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禪宗牧牛主題研究
作者:林綉亭
作者(外文):LIN ,SHIU-TIANG
校院名稱:玄奘大學
系所名稱:中國語文學系
指導教授:熊琬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12
主題關鍵詞:牧牛主題、牧牛圖頌、修心、轉化歷程、意象ox herding theme, panegyric on the ox herding picture, cultivation, mind conversion, imagery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91
禪宗牧牛主題源於佛經《雜阿含經》卷第四十七、《增壹阿含經》卷四十六˙〈放牛品〉、《佛說放牛經》牧牛的十一法、及《佛垂般涅槃略說教誡經》與《大般涅槃經》攝心制五根,進而為禪宗師徒所應用,藉以啟發學人,接引弟子,勘驗弟子修行境界,或表明個人修行體悟,及終極關懷之志業。
禪宗牧牛圖研究焦點,學界多聚焦在版本、考證、流傳、種類,撰者師承派別、著作年代、存佚狀況、思想內容、終極關懷等方面探討,較少深入縱向脈絡發展演化的探討。本文嘗試以牧牛主題為研究方向,以其發展脈絡作為牧牛主題縱向的探討,觀察在宗教修行發展脈絡與演化過程,以佛經探源、禪宗公案應用、牧牛禪詩衍化、牧牛唱和詩組作為牧牛主題定點的橫斷研究。
本論文章節安排:第一章緒論,說明研究動機、前人研究文獻探討、牧牛主題與修行關係。第二章佛經中的群牛意象與牧牛主題探源,從佛經攝心制五根之道探討牧牛主題之源起。第三章禪宗公案中有關「牛」的意象與牧牛主題之應用,觀察禪師如何應用牧牛意象啟發點化門人。第四章禪宗牧牛主題詩歌衍化發展探析,以宋代流行多組牧牛詩組,探討主題結構、意象衍化情形。第五章牧牛主題唱和詩組探析,以共同主題創作的唱和詩組,具有多重角度的文學創作與表現內涵,既是禪師們的靈修地圖的匯集,可供修行者取法借鏡,又具有鮮明主題詩歌文學,詩歌內容遊走於在創意模仿之間,雖以同樣主題創作,卻展示不同心靈視野、不同生命情境、不同心靈空間、不同生命焦點,具有詩歌獨特詩歌美感內涵。第六章以牧牛圖成為審德稽業與心靈進化寶典結論。
The theme of oxen-tending originated from the 47th chapter of Sajyuktāgama, a Buddhist classic, Scripture on Ox Herding, the 46th chapter of Ekottaragama-sutra, eleven codes of ox herding in Ox Herding Scripture according to Buddha, Buddha Legacy of Teachings and five principles to control the five roots of the heart from Mahayana Mahaparinirvana Sutra. It was further applied by the master and disciples of Zen Buddhism to inspire learners and guide the students so that the stage of cultivation for students could be examined, the individual cultivated rewards and the ultimate concern of the mission could be declared.
Research on pictures of ox herding in Zen Buddhism tends to focus on exploring the version, verification, circulation, category, different schools of the artist, time of composition, conditions of survival, contents of ideology and ultimate concerns, etc. They hardly probe extensively by dipping into the longitudinal vein. This paper attempts to focus on the theme as its research direction, through its historical development as its longitudinal vein in the exploration. On observing its application and evolutional course on religious cultivation, a horizontal research is conducted on the fixed theme of tending the cattle via probing the origin of Buddhist classics, application of the common cases of Zen Buddhism, evolution of Zen poems about ox herding and composing poem series to echo the theme of ox herding.
