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日治時期臺灣醫事作家及其作品研究—以蔣渭水、賴和、吳新榮、王昶雄、詹冰為主
作者:林秀蓉 引用關係
作者(外文):Hsiu-Jung Lin
校院名稱:國立高雄師範大學
系所名稱:國文學系
指導教授:龔顯宗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02
主題關鍵詞:日治時期臺灣文學醫事文學蔣渭水賴和吳新榮王昶雄詹冰The Period of Japanese Ruling on TaiwanTaiwanese LiteraturePhysician LiteratureWei-Shui ChiangHo LaiHsin-Jung WuChang-Hsiung WangPing Chan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4) 博士論文(1) 專書(3) 專書論文(1)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4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94
臺灣醫療從一八六五年,首位英國基督教長老會醫療傳教士馬雅各(James L.Maxwell M.D.),將現代化醫學帶入臺灣,經日治時期乃至於戰後,隨著時代的交替、社會的變遷,不斷的進步與發展;尤其日治時期致力於醫學教育的創辦,培育了不少術德兼備的醫事人員,醫療衛生大有改善,在臺灣醫療史上具有劃時代的意義。另一方面,這些出身自臺灣、日本醫學院校的精英分子,一則以臺灣同胞命運為己任,如蔣渭水、賴和、吳新榮,在臺灣抗日史上寫下了永垂不朽的一頁,成為臺灣醫生從事政治、社會、文化運動的先驅。一則以臺灣新文學的拓荒者自居,如「監獄文學的驍將—蔣渭水」、「臺灣新文學之父—賴和」、「鹽分地帶文學的領導人—吳新榮」、「打開戰爭期的心窗—王昶雄」、「圖象詩人—詹冰」,他們各有散文、小說、新詩的成就與特色,在臺灣文學史上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成為臺灣醫事人員寫作的開路先鋒。此乃本文界定於「日治時期」(一八九五至一九四五年)的意義。
本文探討的對象,身兼二職:「醫事人員」與「作家」,包括「醫師」:蔣渭水、賴和、吳新榮;「牙醫師」:王昶雄;「藥劑師」:詹冰。他們都是接受正規西方醫學教育訓練、並通過政府檢定合格的醫事人員,因此題名為「醫事作家」。事實上,日治時期有新文學作品傳世的醫事人員,除了蔣渭水、賴和、吳新榮、王昶雄、詹冰之外,尚有詩人陳遜仁、小說家周金波等,二者在生平事蹟與作品資料方面,前者甚鮮,後者以日文居多,因此未將之列為主要探討對象,僅於文中例舉其作輔助引述。至於本文律定的「作品」取材範圍,是以新詩、小說、散文隨筆等新文學為主。
本文的研究重點,擬針對日治時期這五位臺灣醫事作家,就其醫學教育、社會參與、文學歷程以及作品主題與藝術成就來論述,並且勾勒日治時期以來臺灣醫事作家的社會關懷與文學面貌。約二十六萬字,計分八章,另含附錄及重要參考書目。各章內容主旨如下:
第一章:從古今中外醫事作家寫作概況、醫學與文學的關係,說明本文研究動機,並兼論研究範圍、目的與方法。
第二章:探析日治時期醫事作家的醫學教育,以及反殖民運動、新文學運動的社會參與,以見其人格養成、政治思想型塑以及新文學蘊育的背景。
第三章:分別就蔣渭水、賴和、吳新榮、王昶雄、詹冰的文學歷程,各論並比較文學的成就與特色。
第四章:綜論日治時期臺灣醫事作家的抗日主題,以見其樹立臺灣文學反抗、批判的精神。
第五章:綜論日治時期臺灣醫事作家的醫事主題,以見其寫作與醫學密切的關係。
第六章:就醫學專業與精神分析學的視角,析論日治時期醫事作家的藝術成就。
第七章:研析日治時期以來,臺灣醫事作家一脈相承的社會參與精神以及文學主題表現。
