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從非傳統安全觀點探討人口安全問題-以中國大陸人口安全為例
作者:劉燕薇
校院名稱:國立政治大學
系所名稱:外交研究所
指導教授:李明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13
主題關鍵詞:非傳統安全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29
英國經濟學家(人口學)馬爾薩斯1798年發表『人口論』,預測人口增長可能為人類造成極大的災難,所持理由為;全世界糧食生產量,趕不上人口增長的速度。聯合國在2011年10月宣布全球人口突破70億大關,呼籲全球共同應對人口增長帶來的挑戰。隨著全球化發展,人口增長已非單純的數量與糧食問題,還有人口結構、分布、遷移以及外溢至生態、環保、資源等問題,除了影響經濟可持續發展外,更可能涉及一個國家的安全。當人口問題被提上非傳統安全研究範疇之議程後,「人口問題」遂跨越至「人口安全問題」,成為國際安全研究的熱門議題。
「人口安全」這個名詞是在2003年由中國大陸率先提出,認為人口安全是一個國家的綜合國力和國家安全不因人口問題而受損害,能夠避免或化解人口方面可能出現的局部性或全面性危機。換言之,是指一個國家或地區的綜合實力和發展,不因人口問題而受害,能夠避免或化解人口問題引發之局部性或全面性危機。事實上,人口安全的形成背景可源自古典經濟學家及人口學家對人口的價值論述,到現今因人口不斷膨脹而產生的危機意識, 1990年代,「人類安全」的概念產出,皆是以「人」為中心觀點。現今人口爆炸、人口膨脹以及人口安全論點,即是依據此一系列概念的發展,以「適度人口」的思維去建構理論框架,將人口安全與國家、國際社會可持續發展作聯結。
本文主要探討的是非傳統安全領域內「人口問題」,因此從「人口問題」提升到「人口安全問題」,必須具備與非傳統安全相關聯的條件,從常理判斷,當一個國家(或地區)的人口問題發展已經影響到國家(或地區)的安全、人類的生存或經濟的發展時,其「人口問題」即被賦予安全化,成為「人口安全問題」。
本文嚐試以人口系統為基礎,以安全的視角切入,對人口安全作出一個定義,將人口安全定位在人口內在發展的均衡基礎上,包括人口的規模、結構與流動之變化;同時也定位在人口向外發展的協調關係上,包括與政治、經濟、社會、環境、生態的和諧關係。得到一個基本結論是人口安全越穩定,則越能確保國家的整體安全與發展。此外,也求證人口對人類發展的正向影響與價值,並嚐試建立一個新的人口安全研究架構,面對與正視人口問題產生之困境與威脅後,再尋求一個永續發展的可行之道。誠然,人口問題對人類雖然帶來了一定的壓力與負擔,但是也是承載人類走向永續發展的基礎與力量。換言之,未來的世界走向仍然掌握在人類的手中,儘管全球化帶來了更多更大的挑戰,人類如何因應所面臨的人口安全問題,並非是等待機會去解決的問題,而是看人類自己如何去選擇未來道路的問題。
一、 中文部分
(一)專書
中譯書
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美國研究所譯,美國國家情報委員會編,全球趨勢2025:轉型的世界(GLOBAL TRENDS 2025 A Transformed World)。北京:時事出版社出版,2009年。
何大明譯,Andrew J. Nathan、Robert S. Ross 合著,長城與空城計:中國尋求安全的戰略(The Great Wall and the Empty Fortress:China’s Search for Security)。臺北:麥田出版社,1998年。
余瀟楓譯,Barry Buzan 原著,國際安全研究的演化(The Evolution of International Security Studies)。杭州:浙江大學出版,2011年1月。
李美華等譯,Earl Babbie 原著,社會科學研究方法(The Practice of Social Reserch)。臺北:時英出版社,1998年2月。
林萬億、同淑美合譯,Vic Geogre, and Paul Wilding, 合著,全球化與人類福利(Globalization and Human Welfare)。臺北:五南圖書,2004年。
金帆譯,Conway W. Henderson 原著,國際關係(International Relationship),浙江:海南出版社,2004年。
岳昌君 李永軍譯,Bjorn Lomberg 原著,全球危機,全球解決方案(Global Crisis Global Solutions)。北京:北京大學出版,2010年。
胡祖慶譯,Robert L. Pfaltzgraff, Jr. 著,國際關係理論導讀(Contending Theories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臺北:五南書局,1993年。
廖月娟譯,Jared Diamond 原著,大崩壞,人類社會的明天(COLLAPSE How Societies Choose to Fail or Succeed)。臺北:時報文化,2006年。