The chapters of this dissertation are arranged as follows. The first chapter is the prolegomenon. It explains the motivation of research, studies on previous research documents and the relations between the theme of ox herding and cultivation. The second chapter explores the image of cattle herd in Buddhist classics and the theme of ox herding. The third chapter studies the application of the cattle image and the ox herding theme to observe how a Zen master applies the ox herding image to inspire and instruct apprentices. The fourth chapter analyzes the development of poems on tending the cattle in Zen. The fifth chapter analyzes the reciprocal poem series on the theme of ox herding to explore the reciprocal poem series composed in common themes. It contains literary composition and manifested contents from multiple aspects. The sixth chapter is the conclusion.
一、佛教經論(依時代編排)

後漢˙安世高譯,《佛説一切流攝守因經》,見《大正藏》第1冊。
後漢˙迦葉摹騰、法蘭譯,《四十二章經》,《大正藏》第17冊。
吳˙支謙譯,《佛説犢子經》,《大正藏》第17冊。
吳˙康僧會譯,《六度集經》,《大正藏》第3冊。
曹魏˙法賢譯,《佛説衆許摹訶帝經》,《大正藏》第3冊。
晋˙法炬、法立譯,《法句譬喩經》,《大正藏》第4冊。
西晋˙白法祖譯,《佛般泥洹經》,《大正藏》第1冊。
西晉˙法立、法炬譯,《大樓炭經》,《大正藏》第1冊。
西晉˙竺法護譯,《生經》,《大正藏》第3冊。
西晉˙竺法護譯,《佛説普曜經》,《大正藏》第3冊。
西晋˙竺法護譯,《佛説力士移山經》,《大正藏》第2冊。
東晉˙瞿曇僧伽提婆譯,《中阿含經》,《大正藏》第1冊。
東晉˙法顯譯,《大般涅槃經》,《大正藏》第12冊。
東晋˙佛陀跋陀羅、法顯譯,《摹訶僧祇律》,《大正藏》第22冊。
東晋˙佛馱跋陀羅譯,《大方廣佛華嚴經》,《大正藏》第10冊。
東晋˙瞿曇僧伽提婆譯,《増壹阿含經》,《大正藏》第2冊。
劉宋˙求那跋陀羅譯,《央掘魔羅經》,《大正藏》第2冊。
劉宋˙求那跋陀羅譯,《佛説菩薩行方便境界神通變化經》,《大正藏》第9冊。
劉宋˙求那跋陀羅譯,《勝鬘師子吼一乘大方便方廣經》,《大正藏》第12冊。
劉宋˙沮渠京聲譯,《佛説五無反復經》,《大正藏》第17冊。
梁˙僧祐撰,《出三藏記集》,《大正藏》第55冊。
後秦˙竺佛念譯,《出曜經》,見《大正藏》第4冊。
後秦˙佛陀耶舍、竺佛念譯,《長阿含經》,《大正藏》第1冊。
後秦˙鳩摩羅什譯,《大莊嚴論經》,《大正藏》第4冊。
後秦˙鳩摩羅什譯,《大智度論》,《大正藏》第25冊。
後秦˙鳩摩羅什譯,《妙法蓮華經》,《大正藏》第9冊。