第八章:總結全文,歸納日治時期以來臺灣醫事作家的社會意義,以及作品在臺灣文學史上的定位與價值。
附錄一:「日治時期臺灣醫事作家生平年表與作品繫年」,以作家的求學歷程、政治、社會、文學活動及作品為主軸,並輔之以日本治臺及文壇、醫界紀要,期能將作家們的文學脈動與時代背景相結合。
附錄二:「日治時期臺灣醫事作家之作品評論引得」,將評論其作品的單篇論文或著作,依時間順序加以排列,以供有心研究者參考。
日治時期以來,出身自醫學專業背景的社群,他們隨時掌握臺灣社會的脈動,實踐知識分子的社會關懷;同時也加入臺灣文學發展的主流,傳承現實主義的臺灣文學精神,開創結合醫學專業的作品風格。醫事作家們的社會意義以及在臺灣文學史上的定位與價值,值得重視。
一、 日治時期臺灣醫事作家之作品
蔣渭水
◎ 白成枝編,《蔣渭水遺集》,臺北:文化,1950.7。
◎ 黃煌雄編,《蔣渭水先生選集—被壓迫者的怒吼》,臺北:長橋,1978。
◎王曉波編,《蔣渭水全集》(上)(下),臺北:海峽學術,1998.10。
賴和
◎ 李南衡主編,《賴和先生全集》,臺北:明潭,1979。
◎ 林瑞明編,《賴和漢詩初編》,彰化縣立文化中心,1994.6。
◎ 林瑞明編,《賴和手稿影像集—漢詩卷》(上)(下),南投:臺灣省文獻會、彰化:財團法人賴和文教基金會,2000.5。
◎林瑞明編,《賴和全集》(六冊),臺北:前衛,2000.6。
一.小說卷
二.新詩散文卷
三.雜卷
四.漢詩卷(上)
五.漢詩卷(下)
六.附卷
吳新榮
◎ 張良澤主編,《吳新榮全集》(八冊),臺北:遠景,1981.10。
一.亡妻記
二.王肖琅山房隨筆
三.此時此地
四.南臺灣采風錄
五.震瀛採訪記
六.吳新榮日記(戰前)
七.吳新榮日記(戰後)
八.吳新榮書簡
◎《吳新榮選集》(三冊),臺南縣立文化中心,1997.3。
一.詩、隨筆(呂興昌編訂)
二.隨筆(呂興昌編訂)
三.震瀛回憶錄(黃勁連編訂)
王昶雄
◎《驛站風情》,臺北縣立文化中心,1993.6。
◎ 《阮若打開心內的門窗》,臺北:前衛,1998.4。
◎ 王昶雄、吳希賢、吳漫沙、張我軍等著,《海鳴集》,臺北縣立文化中心,1995.6。
詹冰
◎《綠血球》,笠詩刊社,1965.10。
◎《實驗室》,笠詩刊社,1986.2。
◎《詹冰詩選集》,笠詩刊社,1993.6。
◎《變》,臺中市立文化中心,1993.6。
◎ 《銀髮與童心》,臺中市立文化中心,1998.5。
◎ 《詹冰詩全集—新詩》,苗栗縣文化局,2001.12。
◎《詹冰詩全集—兒童詩集》,苗栗縣文化局,2001.12。
二、日治時期報刊雜誌
◎《臺灣民報》,東方文化書局影印本,1974。
◎《臺灣新民報》,東方文化書局影印本,1974。
◎《南音》,東方文化書局復刻本。
◎《先發部隊》,東方文化書局復刻本。
◎《第一線》,東方文化書局復刻本。
◎《臺灣文藝》,東方文化書局復刻本。
◎《臺灣新文學》,東方文化書局復刻本。
◎《文藝臺灣》,東方文化書局復刻本。
◎《臺灣文學》,東方文化書局復刻本。
◎《臺灣文藝》(皇民奉公會機關雜誌),東方文化書局復刻本。
三、作品集(按姓氏筆劃為序)
◎羊子喬、陳千武主編,《光復前臺灣文學全集》(新詩四冊),臺北:遠景,1997.7。
◎李南衡主編,《日據下臺灣新文學明集》(五冊),臺北:明潭,1979.3。
◎林至潔譯,《呂赫若小說全集》,臺北:聯合文學,1999.5。
◎施淑編,《日據時代臺灣小說選》,臺北:前衛,1997.5。
◎段逸山主編,《醫古文》,臺北:知音,1998.5。
◎陳芳明等人主編,《張深切全集—張深切與他的時代(影集)》,臺北:文經社,1998.1。
◎張恒豪主編,《臺灣作家全集—日據時代短篇小說卷》,臺北:前衛,1994.10。
◎葉石濤、鍾肇政主編,《光復前臺灣文學全集》(小說八冊),臺北:遠景,1997.7。
◎《魯迅全集》,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3。