廖月娟、王道還譯,Jared Diamond 原著,槍炮、病菌與鋼鐵:人類社會的命運 (Guns, Germs and Steel:The Feates of Human Societies)。臺北:時報出版,1998年。
黃煜文譯,Ted C. Fishman 原著,當世界又老又窮(Shock of Gray)。臺北:天下遠見出版社,2011年。
黃馨慧譯,Serge Cordellier 原著,了解國際新局勢的80個關鍵概念(Le nouvel etat du monde)。臺北:一方出版社,2004年。
張小明譯, Joseph S. Nye 原著,理解國際衝突:理論與歷史(Understanding International Conflicts: An Introduction to Theory and History)。上海:人民出版社譯印,2002年。
溫洽溢譯,Susan L. Shirk 原著,脆弱的強權(Fragile Superpower),臺北:遠流出版社,2008年。
楊振富、潘勛譯,Thomas Friedman 原著,世界是平的-把握這個趨勢,在 21世紀才有競爭力(The World is Flat),臺北:雅言文化,2005年。
葉家興譯,Laurence J. Kotlikoff 原著,世代風暴(The Coming Generational Storm: What You Need to Know about America’s Economic Future), 臺北:左岸文化,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MIT press, 2004.
劉宗德、周幸譯,Jean-Christophe Victor 原著,世界,未來會是什麼樣子?(Le Dessous des Cartes)。臺北:大是文化公司,2010年。
劉明德譯,Charles E. Lindblom 原著,政策制定過程(The Policy—Making Process)。臺北:桂冠書局出版,1991年。
鄭志國譯,Joseph S. Nye 原著,美國霸權的困惑(The Paradox of American Power)。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2002年。
閻學通、陳寒溪等譯,James E. Dougherty and Robert L. Pfaltzgraff, Jr. 原著,爭論中的國際關係理論(第五版)(Contending Theories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2003年。
謝佩妏譯,David Marriott and Karl Lacroix, 原著,中國無法偉大的五十個理由(Fault Lines on the Face of China: 50 Reasons Why China May Never Be Great)。臺北:左岸文化事業,2009年。

中文書
王逸舟主編,全球化時代的國際安全。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
王逸舟,全球政治和中國外交:探尋新的視角與解釋。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2003年12月,第l 版。
北京青年報社、中國社會科學院青年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主編,國情報告-中國現況藍皮書。臺北:達觀出版公司,2003年。
李光耀,新加坡賴以生存的硬道理(Hard Truth to Keep Singapore Going),新加坡:新加坡報業控股海峽時報印譯,2011年。
李光耀,李光耀回憶錄。上海:世界世界書局,2000年。
李光耀,超管理國家──新加坡,新加坡聯合早報編。臺北:東初國際公司,1993年。
李偉、符春華,「非傳統安全與國際關係」,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所,全球戰略大格局--新世紀中國的國際環境。北京:時事出版社,2000年。
余建華等著,上海合作組織非傳統安全研究。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9年。
余瀟楓、潘一禾、王江麗,非傳統安全概論。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6年。
余瀟楓,非傳統安全與公共危機治理。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07年。
胡鞍鋼主編,透視 SARS:健康與發展。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3年。
林碧炤,國際政治與外交政策。臺北:五南書局,1990年再版。
