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六朝文學與思想心靈境界之研究
作者:張森富
作者(外文):Chang,Sen-fu
校院名稱:國立政治大學
系所名稱:中國文學系
指導教授:董金裕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1999
主題關鍵詞:六朝文學思想心靈境界文化Six DynastiesLiteraturePhilosophySpecies SensibilisCulture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8) 專書(2)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77
「思想」(尤其是玄學和佛學)及「文學」為六朝文化的兩大主幹。本文旨在從「心靈境界」的層面,探討兩者交互作用之情形,以見出兩者間之內在關聯。文分六章:
第一章「緒論」。首先,評述歷來探討六朝思想和文學之關係的學說,可歸納為三種看法:1、玄學、佛學為六朝文學的主要內容。2、「人的覺醒」導致「文的自覺」。3、玄學、佛學的思維方式運用於文學創作上。本文指出三說各有缺陷,尚不足以充分說明這個問題。其次,本文提出從「心靈境界」的層面,以探討此問題之可能,並引述王國維、唐君毅等之境界理論,進而指出思想和文學各自映現心靈境界之一面,彼此不斷滲透、融合,猶如空間之與時間,不可相離。
第二章「六朝思想家和文學家的交遊」。旨在從六朝思想家和文學家的交遊之歷史事實,印證前章所述之境界理論。尤其將焦點置於建安文人、正始名士、竹林名士、中朝名士、賈謐二十四友、江左名士文人僧侶、謝靈運、顏延之、竟陵八友、梁武帝父子等身上,指出六朝思想家和文學家交遊的情形非常普遍,甚至不乏同時兼有思想家和文學家兩種身份的例子。
第三章「本無型的心靈境界」。一方面,探討漢末、建安文學中所顯露的厭倦名教之情,對於正始名士、竹林名士的感染,以及在形成玄學「貴無」、「越名教」等觀念,乃至道安、慧遠之「本無」觀念上所生之作用。另一方面,則探討玄學「貴無」、「越名教」等觀念,在阮籍、嵇康等人心中之轉化,與對其詩文所生之影響;以及佛學「本無」觀念,在慧遠、鮑照、江淹等人心中之轉化,與對其詩文所生之影響。
第四章「崇有型的心靈境界」。一方面,探討向秀〈思舊賦〉中所顯露的悼惜「狷介」(嵇康、呂安等)之情,對於中朝名士的感染,以及在形成玄學「崇有」之觀念,乃至支遁之「即色」,鳩摩羅什、僧肇之「實相」等佛學觀念上所生之作用。另一方面,則探討玄學「崇有」之觀念,在張華、潘岳、陸機、王羲之、沈約、謝朓等人心中之轉化,與對其詩文所生之影響;以及佛學「崇有」之觀念,在支遁、孫綽、蕭綱、徐陵等人心中之轉化,與對其詩文所生之影響。
第五章「有無相即型的心靈境界」。一方面,探討左思、張載、張協之隱逸詩,郭璞、庾闡之遊仙詩,所顯露的敬仰隱士、企嚮長生、思慕遊仙之情,對於葛洪、陶淵明等人的感染,以及在形成其「養性」、「乘化」等觀念,乃至竺道生之「佛性」觀念上所生之作用。另一方面,則探討葛洪、陶淵明之「養性」、「乘化」等觀念,在陶淵明心中之轉化,與對其詩文所生之影響;以及竺道生之「佛性」觀念,在謝靈運心中之轉化,與對其詩歌所生之影響。
第六章「結論」。總結前面五章之研究成果,指出六朝玄學、佛學及文學,在發展的過程中,彼此不斷交互滲透、融合,各自映現六朝心靈境界之一面,而不可分割。並指出本文三種類型之區分,乃就大體傾向而言,其間不排除仍有重疊之情形。雖有重疊之情形,然而,仍不應忽略其間之明顯脈胳。
(除古籍類依著作時間排列外,其餘依著、譯者姓名筆劃排列。)
一、 專著
1、古籍類
十三經注疏 (清)阮元刻 台北藝文印書館 民74年
二十四史(西漢)司馬遷等 台北鼎文書局民82年
老子周易王弼注校釋樓宇烈校釋 台北華正書局民72年
列子(東晉)張湛注台北藝文印書館 民60年
四書集注(南宋)朱熹注台北世界書局民72年
莊子集釋(清)郭慶藩集釋 台北國家出版社 民71年
道行般若經 (東漢)支婁迦讖譯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大正藏第八冊
放光般若經 (西晉)無羅叉譯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大正藏第八冊
光讚經 (西晉)竺法護譯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大正藏第八冊
