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清初《諸羅縣志》中有關西拉雅族群語言記錄之研究
作者:陳昱升
作者(外文):Chen, Yu-Sheng
校院名稱:臺北市立大學
系所名稱:中國語文學系
指導教授:浦忠成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15
主題關鍵詞:諸羅縣志平埔族語西拉雅族群Pin-gpu language in Taiwan“Chulo County”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186
臺灣這個蕞爾小島,在短短的三百年間,即經歷了多次的殖民政權,先有荷西政權為經濟利益、傳教而來、之後有明鄭短暫經營,緊接著由清朝集權統治二百餘年,之後又有日本帝國殖民,而如今國民政府的統治,推行一連串的漢文化政策,使得南島語的存在環境益加險峻。
近年來,許多有志之士帶領著臺灣西拉雅族群的進行多項族群運動,其中有關平埔族群的「語言復振」之議題逐漸深入人心,但卻遭遇到許多困難,最重要的是缺少了研究素材以及找不到尚能完全使用族語的報導人,因此在本論文的研究過程中,因為資料難尋且能使用該語言者已成絕響,故需回過頭來由更早期的文獻資料尋求輔助,發現其中較為可靠且珍貴的資料,大至上有十七世紀中葉荷蘭傳教士(1624-1662)在臺南地區教會了當地平埔族群﹝西拉雅族﹞使用羅馬拼音書寫他們自己的語言,將整本《馬太福音》翻譯成新港方言,而之後明鄭及清朝的統治時期,大量的方志編纂及文士之旅遊見聞,亦多方記錄了當時原住民族群的生活情況及語言活動。
日治時期以後,國內的南島語言研究者,大多崇尚以自身所田野調查的語音記錄,試圖還原古南島語言系統,或使用早期荷蘭傳教士及日本人類學家所記錄之語彙進行比對與研究,大都遺漏或刻意忽視了清代方志中所記錄的擬音系統,然而清代兩百餘年來,在原住民語的紀錄上,資料雖不夠豐富,但對於整體臺灣的南島語研究是非常重要且富含研究意義的。
本文希望從漢人的角度切入來探討當時平埔族群語言消失的狀況,因為漢人既是影響當時平埔族最深的族群之一,因此有關平埔族語的消失原因,在諸多漢人紀錄中應能得到些許重要線索,故以方志中「原住民語擬音」應該存在著特別意義為主要研究之動機,因為這些漢字擬音不僅紀錄了瀕於消失族群存在的事實,也呈現了漢文化入侵、融合、轉構之現象。希望藉由對此類擬音之分析,進而澄清臺灣歷史、文化的疑點,構築昔人曾有的生活面貌。
然此類論述卻牽涉更多有關清代歷史學、人類學、文學等領域。故本文研究方向先從空間中的原漢接觸進行討論,擇定由清代初期的方志類書中先探討時代背景與相關政策性的論述,且由這些紀錄當中,再更進一步的比對當時擬音的可能性,最後再由今人及日人所整理出來的新港語馬太福音、新港文書、西拉雅或相關平埔族群之語彙,進行有系統的交叉比對與整合分析,嘗試將此擬音各種復原的狀況呈現出來,進而對此議題做出更進一步的探究
This article hopes to use that time to discuss the situation Pin-gpu language disappeare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Han Chinese , Reasons for the disappearance Pin-gpu language in Taiwan , In many Han Chinese should be able to get a little record important clues,Because these characters Foley not only record the fact that the group exists on the brink of disappearing, Also it presents Chinese cultural invasion, integration, transfer structure of the phenomenon. Hope that through analysis of such Foley's, Further clarification of Taiwan's history, culture, doubt, Ancients had constructed aspects of life.
