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魏晉自然主義美學之美育意涵---以阮籍、稽康與陶淵明為例
作者:廖宮凰
校院名稱:國立彰化師範大學
系所名稱:教育研究所
指導教授:楊忠斌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13
主題關鍵詞:美育生命存在之美人格才性之美自然之美The beauty of lifeThe beauty of the character of before sexNatural beautyAesthetic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222
中文摘要
本研究旨在探討魏晉自然主義美學的精神與內涵,並進一步闡釋其在美育上的意涵,以回應現今美育實施上各層面的可能問題。
為達成上述目的,本研究採取教育詮釋學方法,首先,先闡述魏晉自然主義美學的形成背景、當時的政治局勢、形成的原因,再由魏晉時代中找出具有代表性的人物---阮籍、稽康與陶淵明,藉由對他們詩文作品以及行為才性脈絡的分析與詮釋,歸納出魏晉自然主義美學的特色與核心的精神,分析其中的美育意涵,並闡釋對現今美育的可能啟示;並從檢視美育理論與實際的問題與現象,提供適切的建議與實務的充實。
從研究的分析中,可歸納出魏晉自然主義美學的特色如下:一是「自由與超越」,二是「真誠」,三是「自然」。根據歸納出的特色,初步提出以下對美育的啟示:在生命存在之美的教育部分,美育應培養學生自由想像的意志與能力、以及孤寂時沈靜的思考力、並能安於平淡的生活,提升精神層次的修養。在品格之美的教育方面,美育應培養學童真誠坦率的人格特質,並能藉由音樂來陶冶人格境界。在欣賞自然之美的教育上,美育應鼓勵學童親近自然、感受自然,抒解壓力及激發創作靈感、體會人與自然的親密關係,並體驗勞動的意義。
最後,在研究上、課程設計上、師資培育上提出相關建議以供後續研究者參考。
關鍵詞:美育、生命存在之美、品格才性之美、自然之美
Abstract
The research focuses on the discussion of the merit of naturalism underpinned by Wei-Jin Dynasties along with further elaboration on its implications in correspondence with potential problems which may be caused in terms of applying to contemporary aesthetic education in a general scope. In so doing, we hope this research will inspire any further research and provide some guidelines for aesthetical education theoretically and empirically.
We apply education and hermeneutics to research method so as to reach the purpose of this research. First of all, we introduce the general scenario of naturalism in Wei-Jin Dynasties such as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its relatively political state of affairs and its development. Secondly, we select several representative masters such as Ruan-Ji, Ji-Kang and Tao Yuanming for further analysis and annotation of their master pieces associated with their behavior sequence. At last, we come to generalize and penetrate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merit of naturalism in Wei-Jin Dynasties, which is applicable to contemporary aesthetic education. Furthermore, we query aesthetic education from a theoretical and empirical perspective, intending to provide constructive suggestions as well as empirical applications.
Based on data analysis, the merit of naturalism in Wei-Jin Dynasties indicates the pursuit of transcendence, the development of one's characteristics and literary forms of naturalism. The implications out of the research state as followings: (1) In terms of life, aesthetic education shall cultivate students' free imagination and critical thinking when being all by him/ herself. (2) In terms of character development, aesthetic education shall main at reinforcing students' real self-will and their appreciation of art. (3) In terms of naturalism, aesthetic education shall get students closer to mother nature which helps to let down one's physical and mental burdens. By means of experiencing walking with nature, students will get inspired for creation and will be more aware of the intimacy between mankind and mother earth.
At last, with reference to any further research which related to this present one, some constructive teaching suggestions will be provided in course design and lesson plans.