摩訶般若波羅蜜經 (後秦)鳩摩羅什譯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 大正藏第八冊
小品般若波羅蜜經 (後秦)鳩摩羅什譯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大正藏第八冊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後秦)鳩摩羅什譯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大正藏第八冊
妙法蓮華經 (後秦)鳩摩羅什譯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大正藏第九冊
妙法蓮花經疏(南朝宋)竺道生疏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 卍續藏第150冊
維摩詰所說經(後秦)鳩摩羅什譯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大正藏第十四冊
注維摩詰經 (後秦)鳩摩羅什/僧肇/南朝宋竺道生注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 大正藏第三十八冊
佛說大般泥洹經(東晉)法顯譯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大正藏第十二冊
大般涅槃經 (北涼)曇無讖譯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大正藏第十二冊
大般涅槃經集解(梁)寶亮等集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大正藏第三十八冊
大智度論(後秦)鳩摩羅什譯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大正藏第二十五冊
中論(後秦)鳩摩羅什譯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大正藏第三十冊
十二門論(後秦)鳩摩羅什譯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大正藏第三十冊
百論(後秦)鳩摩羅什譯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大正藏第三十冊
張衡詩文集校注張震澤校注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全漢賦 費振剛等輯校 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3
曹丕集校注 夏傳才/唐紹忠校注鄭州 中州古籍出版社 1992
曹植集校注 趙幼文校注台北明文書局民74年
阮籍集校注 郭光校注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1
嵇康集校注 戴明揚校注台北河洛出版社 民67年
漢魏樂府風箋黃節箋釋台北學海出版社 民79年
陸士衡詩注 郝立權注台北藝文印書館 民65年
抱朴子 (東晉)葛洪台北世界書局民68年
抱朴子內篇校釋王明校釋北京中華書局1988
大乘大義章 (東晉)慧遠問/(後秦)鳩摩羅什答 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大正藏第四十五冊
肇論(後秦)僧肇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大正藏第四十五冊
陶淵明詩箋注丁仲祜箋注 台北藝文印書館 民78年
陶淵明集逯欽立校注 台北 里仁書局民74年
謝康樂詩註 黃節註 台北藝文印書館 民76年
謝靈運集校注顧紹柏校注 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87
鮑參軍詩註 黃節註台北藝文印書館 民66年
謝宣城集校注曹融南校注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
出三藏記集 蘇晉仁/蕭鍊子點校北京中華書局1995
弘明集 (梁)僧祐編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大正藏第五十二冊