參考書目
一、專書
(一)方志類
周鍾瑄:《諸羅縣志》,(臺北市: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印,臺灣文獻叢刊第141種,1962年12月)。
范咸:《重修臺灣府志》,(臺北市: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印,臺灣文獻叢刊第105種,1961年11月)。
余文儀:《續修臺灣府志》,(臺北市: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印,臺灣文獻叢刊第121種,1962年4月)。
沈有容編:《閩海贈言》,(臺北市: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印,臺灣文獻叢刊第56種,1972年)。
施琅:《靖海紀事》,(臺北市: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印,臺灣文獻叢刊第13種,1958年2月)。
施鴻保:《閩雜記》,(臺北市:閩粵書局,1968年6月)。
黃叔璥:《臺海使槎錄》,(臺北市: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印,臺灣文獻叢刊第4種,1957年11月)。
黃逢昶:《臺灣生熟番紀事》,(臺北市: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印,臺灣文獻叢刊第51種,1960年)。
郁永河:《裨海紀遊》,(臺北市: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印,臺灣文獻史料叢刊第44種,1959年4月)。
丁紹儀:《東瀛識略》,(臺北市: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印,臺灣文獻叢刊第2種,1957年9月)。
六十七:《番社采風圖考》,(臺北市: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出版編印,臺灣文獻叢刊第90種,1961年1月)。
丁日健:《治臺必告錄》,(臺北市: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印,臺灣文獻叢刊 第 17種,1959年7月)。
朱仕玠:《小琉球漫志》,(臺北市: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印,臺灣文獻叢刊第3種,1957年12月)。
汪大淵:《島夷志略》,(臺北市: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印,臺灣文獻叢刊第119種,1961年9月)。
朱景英:《海東劄記》,(臺北市: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印,臺灣文獻叢刊第19種,1958年 8月)。
李賢等撰:《大明一統志》,(臺北市:三秦出版社,1990年)。
李元春:《臺灣志略》,(臺北市: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印,臺灣文獻叢刊第18種,1958年)。new window
李熙齡:《廣南府誌》,(臺北市:成文出版社,中國方志叢書第二十七號)。
李禮讓(C.W.Le Gendre):《臺灣番事物產與商務》,(臺北市: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印,臺灣文獻叢刊第46種,1960年8月)。
沈葆禎:《福建臺灣奏摺》,(臺北市: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印,臺灣文獻叢刊第29種,1959年2月)。
胡建偉:《澎湖紀略》,(臺北市:臺灣文獻叢刊第109種,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印,1961年7月)。
周璽:《彰化縣志》,(臺北市: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印,臺灣文獻叢刊第156種,1962年11月)。
林豪:《澎湖廳志》,(臺北市: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印,臺灣文獻叢刊第164種,1963年3月)。
徐懷祖:《臺灣隨筆》,(臺北市: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印,臺灣文獻叢刊第216種,1965年)。
