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宋詞雅化研究
作者:陳慷玲 引用關係
作者(外文):Chen Kang Lieng
校院名稱:東吳大學
系所名稱:中國文學系
指導教授:黃啟方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03
主題關鍵詞:雅化雅詞文人俗詞燕樂典雅詞人群沃爾夫岡‧伊瑟爾比爾埃‧布爾迪厄refinization (ya hua)eleganceelegant lyricsliterati’s secular lyricsbanquet music (yan yue)elegant lyrics groupWolfgang IserPierre Bourdieu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3) 博士論文(2)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1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39
「雅化」是近年詞學界極受注目的議題,本論文擬從「破」、「立」兩個面向進行論述。「破」的部分,主要是推翻了雅化自北宋開始的說法,但這畢竟是偏於消極的,只是一個引起雅化研究的動機,因此重點將放在積極的「立」,除了建構出宋詞的雅化圖像,並深入內部分析。此部分的內容有下列三點:首先為雅化定義。雅化是一種變化,但是這種變化是受到首字限定,只能朝著「雅」的方向變化,而且既然是「化」,則須一定數量的結集,個人行為不足以構成「化」。以此原則去檢視宋詞,對「雅」有共同認知的群體,就只有南宋張炎等人所組成的典雅詞人群了。其次,把焦點集中於典雅詞人群,除了勾勒此群體的外在形貌,也進一步的說明他們在詞作中使用的隱藏式書寫策略。最後,討論與此議題有關的外緣問題,像是文人俗詞與雅化的消長關係、雅化是場域間權力競爭的結果、雅化在宋代以後的開展…等等問題。由內而外對宋詞雅化現象做了完整且深入的探討。
“Refinization” has been an exceedingly arresting issue in “ci (Chinese lyrics) study” in recent years. This dissertation will speculate on two dimensions of ci refinization: the eradication and the establishment. The eradicative approach subverts the theory that ci refinization originated from Northern Song dynasty, which, however, is destructive and only motivates a further study. Hence, the focus lies on the establishment part to constructively draw the refinization map of Song ci as well as to render analyses in depth. This part includes three sections. The first is redefining ci refinization which signifies a change that led limitedly to the word root “fine”. Since individual refining could not have attained refinization, there must have been certain amount of ci poet contributors. Examinations based on this principle on those who shared consensuses of refinization shed light on the “elegant lyrics group” constituted by Zhang Yan and his literati circle in Southern Song dynasty. The next is focused on the elegant lyrics group; there are not only delineations of their external appearances, but also illustrations of their hidden writing strategies in their ci poems. The last are the discussions on related subjects, such as vicissitudes of ci refinization and literati’s secular lyrics, refinization as a result of power struggles among champs, the expansion of refinization after Song, and so on. This dissertation probes thoroughly into the refinization phenomenon of Song ci.
