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魏晉名士的友誼觀 : 友情與友道研究
作者:黃昕瑤
出版日期:2012
出版項:臺北:花木蘭文化
集叢:中國學術思想研究輯刊;十四編. 第16冊/林慶彰 (主編)
ISBN:9789863220268
主題關鍵詞:友誼魏晉南北朝
學門:哲學/宗教研究
資料類型:專書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1) 博士論文(1) 專書(1)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1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259
期刊論文
1.陳癸淼(197709)。惠施之學術生涯。鵝湖月刊,27。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楊國樞(199403)。本土心理學的開展。本土心理學研究,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楊國樞(199606)。本土心理學的開展。本土心理學研究,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楊國樞(199612)。文化心理學的探索。本土心理學研究,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楊國樞(199712)。本土心理學方法論。本土心理學研究,8。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楊國樞(199806)。本土心理學方法論。本土心理學研究,9。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楊國樞(199912)。本土心理學方法論。本土心理學研究,1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楊國樞(200012)。本土心理學方法論。本土心理學研究,1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尤煌傑(200901)。中國傳統美學思想之「和諧」觀念。哲學與文化,36(1),149-167。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王更生(197909)。從論語看孔子的交友論。孔孟月刊,18(1),8-10。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王邦雄(198212)。莊子與惠施的論學相知。鵝湖月刊,90。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王磊(2009)。先秦時期的交友之道。倫理學研究,5=4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朱榮智(199107)。莊子的自由精神。鵝湖,17(1)=193,63-71。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李伯杰(2002)。論弗施菜格爾的交友思想。外國文學評論,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李健、劉偉航(2007)。東晉南朝尚書郎門第考論。西南交通大學學報(社科版),8(4),99-10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李麗萍(2006)。從論語看孔子的交友觀。西南民族大學學報,1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周良亭(196908)。孔門論交友之道。孔孟月刊,7(12),4-5+3。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周意茹(1997)。論語中的交友之道。孔孟月刊,33(2)。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周曉琳(1999)。道義的共振與心靈的和鳴--試析中國古代作家的交友之道。西南民族學院學報,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林永崇(200902)。關懷與友愛--康德論德行義務及人的終極目的。哲學與文化,36(2)=417,93-117。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姚振黎(198406)。論孔門交友之道。國立中央大學文學院院刊,2,83-97。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2.洪櫻芬(199912)。試論孔孟學說中的價値衡量。鵝湖月刊,294。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3.郝貴遠(1994)。從利瑪竇交友論說起。世界歷史,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4.張璉(200307)。偕我同志--論晚明知識份子自覺意識中的群己觀。東華人文學報,5,161-181。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5.梁容若(196508)。儒家論交友。孔孟月刊,3(12),17-19。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6.郭自虎(2009)。從論語的交友之道看「元白」並稱的文化含義。孔子研究,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7.曾昭旭(198303)。論愛情與友誼。鵝湖,8(9)=93,54-57。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8.焦泰平(2005)。知音情結與知音之嘆。蘭州大學學報,33(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9.鄒振環(2001)。利瑪竇交友論的譯刊與傳播。復旦學報,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0.歐崇敬(200404)。「莊子」書中交友與存有學之論辯脈絡探析。鵝湖,29(10)=346,43-51。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1.潘雁飛(2005)。封建社會君臣和諧張力的失衡與重構--世說新語『寵禮,元帝正會』考論。廣西社會科學,10。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2.戴朝福(2004)。論語鄉黨篇闡義(六〉。鵝湖月刊,349。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3.羅文玲(20030300)。六朝僧家吟詠佛理的詩作。中華佛學研究,7,61-76。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4.錢穆(19630800)。略論魏晉南北朝學術文化與當時門第之關係。新亞學報,5(2),23-77+左1。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5.康志傑(19970300)。人生實踐悟出之真諦--孔子與利瑪竇交友觀之比較。孔孟月刊,35(7)=415,18-22。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6.葉海煙(19970400)。老莊哲學的倫理向度。哲學與文化,24(4)=275,327-336。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7.馬慶強(19980600)。儒家倫理與西方道德:情義難兩全。本土心理學研究,9,205-216。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8.游惠瑜(20090200)。關懷倫理與德行倫理的交會處--以友愛為線索。哲學與文化,36(2)=417,75-92。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9.李長之(1948)。陶淵明的孤獨之感及其否定精神。文學雜誌,2(11),14-19。  延伸查詢new window
會議論文
1.羅新興、、戚樹誠。組織成員對主管親信的評價:取決於其才能或是社會關係。第四屆華人心理學家學術研討會,(會議日期: 2002/11/09-11/11)。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學位論文