孫元衡:《赤嵌集》,(臺北市: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印,臺灣文獻叢刊第10種,1958年1月)。
唐贊袞:《臺陽見聞錄》,(臺北市: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印,臺灣文獻叢刊第30種,1959年)。
梁嘉彬《流求與雞籠山》,(臺北市: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印,臺灣歷史文獻叢刊196種,1964年4月)。
陳倫炯:《海國見聞錄》,(臺北市: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印,臺灣文獻叢刊第26種,1958年)。
陳淑均:《噶瑪蘭廳志》,(臺北市: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印,臺灣文獻叢刊第160種,1963年5月)。
陳培桂:《淡水廳志》,(臺北市: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印臺灣文獻叢刊第172種,1963年8月)。
陳朝龍:《合校足本新竹縣采訪冊》,(南投市:臺灣省文獻會,1999年1月)。
張燮著,謝方校注:《東西洋考》,(北京:中華書局,2000年4月)。
屠繼善:《恆春縣志》,(臺北市: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印,臺灣文獻叢刊第75種,1960年5月)。
連橫:《臺灣通史》,(臺北市:眾文圖書公司,1978年2月)。
《清一統志臺灣府》,(臺北市: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印,臺灣文獻叢刊第68種,1960年2月)。
《欽定平定臺灣紀略》,(臺北市: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臺灣文獻叢刊第102種,1961年)。
《清代琉球紀錄集輯》,(臺北市: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印,臺灣文獻叢刊第292種,1971年5月)。
楊英:《從征實錄》,(臺北市: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印,臺灣文獻叢刊第32種,1958年)。
翟灝:《臺陽筆記》,(臺北市: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印,臺灣文獻叢刊第20種,1958年12月)。
趙汝适:《諸蕃志》,(臺北市: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印,臺灣文獻叢刊第119種,1961年9月)。
劉向:《說苑》,《四部備要.集部》,(臺北市:中華書局據明刻版校刊)。
劉璈:《巡臺退思錄》,(臺北市: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印,臺灣文獻叢刊第21種,1957年8月)。
劉良璧:《重修福建臺灣府志》,(臺北市: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印,臺灣文獻叢刊第74種,1961年3月)。
謝金鑾:《續修臺灣縣志》,(臺北市: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印,臺灣文獻叢刊第140種,1962年6月)。
蕭崇業、謝杰編:《使琉球錄三種》,(臺北市: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印,臺灣文獻叢刊第287種,1970年,12月)。
藍鼎元:《平臺紀略》,(臺北市: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印,臺灣文獻叢刊第14種,1951年4月)。
《萬曆實錄閩海關係史料》,(臺北市: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印,臺灣文獻叢刊第296種,1971年)。
溫吉編譯:《臺灣番政志》,(臺北市:臺灣省文獻會,1957年12月)。

(二)史地、語言學類:
林尹:《中國聲韻學通論》,(臺北市:黎明出版,1992年6月)。
竺家寧:《聲韻學》,(臺北市:五南書局,1992年10月)。new window
林政三:《閩南語聲韻學》,(臺北市:文史哲出版,2002年8月)。
巴兆祥:《方志學新論》,(上海:學林出版社,2004年6月)。
陳捷先:《清代臺灣方志研究》,(臺北市:學生書局,1996年8月)。