後秦˙鳩摩羅什譯,《佛垂般涅槃略說教誡經》,《大正藏》第12冊。
後秦˙鳩摩羅什譯,《佛說放牛經》,見《大正藏》第2冊。
後秦˙鳩摩羅什譯,《破相論》見《少室六門》,收《大正藏》第48冊。
後秦˙鳩摩羅什譯,《衆經撰雜譬喩》,《大正藏》第4冊。
後秦˙失譯人名,《大方便佛報恩經》,《大正藏》第3冊。
北涼˙曇無讖譯,《大方等大集經》,《大正藏》第13冊。
北涼˙曇無讖譯,《佛所行讃》,《大正藏》第4冊。
元魏˙吉迦夜、曇曜譯《雜寶藏經》,《大正藏》第4冊。
元魏˙菩提流支譯,《入楞伽經》,《大正藏》第16冊。
元魏˙菩提流支譯,《佛説佛名經》,《大正藏》第14冊。
元魏˙慧覺譯,《賢愚經》,《大正藏》第4冊。
西秦˙聖堅譯,《太子須大拏經》,《大正藏》第3冊。
隋˙達摩笈多譯,《起世因本經》,《大正藏》第1冊。
隋˙闍那崛多譯,《佛本行集經》,《大正藏》第3冊。
隋˙闍那崛多等譯,《起世經》,《大正藏》第1冊。
唐˙玄奘譯,《大般若波羅蜜多經》,見《大正藏》第8冊。
唐˙玄奘譯《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見《大正藏》第8冊。
唐˙玄奘譯,《攝大乘論本》,《大正藏》第31冊。
唐˙地婆訶羅譯,《方廣大莊嚴經》,《大正藏》第3冊。
唐˙菩提流志譯,《大寶積經》,《大正藏》第11冊。
唐˙實叉難陀譯,《地藏菩薩本願經》,《大正藏》第13冊。
唐˙趙州從諗說,文遠記,《趙州和尚語錄》收《禪宗全書》,第39冊。
南唐˙靜筠編著,《祖堂集》,收載於《禪宗全書》第1冊。
宋˙子元元語、子元原編《佛光國師語録》,收《大正藏》第80冊。
宋˙才良編,《法演禪師語録》卷上,《大正藏》第47冊。
宋˙正覺頌古、行秀評唱,《萬松老人評唱天童覺和尚頌古從容庵録》,見《大正藏》第48冊。
宋˙子昇等錄,《禪門諸祖偈頌》,《新纂卍續藏》,第66冊。
宋˙宗法、集成等編,《宏智禪師廣録》,《大正藏》48冊。
宋˙延壽集,《宗鏡録》,《大正藏》第四十八冊。
宋˙施護譯,《佛説護國尊者所問大乘經》,《大正藏》第12冊。
宋˙頤藏主集,《古尊宿語錄》,《新纂卍續藏》,第68冊。
宋˙悟明集,《宗門聯燈會要》《新纂卍續》,第79卷。
宋˙道原撰,《景德傳燈錄》,《大正藏》第51冊。
宋˙重顯頌古、克勤平唱,《碧巖録》,《大正藏》48冊。
宋˙李遵勗編,《天聖廣燈錄》,《新纂卍續》,第78冊。
宋˙無門慧開撰、宗紹編,《禪宗無門關》,收在《大正藏》第48冊。
宋˙雷庵正受編,《嘉泰普燈錄》卷29,《卍新纂續藏經》第79冊。
宋˙慧泉集、慧泉輯,《黄龍慧南禪師語錄˙附黄龍慧南禪師語録續補東晙》,《大正藏》第47冊。
宋˙釋賛寜等撰,《宋˙髙僧傳》,《大正藏》第50冊。
元˙宗寶編,《六祖大師法寶壇經/附、六租大師縁記外記》,《大正藏》第48冊。
元˙妙源編,《虚堂和尚語録》,《大正藏》第47冊。
元˙道泰集,《禪林類聚》卷20《黃糵運禪師》《新纂卍續藏》,第67冊。
明˙林弘衍編,《雪峰真覺禪師語錄》,《新纂大藏卍續藏經》,第69冊。
明˙郭凝之編集,《撫州曹山本寂禪師語録》,《大正藏》第47冊。
明˙語風圓信、郭凝之編,《潭州潙山靈祐禪師語録》,《大正藏》47冊。
明˙語風原信編,《瑞州洞山良价禪師語録》《大正藏》第47冊。
明˙圓極居頂撰,《續傳燈録》,《大正藏》第51冊。
明˙慧印校訂,《撫州曹山元證禪師語錄》,《大正藏》第47冊。
元˙宗寶編,《六祖大師法寶壇經/附、六租大師縁記外記》,《大正藏》第48冊。
明˙慧印校訂,《筠州洞山悟本禪師語録》〈玄中銘并序〉,見《大正藏》第47冊。
明˙胡文煥,〈新刻禪宗十牛圖〉,藍吉富主編《禪宗全書˙宗義部第二冊》台北,文殊出版社,1988年7月。
明˙胡文煥,〈新刻禪宗十牛圖〉,《卍續藏》113冊。
明萬曆˙祩宏著,〈牧牛圖序〉,《卍續藏》113冊。