◎契訶夫著、鄭清文譯,《可愛的女人》,臺北:志文,1976.4。
◎契訶夫著、鍾玉澄譯,《傻子》,臺北:志文,1976.8。
◎契訶夫著、康國維譯,《契訶夫短篇小說選》,臺北:志文,1987.1。
四、臺灣史、醫療史、人物專著(各按姓氏筆劃為序)
◎王詩琅,《日本殖民體制下的臺灣》,臺北:眾文,1980。new window
◎王詩琅譯,《臺灣社會運動史》,臺北:稻鄉,1988.5。
◎王曉波編,《臺灣的殖民地傷痕》,臺北:帕米爾,1985.8。
◎史明,《臺灣人四百年史》,臺北:蓬島文化,1980。
◎李騰嶽,《臺灣省通志稿—政事志.衛生篇》(第一、二冊),臺北: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53。
◎周婉窈,《日據時代臺灣議會設置請願運動》,臺北:自立報系,1989.10。new window
◎吳文星,《日據時期臺灣社會領導階層之研究》,臺北:正中,1992.3。new window
◎林柏維,《臺灣文化協會滄桑》,臺北:臺原,1993。
◎涂照彥,《日本帝國主義下的臺灣》,臺北:人間,1993。new window
◎連溫卿,《臺灣政治運動史》,臺北:稻鄉,1988。
◎陳孔立主編,《臺灣歷史綱要》,臺北:人間,1996.11。
◎ 張勝彥、吳文星、溫振華、戴寶村編著,《臺灣開發史》,國立空中大學印行,1996.1。new window
◎ 黃昭堂著、黃英哲譯,《臺灣總督府》,臺北:前衛,1994.4。new window
◎葉榮鐘,《臺灣近代民族運動史》,臺北:自立晚報,1971。
◎葉榮鐘著,葉芸芸、藍博洲主編,《日據下臺灣政治社會運動史》(上)(下),臺中:晨星,2000.8。new window
◎葉榮鐘著,葉芸芸、藍博洲主編,《日據下臺灣大事年表》,臺中:晨星,2000.8。
◎楊碧川,《日據時代臺灣人反抗史》,臺北:稻鄉,1988。new window
◎楊碧川編,《臺灣歷史年表》,臺北:自立晚報,1992.9。
◎蔡培火、陳逢源、林柏壽、吳三連、葉榮鐘等著,《臺灣民族運動史》,臺北:自立晚報社,1993.2。new window
◎盧修一,《臺灣共產黨史(1928~1932)》,臺北:前衛,1990。
◎簡炯仁,《臺灣民眾黨》,臺北:稻鄉,1993。
◎藍博洲,《日據學期臺灣學生運動(1913~1945)》,臺北:時報,1993。
◎ 井山季和太,《臺灣治績志》,臺灣日日新報社,1937。
◎ 矢內原忠雄,《帝國主義下臺灣》,東京:岩波書店,1988。
◎矢內原忠雄著、周憲文譯,《日本帝國主義下之臺灣》,臺北:海峽學術,1999.10。
◎喜安幸夫,《日本統治臺灣秘史》,臺北:武陵,1984。
◎ 鈴木清一郎著、馮作民譯,《臺灣舊慣習俗信仰》,臺北:眾文,1994.5。new window
◎ 鶴見祐輔,《後藤新平傳 臺灣統治篇》(上),東京:太平洋協會出版部,1943。
◎ 臺灣總督府警務局編,《臺灣社會運動史》,東京:龍溪書舍,1973。
◎ 臺灣教育會編,《臺灣教育沿革誌》,臺北:古亭書屋,1973。
◎ 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統計室編,《臺灣省五十一年來統計提要》,臺北:古亭書屋,1969。
◎《臺灣年鑑》,臺北:臺灣通信社,1930-1931。
◎史仲序,《中國醫學史》,臺北:國立編譯館,1987。
◎陳勝崑,《近代醫學在中國》,臺北:當代醫學,1978。
◎陳永興,《臺灣醫療發展史》,臺北:月旦,1998.1。
◎莊永明,《臺灣醫療史》,臺北:遠流,1998.6。
◎《高雄醫療史》,高雄市醫師公會編印,1998.5。
◎小田俊郎著、洪有錫譯,《臺灣醫學50年》,臺北:前衛,1995。
◎ 臺灣總督府民政部衛生課編,《臺灣衛生法規》,臺北:臺灣總督府民政部衛生課,1900。