洪敏麟編著:《臺灣舊地名之沿革》,(南投市:臺灣省文獻委員會編印,1984年6月再版)。
顧祖禹:《讀史方輿紀要》,《續修四庫全書》〈史部 地理類〉,(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
甘為霖:《廈門音新字典》,(臺南臺灣教會公報社,1978年再版)。
陳鐘凡:《中國韻文通論》,(臺北市:河洛出版社,1979年5月)。
鍾露昇:《國語語音學》,(臺北市:語文出版社,1975年9月9版)。
段玉裁:《說文解字注》,(臺北市:黎明文化事業出版社,1974年9月)。
王念孫:《廣雅疏證》,《四部備要.經部》,(臺北市:中華書局據明刻版校刊)。
張玉書總閱《康熙字典》,(臺北市:中華書局據明刻版校刊,2005年5月)。
不著撰人《廣韻》,(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5月)。
土田滋、山田幸宏、森口恒《臺灣‧平埔族の言語資料の整理と分析》,(東京:東京大學文學部,1991年)。
小川尚義《臺灣番語蒐錄》林初梅編,(東京:三元社,2012年)。

(三)文化類:

村上直次郎《新港文書》,(臺北市 : 捷幼印行 : 南天經銷,1995)。
伊能嘉矩著,楊南郡譯註《臺灣踏查日記》(上、下),(臺北市:遠流出版社,1996年11月)。
伊能嘉矩著《臺灣文化志》(上、中、下),(臺北市:遠流出版社,2010年11月)。
黃富三、曹永和主編:《臺灣史論叢》第一輯,(臺北市:眾文圖書公司,1980年4月)。new window
江樹生譯註,《熱蘭遮城日誌》(一、二、三冊),(臺南市:臺南市政府,2000年11月)。
程大學譯:《巴達維亞城日誌‧第三冊》(臺中市: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80年6月)
江樹生主譯《荷蘭聯合東印度公司臺灣長官致巴達維亞總督書信集》
甘為霖英譯,李雄揮漢譯,《荷據下的福爾摩莎》(臺北市:前衛出版社,2003年4月)
李亦園:《臺灣土著民族的社會與文化》,(臺北市:聯經出版社,1995年4月)。new window
李壬癸:《臺灣平埔族的歷史與互動》,(臺北市:常民文化出版,1997年3月)。new window
李壬癸:《珍惜臺灣南島語言》,(臺北市前衛出版,2010年1月)。new window
李壬癸、林英津《臺灣南島民族研究論文集》(教育部研究委員會出版,1995年6月)。
李壬癸編審:《臺灣南島語言研究論文日文中譯彙編》,(臺東: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籌備處,1993年6月)。
翁佳音,《荷蘭時代臺灣史的連續性問題》(板橋:稻香出版,2008年10月)。new window
浦忠成:《臺灣原住民族史綱》,(臺北市:里仁書局,2010年10月)。
林修澈:《臺灣原住民史‧政策篇》,(南投市:臺灣省文獻委員會出版,2000 年5月)。
達飛聲著,陳政三譯《福爾摩沙島的過去與現在》(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2014年9月初版)
韓家寶(Pol Heyns)著、鄭維中譯,《荷蘭時代臺灣的經濟、土地與稅務》(臺北:播種者文化有限公司,2002)new window
林淑惠:《臺灣文化采風》,(臺北:萬卷樓出版,2004年5月)。
黃本驥:《歷代職官表》,(臺北市:洪氏出版社 1983年10月)。
黃省曾著,謝方校注:《西洋朝貢典錄》,(北京:中華書局,2000年4月)。
黃秀政、張勝彥、吳文星:《臺灣史》,(臺北市:五南圖書出版社,2002年2月初版)。new window
黃美金:《卑南語參考語法》,(臺北市:遠流出版社,2000年2月初版)。new window
梁志輝、鍾幼蘭:《臺灣原住民史-平埔族史篇》,(南投市:臺灣省文獻委員會,2001年 3月)。
梁志輝、鍾幼蘭:《平埔族史》(中),(南投市:臺灣省文獻會出版,2001年)。
曹永和:《臺灣早期歷史研究》,(臺北市:聯經出版社,1985年9月第三版)。new window
曹永和:《臺灣早期歷史研究續集》,(臺北市:聯經出版社,2000年8月)。new window
潘英《臺灣平埔族史》﹝臺北:南天書局,1996﹞
許雪姬:《清代臺灣的綠營》,(臺北市: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專刊(54),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出版,1987年5月)。new window
詹素娟、張素玢:《臺灣原住民史-平埔族史篇(北)》,(南投市:臺灣省文獻會出版,2001 年)。new window
葉振輝:《臺灣開發史》,(臺北市:協和臺灣叢刊,臺原出版社,1995年5月)。
