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古典詩五律聯句常用之表現藝術--以杜甫五律聯句為例
作者:向懿柔
校院名稱:國立清華大學
系所名稱:中國文學系
指導教授:劉承慧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11
主題關鍵詞:表現藝術詩歌語言結構杜甫五律聯句因果隱喻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153
中國古典律詩具有一定的格律,這些格律對於詩歌內容的表現,有一定程度的影響。
本文以杜甫五律聯句為文本,討論常用之構句方式及其表現藝術。之所以選擇常用的句式做為討論對象,乃在於尋求句式與表現之間的相關性,並由此確立形式與內容之間,無可分割的鍵結。
從二一二主謂句、二二一主題句、因果句及隱喻句這四大常用句式中,可以發現同一類句式中,所使用的謂語類型具有高度的一致性。二一二主謂句的謂語經常出現具連繫義的動詞,與及物的動態動詞;二二一主題句的謂語,則偏向使用靜態動詞。典型的因果句中,謂語出現在第二、第五字,且皆為靜態動詞,但由於因果關係的作用,這些靜態動詞會出現較顯著的動態感。隱喻句不以謂語的鍛鍊為主要的表現手法,然而,以並置式的構句方式將喻體與本體平行對照,並使用具興象作用的喻體,能促使詩人的情志,藉由喻體透顯出來,而達到情景交融的藝術效果。
蔡英俊:《中國詩論中「語言」與「意義」的論題》,(台灣:學生書局,2001)。
蔡英俊:《比興物色與情景交融》,(台北:大安出版社,1995)。
[清]邊連寶著、韓成武、賀嚴、孫微、綦維點校:《杜律啟蒙》,(山東:齊魯書社,2005)。
曹逢甫著,謝天蔚譯:《主題在漢語中的功能研究-邁向語段分析的第一步》,(北京:語文出版社,1995)。
Charles N. Li & Sandra A. Thompson. 2003. “Mandarin Chinese:A functional reference grammar”(台北:文鶴出版)。
Charles N. Li & Sandra A. Thompson,黃宣範譯“Mandarin Chinese:A functional reference grammar”(台北:文鶴出版,2003)。
[法]程抱一著、涂衛群譯:《中國詩畫語言研究》,(江蘇:江蘇人民出版社,2006)。
陳淑彬:《重讀杜甫──修辭藝術與美學銘刻》,(台北:文津出版社,2001)。
[元]方回選評、李慶甲集評校點:《瀛奎律髓彙評》,(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
復旦大學古典文學教研組編:《李白詩選》,(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5)。
高友工:《中國美典與文學研究論集》,(台灣:臺灣大學,2004)。new window
龔鵬程:《江西詩社宗派研究》,(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83)。new window
葛曉音:《杜甫詩選評》,(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葛兆光:《漢字的魔方》,(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8)。
古添洪:《記號詩學》,(台灣:東大圖書公司,1999)。new window
古遠清、孫光萱:《詩歌修辭學》,(台北:五南書局,1997)。
何淑貞:《杜甫五言近體詩語法研究》(台北:福記文化,1991)
黃慶萱:《修辭學》,(台北:三民書局,1990)。
黃奕珍:〈試論黃庭堅的「句中眼」〉,收於《中國文學研究》,(台北:台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1995)。new window
黃永武:《中國詩學──設計篇》,(台北;巨流圖書,1976)。
黃永武:《中國詩學──鑑賞篇》,(台北;巨流圖書,1976)。
蔣紹愚:《蔣紹愚自選集》,(河南:河南教育出版社,1994)
雷淑娟:《文學語言美學修辭》,(上海:學林出版社,2004)。
劉明華:《杜甫研究論集》,(重慶:重慶出版社,2005)。
劉月華、潘文娛、故韡:《實用現代漢語語法》,(北京:商務印書館,2001)。
李浩:《唐詩的美學詮釋》,(台北:文津出版社,2000)。
李元洛:《詩美學》,(台北:東大圖書,2007)。new window
黎運漢、張維耿:《現代漢語修辭學》,(台北:書林,1997)。
梅祖麟、高友工:〈唐詩的語意研究:隱喻與典故〉,收於《中外文學》第四卷,第七期、第八期、第九期,1975年12月-1976年2月。new window
梅祖麟、高友工:〈論唐詩的語法、用字與意象〉,收於《中外文學》第一卷,第十期、十一期、十二期,1973年3-5月。new window
[清]仇兆鰲注:《杜詩詳注》,(台北:里仁書局,1980)。
錢鍾書:《談藝錄》,(北京:中華書局,1983)。
Roman Jokobson, 1980. “The framework of language” , Michigan: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
歐麗娟:《杜詩意象論》,(台北:里仁書局,1997)。
施逢雨:《李白詩的藝術成就》,(台北:大安出版社,1992)。
施蟄存:《唐詩百話》,(台北:文史哲版社,1994)。
蘇軾:《東坡題跋》,(台北:藝文,1966)。
索緒爾(Ferdinand De saussure)著、高名凱譯:《普通語言學教程》,(北京:商務印書館,2001)。
[宋]魏慶之:《詩人玉屑》,(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68)。
王德明:《中國古代詩歌句法理論的發展》,(廣西: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0)。王國維:《人間詞話》,(台北:天龍,1986)。
王力:《漢語詩律學》,(香港:中華書局,2001)。
王希杰:《辭學通論》,(江蘇:南京大學出版社,1996)。
[清]吳喬:《圍爐詩話》,(台北:藝文,1966)。
向懿柔:〈五言寫景因果句的藝術效果試析──以盛唐五言寫景聯句為例〉,2007年12月,香港嶺南大學國際青年學者中文文學學術會議論文。
邢福義:《漢語複句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2001)。
許永璋:《杜詩名篇新析》,(台北:天工書局,1991)。
許銘全:《唐前詩歌中「抒情空間」形成之研究──從空間書寫到抒情空間》,(台大中文所博士論文,2010年1月)。new window
楊倫箋注:《杜詩鏡銓》,(台北:里仁書局,1981)。
楊義:《李杜詩學》,(北京:北京出版社,2002)。
葉嘉瑩:《迦陵談詩二集》,(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85)。
葉嘉瑩:《葉嘉瑩說杜甫詩》,(北京:中華書局,2008)。
葉維廉:《比較詩學》,(台北:東大圖書,1988)。
易聞曉:《中國詩句法學》,(濟南:齊魯書社,2006)。
于年湖:《杜詩語言藝術研究》,(濟南:齊魯書社,2007)。
袁行霈:《中國詩歌藝術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6)。
余松:《語言的狂歡》,(雲南:雲南人民,2000)。
趙元任著、丁邦新譯:《中國話的文法》,(台北:學生書局,1980)。
張夢機:《詩學論叢》,(台北:華正書局,1993)。
張志公:《語法與修辭》,(台北:新學識文教出版,2000)。
張忠綱主編:《杜甫大辭典》,(山東:山東教育出版社,2009)。
周生亞:《古代詩歌修辭》,(北京:語文出版社,1996)。
張有根、翟大炳:《中國詩歌藝術指南》,(廣西: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8)。竺家寧:《語言風格與文學韻律》,(台北:五南圖書,2001)。new window
朱任生:《杜詩句法舉隅》,(台北:中華書局,1973)。
朱之荊:《黃白山〈杜詩說〉句法》,(安徽合肥:黃山書社,1994)。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