Key words: The beauty of life、The beauty of the character before sex、Natural beauty、Aesthetic
參考文獻
一、 專著
九思出版社編(1977)。陶淵明研究。臺北:九思出版社。
方東美(1993)。原始儒家道家哲學。台北:黎明。
尤雅姿(1998)。魏晉士人之思想與文化研究。臺北:文史哲出版社。
王力堅(2000)。魏晉詩歌的審美觀照。臺北:文津出版社。new window
王運熙等(1996)。漢魏六朝詩鑒賞辭典。上海:辭書出版社。
王曉毅(1990)。放達不羈的士族。台北:文津出版社。
中華書局編(1962)。陶淵明研究資料彙編。北京:中華書局。
古典文學研究資料彙編(1962)。陶淵明卷。北京。中華書局。
司馬遷(漢)。史記。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65年版。
司馬光(北宋)。資治通鑒.魏紀七。長沙:嶽麓書社。1990年版
朱大渭等(1998)。魏晉南北朝社會生活史。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朱義雲(1980)。魏晉風氣與六朝文學。臺北:文史哲出版社。new window
朱光潛(1996)。悲劇心理學。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第2版
朱熹(宋)。四書章句集注。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11月初版十刷。
牟宗三(1983)。才性與玄理。臺北:學生書局。
牟宗三(1998)。中國哲學十九講。上海:古籍出版社。
老子(春秋)。道德經。民100.年10月1日,取自http://www.guoxue.com/zibu/zibu_zhuziml/laozi.htm
余英時(1980)。中國知識階層史論—古代篇。台北:聯經出版社。
余英時(1987)。士與中國文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余英時(1989)。中國知識階層史論,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
余英時(1996)。名教思想與魏晉士風的演變--士與中國文化。人民出版社。
吳中傑(2003)。中國古代審美史化論。上海古籍出版社。
李建中(1998)。魏晉文學與魏晉人格。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
李清筠(2000a)。魏晉名士人格研究。台北:文津出版社。new window
李清筠(2000b)。時空情境中的自我影像:以阮籍、陸機、陶淵明詩為例。台北:文津出版社。new window
李玲珠(2004)。魏晉新文化運動 : 自然思潮。台北:文津出版社。new window
李澤厚(1981)。美的歷程。北京:文物出版社。
李澤厚(1984)。美的歷程。台北:元山
李澤厚、劉綱紀(1984)。中國美學史。北平: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李澤厚、劉綱紀(1987)。兩漢美學史。台北:金楓出版社。
李澤厚(1999a)。中國思想史(上)。合肥:安徽文藝出版社。
李澤厚(1999b)。美的歷程•華夏美學•美學四講。合肥:安徽文藝出版社。
李澤厚,劉綱紀(1999)。中國美學史•魏晉編(上)。合肥:安徽文藝出版社。
孟子(戰國)。孟子。民100年9月5日,取自http://www.ccnt.com.cn/wisdom/rujia/mengzi/mengzi2.htm
阮廷瑜(1998)。陶淵明詩論暨有關資料分輯。臺北:國立編譯館主編。
阮籍(曹魏)。阮籍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版
房玄齡等撰(2003)。晉書•卷四十九•阮籍傳。北京:中華書局。
宗白華(1981)。美學的散步。台北:洪範書局。
宗白華(2004)。美學散步。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林朝成(2009)。魏晉玄學的自然觀與自然美學研究。台北:花木蘭出版社。new window
周大興(2004)。自然•名教•因果――東晉玄學論集。台北:中研院文哲所。
姚 維(2007)。才性之辯---人格主題與魏晉玄學。北京:人民出版社。
後漢書。民100年10月15日,取自:http://bbs.guoxue.com/viewthread.php?tid=547560
胡適(1996)。中國哲學史大綱。台北:東方出版社。
姜劍雲(2003)。太康文學研究。北京:中華書局。
俞劍華編(2000)。中國古代畫論類編。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
晉書。民100年12月12日,取自http://www.guoxue.com/shibu/24shi/jinshu/jinshuml.htm
韋勒克•沃倫著,劉象愚等譯(1984)。文學理論。北京:三聯書店。
高晨陽(2000)。儒道會通與正始玄學。濟南:齊魯書社。
高華平(2000)。魏晉玄學人格美研究。成都:巴蜀書社出版。
高晨陽(1994)。阮籍評傳。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