中村孝志,《荷蘭時代臺灣史研究》(板橋:稻香出版,1997年11月)。
許賢瑤譯,《荷蘭時代臺灣史論文集》(宜蘭:佛光人文社會學院,2001年6月)。
陳香編著:《臺灣竹枝詞選集》,(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發行,1983年4月)。
陳柔森編:《重塑臺灣平埔族圖像 日本時代平埔族資料彙編(1)》,(臺北市:民文化出版社,1999年 1 月)。
陳康:《臺灣高山族語言》,(北京:新華書店,1992年11月)。
劉克襄編著:《後山探險-十九世紀外國人在臺灣東海岸的旅行》,(臺北市:自立晚報社文化出版部,1992年)。
劉澤民編:《平埔百社古文書》,(南投市:國史館臺灣文獻館出版,2002年3月)。
簡炯仁:《屏東平原平埔族之研究》,(臺北縣:稻香出版社,2006年5月)。
潘繼道:《清代臺灣後山平埔族移民之研究》,(臺北:稻鄉出版社,2001年4 月)。new window
比爾.阿希克洛夫特,嘉雷斯.格里菲斯,凱倫.蒂芬(Bill ashcorft, Gareth Griffith,&;Helen Tiffin)著,劉自荃譯:《逆寫帝國-後殖民文學的理論與實踐》,(臺北市:駱駝出版社,1998年6月)。
米歇.傅柯(Michel Foucault)著,王德威翻譯、導讀:《知識的考掘》,(臺北市:麥田出版社,2001年1月)。
陳宗盈、連詠心譯《多元文化主義與全球社會》,﹝臺北:韋伯文化出版:2007﹞
約翰.雷克斯著,顧駿譯,顧曉鳴校閱:《種族與族類》,(臺北市:桂冠圖書公司,1991年11月)。
康培德:《殖民接觸與帝國邊陲 花蓮地區原住民十七至十九世紀的歷史變遷》,(臺北:稻香出版社,1999 年12月)。new window
博埃默(Elleke Boehmer)著,盛寧譯:《殖民與後殖民文學》(Colonial and Postcolonial Literature),(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1998年6月)。

二、期刊論文 、調查報告
林昌華〈西拉雅族群認同的追索:福爾摩沙語彙集初探〉(《臺灣風物》61卷2期)new window
翁佳音〈荷治時期的地方會議、贌社與王田〉(《臺灣文獻》51卷3期,89年9月)。
黃阿有,〈顏思齊鄭芝龍入墾臺灣研究〉(《臺灣文獻》,54卷4期,民國92年12月)。new window
村上直次郎〈荷蘭人的番社教化〉(國立中央圖書館臺灣分館館刊6卷5期,89年9月)。
劉益昌《臺江國家公園及周緣地區人文歷史調查及保存規劃研究成果報告書》,臺江國家公園管理處 委託研究報告,2010年12月。
詹素娟〈贌社、地域與平埔社群的成立〉(臺大文史哲學報第59期2003年11月。)new window
曹永和〈荷據時期臺灣開發史略〉(《臺灣文獻》,26卷:4期)。new window
江樹生譯,〈蕭壟城記〉,(《臺灣風物》35卷2期)。
林清財〈西拉雅族歌謠分佈與族群遷徙〉,(《平埔族群的區域研究論文集》,中研院臺灣史研究所籌備處,1998年。)
興瑟(W.Ginsel)著,翁佳音譯〈荷蘭改革宗教會在臺灣的教育事工〉,(《臺灣文獻》,51卷:4期)。new window
張耀錡:〈平埔族社名對照表〉,《文獻專刊》第二卷一、二期另冊,(臺灣省文獻會,1951年5月)。
劉翠溶〈漢人拓墾與聚落之形成臺灣環境變遷之起始〉,劉翠溶、伊懋可編,《積漸所至:中國環境史論文集》(臺北:中研院經濟所,1995年)。new window
邱上嘉〈臺灣西南沿海及南部平埔族分佈區域之「空間領域貞定物」〉,財團法人臺灣省文化基金會,2006年10月。
尹章義〈臺灣北部拓墾初期「通事」所扮演角色〉(《臺北文獻》59/60,臺北:臺北市文獻委員會,1982年)。

三、學位論文

詹素娟《清代臺灣平埔族與漢人闗係之研究》,臺北: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1986年。
卓宏祺《清代臺灣理番政策之研究》,臺北:政治大學邊政研究所1988。
孫家昌《西拉雅公廨建築初探:以臺南地區為主》,桃園:中原大學建築研究所。2001
陳耀中:《清代文獻反映平埔族群語言研究》,高雄師範大學中文研究所,2007年。
林瓊華:《臺灣原住民土地產權之演變,1624-1945》,東吳大學經濟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97年。new window
李志祥,《荷鄭時期新港社研究》,臺南師範學院鄉土文化研究所,2003年。
林淑慧:《黃叔璥及其《臺海使槎錄》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9年。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