高僧傳 湯用彤校注 北京中華書局1992
沈約集校箋 陳慶元校箋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5
世說新語箋疏余嘉錫箋疏 台北華正書局民73年
江淹集校注 俞紹初/張亞新校注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 1994
文選(唐)李善注台北文津出版社 民76年
文心雕龍注 范文瀾注台北臺灣開明書店民74年
鍾嶸詩品校釋呂德申校釋 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6
玉臺新詠箋注(清)吳兆宜注/穆克宏點校台北明文書局民77年
劉孝標集校注羅國威校注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
金樓子 (梁)蕭繹台北世界書局民64年
徐孝穆集箋注(清)吳兆宜箋注 台北中華書局民72年
庾子山集注  (清)倪璠注台北中華書局民69年
廣弘明集(唐)道宣編 台北新文豐出版社大正藏第五十二冊
續高僧傳(唐)道宣台北新文豐出版社大正藏第五十冊
三代先秦兩漢三國六朝文(清)嚴可均輯 台北世界書局
方東樹評古詩選(清)方東樹評台北聯經出版公司民64年
先秦漢魏晉南北朝詩逯欽立輯台北木鐸出版社 民77年
2、思想類
魏晉南北朝佛教論叢方立天北京中華書局1995
佛教哲學方立天台北洪葉文化公司民83年
葛洪論 王利器台北五南圖書公司民86年
中國大乘佛學方東美台北黎明文化公司民80年
空之探究印順台北正聞出版社 民81年
才性與玄理 牟宗三台北臺灣學生書局民74年
佛性與般若 牟宗三 台北 臺灣學生書局民78年
魏晉思想與談風何啟民台北臺灣學生書局民79年
魏晉玄學析評呂凱台北世紀書局民69年
中國佛學源流略講呂澂台北里仁書局民74年
王弼林麗真 台北東大圖書公司民77年
中國思想通史侯外廬等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2
魏晉神仙道教胡孚琛 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0
中國哲學原論唐君毅 台北臺灣學生書局民73年
生命存在與心靈境界唐君毅 台北臺灣學生書局民75年
中國佛教心性說之研究 馬定波 台北正中書局民69年
魏晉清談唐翼明 台北東大圖書公司民81年
王弼老學之研究高齡芳台北文津出版社 民81年
魏晉玄學史 許杭生等西安陝西師範大學出版社1989
般若思想(日)山雄一等著/許洋主譯 台北法爾出版社 民78年
生命的衝動--柏格森和他的哲學陳衛平/施志偉上海三聯書店 1988
郭象玄學莊耀郎台北里仁書局民87年
郭象與魏晉玄學湯一介 台北谷風出版社
中國哲學史新編馮友蘭 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2
漢魏兩晉南北朝佛教史 湯用彤台北駱駝出版社 民76年
中國哲學史 勞思光 台北三民書局民76年
魏晉思想賀昌群等台北里仁書局民73年
竹林玄學的典範--嵇康曾春海 台北輔仁大學出版社民83年
明心篇 熊十力台北學生書局民73年
莊子與中國美學劉紹瑾 廣州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1992
支道林思想之研究 劉貴傑 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民76年
竺道生思想之研究 劉貴傑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民79年
中國學術思想史論叢錢穆台北東大圖書公司民74年
中國思想史 錢穆台北臺灣學生書局民84年
歷史的嵇康與玄學的嵇康謝大寧台北文史哲出版社民86年
神話與時間 關永中台北臺灣書店民86年
玄學與魏晉士人心態羅宗強 台北文史哲出版社民81年
3、文學類
由山水到宮體王力堅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民86年
人間詞話王國維著/徐調孚校注台北漢京文化公司民69年
魏晉南北朝文學批評史 王運熙/楊明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
中國山水詩研究王國瓔台北聯經出版公司民85年
文學概論王夢鷗 台北藝文印書館 民71年
古典文學論探索王夢鷗 台北正中書局民76年