明崇禎˙嚴大參著,〈普明寺牧牛圖頌序〉,《卍續藏》113冊。
清康熙˙如念空 著,〈普明禪師牧牛圖頌附諸大禪師和頌目錄〉,《卍續藏》113冊。
清˙孟蓭格著,〈夢蓭超格禪師輯牧牛圖頌序〉,收錄在藍吉富主編,《禪宗全書》(宗義部第二冊)(台北:文殊出版社,1988年)。
清˙夢安格輯本,〈牧牛又十頌〉,收錄在藍吉富主編,《禪宗全書》(宗義部第二冊)(台北:文殊出版社,1988年)。
清˙夢安格輯本,〈牧牛十頌〉收錄在藍吉富主編,《禪宗全書》(宗義部第二冊)(台北:文殊出版社,1988年)。
清˙如念空著,〈普明禪師牧牛圖頌附諸大禪師和頌目錄〉,《卍續藏》113冊。
清˙永來,〈牧牛圖頌序〉,收在藍吉富主編《禪宗全書˙宗義部第二冊)》(台北,文殊出版社,1988年7月)。
明˙胡文煥,〈新刻禪宗十牛圖〉(藍吉富主編《禪宗全書˙宗義部第二冊)》(台北,文殊出版社,1988年7月)。

二、古籍文獻(依時代編)

漢˙毛亨傳、鄭玄箋、唐孔穎達疏《詩經》(重栞宋本毛詩注疏附挍勘記,十三經注疏本),台北:藝文印書館,1985年12月。
晉˙郭璞注、宋˙邢昺疏《爾雅》(重栞宋本爾雅注疏附挍勘記,十三經注疏本),台北:藝文印書館,1985年12月。
梁˙劉勰,《文心雕龍》,台北:中華書局,1946年。
唐˙遍照金剛,《文鏡秘府論》,台北:學海出版社,1974年1月。
唐˙慧能《六祖譚經》,台北:慈雲山莊˙三慧學處,1994年7月。
宋˙朱熹,《詩集傳》(收在《朱子全書》第一冊),安徽: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12月。
宋˙朱熹,《詩集傳》,台北:臺灣中華書局,1978年,10月。
宋•釋惠洪,《冷齋夜話》(原刻景印《叢書集成彙編》)(台北,藝文印書館),沒有註明出版年月。
宋˙陳彭年等重修,《宋本廣韻》,台北:黎明文化事業公司,1982年10月。
宋˙普明、廓庵,《牧牛歸源集》,台北,大乗精舍印經會,1996年1月。
明˙劉應鈳修,沈堯中等 撰,《嘉興府志》,1983年。
明˙徐師曾纂輯,《文體明辯》合刻本景日本永嘉五年(1852刻本),京都市,中文出版社,1982年8月。
明˙釋福善、釋通炯編,《憨山大師夢遊集》,白馬寺倡印,1987年。
清˙王念孫,《廣雅˙疏證》,台北:鼎文書局,1972年9月。
清˙王先謙,《荀子集解》,臺北:臺灣時代書局 64年1月。
清˙朱駿聲,《說文通訊定聲》,台北:藝文印書館,1974年2月。)
清˙段玉裁,《說文解字注》,台北:學海出版社,1982年。
清˙許時庚輯,《增廣詩韻全璧》,台北,華正書局1983年10月。
清˙彭定求、沈三曾等人奉敕編《全唐詩》,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78年。
郭紹虞,《詩品集解˙續詩品注》,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5年12月
唐圭章编,《全宋詞》第一冊,北京,中華書局,1965年。
徐復主編,《廣雅詁林》,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8年2月。
瀧川龜太郎,《史記會注考證》,台北:洪氏出版社,1983年10月。

三、當代著作(作者筆劃)

王力,《同源字典》,商務印書館,1982年。
王力主編,《古代漢語》,香港,友聯出版社,沒有註明出版時間。
王利器校證,《文心雕龍校證》,台北,明文出版社,1982年。
王夢鷗,《文學概論》,台北:藝文印書館,1976年。
任半塘、王昆吾編著,《隋唐五代燕樂雜言歌辭集》,北京,中華書局,1996年。
印順法師,《中國禪宗史》,台中:廣益印書局,1975年2月重版。