◎ 臺灣總督府警務局衛生課編,《臺灣衛生》,臺北:臺灣總督府警務局衛生課,1935-1939。
◎ 臺灣總督官房情報課編,《南方醫學讀本》,臺北:臺灣時報發行所,1943。
◎李篤恭編,《磺溪一完人》,臺北:前衛,1994.7。
◎ 李瑞騰總策劃、封德屏主編,《中華民國作家作品目錄1999》,文訊雜誌社編印,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出版,1999.6。
◎阮恕譯作,《毛姆傳》,臺北:中華日報社,1979.6。
◎杜聰明,《杜聰明言論集》,臺北:杜聰明博士還曆紀念獎學基金管理委員會,1955。
◎杜聰明,《杜聰明言論集》,杜聰明博士獎學基金委員會,1964.6。
◎杜聰明,《杜聰明回憶錄》(上) (下),杜聰明博士獎學基金委員會,1973.8。
◎杜聰明,《杜聰明回憶錄》(上)(下),臺北:龍文,1989。
◎林衡哲,《雕出臺灣文化之夢》,臺北:前衛,1989.7。
◎林衡哲、張恒豪編著,《復活的群像─臺灣三十年代作家列傳》,臺北:前衛,1994.6。
◎林衡哲主編,《廿世紀臺灣代表性人物》,臺北:望春風,2001.4。
◎陳逸松口述、林忠勝撰述,《陳逸松回憶錄》,臺北:前衛 1994。
◎黃煌雄,《非暴力的鬥爭》,臺北:長橋,1978。
◎黃武忠,《日據時代臺灣新文學作家小傳》,臺北:時報文化,1980。
◎黃武忠,《臺灣作家印象記》,臺北:眾文,1984.5。
◎《中國醫藥學家史話—中國歷代名醫小傳》,臺北:明文,1984.12。
◎黃武東,《黃武東回憶錄─臺灣長老教會發展史》,臺北:前衛,1990。
◎黃敦涵編著,《翁俊明烈士編年傳記》,臺北:正中,1978。
◎彭明敏,《自由的滋味─彭明敏回憶錄》,臺北:前衛,1989。
◎葉榮鐘著,《臺灣人物群像》,臺北:帕米爾,1985.8。
◎葉榮鐘編,《林獻堂先生紀念集》,臺北:文海 1974
◎楊肇嘉,《楊肇嘉回憶錄》(上)(下),臺北:三民,1978。
◎楊金虎,《七十回憶》(上)(下),臺北:龍文,1990。
◎韓石泉,《六十回憶錄》,臺南:自印,1956。
◎ 哈格頓等著、鍾肇政譯,《史懷哲傳》,臺北:志文 ,1980.3。
◎ 臺灣新民報社(興南新聞社)編,《臺灣人士鑑》,臺北:臺灣新民報社(興南新聞社),1934、1937、1943。
五、文學史、文學理論、文學批評(各按姓氏筆劃為序)
◎白少帆等撰,《現代臺灣文學史》,遼寧大學出版社,1987.12。
◎古繼堂,《臺灣新詩發展史》,臺北:文史哲,1989。
◎古繼堂,《臺灣小說發展史》,臺北:文史哲,1992。
◎包恒新,《臺灣現代文學簡述》,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1988.3。
◎李文彥編著,《日本文學史》,臺南:開山,1971。
◎陳少廷,《臺灣新文學運動簡史》,臺北:聯經,1977.5。
◎陳芳明,《左翼臺灣—殖民地文學運動史論》,臺北:麥田,1998.10。
◎彭瑞金,《臺灣新文學運動四十年》,臺北:自立晚報,1991。
◎葉石濤,《臺灣文學史綱》,高雄:文學界,1987。
◎劉登翰等人主編,《臺灣文學史》(上)(下),海峽文藝出版社,1991.1993。
◎劉崇稜,《日本文學概論》,臺北:水牛,1994.8。
◎王溢嘉編譯,《精神分析與文學》,臺北:野鵝,1980.9。
◎朱光潛,《文藝心理學》,臺北:開明,1980.11。new window
◎何金蘭,《文學社會學》,臺北:桂冠,1989。
◎呂正惠,《小說與社會》,臺北:聯經,1992.4。
◎李元洛,《詩美學》,臺北:東大,1990.2。new window
◎周伯乃,《論現實主義》,臺北:五洲,1969.4。
◎金健人,《小說結構美學》,臺北:木鐸,1988.9。
◎孟樊,《當代臺灣新詩理論》,臺北:揚智,1995.6。
◎姚一葦,《藝術的奧秘》,臺北:開明,1973。new window
◎柯慶明,《文學美綜論》,臺北:長安,1993。new window