一、詞集
(後蜀)趙崇祚編,《花間集》,臺北:臺灣書局四部備要本
唐圭璋編,《全宋詞》冊一~冊五,北京:中華書局,1992年10月
張璋、黃畬編,《全唐五代詞》,臺北:文史哲出版社,民國75年10月
任訥編著,《敦煌歌辭總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12月
趙萬里校輯,《校輯宋金元人詞》,臺北:台聯國風出版社,民國61年3月重刊
(宋)黃大輿編,《梅苑》,《四庫全書珍本》六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民國65年
(宋)周密著、(清)厲鶚箋,《絕妙好詞箋》,臺北:世界書局,民國59年5月再版
(清)朱彝尊,《詞綜》,臺北:臺灣中華書局四部備要本,民國59年6月臺二版
(清)蔣景祁編,《瑤華集》,北京:中華書局,1982年11月
俞陛雲,《唐宋詞選釋》,臺北:世界書局,民國66年7月再版
鄭騫,《詞選》,臺北:中國文化大學出版部,民國80年11月新4版
張夢機、張子良編著,《唐宋詞選注》,臺北:華正書局,民國80年4月修訂1版
黃進德選注,《唐五代詞選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2月
(宋)蘇軾撰、鄒同慶、王宗堂校注,《蘇軾詞編年校注》,北京:中華局書,2002年9月
(宋)辛棄疾撰、鄧廣銘箋注,《稼軒詞編年箋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5月
(宋)姜夔著、夏承燾箋校,《姜白石詞編年箋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12月
(宋)吳夢窗撰,楊鐵夫箋釋、陳邦炎、張奇慧校點,《吳夢窗詞箋釋》,韶關:廣東人民出版社,1992年3月
(宋)史達祖撰、雷屐平、羅煥章校注,《梅溪詞》,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4月
(宋)周密著、史克振校注,《草窗詞校注》,濟南:齊魯書社,1993年12月
(宋)張炎著、黃畬校箋,《山中白雲詞箋》,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4年12月
(宋)王沂孫著、詹安泰箋注、蔡起賢整理,《花外集箋注》,韶關:廣東人民出版社,1995年12月
二、文、詩、曲集
(宋)洪興祖著,《楚辭補注》,臺北:大安出版社,1999年11月
(梁)蕭統編、(唐)李善注《文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1月
(明)張溥,《漢魏六朝百三家集》,《摛藻堂四庫全書薈要》冊469,臺北:世界書局,民國77年2月
逯欽立輯校,《先秦漢魏晉南北朝詩》,臺北:木鐸出版社,民國77年7月
(宋)郭茂倩,《樂府詩集》,北京:中華書局,1991年12月
隋樹森編,《全元散曲》上下,臺北:臺灣中華書局,民國75年9月臺三版
王季思主編,《全元戲曲》,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9年2月
(漢)枚乘《枚叔集》,《續修四庫全書》冊1303,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3月
(魏)曹植著、趙幼文校注,《曹植集校注》,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8年7月
(晉)摰虞,《摰太常遺書》,臺北:藝文印書館叢書集成續編本,《關中叢書》第四集(一)
(晉)陶潛著、龔斌校箋,《陶淵明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12月
(梁)蕭統,《梁昭明太子集》,臺北:藝文印書館叢書集成三編本,《常州先哲遺書》(一)
(唐)王勃著、(清)蔣清翊註,《王子安集註》,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11月
(唐)李白著、瞿蛻園、朱金城校注,《李白集校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2月
(唐)白居易著、顧學頡校點,《白居易集》,北京:中華書局,1988年3月
(唐)劉禹錫撰、卞孝萱校訂,《劉禹錫集》,北京:中華書局,1990年3月
(唐)柳宗元,《柳河東集》,臺北:河洛圖書出版社,民國63年12月
(唐)陸龜蒙,《甫里集》,《摛藻堂四庫全書薈要》冊367,臺北:世界書局,民國77年2月
(宋)蘇軾撰、孔凡禮點校,《蘇軾文集》,北京:中華書局,1992年9月
(元)虞集,《虞文靖公道園全集》,國立臺灣大學圖書館藏民國元年存古書局補刊本影印
(清)朱彝尊,《曝書亭全集》,臺北:臺灣中華書局四部備要本,民國61年8月臺二版
(唐)杜甫撰、(宋)王洙、趙次公等注,《分門集注杜工部詩》,《續修四庫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3月
(唐)杜甫著、(清)仇兆鰲,《杜詩詳注》,臺北:里仁書局,民國67年7月
(唐)劉長卿著、儲仲君撰,《劉長卿詩編年箋注》,北京:中華書局,1996年7月
(唐)李賀撰、吳汝綸評注,《李長吉詩評注》,國立臺灣大學圖書館藏清同治壬戌元年雲龍山民張伯英刊本影印
(後蜀)溫庭筠撰、(清)曾益等箋注,《溫飛卿詩集箋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3月
