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從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學看契訶夫「凡尼亞舅舅」的劇中人物
書刊名:藝術學報
作者:李競華
出版日期:2001
卷期:69
頁次:頁105-118
主題關鍵詞:凡尼亞舅舅Uncle VanyaChekhov, Anton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111
  • 點閱點閱:73
     弗洛伊德學派是現代心理學的最重要學派之一,對於藝術、哲學和文學創作及批評理論等,各個文化的領域,其影響是前所未有的空前巨大。   心理學和文學藝術,有一個共同的基礎,都是在關心人類的動機和行為,皆參與了人類主體的研究;本論文以精神分析學說為基準,從人的的心理結構的三個層次:「本我、自我和超我」,分析契訶夫《凡尼亞舅舅》劇中幾位主要角色的行動,探索其內在心理層次,目的在控掘深埋在個人心底最深層的動機和欲望,俾使表演藝術家在掌握人物性格之際,對角色形象的塑造,得以有更明晰的觀照。
圖書
1.姚一葦(1974)。藝術的奧秘。台北:台灣開明。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車文博(1998)。弗洛伊德文集(第四卷)。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Atkinson, R. L.、西爾格德(1985)。心理學。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Trilling, Lionel(1970)。Literary Criticism: An Introductory Reader。New York:Holt, Rinehart & Winston。  new window
5.陸揚(1998)。精神分析文論。山東教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戈爾恰可夫、尼(1952)。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導演課。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導演課。北京。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別林斯基(1969)。論俄國的中篇小說和戈果里的中篇小說。論俄國的中篇小說和戈果里的中篇小說。北京。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斯泰恩、J. L.(1986)。現代戲劇的理論與實踐。現代戲劇的理論與實踐。北京。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Freud, Sigmund(1996)。精神分析引論新編。精神分析引論新編。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姚一葦(1975)。戲劇論集。戲劇論集。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斯坦尼斯拉夫斯基、K.(1956)。演員創造角色。演員創造角色。北京。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其他
1.(2000)。凡尼亞舅舅。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拉辛。艾米麗亞、加洛帝。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