◎孫乃修,《佛洛伊德與中國現代作家》,臺北:業強,1995.5。
◎陳芳明,《典範的追求》,臺北:聯合文學,1994.2.20。
◎張漢良,《現代詩論衡》,臺北:幼獅文化,1977.6。
◎傅騰霄,《小說技巧》,臺北:洪葉,1996.4。
◎楊恒達編譯,《小說理論》,臺北:五南,1988.11。
◎劉昌元,《盧卡齊及其文哲思想》,臺北:聯經,1991.12。
◎劉昌元,《西方美學導論》,臺北:聯經,1998.9。new window
◎鄭明娳,《現代散文構成論》,臺北:大安,2000.4。
◎魯樞元、錢谷融主編,《文學心理學》,臺北:新學識,1990.9。
◎顏元叔,《社會寫實文學及其他》,臺北:巨流,1978.8。
◎韋勒克、華倫著,王夢鷗、許國衡譯,《文學論》,臺北;志文,1976。
◎《盧卡齊文學論文集》(一)(二),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1.8。
◎Albert Mordell著、鄭秋水譯,《心理分析與文學》,臺北:遠流,1990.2。
◎Robert Escarpit著、葉淑燕譯,《文學社會學》,臺北:遠流,1990.12。
◎Frank Lentricchia&Thomas McLaughlin編,張京媛等譯,《文學批評術語》,香港:牛津大學,1994。
◎丁旭輝,《臺灣現代詩圖象技巧研究》,高雄:春暉,2000.12。
◎王詩琅著、張良澤編,《臺灣文學重建的問題》,高雄:德馨室,1979.11。
◎何欣,《當代臺灣作家論》,臺北:東大,1983.12。
◎李魁賢,《臺灣詩人作品論》,臺北:名流,1987。
◎李魁賢,《詩的反抗》,臺北:新地,1992。
◎呂興昌,《臺灣詩人研究論文集》,臺南市立文化中心,1995.4。
◎李敏勇編,《綻放語言的玫瑰—20位臺灣詩人的政治情境》,臺北:玉山社,1997.1。
◎李敏勇編,《傷口的花─二二八詩集》,臺北:玉山社,1997.2。
◎李漢偉,《臺灣新詩的三種關懷》,臺北:駱駝,1997.10。
◎李漢偉,《臺灣小說的三種悲情》,臺北:駱駝,1997.10。
◎吳濁流,《臺灣連翹》,臺北:草根,1996.11。
◎林瑞明,《臺灣文學的歷史考查》,臺北:允晨文化,1996.7。
◎林瑞明,《臺灣文學的本土觀察》,臺北:允晨文化,1996.7。new window
◎林亨泰著、呂興昌編,《林亨泰全集六—文學論述卷3》,彰化縣立文化中心,1998.9.30。
◎陳永興編,《臺灣文學的過去與未來》,臺北:臺灣文藝,1985.3。
◎陳映真,《西川滿與臺灣文學》,臺北:人間,1988.5。
◎陳才崑譯,《王白淵.荊棘的道路》(上)(下),彰化縣立文化中心,1995.6。
◎陳萬益,《于無聲處聽驚雷》,臺南市立文化中心,1996.5。
◎陳明台,《臺灣文學研究論集》,臺北:文史哲,1997.4。
◎莊淑芝,《臺灣新文學觀念的萌芽與實踐》,臺北:麥田,1994.7。
◎許俊雅,《臺灣文學散論》,臺北:文史哲,1994。
◎許俊雅,《日據時期臺灣小說研究》,臺北:文史哲,1995.2。new window
◎梁明雄,《日據時期臺灣新文學運動研究》,臺北:文史哲,2000.5。new window
◎彭瑞金,《瞄準臺灣作家》,高雄:派色文化,1992.7。
◎彭瑞金,《臺灣文學探索》,臺北:前衛,1995.1。
◎葉石濤,《臺灣文學的悲情》,高雄:派色文化,1990.1。
◎葉石濤,《走向臺灣文學》,臺北:自立晚報社,1990.3。
◎葉石濤,《臺灣文學的困境》,高雄:派色文化,1992.7。
◎楊照,《文學、社會與歷史想像》,臺北:聯合文學,1996.3。
◎劉登翰,《臺灣文學隔海觀─文學香火的傳承與變異》,臺北:風雲時代,1995.3。
◎趙天儀等編,《混聲合唱─「笠」詩選》,高雄:春暉,1992。
◎鄭炯明編,《臺灣精神的崛起─「笠」詩論選集》,高雄:春暉,1989.12。
