源碑刻楹聯網
http://www.lvwo.com/dest/hunan/changde/taohuayuanbeikeyinglian_16922.html
黃大魚兒童劇團官網
http://www.bigfish.org.tw/a2.htm

四、國科會研究計畫
鄭文惠〈桃花源主題詩歌研究〉,國科會專題研究計畫:NSC89-2411-h-004-008,2000年7月。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