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陳澧《切韻考》研究
作者:潘柏年
校院名稱: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系所名稱:國文學系
指導教授:陳新雄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10
主題關鍵詞:陳澧切韻考反切系聯廣韻中古音考據學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53
陳澧《切韻考》一書,首先建構《廣韻》音系,其反切上下字系聯條例,為研究中古音最重要之方法論,然則縱使遵照其所考定之切語,接受其增加字、切語偶疏、切語借用之判斷,系聯《廣韻》音系,不必然得出四十聲類、三百一十一韻類之結論。前人因此或疑其標準不一,自相矛盾,然筆者以為陳澧乃考據學家,具客觀之精神,科學之態度,今無法再現其系聯實驗者,蓋陳澧除反切上下字系聯條例外,當有其他隱含之標準,失落之環節也。故筆者以歸納法為主,考求其分聲析韻之標準,以求掌握陳澧之學術,認知《切韻考》言外之意,此乃本研究之初衷。後擴大研究範圍,以考據學具有體例純粹單一,標準明確簡單之特色,而陳澧為考據大儒,因此假設其《切韻考》之撰作,有一貫之標準,具嚴謹之體例。本研究之宗旨,即驗證此一假設也。
本書研究陳澧《切韻考》,除陳澧於《切韻考‧序錄》明白宣示之系聯條例、增加字標準、切語借用之例外,筆者尚歸納出《切韻考》獨立聲類之標準、《切韻考》獨立韻類之標準、《切韻考》判定四聲相承韻紐之標準、陳澧校理《廣韻》「其有不同者,擇善而從」之標準、增加字「以其無害於本書之例故仍錄之」之標準、〈韻類考〉之撰作之體例、〈韻類考〉注記「自為一類」與否之例,並檢討陳澧系聯《廣韻》音系之前提,考正《廣韻》切語之得失,此皆筆者研究陳澧《切韻考》之心得,並提出「反切下字補充條例不僅言其合,亦有言其分者」之主張。上開標準及體例,驗諸《切韻考》一書,除「瞁」字不錄於〈表〉中尚無能合理解釋外,其餘無論陳澧判斷之標準,權衡之依據,撰作之體例,論述之套語,從大體至細節,均有法有度,有為有守,故本書假設《切韻考》有一貫之標準,具嚴謹之體例者,可成立也。
先以專書、論文、學位論文分類,再依注音符號排序

一、專書

段玉裁《說文解字注》,臺北洪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民87年10月。
李榮《切韻音系》,台北,鼎文書局,瀛涯敦煌韻輯附錄抽印本,民61年9月初版。
李添富先生主編《新校宋本廣韻》,台北,洪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民90年初版。
李珍華、周長揖編撰《漢字古今音表》,北京中華書局,民87年修訂本。
林尹校訂《新校正切宋本廣韻》,台北,黎明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出版,民81年10月13版。
林尹《中國聲韻學通論》,台北,黎明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出版,民83年。
羅常培《羅常培語言學論文選集》,台北,九思出版社,民67年。
羅常培《漢語音韻學導論》,台北,里仁書局,民71年。
高本漢原著、趙元任譯《中國音韻學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民83年8月。
顧野王《玉篇》,四部叢刊正編本,台北臺灣中華書局,民54年。
黃侃《黃侃論學雜著》,臺灣中華書局,民58年8月,臺一版。
江永《音學辨微‧附三十六字母辨》《叢書集成初編1250冊,北京中華書局,民74年。
江永《四聲切韻表》,《續修四庫全書‧經部小學類》248冊,上海古籍出版社,民84年。
錢大昕《十駕齋養新錄》,臺灣商務印書館,民65年。
周祖謨《唐五代韻書集存》,臺灣學生書局,民83年4月。
周祖謨《問學集》,北京,中華書局,民55年1月。
周祖庠《篆隸萬象名義研究‧第一卷‧上冊》,寧夏人民出版社,民90年12月。
竺家寧《聲韻學》,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民81年7月2版。new window
陳澧《切韻考六卷外篇坿》,臺灣學生書局,民國54年4月初版。
陳澧《東塾讀書記》,《萬有文庫薈要》79~80冊,台北商務印書館,民54年。
陳澧《東塾集》,《近代中國史料叢刊》第77輯,台北出版社,民55年。
陳澧《東塾續集》,《近代中國史料叢刊》第77輯,台北出版社,民55年。
陳澧《聲律通考》,《東塾叢書》,《叢書彙編,第一編之六》,台北華文書局,民59年。
陳澧原撰、羅偉豪點校《切韻考—附音學論著三種》,廣州,廣州高等教育出版社,民93年8月。
陳新雄《等韻述要》,台北藝文印書館,民63年。
陳新雄《廣韻研究》,台北學生書局,民93年11月。new window
陳新雄《聲韻學》,台北文史哲出版社,民94年9月。
邵榮芬《切韻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民69年12月。
曾運乾《音韻學講義》,北京,中華書局,民85年。
永瑢《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民54年。
《等韻五種》,藝文印書館。
《文淵閣四庫全書電子版》—原文及全文檢索版,上海人民出版社、迪志文化出版有限公司,民88年11月。