馬小虎(2004)。魏晉以前個體「自我」的演變。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馬懷良(1993)。崩潰與重建中的困惑:魏晉風度研究。北京:中國社科出版社。
袁保新(1991)。老子哲學之詮釋與重建。台北:文津出版社
袁濟喜(2000)。六朝美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唐翼明(1992)。魏晉清談。臺北:東大圖書公司。new window
孫良水(1999)。阮籍審美思想研究。臺北:文津出版社。new window
孫康宜著、鍾振振譯(2006)。抒情與描寫:六朝詩歌概論。上海:三聯書店。new window
徐公持(1999)。魏晉文學史。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
徐復觀(1981)。中國思想史論集。台北:學生書局。
徐復觀(2001)。中國藝術精神。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new window
徐碧輝(2003)。美育:一種生命和情感教育。載於曾繁仁主編,中西交流對話中的審美與藝術教育。濟南:山東大學。
郭梨華(1995)。王弼之自然與名教。台北:文史哲出版社。new window
陳延傑(1961)。詩品注。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
陳伯君(1987)。阮籍集校注。北京:中華書局。
陳昌明(2005)。六朝文學之感官辯證。台北:里仁書局。
康中幹(2003)。有無之辨-魏晉玄學本體思想再解讀。北京:人民出版社。
張春興(2002)。現代心理學。台北:東華書局。
張 法(2008)。中國美學史。四川:人民出版社。
張仁青(1978)。魏晉南北朝文學思想史。臺北:文史哲出版社。new window
舒士俊(1998)。水墨的詩情——從傳統文人畫到現代水墨畫。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
曹道衡(1986)。中古文學史論文集。北京:中華書局。
曹 旭(1994)。詩品集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梁啟超(1923)。陶淵明。北京:商務印書館。
高木森(1992)。中國繪畫思想史。台北:三民書局。new window
梁福鎮 ( 2006 )。教育哲學:辯證取向。臺北市:五南。
章啟群(2000)。論魏晉自然觀。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許尤娜(2001)。魏晉隱逸思想及其美學意涵。台北:文津出版社。new window
許建良(2003)。魏晉玄學倫理思想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
許抗生(1989)。魏晉玄學史。陜西師範大學出版。
許抗生(1992)。魏晉思想史。臺北:桂冠圖書公司。new window
莊耀郎(1999)。郭象玄學。台北:里仁書局。new window
陶 澍(1986)。靖節先生集。台北:中華書局。
曾春海(2000)。嵇康。臺北:萬卷樓圖書有限公司。
童 強(2006)。嵇康評傳。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
勞思光(1988)。新編中國哲學史。台北:三民書局。
嵇康(晉)。魯迅輯錄(1999)。嵇康集。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
逯耀東(1998)。魏晉史學及其他。臺北:東大圖書公司。new window
逯耀東(2000)。魏晉史學的思想與社會基礎,臺北:東大圖書公司。new window
萬繩楠(2002a)。魏晉南北朝文化史。台北:雲龍出版社。
萬繩楠(2002b)。魏晉南北朝史論稿。台北:雲龍出版社。
葛曉音編(2005)。漢魏六朝文學與宗教。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湯一介(2000)。郭象與魏晉玄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湯用彤(1998)。魏晉玄學論稿。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湯用彤(2005)。魏晉玄學論稿。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黃希庭(1998)。人格心理學。臺北:東華書局。
黃堅厚(1999)。人格心理學。台北:心理出版社
黃 節(1984a)。阮步兵詠懷詩校注。 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
黃 節(1984b)。漢魏六朝樂府文學史。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
鈕則誠(2004)。生命教育:學理與體驗。台北市:揚智文化。new window
蜀景慧(1991)。魏晉詩人與政治。臺北:文津出版社。
楊忠斌(2011)。自然美學及其在美育上的意涵。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new window
楊祖聿(1981)。詩品校注。台北:文史哲出版社。