印順法師,《攝大乘論講記》,台北:正聞出版社,1986年10月6版。
沈謙,《修辭學》,台北:國立空中大學,2000年。
杜松柏編著,《禪詩牧牛圖頌彙編》,台北,黎明,1983年。
杜松柏,《知止齋古稀學術論文自選集》,台北:台灣學生書局,2006年11月初版。
杜繼文、魏道儒,《中國禪宗通史》,江蘇,江蘇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
李淼,《禪宗與中國古代詩歌藝術》,高雄市:麗文文化公司,1993年10月。
李澤厚,《華夏美學》,台北,時報文化公司,1989年版。
李澤厚《中國古代思想史論》,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98年。
宗白華《美學散步》,台北,洪範書局,1981年8月。
吳汝鈞,《遊戲三昧:禪的終極關懷與終極實踐》,台北:學生書局,1993年版。
吳言生,《禪宗詩歌境界》,北京:中華書局,2002年10月第3刷。
吳戟叄,《中國詩學》,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9月。
林尹著,林炯陽注釋,《中國聲韻學通論》(台北,黎明文化公司,1983年)
林群華,《你,到底是誰?》,臺北:布波出版社 2005年3月。
周一中,《禪話》,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90年版。
周裕鎧,《禪宗語言》,台北:宗博出版社,2002年。
周應生《古代詩歌修辭》,北京:語文出版社,1995年4月。
柯慶明,《文學美綜論》,台北,長安出版社,1983年。new window
南懷瑾,《禪宗與道家》,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1991年3月。
姚一葦,《藝術的奧秘》,台北:台灣開明書店印行,1985年10月。new window
高峰、業簬華等著,《禪宗十講》,台北 :書林出版有限公司,1999年4月。
祖國頌,《敘事的詩學》,安徽:大學出版社,2003年11月。
徐光興,《心理禪 東方人的心理療法》,上海:文匯出版社,2007年3月。
張育英,《禪與藝術》,台北:楊智出版社,1994。
張美蘭,《禪宗語言概論》,台北, 五南圖書出版,1998年4月。
張春興,《現代心理學》,台北,東華書局 1991年4月。
張節末,《禪宗美學》,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陳兵,《佛教心理學》,高雄:佛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7年9月。
陳鵬翔主編,《主題學研究論文集》,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83年11月。
游伯龍,《行為的新境界》,台北:聯經出版社, 2006年11月初版第十刷。
游伯龍,《HD:習慣領域》,台北:時報出版社,2008年3月24日。
曾祖蔭,《中國古大美學範疇》,台北:丹青圖書有限公司,1987年1月。
曾議漢,《禪宗美學研究》,台北,花木蘭出版社,2009年9月。new window
黃維梁,《中國詩學縱橫論》,台北:洪範書店,1977年12月。
黃慶萱,《修辭學》(台北,三民出版社,1983年12月)
黃麗真,《實用修辭學》,台北:國家出版社,2004年3月。
柳存仁等著,《潘石禪先生九秩華誕敦煌學特刊》,台北,文津出版社,1996年9月。
聖嚴法師/丹.史蒂文生,《牛的印跡》,台北:商周出版,2002年10月11日。
楊惠南,《禪史與禪思》,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95年版。new window