袁方主編,社會研究方法教程。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7年,頁15-17。
易富賢,大國空巢:走入歧途的中國計劃生育。香港:大風出版社出版,2007年。
吳忠觀主編,當代人口科學學科體系研究。四川:西南財經大學出版,2004年。
施哲雄,「中國大陸的社會問題」,張五岳主編,中國大陸研究,臺北:新交京開發出版公司,2007年7月,第二版。
莫大華,建構主義國際關係理論與安全研究。臺北:時英,2003年。new window
陸忠偉,非傳統安全論。北京:時事出版社,2003年。
國家計畫生育委員會,鄧小平人口思想學習綱要,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
張中勇,「傳統威脅與非傳統安全威脅之區別」,收錄非傳統安全威脅研究報告。臺北:國家安全局,2002年3月。
張亞中、孫國祥,亞太安全綜合年報,臺北:遠景,2002年6月。
張慶傑,「中國的崛起與可持續發展」,中國科學院可持續發展戰略研究組主編,2012中國可持續發展戰略報告-全球視野下的中國可持續發展,北京:科學出版社,2012年。
聯合國人口基金會,2011世界人口狀況報告。英國倫敦,2011。
蔣正華,人口安全,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8年。
閻學通,中國國家利益分析。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7年。
閻學通、孫學峰著,國際關係研究實用方法,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年9月。
(二)論文
人口研究期刊編輯部,「人口安全與社會發展——多學科的視野全國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北京:人口研究增刊,2005年。
中共國務院,「中國21世紀人口與發展」,中共國務院新聞辦公室,2000年12月。
宋燕輝,「『人類安全』的概念、國際發展與國家實踐」,人類安全,施正鋒主編,臺北:財團法人國家展望文教基金會、台灣心會,2004年。
宋燕輝,「『人類安全』之發展與推動:亞太國家的態度及作法」,人類安全與二十一世紀的兩岸關係研討會論文集,臺北:台綜院戰略與國際研究所,2001年1月。
林碧炤,「全球化與人類安全」,人類安全與廿一世紀的兩岸關係研討會論文集,臺北:台綜院戰略與國際研究所,2001年1月。
林碧炤,「全球治理與國際安全」,全球治理與國際關係學術研討會論文,臺北:政大外交學系,2001年6月。new window
孟立聯,「完整準確地把握鄧小平人口思想」,國家人口計生委宣教司「鄧小平人口思想學習研究文集」(二),北京:中國人口出版社,2001年。
商德城、戴政龍,「三大學派對安全的認知與實踐途徑」,臺北:國防大學83週年校慶研討會論文,2007年6月。
張中勇,「兩岸在人類安全中合作的願景」,臺北:台灣綜合研究院和平論壇研討會論文,2001年9月14日。new window
彭希哲,「人口發展與城市公共安全」,上海市社會科學界第二屆學術年會演講詞,2004年12月11日刊登於解放日報及中國新聞網。
(三)期刊
丁志剛,「全球化背景下國家利益的認證與維護」,世界經濟與政治, 1998年,第8期,頁68-71。
于有慧,「後冷戰時代中共新安全觀的實踐與挑戰」,中國大陸研究,第44卷第2期,民國90年2月,頁64。new window
王逸舟,「中國與非傳統安全」,國際經濟評論,2004年,11-12月,頁。
王逸舟,「樹立世紀之交的國家安全觀」,北京:瞭望新聞周刊,1999年第37期,1999年9月13日,頁23-24。
王逸舟,「論綜合安全」,北京:世界經濟與政治,1998年第4期,1998年4月,頁23-26。
王德文、蔡昉、張學輝,「人口轉變的儲蓄效應和增長效應」,北京:人口研究,第 28卷第5期,2004年,頁2-11。
巴里•布贊、余瀟楓,「論非傳統安全研究的理論架構」,北京:世界經濟與政治,2010年第1期,頁141-162。
田雪原,「未富先老的視角的人口老齡化」,南方人口,2010年,第2期第25卷,頁13-17。
朱蓓蕾,「兩岸交流衍生的治安問題:非傳統性安全威脅之概念分析」,臺北:中國大陸研究,第46卷第5期,2003年9/10月,頁21-56。new window
李小平,「加速提高人口安全系數」,上海:人口與計畫生育,2004年,第2期,頁21-22。
李少軍,「國際體系中安全觀的基本架構」,北京:國際經濟評論,2002年第3期,頁41-44。
李曉敏,「中國的新安全觀」,北京:和平與發展,2002年第2期,頁46-47。
何家棟,「21世紀的中國國家利益與國家安全--兼駁國家主義意識形態」,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季刊,2000年春季號(總第29期),頁106-107。
吳靖國,「質性研究:從理解『人』開始」,臺北:銘傳教育電子期刊,2010年第2期,頁22-34。