1.王叙云(2009)。魏晉士人遊憩觀與身心治療關係(碩士論文)。國立成功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史偉郁(2007)。漢魏六朝自傳研究(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施穗釭(2008)。公與私--魏晉士群角色定位與自我追尋(博士論文)。成功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張森富(1999)。六朝文學思想心靈境界之研究(博士論文)。政治大學。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譚茜芸(2008)。從MSN 探究友誼互動之質性研究:一種異性友誼關係(碩士論文)。國立成功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金南喜(1993)。魏晉交誼詩類的研究(博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金鎮永(1994)。竹林七賢及其自然與名教之研究(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張瑀琳(2008)。遊與友:漢晉名士交往行動探究(碩士論文)。國立成功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黃偉修(2005)。名士﹘魏晉以前歷史上一個特殊知識階層之發展研究(碩士論文)。東海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蔡三億(1995)。六朝交友論(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譚茜芸(2008)。從MSN 探究友誼互動之質性研究:一種異性友誼關係(碩士論文)。國立成功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王世億(2007)。友情內涵之建構及與同理心相關之研究(碩士論文)。國立成功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何心蓓(2005)。《世說新語》中士人交遊網絡之研究(碩士論文)。國立中興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吳心怡(2003)。魏晉太原孫氏的家學與家風(碩士論文)。國立成功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李欣倫(2004)。東晉世族文學研究(碩士論文)。國立成功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林萃菱(2005)。魏晉名士之情性研究─以唯我而情真為考察向度(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金南喜(1993)。魏晉交誼詩類的研究(博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金鎮永(1994)。竹林七賢及其自然與名教之研究(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張芳瑤(2005)。柏拉圖《呂西斯篇》「友誼」思想之研究(碩士論文)。東海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張瑀琳(2008)。遊與友:漢晉名士交往行動探究(碩士論文)。國立成功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陳柏光(2005)。晉代僧人的情性問題研究─以支道林為例(碩士論文)。國立成功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2.黃偉修(2005)。名士--魏晉以前歷史上一個特殊知識階層之發展研究(碩士論文)。東海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3.蔡三億(1995)。六朝交友論(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4.張芳瑤(2005)。柏拉圖《呂西斯篇》「友誼」思想之研究(碩士論文)。東海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5.陳柏光(2005)。晉代僧人的情性問題研究─以支道林為例(碩士論文)。國立成功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6.林佳珍(1993)。《詩經》鳥類意象及其原型研究(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7.劉玉菁(2003)。東晉南朝江東士族與道教之關係--以葛洪、陸修靜與陶弘景為中心(碩士論文)。國立成功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8.彭婉蕙(2002)。魏晉士人的群我處境與生命衝突(碩士論文)。國立暨南國際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9.施穗鈺(2007)。公與私--魏晉士群的角色定位與自我追尋(博士論文)。國立成功大學,臺南市。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0.呂光華(1990)。南朝貴遊文學集團研究(博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1.吳冠宏(1997)。魏晉玄論與士風新探--以「情」為綰合及詮釋進路(博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2.詹惠玲(2005)。魏晉時期文人之社群活動--以《世說新語》為主(碩士論文)。國立中山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3.葉書含(2009)。魏晉個體自覺之研究(碩士論文)。國立中山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4.鄭宜仲(1998)。社經地位、友誼網絡與身分地位意識之研究(博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景蜀慧(2007)。魏晉詩人與政治。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劉康德(1991)。魏晉風度與東方人格。遼寧教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王弼、樓宇烈(2006)。王弼校釋。臺北:華正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陳壽、裴松之、盧弼(1975)。三國志集解。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僧祐(1986)。弘明集。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王欽若、楊億(1883)。冊府元龜。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葉廷珪(1883)。海錄碎事。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潘自牧、王嘉賓(1972)。記纂淵海。臺北:新興。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陰勁弦、陰復春(1883)。韻府群玉。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釋覺岸(1883)。釋氏稽古略。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釋念常(1883)。佛祖歷代通載。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焦竑(1883)。莊子翼。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梅鼎祚(1979)。西晉文紀。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李光地(1883)。榕村四書說。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宮夢仁(1883)。讀書紀數略。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牛貴琥(200407)。廣陵餘響--論嵇康之死與魏晉社會風氣之演變及文學之關係。北京:學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王仁祥(200811)。人倫鑑識起緣的學術史考察(魏晉以前〉。臺北:臺大出版中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毛漢光(1996)。兩晉南北朝士族政治研究。臺北:中國學術著作獎助委員會。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王瑤(1975)。中古文學史論中古文人生活。臺北:長安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朴美鈴(1990)。世說新語中所反映的思想。臺北:文津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朱光潛、傅佩榮(2003)。談修養。臺北:名田文化。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2.李美枝、楊中芳(200805)。本土心理學研究取徑論叢。臺北:遠流出版社。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3.胡友鳴(199806)。名士風度眾生相--世說新語。北京:中國文聯出版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4.胡志佳(2005)。門閥士族時代下的司馬氏家族。臺北:文史哲出版社。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5.徐公持(1991)。阮籍與播康。臺北:國文天地雜放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6.袁廷棟(200609)。哲學心理學。臺北:輔仁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7.張春興(2008)。現代心理學--現代人研究自身問題的科學。臺北:東華書局。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8.