◎鄭明娳、林燿德編著,《時代之風—當代文學入門》,臺北:幼獅文化,1991.7。
◎鍾肇政著、莊紫蓉編,《臺灣文學十講》,臺北:前衛,2000.11。
◎羅宗濤、張雙英著,《臺灣當代文學研究之探討》(1988~1996),臺北:萬卷樓,1999.5。
◎龔鵬程編,《臺灣的社會與文學》,臺北:東大,1995.11。
◎下村作次郎著、邱振瑞譯,《從文學讀臺灣》,臺北:前衛,1998.3。
◎中島利郎編,《臺灣新文學與魯迅》,臺北:前衛,2000.5。
◎尾崎秀樹,《舊殖民地文學研究》,日本:勁草書房,1971.6。
◎垂水千惠著、涂翠花譯,《臺灣的日本語文學》,臺北:前衛,1998.2。
六、醫學人文(各按姓氏筆劃為序)
◎李永熾,《日本的近代化與知識分子》,臺北:水牛,1991。
◎余英時,《文化評論與中國情懷》,臺北:允晨文化,1993.5。
◎周陽山主編,《知識分子與中國》,臺北:時報文化,1983.1。
◎林秋江口述、陳玲芳整理,《拿聽診器的哲學家》,臺北:圓神,1997.10。
◎韋政通,《中國思想與人文關懷》,臺北:洪葉,2000.11。
◎陳永興,《生命、醫學、愛》,臺北:新地,1985.5。
◎葉啟政,《臺灣社會的人文迷思》,臺北:東大,1995.11。new window
◎鄭泰安編譯,《藝術.人生.醫學》,臺北:當代醫學,1975.8
◎謝博生編著,《醫學教育理論與實務》,國立臺灣大學醫學院出版,1997.11。
◎Gabriel Marcel著、項退結譯,《人性尊嚴的存在背景》,臺北:問學,1979.1。
◎巴特摩爾(Tom Bottomore)著、尤衛軍譯,《精英與社會》,臺北:南方叢書,1991.2。
◎Bernard Crick著,蔡鵬鴻、郝得倫譯,《社會主義(SOCIALISM)》,臺北:桂冠,1995.1。
◎日野原重明、重兼芳子、版上正道、中川米造著,鄭惠芬、呂錦萍譯,《生命的尊嚴—探討醫療之心》,臺北:東大,1997.10。
七、學位論文(按出版時間為序)
◎陳美妃,《日據時期臺灣漢語文學析論》,輔仁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81.6。
◎陳三郎,《日據時期臺灣的留日學生》,東海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81.6。
◎陳翠蓮,《日據時期臺灣文化協會之研究─抗日陣營的結成與瓦解 》,政治大學政治研究所碩士論文,1987.6。
◎吳春成,《日據下臺灣知識分子反殖民之意識研究─臺灣民報(1920~1927)個案研究》,政治大學政治研究所碩士論文,1987.6。
◎陳君愷,《日治時期臺灣醫生社會地位之研究》,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1.6
◎王昭文,《日治末期臺灣的知識社群(1940~1945)—「文藝臺灣」、「臺灣文學」及「民俗臺灣」三雜誌歷史的研究》,清華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1.7。
◎陳明柔,《日據時代臺灣知識分子的思想風格及其文學表現之研究(1920~1937)》,淡江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3.3。
◎柳書琴,《戰爭與文壇—日據末期臺灣的文學活動(1937.7~1945.8)》,臺灣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4.6。
◎黃琪椿,《日治時期臺灣新文學運動與社會主義思潮之關係初探(1927~1937)》,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4.6。
◎戴寶珠,《「笠詩社」詩作集團性之研究》,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6.2。