林碧炤,「台灣的綜合安全」,臺北:戰略與國際研究,第1卷第1期,1999年1月,頁1-6。
林碧炤,「國際衝突的研究途徑與處理方法」,臺北:問題與研究,第35卷3期,1996年3月,頁6。new window
胡鞍鋼,「如何看待中國人口國情」,北京:人民論壇,2006年4月19日。
周長洪,「人口問題、人口安全與人口管理」,北京:人口研究,第29卷第3期,2005年5月,頁54-57。
孟立聯,「人口安全與人口政策」,北京:人口研究,第32卷第6期,2008年,頁49-54。
孟祥青,「把握後冷戰世界發展趨勢實現跨世紀國家綜合安全-江澤民新安全觀初探」,北京:外交學院學報,1999年第2期,頁34-39。
門洪華,「安全困境與國家安全觀念的創新」,河南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年第3期。
莫大華,「安全研究之趨勢」,臺北:問題與研究,第35卷第9期,1996年9 月,頁64。new window
莫大華,「安全研究論戰之評析」,臺北:問題與研究,第37卷第8期,1998年8 月,頁45。new window
卿文輝、孫輝,「後冷戰時代的中國國家安全」,北京:戰略與管理,2001年第1期,2001年2月,頁6。
唐世平,「國家安全環境的系統理論」,北京:世界經濟與政治,2001年第8期,頁16-22。
秦朝英,「論國家利益—生存與發展需求」,北京:戰略與管理,1998年第6期,頁35-42。
陳欣之,「國際安全研究之理論變遷」,臺北:遠景季刊,第4卷、第3期,頁1-40。new window
陳頤,「區域人口安全與持續發展的策略研究」,南京:廈門理工學院學報,第18卷第4期,2010年12月,頁71-75。
陳兆禎,「人口安全指標體系初探」,中國新聞網(中國國家人口生育及計畫委員會),2005年3月29日。http://www.chinapop.gov.cn/rklt/dcyj/
黃秋龍,「非傳統安全的理論與實踐」,臺北:展望與探索,第 2卷第43期,2003年 4月,頁11-22。
陸杰華、傅祟輝,「關於我國人口安全問題的理論思考」,北京:人口研究,第 28卷第 3期,2004年 5月,頁11-15。
曾毅,「人口學的過去、現在與未來」,北京:人口研究,第33卷第5期,2009年9月,頁8-22。
張維慶,「關注人口安全,促進協調發展」,上海:人口生育計畫,2003年12期,頁15-19。
張維慶,「貫徹落實十七大精神,促進人口科學繁榮發展」,北京:人口研究,第32卷第1期,2008年1月,頁5-10。
傅蓮、王曉瓏,「經濟全球化與中國新安全觀的特點」,理論前沿,2001年第8期,頁25-26。
翟振武、明艷,「定義『人口安全』」,北京:人口研究,第29卷第3期,2005年,頁40-43。
蔡昉,「未來的人口紅利」,北京:中國人口科學,2009年,第1期,頁2-10。
劉家強、唐代盛,「關於人口安全的幾個理論思考」,北京:人口研究,第29卷第3期,2005年,頁49-53。
劉復國,「綜合性安全與國家安全亞太安全概念適用性之檢討」,臺北:問題與研究,第38卷第2期,1999年2月,頁21-36。new window
劉復國,「台灣國家安全內涵擴大之必要性」,臺北:國家政策雙週刊,第173期,1997年9月,頁2-14。
劉德鑫、林俊山、張金銘,「人口安全的定義、內涵與影響因素」,北京:人口學刊,第5期,2005年。頁3-7。
鄭端耀,「國際關係攻勢與防禦性現實主義理論爭辯之評析」,臺北:問題與研究,第42卷第2期,2003年3/4月,頁4-6。new window
盧倩儀,「發展中的人類安全概念及其在歐盟非法移民問題上的適用」,臺北:問題與研究,第46卷,第4期,2007年,頁27-47。new window
閻學通,「中國的新安全觀與安全合作構想」,北京:現代國際關係,第11期,1997年,頁28-29。
閻學通,「國家利益的分析方法--對部分『中國國家利益分析』批評的討論」,北京:中國社會學季刊,1997年8月(總第20期),頁143-147。
羅致政,「台灣安全多邊化戰略」,臺北:問題與研究,第35卷第9期,1996年9月,頁1-16。new window
(四)報紙、雜誌
人民日報(北京)
工商時報(臺北)
中國時報(臺北)
天下雜誌(臺北)
解放日報(北京)
遠見雜誌(臺北)
聯合報(臺北)
聯合早報(新加坡)
(五)網路
中國新聞網
中國人口網
中新網
中新社
中國社科院
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
中共國家統計局
英國金融時報中文網
政大國關中心
華夏人口網
新華網
遠景交流基金會
聯合早報網
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

二、 英文部分
(一) Government Publications or Official Document:
Mumford, Stephen D. National Security Study Memorandum 200: Chapter 6, World Population Growth And U.S. Security. United States National Security Council, Washington, D.C., July 1974.
Stockholm: Prime Minister’s Office, Common Responsibilities in the 1990’s. Stockholm Initiative on Global Security and Governance, 1991.
United Nations. Human Development Report 1994. Lond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4.
UNFPA and Help Age International, Ageing in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A Celebration and A Challenge. New York: UNFPA, 2012.
United Nations. World Population Projections to 2150. United Nations. New York, 1998.
United Nations. The Sex and Age Distribution of The World Population. The 1994 Revision, New York, 1994.
United Nations. World Population Prospects The 2004 Revision. New York, 2005.
(二) Books :
Alagappa, Muthiah. Asian Security Order:International and Normative Features. Stanford, California: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3.
Andel, T. van. New Views on Old Planet :A History of Global Change. UK. 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5.
Dahl, Norman C. and Jerome B. Weismer. World Change and World Security. Cambridge, MA: MIT Press, 1978.
Brown, Michael E. East Asian Security:International Security Readers. Cambridge, MA : MIT Press, 1996.
Brown, Michael E., Owen R. Coté Jr., Sean M. Lynn-Jones and Steven E. Miller. New Global Dangers: Changing Dimensions of International Security. Cambridge, MA: MIT Press, 2004.
Buzan, Barry, Ole Waever and Jaap de Wilde. Security: A New Framework for Analysis. Boulder, Colo.: Lynne Reinner Publishers. 1998.
Buzan, Barry. People, States, and Fear: An Agenda for International Security in the Post-Cold War. Hartfonshire: Harvester Wheatsheaf Books Ltd., 1991.
Booth, Ken. ed. New Thinking About Strategy and International Security. London: Harper Collins Academic, 1991.
Garnaut, Ross and Ligang Song. ed. The China boom and Its Discontents. Canberra: Asia Pacific Press, 2005.
Choucri, Nazli. Population Dynamics and International Violence: Propositions, Insights, and Evidence. Cambridge, MA: MIT Press, 1973.
Choucri, Nazli. Multidisciplinary Perspectives on Population and Conflict. New York:United Nations Fund for Population Activities, 1984.