楊國樞(1993)。本土心理學研究。臺北市: 台灣大學心理學系本土心理學研究室出版: 桂冠發行
楊家駱主編(1998)。陶淵明詩文彙評。臺北:世界書局。
楊 勇(1970)。世說新語校箋。台北:明倫出版社。
楊 勇(1999)。陶淵明集校箋修訂本。台北:正文書局。
賈馥茗 (1999)。人格教育學。台北:五南。
葉嘉瑩(2000)。陶淵明飲酒詩講錄。臺北: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漢寶德(2004)。漢寶德談美。台北:聯經。
漢寶德(2007)。談美感。台北市:聯經。
寧稼雨(2003)。魏晉士人人格精神――《世說新語》的士人精神史研究。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
寧稼雨(2007)。魏晉名士風流。北京:中華書局。
趙志軍(2000)。作為中國古代審美範疇的自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廖蔚卿(1997)。漢魏六朝文學論集。臺北:大安出版社。new window
潘知常(1991)。生命美學。河南:河南人民出版社。
劉大傑(1982)。中國文學發展史.阮籍篇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第1版。
劉大傑(1998)。魏晉思想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劉若英(2002)。中國哲學史。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
劉勰撰(南朝)。王更生校(2004)。文心雕龍讀本。台北:文史哲出版社。
劉勰著、範文瀾注(南朝梁)(1993)。文心雕龍註。台北:台灣開明書局。
劉勰著、周振甫注(南朝梁)(1981)。文心雕龍注釋。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
範子燁(1998)。世說新語研究。哈爾濱:黑龍江教育出版社。
蔡忠道(2000)。魏晉儒道互補之研究。台北:文津出版社。new window
蔡忠道(2007)。魏晉處世思想之研究。台北:文津出版社。new window
魯 迅(1980)。而已集•魏晉風度及藥與酒的關系。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
鄭義愷譯(2008)。傅柯說真話。台北:群學出版有限公司。
鄭毓瑜(1997)。六朝情境美學。臺北:里仁書局。
鄭毓瑜(2006)。性別與家園:漢晉辭賦的楚騷論述。上海:上海三聯書店
蕭登福(1989)。漢魏六朝佛道兩教之天堂地獄說。臺北:學生書局。
錢志熙(1993)。魏晉詩歌藝術原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錢志熙(2005)。魏晉詩歌史述。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錢 穆(1990)。中國思想通俗講話。臺北:東大圖書公司。
錢 穆(2002)。莊老通辨。北京:三聯書店。
韓傳達(1997)。阮籍評傳。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戴璉璋(2002)。玄智、玄理與文化發展。台北:中研究文哲所new window
戴明揚(1962)。嵇康集校注(嵇康《聲無哀樂論》)。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
戴明揚(1978)。嵇康集校注。台北:河洛出版社。
戴逸、龔書鐸/主編(2005)。中國通史。台北:中經社。
謝大寧(1997)。「歷史的嵇康」與「玄學的嵇康」:從玄學史看嵇康思想的兩個側面。台北:文史哲出版社new window
羅宗強(1992)。玄學與魏晉士人心態。臺北:文史哲出版社。
羅宗強(1996)。魏晉文學思想史。北京:中華書局。
嚴可均(1969)。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臺北:世界書局。
鐘優民(1981)。陶淵明論集。湖南:人民出版社。
二、 期刊
王叔岷(1994)。陶淵明「與子儼等疏」箋證。臺大中文學報,6。
王國瓔(1995)。陶詩中的隱居之樂。臺大中文學報,7。new window
王陽秀(2006)。越名教而任自然。企業家天地。152-155。
王群麗 (2005)。陶淵明歸居田園的精神困境。山東社會科學學報,10。44-48。
王曉毅(2001)。「竹林七賢」考。歷史研究。5。
孔兆政(2010)。儒家樂政:政治認同的美學邏輯。河南師範大學學報,37(5)。
朱志遠(2007)。“淡”趣之美 魏晉玄學的人格審美理想。安徽教育學院學報。25(4),62-65,
江建俊(2006)。阮籍「達莊」、郭象「隱莊」、王坦之「廢莊」在魏晉莊學發展中的意義。六朝學刊,2。
江興祐(1989)。從世說新語看魏晉士人的生命意識。蘭州社會科學,6。
江寶釵。陶淵明〈桃花源〉的締造歷程與象徵意義。國立中正大學學報,2(1)。
宋明華(2000)。莊子與魏晉文人的獨立人格意識。上海大學學報。7(3),13-17。
呂興昌(1978)。阮籍詠懷詩析論。中外文學,6(7)。new window
何乏筆(2010)。平淡的勇氣:嵇康與文人美學的批判性。哲學與文化。37(9),141-154。new window