二、論文

傅平國〈談《廣韻》反切上字統計問題〉,《撫州師專學報》,1993年第4期(總第39期),1993年12月,27~30頁。
代小軍〈《切韻序》「俱論是切」考〉,《新疆教育學院學報》,2007年第1期,2007年3月,121~125。
杜其容〈陳澧反切說申論〉,《中國書目季刊》,第8卷第4期,民64年3月,17~22頁。
李三榮《陳澧〈聲類考〉考》,《高雄師範大學學報》,第3期,民81年3月,31~55頁。
劉曉南〈《廣韻》又音考誤〉,《古漢語研究》,1996年第1期(總第30期),15~16頁與41頁。
林曉筠《嚴可均之輯佚學初探──以《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為中心》,發表於「有鳳初鳴——漢學多元化領域之探索學術研討會」,《有鳳初鳴年刊》第二期,民95年7月,187~197頁。new window
林尹〈切韻韻類考正上〉,《師大學報》第二期,民國46年6月,137~185頁。new window
羅偉豪〈從《顏氏家訓‧音辭篇》論《切韻》〉,《中山大學學報》,1963年第1期,24~34頁。
羅偉豪〈關於《切韻》「又音」的類隔〉,《學術研究》,1983年第4期,88~100頁。
羅偉豪〈《廣韻》在訓詁中的作用〉,《中山大學學報》,1985年第2期,125~131頁。
羅偉豪〈廣州話又讀字辨析〉,《中山大學學報》,1993年第4期,111~122頁。
羅偉豪〈從陳澧《切韻考》論清濁看古今聲調〉,《學術研究》,1997年第2期,76~79頁。
羅偉豪〈從陳澧《切韻考》的「明微合一」看廣州音〉,《衡陽師範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第21卷第4期,2000年8月,74~76頁。
羅偉豪〈評陳澧《東塾初學記‧音篇》〉,《中山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年第4期第44卷(總190期),82~87頁。
龍宇純〈陳澧以來幾家反切系聯法商兌並論《切韻》系韻書反切系聯法的學術價值〉,《清華學報》,第14卷,民71年12月,193~205頁。new window
高明〈評陳澧以來諸家之聲類說〉,《輔仁學誌‧文學院之部》,第10期,民70年6月,29~65頁。
谷建〈陳澧《切韻考》「用字偶疏」條例之分析〉,《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第25卷第3期,2004年3月,419~423頁。
胡安順、趙宏濤〈《廣韻》、《集韻》小韻異同考〉,《陝西師範大學繼續教育學報》,第22卷第2期,2005年6月,39~44頁。
黃小石〈據陳澧系聯條例窺其四十聲類之得失〉,《中華國學》第1卷第4期,民66年4月,28~32頁。
趙宏濤〈淺析《廣韻》與《集韻》在漢語語音史上的重要地位,《和田師範專科學校學報‧漢文綜合版》,2005年第25卷第4期(總第36期),77~78頁。
張冰〈試論陳澧考證《廣韻》韻類的方法〉,《現代語文‧語言研究版》,2009年3月號,155~157頁。
張琨原著、張賢豹譯〈論中古音與《切韻》之關係〉,《中國書目季刊》,第8卷第4期,民64年3月,23~39頁。
張忠堂〈《切韻》韻類考辨異同分析—對「止」攝分合的個案研究〉,《雁北師範學院學報》,第25卷第3期,2007年6月,52~58頁。
張咏梅〈陳澧《切韻考》札記一則〉,《漢字文化》,2002年第4期,7~9頁。
鄭明友〈《廣韻》切語下字錯亂考辨〉,《社會科學戰線》,2009年第4期,276~277頁。
鄭明友〈《廣韻》切語下字錯亂續考〉,《通化師範學院學報》,第30卷第5期,2009年5月,47~48頁。
竺家寧〈廣韻類隔研究〉,《德明學報》,第2期,民國63年11月12日,100~107頁。
陳新雄〈《切韻》性質再檢討〉,《中國學術年刊》第3期,民68年6月,31~57頁。
陳新雄〈陳澧《切韻考》系聯《廣韻》切語上下字補充條例補例〉,《聲韻論叢》,第1輯,民85年5月,221~247頁。new window
陳燕〈試論陳澧《切韻考》辨析「重紐」方法的得失〉,《天津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3年第6期,68~74頁。
陳燕〈從《玉篇》反切比較論中古時期的標準音〉,《天津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1年第5期(總158期),71~76頁。
曹美秀〈陳澧的為學與著述歷程〉,《東華人文學報》,第15期,民98年7月,129~163頁。new window
葉鍵得《陳澧系聯「廣韻」切語上下字條例析論》,《臺北市立師範學院學報》,第28期,民86年6月,275~296頁。
姚榮松〈林景伊先生的語言文字學〉,《漢學研究之回顧與前瞻研討會論文集》,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創校暨國文學系創系六十週年紀念,台灣師大國文學系主辦,民國95年4月8日、4月9日。
楊劍橋〈《切韻》音系性質的深刻論證—讀葛毅卿先生的《隋唐音研究》〉,《語言研究集刊》第4輯,2007年。
武學軍〈陳澧「切語借用」、「切語偶疏」考〉,《晉東南師範專科學校學報》,第1期,2000年3月,53~58頁。
武學軍〈運用系聯法對《集韻》韻類的考求——兼談「切語借用」、「切語偶疏」例的得失〉,《周口師範學院學報》,第23卷第4期,2006年7月,92~99頁。

三、學位論文

潘柏年《《切韻》性質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民91年5月。
劉琨《陳澧《切韻考》所刪《廣韻》小韻考》,陝西師範大學國際漢學院碩士論文,民96年。
龔于芬《陳澧《切韻考》及其音學思想研究》,高雄師範大學國文系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民國95年6月。
康世統《廣韻韻類考正》,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民65年。
金周生《廣韻一字多音現象初探》,輔仁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民68年。
張娣明《魏晉南北朝詩學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博士論文,民97年11月。new window
王勝昌《《說文篆韻譜》之源流及其音系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民69年6月。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無相關點閱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