Cohen, Joel E. How Many People Can the Earth Support? New York: Norton ,1996.
Dewitt, David B. Haglund David and Kirton John, eds. Building a New Global Order: Emerging Trends in International Security.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3.
Nagara, Bunn and K.S. Balakrishnan eds. The Making of Security Community in Asia-Pacific. Kuala Lumpur, Malaysia: Institute of Strategic and International Security, 1994.
Dreze, J. Sen and A. Hussain. 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Hunger. London: Oxford, 1995.
Easton, David. A Framework for Political Analysis. Englewood Cliffs, New Jersey: Prentice- Hall, 1965.
Emmers, Ralf. eds. Studying Non-Traditional Security in Asia:Trends and Issues, London and New York: Marshall Cavendish Academic, 2006.
Feldsten, ,Martin B. and Jeffey B. Liebman. The Distributional Aspects of Social Security and Social Security Reform.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2002.
Frankel, Benjamin. Realism: Restatement and Renewal. London: Frank Cass, 1996.
Kotlikoff, Laurence J. The Coming Generational Storm: What You Need to Know about America’s Economic Future. 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MIT press, 2004.
Lipschutz, Ronnie D. On Security (New Directions in World Politics).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95.
Martine, George and Daniel Schensul. The Demography of Adaptation to Climate Change. New York: UNFPA, 2013.
Meadows, D.H. Limits to Growth. London:Potomac Associates Press, 1972.
Pearc, Fread. Peoplequake:Mass Migration, Ageing Nations and the Coming Population Crash. Australia: Random House Publishers Pvt. Limited. 2011.
Salamon, Lester M. and Helmut K. Anheier. Global Civil Society: Dimensions of Nonprofit Sector. Th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Maryland Press, 1999.
Stares, Paul B. The New Security Agenda: A Global Security. Tokyo: Japan Center for International Exchange, 1998.
Snyder, Craig A. ed. Contemporary Security and Strategy. London: Macmillan Press, 1999.
Terriff, Terry. Security Studies Today. Cambridge: Polity Press, 2000.
Weiner, Myron. Identity, Migration and the New Security Agenda in Europe. London: Pinter Publishers, 1993, pp. 2~3.
Wendt, Alexander. Social Theory of International Politics.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9.
Williams, Paul D. Security Studies: An Introduction.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 2008.
(三) Articles :
Baldwin, David. “The Concept of Security.” Review of International Studies, Vol. 23, No. 1, 1997, pp. 5-26.
Baldwin, David. “ Security Studies and the End of the Cold War.” World Politics, Vol. 48, October 1995, pp. 117-141.
Bloom, D.E. and Finlay, J. E. “Demographic Change and Economic Growth in Asia.” Asian Econoic Policy Review, No. 4, 2009, pp. 45-64.
Boswell, Christina. “The ‘External Dimension’ of EU Immigration and Asylum Policy.” International Affairs, Vol. 79, No. 3, 2003, pp. 619-638
Buzan,Barry. “Human Security in International Perspective.” paper presented to 14th Asia Pacific Roundtable, Kuala Lumpur, 3-7 June 2000.
Buzan, Barry. “New Patterns of Global Security in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International Affairs, Vol. 67, No. 3, 2001, pp. 421-40.
Buzan, Barry. “A Reductionist, Idealistic Notion that Adds Little Analytical Value.” Security Dialogue, Vol. 35, No. 3, 2004, pp. 369-370.
Cable, Vincent. “What is International Economy Security? ” International Affairs, Vol, 23, No. 4, 1989, pp. 350-355.
Choucri, Nazli. “Population and Conflict: New Dimensions of Population Dynamics.” Policy Development Studies, No. 8. New York:United Nations Fund for Population Activities, 1983.
Dewitt, David. “Common, Comprehensive, and Cooperative Security.” The Pacific Review, Vol. 7, No.1, 1994, pp. l-15.