李建中(1989)。論魏晉六朝的暢情美學─站在非性文化的角度。華中師大學報,6。
李美燕(2009)。嵇康古琴美學中的身體觀與自然。「國立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系第六屆魏晉文學與思想國際學術研討會」。台南:國立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系。2009年4月17、18日。
李文紅(2007)。試論儒家與道家音樂思想的和諧互補。鄭州大學學報,40(5)。
肖雪蓮、彭磊(2004)。阮籍的生命危機意識與其詠懷詩。太原教育學院學報,22。
周光慶(1996)。魏晉風度的人格內涵。華中師範大學學報。4,96-101
林麗真(1983)。魏晉清談名士之類型及談風之盛況。書目季刊,17(3)。
邵曼珣(1999)。「采藥鍾山隅,服食改姿容——六朝士人采藥與服食養生之風」。國文天地,24(11),14-19。new window
胡中方(2009)。從《世說新語》看魏晉的理想人格。鹽城師範學院學報。29(5),50-54。
侯洪瀾(2009)。論稽康《養生論》中的道家本體論思想。甘肅中醫學院學報,26(3)。
莊耀郎(1998)。郭象的名教觀。中國學術年刊,19。new window
高俊林(2007)。玄學清談與山水清音。鄭州大學學報,40(2)。
孫明君(1999)。酒與魏晉詠懷詩。清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4(1)。
馬行誼(2006)。試論阮籍著作中理想人格的塑造與衝突。台中教育大學學報,21(1),31-52。new window
馬智忠(2008.5)。正宜委運,縱浪大化。語文學刊。
莊華峰(2010)。從《世說新語》看魏晉士人的精神風貌。合肥師範學院學報。28(5),11-17。
張淑香(1987)。三面「夏娃」:漢魏六朝詩中女性美的塑像。中外文學,15(5)。new window
陳 婉(2008)。論魏晉士人的道家自然生命意識。承德民族師專學報。28,(1)。
陳榮灼(1992)。王弼與郭象玄學思想之異同。東海學報,33。new window
陳迎輝(2010)。魏晉士文人的自然生存美學。學術交流,4,33-35。
陳慶坤(2009)。從自然美學探討中國山水畫的現代意義。育達學院學報,19。
陳靜容(2007)。儒家「無為」思想發展譜系及其中心意義試詮。文與哲,11。new window
崔光宙(1999)。孔門情意教育觀之詮釋與實踐。教育研究集刊,第七冊第43輯。new window
曾春海(1998)。魏晉玄學及台灣近五十年來研究之回顧與展望。哲學雜誌,25。
曾春海(1998)。生態學及道家向度的環保美學。哲學與文化,25(9),803-813。new window
曾廣東、黎海波(2010)。生態文明背景下的生態環境教育。邊疆經濟與文化,10。60-61。
黃國清(2001)。竺法護《正法華經》「自然」譯詞析論。中華佛學研究,5,105-122。
黃潔莉(2008)。論稽康之藝術化生命。藝術評論,18,123-166。
曾遠鴻(2011)。我看阮籍的儒道兩難。重慶電子工程職業學院學報,20(5)。70-72。
劉原池(2003)。〈達莊論〉中的莊學思想。新竹師院學報,6。373-388。
劉原池 (2004)。阮籍〈大人先生傳〉中理想人格的修養方法。哲學與文化,31。new window
劉康得(1994)。阮籍青白眼、癲狂症及其它。復旦學報,2。
劉慧珠(2004)。阮籍詠懷詩的隱喻世界—以「鳥」的意象映射為例。東海中文學報,16。new window
劉謹銘(2006)。阮籍〈通易論〉研究。華梵中文學報,6。
蔡振豐(2009)。玄學中的「自然」義。成大中文學報,26,1-34。
蔡紅燕(2006)。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結合莊子的自由觀看稽康的自由追求。中州大學學報,23(1)。
蔡 慧(2010)。論傅柯的生存美學對學校教育的啟示。遼寧行政學院學報,12(8),p82 -83
賴錫三(2010)。論先秦道家的自然觀 重建老莊唯一門具體、活力、差異的物化美學。文與哲,國立中山大學中國文學系。1-44。new window
蕭 馳(2008)。論阮籍詠懷對抒情傳統時觀之再造。清華學報,38(4)。
蕭惠貞(2005)。形神造境與中國繪畫美學。蘇峰南教授服務公職40週年退休紀念論文集。
薛 鰻(2009)。略談道家音樂的理論基礎。赤峰學院學報,30(7)。
薛富興(2005)。魏晉自然審美概觀。西北師大學報,42(3),19-25。
謝元雄(2006)。羈旅無儔匹。俛仰懷哀傷—論阮籍五言詠懷詩中的孤獨與追尋。輔大中研所學刊,16。new window
蘇蕙萍(2006)。阮籍生死觀研究。玄奘中文學報,6。
蘇蕙萍(2008)。稽康生命美學的實踐思想。慈惠學報。
羅洪啟、楊薇(2008)。飛鳥意象與阮籍的多重人格。楚雄師範學院學報,23(12)。
三、 碩博論文
方碧玉(1996)。魏晉人物品評風尚探究──以世說新語為例。國立中興大學歷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台中,未出版。
王恭志(2007)。傅柯的生存美學及其對教師課程意識的啟發與蘊義。台北教育大學教育政策與管理研究所博士論文,台北,未出版。new window
王素娟(1993)。魏晉儒道會通思想研究—以向郭跡冥論為中心而展開 。國立中 央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中壢,未出版。