傳統文學論衡王夢鷗 台北時報文化公司民80年
中古文學史論王瑤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6
魏晉玄學和文學孔繁保定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7
文藝心理學 朱光潛台北德華出版社 民70年
詩論朱光潛 台北正中書局民70年
魏晉風氣與六朝文學朱義雲 台北文史哲出版社民69年
中國山水詩史李文初等廣州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1991
北朝文學研究吳先寧 台北文津出版社 民82年
北魏文學簡史李開元/管芙蓉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93
憂與遊--六朝隋唐遊仙詩論集李豐楙 台北臺灣學生書局民85年
誤入與謫降--六朝隋唐道教文學論集 李豐楙 台北臺灣學生書局 民85年
山水與古典 林文月 台北三民書局民85年
中古文學論叢林文月 台北大安出版社 民78年
苦悶的象徵 (日)廚川白村著/林文瑞譯 台北志文出版社 民81年
中國詩論史 (日)鈴木虎雄著/洪順隆譯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民68年
六朝詩論洪順隆台北文津出版社 民74年
中國詩歌藝術研究 袁行霈 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1987
漢末士風與建安詩風孫明君 台北文津出版社 民84年
佛教與中國文學孫昌武 台北東華書局民78年
中國詩歌原理(日)松浦友久著/孫昌武、鄭天剛譯 台北 洪葉文化公司民82年
詩的原理(日)萩原朔太郎著/徐復觀譯台北臺灣學生書局民78年
古典今論唐翼明 台北東大圖書公司民80年
魏晉南北朝文學思想史 張仁青台北文史哲出版社民67年
禪與詩學 張伯偉 杭州 浙江人民出版社 1993
中國詩史陸侃如/馮沅君
中古文學系年陸侃如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5
中國文學批評史郭紹虞台北文史哲出版社民77年
漢魏六朝文學論集逯欽立 西安陝西人民出版社1984
中古文學史論集曹道衡 台北洪葉文化公司民85年
南朝文學與北朝文學研究 曹道衡 南京 江蘇古籍出版社 1998
田園詩人陶潛 郭銀田 台北 里仁書局 民85年
世俗與超俗--陶淵明新論(日)岡村繁著/陸曉光、(日)笠征譯 台北臺灣書店民81年
神女之探尋--英美學者論中國古典詩歌(美)史蒂芬.歐文等著/莫礪鋒編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
漢魏六朝文學新論 梅家玲 台北里仁書局民86年
魏晉南北朝賦史程章燦 江蘇江蘇古籍出版社1992
魏晉詩人與政治景蜀慧 台北文津出版社 民80年
漢唐文學的嬗變葛曉音 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0
山水田園詩派研究 葛曉音瀋陽遼寧大學出版社1993
走向世俗--南朝詩歌思潮詹福瑞 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1995
迦陵談詩葉嘉瑩 台北三民書局民82年
迦陵談詩二集葉嘉瑩 台北東大圖書公司民74年
中國古典詩歌評論集葉嘉瑩 台北桂冠圖書公司民80年
王國維及其文學批評葉嘉瑩 台北桂冠圖書公司民81年
中國文學史 葉慶炳台北臺灣學生書局民76年
中國文學發展史劉大杰 台北華正書局民72年
中古文學史 劉師培台北世界書局民51年
六朝情境美學綜論 鄭毓瑜台北臺灣學生書局民85年
中國佛教文學(日)加地哲定著/劉衛星譯 北京今日中國出版社 1990
魏晉詩歌藝術原論 錢志熙 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3
齊梁詩歌研究閻采平 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4
牧女與蠶娘--法國漢學家論中國古詩  (法)桀溺等著/錢林森編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
魏晉玄學與文學思想盧盛江 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 1994