Glase, Bonnier. “China’s Security Perceptions: Interests and Ambitions,” Asian Survey, Vol. 33, No. 3, 1993, pp. 252-253.
Haftendorn, Helga H. “The Security Puzzle: Theory Building and Decipline-Building in International Security.” International Studies Quarterly, Vol. 35, No 1, March 1991, pp. 3-17.
Harding, Harry. ”Prospects for Cooperative Security Arrangements in the Asia-Pacific Region.” Journal of Northeast Asian Studies, Vol. 13, No. 3, 1993, pp. 29-41.
Herz, John H. “The Security Dilemma in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Background and Present Problem.”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Vol. 17, No. 4, 2003, pp. 411-416.
Ibrahim, Maggie. “The Securitization of Migration: A Racial Discourse.” International Migration, Vol. 43, No. 5, 2005, pp. 163~187.
Kaldor, Mary. Mary Martin, and Sabine Selchow, “Human Security: A New Strategic Narrative for Europe.” International Affairs, Vol. 83, No. 2, 2007, pp. 273-288.
Kanti and Bajpai, “Human Security: Concept and Measurement.” Kroc Institute for International Peace Studies, University of Notre Dame, Occasional Paper No. 19, 2000.
Kojima, Kiyoshi. “The F1ying Geese Model of Asian Economic Development: Origin, Theoretical Extensions, and Regional Policy Implications." Journa1 of Asian Economics, Vol. 11, pp. 375-401.
Kolodziej, Edward A. "Renaissance in Security Studies? Caveat Lector.", International Studies Quarterly, Vol. 36, No. 4, 1992, pp. 421-438.
MacFarlane, Neil S. “A Useful Concept that Risks Losing Its Political Salience.” Security Dialogue, Vol. 35, No. 3, 2004, pp. 368~369.
Mathews, Jessica T. “Redefining Security.” Foreign Affairs, Vol. 68, No. 2, 1989, pp. 162-177.
McDonald, Matt. “Human Security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Security.” Global Society: Journal of Interdisciplinary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Vol. 16, Issue 3, 2002, pp. 277-295.
McNicoll, Geoffrey. “Migration, Globalization and Human Security.” Population &; Development Review, Vol. 27, Issue 3, 2001, pp. 612-619.
Neocleous, Mark. “From Social to National Security.“ Security Dialogue, Vol. 37, No. 3, 2006, pp. 363-384.
Newman, Edward. “Human Security and Constructivism.” International Studies Perspectives, Vol. 2, No. 3, 2001, pp. 239-251.
Nye, Joseph S. and Sean Lynne-Jones. “International Security Studies: The State of the Field.” International Security, Vol. 12, No. 4, 1988, pp. 5-27.
Preston, S. H. “The Contour of Demography:Estimates and Projections.” Demography, Vol. 30, No. 4, 1993, pp. 593-606.
Rothschild, Emma. “What Is Security? ” Daedalus, Vol. 124, No. 3, Summer 1995, pp. 53-98.
United Nations Development Program. “Redefining Security: The Human Dimension.” Current History, May 1995, pp. 229-236.
(四)http://
http://www.ined.fr
http://www.un.org/popin/
http://www.unfpa.org
http://www.unfpa.org/pds/
http://www.undp.org
http://www.un.org/en/development/population/urbanization.shtml
http://www.un.org/en/development/population/migration.shtml
http://www.un.org/en/development/population/ageing.shtml
http://cn.nytimes.com/article/world/2012/07/27/c27singapore/zh-hk/
http://www.iussp.org
http://popindex.princeton.edu/search/index.html
http://www.fao.org
http://www.ft.com
https://www.nptd.gov.sg/
http://www.gmw.com
http://www.chinanews.com
http://www.population.sg/
http://www.zaobao.com/
http://www.straitstimes.com/
http://www.foreignaffairs.org/
http://www.foreignpolicy.com/
http://www.whitehouse.gov.
http://www.state.gov
http://www.is.com
http://www.commentarymagazine.com
http://www.nationalinterest.org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無相關點閱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