◎阮美慧,《笠詩社跨越語言一代詩人研究》,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7.5。
◎張金墻,《斷裂與再生─「臺灣文藝」研究(1964~1994) 》,成功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7.6。
◎鄒桂花,《拼貼當代臺灣情/色文學地景─陳克華詩作文本探勘(1981~1997)》,淡江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8.6。
◎ 吳夙珍,《陳克華新詩研究》,中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6。
◎ 范燕秋,《日本帝國發展下殖民地臺灣的人種衛生(1865-1945)》,政治大學歷史研究所博士論文,2001.5。new window

八、期刊、研討會論文(按出版時間為序)
◎陳炘,〈文學與職務〉,《臺灣青年》1卷1號,1920.7.16。
◎甘文芳〈實社會與文學〉,《臺灣青年》3卷3號,1921.9.15。
◎張梗,〈討論舊小說的改革問題〉,《臺灣民報》2卷17號-2卷23號,1924.9.11-11.11。
◎葉榮鐘,〈卷頭言:智識分配〉,《南音》1卷7號,1932.5.25。
◎郭秋生,〈先發部隊〉,《先發部隊》1期,1934.7。
◎賴慶,〈文藝的大眾化,怎樣保障文藝家的生活〉,《先發部隊》1期,1934.7。
◎郭一舟,〈北京話〉,《臺灣文藝》2卷5號,1935.5.5。
◎郭一舟,〈福佬話〉,《臺灣文藝》2卷6號,1935.6.10;2卷10號,1935.9.24;3卷4、5合併號,1936.4.20。
◎王詩琅,〈一個試評—以「臺灣新文學」為中心〉,《臺灣新文學》1卷4號,1936.5.4。
◎郭一舟,〈北京雜話〉,《臺灣文藝》3卷7、8合併號,1936.8.28。
◎黃得時,〈輓近臺灣文學運動史〉,《臺灣文學》2卷4號,1942.10.19。。
◎楊雲萍,〈臺灣新文學運動的回顧〉,《臺灣文化》1卷1期,1946.9。
◎施學習,〈臺灣藝術研究會成立與福爾摩莎Formosa創刊〉,《臺北文物》3卷2期,1954.8。
◎廖毓文,〈臺灣文藝協會的回憶〉,《臺北文物》3卷2期,1954.8。
◎賴明弘,《臺灣文藝聯盟創立的斷片回憶》,《臺北文物》3卷2期,1954.8。
◎黃得時,〈臺灣新文學運動概觀〉,《臺北文物》3卷3期,1954.12。
◎廖毓文,〈臺灣文字改革運動史略(下)〉,《臺北文物》4卷1期,1955.5。
◎吳瀛濤,〈日據時期出版界概觀〉,《臺北文物》8卷4期,1960.2。
◎陳少廷,〈五四與臺灣新文學運動〉,《大學雜誌》53期,1972.5。
◎陳鴻森,〈鄭炯明論〉,《笠》54期,1973。
◎廖運範譯,〈醫學與文學〉,《當代醫學》1卷2期,1973.12。
◎鄭泰安譯,〈詩與醫學〉(一)(二),《當代醫學》1卷13期、2卷2期,1974.11、1975.2。
◎于飛,〈從「無醫村」看日據時代的臺灣文學〉,《夏潮》1卷7期,1976.10.1。
◎王拓,〈是「現實主義」文學,不是「鄉土文學」〉,《仙人掌》2期,1977.4。
◎彭瑞金,〈臺灣文學應本土化為首要課題〉,《文學界》2期,1982.4.15。
◎吳文星,〈日據時期臺灣師範教育之研究〉,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專刊,1983。new window
◎楊逵,〈臺灣新文學的精神所在〉,《文季》1卷1期,1983.4。
◎鐘麗慧,〈詩人醫師—鄭炯明〉,《明道文藝》90期,1983.9。
◎馬漢茂,〈從臺灣「皇民文學」到德國統一後作家之困境─一個嘗試性的比較〉,《臺灣文藝》革新20期,1983.12.15。