趙以武,《唱和詩研究》,蘭州市:甘肅文化出版社,1978月第1版。
劉大杰,《中國文學發展史》,台北:華正書局,1983年5月。
劉介民,《比較文論》,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3年7月。
劉墨,《禪學與藝境》,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蔡英俊,《意象的流變》,台北,聯經出版,1987年2月。

四、譯著部分(依年編排)

威廉著/張志澄譯,《短篇小說作法研究》,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71年。
佛斯特著/李文彬譯,《小說面面觀》,台北:志文版社,1973年。
甘勒著/陳迺臣譯,《小說的分析》,台北:成文出版社,1977年)
黑格爾,《美學》,北京:商務印書館,1979年版。
烏斯賓斯基著、楊斐華譯,《人可能進化的心理學》,台北:斐華出版社,1979年。
黑格爾,《精神現象學》上卷,北京:商務印書館,1983年。
韋勒克、華倫著,王夢鷗、許國衡譯,《文學論》,台北:志文出版社,1983年2月。
亞里斯多德著/姚一葦譯註《詩學箋註》〈第一章˙箋註〉(台北:台灣中華書局,1986年12月)
鈴木大拙,《通向禪學之路》,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
莫莉楊.布朗(Molly Young Brown)著,伍育英譯,《我的生命,成長樹》,台北:張老師文化出版社,1990年。
肯恩.威爾伯(Ken Wilber)著、譯者若水,《事事本無礙》,台北:光啟文化出版,1991年2月初版。
鈴木大拙著、徐進夫譯,《開悟第一》,台北,志文出版社,1993年。
Kathleen V. Hurley/Theodeen E Dobson合著周月玲譯 ,《聊解自己》,台北:海飛麗出版社 1993年4月。
加地哲定著劉衛星譯,《中國佛教文學》,高雄:佛光出版社,1993年7月。
傅柯,《臨床醫學的誕生》,台北:時報文化,1994年。
鈴木大拙,《禪與生活》,台北:新朝文庫出版,1995年8月。
鈴木大拙,《禪與心理分析》,台北:志文出版社,1994年11月再版。
官田一喜著、曾桂美譯,《坐禪的理論與實踐》,台北:華宇出版社1987年9月。
奧修著、謙達那譯,《禪宗十牛圖》,台北:奧修出版社,1998年2月。
P.D.Quspensky(鄔斯賓斯基)著黃承晃譯,《探索奇蹟》,台北:方智出版社,1999年。
丹尼爾˙高曼主編 李孟浩譯,《情緒療癒》,台北:立緒出版社,2000年9月三刷。
Don Richard Riso/吳振能、傅世良、陳營生譯《性格型態》(臺北:遠流出版社, 2001年 5月。
奧修著、黃瓊瑩譯《覺察》,台北:生命潛能2002年2月。
一行禪師,《生命的轉化與療救》,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3年4月。
阿瑪斯(A.H.Almaas)著、譯者胡因夢,《鑽石途徑》,台北:心靈工坊出版,2004年4月。
何合隼雄著,《佛教與心理治療藝術》,台北:心靈工坊出版,2004年10月。
威爾伯,《萬法簡史》,台北,心靈工坊出版,2005年。
〔德〕愛娃˙海勒(Eva Heller)著吾彤譯,《色彩的性格》,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08年1月。
艾克哈特˙托勒,《一個人的新世界》,台北:橡實文化出版,2008年11月。
艾克哈特˙托勒,《當下的力量》,台北:橡實文化出版,2008年11月。