管錐編 錢鍾書 北京中華書局1996
六朝文學論文集(日)清水凱夫著/韓基國譯 重慶 重慶出版社 1989
陶淵明探稿 魏正申 北京 文津出版社 1990
漢賦史論簡宗梧台北東大圖書公司民82年
文學與佛學關係 蕭振邦等 台北 臺灣學生書局 民83年
六朝文學觀念叢論 顏崑陽台北正中書局民82年
北朝民歌譚潤生 台北東大圖書公司民86年
魏晉南北朝文學論集饒宗頤等台北文史哲出版社民83年
4、其他
魏晉南北朝文學與思想學術研討會論文集(第二輯)王文進等 台北 文津出版社 民82年
佛典漢譯之研究 王文顏 台北 天華出版公司 民73年
藝術哲學新論(美)C.J.杜卡斯著/王柯平譯北京光明日報出版社 1988
詩與畫的界限(德)萊森著/朱光潛譯台北駱駝出版社
美學再出發 朱光潛 台北 丹青圖書公司
神與物遊--論中國傳統審美方式 成復旺 台北商鼎文化出版社 民81年
山水與美學 伍蠡甫編台北丹青圖書公司
道家及其對文學的影響 李生龍 長沙 岳麓書社 1998
佛教美學 祁志祥 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7.9
悲劇的誕生 (德)尼采著/李長俊譯 台北 三民書局 民61年
中國知識階層史論 余英時 台北 聯經出版公司民82年
美的歷程李澤厚台北元山書局民73年
中國美學史 李澤厚/劉綱紀編台北谷風出版社 民76年
美從何處尋 宗白華台北駱駝出版社 民76年
當代西方藝術文化學(加)F.G.查爾默斯等著/周憲等編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8
超越文學──文學的文化哲學思考 周憲 上海 上海三聯書店 1997.11
藝術的奧祕 姚一葦台北臺灣開明書店民77年
美的範疇論 姚一葦台北臺灣開明書店民81年
審美三論姚一葦台北臺灣開明書店民82年
魏晉南北朝文學與思想學術研討會論文集(第三輯)胡紅波等 台北 文津出版社 民86年
中國佛學與文學 胡遂 長沙 岳麓書社 1998
魏晉南北朝文學與思想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洪順隆等台北文史哲出版社民80年
中國藝術精神徐復觀台北臺灣學生書局民77年
六朝美學袁濟喜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2
陳寅恪先生論文集 陳寅恪 台北三人行出版社民63年
陳寅恪魏晉南北朝史講演錄陳寅恪講/萬繩楠整理 台北雲龍出版社民84年
中國美學史大綱葉朗台北滄浪出版社 民75年
魏晉風度寧稼雨 北京 東方出版社 1992
意志與表象的世界 (德)叔本華著/劉大悲譯 台北 志文出版社 民77年
西洋六大美學理念史(波)Tatarkiewiz著/劉文潭譯台北聯經出版公司 民82年
西方美學導論劉昌元台北聯經出版社 民84年
國史大綱錢穆台北商務印書館 民77年
文化學大義 錢穆 台北正中書局民79年
走向表現主義的美學(英)埃德加.卡里特著/蘇曉離等譯 北京光明日報出版社1990
兩晉南朝的士族蘇紹興 台北聯經出版公司民82年
二、論文
「莊老告退,山水方滋」解王文進 中外文學7:3民67年8月
時間初探孔令信 鵝湖14:9=165 民78年3月
禪宗理趣與道家意境-陶淵明與王維田園詩境的比較王邦雄鵝湖10:1=109民73年7月
維摩詰經研究王志楣 政大中文所碩士論文 民80年
從《弘明集》看佛教中國化王志楣 政大中文所博士論文 民85年
鍾嶸《詩品》概論 王叔岷中國文哲研究集刊創刊號民80年3月
魏晉南北朝時代儒道之相與訾應 王淮 國科會補助研究著作 民62年
謝靈運山水詩中的「憂」和「遊」 王國瓔 漢學研究5:1 民76年6月
陶詩中的隱居之樂王國瓔台大中文學報7民84年4月
從一元到多元──漢魏之際思想巨變鳥瞰 王曉毅 二十一世紀1993年6月號=17期
支道林生平事蹟考王曉毅中華佛學學報8民84年7月
魏晉任誕人物的研究古苔光 淡大學報16/17 民67年11月/民69年6月
從文學與哲學看文學創作與欣賞問題史墨卿 孔孟月刊24:9民75年5月
鮑照詩小論 呂正惠文學評論6 民69年5月
南朝貴遊文學集團研究 呂光華政大中文所博士論文 民79年
般若經的空義及其表現邏輯吳汝鈞 華岡佛學學報8民74年10月
六朝隱逸詩研究沈禹英 政大中文所博士論文 民82年
六朝哀挽詩研究吳炳輝 政大中文所碩士論文 民80年
悲秋-中國文學傳統中時空意識的一種典型何寄澎 台大中文學報7民84年4月