◎陳永興,〈誰來接辦臺灣文藝─站在臺灣文化事業的突破點上〉,《臺灣文藝》86期,1984.1。
◎杜國清,〈「笠」與臺灣詩人〉,《笠》128期,1985.8。
◎呂正惠,〈現代主義在臺灣─從文藝社會學的角度來考察〉,《臺灣社會研究季刊》1卷4期,1988.12。new window
◎王曉波,〈五四時期文學革命與日據下臺灣新文學運動〉,《中華雜誌》27卷6、8期,1989.6、8。
◎林亨泰,〈銀鈴會史話〉,《臺灣文藝》118期,1989.7。
◎ 彭瑞金,〈冷的火—以詩跨越歷史深谷的鄭炯明〉,《文訊》革新19期,1990.8。
◎ 劉翠溶、劉士永,〈臺灣歷史上的疾病與死亡〉,中央研究院經濟研究所,1993。new window
◎呂興昌,〈臺灣文學資料的蒐集整理與翻譯〉,《文學臺灣》8期,1993.10。
◎ 莊永明,〈日治時代的醫學教育〉,《臺灣史料研究》8號,財團法人吳三連臺灣史料基金會,1996.8。new window
◎ 范燕秋,〈醫學與殖民擴張—以日治時期臺灣瘧疾研究為例〉,《新史學》7卷3期,1996.9。new window
◎ 范燕秋,〈新醫學在臺灣的實踐—從後藤新平「國家衛生原理」談起〉,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醫療與中國社會學術研討會」,1997.6。new window
◎ 劉士永,〈一九三0年代以前臺灣醫學的特質〉,中央研究院歷史研究所,1997.6。new window
◎ 邱振瑞譯,〈周金波特輯〉,《文學臺灣》23期,1997.7。
◎ 陳君愷,〈師生愛民與民族認同的藤葛—高木友枝、崛內次雄及臺灣學生們〉,《輔仁大學歷史學報》11期,1998.6。new window
◎ 陳素貞,〈在醫學與詩之間—談陳克華的官能書寫〉,中臺醫護技術學院學報11期,1999.10。new window
◎ 林秀蓉,〈愛與創造的實踐者—江自得醫師〉,《杏苑》66期,1999.冬季號。
◎ 陳宛蓉等,〈文學與醫學的交會〉,《文訊》171期,2000.1。
◎ 范燕秋,〈從臺灣總督府檔案看日治時期的公共衛生〉,國史館:《臺灣史料的蒐集與運用研討會論文集》,2000.10。
◎方靜娟,〈一部關懷人間世的診斷書—我看「從聽診器的那端」〉,輔英技術學院「醫護文史學術研究成果發表會」,2000.10.7。
◎余昭玟,〈鄭炯明詩中的現實關懷〉,輔英技術學院「醫護文史學術研究成果發表會」,2000.10.7
◎季明華,〈「走索者」的獨白—論王溢嘉「實習醫生手記」〉,輔英技術學院「醫護文史學術研究成果發表會」,2000.10.7。
◎蔡雅薰,〈「太平廣記」、「宋人笑話」及元雜劇之醫生群像初探〉,輔英技術學院「醫護文史學術研究成果發表會」,2000.10.7。
◎簡銘宏,〈談「蘭嶼行醫記」裡的人文關懷〉,輔英技術學院「醫護文史學術研究成果發表會」,2000.10.7。
◎林秀蓉,〈日據時期臺灣醫生文學初探—以蔣渭水「臨床講義」、賴和「蛇先生」為例〉,輔英技術學院「醫護文史學術研究成果發表會」,2000.10.7。new window
◎陳素貞,〈騎鯨出海—論陳克華詩中海洋(原鄉)/都市、人/魚的意象關係〉,第七屆全國中國文學研究所研究生論文研討會:「密往迎來—從千禧到千禧的多面向思考」,中央大學主辦,2000.12.2 。
◎龔師顯宗,〈小論跨越語言的第一世代詩人〉,《笠詩社學術研討會論文集》,2001。
◎林秀蓉,〈醫療、文化、生態—田雅各「蘭嶼行醫記」的族群關懷〉,《原住民教育季刊》21期,2001.3。
◎簡銘宏,〈同理心的二重奏—江自得「癌症病房」與白葦「癌症病房手記」〉,輔英技術學院「醫護文學學術研討會」,2001.4.21。
◎劉智濬,〈醫生在生涯臨界點上的啟示錄─「實習醫師手記」與「大醫師小醫師」讀後〉,輔英技術學院「醫護文學學術研討會」,2001.4.21。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