一行禪師,《關照的奇蹟》,台北:橡樹林文化出版社,2009年9月。
喬˙卡巴金博士,《當下,繁花盛開》,台北:心靈工坊出版,2011年4月。
威廉斯、蒂斯岱、西格爾、卡巴金合著/劉乃誌譯,《是情緒糟,不是你很糟》,台北:心靈工坊出版社,2011年6月初版第十刷。

五、學位論文

黃連忠,〈禪宗公案體用思想之研究〉,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 博士論文,2000年6月。new window
林孟蓉,〈普明〈十牛圖頌〉之研究〉,台北:國立政治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年6月。
陳嘉文,〈廓庵〈十牛圖頌〉禪學思想之研究〉,高雄:佛光大學哲學研究所,2007年6月。
六、期刊論文(依年代編)

吳永猛,〈禪畫十牛圖〉,台北:《華學月刊》第101期,民國1980年5月。亦見〈禪畫研究的回顧〉一文,台北:《華岡佛學學報》第7期,民國1994年9出版。
吳汝鈞,〈十牛圖頌所展示的蟬的實踐與終極關懷〉,台北:《中華佛學學報》,第四期,1991年,7月。new window
柴劍虹,〈俄藏黑城出土釋道詩詞寫本簡析〉收錄《潘石禪先生九秩華誕敦煌學特刊》,台北:文津出版社,1996年9月,215-223。
蔡榮婷,〈俄藏黑水城牧牛詩初探〉,成都:「海峽兩岸敦煌文學研討會」,1996年9月4日-9月6日。
蔡榮婷,〈《孟錄》270號牧牛詩殘卷考釋〉,嘉義:《國立中正大學學報》,第七卷,第一期,1996年12月。
蔡榮婷,〈唐湘山宗慧禪師〈牧牛歌〉析論〉,嘉義:《中正大學中文學術年刊》,創刊號,1997年12月。new window
蔡榮婷,〈宋代禪宗牧牛詩組初探〉,嘉義《國立中正大學學報》,第八卷,第一期,1997年12月。
蔡榮婷,〈唐五代禪宗牧牛喻探析-以青原法系為考察中心〉,嘉義《國立中正大學學報》,第十卷,第一期,1999年12月。
蔡榮婷,〈大足石刻楊次公牧牛頌析論〉,台北:「佛教文學與藝術學術研討會」,1998年4月11日-4月12日。
蔡榮婷,〈唐五代禪宗牧牛詩初探〉(收在《「山鳥下聽事, 簷花落酒中」唐代文學論叢》一書,嘉義:中正大學出版,1998年6月。
蔡榮婷,〈北宋牧牛詩析論〉(收在鄺健行主編《中國詩歌與宗教》一書),香港:中華書局出版,1999年。
蔡榮婷,〈唐五代禪宗牧牛喻探析-以南嶽法系為考察中心〉,成都:「中國古典文獻學國際學術研討會」,1999年9月5日-9月7日。
熊琬,〈《十牛圖頌》之禪學詮釋--佛教論釋學一章〉,新竹:《玄奘人文學報》第四期,2005年2月。
李志夫,〈關於禪宗牧牛圖的兩個問題--從《增一阿含經》〈牧牛品〉說起〉,台北:《中華佛學學報》第十九期,2006年。
依空法師,〈從十牛圖頌看禪宗人間關懷〉(收在《禪與人間佛教》一書),高雄:佛光山文教基金會,2006年。
杜松柏,〈禪家理趣詩牧牛圖頌〉收在《知止齋古稀學術論文自選集》,台北:台灣學生書局,2006年11月初版。
釋惠敏,〈禪宗「牧牛圖頌」的修行理念與實踐--從禪文化觀點〉,台北:《法鼓人文學報》第三期,2006年12月。
李開濟,〈《牧牛禪》的省思〉,台北:《哲學與文化月刊》第三十五卷第十一期,2008年11月。new window
李匡郎,〈禪的修行之道--十牛圖頌的修行歷程〉,台北,《哲學與文化月刊》第三十五卷第十一期。2008年11月。new window
林孟蓉〈明清之際普明〈十牛圖頌〉的發展與影響〉收入《華嚴專宗學院佛學研究所論文集》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無相關點閱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