(宋)蘇軾撰、(清)王文誥、馮應榴輯注,《蘇軾詩集》,臺北:學海出版社,民國72年1月
(宋)黃庭堅撰、(宋)任淵等注,《黃山谷詩集注》,臺北:世界書局,1996年10月
(清)厲鶚,《樊榭山房詩集》,臺灣商務印書館四部叢刊本
三、經、史、子
《毛詩正義》,臺北:藝文印書館十三經注疏本,民國78年1月11版
《周禮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十三經注疏本,民國78年1月11版
《禮記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十三經注疏本,民國78年1月11版
《論語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十三經注疏本,民國78年1月11版
楊伯峻編著,《春秋左傳注》,北京:中華書局,1990年5月
(清)劉台拱撰《論語駢枝》,臺北:藝文印書館,四部分類叢書集成續編影印清光緒十五年廣雅書局書刊本,民國59年6月
(漢)司馬遷撰、(日)瀧川龜太郎,《史記會注考證》,臺北:宏業書局,民國79年10月
(漢)班固撰、(唐)顏師古注,《漢書》,臺北:鼎文書局,民國65年10月再版
(晉)陳壽,《三國志》,臺北:鼎文書局,民國66年2月3版
(南北)范曄撰、(唐)李賢注,《後漢書》,臺北:鼎文書局,民國66年9月
(梁)沈約《宋書》,臺北:鼎文書局,民國73年元月4版
(梁)蕭子顯,《南齊書》,臺北:鼎文書局,民國64年3月
(唐)房玄齡,《晉書》,臺北:鼎文書局,民國65年10月
(唐)姚思廉,《梁書》,臺北:鼎文書局,民國64年1月
(唐)魏徵,《隋書》,臺北:鼎文書局,民國64年3月
(唐)李延壽,《南史》,臺北:鼎文書局,民國65年11月
(後晉)劉昫,《舊唐書》,臺北:鼎文書局,民國65年10月
(宋)歐陽修,《新唐書》,臺北:鼎文書局,民國65年10月
(元)托托,《宋史》,臺北:洪氏出版社,民國64年10月
(宋)司馬光,《資治通鑑》,臺北:西南書局有限公司,民國71年9月再版
(唐)杜佑,《通典》,北京:中華書局,1984年2月
(宋)王溥,《唐會要》,北京:中華書局,1990年10月
(清)徐松撰、羅繼祖補述,《登科記考》,京都:中文出版社,1982年5月再版
(清)紀昀等奉敕撰,《四庫全書總目》,臺北:藝文印書館,民國78年1月6版
(清)王先謙,《荀子集解》,臺北:藝文印書館,民國77年6月5版
(清)郭慶藩撰、王孝魚點校,《莊子集釋》,北京:中華書局,1989年10月
(清)孫詒讓,《墨子閒詁》,臺北:華正書局有限公司,民國76年3月
楊伯峻《列子集解》,北京:中華書局,1996年2月
(漢)高誘注,《淮南子》,臺北:世界書局,民國73年9月11版
(晉)崔豹《古今注》,《文淵閣四庫全書》冊850,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民國72年3月
(北齊)顏之推撰、(清)趙曦明註,《顏氏家訓注》,臺北:漢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民國70年4月
(漢)劉向撰、(清)王照圓校正,《列仙傳校正》,收入陳廖安主編《珍藏古籍道書十種》,臺北:新文豐出版股份有限公司,民國90年7月
(晉)郭璞注,《穆天子傳》,臺北:臺灣中華書局,民國58年10月臺三版
(晉)張華撰、范寧校證,《博物志校證》,臺北:明文書局,民國73年7月再版
(南朝宋)劉義慶著,徐震堮校箋,《世說新語校箋》,臺北:文史哲出版社,民國78年9月再版
(南朝宋)劉義慶撰、鄭晚晴輯注,《幽明錄》,北京:新華書店,1998年12月
(宋)李昉等奉敕撰《太平御覽》,《文淵閣四庫全書》冊893,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民國72年3月
四、詞話、序跋、詩文評、筆記
唐圭璋編,《詞話叢編》,北京:中華書局,1990年10月
施蟄存主編,《詞籍序跋萃編》,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4年12月
金啟華、張惠民、王恒展、張宇聲、王增學編,《唐宋詞集序跋匯編》,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民國82年2月
史雙元編著,《唐五代詞紀事會評》,合肥:黃山書社,1995年12月
施蟄存、陳如江輯錄,《宋元詞話》,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1992年2月
張惠民編,《宋代詞學資料匯編》,汕頭:汕頭大學出版社,1993年11月
(宋)黃庭堅著、屠友祥校注,《山谷題跋》,上海:上海遠東出版社,1999年1月
(宋)胡仔,《苕溪漁隱叢話》,臺北:長安出版社,民國67年12月
(宋)沈義父著、蔡嵩雲箋釋,《樂府指迷箋釋》,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8年5月
(宋)張炎著、夏承燾校注,《詞源注》,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8年5月
(清)徐釚著、王百里校箋,《詞苑叢談校箋》,臺北:文史哲出版社,民國78年6月
劉永濟著,《微睇室說詞》,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5月