張祥浩(1993)。中國古代道德修養論。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9.張蓓蓓(1985)。東漢世風及其轉變。國立臺灣大學出版委員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0.陳怡良(200605)。陶淵明探析。臺北:里仁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1.賀昌群(1995)。魏晉思想。臺北:里仁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2.黃亞卓(2006)。漢魏六朝公宴詩研究。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3.楊中芳(199605)。如何研究中國人。臺北:桂冠圖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4.葉啓政(200211)。從現代到本土--慶賀揚國樞教授七秩華誕論文集。臺北:遠流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5.廖申白(200009)。亞里士多德友愛論研究。河南:河南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6.趙劍敏(2000)。竹林七賢。上海:學林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7.蔡尚思(199106)。中國思想研究法--哲學,史學.社會科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8.鄭欽仁(2007)。魏晉南北朝史。臺北:里仁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9.魯迅(1995)。魏晉思想。臺北:里仁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0.燕國材(199805)。中國心理學史。浙江:浙江教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1.蕭登福(2000)。新編中論。臺北:臺灣古籍出版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2.鍾京鐸(2002)。阮籍泳懷詩注。臺北:學海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3.羅中樞(199510)。人性的探究--休謨哲學述評。四川:四川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4.羅敏中(1999)。竹林七賢。湖南:岳麓書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5.嚴平(1998)。走向解釋學的眞理--伽達默爾哲學述評。北京: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6.培根、劉燁(200608)。培根論人生。臺北:正展出版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7.尼采、余鴻榮。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臺北:志文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8.榮格、成窮、王作虹(1991)。分析心理學的理論與實踐。北京:三聯書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9.湯姆.雷斯丁、林錦慧、但漢敏(2006)。人生一定要有的8個朋友。臺北:商智文化。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0.Argyle, Michael、王文秀、陸洛(1995)。人際行爲心理學。臺北:巨流圖書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1.林素珍(200809)。魏晉南北朝家訓之研究。臺北:花木蘭文化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2.亞里斯多德、高思謙(2006)。尼各馬科倫理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3.釋道宣(1986)。廣弘明集。臺北:新文豐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4.莊子、郭象、郭慶藩、王孝魚(198304)。莊子集釋。臺北:木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5.俞紹初(2005)。建安七子集。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6.楊倞、王先謙(200012)。荀子集解‧考證。臺北:世界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7.王船山(1982)。讀通鑑論。臺北:里仁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8.韓傳達(1997)。阮籍評傳。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9.臺灣開明書店(1991)。斷句十三經經文。臺北:臺灣開明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0.寧稼雨(2007)。魏晉名士風流。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1.顧俊(198707)。中國古代美學範疇。木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2.司馬遷、裴駰、司馬貞、張守節(1981)。新校本史記三家注并附編兩種。臺北:鼎文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3.嚴可均(1958)。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全陳文。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4.蕭錦龍(2004)。德里達的解構理論思想性質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5.歐陽修、宋祁、楊家駱(1981)。新校本新唐書附索引。臺北市:鼎文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6.郭英德(1998)。中國古代文人集團與文學風貌。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7.釋慧皎、湯用彤(1992)。高僧傳。高僧傳序錄。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8.顏之推、王利器(1986)。顏氏家訓集解。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9.司馬光、胡三省、標點資治通鑑小組(1956)。資治通鑑。北京:古籍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0.班固(1986)。漢書。臺北:鼎文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1.湯一介(1991)。儒道釋與內在超越問題。江西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2.梅家玲(2004)。世說新語的語言與敍事。臺北:里仁。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3.吳競(1990)。貞觀政要。臺北:黎明文化。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4.徐志銳(1995)。周易大傳新注。里仁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5.王伊同(1978)。五朝門第:附高門權門世系婚姻表。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6.樊浩(1992)。中國倫理精神的歷史建構。江蘇:江蘇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7.劉勰、王更生(1991)。文心雕龍。臺北:文史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8.何啟民(1982)。中古門第論集。台北:台灣學生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9.劉向、盧元駿(1991)。新序今註今譯。臺北: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0.范曄(1981)。後漢書。臺北:鼎文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1.董誥(1987)。全唐文。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2.祝穆(1883)。古今事文類聚。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3.房玄齡(1958)。晉書。臺北:藝文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4.劉劭、陳喬楚(1996)。