魏晉玄學呂凱孔孟月刊23:12民74年8月
生命哲學的藝術詮釋-王國維美學思想綜論李慈健中州學刊1996年3期
齊梁詠物賦研究李嘉玲 政大中文所碩士論文 民77年
阮籍詠懷詩析論吳興昌 中外文學6:7 民66年12月
嵇康養生思想之研究李豐楙 靜宜文理學院學報2 民68年6月
葛洪養生思想之研究李豐楙 靜宜文理學院學報3 民69年6月
越名教而任自然-嵇康《釋私論》的道德超越論周大興鵝湖17:5=197民80年11月
阮籍〈樂論〉的儒道性格評議 周大興 中國文化月刊161民82年3月
《文心雕龍.風骨》篇義析論金慶國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6年6期
魏晉清談主題之研究 林麗真 台大中文所博士論文 民67年
神仙思想與遊仙詩研究 唐亦璋淡大學報14民65年4月
陶淵明與晉宋之際的政治風雲袁行霈中國社會科學1990年第2期
建安時代"文的自覺"說再審視 孫明君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6年6期
論康德的「同時性」概念與相對論的「同時性」概念翁昌黎鵝湖16:4=184民79年10月
論莊子與嵇康的養生論 高柏園鵝湖15:4=172 民78年10月
玄學清談與魏晉四言詩的復興高華平中國社會科學1993年第2期
佛理嬗變與文風趨新-兼論晉宋間山水文學興盛的原因 高華平 中國社會科學1994年5期
話說建安三國賦的新變 畢萬忱國文天地8:10民82年3月
論建安風骨向正始之音的轉變袁濟喜/洪祖斌中國人民大學學報1998年第2期
評阮籍的生命情調 張火慶鵝湖4:1 民67年7月
色相與空靈之間的川端美學層境陳旻志 國文天地9:9 民83年2月
關於魏晉南北朝文學的評價章培恒 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1987年第1期
從《山居賦》看佛教對謝客山水詩的影響陳道貴文史哲1998年2期
陶淵明詩與老莊思想陳榮波中國文化月刊89民76年3月
陶謝詩比較觀陳器文 文史學報2 民61年5月
魏晉玄學和文學理論湯用彤中國哲學史研究1980年1期
時間如流水-由古典詩歌中的時間用語談到中國人的時間觀黃居仁中外文學9:11民74年4月
王弼聖人有情無情論初探曾春海 哲學與文化16:9 民78年9月
陶淵明文學研究 楊玉成 政大中文所博士論文 民82年
陶淵明詩講錄一二三葉嘉瑩(安易整理)國文天地8:4/5/6 民81年
陶淵明的思想發展齊益壽幼獅月刊35:3民61年3月
論陶淵明的內在世界齊益壽現代文學47民61年6月
桃花源記並詩管窺齊益壽台大中文學報4民74年11月
魏晉名士的雅量廖蔚卿 台大中文學報2 民72年11月
從文學現象與文學思想的關係談六朝「巧構形似之言」的詩上下 廖蔚卿 中外文學3:7/8=31/32民63年12月/64年1月
神仙與高僧-魏晉南北朝宗教心態試探 蒲慕州 漢學研究8:2 民79年12月
中國山水詩的起源 J.D.Frodsham著 鄧仕樑譯《英美學人論中國古典文學》 香港中文大學出版1973
中國早期般若學之研究者上下劉果宗 獅子吼30:4/5 民80年4/5月
竺道生思想之探討 劉果宗獅子吼31:6民81年6月
六朝志怪的文類研究-導異為常的想像歷程劉苑如政大中文所博士論文 民85年
推移的悲哀上下-古詩十九首的主題(日)吉川幸次郎著/鄭清茂譯 中外文學6:4/5民66年9/10月new window
文心雕龍風骨篇試析劉惠珍文學評論8 台北:黎明文化公司民73年2月
僧肇思想之背景及其淵源劉貴傑中華佛學學報1民76年3月
東晉道安思想析論劉貴傑中華佛學報4民80年7月
東晉高僧道安之思想背景劉貴傑 獅子吼30:10民80年10月
齊梁竟陵八友之研究 劉慧珠 政大中文所碩士論文 民81年
王弼易學中的玄思 戴璉璋中國文哲研究集刊創刊號民80年3月
阮籍的自然觀戴璉璋中國文哲研究集刊3民82年3月
郭象的自生說與玄冥論 戴璉璋中國文哲研究集刊7民84年9月
玄學中的音樂思想 戴璉璋中國文哲研究集刊10 民86年3月
東漢隱逸風氣探討 魏敏慧 政大中文所碩士論文 民79年
梁武帝「皇帝菩薩」理念的形成及政策的推展 顏尚文 師大歷史所博士論文 民78年
中國早期般若學羅顥中國文化月刊125民79年3月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無相關點閱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