吳文治主編,《宋詩話全編》,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8年12月
(唐)孟棨撰《本事詩》,《文淵閣四庫全書》冊1478,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民國72年3月
(元)方回選評、(清)紀昀刊誤、諸偉奇、胡益民點校,《瀛奎律髓》,合肥:黃山書社,1994年8月
(明)許學夷著、杜維沫校點,《詩源辯體》,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7年10月
(五代)孫光憲撰、賈二強點校,《北夢瑣言》,北京:中華書局,2002年6月
(宋)沈括撰、胡道靜校注,《新校正夢溪筆談》,香港:中華書局香港分局,1975年4月
(宋)吳處厚撰、李裕民點校,《青箱雜記》,北京:中華書局, 1997年12月
(宋)曾敏行《獨醒雜志》,臺北:藝文印書館,百部叢書集成本,冊453
(宋)魏泰撰、李裕民點校,《東軒筆錄》,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12月
(宋)周密撰、張茂鵬點校,《齊東野語》,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12月
周峰點校,《東京夢華錄外四種》,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1988年8月
五、詞學及詩文曲等研究專著
(唐)崔令欽撰、任半塘箋訂,《教坊記箋訂》,臺北:宏業書局,民國62年元月
(宋)陳暘,《樂書》,《文淵閣四庫全書》冊211,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民國72年3月
《御製詞譜》,殿印本縮印,臺北:聞汝賢出版,民國65年元月再版
(清)萬樹原撰、懶散道人索引,《索引本詞律》,臺北:廣文書局,民國78年10月再版
(明)朱權,《太和正音譜》,臺北:學海出版社,民國80年10月再版
許之衡,《中國音樂小史》,臺北:商務印書館,王雲五主編萬有文庫第一二集簡編五百種,民國28年9月
張世彬,《中國音樂史論述稿》上下冊,香港:友聯出版社有限公司,1974年11月
黃兆顯,《樂府補題研究及箋注》,香港:學文出版社,1975年9月
楊蔭瀏、陰法魯合著,《宋姜白石創作歌曲研究》,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79年8月
王水照,《唐宋文學論集》,濟南:齊魯書社,1984年7月
顧隨,《顧隨文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1月
俞平伯,《俞平伯詩詞曲論著》,臺北:長安出版社,民國77年11月
施議對,《詞與音樂關係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9年4月
丘瓊蓀遺著、隗芾輯補,《燕樂探微》,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11月
康正果,《風騷與豔情》,臺北:雲龍出版社,1991年2月臺一版
饒宗頤,《詞集考》,北京:中華書局,1992年10月
蕭鵬,《群體的選擇—唐宋人選詞與詞選通論》,臺北:文津出版社,民國81年11月
謝桃坊,《中國詞學史》,四川:巴蜀書社,1993年6月
黃進德,《唐五代詞》,臺北:萬卷樓圖書有限公司,民國82年7月
孫康宜,《晚唐迄北宋詞體演進與詞人風格》,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民國83年6月
白玉光,《白石詞樂的風格與演唱》,臺北:中國文化大學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83年12月
劉少雄,《南宋姜吳典雅詞派相關詞學論題之探討》,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委員會,民國84年5月new window
龍沐勛,《倚聲學》(詞學十講),臺北:里仁書局,民國85年1月
王昆吾,《唐代酒令藝術》,上海:東方出版中心,1996年2月
楊蔭瀏,《中國古代音樂史稿》上下冊,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96年7月
王昆吾,《隋唐五代燕樂雜言歌辭研究》,北京:中華書局,1996年11月
龍榆生,《龍榆生詞學論文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7月
吳熊和,《吳熊和詞學論集》,杭州:杭州大學出版社,1999年4月
謝桃坊,《宋詞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9月
王水照,《王水照自選集》,上海:上海世紀出版集團、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5月
黃師啟方,《一日思親十二時》,臺北:學海出版社,民國89年10月
夏承燾,《夏承燾集》,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浙江教育出版社
朱自清,《詩言志辨》,臺北:漢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民國72年1月