人物志今註今譯。臺灣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5.郭模(198707)。人物志及注校證。臺北:文史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6.陶弘景(1965)。真誥。臺北:藝文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7.高步瀛(1992)。唐宋詩舉要。臺北:學海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8.劉文忠(198904)。友誼詩。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9.趙超(1992)。漢魏南北朝墓誌彙編。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0.劉義慶、劉孝標、余嘉錫、楊勇(1993)。世說新語箋疏。臺北:華正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1.何啟民(1966)。竹林七賢研究。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2.龔鵬程(1999)。漢代思潮。南華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3.皇甫謐(1985)。高士傳。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4.李昉(1975)。太平御覽。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5.余秋雨(1999)。霜冷長河。台北:時報文化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6.余英時(1987)。士與中國文化:古代知識階級的興起與發展。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7.張溥(1976)。漢魏六朝百三家集。臺北:新興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8.余英時(1980)。中國知識階層史論。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9.蘇紹興(1987)。兩晉南朝的士族。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0.丁福林(1998)。東晉南朝的謝氏文學集團。哈爾濱:黑龍江教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1.韋政通(2000)。中國思想傳統的創造轉化。臺北:洪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2.黃藿(19960000)。理性、德行與幸福:亞理斯多德倫理學研究。臺北:臺灣學生書局。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3.逯欽立(1983)。先秦漢魏晉南北朝詩。木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4.燕國材(1988)。漢魏六朝心理思想研究。臺北:谷風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5.唐君毅(1977)。生命存在與心靈境界。臺灣學生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6.王曉毅(1990)。放達不羈的士族。臺北:文津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7.高華平(2000)。魏晉玄學人格美研究。巴蜀書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8.袁濟喜(1995)。人海孤舟--漢魏六朝士的孤獨意識。河南:河南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9.羅宗強(1992)。玄學與魏晉士人心態。文史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0.陳飛龍(2002)。抱朴子外篇今註今譯。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1.王曉毅(1994)。嵇康評傳。南寧市:廣西教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2.謝大寧(19970000)。歷史的嵇康與玄學的嵇康:從玄學史看嵇康思想的兩個側面。臺北:文史哲。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3.馬端臨(1987)。文獻通考。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4.錢鍾書(1990)。管錐編。臺北:書林出版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5.鍾嶸、曹旭(1994)。詩品集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6.李昉、汪紹楹(1961)。太平廣記。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7.余英時(1987)。中國思想傳統的現代詮釋。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8.錢穆(1995)。國史大綱。臺灣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9.陳昌明(1999)。緣情文學觀。台北:臺灣書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0.李清筠(20000000)。時空情境中的自我影像:以阮籍、陸機、陶淵明詩為例。臺北:文津。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1.劉澤華(1992)。士人與社會--秦漢魏晉北朝卷。天津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2.唐長孺(1983)。魏晉南北朝史論拾遺。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3.蕭統、李善(1986)。文選。上海古籍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4.蔡英俊(1986)。比興、物色與情景交融。大安出版社。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5.Stein, Murray、朱侃如(1999)。榮格心靈地圖。立緒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6.嵇康、載明揚(1978)。嵇康集校注。河洛圖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7.何啟民(19900000)。魏晉思想與談風。臺北:臺灣學生。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8.曾春海(1994)。竹林玄學的典範--嵇康。輔仁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9.蔡忠道(20000000)。魏晉儒道互補之研究。臺北:文津。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0.陳榮華(1998)。葛達瑪詮釋學與中國哲學的詮釋。明文書局。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1.呂不韋、陳奇猷(2002)。呂氏春秋新校釋。上海古籍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2.王充、黃暉、劉盼遂(1990)。論衡校釋。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3.阮籍、陳伯君(1987)。阮籍集校注。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4.唐君毅(1986)。中國哲學原論.導論篇。臺灣學生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5.牟宗三(1989)。才性與玄理。臺灣學生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6.池田知久、黃華珍(2001)。《莊子》:「道」的思想及其演變。國立編譯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7.列禦寇、張湛、楊伯峻(1979)。列子集釋。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8.陳廷敬、張玉書(1983)。御定佩文韻府。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9.朱熹、鵝湖月刊社(1984)。四書章句集註。臺北:鵝湖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0.顧炎武(1970)。日知錄。臺北:明倫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論文
1.錢穆(1978)。略論魏晉門第與學術思想的關係。中國學術思想史論叢。臺北:東大。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