江建俊(1986)。魏晉玄理與玄風之研究。文化大學中文所博士論文,台北,未出版。new window
沈素因(2010)。重探山水詩畫之思想來源—以嵇康思想為核心考察。國立中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嘉義,未出版。new window
吳惠玲(1998)。世說新語之人物美學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台北,未出版。
吳冠宏(1997)。魏晉士風新探──以「情」為主要綰合及詮釋進路。國立台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台北,未出版。new window
吳耀庭(2002)。蔡元培「以美育代宗教說」析論。台灣師範大學三民主義研究所博士論文,台北,未出版。
李品瑤(2001)。魏晉士人心理困境研究。私立輔仁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台北,未出版。
李玲珠(2000)。魏晉自然思潮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學系博士論文,高雄,未出版。new window
李笛榛(2010)。傅柯生存美學思想對課程美學的啟示。台北教育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未出版。
杜方立(2006)。六朝美學與玄學的關聯。文化大學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台北,未出版。new window
周大興(1995)。王弼玄學與魏晉名教觀念的演變。中國文化大學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台北,未出版。new window
林盈伶(2006)。人格特質、學習型態對學習成效之影響。朝陽科技大學企業管理系碩士論文,台中,未出版。
林麗真(199678)。魏晉清談主題之研究。台灣大學中文所博士論文,台北,未出版。new window
林顯廷(1983)。魏晉清談及其名題之研究。私立文化大學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台北,未出版。
紀志昌(1998)。魏晉隱逸思想研究──以高士類傳記為主所作的考察。輔仁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台北,未出版。
徐麗真(1995)。世說新語呈現之魏晉士人審美觀研究。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台北,未出版。new window
許尤娜(1999)。魏晉隱逸的內涵─道德與審美側面之探究。淡江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台北,未出版。
崔世崙(2001)。魏晉玄言文學思潮研究---以玄學與文學之間的交涉為主題。台灣師大國文研究所博士論文,台北,未出版。new window
張森富(1999)。六朝文學與思想心靈境界之研究。國立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台南,未出版。new window
張蓓蓓(1979)。東漢士風及其轉變。國立台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未出版。new window
梅家玲(1991)。世說新語的語言藝術。國立台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台北,未出版。new window
黃明誠(2000)。魏晉南北朝才性論研究。國立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論文,台北,未出版。
黃雅淳(2000)。魏晉士人之悲情意識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學系博士論文,高雄,未出版。new window
鄭惠玲(2002)。名教自然與士的自覺—從世說新語看魏晉士人的生命觀。彰化師範大學國文學系在職進修專班碩士論文,彰化,未出版。
楊玉成(1993)。陶淵明文學研究──語言與民間禮儀的綜合分析。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台北,未出版。new window
顏訥(2011)。台灣香港存在主義文學傳播現象—以五○至七○年代現代主義文學報刊書籍為對象。東華大學華文文學系碩士論文,花蓮,未出版。
顏國明(1987)。魏晉儒道會通思想之研究。台灣師大國文所碩士論文,台北,未出版。
盧桂珍(1992)。王弼與郭象之聖人論。國立台灣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未出版。
謝金安(2011)。原天地之美:當代環境美學自然美感欣賞模式的反思。國立中央大學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中壢,未出版。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