王運熙,《樂府詩述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6月
傅璇琮編撰,《唐人選唐詩新編》,西安:陝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年7月
張伯偉,《全唐五代詩格彙考》,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2002年4月
屈萬里,《屈萬里先生文存》第一冊,臺北:聯經出版事業有限公司,民國74年
李昌集,《中國散曲史》,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1996年12月
六、文學理論、批評
(梁)劉勰著,周振甫注,《文心雕龍譯注》,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1999年1月
(梁)劉勰著,王更生注譯,《文心雕龍讀本》,臺北:文史哲出版社,民國77年3月3版
(明)吳納,《文章辨體序說》,收入《文體序說三種》,臺北:大安出版社,1998年6月
(明)徐師曾,《文體明辨序說》,收入《文體序說三種》,臺北:大安出版社,1998年6月
滕守堯,《審美心理描述》,臺北:漢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民國76年3月
王國維,《王國維文學美學論集》,太原:北岳文藝出版社,1987年4月
龔鵬程,《文學散步》,臺北:漢光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民國82年5月7版new window
胡亞敏,《敘事學》,武昌: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1994年5月
王岳川主編,《接受反應文論》,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1998年10月
朱立元主編,《當代西方文藝理論》,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1999年11月
(德)W‧伊澤爾著(Iser,Wolfgang)著、霍桂桓、李寶彥譯,《審美過程研究—閱讀活動:審美響應理論》,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88年12月
(德)沃爾夫岡‧伊瑟爾(Iser,Wolfgang)著,金元浦、周寧譯,《閱讀活動—審美反應理論》(The Act of Rrading),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1年7月
(波)羅曼‧英加登(Ingarden,Roman)著、陳燕谷、曉未譯,《對文學的藝術作品的認識》(Cognition of the Literary Work of Art),臺北:商鼎文化出版社,1991年12月
七、其他
高宣揚,《當代社會理論》,臺北: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民國87年9月
周寶珠《宋代東京研究》,開封:河南大學出版社,1999年2月
八、單篇論文
高友工、梅祖麟,〈論唐詩的語法、用字與意象〉,《中外文學》1卷10-12期,民國62年3-5月new window
孫作雲,〈說雅〉,《詩經研究論集》,臺北:臺灣學生書局,民國72年11月
劉師漢初,〈詩詞中「語典」的效用釋例〉,《臺北師院學報》第一期,民國77年6月
蕭鵬,〈西湖吟社考〉,《詞學》第七輯,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1989年2月
嚴迪昌,〈《樂府補題》與清初詞風〉,《詞學》第八輯,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1990年10月
孫康宜,〈樂府補題中的象徵與託喻〉,《詞學》第十輯,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1992年12月new window
曹道衡,〈試論”鐃歌”的演變〉,《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學報》1994年第3期
蔣哲倫,〈談詞中領字〉,《第一屆詞學國際研討會論文集》,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學研究所籌備處,民國83年11月
遲乃鵬〈唐「梨園」考辨〉,《四川師範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4期,1997年7月
方秀潔〈論詠物詞的發展與吳文英的詠物詞〉,《詞學》第十二輯,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0年4月
張寶三,〈《詩經》詮釋傳統中之「風雅正變」說研究〉,《文史哲學報》第52期,2000年6月
陳慷玲,〈秦觀詞的情景閱讀〉,《柳永、蘇軾、秦觀與宋代文化》,臺北:大安出版社,2001年10月new window
李學勤,〈《詩論》的體裁和作者〉,《上博館藏戰國楚竹書研究》,上海:世紀出版集團、上海書店出版社,2002年3月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